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想要泡好一杯茶,这4点才是关键!

2019-11-16

冲泡一杯好喝的普洱,自然和喝茶所处的社会环境无关,当你肉眼所见:焚香、插花、茶席布置,甚至舞蹈、伴奏,这些只是营造了品茶的氛围。所谓好水出好茶,水质,水温,姿势,器具,这些才是泡好一杯茶的关键点。

水质:从科学的角度,泡茶的好水应该具有弱碱性、活性高的特点。最好是pH值在7.3~7.4的弱碱性水,因为这样的水最能激发口腔中的唾液分泌,使饮者更易获得满口生津,回味悠长的感受。活性高,则可理解为自然流动、富含氧气等鲜爽气体的水。

水温:水温与原料嫩度和香气有关。“老茶宜沏,嫩茶宜泡”,不同年龄的茶应匹配相应的水温和冲泡方式。沏茶是用刚烧开的水浇开茶叶,泡茶则是用稍稍冷却的水让茶叶缓慢的舒展,挥发出香味。

初学者建议水温越高越好,因为高温能让茶叶的香气全部一次性出来。专业审评时会要求100°C沸水加闷五分钟,但是这样不好喝,在自己喝茶的过程中,可以逐步摸索温度,找到能发挥茶叶最佳品质的温度和时间。

姿势:冲泡姿势其实是水温控制的一种,而非强求冲泡姿势的美观。茶叶接触水时的温度决定了你的茶到底能有多香,以多快的速度析出里面的内含物质,出汤快慢也直接决定了茶汤的滋味。

器具:泡茶必不可少的就是茶具,不论什么茶具,记得喝茶前温杯。对于上班族来说,推荐用飘逸杯泡普洱。普洱茶不适合长时间浸泡在茶汤中,飘逸杯单独的分层设计,能够解决普洱茶不能久泡的问题,对上班族来说,也让喝茶变得更加方便。盖碗和紫砂壶,各有利弊。

紫砂壶透气性好,能够提高普洱的茶气茶香,所以紫砂壶也被公认为从古至今茶人们的最佳泡茶器,其次,用盖碗泡茶更方便使用,清理,观看叶底比紫砂壶方便,这也是很多人喜欢盖碗泡茶的原因。

精选阅读

怎样泡好一杯茶首先记住这五点


好一杯茶,是每一个和茶有关联的人的必备技能,一杯“泡得好”的茶,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艺术。所谓茶的艺术,都应该基于将一杯茶演绎到极致,达到将茶呈现的最好的状态。泡好茶之道:无它,唯手熟尔。但是科学有效的泡茶训练,能缩短学习的时间,让每个人更快速地进入到泡好茶的世界。小编在阅读了大量的茶叶冲泡的书籍之后,总结了五点,供你参考。

要泡好茶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泡茶需要不断地练习,才能使人在意志与思想上进入更高的茶道境界,或是体悟、创造出新的层面。泡好茶的目的是将每一泡茶都呈现本省的最佳状态的茶汤,要将每一泡都泡好。泡好茶是茶人的体能训练。

一杯泡得好的茶是有标准的适口为珍不仅仅是针对个人,对一款茶的好坏来讲,适众口的珍,就成了这款茶好坏的标准。经济学最基本原理: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着价值波动。所以一杯茶的好,就是“价值”,都是有趋同性的。

泡茶和评茶不是同一个概念泡茶是要将茶泡到最好喝,追求的是将茶的口感最优化,是要显优隐次;评茶是要将茶的优点、缺点最大化展示,为茶叶的品质定一个基调,是为了判断优劣。

泡好一杯茶首先记住这五点:

1、冲泡时间

冲泡时间茶在水中的浸泡时间是决定“适当浓度”的最重要的因素。浸泡时间缩短,茶汤就会变淡;浸泡时间加长,茶汤就会变浓。浸泡时间的长短要考虑冲泡的茶类、茶的制程、茶的紧结程度、投茶量的大小、喝茶人的口感喜好等等。

2、水温

水温会决定茶汤口感在同一浓度的茶汤中,高温冲泡出的茶汤较强劲,低温冲泡出来的茶汤较温和。不同嫩度的茶叶,选择不同的水温冲泡。嫩度较高的茶叶宜低温冲泡,避免烫熟茶叶;粗老的茶叶可以用高温冲泡,来冲泡出茶的香气和滋味。入口茶汤的温度,不宜过高。

3、水质

水为茶之母要泡出一泡好茶,要找到最适合它的水。泡茶用水的最基本原则:要用软水。硬度的水泡出来的茶,香气不扬,水色变暗,滋味变差。

4、泡茶茶具

器为茶之父茶器的选择,原则上来讲每一个泡茶的人都要熟练掌握每一种泡茶的器皿,茶器的选择需要结合冲泡的茶类。通用的茶器,盖碗和茶壶是需要熟练掌握的。绿茶通常用玻璃器皿来冲泡。要根据冲泡的茶,来选择合适的器皿,同时其他的辅助性的器皿也需要认真选择,如公道、品茗杯等。

5、投茶量

投茶量投茶量决定了茶汤的浓度,投茶量的大小应该充分考虑喝茶的人数、喝茶人的口味接受、泡茶器皿的大小、浸泡时间的长短,茶叶的完整程度、采摘季节、采摘嫩度等等。

识茶泡茶看茶是对这个茶的认识,需要更具感官去直接判断外形的紧结程度、条索紧结程度、外形大小、揉捻程度、萎调轻重等多个方面去认识这款茶,再根据自己对茶的认识,选择最恰当的冲泡方法的选择。

泡茶好茶的关键只有:投茶量、水温、浸泡时间但是为了熟练掌握这三点,茶才会泡的好喝。如果要将自己的泡茶技艺提升到一个高度,就需要高强度的对比训练。只看书是泡不好茶的,只泡茶不对比总结,也是不可能提高的。会泡茶是一种能力,愿你早日拥有这种能力。

四要素泡好一杯茶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是组成茶叶色、香、味的物质基础,其中多数能在冲泡过程中溶解于水,从而形成了茶汤的色泽、香气和滋味。泡茶时,应根据不同茶类的特点,调整水的温度,浸润时间和茶叶的用量,从而使茶的香味、色泽、滋味得以充分的发挥。综合起来,泡好一壶茶主要有四大要素:第一是茶水比例,第二是泡茶水温,第三是浸泡时间,第四是冲泡次数。

茶水比例

茶叶中各种物质在沸水中浸出的快慢与茶叶的老嫩和加工方法有关。氨基酸具有鲜爽的性质,因此茶叶中氨基酸含量多少直接影响着茶汤的鲜爽度。名优绿茶滋味之所以鲜爽、甘醇,主要是因为氨基酸的含量高和茶多酚的含量低。夏茶氨基酸的含量低而茶多酚的含量高,所以茶味苦涩。故有“春茶鲜、夏茶苦”的谚语。

茶叶用量应根据不同的茶具、不同的茶叶等级而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水多茶少,滋味淡薄;茶多水少,茶汤苦涩不爽。因此,细嫩的茶叶用量要多;较粗的茶叶,用量可少些,即所谓“细茶粗吃”“精茶细吃”。

普通的红、绿茶类(包括花茶),可大致掌握在1克茶冲泡50~60毫升水。如果是200毫升的杯(壶),那么,放上3克左右的茶,冲水至七八成满,就成了一杯浓淡适宜的茶汤。若饮用云南普洱茶,则需放茶叶5~8克。

乌龙茶因习惯浓饮,注重品味和闻香,故要汤少味浓,用茶量以茶叶与茶壶比例来确定,投茶量大致是茶壶容积的1/3至1/2。广东潮、汕地区,投茶量达到茶壶容积的1/2至2/3。

茶、水的用量还与饮茶者的年龄、性别有关,大致说,中老年人比年轻人饮茶要浓,男性比女性饮茶要浓。如果饮茶者是老茶客或是体力劳动者,一般可以适量加大茶量;如果饮茶者是新茶客或是脑力劳动者,可以适量少放一些茶叶。

一般来说,茶不可泡得太浓,因为浓茶有损胃气,对脾胃虚寒者更甚,茶叶中含有鞣酸,太浓太多,可收缩消化黏膜,妨碍胃吸收,引起便秘和牙黄,同时,太浓的茶汤和太淡的茶汤不易体会出茶香嫩的味道。古人谓饮茶“宁淡勿浓”是有一定道理的。

冲泡水温

据测定,用60℃的开水冲泡茶叶,与等量100℃的水冲泡茶叶相比,在时间和用茶量相同的情况下,茶汤中的茶汁浸出物含量,前者只有后者的45%~65%。这就是说,冲泡茶的水温高,茶汁就容易浸出;冲泡茶的水温低,茶汁浸出速度慢。“冷水泡茶慢慢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泡茶的茶水一般以落开的沸水为好,这时的水温约85℃。滚开的沸水会破坏维生素C等成份,而咖啡碱、茶多酚很快浸出,使茶味会变苦涩;水温过低则茶叶浮而不沉,内含的有效成分浸泡不出来,茶汤滋味寡淡,不香、不醇、淡而无味。

泡茶水温的高低,还与茶的老嫩、松紧、大小有关。大致说来,茶叶原料粗老、紧实、整叶的,要比茶叶原料细嫩、松散、碎叶的,茶汁浸出要慢得多,所以,冲泡水温要高。水温的高低,还与冲泡的品种花色有关。

具体说来,高级细嫩名茶,特别是高档的名绿茶,开香时水温为95℃,冲泡时水温为80℃~85℃。只有这样泡出来的茶汤色清澈不浑,香气纯正而不钝,滋味鲜爽而不熟,叶底明亮而不暗,使人饮之可口,视之动情。如果水温过高,汤色就会变黄;茶芽因“泡熟”而不能直立,失去欣赏性;维生素遭到大量破坏,降低营养价值;咖啡碱、茶多酚很快浸出,又使茶汤产生苦涩味,这就是茶人常说的把茶“烫熟”了。反之,如果水温过低,则渗透性较低,往往使茶叶浮在表面,茶中的有效成分难以学浸出,结果,茶味淡薄,同样会降低饮茶的功效。大宗红、绿茶和花茶,由于茶叶原料老嫩适中,故可用90℃左右的开水冲泡。

冲泡乌龙茶、普洱茶和沱茶等特种茶,由于原料并不细嫩,加之用茶量较大,所以,须用刚沸腾的100℃开水冲泡。特别是乌龙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要在冲泡前用滚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用滚开水淋壶加温,目的是增加温度,使茶香充分发挥出来。

至于边疆兄弟民族喝的紧压茶,要先将茶捣碎成小块,再放入壶或锅内煎煮后,才供人们饮用。

判断水的温度可先用温度计和计时器不测量,等掌握之后就可凭经验来断定了。当然所有的泡茶用水都得煮开,以自然降温的方式来达到控温的效果。

冲泡时间

茶叶冲泡时间差异很大,与茶叶种类、泡茶水温、用茶数量和饮茶习惯等都有关。

如用茶杯泡饮普通红、绿茶,每杯放干茶3克左右,用沸水约150~200毫升,冲泡时宜加杯盖,避免茶香散失,时间以3~5分钟为宜。时间太短,茶汤色浅淡;茶泡久了,增加茶汤涩味,香味还易丧失。不过,新采制的绿茶可冲水不加杯盖,这样汤色更艳。另用茶量多的,冲泡时间宜短,反之则宜长。质量好的茶,冲泡时间宜短,反之宜长些。

茶的滋味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浓的。据测定,用沸水泡茶,首先浸提出来的是咖啡碱、维生素、氨基酸等,大约到3分钟时,含量较高。这时饮起来,茶汤有鲜爽醇和之感,但缺少饮茶者需要的刺激味。以后,随着时间的延续,茶多酚浸出物含量逐渐增加。因此,为了获取一杯鲜爽甘醇的茶汤,对大宗红、绿茶而言,头泡茶以冲泡后3分钟左右饮用为好,若想再饮,到杯中剩有三分之一茶汤时,再续开水,以此类推。

对于注重香气的乌龙茶、花茶,泡茶时,为了不使茶香散失,不但需要加盖,而且冲泡时间不宜长,通常2~3分钟即可。由于泡乌龙茶时用茶量较大,因此,第一泡1分钟就可将茶汤倾入杯中,自第二泡开始,每次应比前一泡增加15秒左右,这样要使茶汤浓度不致相差太大。

白茶冲泡时,要求沸水的温度在70℃左右,一般在4~5分钟后,浮在水面的茶叶才开始徐徐下沉,这时,品茶者应以欣赏为主,观茶形,察沉浮,从不同的茶姿、颜色中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愉悦,一般到10分钟,方可品饮茶汤。否则,不但失去了品茶艺术的享受,而且饮起来淡而无味,这是因为白茶加工未经揉捻,细胞未曾破碎,所以茶汁很难浸出,以至浸泡时间须相对延长,同时只能重泡一次。

另外,冲泡时间还与茶叶老嫩和茶的形态有关。一般说来,凡原料较细嫩,茶叶松散的,冲泡时间可相对缩短;相反,原料较粗老,茶叶紧实的,冲泡时间可相对延长。总之,冲泡时间的长短,最终还是以适合饮茶者的口味来确定为好。

冲泡次数

据测定,茶叶中各种有效成分的浸出率是不一样的,最容易浸出的是氨基酸和维生素C;其次是咖啡碱、茶多酚、可溶性糖等。一般茶冲泡第一次时,茶中的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55%;冲泡第二次时,能浸出30%左右;冲泡第三次时,能浸出约10%;冲泡第四次时,只能浸出2~3%,几乎是白开水了。所以,通常以冲泡三次为宜。

如饮用颗粒细小、揉捻充分的红碎茶和绿碎茶,由于这类茶的内含成分很容易被沸水浸出,一般都是冲泡一次就将茶渣滤去,不再重泡。速溶茶,也是采用一次冲泡法,工夫红茶则可冲泡2~3次。而条形绿茶如眉茶、花茶通常只能冲泡2~3次。白茶和黄茶,一般也只能冲泡1次,最多2次。

品饮乌龙茶多用小型紫砂壶,在用茶量较多时(约半壶)的情况下,可连续冲泡4~6次,甚至更多。

倾听一杯茶 用心泡好一杯茶 茶的最高境界


禅茶文化里的八个境界

所谓茶文化,其实什么都不是,一个空名头,但是真正面对茶,你能有自己感悟,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无非是这样而已。大多时候,人是容易被他人感染的,把别人的感悟也以为是自己的,最坏的情况就是人云亦云,相反的观点都能点头称是。

我自身的经历有点怪异,也没有可借鉴性,以后有机会再说。但绝大多数人的经历都是相同的,刚开始只是喝茶,喝着喝着发现喜欢上茶,于是就想学茶。一个人应该从什么时候才算是在喝茶,我觉得是从想学茶开始的,以前那叫解渴,和喝汽水饮料没区别。真正喝茶,就是从你想懂茶那一刻开始,从你愿意去倾听一杯茶的那一刻开始。

第一个境界,初入茶道

刚开始学茶的人都是迷糊的,东家说东家的道理,西家唱西家的戏。学茶的第一个境界,就是形成主见。不管谁的说法都好,都能用心去想,去领悟,然后做出判断。不一定偏向哪一方,但至少有了自己的观点。这个时候的观点都是脆弱的,可能遇上某个更权威的茶人,你的观点就荡然无存了。更危险的想法就是:算了,想那么多干嘛,跟着大师就对了。

儒释道为什么能发扬至今五千年?是因为后人从他们的思想中受到了启发,发扬光大的。所以你需要做的是听取别人的观点,然后慢慢形成自己。

第二个境界,重归迷茫

当你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之后,就会开始形成自我,形成圈子,与你观点相同的,与你观点相左的。这个时候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各种前后矛盾的说法蜂拥而至,唯心的观点,唯物的主义。对各种观点的解释保持怀疑,对各种大师表示不信任,甚至灰心丧气,认为这里头乌烟瘴气。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心里就开始迷茫,不知道上哪求知求证。只有自己踏上这条道路去寻,与你相伴的只有你的茶,这时也才是真正的学茶之旅。

第三个境界,包罗融合

从这个时候开始,你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买书,看书,结交茶友,向大师靠拢,每一个观点都会格外注意,从中剔取出赞同或反对的意见。听到相同的观点,你会感到亲切;听到不同的观点,会寻找相同的地方;听到完全相反的观点,就会觉得有隔阂。你当初的观点,已经在你心里种下了种子,长出了苗芽。你从相同意见中吸取养分,在不同意见里经历风雨。种子的根部会去寻找最肥沃的土壤,来坚实自己,上边长出枝叶,以抵挡风雨。什么时候根扎稳了,什么时候就算初成了。

第四个境界,弥补不足

经历了之后,才能知道世界有多大,才能真正虚心下来求教。想要再进步,就不单单是要靠更多的见解,更多的知识了,还要表现在你的思想逻辑变得严谨了,心态气度变得谦虚了。对待别人提出的问题,心里头懂,但不要总说自己都懂。因为你懂,你就关上了一扇别人原本想为你开启的大门。遇到不同的思想时,先抛弃自己已懂的东西,从零学起,完全虚心地去了解它。

第五个境界,化繁为简

当求学所得越多,钻研得越深,知识越多之后,以往那些零碎的知识,片面的见解就都没有了,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融汇一串。这个时候再遇到以往的问题时,都能举一反三了。有了中心思想,化繁为简,感觉一两句话就可以了。古今的大哲学家、圣贤,都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解释一切道理了。爱因斯坦发现计算整个宇宙的能量守恒,也不过是“E=MC^2”这样一个简单的公式。道理看得越透,越是无话可说。反而初学之人,专业名词越多。

第六个境界,运用自如

学茶到了这个程度,已经不再高谈论阔什么问题了。一件大事可以当成小事来说,一件小事可以包容着不说。不喊腔调,实实在在地去引导他人学茶,甚至劝你。对待乐意学习的人用乐意的态度,对待无心学习的人随喜随缘。

第七个境界,下山

学茶的旅程犹如登山,一览众山小是畅快的,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何其之难。顶峰之上再无路,怎么办?下山吧,这趟旅程酸甜苦辣都尝过了,山顶还有什么好留恋?自以为成为大师,沾沾自喜吗?看着初学者像看着当初的自己,感觉良好吗?这不是“不与培娄为类”,实为自大自满之心已生,要不得,还是下山吧。

第八个境界,生活茶

学茶之旅到此已经结束,但是否都已经忘了学茶的初心?嘴刁了,要求高了,讲究排场了,这不是你该学到的东西。俗话说:琴棋书画诗酒茶,柴米油盐酱醋茶。很多人知道这两句话,但是为什么前后两句都有的,就只有茶,很少人知道。因为只有茶,可高可低,能入禅,亦能入世。但凡人终究不是出家人,一味追求禅茶并不正确,所以生活茶,才是学茶的最终回归。佛讲:父母即是佛,侍奉父母便是侍奉佛。学茶亦如是,用心泡好一杯茶,给你的父母、亲友,这才是学茶的最高境界。

买茶,口感好才是关键!


普通茶友真正应该相信的是自己的口感,而不是所谓的“年份”。不管什么年份的茶,只有在合适的条件下,配合合适的茶底、合适的转化,才能产生出一饼好茶。一饼茶,如果你感觉它是干净的,口感不错,价钱合适,觉得值,就买下好了。

长知识

【临沧茶文化】临沧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灿烂的茶文化,它是中华民族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例如佤族有鲜叶茶,火炭茶,生煮茶,盐咸茶,茶胶茶;傣族有糯米香茶,竹筒茶;布朗族有青竹茶,酸茶,糊米茶,竹筒蜂蜜茶,拉祜族有烤茶,火炭茶,定亲茶,结拜茶。

普洱生茶和熟茶是风格截然不同的两种茶,应严禁将生茶和熟茶存放一起。两种茶香气都有随着储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如果将生茶和熟茶混合存放,香气物质交叉吸附就会相互掩盖或改变,结果存放出来的茶难以获得纯正自然的气味,使茶气杂乱不真而降低茶的价值。

“水蓝印”是指勐海茶厂普洱茶一款97年生茶和熟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也因此变得弥足珍贵起来。之所以叫做“水蓝印”,是因为在其外包装上的“茶”字,是明显的水蓝色,区别于其他的红色、黄色、绿色等颜色,因此得名“水蓝印”。当年生茶有7542和熟茶有7572编号的生熟茶。

冲泡过的茶叶仍有无机盐、碳水化合物等养分,堆掩在花圃或花盆里,能帮助花草的发育与繁殖。

碎碎念

品尝生活滋味,哪能一味浅尝辄止?茶中有禅意,意就在于那种天地大道般高远而空灵的意境。茶的升降浮沉,恰如世事;茶的由浓而淡,恰似人情;茶的滋味各异,犹如旅程。生活就得平心静气,用感觉沏茶,用静心悟禅,用淡泊名利之心来面对生活,不也就悟得了几许禅机么。

茶对禅宗而言,既是养生工具,又是得悟途径,更是体道法门。养生、得悟、体道这三重境界,对禅宗来说,几乎是同时发生的。禅茶一味,即自然而然地却是真正地使两个分别独立的东西达到了合一。品茗一道茶仔细体会禅茶一味,人生的遗憾也就少了一道。

“喝到嘴里是茶水,喝到心里是茶性“。万物之源的水、山川灵秀的茶,身在红尘的你,定格在同一时空,唯茶香飘渺从无中来向无中去,以捕茶之心捕自心,瞬间既是永恒。眼中无茶,心中有茶,一呼一吸间感动于水与茶的交融。拈花不经佛手何来传法,煮茶不经心念何以论道。

【变幻的茶味】二月河先生的《二月河语》里有段回忆:“人还没有芝麻杆高的时候,我就跟着同宗的兄长往地里给大人们送茶水了。茶叶是砖茶末,用滚水满满的沏上一暖瓶......那滋味,现在无论多高档的茶叶都喝不出了。”茶味,它怎么就变了呢?

相伴于茶,静观气定神闲的泡茶之态,低目气舒,安享悠然,专注于杯盏之间,俨然世外。细品其韵,舒缓心扉,春风细雨,夏花秋露,交汇于此,世间浮华不过是过眼云烟。

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茶人心语】1别低估任何人,如真正的茶人从不贬低任何茶一样;2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3温和对人对事。不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4现在很痛苦,过阵子回头看看,那都不算事。5和对自己有恶意的人绝交。人有绝交,才有至交。6爱上一种茶,常品饮,会发现她对你真的好!

泡好一杯茶,必先学会注水


一壶好茶,脱离不了好的茶叶,好的茶具和好的泡茶之水。除此之外,泡茶的注水的快慢、水流的急缓、水线的走势、高低、粗细都是人为控制,却对茶叶品质影响很大。

水线的走势:主要关系到茶底和水流的动静比例以及茶底接触水的均匀程度。泡多了茶的人,或对泡茶知之甚多的人,可能就会知道水线的走势有以下几种:

1、螺旋形注水

这样的水线令盖碗的边缘部份以及面上的茶底都能直接接触到注入的水,令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增加。这样的注水方式比较适合红茶和绿茶和白茶,或者泡到后期,滋味比较淡了,也可使用这种方式。

2、环圈注水

这样的注水方式,可令茶的边缘部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水,而面上中间部份的茶则主要靠水位上涨后才能接触到水,如此一来,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就没那么高。这样的注水方式适合嫩度比较高的绿茶。

3、单边定点注水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注水点在盖碗壁上,那将注水点放在盖碗和茶底之间,会融合得更好些。这种注水方式适合需要出汤很快的茶,或者碎茶。

4、正中定点注水

正中定点的注水方式是一种较为极端的方式,通常和较细的水线和长时间的缓慢注水搭配使用,令茶底只有中间的一小部份能够和水线直接接触,其它则统统在一种极其缓慢的节奏下溶出,令茶在注水的第一时间的溶合度达到最差,茶汤的层次感也最明显。

水流的急缓:主要影响到滋味和香气和汤感之间的协调关系,急的水流令茶叶旋动,茶和水在接触第一时间的相对高温下浸出融合度高,且和空气摩擦程度增加,令香气高扬,茶汤的厚度和软度则会相应下降。

而缓慢的水流则令茶保持相对的静止,接触水的茶底缓慢的溶出,在出汤的时候再一次在较低温度下融合,令茶汤的厚度和软度上升,层次感加强,同时令茶汤的香气下降。

水线的高低:水线的高低主要关系到两个问题,一是水在冲泡过程中的降温作用,二是在冲泡过程中水线的高低起伏令注水过程中茶和水的动静得到起伏,水线的高低起伏常常被用来做冲泡时的微调。

水线的粗细:水线的粗细主要关系到注水过程中水的流速,除了跟水的动静有关外,也跟注水的时间和速度相关,同样,水线的粗细也是泡茶者常用的微调手段。

水和茶具是泡一杯好茶的关键


俗话说:“水为茶之母,壶是茶之父”。要获取一杯上好的香茗,需要做到茶、水、火、器四者相配,缺一不可。这是因为茶具,不仅是饮茶时不可缺少的一种盛器,具有实用性,而且茶具还有助于提高茶叶的色、香、味,同时,一件高雅精美的茶具,本身还具有欣赏价值,富含艺术性。

选配茶具除了看它的使用性能外,茶具的艺术性如何,成了人们选择时的另一个重要标准。

(1)选配茶具要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饮茶习俗不同,故对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样。如福建及广东潮州、汕头一带,习惯于用小杯啜乌龙茶,故选用“烹茶四宝”--潮汕风炉、玉书碨、孟臣罐、若琛瓯泡茶,以鉴赏茶的韵味。

(2)选配茶具要因人制宜

在古代,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茶具,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不同地位与身份。如历代的文人墨客,都特别强调茶具的“雅”。宋代文豪苏东坡在江苏宜兴讲学时,自己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的紫砂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独自烹茶品赏。

另外,职业有别,年龄不一,性别不同,对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样。如老年人讲求茶的韵味,要求茶叶香高、味浓,重在物质享受,因此,多用茶壶泡茶;年轻人以茶会友,要求茶叶香清味醇,重于精神品赏,因此,多用茶杯沏茶。

(3)选配茶具要因茶制宜

自古以来,比较讲究品茶艺术的茶人,者注重品茶韵味,崇尚意境高雅,强调“壶添品茗情趣,茶增壶艺价值”。认为好茶好壶,犹似红花绿叶,相映生辉。

一般说,饮用花茶,为有利于香气的保持,可用壶泡茶,然后斟入瓷杯饮用。饮用大宗红茶和绿茶,注重茶的韵昧,可选用有盖的壶、杯或碗泡茶;饮用乌龙茶则重在“啜”,宜用紫砂茶具泡茶;饮用红碎茶与工夫红茶,可用瓷壶或紫砂壶来泡茶,然后将茶汤倒入白瓷杯中饮用。如是品饮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细嫩名优绿茶,除选用玻璃杯冲泡外,也可选用白色瓷杯冲泡饮用。

(4)选配茶具要因具制宜

选用茶具,一般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有实用性;二是要有欣赏价值;三是有利于茶性的发挥。

泡好茶要有优质泡茶的水、有好的器皿和舒适的环境。硬件都有了,没有好的软件也是枉然,这个软件就是泡茶的技巧。泡茶技巧分广东潮汕功夫茶与福建闽南一带为代表的闽南工夫茶,闽南功夫茶因泡茶用具不同又分盖杯功夫茶、紫砂功夫茶。

茶人有句口头禅,叫做:“茶有各种茶,水有多种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古人对宜茶水品的论述颇多,说法也不完全一样。综合起来,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论点。

(1)强调择水先择“源”:如唐代陆羽《茶经》中的“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陈眉公《试茶》诗中的“泉从石出情更洌,茶自峰生味更圆”,都认为,宜茶水品的优劣,与水源的关系甚为紧切。

(2)强调水品在“活”:如北宋苏东坡《汲江水煎茶》诗中的“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情。大瓢贮朋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铛”。宋代唐庚《斗茶记》中的“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等等这些,都说明宜茶水品贵在“活”。

(3)强调水味要“甘”:如宋代蔡襄《茶录》中认为:“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明代罗廪《茶解》中的“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其味独甘,梅后便不堪饮”,说的是宜茶水品重在于“甘”。只有水“甘”,才能出“味”。

(4)强调水质需“清”:宋代大兴斗茶之风,强调茶汤以白为贵,这样对水质的要求,更以清净为重,择水重在“山泉之清者”。明代熊明遇说:“养水须置石子于瓮,不惟益水,而白石清泉,会心亦不在远。”这就是说:宜茶用水需以“清”为上。

(5)强调水品应“轻”。

力求茶的质地优良,水质纯净,冲泡得法,茶器精美,这是饮茶的基本要求。但要使饮茶从物质享受上升到精神和艺术的享受,那么,品茶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就显得相当重要了。清山秀水,小桥亭榭,琴棋书画,幽居雅室,当然是理想的品茗环境了。

品茗环境包括的方面很多,通常由园林、建筑物、摆设等几方面组成。凡层次较高的聚会茶宴,不但要求室内摆设讲究,而且力求居室、建筑富有特色,如果周围自然景色美观,当然是品茶的理想场所了。而设在车船码头、大道两旁,田间工地的茶水供应点,除了要求清洁卫生之外,并无多大讲究。

想要泡一杯好茶,水和茶具是关键,最重要的是又一个舒适的品茶环境,在有限的空间,通过一定的努力,同样可以营造一个适宜的品茶环境。例如,可以选择在向阳靠窗的地方,配以茶几、沙发、台椅等。尽量把室内之物放得整洁,窗明几净,尽量做到安静、清新、舒适、干净,同样也能成为令人赏心悦目的品饮场所。

泡好一杯茶,不是那么难


人人都会喝茶,但不一定会泡茶。当前,茶叶品类繁多,水质差别明显,冲泡技术各不相同,每个人泡出的茶色、茶香、茶味必定不同。

即便拥有好茶、好水、好茶具,若没有掌握好泡茶工艺和技术,也难真正泡出一杯好茶。

泡出一杯好茶,必须具备五个条件:水质、水温、时间、茶量、心情。

一是水质

水为茶之母。水之于茶,犹如水之于鱼一样,鱼得水活跃,茶得水则更有其香、有其色、有其味。

择水先择源,水有泉水、溪水、江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之分,但只有符合“源(出处)、活(流动)、甘(甘甜)、清(洁净)、轻(分量)”五个标准的水才算得上是好水。

茶圣陆羽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用水主张。当代科学试验得出用于泡茶的水质评价结果——泉水第一,深井水第二,蒸馏水第三,自来水最差。

二是水温

水温不同,泡出的茶的色、香、味也就不同,泡出的茶叶中的化学成分也就不同。

通常,泡茶水温的高低与茶叶品类、制茶原料密切相关,比如较粗老原料加工而成的茶叶需用沸水直接冲泡,而细嫩原料制作而成的茶叶则需用降温以后的沸水冲泡。

具体而言,龙井、信阳毛尖等高档细嫩绿茶宜用温度降至80度的开水冲泡,乌龙茶等青茶宜用茶具烫热后再泡,砖茶等蒸压茶宜用100摄氏度以上的沸水冲泡,最好是煎煮后饮用。

三是时间

茶叶冲泡的时间和次数,与茶叶品类、水温、用茶数量和饮茶习惯等有一定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用茶杯泡饮一般红绿茶,每杯放干茶3克左右,用沸水约200毫升冲泡,加盖4至5分钟后,便可饮用。一般茶叶以冲泡三次为宜。

如饮用颗粒细小、揉捻充分的红碎茶与绿碎茶,有沸水冲泡3—5分钟后,其有效成份大部分浸出,便可一次快速饮用。

四是茶量

泡茶时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无统一的标准,而是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

饮茶者是茶人或劳动者,可适当加大茶量,泡上一杯浓香的茶汤;如是脑力劳动者或初学饮茶、无嗜茶习惯的人,可适当少放一些茶,泡上一杯清香醇和的茶汤。

家庭泡茶通常是凭经验行事,一般来说,每克茶叶可泡水50至60毫升,沸水为好,但茶类不同,用量不一。倘用乌龙茶,茶叶用量要比一般红、绿茶增加一倍以上,而水的冲泡量却要减少一半。

五是心情

好心情是泡茶人泡出好茶的关键因素。泡茶既是感受茶香茶韵,也是与自然的对话。

在茶艺界,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之说,这正是泡茶人良好心态的体现。唯有在平常心态下,才能泡出最优质、最纯正的口感。

若想泡好茶,除了把握好水质、水温、时间、茶量、心情,还要讲究有序而优雅的冲泡方法与动作,特别是重视好泡茶的八个环节:烫壶、温杯、置茶、高冲、刮沫、低斟、闻香、品饮。

无论是泡什么茶,第一道茶为何总是用以冲杯或洗尘?这源于“琛瓯洗尘”的美妙故事。传说清初有一人名叫若琛,是发明小瓯杯的景德镇人,以制作美观、耐用的茶具而闻名。一个恶毒的巫师知道后,念了一道毒咒,毁坏了茶具。要解开这道咒语,需有一名年轻人投入烧茶具的炉火。于是,琛瓯很勇敢地投入熊熊烈火中,咒语解开了,茶具恢复原样。

后人为了纪念若琛,就把他发明的茶杯叫作若琛瓯,把第一道茶水称为“琛瓯洗尘”。如今,“琛瓯洗尘”是“十八道工夫茶”中的第一道,后人用以“洗尘”之意,以表达对客人的尊敬。

总之,泡茶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学问,值得爱茶者、品茶者去深入探究。

泡好一杯茶,先学会注水


一壶好茶,脱离不了好的茶叶,好的茶具和好的泡茶之水。除此之外,泡茶时水的注入方式对茶的品质影响也有很大的软性因素。

这是因为注水的方式是在泡茶过程中唯一需要人工完全控制的环节,其注水的快慢、水流的急缓、水线的走势、高低、粗细都是人为控制,却对茶叶品质影响很大。

【注水的方式】

水线的走势主要关系到茶底和水流的动静比例以及茶底接触水的均匀程度。泡多了茶的人,或对泡茶知之甚多的人,可能就会知道水线的走势有以下几种:

1、螺旋形注水

这样的水线令盖碗的边缘部份以及面上的茶底都能直接接触到注入的水,令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增加。

这样的注水方式比较适合红茶和绿茶和白茶,或者泡到后期,滋味比较淡了,也可使用这种方式。

2、环圈注水

注水时水线沿壶盖或者杯面旋满一周,收水时正好回归出水点。这种方式需要一定的技巧,比如在注水时要注意根据注水速度调整旋转的速度,如果水柱需细就慢旋,如果水柱粗就快旋。

这样的注水方式,可令茶的边缘部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水,而面上中间部份的茶则主要靠水位上涨后才能接触到水,如此一来,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就没那么高。

这样的注水方式适合嫩度比较高的绿茶。

3、单边定点注水

注水点固定在一个地方,可让茶仅有一边能够接触到水,那么茶水在注水开始时溶合度就较差。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注水点在盖碗壁上,那将注水点放在盖碗和茶底之间,会融合得更好些。

这种注水方式适合需要出汤很快的茶,或者碎茶。

4、正中定点注水

正中定点的注水方式是一种较为极端的方式,通常和较细的水线和长时间的缓慢注水搭配使用,令茶底只有中间的一小部份能够和水线直接接触,其它则统统在一种极其缓慢的节奏下溶出,令茶在注水的第一时间的溶合度达到最差,茶汤的层次感也最明显。

很多有发酵现象的茶会因此出现滋味过于凝聚,和茶汤分离的情况。

【注水的五个变量】

注水方式主要关乎以下五个变量:注水的快慢、水流的急缓、水线的走势、水线的高低、水线的粗细。

注水的快慢:主要影响到浸泡过程中水温的高低,且顺便影响到水流的急缓,除了跟茶汤滋味的浓淡相关以外,也影响到汤感和香气的协调性。

水流的急缓:主要影响到滋味和香气和汤感之间的协调关系,急的水流令茶叶旋动,茶和水在接触第一时间的相对高温下浸出融合度高,且和空气摩擦程度增加,令香气高扬,茶汤的厚度和软度则会相应下降。而缓慢的水流则令茶保持相对的静止,接触水的茶底缓慢的溶出,在出汤的时候再一次在较低温度下融合,令茶汤的厚度和软度上升,层次感加强,同时令茶汤的香气下降。

水线的高低:水线的高低主要关系到两个问题,一是水在冲泡过程中的降温作用,二是在冲泡过程中水线的高低起伏令注水过程中茶和水的动静得到起伏,水线的高低起伏常常被用来做冲泡时的微调。

水线的粗细:水线的粗细主要关系到注水过程中水的流速,除了跟水的动静有关外,也跟注水的时间和速度相关,同样,水线的粗细也是泡茶者常用的微调手段。

出汤方式:缓慢的出汤主要对前期浸泡相对静态的茶水溶合度差的茶汤有融合调节作用,越缓慢均匀的出汤令茶汤在出汤时候的溶合越有层次,且相对融合温度越低,其汤感也越软。而越快速的出汤则令茶汤的融合度越好,香气越高。相对于注水方式来说,出汤方式的影响要小得多,在冲泡过程中也属于微调作用。

出汤后残留的茶汤:出汤后残留的茶汤令下一次浸泡的时候整体温度降低,导致香气的程度下降,苦涩味较相同浓度的茶汤有所减低,汤感的粘稠度和厚度则会有所提升,并且令相邻两泡之间的感觉更加接近,令茶口感更加稳定。出汤后残留茶汤的做法被称为“留根法”常常被用来泡制那些有异杂味的茶。

各泡之间的间隔时间:各泡之间的间隔时间在以人为主的品茶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略,其实其意义很重大,尤其关系到几个很重要的问题:

1、每一泡茶注水时茶底的温度,茶底的温度除了跟注水后整个容器中的茶水综合温度相关,过冷的茶底令茶汤的溶出温度下降,导致香气变低。

2、注水时茶底和水之间的温差,茶底过冷而水温过高导致温差过大,令茶叶中的溶出物的溶出温度间距加大,各类物质的溶出速度不能够平均化,溶出物质的比例协调性下降,从而导致茶汤中滋味和香气的比例发生变化,而这部份变化和茶本身以及注水的方式密切相关。

3、存留的茶汤在茶底降温后将会被挤出,上一泡出汤后,由于叶底依旧处于湿润状态,所以溶出依旧在继续,且随着温度的下降,茶叶收缩又会令溶出后的茶汤再次挤出,过分间隔会令这部分高浓度茶汤冷却后融入下一次注入的水中,从而增加了茶的苦涩味,对下一泡的品质有着较大的影响。

老杨说茶:怎样泡好一杯茶?


怎样泡好一杯茶?笔者爱茶十年,冲泡过超过1000款各类茶品,在泡茶手法上有一些心得。通过个人实践总结出了“杨氏五因泡茶法”。

杨氏五因泡茶法,顾名思义,在泡茶的时候要因茶泡茶、因地泡茶、因人泡茶、因水泡茶、因器泡茶。在泡茶的过程中,泡茶人要充分考虑到冲泡茶品的特性、冲泡地点、饮茶人的情况、泡茶水质和茶具这五种因素来泡茶。以笔者的经验,只要在泡茶时充分考虑上述五方面的因素,就能泡出一杯好喝的茶。

因茶泡茶是基础。每种茶都有自己适合冲泡的投茶量、温度、水质和适用器皿,同一类茶因不同的级别、工艺、产区也有各自最佳的冲泡要求。因此在泡茶时我们要根据即将冲泡茶叶的种类来选择泡茶的手法、水、器皿等。

因地泡茶,就是要在泡茶时充分考量泡茶地点的地理环境、气候因素、茶室布置等环境因素,适当调整冲泡手法。

因人泡茶,是在泡茶时充分考虑饮茶人对茶种的偏好、对浓淡的程度喜好等习惯,选择适合的冲泡茶品、采用适当的冲泡手法,尽可能满足饮茶人需求。即使不能满足茶桌上所有人的需求,也要适合茶桌上大多数人的饮茶习惯。

因水泡茶,很重要。“好水才能泡出好茶”。水本身就具有着自身的颜色、气味和味道。泡茶水的颜色、气味、味道融合了茶叶的香气与味道,最后形成了茶汤饮入我们口中,形成了我们茶品感知。在泡茶时,一定要先了解泡茶水的属性,选择适当的水泡恰当的茶品。

因器泡茶与因茶选器看似相同,但是这两种说法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本质区别。因茶选器,是因为每一种材质、工艺、器型的茶具都有最适合冲泡的茶品。在泡茶时,最好选取最适合该类茶品的茶器泡茶才能展现出最好的香气与滋味。泡茶人对自己手中的茶具一定要有充分了解和认知,明白手中的茶具适合冲泡什么样的茶品。

不同茶类也有不同的冲泡小窍门:

1、红茶冲泡。很多人认为红茶不适合高温冲泡,适宜采用85度至90度的水去冲泡。但是,根据笔者的实际冲泡经验,传统炭焙的红茶、滇红、陈年老红茶都适合90度以上温度的水进行冲泡。细嫩、芽头较多的金骏眉等小叶种芽型红茶一般不适合使用高温水进行冲泡。一般而言,红茶在冲泡时适宜悬壶高冲、定点缓注水,慢进快出。

2、黑茶的冲泡。黑茶属于全发酵茶,在冲泡上,整体要求相对不高,大多数黑茶都适合采用高温沸水冲泡,用沸水来激发茶叶内涵的物质和香气,沸水可以很好的展现出黑茶的本质特征。黑茶在洗茶过程中要注意是紧压茶还是散茶,以充分沁渍、湿润茶叶为标准,砖茶、沱茶、饼茶多滋润几十秒时间,散茶适当润茶即可。洗茶时间长了,会使茶叶内含物质过快的释放,在正式品饮时寡淡不耐泡;洗茶不充分,茶叶内部没有经过充分的滋润,熟茶中最好的味道不易充分的展现。黑茶在冲泡时,要控制每道水的出汤时间,尽量保证每道水的汤色、浓淡保持一致。前几道水出汤的时间可以快些,后几道水的出汤时间可以逐渐增加。

3、绿茶的冲泡。绿茶大多不适合用沸水冲泡,在冲泡时尤其要注意水温喝出汤时间。在绿茶的冲泡中,笔者要特别说说普洱茶生茶的冲泡技巧。存储年限1-3年、4年至10年的生茶,适合在洗茶润茶、冲泡的初期使用95-98摄氏度的水温进行缓流慢注,水流延壶壁或杯壁定点注水,水流不直接冲在茶叶表面。三道水后,可以加大注水水流。六道水后可以采用沸水直冲。九道水后可以盖盖焖泡。每道水的出汤时间逐步增加。台地茶、生态小树茶适合采用低温水冲泡,起泡温度不宜高于96度。古树茶适合采用较高温度的水进行冲泡,97、98度起泡最适合。对于老曼娥、老班章、景迈等滋味茶气较重的茶品,冲泡时一定要注意控制好每道水的注水温度、手法和出汤时间,不要将茶品展现的过于苦涩、猛烈。

4、武夷岩茶的冲泡。武夷岩茶的冲泡要注意:沸水高温急冲,可以充分激发出岩茶中的芳香物质,体现出岩茶的品种香。喜欢座杯的朋友要控制好座杯的时间,闷盖、冲泡时间过长都会让茶叶的内含物质过度释放,后面茶汤的香气、口感、耐泡程度;座杯水温度、时间短又不能起到座杯留香、醇味、提韵的作用。轻焙火的岩茶,品种香会体现的更好,但是这类茶在冲泡时一定要注意出汤时间,要尝试快进快出的冲泡方法,避免将茶汤冲泡的过于苦涩影响滋味的均衡性。

如何泡好茶?笔者有一个心得,就是全神贯注,在注水出汤时绝不说一句话,用心去泡好茶。泡茶时,切忌分神,一心多用;一定要凝神静气,抛开杂念,缓缓细流注水,用心去感受出汤的时机,时机到了以最快速度出汤,以此来展现出最好茶味。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3909.html

上一篇:为什么运动后不能马上喝茶?多久后能喝呢?

下一篇:台地茶的前世今生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