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化石的前世今生,看完瞬间就懂了!

2019-11-16

茶化石是什么茶?相信还有很多人对此茶比较陌生,茶化石是一种高品质的普洱熟茶,因外形精致小巧似散碎银子,又名“碎银子、茶黄金”。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了解下关于茶化石的前世今生。

名称由来

茶化石是一种普洱熟茶中的特色产品,是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的完美结合,其工艺流程复杂,成品数量稀少,外形又酷似经历千万年风霜雨雪的小化石,故名茶化石。茶化石是普洱熟茶工艺的创新,其茶质丰富,耐泡度高,适宜长期存储,存储时间越长口感越好,品质越珍贵。CY316.COM

茶化石的筛选工艺与营养价值

茶化石是选用经过陈化的优质老茶头经特殊切割工艺,反复筛选后精制而成,香高、汤厚、绵滑,是普洱熟茶中的高端臻品。茶化石,也有人叫它“碎银子”。虽然它本质上也是老茶头的一种,但它是老茶头的精细化成品,可以说它的前身是老茶头,因为碎银子是从老茶头中“剥离”出来的,但并不是简单的挑拣,而是熟茶老茶头经特殊切割工艺,反复筛选后精制而成,是老茶头的“升级版”。

茶化石-茶性温和,对胃非常好,长期坚持喝能养胃。功效主要为降脂减肥、健胃养胃、降三高、预防冠心病、动脉硬化、抑菌消炎。老少皆宜,特别是体虚、胃寒人群。

除此之外,发酵的普洱熟茶中还含有丰富的益生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普洱茶的益生菌群多是在熟茶发酵的过程形成的。通过发酵,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茶叶中的香气成分、茶多酚等化学物质发生了结构转化,会呈现出来别具韵味的茶品特质和养生效果。

茶化石品饮之味

茶味道应是熟茶香中带有淡淡的糯香味,而高仿品只有很重的糯香味,甚至会有杂味或者霉味、渥堆味。从冲泡的汤色来看,正品茶化石第一泡洗茶汤色红浓明亮。第二泡之后饮用汤感绵滑,入口后在茶香中带有糯香,喉感糯韵中带有淡淡的甜味。仿品一般汤感水味重,有的还有其他杂味,入口薄,有酸味,或是带有刺激感的糯香味无茶味,品饮后还可能出现喉咙燥热感,喉韵不清爽,常伴有锁喉的感觉。

cy316.com扩展阅读

白茶的前世今生


提及白茶,知道的人不多,市场上也不多见。然而,在嗜茶爱茶的北宋皇帝徽宗赵佶笔下,“白茶为第一”(赵佶《大观茶论》)。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璀璨明珠,茶中特殊珍品。其历史悠久,以白茶命名,迄今已有九百年的历史。白茶属轻微发酵的茶类。其品质外形针状,白毫密披,银装素裹,色白如银,熠熠发光,汤色和叶底,浅淡明净,因得白茶之名。传统的制法是采下新鲜芽叶晾晒至干,不炒不揉,芽叶完整,密披白毫。制茶过程中,主要靠晾晒和风干,工艺不复杂。加之茶性清凉,有退热降炎之疗效。

任何一种新茶类,都脱胎于古老茶类,白茶亦然。

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茶学界有些不同观点,有人认为白茶起于北宋,宋代的皇家茶园(焙),设在福建建安郡(今建瓯市)北苑(今建瓯市东部),《大观茶论》中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其制作方法仍然是经过蒸、压、造型而成团茶,同现在的白茶制法并不相同;也有人认为是始于明代或清代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从茶叶制作方法上加以区别茶类的,因白茶的生产过程只经过“萎凋与干燥”两道工序。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茶叶生产历史上最早的茶叶不是绿茶而是白茶。其理由是:中国先民最初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后,为了保存起来备用,必须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或焙干,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白茶的起源,从有文字记载来考证,其名称首见于宋子安《东溪试茶录》(1064年前后),但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已有白茶记载,当时指的是一种白叶茶。最为明确的是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在北宋绍圣年间(1094年-1098年)白茶已充为贡品。福建贡茶使君蔡襄有诗云:“北苑灵芽天下精,要须寒过入春生,故人偏爱云腴白,佳句遥传玉律清。”宋代茶人斗茶把丰美雪白的芽茶,视为天下精品。当时白茶产量极少,仅供皇帝御用,极为珍贵,北苑茶农把白茶视为“茶瑞”,把这吉祥茶作为斗茶的绝品。茶界谓白茶有二指:一是指用白茶树鲜叶为原料制成的白茶,因芽叶天然呈白色而得名。1982年在浙江安吉县推出的安吉白茶,像宋代北苑白叶茶一样,是一种嫩叶全为白色的珍稀茶树,采摘鲜叶以绿茶制法加工而成的白叶茶。二是指以普通茶树(菜茶、大白茶)鲜叶为原料,采用自然萎凋,轻度发酵,不揉不炒,自然干燥或文火微焙方法制成的茶叶。其成茶芽叶完整,密披白毫,色泽银绿,滋味甘醇,汤色浅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白茶。白茶加工制作方法正式形成是在清嘉庆年间(约1796年前后)。据福建茶史记载:由于当时红茶市场不畅,而导致大量积压,政和县的茶农就改制白茶外销,从此白茶即成为一种正式的茶类;而且白茶加工的基本方法也一直沿传到现在。白茶,目前产区主要在福建省(台湾也有少量生产)政和、福鼎、建阳、松溪等县。境内丘陵起伏,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地以红黄壤为主,主要种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建阳水仙等优良茶树品种。白茶因采用鲜叶原料不同和工艺不同,生产出的白茶可分为:白毫银针、大白、白牡丹、贡眉、寿眉五种。茶界泰斗张天福在《福建茶史考》说:白茶由福鼎创制,当时银针采自菜茶(闽东北的原生茶树种)树上鲜叶。福鼎大白茶品种原产于太姥山,古老茶名绿雪芽约在1857年加以繁殖后,于1865年开始以大白茶芽制成银针,便称大白。对采自菜茶者则称土针或小白。政和县可能在12世纪就有大白茶品种的发现。《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白茶,政和二年(1112年)造”。政和当时属建州北苑(今闽北建瓯市东部),而且以产白茶出名,朝廷以政和年号赐县名。但政和铁山的大白茶是否属此范围,有待进一步考证。约在1880年铁山大白茶加以繁殖后,于1889年开始制银针,至1922年才制造白牡丹。白牡丹原创制于瓯宁水吉(今属建阳),何时开始尚待考证,似在福鼎制白茶之后与政和制白茶之前。至于水吉采制的另一品种水仙白,是近几十年(二十世纪初期)的事。可以说,白茶制造历史先由福鼎开始,以后转到水吉,再传到政和。以制茶种类说,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

绿茶的前世今生


作为茶叶六大类之首的绿茶类是中国历史最久的,历经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形成现今以茶树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或者整形、烘干等典型工艺制作而成的产品。

【绿茶的传说和历史】

传说是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上山采药,那天我们的医药祖先边采边尝,不知不觉中已尝了近72种中草药。草药中的毒性令他觉得口干舌燥,浑身非常的不舒服,于是便坐在树下休息,正在这时,几片树叶飘落在他面前,凭着往常的习惯,他又捡起树叶放入口中尝试,可是令他惊奇的是,过了一会儿神农开始觉得身体舒畅起来,口也不渴了,浑身好像一下子轻松了下来,而口中的树叶还留给他了一口的清香。

元朝末年,朱洪武率领农民起义,羊楼洞茶农从军奔赴新(疆)蒙(古)边城。他们在军中见有人饭后腹痛,便将带去的蒲圻绿茶给病者服用。服后,患者相继病愈。这件事被朱洪武得知,他记在了心里。当了皇帝后,朱洪武和宰相刘基到蒲圻找寻隐士刘天德,恰遇在此种茶的刘天德长子刘玄一。刘玄一请朱皇帝赐名。朱洪武见茶叶翠绿,形似松峰,香味俱佳,遂赐名“松峰茶”,又将长有茶叶的高山,命名为松峰山。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朱元璋因常饮羊楼松峰茶成习惯,遂诏告天下:“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因此,刘玄一成为天下第一个做绿茶的人,朱元璋成为天下第一个推广绿茶的人,羊楼洞成为天下最早做绿茶的地方。

【绿茶的制作工序】

绿茶是不发酵茶,由于其特性决定了它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了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

绿茶的加工工艺,简单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具体到某个品类会有不同。

【绿茶的品种和功效】

绿茶是中国的主要茶类,在初制茶六大茶类里产量最高,年产40万吨左右,绿茶产区最广,分布在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四川、湖南、湖北、广西、福建、贵州等各个茶区。

山东:日照绿茶

江苏:

安徽:霍山黄芽,黄山毛峰,

河南:信阳毛尖

浙江:、安吉白茶

福建:石亭绿

江西:庐山云雾、、狗牯脑

广东:古劳茶

湖南:安化松针,官庄毛尖

广西:凌云白毫,西山茶

贵州:梵净翠峰,贵定云雾茶

四川:竹叶青

中国的茶叶品种太多,我这就不一一道来,未尽到之处,请各大名茶原谅。

绿茶我国被誉为“国饮”。现代科学大量研究证实,茶叶确实含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生化成份,茶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还对现代疾病,如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药理功效。茶叶具有药理作用的主要成份是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茶氨酸等。具体作用有:

1、抗衰老2、抑疾病3、抗致癌4、防辐射5、抗病毒菌6、美容护肤7、醒脑提神8、利尿解乏9、缓解疲劳9、护齿明目10、降脂

台地茶的前世今生


台地茶最初是以一种先进的茶叶种植方式的姿态出现的,它要求茶园集中连片、台地平整、有沟有路、等高条栽,选用良种,增施肥料,合理密植,增产增效。我国最早的台地茶出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吴觉农、胡浩川等人在安徽、江浙一带以等高条植方式种植的那批茶树便是。

云南最早种植的台地茶是1938年。时任云南省政府的官员白耀明成立了“云南思普区茶叶试验场”,在南糯山采用等高条植的方式种植10万株茶树。但除那以外,在云南广袤的土地上,云南众多少数民族还是沿袭着祖先流传下来的最原始的种植方式,即:漫山遍野、房前屋后地撒下茶籽,种上以后就不再进行人为的管理。只是到了每年采茶的季节,才会采些茶来简单制作后自用或者拿到集市上换些生活必需品。

看似随意,实则有着古朴的智慧。据有关资料显示,云南大叶种病虫害有362种,天敌却有406种,所以,那些茶树即使无人管理,一样能活得很好,因为病虫害的自然天敌就能消灭它们。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那时候的茶树就是一种野放的状态,茶叶品质优良,只是产量相对密植茶树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为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国人开始对为数不多的创汇产品——茶树进行简单管理,那也是现代栽培管理形式的过渡阶段,即:中耕、施肥、修剪、采摘等关键性技术跟上,茶叶的产量有所提升。现在举世闻名的景迈山上在1966年时就种植过密植型茶树。

云南真正开始推广这种茶树的密植速成高产技术是1979年,到了1981年建立的大渡岗万亩茶园就是当时培育的规模比较大的无性系扦插繁殖的茶园。80年代开始,云南大力发展矮化、密植、速成、高产的现代茶园,很多古茶树被砍头,成为现在人们所称的“台地茶”。

在那一段时间内,台地茶在增产方面效果显著,也为我国创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统筹着全省的茶叶采购工作,在那时候在收购茶叶的过程中,没有台地茶和古树茶的概念,一律按照当时的等级标准收购茶叶。从完好留存至今的一些老茶的表现可以看出,那些茶优异的品质也是不容置疑的。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市场对茶叶的需求越来越大,云南全省的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市场里的产品数量越堆越多,随便压饼包个包装就卖的现象成风,市场也越来越混乱,直至经历了2007年的疯狂,普洱茶市场陷入低迷。

在普洱茶风暴中,台地茶被指责农残高、品质低、口感差。总之,除了产量高,几乎一无是处。此后,市场在寻找新的营销突破口时,名山古树茶以无污染、安全、口感滋味独特粉墨登场,并一跃成为高端市场追捧的贵族。

2008年市场恢复,虽然古树茶、山头茶带领普洱茶走出了低迷,但是随着一些商家的炒作,古树茶、名山茶价格高企,成为只有在金字塔尖端人群才能消费得起的商品,逐渐脱离了大众消费市场的消费能力。反思后不禁疑惑:占绝大多数市场份额的台地茶哪去了?只是由此可以看出,过剩型的茶叶经济是相对的,稀缺性资源下质优价高的名山古树茶备受追捧就是明证。

然而面对庞大的消费市场,仅占云南茶叶产品5%不到的古树茶根本无力撑得起,真正要撑起普洱茶大众消费市场的,还是要靠云南全省600多万亩的生态茶、有机茶、现代茶园,它们的健康发展才是云茶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西湖龙井的前世今生


西子湖畔,雷锋塔下,断桥残雪,杭州西湖之景美不胜收。而西湖对于饕客来说吃喝更重要,西湖醋鱼东坡肘子,还有不得不说的西湖龙井。这西湖龙井茶历史悠久,早期和其它普通龙井茶并无特别区分,并称为龙井茶,后因产于西湖西侧的龙井茶品质优于其它龙井茶而被称为西湖龙井茶。

西湖龙井历史可追溯到我国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

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故地,也是当年与苏东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之处,苏东坡有“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句赞美龙井茶,并手书“老龙井”等匾额,至今尚存寿圣寺胡公庙、十八棵御茶园中狮峰山脚的悬岩上。

苏轼在杭州当知州时,考证过西湖种茶的历史。他认为南朝诗人谢灵在西湖是下天竺一带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带来的茶树种子,如此推断,“西湖龙井”始于南北朝,到现在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元代,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露面,有爱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龙井》饮茶诗,诗中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可见当时僧人居士看中龙井风光幽静,又有好泉好茶,故结伴前来饮茶赏景。

到了明代,龙井茶名声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 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万历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

龙井茶挤入全国名茶行列,约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初年。目前找到最早的明确记载的万历十九年明代扬州人黄一正编撰的《事物绀珠·茶类》所列全国各地名茶97种,杭州龙井茶排在第21位。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龙井茶。此时的龙井茶已被列为中国的名茶。

明代的龙井茶仅限于龙井山产。程淯的《龙井访茶记》说:“溯最初得名之地,实维狮子峰,距龙井三里之遥,所谓老龙井是也。”当时的龙井地窄,产茶不多,真品非常难得,于是周围诸山所产的茶也冒名"龙井"。甚至到了龙井村本地,村人拿出来的茶也未必是真正的龙井茶。

清代,龙井茶开始立于众名茶的前茅了。清代汪孟涓在《龙井见闻录》中说:“龙井茶始见于《西湖游览志》,自后品门遂多,据志盖老龙井侧,特未详何年著称。然读虞集次邓文原游龙井诗,有‘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之句,度龙井茶,元代已有矣。”

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传说乾隆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

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绿茶,鲜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民国期间,著名的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千古名茶龙井茶这古时的“御茶”被列为国家外交礼品茶。并且进行大幅度技术改造设备更新,选取培育了新的龙井茶优良品种,推广执行了新的栽培采制技术,有了茶叶分级标准,使龙井茶生产走上了符合新时代的发展之路。

英德红茶的前世、今生!


英德红茶的诞生是1959年,对比起祁门红茶、滇红茶来说,它的诞生可以说是一鸣惊人的,虽然和其他两大红茶对比,相差有几百年的历史,但自英德红茶问世以来,它就以独特的品质而受到了众多茶友们的一致好评,并且再英国女王盛大宴会上,英德红茶都是用来招待外宾的主要茶叶,茶叶受到很高的赞誉和推崇,成为了英国皇室主要用茶之一,产品也开始不段的销售往世界各个国家。

关于英德红茶产历史,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再陆羽《茶经》中记载:“……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其恩、播、费、夷、鄂、袁、吉、福、建、泉、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而英德所在地隶属韶州,也就是说,英德早在1200年前的唐朝时代,就已经开始产茶了。

其他表现

1、道光年间的《英德县志·物产篇·茶类》中有记载:“若中隅西华山茶,相传六祖手植。”

2、中国农业学院茶叶研究所程启坤、庄雪岚等编著的《世界茶业100年》中提到,英德茶业始于唐代,是唐代韶州三个产茶县之一。

在在英德市郊南山有一摩崖石刻据考证为北宋时期所凿,名为《英州众乐亭记》,上面刻有:“唐人元杰偕寺僧智捷,开东岭洞谷为名并序,刻绝壁间。涵晖谷、陵烟嶂、飞霞岭、煮茗台、寒翠亭,皆唐人遗迹。”而且,在众乐亭旁边还有元杰所书的“煮茗台”三字。

也就是说,在宋,明时期,一直到清代年间,英德市都有产茶,只是那个时候的英德红茶只是零星种植,是不成规模的;而到了后来新中国成立之前,战火不断的情况下,英德的茶园也几乎是为0的。

到了建国初期,生活规整,一切听从国家安排;而新中国成立初期,1956年,在中央指导下,英德建立了规模较大的红茶商品基地;

在1959年的时候,第一批英德红茶面世,正式开始由国家统购、统销,主要是收购出口国外地区。

刚刚初制的英德红茶,主要是红碎茶,都是供出口的,寻常百姓不是随意可以享受到;

而现在为止,英德红茶的成品基本上都是条索形的,产品以“浓、强、鲜、爽”的优异品质而著称;

到了1988年的时候,英德红茶出口量达到巅峰时期,之后便开始衰落。

1989年出现疲软,1991年国家停止对英德红茶的统购统销,这对当时几乎完全依赖红碎茶出口的英德茶叶而言几乎是致命的打击,短短3年时间,英德红茶生产进入低迷期。

直到21世纪初,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喝红茶,于是英德红茶从新出发;到了2006年,英德红茶经国家质检总局评审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现如今,英德红茶可以说是广东省一张闪亮的招牌名片,它很普遍的存在于家庭中,已经成为了广东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天价”大红袍是什么茶?看完这篇就懂了!


岩茶,这个“石头里蹦出来的茶”,这两年忽然变得很潮,喝茶的不喝茶的,都知道它。每次听人提起来,总觉得好神秘、好复杂,有种高不可攀的感觉……

大红袍你肯定听过吧?大红袍,就是最高级的岩茶呀!

什么,神乎其神的大红袍,听了那么多年,竟然不是红茶?

还有还有,“肉桂”、“水仙”又是什么鬼?听说他们都是岩茶?

如果要我说,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哪种茶,比岩茶更复杂了。从产区、品种、工艺到季节,要梳理一遍,真的是个大工程!但是,这种茶,偏偏让人爱得死去活来。

这个茶,不似龙井鲜落眉毛,也不像茉莉花茶花香入骨;如果要比喻,它像个历尽世事的暖男大叔,一点都不抢风头,温润饱满,香气层层展开,平心静气,成熟内敛,“稳稳”的感觉里,却又藏着说不完的惊喜。今天就稍微带大家认识一下,这个好喝又复杂的岩茶。

1、岩茶是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在乌龙茶大家族里,给它一个坐标:岩茶主要产自福建武夷山,又叫闽北乌龙,是乌龙茶大家族的重要成员。

按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武夷岩茶的范围包括:福建省武夷山市所辖区域范围,含岚谷乡、吴屯乡、洋庄乡、星村镇、兴田镇、五夫镇、上梅乡、新丰街道、崇安街道、武夷街道等地区,

粗暴简单点,一句话概括:武夷山上的乌龙茶,叫岩茶。

2、岩茶如何分类?

岩茶不像龙井,前面至多有季节或者产区限定,叫“明前龙井”、“狮峰龙井”即可;而岩茶,没有一款叫“xx岩茶”,都是以“山场+品种”的组合命名。

品种,顾名思义,就是茶树品种;山场,听起来很难懂,指的是茶园和茶园的自然环境,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种茶树的那块地。例如:马头岩肉桂,前半部分马头岩是地名,后半部分肉桂则是品种。

山场和品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款岩茶的香气,这就意味着,你至少要知道武夷山里有哪些山场和茶树品种,才能明白一款岩茶名字的意思。

按山场

所谓山场,其实就是茶园的意思,但在武夷山,山场同时还意味着茶园的自然环境,这件事情,与当地的风土、气候都息息相关。

武夷山核心区属于丹霞地貌,一座山垂直而下,光照、水流、土壤都有非常大的区别,一路高低错落、阴阳不定,可谓移步换景。

变量如此之多,以至于武夷山无形中被分割成了无数小山场,每个山场都是一个独立的小气候区。

不同的山场及气候,是武夷岩茶之所以复杂的第一个原因,很早以前,武夷岩茶就被分为三个区域:正岩,半岩和洲茶。正岩以三坑两涧(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留香涧和悟源涧)为代表;九曲溪边的河滩,则被称为洲茶;介于两者之间的就是半岩:正岩茶品质最好,半岩其次,生于平地的洲茶最次。

但如今,关于这三个区域的界定又进一步扩大:三坑两涧被称作名岩;武夷山核心景区,包括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统统算入正岩;核心景区外、武夷山境内,算半岩茶;而武夷山外的茶,才叫洲茶:

也就是说,从前最次的九曲溪边洲茶,按现在的标准,都是正岩茶了呢。

按品种

在武夷山,茶有数以百计的品种。品种之间也有等级,最最顶级的是大红袍。母树只有六株,长在九龙窠断崖上,据说从清朝就世代有人看守,代表了武夷岩茶的最高水准。

但在今天,大红袍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含义1、大红袍母树

一共六株,长在九龙巢的一面崖壁上。2006年起停止开采,也就是说,在也喝不到了。

含义2、大红袍的纯种后代

由九龙巢母树2号经过无性繁殖而来,一般叫“纯种大红袍”。现在还能喝到,但是很贵。

含义3、一种商品名称

由各种茶(包括大红袍、水仙、肉桂等等)拼配而成,追求近似大红袍的口感。市面上大部分叫“大红袍”的茶,都是这种商品大红袍。

比大红袍低一等级,是“四大名枞”: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和半天夭。这些名枞都只能无性繁殖,不能杂交窜种,否则品质就会改变,培育起来很复杂,至少需要二十年时间。若是普通茶(当地称菜茶),就任其杂交,自生自灭了。

武夷岩茶可分为奇种、大红袍、名枞、水仙、肉桂五个种类,名枞又可细分为四大名枞和其它名枞,其中四大名枞为:铁罗汉,水金龟、半天夭、白鸡冠。

肉桂和水仙

我们最常喝到的岩茶品种,既不是商业拼配的大红袍,也不是矜贵的四大名枞,而是另外两种:肉桂和水仙。

关于它俩,有“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的说法,顾名思义,就是一个闻着特别香,一个喝着特别醇厚。

水仙,大叶小乔木,多长在潮湿幽深的沟壑。口感醇厚,具有矿物质的口感和幽扬的兰花香气。

肉桂,中叶大灌木,喜欢向阳的山坡。有明显桂皮香味,也是“肉桂”名称的由来;经过一系列工艺,还会有明显奶油香和果香。

3、岩茶有什么特点?

如果只能用一个词形容岩茶,那一定是复杂,巨复杂。

气和味

这种复杂,最直观体现在香气上。

如果说不发酵的绿茶是0,全发酵的红茶是1,那么半发酵的乌龙茶就是在0和1之间变化,或若有似无、或扑面而来的炭焙香、兰花香、熟果香甚至奶油香,都在口腔内不断排列游走,带来极其丰富的感官体验。

茶的风味

岩茶最讲究“岩韵”,一种说起来比较玄乎的味道:口感圆润,回味绵长,类似矿物质口感,沙沙的,仿佛真有岩石风味在里面。

工艺

这么复杂的滋味从哪里来?就是靠同样复杂的工艺:

1、采青:晴天采摘,三四叶为佳。

2、晒青/晾青:日光萎凋和室内萎凋结合,两晒两晾。

3、摇青:通过摇动来破坏叶脉,让茶叶进行发酵,此过程持续6-12个小时。

4、杀青:高温炒制,让茶叶停止发酵。

5、揉捻:让岩茶定型,呈条索状。

6、焙火:用炭火烘焙茶叶。从初焙到复焙,可能要经历数次,长达两三月之久。

多次摇青、反复焙火,让岩茶有可能经历多达二十道工序;五月采摘的春茶,八九月才收工制成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如今用手工制作的岩茶,太少太少。一袋好的手工岩茶,可能需要制茶师傅连续两天不眠不休,不仅如此,岩茶尤其注重一切自然条件的配合,需要等到天时、地利、人和,如此一来岩茶卖上天价也就不奇怪了。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3811.html

上一篇:一两碎银子,真的胜过十斤普洱茶吗?

下一篇:茶化石具备的几大特点!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