茶经网

饮茶起源的四种说法饮茶的起源

2019-11-16

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人到底何时开始饮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说法。

一、神农说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其中,神农氏也就是上古三皇炎帝。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古代传说,有一次,神农氏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古史又传说,“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意思是说: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茶来茶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二、西周说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其地东至鱼腹,西至楚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鱼、盐、铜、铁、荼、蜜等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西周时朝,周武王在以鲁周公旦为最主要的得力助手,在召公、毕公等帮助下,武王伐殷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和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所以,唐代茶圣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但是,《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人都以为《尔雅》为周公旦的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旦始,其实,大家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旦。因此,也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三、春秋说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谓:“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食脱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文中苔菜即为茶,于是,有人据此认为饮茶(即茗)始于春秋时代。然而《晏子春秋》根据后来考证根本不是齐晏婴所作,所以“饮茶始于春秋时代之说”很难据此成立。

世人又以诗曰之“谁为茶苦”,作为饮茶之证明,却不知此茶是苦菜之荼,并非“荼苦”之茶,我们不能张冠李戴。这样看来,春秋战国似乎没有饮茶之风,故而《周礼·天官·家宰第一》言浆人供王之六饮只有:一曰水,二曰浆,三曰醴,四曰凉,五曰医,六曰酉。这些更能佐证,春秋时期尚未见饮茶。

四、秦汉说

明代《杨慎记》记载:“西汉理真,俗姓吴氏,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吴理真在蒙顶山种茶,有多处史册记载。

另外,有吴理真在蒙顶山种茶之传说:

吴理真父早逝,家境贫寒,母亲积劳成疾。他是个孝子,每当雄鸡报晓,便带上工具,登上蒙顶,割草拾柴,换米糊口,为母亲治病。

一日,吴理真拾好柴,口干得直冒火,顺手揪了一把“万年青”(即野生茶树)叶子,放在口里慢慢咀嚼,口渴渐止,困乏渐消,精神倍增,颇感奇异。于是他又摘了些带回家中用开水冲泡,让老母喝下,果有效果。连服数日,病情好转,续饮月余,身体康复。

乡亲们病了,他热情地用这种叶子泡水给他们饮用,效果也很好。可惜这种树不多,所生长的叶子远远不能满足治病救人的需要,因此,他决心培育出更多的茶树。为了采摘茶种籽,吴理真跑遍了三十八蒙峰。他把茶籽捡回家,用沙土拌和后放入篾筐中,上面盖以谷草,使茶籽不会霉变和冻坏。为了选择播种茶籽的地方,吴理真翻越蒙顶的山山岭岭,对野生茶树的生长环境进行分析研究,认定蒙顶五峰之间(今皇茶园)和菱角弯一带最适宜茶树生长。这里雨量充沛,土质肥厚,终年云遮雾绕,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产茶叶内含物质极为丰富,加上精湛的制作工艺,使蒙山茶具有了独特的品质。

吴理真为了种茶,在荒山野岭搭棚造屋,掘井取水,开垦荒地,播种茶籽,管理茶园,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精力。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经过了多少次失败,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吴理真用勤劳和智慧浇灌出了株株嫩绿茁壮的茶树,他成功了。吴理真把茶叶熬成汤,施舍邻里,普济世人。许多人用茶祛疾去病,健体强身。他谱写了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历史。

另外,在西汉时期,巴蜀地区是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史谓“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

史证,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说明当时四川一带,不仅饮茶颇广,而且有了买卖茶叶的基本市场。

通过以上的正式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西汉时中国就已经有了饮茶之事。但真正饮茶的起始时间应当比这更早一些,究竟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难以界定。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cy316.com扩展阅读

关于茶树的起源地五种说法


茶树的起源地

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一般在清明前后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用这种嫩芽制作的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茶中的珍品。关于茶树的起源地,众说纷纭,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四川说、西南说、云南说、江浙说、川东鄂西说”五种说法。

四川说

清·顾炎武在《日知录》说:“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

西南说

“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

云南说

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江浙说

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川东鄂西说

陆羽在《茶经》说:“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但没有证据。

饮茶与健康的起源和历史


茶叶的发现与利用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植物,茶树最早起源于中国的西南部,虽然这在国际上也还有不同的观点,但大多文献认同这一看法。我国近代茶叶研究的先驱者、已故的吴觉农先生早在1922年发表过《茶树原产地考》一文,提出中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观点。至于饮茶始于中国,似乎国内外并无太多的分歧。

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我国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载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也就是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茶,并且已经发现了茶具有“解毒”的功效。因此在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记载,这里的“荼”就是茶。

西汉时,饮茶之风已是上层人士家庭日常生活的内容。到三国时,饮茶之风进一步发展,茶的烹煮和饮用方式也有所改进。到了南北朝时代,饮茶已日渐普遍,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品。茶兴于唐而盛于宋。饮茶的地域已几乎遍及中原地区和边远地区。我国最早问世的一本茶叶著作《茶经》由被后人尊为“茶圣”的陆羽撰写。

宋代饮茶和茶业发展迅速,茶既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普通百姓的开门七件事中的一件事,又在“琴棋书画烟酒茶”的文化与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在饮用方法上也开始由煮茶向泡茶过渡。茶叶已成为官府宫廷中的重要物品,也成为平民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元、明、清代尽管社会风俗变化明显,但饮茶之风只增不减,饮茶的普遍程度和饮茶的区域也进一步扩大。抗日战争和内战使得在新中国成立时,全国茶园面积仅有6.94万hm2,茶叶产量6.22万t。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面积有了飞跃的发展,到2017年我国茶园面积已增到305.9万hm2,产量达到267.9万t。

中国茶叶向海外传播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公元8世纪,分为陆路和水路两个途径。陆路最早始于公元8—9世纪。据传早在唐代永贞元年(805),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国清寺进修佛学,回国时带去茶籽。其后,日本和韩国的僧人曾多次从中国带回茶叶和茶籽,并在日本和韩国种植成功。宋代日本荣西禅师也曾两度来华带回茶叶和茶籽,回国后还写有《吃茶养生记》,介绍饮茶对人体健康的功效。水路是从南方港口广州通过澳门首先进入荷兰,然后由荷兰进入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但这已是公元17世纪,也就是茶叶从陆路传向日本、韩国800多年以后的事了。

随着饮茶和有关茶叶具有保健功效的知识和经验传到国外,欧洲不少国家都对茶叶的保健功效很感兴趣,并广为宣传和推广。一个最为鲜明的证明就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欧洲不是到食品商店买茶叶,而是要到药房中买茶叶的。

中国的茶叶为什么能在欧洲广为传播和深受欢迎,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1662年葡萄牙的凯瑟琳(CatherineBraganza)公主远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CharlesII)。这位公主是一位十分喜爱茶叶的女性,在她嫁到英国时,她的嫁妆中有大量的各种中国茶叶,而且她非常熟悉茶叶对人体的保健功效。到了英国后,凯瑟琳布置了雅致的茶室,还经常邀请亲朋好友聚会品茗,她使饮茶变成宫廷的一种时尚,随后饮茶的习惯又从宫廷传播到时髦的上流社会,最初只有富人才享用得起,后来慢慢成为中产阶级的饮品。英国人对茶叶的接受过程比较缓慢,1678年才进口了4700磅(1磅≈454g)茶叶,到1690年进口38390磅。英国饮茶风俗的建立和这位英国新皇后的到来有很大关系。有一件事对饮茶的普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时,在英国有一位高层官员患有哮喘病和肠胃不适症,用各种药物治疗久治不愈。这位新皇后建议他喝茶,结果居然治愈了这个顽疾。这件事被广为宣传,尤其是当时一位荷兰名医尼古拉斯·蒂尔普(NicolassTulp)也大力宣传饮茶对人体的保健功效,很快饮茶在英国社会中受到人民的喜爱。18世纪中叶,茶叶已成为英国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茶叶在英国的普及,这位来自葡萄牙的皇后功不可没,这也算是茶叶在英国发展普及的一个插曲。有一位英国的诗人埃德蒙·华勒(EdmundWaller)专为凯瑟琳公主写了一首诗,既赞美了这位女性,也赞美了茶叶:

维纳斯的香桃木和太阳神的月桂树,

都无法与皇后赞颂的茶叶媲美,

我们由衷感谢那个勇敢的民族,

因为它给予了我们一位尊贵的皇后,

和一种最美妙的仙草,

并为我们指出了通向繁荣的道路。

饮茶对人体的保健功效以及饮茶的普遍性在以后的岁月有了很快的发展,但在科学研究上进展不快。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起出现了很大的转变,在国际上出现一股“回归大自然”的呼声。在医学界,大量服用西药,虽然有医疗效果,但这些人工合成的西药也同时在人体上表现出一些后遗症。这种回归大自然的呼声希望科学家们能从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发掘一些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开发的药物来替代人工合成的西药。在这种呼声的召唤下,许多国家开展了大量中国古代传统植物对人体各种疾病治疗效果的研究,其中就包括了茶叶。1987年富田勳(FujikiHirota)在美国的医学刊物上发表了茶叶中的茶多酚可以抑制癌细胞生长和繁殖的研究论文,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各国相继开展了茶多酚对各种癌症和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效果的活体外、活体内动物实验以及临床实验。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新世纪初,各国科学家更多地集中在对实验动物和人体脏器中儿茶素类化合物的代谢、运转和归宿,以及流行病学的研究。新世纪以来,继续进行茶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在人体中的代谢、转移和生物利用性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为什么在人体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表现出来的效果不如在动物体上的实验效果;为什么茶叶中的茶多酚类化合物,特别是EGCG、茶黄素、茶黄素没食子酸酯这些分子量较大的化合物在人体中的生物可利用性(bioavailability)不高;如何从结构修饰、剂型改变和添加物的作用等方面提高儿茶素类化合物在人体目标器官中的中靶率和生物可利用性等方面。另一个研究热点在于人体摄入茶叶的安全剂量方面。由于茶多酚化合物具有降血脂和减肥的功效,因此出现大量包括茶多酚的口服减肥保健品。过量的茶多酚对人体会产生其他副作用,因此在法国和西班牙出现产品下架,并引起对茶叶“毒性”的怀疑。结果美国药典下属的食品添加剂信息专家委员会(DietarySupplementInformationExpertCommittee)专门对绿茶食用的安全性写了长篇报告,并提出茶叶是一种安全的食品,其提取物属于安全2级,平息了一场风波,恢复了茶叶的安全声誉。

经过30多年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大量研究,数以万计的论文证明了茶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具有多种抗病、健体的保健功能,如抗癌、减肥、降血糖、抗过敏、预防口腔疾病、抗菌抗病毒等。《中国茶叶》杂志计划组织“饮茶与健康科学解读”专题,从本期开始,每期一讲,内容包括:饮茶与健康的起源和历史、茶叶活性成分的化学和药理作用、茶叶抗癌功效与机理、茶叶减肥和对人体代谢综合征的预防功效、茶叶降血糖活性和对糖尿病的防效与机理、茶叶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功效与机理、茶叶抗过敏的功效与机理、茶叶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预防效果及机理、茶叶对口腔疾病的预防功效及机理、茶叶抗菌抗病毒的功效与机理、茶叶的抗衰老作用机理、不同茶类的性味和防病功效的特异性,以及茶叶与健康研究的应用前景与挑战等。预祝这个专题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听陈宗懋院士漫谈饮茶与健康的起源和历史


茶叶的发现与利用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植物,茶树最早起源于中国的西南部,虽然这在国际上也还有不同的观点,但大多文献认同这一看法。我国近代茶叶研究的先驱者、已故的吴觉农先生早在1922年发表过《茶树原产地考》一文,提出中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观点。至于饮茶始于中国,似乎国内外并无太多的分歧。

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我国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载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也就是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茶,并且已经发现了茶具有“解毒”的功效。因此在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记载,这里的“荼”就是茶。

西汉时,饮茶之风已是上层人士家庭日常生活的内容。到三国时,饮茶之风进一步发展,茶的烹煮和饮用方式也有所改进。到了南北朝时代,饮茶已日渐普遍,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品。茶兴于唐而盛于宋。饮茶的地域已几乎遍及中原地区和边远地区。我国最早问世的一本茶叶著作《茶经》由被后人尊为“茶圣”的陆羽撰写。

代饮茶和茶业发展迅速,茶既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普通百姓的开门七件事中的一件事,又在“琴棋书画烟酒茶”的文化与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在饮用方法上也开始由煮茶向泡茶过渡。茶叶已成为官府宫廷中的重要物品,也成为平民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元、明、清代尽管社会风俗变化明显,但饮茶之风只增不减,饮茶的普遍程度和饮茶的区域也进一步扩大。抗日战争和内战使得在新中国成立时,全国茶园面积仅有6.94万hm2,茶叶产量6.22万t。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面积有了飞跃的发展,到2017年我国茶园面积已增到305.9万hm2,产量达到267.9万t。

中国茶叶向海外传播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公元8世纪,分为陆路和水路两个途径。陆路最早始于公元8—9世纪。据传早在唐代永贞元年(805),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国清寺进修佛学,回国时带去茶籽。其后,日本和韩国的僧人曾多次从中国带回茶叶和茶籽,并在日本和韩国种植成功。宋代日本荣西禅师也曾两度来华带回茶叶和茶籽,回国后还写有《吃茶养生记》,介绍饮茶对人体健康的功效。水路是从南方港口广州通过澳门首先进入荷兰,然后由荷兰进入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但这已是公元17世纪,也就是茶叶从陆路传向日本、韩国800多年以后的事了。

随着饮茶和有关茶叶具有保健功效的知识和经验传到国外,欧洲不少国家都对茶叶的保健功效很感兴趣,并广为宣传和推广。一个最为鲜明的证明就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欧洲不是到食品商店买茶叶,而是要到药房中买茶叶的。

中国的茶叶为什么能在欧洲广为传播和深受欢迎,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1662年葡萄牙的凯瑟琳(CatherineBraganza)公主远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CharlesII)。这位公主是一位十分喜爱茶叶的女性,在她嫁到英国时,她的嫁妆中有大量的各种中国茶叶,而且她非常熟悉茶叶对人体的保健功效。到了英国后,凯瑟琳布置了雅致的茶室,还经常邀请亲朋好友聚会品茗,她使饮茶变成宫廷的一种时尚,随后饮茶的习惯又从宫廷传播到时髦的上流社会,最初只有富人才享用得起,后来慢慢成为中产阶级的饮品。英国人对茶叶的接受过程比较缓慢,1678年才进口了4700磅(1磅≈454g)茶叶,到1690年进口38390磅。英国饮茶风俗的建立和这位英国新皇后的到来有很大关系。有一件事对饮茶的普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时,在英国有一位高层官员患有哮喘病和肠胃不适症,用各种药物治疗久治不愈。这位新皇后建议他喝茶,结果居然治愈了这个顽疾。这件事被广为宣传,尤其是当时一位荷兰名医尼古拉斯·蒂尔普(NicolassTulp)也大力宣传饮茶对人体的保健功效,很快饮茶在英国社会中受到人民的喜爱。18世纪中叶,茶叶已成为英国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茶叶在英国的普及,这位来自葡萄牙的皇后功不可没,这也算是茶叶在英国发展普及的一个插曲。有一位英国的诗人埃德蒙·华勒(EdmundWaller)专为凯瑟琳公主写了一首诗,既赞美了这位女性,也赞美了茶叶:

维纳斯的香桃木和太阳神的月桂树,

都无法与皇后赞颂的茶叶媲美,

我们由衷感谢那个勇敢的民族,

因为它给予了我们一位尊贵的皇后,

和一种最美妙的仙草,

并为我们指出了通向繁荣的道路。

饮茶对人体的保健功效以及饮茶的普遍性在以后的岁月有了很快的发展,但在科学研究上进展不快。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起出现了很大的转变,在国际上出现一股“回归大自然”的呼声。在医学界,大量服用西药,虽然有医疗效果,但这些人工合成的西药也同时在人体上表现出一些后遗症。这种回归大自然的呼声希望科学家们能从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发掘一些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开发的药物来替代人工合成的西药。在这种呼声的召唤下,许多国家开展了大量中国古代传统植物对人体各种疾病治疗效果的研究,其中就包括了茶叶。1987年富田勳(FujikiHirota)在美国的医学刊物上发表了茶叶中的茶多酚可以抑制癌细胞生长和繁殖的研究论文,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各国相继开展了茶多酚对各种癌症和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效果的活体外、活体内动物实验以及临床实验。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新世纪初,各国科学家更多地集中在对实验动物和人体脏器中儿茶素类化合物的代谢、运转和归宿,以及流行病学的研究。新世纪以来,继续进行茶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在人体中的代谢、转移和生物利用性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为什么在人体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表现出来的效果不如在动物体上的实验效果;为什么茶叶中的茶多酚类化合物,特别是EGCG、茶黄素、茶黄素没食子酸酯这些分子量较大的化合物在人体中的生物可利用性(bioavailability)不高;如何从结构修饰、剂型改变和添加物的作用等方面提高儿茶素类化合物在人体目标器官中的中靶率和生物可利用性等方面。另一个研究热点在于人体摄入茶叶的安全剂量方面。由于茶多酚化合物具有降血脂和减肥的功效,因此出现大量包括茶多酚的口服减肥保健品。过量的茶多酚对人体会产生其他副作用,因此在法国和西班牙出现产品下架,并引起对茶叶“毒性”的怀疑。结果美国药典下属的食品添加剂信息专家委员会(DietarySupplementInformationExpertCommittee)专门对绿茶食用的安全性写了长篇报告,并提出茶叶是一种安全的食品,其提取物属于安全2级,平息了一场风波,恢复了茶叶的安全声誉。

经过30多年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大量研究,数以万计的论文证明了茶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具有多种抗病、健体的保健功能,如抗癌、减肥、降血糖、抗过敏、预防口腔疾病、抗菌抗病毒等。

红茶的起源


红茶早在明朝时期就开始出现了,大约至今十六个世纪之前的福建省武夷山桐木关地区就有所产生,那是不叫红茶而称为正山小种。正山小种红茶迄今已有约400年的历史,确切的时期至今没有得到考证。但从正山小种红茶世家――武夷山桐木关江氏传人的家族族谱的记载与按照茶叶生产技术发展的推断以及从部分资料的记载中,可以确定正山小种红茶产生于这个时期。

武夷山市桐木关江氏家族是生产正山小种红茶的茶叶世家,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据正山小种红茶世家第二十四代传人――江元勋先生所说,江氏族谱中记载:江氏家族于南宋末年迁居崇安县(现为武夷山市)桐木关,世代种茶。其家族世代掌握茶叶加工技术。在江氏家族内,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正山小种红茶产生的说法:大约在明朝后期某年采茶季节,有一北方军队路过桐木关庙湾,夜晚驻扎在当地的木制茶叶加工地点,睡在了茶叶青叶上。待到天明军队离开后,茶叶青叶已经变软发红,而且带黏性。江氏族人非常着急,为了尽量挽回损失,族人决定把已经变软的茶叶搓揉成条,并用当地盛产的马尾松的枯萎材块作为燃料来烘干已经带黏性的茶青。

待到茶叶烘干后,原来红绿相伴的茶叶变的乌黑发亮,并且带有一股松脂的香气。可是烘干好的茶叶在当地并没有人愿意买,于是江氏族人把这种烘过的茶叶挑到45公里外的星村,期望能尽可能地挽回些损失。令人没有想到的时是,当第二年的制茶季节将来临时,有人竟然愿意出高于原来茶叶几倍的价格来收购这种乌黑并且带松脂香味的茶叶,并且付了现款。之后,在高价格的驱动下,这种乌黑、带有松脂香味的茶叶越做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兴旺,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广。

江氏族人根据这种茶叶的颜色,称其为“乌茶”,在方言中,乌是黑的意思。后来为了与桐木关外冒充这种红茶的茶叶相区别,江氏族人称其为“正山小种红茶”,“正山”即为真正的高山上的茶,“正宗”的意思。

这种乌黑带有松脂香味的茶叶就是红茶的鼻祖――正山小种红茶。可当时,谁又知道官兵睡了一夜后,变软发红且带黏性的茶青就是发酵后了的茶青呢?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关于红茶起源的这样一个传说也记载在《中国茶经》上。

正山小种红茶最早于1610年流入欧洲。1662年,当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英皇查理二世时,她的嫁妆里面有几箱中国的正山小种红茶。从此,红茶被带入英国宫廷,喝红茶迅速成为英国皇室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早期的英国伦敦茶叶市场中,也只由出售正山小种红茶,并且价格异常得昂贵,唯有豪门富室方能饮用,正山小种红茶成为英国上流社会不可缺少的饮料。英国人挚爱红茶,渐渐地把饮用红茶演变成一种高尚华美的红茶文化,并把它推广到了全世界。拜伦在他的《唐璜》中赞美道:“我觉得我的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真可惜酒却是那样的有害,因为茶和咖啡使我们更为严肃。”英国诺顿也夸奖道:“喝这种茶胜过饮人参汤。”正山小种红茶在英国社会的影响可见一斑了。需要说明的是,武夷山桐木关的正山小种红茶产生后,因其卓越的品质,迅速被欧洲人接受,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一直占据中国出口茶叶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优质茶叶的代表。经营正山小种红茶的商人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但是武夷山桐木关方圆只有几百公里,致使正宗的正山小种红茶的产量非常有限,而它的市场却在不断的拓展。在高厚利润的驱使下,部分茶叶生产者开始仿制正山小种红茶,其中关键的工序就是用马尾松的材块对发酵后的青叶进行烘焙。虽然青叶不是正宗的“正山――桐木关”所产,但味道与正宗正山小种红茶有相似之处。因此也被急需正山小种红茶的欧洲市场所接受。

武夷山桐木关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正山小种红茶是世界红茶的鼻祖。茶叶泰斗张天福先生在2001年回到久别的武夷山桐木关时,亲手为正山小种红茶的原产地核心区――桐木关庙湾题词“正山小种发源地”,为正山小种红茶世家第二十四代传人――江元勋先生题词“茶叶世家”。在张天福老先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与支持下,正山小种红茶的生产2000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正山小种红茶作为中国历史名茶的代表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再展魅力,重现辉煌!

茶树的起源


茶树的学名全称为 Camellia Sinecsis(L.) O.Kuntze,是一种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

茶树在植物学分类系统中,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

根据植物学研究,茶树所属的被子植物门,系起源于距今约一亿年以前的白垩纪地层中,而其中的山茶目植物,约产生在六千万年以前。

起源:

人类发现和利用茶树,最早是采自野生,用做药用。若按照《神农本草经》中的记载来推算,在中国,茶的利用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随着茶树从药用发展为饮用,野生茶树已不能满足需要,人们或采茶子,或掘取野生茶苗进行栽培和繁殖。根据东晋(317~420年)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巴志》中写道:周武王于公元前1066年联合当时四川、云南的部落共同讨纣之后,巴蜀所产的茶已列为贡品,并记载有“园有芳蒻、香茗”。由此推断,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已经人工栽培茶树了,那么茶树栽培距今当有三千多年历史了。

茶树在中国的传播,首先从四川传入当时政治文化中心陕西、甘肃一带,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不能大量栽培。秦汉以后,中国统一,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日渐密切,茶树由四川传到长江中下游—带,由于地理气候上的有利条件,逐渐取代了巴蜀在茶业上的中心地位。 到了唐、宋时期,茶叶已成为日常不可缺少的物品。茶叶产区遍及四川、陕西、湖南、湖北、福建、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14个省区,几乎与近代茶区相当,达到了有史以来的兴盛阶段;同时,也使茶叶从一种地区性的小农生产变成了一种全国性的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的产物。统治阶级制定了各种制度来控制茶叶的生产、贸易、税收等。自此,茶的生产作为一种产业逐渐普及、发展起来。

茶树向国外传播,最早传到朝鲜和日本。6世纪下半叶,随着佛教界僧侣的相互往来,茶叶首先传人朝鲜半岛;而日本种植茶树,是在唐代中叶(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和尚来中国浙江天台山学佛,回国时携带茶籽种于日本滋贺县,这是中国茶种传向国外的最早记载。

茶树起源于中国,茶叶的发现、种植、利用在中国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茶的知识、文化也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而风靡全球,茶叶从一种民间饮品变成一种产业、一种商品、一种文化。而茶叶贸易不仅吸引了世界的商人,更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铺路石。

四种茶的喝茶禁忌


一、乌龙茶的六个禁忌

1.不宜饭前饭后大量饮茶,正确的做法是:餐后一小时再喝茶,且不宜过浓。

2.体弱营养不良、贫血患者忌饮茶

3.尿结石患者忌饮茶

4.忌睡前饮茶

5.忌饮隔夜茶

6.忌饮用变质茶、头道茶。

二、普洱茶的禁忌

1.不宜空腹喝浓普洱茶,宜因人择时而饮

2.普洱茶随泡随饮,不宜茶水浸泡过久再饮,忌饮隔夜普洱茶

3.刚做好的普洱茶不宜多喝

4.保持茶具清洁很重要,饮普洱茶莫忘勤洗杯

5.普洱茶宜兼饮,不宜偏饮

6.普洱茶宜长饮,不宜间断

7.普洱茶宜温饮,不宜烫饮、冷饮。

8.普洱茶宜淡饮,不宜浓饮

9.忌饭前后大量饮普洱茶

10.睡前饮普洱茶要适量

11.忌饮劣质茶或变质茶

12.忌饮冲泡次数过多的普洱茶。

三、绿茶的禁忌

禁忌喝头遍茶:

1、因为茶叶在栽培与加工过程中受到农药等有害物的污染,茶叶表面总有一定的残留。

2、忌空腹喝茶:空腹喝茶可稀释胃液,降低消化功能,致使茶叶中不良成分大量入血,引发头晕、心慌、四肢举动无力等症状。

3、少喝新茶:因为新茶存放时间短,含有较多的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对人的胃肠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易诱发胃病。存放不足半个月的新茶更应忌喝。

4、胃寒的人不宜过多饮,过量会引起肠胃不适。神经衰弱者和失眠症者临睡前不宜饮茶,正在哺乳的妇女也要少饮茶,茶对乳汁有收敛作用。

5、忌用绿茶服药,忌喝隔夜茶。绿茶中的鞣酸会与很多药物结合产生沉淀,阻碍吸收,影响药效。

四、菊花茶的禁忌

1、脾胃虚寒者最好少喝。用菊花泡茶,不宜长期连续饮用,一般3-5天即可。而体质偏寒的人不妨放点枸杞。

2、阳虚体质的人不能常喝菊花茶,如果一味地喝具有清热泻火功效的菊花茶,容易损伤正气,越喝越虚,尤其是脾胃虚寒的人,多喝性凉的菊花茶还容易引起胃部不适,导致反酸。可见,用菊花茶来降火清热也是有选择的,不能千人一方。

茶的四种冲泡手法!


通常,我们在泡好一款茶时,往往是水质、茶具这类硬件设备上有所选择,而影响茶汤表现的冲泡方式往往容易被忽略,冲泡手法不同,同一款茶会呈现不同的味道。

冲泡方式体现在注水的高低、快慢两个维度,注水的高低影响茶汤的香气,注水速度的快慢影响茶汤的汤感,进而影响一款茶整体的协调程度。有四种不同方式:

1、高冲快注

高冲快注,使茶叶在壶内翻滚、散开,和空气的摩擦程度增加,茶叶中的内含物质被迅速唤醒,香气容易被激发,更充分泡出茶味;高冲快注时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所用时间短。

这种方式适合用来冲泡凤凰单丛、武夷岩茶等,这类茶经由一定揉捻,内含物质易析出,需快出汤。

高冲快注冲泡出来的茶,通常在香气上表现较好,高扬扑鼻,但在口感上会表现强烈,茶汤的厚度和软度则会相应下降,若是茶品欠缺,容易将其缺点体现出来。

2、高冲缓注

这是较为普遍常用的冲泡方式,于高处缓缓注水,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多,冲泡原料细嫩、高香的茶品时适合以此方式。高冲激香的同时,可以很好的降低茶汤的苦涩程度,香气弥漫,细而悠长。

3、低冲快注

低冲的表现是,缓慢会使茶保持相对的静止,避免茶叶翻滚,茶汤的香气下降,茶叶相对较慢溶出,令茶汤的厚度和软度上升。

低冲快注,则茶味浓俨,香气较弱。

4、低冲慢注

这种冲泡方式,茶味较足,香气被茶水包裹,层次感缺乏。因而对于普洱熟茶、茯茶等黑茶,采用低冲缓注的方式,水温可以得到较好的维持,低冲可以降低水与茶叶的激荡,便于让内含物质缓缓释放,泡出绵柔顺滑的喉感,茶汤也不容易浑浊。

另外,对于老茶的润茶醒茶,尽量以温水低冲缓缓冲泡的方式,将其唤醒,然后在正式的泡茶过程中,再以得当的手法,发挥其个性。

饮茶的5种误区


茶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阶层的人都喜欢它,尤其在夏季,饮茶的人、饮茶的量都相应增加,这不仅是因为茶可以提神、消暑、解渴、解毒,更主要的是茶对人体具有营养、保健及防病治病的作用。据研究,茶含有600余种化学成分,其中有五大类营养素和具有多种药效的茶多酚、咖啡碱等。然而,在日常生活中,饮茶有误区,若认识不足,一入误区,不仅无益,反而给健康带来隐患。误区一:餐前餐后饮茶“助消化” 事实上,饭前饮茶会冲淡唾液,使饮食无味,还会暂时使消化器官吸收蛋白质的功能下降;饭后立即饮茶,由于茶中鞣酸可使食物中的蛋白质、铁质发生凝固作用,会影响人体对蛋白质和铁质的消化吸收,于身体不利。误区二:浓茶“醒酒” 有人认为,酒后喝浓茶,有“醒酒”作用,这是一种误解。因人们饮酒后,酒中乙醇经过胃肠道进入血液,在肝脏中先转化为乙醛,再转化为乙酸,然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经肾排出体外。而酒后饮浓茶,茶中咖啡碱等可迅速发挥利尿作用,从而促进尚未分解成乙酸的乙醛(对肾有较大刺激作用的物质)过早地进入肾脏,使肾脏受损。误区三:品新茶“心旷神怡” 新茶是指摘下不足一月的茶,这种茶形、色、味上乘,品饮起来确实是一种享受。但因茶叶存放时间太短,多酚类、醇类、醛类含量较多,如果长时间饮新茶可出现腹痛、腹胀等现象。同时新茶中还含有活性较强的鞣酸、咖啡因等,过量饮新茶会使神经系统高度兴奋,可产生四肢无力、冷汗淋漓和失眠等“茶醉”现象。误区四:饮茶会使“血压升高” 茶叶具有抗凝、促溶、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提高血中高密度脂蛋白及改善血液中胆固醇与磷脂的比例等作用,可防止胆固醇等脂类团块在血管壁上沉积,从而防冠状动脉变窄,特别是茶叶中含有儿茶素,它可使人体中的胆固醇含量降低,血脂亦随之降低,从而使血压下降。因此,饮茶可防治心血管疾病。误区五:“茶医百病” 有人认为,茶不仅是一种安全的饮料,也是治疗疾病的良药。殊不知,对有些病人来说,是不宜喝茶的,特别是浓茶。如神经衰弱者、甲亢患者、肺结核等患者,浓茶中的咖啡碱能使人兴奋、失眠、代谢率增高,不利于休息;浓茶中咖啡碱还可使高血压、冠心病、肾病等患者心跳加快,甚至心律失常、尿频,加重心肾负担;咖啡碱还能刺激胃肠分泌,不利于溃疡病的愈合;而茶中鞣质有收敛使用,使肠蠕动变慢,加重便秘。此外,喝浓茶还会使人体对铁质的吸收量减少50%,日久可致缺铁性贫血。

水仙茶的起源


对于水仙茶相信相信对于漳州的朋友们都比较熟悉吧,下面让我们来具体的了解下。

水仙茶

水仙茶的知识介绍

福建省武夷山有一良种茶树,名叫水仙种。这种茶树只开花不结果,需靠插条繁殖。说起水仙茶的发现和插条繁殖还有一段传说故事呢。

相传有一年武夷山热得出奇,有个建瓯的穷汉子靠砍柴为生,大热天没砍几刀就热得头昏脑胀,唇焦口燥,胸闷疲累,于是到附近的祝仙洞找个阴凉的地方歇息。

刚坐下,只觉一阵凉风带着清香扑面吹来,远远望去原来是一棵小树上开满了小白花,绿叶却又厚又大。他走过去摘了几片含在嘴里,凉丝丝的,嚼着嚼着,头也不昏胸也不闷了,精神顿时爽快起来,于是从树上折了一根小枝,挑起柴下山回家。

这天夜里突然风雨交加,在雷雨打击下,他家一堵墙倒塌了。第二天清早,一看那根树枝正压在墙土下,枝头却伸了出来,很快爆了芽,发了叶,长成了小树,那新发芽叶泡水喝了同样清香甘甜,解渴提神,小伙子长得更加壮实。

这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问他吃了什么仙丹妙药,他把事情缘由说了一遍。大家都纷纷来采叶子泡水治病,向他打听那棵树的来历。小伙子说是从祝仙洞折来的。

因为建瓯人说“祝”和崇安话的“水”字发音一模一样,崇安人都以为是“水仙”,也就把这棵树叫做水仙茶了。大家仿效建瓯人插枝种树的办法,水仙茶很快就繁殖开来,长得满山遍野都是,从此水仙茶成为名品而传播四方。

黄茶的起源


黄茶有两种类型:

首先,茶叶品种的芽和叶自然变黄,这就是所谓的黄茶。唐代盛产“寿州黄芽”,这是天然的黄芽,蒸成圆茶,不同于霍山大华坪产的天然黄芽。早在七世纪,就有各种各样的品种。

第二,油炸时是闷黄的。从大约公元1570年油炸绿茶的演变开始,由于油炸绿茶的实践,发现在绿茶被移除或揉捏之后,叶子没有及时干燥或干燥程度不足,叶子变黄,导致了一种新的理解。经过练习,黄茶诞生了。例如,黄色芽在酶失活后窒息而死;扭转后,黄汤堆积2-3小时。黄茶在开始干燥后堆积20多天后变黄。

许次纾的《茶经》说:“江南温暖,所以茶是唯一的选择。这条河的南北叫做六安。然而,六安是它的县的名字。事实上,生产霍山的也是大蜀山。尽管这座山不擅长制造,但它是用煎锅煎烤的。在它能离开水壶之前,它已经枯萎了。他还用竹子制作巨大的竹条来储存它们。虽然有绿色的树枝和紫色的竹笋,但它们在使用时会褪色和变黄。它们只是为了食物。Xi·坎平打架。”这是对泡茶技术不好,绿茶变成了黄茶的批评。因此,人们发现了一种制作黄茶的方法。目前,这正是霍山黄茶的制作方法。黄大茶是16世纪以前由绿茶发展而来的。比如“明”。“隆庆在1571年下令购买上等的茶叶,而不是黑色和黄色的。一箱蒸熟晒干。每个炉排重量不到7公斤。”这是四川晒干的绿茶,它是通过蒸制成的边茶。制作深棕色的茶和浅黄色的茶。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5685.html

上一篇:喝茶养生,这四个原则很重要喝茶养生需要注意什么?

下一篇:耐泡=好茶?不耐泡=坏茶?茶叶的耐泡度与品质呈正比吗?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