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喝茶时如何感知茶味?喝茶时如何感知茶味?

2019-11-16

从国际感官学的角度看,味道的感知依靠舌苔上的味蕾。味蕾是味觉感受器,呈卵圆形,由味觉细胞组成。味蕾主要分布于轮廓乳头侧壁的上皮中,但也可见于菌状乳头、软腭及会咽等处的上皮内。

每个味蕾都是由一组味觉细胞组成的梨形结构,属于化学感受器。分布在舌头表面的味觉感受器,能辨别滋味。味蕾顶端有一小孔,称味孔,与口腔相通。当溶解的食物进入小孔时,味觉细胞受刺激而兴奋,经神经传到大脑而产生味觉,能感觉甜、苦、酸、咸等味觉刺激。

舌苔各个部分的的味蕾敏感度不同,对味道的感知也不同。舌尖感受的是甜味,舌面感觉的是鲜味,舌底感知的是苦味,舌头两侧靠前感受的是咸味,靠后感知的是酸味。

影响茶味的因素主要有——茶氨酸、茶多酚、咖啡碱及糖类物质。茶氨酸的含量决定了茶的鲜味,高山云雾出好茶,高海拔产区的茶,茶氨酸的含量相对丰富。茶树喜欢漫反射光,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的茶树,由于有高大树木的遮挡,阳光稀疏的照射在茶树上,利于茶氨酸的合成。

茶多酚则决定了茶的涩味;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共同作用,决定了茶的苦味;糖类物质则决定了茶的甜味,茶叶中的糖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决定茶的甜度的是单糖和双糖,多糖是感受不到甜味的。

一款好茶的标准,在于口感是否平衡。茶的鲜甜度可以抑制住茶的苦涩感,而适度的苦涩感可以增加茶的回甘。只有鲜甜,没有苦涩感的茶是平淡无味的;而只有苦涩感,没有鲜甜味的茶则是难以下咽的。平衡亦是世间万物能否得以和谐发展的重要准则。

精选阅读

喝茶时如何选购茶巾?


一、什么是茶巾

茶巾又称为“茶布”。茶巾的材质主要有棉、麻等,棉质的茶巾是上选,主要要吸水性好,无异味。多用于茶叶冲泡过程中用来擦拭茶汁和水渍,尤其是茶壶和茶杯壁和底部的水汁。置于茶盘之上。

二、茶巾的作用

茶巾,是整个泡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用具。茶道遵循“客人本位”的思想,而一块茶巾,就是表达对客人尊重的载体,茶巾的真正内涵,便是让它具备客人之所想的待客之道。

茶巾是擦拭茶具外面或底部的茶渍、水渍。频繁使用茶巾擦拭壶底、杯底、公道杯底等茶具,是为了随时防止器具的这些部位从茶盘上带起的水,在出汤、斟茶时滑入茶汤,令饮茶人产生不洁之感。

三、茶巾的选购

1、茶巾应选择深颜色的为好,浅颜色的在使用中会留下茶渍,既不美观又会给客人不卫生的错觉。

2、茶巾应选择吸水性强又不宜掉毛的,防止擦拭后茶具上留有绒毛。

四、茶巾的用法

茶巾的用法和养壶笔的用法有点类似,茶巾多用于茶叶冲泡过程中用来擦拭茶汁和水渍,尤其是茶壶、茶杯壁和底部的水汁。置于茶盘之上,但出于礼仪问题多将不同的茶巾分别放置。

1、一般将干的茶巾放于客人面前的桌上,便于客人用来擦拭桌上或杯底的水迹;

2、半湿的茶巾应放在主人手边,用来擦拭茶桌或茶具中溢出的水渍;

3、全湿的茶巾一般用来擦拭清洁过后的茶具;

4、茶巾易附着灰尘,避免将茶巾附着在茶具之上,以免在揭去茶巾时将不洁之物落入杯中。

5、禁止使用茶巾擦拭油腻污垢,否则用于擦拭茶具后将严重影响茶具外观,尤其紫砂茶具。

6、茶巾不宜暴晒,以免茶巾变硬。

茶香,如何感知、辨识和记忆?


香气是品评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那一抹茶香,不仅仅是茶叶品质的象征,更是许多爱茶人恋恋追寻的至味清欢。

我们在老白茶糯糯的粽叶香中回味岁月,在西湖龙井鲜爽的豆香里感受春色江南,在凤凰单丛的桂韵兰香里体验误入百花深处的惊艳……

茶香成分

香气,属于一种美感,一种沁人心脾的审美感受。这种美感和审美感受,唯有通过人的嗅觉才能获得。先有嗅觉,而后有心灵的审美感受。

明人刘源长《茶史》言:“茶之妙有三:一曰色,二曰香,三曰味。”

茶叶香气,是干茶叶或茶叶冲泡时散发出来的茶叶芳香气味。这种茶叶香气,使人心脾清爽,神智清新,心旷神怡,属于一种沁人心脾的嗅觉之美。品茶、评茶的一道工艺程序,就是闻香,辨香。

茶叶香气,是由性质不同、含量差异不同的众多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据施兆鹏等研究,迄今为止,茶学界已经辨别出的茶叶香气物质大约有650种左右。根据科学分析,茶叶芳香物质的组织成分,大约可以分为十五大类:碳氢化合物、醇类、酮类、酸类、醛类、内酯类、酚类、过氧化物类、含硫化合物类、吡啶类、喹啉类、芳胺类及其它。

按照其结构特点,大致分为四类:

脂肪类衍生物,如青叶醇、青叶醛、正已醛、正已酸等。

萜烯类衍生物,沉香醇、香叶醇、橙花醇、芳香醇以及乙酸沉香酯、乙酸香叶酯等。

芳香族衍生物,如苯乙醛、苯甲醛、苯甲醇、苯甲酸甲酯、乙酸苯甲酯等化合物。

含氮、氧杂环类化合物,如吡嗪、吡啶、吡喃类衍生物及吲哚、喹啉等化合物。

绿茶香气的主体是芳香物质,具有“鲜嫩”“清香”之美,

喝茶时,“无味之味是至味”有没有道理?


无味之味是至味,一直是茶界的一个公案。这个句式很有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若愚”的意味。

可若觉得最生动的,却还是乾隆皇帝的一段轶事: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久慕西湖龙井之名,特来杭州品饮此茶。待茶农泡好,乾隆轻啜几口,一下子竟没能感受到其中的真味,颇为失望之下,遂在纸上写了四个字:“淡而无味”。接着,又喝了几口,才面露异彩。细细观之,汤色碧绿,芽芽直立,煞是好看。几番啜饮之下,回味甘甜,唇齿留芳,于是又写下八个字:“无味之味,乃是至味。”

无味不是没有味道,而是平淡之味。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陆次云的知县写了一本《湖壖杂记》,里面有这么一段话:「龙井茶,真者甘香而不洌,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旧时士大夫饮茶,追求的是茶的清香,味的淡雅。

他们眼中的好茶味,并不是震撼人官能的浓冽霸道,而是如“太和之气”一般的隽永飘逸,又如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无味之味”。

这种味,与其说是对口舌间产生的生理反应的一种体会,倒不如说是哲理上的认同,所以老子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恬淡为上。”

无味之味,即是淡味。无味处为真味,所谓真味,就是物质的自然味道与基本味道,它是其他味道的基础。

而对于六大茶类来说,不论是什么茶,都在追求茶叶本身的真味,讲究一泡茶的正味,不苦不涩,不张不抑,五味调和,而这恰恰与平淡之味不谋而合。

明人熊明遇在《罗岕茶记》中说:“茶之色重、味重、香重者,俱非上品”。大凡香重浓而不清,味重苦而不醇,色重深而不净,都不能说是好茶。

淡味乃至味,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从茶叶内质上来看,对味觉感官起决定性的成份为: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其分别对应了:涩、苦、甜与鲜爽。是以,一泡茶里面,茶中内含物质的平衡协调性好,茶氨酸含量越高,相应的甜度、鲜爽度就会越高,刺激性低,喝起来也就更为顺滑,便会让人感觉淡。

同样是“淡”,在不同茶身上品饮感受是不一样的。就好比,你不能用岩茶来与绿茶相比,比较下去肯定是后者更“淡”,但品种不同,没有可比性。

此时说的“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茶质的单薄,而是一种饱满高足的韵道。

这种感觉,就如同我们听一曲古琴弹奏时,一个乐句与另一个乐句之间几乎稀不可闻的“余音”,似有还无。这种处在感官界限边缘的滋味,最是精微纤细,淡泊得几乎无味,却总让人意犹未尽,不用心领会是尝不到的。

孔子云:“质有余也,不受饰也。”从有色上升到无色,有味升华为无味,从而使本色朴素的味道成为至美。而淡,正是贯彻始终的一抹滋味,读懂了淡,也就理解了茶的无味至味。

喝茶时的最佳伴侣:茶点要如何和茶搭配?


中国历来在喝茶时就有搭配茶点的习惯。茶点是在饮茶的过程中佐茶的点心,它的分量小,体积也小,但是制作精细,样式精雅。

茶点

古时候,茶点又被称为茶果,最早在王世几的《晋中兴书》中出现。书中记载了陆纳节俭的故事,说:“……纳所设唯茶果而已。”作为喝茶时的最佳伴侣,茶点和茶的搭配历来都很讲究,归咎起来大概是以下几点。

一、形式美:

因为喝茶本身就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所以和茶搭配的茶点更要讲究形式美。首先,茶点本身要美,要有漂亮的颜色,美丽的外形,否则一定会破坏喝茶的氛围的。其次,不同的茶点在搭配上要注意在外形、颜色的搭配上能否给人带来视觉享受。最后,茶点的种类要多,并且要注意不同茶点在数量上的搭配,不能太多,也不能过少。

二、适应茶性:

众所周知,不同的茶要搭配不同的茶点,如用各式甜糕、凤梨酥等配绿茶;用水果、柠檬片、蜜饯等配红茶;用瓜子、花生米、橄榄等配乌龙茶等。上述的搭配方法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甜配绿、酸配红、瓜子配乌龙”。

三、具有品尝性:

品茶品茶,很多时候品的不仅仅是茶,还有茶点。因为茶点应该具有品尝性。如榴莲酥,酥皮薄如蝉翼,表面略有清油。轻轻咬开榴莲酥那薄薄的外层,就像吃到了一颗刚剥开的榴莲,浓郁的香味在舌尖上泛起。这就是榴莲酥的妙境。

以上就是关于茶和茶点搭配的原则。好茶只有配对茶点,才能真正给人以享受。以上内容由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5589.html

上一篇:泡茶,用壶还是用盖碗好?

下一篇:为什么普洱茶黄片喝起来很甜?为什么普洱茶黄片喝起来很甜?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