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叶简史

2019-11-16
茶,这片树叶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经历了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再从最初的蒸青绿茶到后来六大茶类工艺的百花齐鸣时代。茶在中国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从唐煎、宋点、明瀹泡。丰富的“茶生经历”丝毫不亚于一部脑洞大开的科幻大片。一饮一啜,莫非前定,茶在后世的剧情发展,陆羽肯定想不到,赵佶估摸着也玄,朱元璋就更够呛了。今天的关键词是:茶叶简史。据上古野史记载:神农尝百草,得荼而解之。想来,满世界的嚼草玩儿难免碰到个带毒属性的,幸亏碰到了茶才能解了毒!剧情虽老套,作为主角的“茶”总算是C位登场了。大概、也许、可能是直接咀嚼茶这种方式口感不太好,唐代的茶人们发明了“煎茶”法。备上一口大锅,葱、姜、桂皮、盐巴、茶。呼噜呼噜的煮上一锅。一口干了那酸爽!不敢想像…唐代的茶人们果然是会玩,大家若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请参考陆羽大大的著作《茶经》。岁月穿梭,时代更迭。由唐至宋期间,正式进入高速文艺复兴时期!上至皇帝,下到黎民,茶已经成了日常必备品,品饮方式也越发的高级,从一锅乱炖的“煎茶法”进化到研磨茶粉,品饮茶膏的点茶法。宋代在蒸青茶的制作工艺上,改良了蒸青后的揉捻、压团的制作工艺,选择蒸青后用干燥进行处理,最大程度的更好保留了蒸青散茶的香气与内含物质状态。终于到了明代了,著名的农民起义家朱元璋同志颁布了一道诏令:“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使得蒸青散茶成为茶界的主流。虽然,当时蒸青茶是社会主流产品。口感的稳定性已经相当给力,但蒸青工艺对于茶香气的保留,还是有欠缺的。于是就出现了“热锅杀青”技术。利用铁锅的高温来激发鲜叶的口感。大致的工艺流程为:采摘—杀青—揉捻—干燥。看上去与今天的绿茶的工艺已经极尽吻合。在通过制作绿茶的过程中,人们发现通过改变工艺细节状态会引起茶叶的品质口感变化。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反复实验,不断制茶总结其中的规律。最终,先后出现了不同的制作工艺。六大茶类的雏形至此得到完成,形成了今天的六大茶类格局。

cy316.cOM编辑推荐

趣谈茶之简史


一、茶之原产地

《茶经》中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

东晋郭璞注《尔雅》称:“生山南汉中山谷”。

茶的原产地在中国的云贵高原,其中心是滇、黔、桂三省的毗邻地带,包括四川盆地的边缘。

二、茶之生长环境

《茶经》云: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树属山茶科常绿木本植物。野生可高达20米以上,为了便于采摘茶叶,通过人为修剪及矮化后,一般茶树高度保持在80~120厘米。茶经中的这段话,对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包括土壤、光照、地理位置及鲜叶形态的好次划分都作了比较准确的说明。

三、茶与神农

《史记补·三皇本纪》载:(神农)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

唐代陆羽是古代对茶深有研究的最早人物,宋代起,被人尊为“茶圣”。在他的名著《茶经》中,不但提出了“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论断,还引了现已失传的《神农食经》中的一句话:“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在明清的本草类著作中,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的说法。神农作为发现茶的先祖被前人记载在历史中。现在,我们一般把《茶经》里的这段话作为神农氏对茶的认识的最早的论著,认为茶的养生功效在神农时期就被人们所认知。

四、饮茶文化的发展

茶叶养生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三个阶段。最初,茶叶作为解毒和祭祀的用品;之后,人们认识到茶叶的药用,茶叶作为药物开始使用;继而,茶叶发展到食用阶段。到了先秦时期,茶叶发展成为普通的饮料。

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明确提出:“自秦后,始有茗饮之事”。

饮茶从先秦开始,到西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已饮茶成风(巴蜀),到了唐代饮茶之风已蔓延到全国,宋代饮茶之风更加盛行,明清时期中国饮茶之风已达到鼎盛。

茶树栽培发展简史(下)


3、茶树栽培的的兴盛时期

从隋唐至清(581—1911年),是我国历史上茶叶生产的兴盛时期。隋统一了全国并修凿了沟通南北的运河,对促进唐代的经济、文化以及茶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经济的发展,茶叶消费的兴盛,极大地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栽茶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展。唐代时期,产茶区域分布15个省。茶园和制茶工匠及采茶役工等纷纷出现。有的地方出现官办的茶园,还需派兵保卫。大茶园的出现,标志着植茶有的已形成专业经营,公元780年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的《茶经》问世,该书共分三卷十节,是中唐以前有关茶叶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茶经》一书“一之源”不仅从茶树的形态,而且从叶子的色泽,与产地、品质、形态特征去认识茶树品种。在“八之出”中记述了唐朝茶叶的产地,当时的产地达到了我国近代茶区相当的局面。唐末韩鄂《四时纂要》指出“此物畏日,桑下、竹阴地种之皆可”,这些论述与陆羽《茶经》所述相补充,表明唐朝时对茶树生长特性、适宜的生态条件、宜茶栽培的土壤、茶树品种等已积累了宝贵的知识。

宋朝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宋徽宗赵佶还亲自撰写《大观茶论》,其中有“植茶之地,崖必阳,圃必阴”、“今圃家植木以资茶之阴”;乐史撰写的《太平寰宇记》对南方产茶地有较为详细和丰富的记载,反映了宋朝茶叶生产技术中心已向南移。植茶区域也不断扩展,产量增加,贡焙也从顾渚改置为建安。据研究,宋代产茶州府达个,辖县约500个,茶区推进到北纬36°。在此期间,茶树不仅在国内传播,而且向国外传播。日本僧侣三次来我国带走茶树种子进行培育,种植。并使茶树在日本广泛的传播生长。

元代茶区在宋代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开拓,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淮南及广东、广西一带,全国产量约10万吨。

明代,栽培面积继续扩大,1405—1433年,郑和把茶籽带到台湾茶区。从云南的金齿(今保山)、湾甸(今镇康县北)向北绵延一直到今山东的莱阳,基本上各个地区都形成了主要茶叶产地和代表名茶。

清代(1644—1911年)茶叶产区更加扩大,尤其是茶叶出口的激增,使茶树栽培发展迅速,据估计,当时茶园面积已达40~46.7h㎡,为历史的最高纪录,1866年茶叶总产量达22.5万吨,出口量13.41万吨,并形成了以茶类为中心的栽培区域。中国边陲的云南茶园面积已具有相当规模。在茶树栽培管理上,明清较唐宋有明显的飞跃。在众多的茶书中,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植茶技术的成果,尤其是在茶树繁殖、茶树种植、茶园间作、覆盖以及修剪等方面创立的许多新技术和方法,谱写茶树栽培史的光辉篇章。

4、茶树栽培的恢复和再发展时期

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911—1949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封建地主、洋行买办和官僚资本相互勾结,残酷压迫和剥削茶农。此时,国外植茶业的兴起,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引入我国先进的栽培技术,并相继利用机械大量生产红碎茶竞相出口,致使世界茶价下降,我国的植茶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段时期,国内战祸频起,苛捐杂税,经济萧条,民不聊生,茶园荒芜,植茶面积锐减,茶叶产量剧降,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茶园面积仅有15.4万h㎡,茶叶产量9.21万吨,茶叶出口量仅为0.99万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党和政府针对当时茶叶生产衰落不堪的状况,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大力扶持和发展茶叶生产,组织垦复荒芜茶园,开辟新茶园,扩大种茶区域,推广茶树良种,实行科学种茶,建立和健全了茶叶教学机构和科研机构,茶树栽培迅速恢复并获得飞速发展,硕果累累。

茶树栽培发展简史(上)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又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茶树栽培的发展历史与世界茶树栽培历史密切相关,长期的不断传播和交流,中国的茶籽、茶苗、栽培技术等直接或间接地传入世界主要产茶国,并逐渐发展而形成现今的世界茶产地。

茶树的栽培与茶的发现、利用密切相关,消费是生产的推动力,考证茶树栽培历史,就必然涉及人类发现利用茶树的历史。由于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最早的有关茶树发现、利用、栽培等活动,往往只能凭借历史上的一些文化遗迹和史料对古代的史实进行推论。而古籍记载总是迟于当时的事实,且许多古代记载辗转流传、有遗漏甚至有以讹传讹,因此去伪存真,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一直是科学研究所极力探求。综合目前的研究成果,茶树栽培发展历史可以规划分为以下几个发展时期。

1、茶树栽培的起始时期

秦以前(公元前220年以前)是发现、利用茶和茶树栽培的起始时期。在漫长的上古原始社会中,先民们结绳记事,由于没有文字,故当时的史情无法记载,只能靠人们一代代相传下来,有些则被后人补记,并且从局部地区渐渐流传开来;更多的是人们通过一些神话和传说,作为残索去研究、了解和推测当时的人类活动。唐朝陆羽在《诗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由于将炎帝传说成是神农,因此将公元前2737—前2697年作为发现茶的时代,距今已4000~5000年历史。《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即为茶,即在公元前的神农时代就发现了茶。这样,茶的发现利用,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甚至上万年历史。

伴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人们便开始对野生茶树进行驯化、人工栽培以满足需要。东晋常璩于公元347年著《华阳国志》记载,“园有芳蒻、香茗”,“涪陵郡……惟出茶、丹、漆、蜜、蜡”,“南安、武阳皆出名茶”等,都证当时巴蜀诸郡县都有种茶之举。

而《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集,约出自公元前1134年至公元前597年间,其中有“谁谓荼苦,其苷如荠”的诗句,是最早出现“荼”字样的古籍,联系唐陆羽《茶经》“啜苦咽甘,荼也,”许多专家考证这个“荼”就是茶,由于先秦古书中没有茶字,《诗经》中的荼既指茶,亦指苦菜、茅草等,一字多义。指茶则表明当时人们在利用茶的过程中,已对茶的特性有一定的认识,并在诗歌中反映出来。

2、茶树栽培的扩大时期

西汉时期,记载茶的文献逐渐增多,茶的利用日广,茶树栽培区域亦渐而扩大。据《四川通志》记载表明西汉时已有人在蒙山种植茶树。我国最早的一部辞书——《尔雅》的《释木篇》中有“槚,苦茶”。东晋郭璞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荈,蜀人名之苦荼。”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也说“荼,苦荼也。”把茶列于辞典并且加以注释,表明当时茶与人类生活已有较密切的关系,亦表明当时人们对茶的特性认识和利用又前进了一步。

“自秦人取蜀后,始有茗饮之事。”四川地区在上古时代为茶叶生产中心,秦统一中国后,茶叶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逐渐传播开来,茶树栽培技术也开始向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陕西南部和河南南部成为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其后,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茶树栽培又逐渐向长江中下游扩展,传至南方各省。

汉代佛教传入,到南北朝时更为盛行,佛教徒坐禅诵经,饮茶更能镇定精神、驱睡;同时,两晋、南北朝时,道教兴起,道家修炼重气功打坐,更喜欢茶具轻身提神等功效。因此,在南方的一些名山寺院都陆续种植茶树,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

北魏杨衔之《洛阳咖蓝记》有南方普遍饮茶的记载,长江中下游地带均已广泛种植茶树。而且梁时任昉《述异记》已对茶有一定的认识;“巴东有真香茗,其花白色如蔷薇”。

制茶工艺的发展简史


在没有发明用火烤煮食物之前,茶的利用只能是咀嚼鲜叶,这种最原始的利用方法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便是生煮羹饮,生煮类似现代生活的煮菜汤。后来人们将茶叶晒干收藏,可随时取作祭品或作药用和饮用,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便是采叶作饼。

中唐以后,采叶做饼茶的制茶工艺得到逐步完善,进行系统总结记载的便是陆羽《茶经·三之造》。唐朝时,茶叶制造是以蒸青团饼茶为主,茶叶采来后,先放在甑釜中蒸一下,然后将蒸饮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捣碎的茶末放在铁制的规承(模)中,拍压制成团饼,将茶饼穿起来烘焙至干,封存。

到了宋朝,制茶技术发展很快,而且由于贡茶制度的形成,团饼茶的制作力求精益求精,饰面花纹出现龙凤之类,龙凤团饼由此逐步产生。宋朝团饼茶称片茶,其制造工艺较唐朝有了改进。宋时,除团饼茶(即片茶)之外,还有散茶叶生产,散茶是蒸青后直接烘干呈松散状故名。到宋朝后期,散茶得到进一步发展,有取代团饼茶之势。

元代制茶逐渐发展为以制造散茶、末茶为主。

到了明代,团饼茶逐渐被淘汰,采摘细嫩芽叶制造散茶已是大势所趋。因制造团饼茶既费工耗时,且经水浸、榨汁有损茶叶香味,散茶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正式废团茶兴叶茶,促成这种变革的重要人物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十六日下了一道诏令“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从此,停止制造团茶饼,蒸青散茶叶大为盛行。

浙江越红工夫茶知识,看懂这篇就够了(含工艺、特点、简史)


一、越红工夫茶是什么茶?

越红工夫茶系浙江省出产的工夫红茶,产于绍兴,诸暨嵊县等县。越红工夫以条索紧结挺直,得实匀齐,锋、苗、显,净度高的优美外形称著。越红工夫茶索紧细挺直,色泽乌润,外形优美,内质香味纯正,汤色红亮较浅,叶底稍暗。越红毫色银白或灰白。

二、越红工夫茶发展简史

越红工夫茶,特指浙江省出产的工夫红茶,即越红工夫茶,初制茶称“越毛红”。民国时,浙江省已有少量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珠茶外销受阻,为适应向苏联及东欧国家出口红茶的需求,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茶区改制红茶,亦由珠茶改制红茶。1957年,绍兴青坛红茶初制厂和诸暨市山口红茶初制厂生产的“兰花香型”红茶受到中国茶业公司好评。

三、越红工夫茶有什么特点?

越红工夫茶索紧细挺直,内质香味纯正,汤色红亮较浅,叶底稍暗。越红毫色银白或灰白。

四、越红工夫茶是怎么做成的?

工夫茶的初制分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道工序。

1、萎凋

50年代,天气明朗时,萎凋为日光萎凋,即在室外将青叶均匀地摊放在清洁的地面上或竹制品上,摊叶以叶片基本不重叠为度,摊至一定时间进行翻叶;遇阴雨天,改为室内自然萎凋,即将青叶摊放在茶厂内萎凋架上的萎凋帘上进行萎凋,但日光萎凋较难掌握,室内自然萎凋,时间较长。

50年代中后期,绍兴县稽东一带利用当地生产土纸时使用的类似于土坑的烘纸设施,在阴雨天进行加温萎凋,效果良好,后经改进在绍兴县其余产区推广,之后得到省生产部门肯定,加以总结推广。

60年代初,绍兴市红茶产区推广萎凋槽萎凋,萎凋叶质量稳定,生产效率提高,逐渐成为主要的萎凋方式。

70年代,绍兴县茶场制成连续萎凋机,工效更高。萎凋槽萎凋,操作上主要是掌握好温度、风量、摊叶厚度、翻叶、萎凋时间等因素。

一般鼓风气流温度控制在35℃以下,做法是,春季采用加温萎凋,而夏秋季气温高,只鼓风不加温。雨水叶和露水叶,需要加温萎凋的要先鼓风,吹干叶子表面水分再加温。风量根据叶层厚薄等情况而定,摊叶厚的,风力要大些,薄的要小些。

摊叶掌握“嫩叶薄摊、老叶厚摊”的原则,摊放时把叶子抖散,摊得均匀,并使叶子呈蓬松状态,做到厚薄一致。萎凋过程中要翻抖几次,将上层茶叶翻抖到下层。雨水叶、露水叶在萎凋前期适当多翻抖。

当萎凋叶叶形萎缩,叶质柔软,茶梗不易折断,手捏叶子成团,松手时叶子缓慢散开,叶色转为暗绿,表面光泽消失,茶叶的青草气减退并散发出萎凋叶特有的清香时为适度。

2、揉捻

揉捻是工夫红茶制造的重要工序。饮红茶要求滋味浓,而绿茶要求耐冲泡,故红茶在揉捻时细胞破坏率比绿茶高。要达到80%以上,成条率要达到80-90%。

由于萎凋叶一经揉捻实际上便开始发酵,而发酵时温度不能太高,故揉捻车间要求低温高湿,夏秋季,在揉捻车间经常洒水,以降低环境温度,增加湿度。

制红茶的揉捻机揉筒直径比制绿茶的揉筒大,一般为90厘米和65厘米。揉捻时分2-3次揉,加压同绿茶一样,掌握轻一重一轻的原则,当揉到条索紧卷,茶汁充分外溢,并粘附于茶叶表面时,即可进行发酵。

3、发酵

发酵是越红工夫茶品质形成的关键过程,在这道工序中,茶叶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使绿叶变红,形成红茶独特的色香味。揉捻结束后将揉捻叶放置竹框里进行发酵。发酵工序需掌握的关键因子是温度、湿度、通气条件及摊叶厚度等。

发酵时,茶叶中内含物质氧化放热,叶温升高,故室内气温以25℃左右为宜,一般叶温比气温高2-6℃较为正常。发酵时,如温度过高,内含物质反应激烈,制成毛茶后香低、味淡、色暗;如温度过低,则发酵时间延长,形成红茶色香味的各种化学变化不平衡,影响品质。

因此在高温季节要采取措施降温,春季气温过低时,就应加厚叶层以利保温,必要时就采取加温措施。发酵时要保持高湿状态,要求相对湿度在95%左右,因此要常喷雾或洒水。

发酵时需消耗大量气气,发酵场所要空气新鲜、流通。同时,摊放茶叶时抖松,不能压紧,在发酵过程中,要翻拌一、二次,以利于通气。

摊叶厚度同叶温及通气条件密切相关,一般摊叶厚度为8-12厘米。气温低时要摊得厚些,气温高时要薄摊。嫩叶及叶形小的茶叶要薄摊,老叶及叶型大的茶叶要厚摊。

发酵时,叶色及香气是逐渐变化的,到发酵叶呈铜红色,出现苹果香时为发酵适度。如发酵不足,则制成干茶后,青涩味重,红得不匀,红中带绿,评茶术语称之为“花青”;如过度则香气低,滋味淡、叶底乌暗。

4、干燥

越红工夫茶的干燥采用烘干,一般分毛火和足火两次进行,中间需加以摊凉。

毛火需高温快烘,目的是迅速以高测破坏茶叶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使发酵过程中的酶促化学变化立即停止,减少不利于品质的变化;同时摊叶要薄,到烘至七至八成干时出烘干机,摊一些时间使茶叶变凉,在摊凉过程中茶叶中的水份重新分布,这样有利于烘至足干。足火要低温慢烘,这时茶叶含水量已较低,温度低一些,利于充分发挥香气。摊叶要比毛火时厚一些,当烘至红茶色泽乌润、香气显露、茶叶达足干时即完成初制。

五、越红工夫茶加工要点阐释

越红工夫茶的精制加工,各个精制厂加工工艺不完全相同。有的茶厂分为本身路、长身路、碎轻路三路加工,有的茶厂分为本身路、长身路、圆身路、轻身路四路。但总的加工方法和技术要求基本一致。越红工夫茶加工技术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分撩作业:用滚筒圆筛机和平面圆筛机进行,毛茶及粗大的头子茶经切断后的筛分,称“分筛”,目的是初步分清茶叶的长短,定出筛号茶。筛号茶的筛分称“越红功夫茶撩筛”,一般需2次左右,分别称为“撩”和“净撩”,目的是使筛号茶达到长短匀齐。

2、抖筛作业:应用抖筛机。抖筛机装有多层筛网,通过不同的筛孔把粗细茶叶分离开来,一般亦需2次左右,分别称为“取坯抖筛”和“紧门抖筛”。经过抖筛,初步划分等级。

3、切茶作业:经分筛、撩筛、抖筛等作业,筛面上较粗大的头子茶以及不合规格的筋梗茶,拣梗机拣剔后的“拣头”、片茶等,都要反复切断,把过于粗大的茶叶切成符合产品规格的茶叶。

4、风扇作业:需进行2-3次,分别称为毛扇、净扇、清风等,目的是分清茶叶的轻重、等级,使在制品符合成品茶的质量要求。

5、拣剔作业:通过阶梯式拣梗机,静电拣梗机及手工拣梗等几种方法共同应用,拣出茶梗、茶筋、朴片及非茶类夹杂物。

6、飘筛作业:用飘筛机或手工飘筛净茶叶中的毛衣,梗屑等,提高净度。

7、加温作业:由于精制加工时间长,茶叶吸收水分,含水量提高,通过加温,降低茶叶的含水量,同时使茶叶条索紧结,提高香气,并便于静电拣梗机拣梗。

8、匀堆装箱作业:根据茶叶成品拼配单,将茶叶半成品,用匀堆装箱机进行匀堆拌和并装箱。

茶叶/茶叶小常识/茶叶的鉴别


茶叶性味甘,苦,微寒,是我国传统的天然保健饮料。人们已经发现茶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达500多种,其中主要成分有咖啡碱、茶多酚、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维生素、脂质、有机酸等有机化合物,还含有钾、钠、镁、铜等28种无机营养元素,各种化学成分之间的组合比例十分协调福建fjteaw。CN。

适度饮茶对人体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它能提精神、去疲劳、助消化、能消炎杀菌、防治肠道传染病,能防暑降温,解渴生津福建fjteaw。CN。

市场上销售的茶叶产品种类繁多,按商品茶的分类和加工,我国市场上销售的茶叶有七类:红茶、绿茶、花茶、乌龙茶、紧压茶、普洱茶和黄茶。所有这些茶叶都是用茶树的鲜叶、嫩芽和嫩枝加工而成,加工方法不同,加工出的茶叶类别也就不同。

1、红茶有两种:一种是条型茶又叫工夫红茶,包括政和工夫和坦洋工夫;一种是红碎茶。分为4个工序: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福建fjteaw。CN。

2、绿茶加工分为3个工序:即杀青、揉捻、干燥。

3、黄茶加工分为杀青、揉捻、闷黄、干燥四道工序,闷黄工序是形成黄茶特点的关键工序,如果没有闷黄这道工序,就称不上黄茶福建fjteaw。CN。

4、普洱茶是已经经过初步加工的绿茶,主要产于云南省,普洱散茶的加工关键是发酵。普洱茶加工完成后,味道不苦不涩,咖啡碱可以由4%升高到5.5%左右。

5、乌龙茶是半发酵茶,它主要产于福建省的武夷山地区,其次是福建的闽南,再就是广东省的潮汕地区。乌龙茶的采制方法与红茶、绿茶大不相同,有以下几方面要求:(1)茶叶不能采摘过早过嫩;(2)乌龙茶必须在阳光下进行晒青;(3)采取“摇青”与“凉青”相结合的“做青”技术,使茶叶达到半发酵的程度;(4)乌龙茶的烘焙技术特别讲究福建fjteaw。CN。

6、花茶是选用上等茶叶做茶坯,和浓郁芬芳的鲜花拌合窨制而成,它既有花香,又有茶香。

7、紧压茶是将散茶蒸青揉捻后放入模型中压制成形,外形端正匀整,便于运输,汤色红浓明亮,叶底褐红。

面对众多的茶叶生产企业和品牌,以及产品质量差异较大的茶叶产品,消费者在选购茶叶时最好注意以下几点:

一、正确选购新茶,辨认陈茶。由于茶叶在储存过程中营养成份发生改变,茶叶的感官品质随着保存时间延长而变差,因此在选购时,应购买近期生产的茶叶,即购新茶,少购陈茶福建fjteaw。CN。

二、正确选购春茶,辨认夏秋茶。

由于春茶芽中肥壮,色泽绿翠,叶质柔软,白毫显露,春茶比夏秋茶滋味更为鲜爽,香气更加强烈,保健作用更为明显,并且春茶成长期间一般无病虫危害,无须使用农药,茶叶污染少,因此春茶是一年中绿茶品质最好的茶。夏茶中的氨基酸、维生素含量明显减少,使得夏茶中花青素、咖啡碱、茶多酚含量明显增加,从而滋味苦涩。秋茶滋味淡薄,而且香气欠高,叶色较黄。因此选购茶叶时,认真区分春茶和夏秋茶,正确选购春茶福建fjteaw。CN。

三、正确鉴别名茶与普通茶:

1、西湖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西湖区。茶叶为扁形,叶细嫩,色形整齐,宽度一致,为绿黄色,手感光滑,一芽一叶或二叶,芽长于叶,一般长3厘米以下,芽叶均匀成朵,不带夹蒂,碎片,小巧玲珑。龙井茶味道清香,假冒龙井茶则多是青草味,夹蒂较多,手感不光滑福建fjteaw。CN。

2、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外形细嫩稍卷曲,芽肥壮,匀齐,有锋毫,形状有点像“雀舌”,叶呈金黄色,色泽嫩绿油润,香气清鲜,水色清澈,杏黄明亮,味醇厚,回甘,味底芽叶成朵,厚实鲜艳。假茶呈土黄色,味苦,叶底不成朵。

3、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银芽显露,一芽一叶,茶叶总长度为1.5厘米,牙为白毫卷曲形,叶为卷曲清绿色,叶底幼嫩,均匀明亮。假茶为一芽二叶,芽叶长度不齐,呈黄色福建fjteaw。CN。

4、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东云山。其外形条索紧细、圆、光、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假的为卷曲形,叶片发黄。

5、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君山。由未展开的肥嫩芽头制成,芽头肥壮挺直,匀齐,满披茸毛,色泽金黄光亮,香气清鲜,茶色浅黄,味甜爽,冲泡看起来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竖立,然后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群笋出土,又像银针直立。假银针为青草味,泡后银针不能竖立。

6、祁门红茶产于安徽祁门县。茶颜色为棕红色,切成0.6~0.8厘米,味道浓厚,强烈醇和,鲜爽。假茶一般带有人工色素,味苦涩、淡薄,条叶形状不齐福建fjteaw。CN。

7、铁观音产于福建安溪县。叶体沉重如铁,形美如观音,多呈螺旋形,色泽砂绿光润,绿蒂,具有天然兰花香,汤色清澈金黄,味醇厚甜美,入口微苦,立即转甜,而冲泡,叶底开展,青绿红边,肥厚明亮,每棵茶都带有茶枝。假茶叶形长而薄,条索较粗,无青翠红边,叶泡三遍后便无香味。

四、产品包装上的标签标识应齐全,名茶有的有地域保护标识,无公害茶和有机茶在包装上都有国家认可的标识,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品种,选购自己需要的产品。

五、选择规模较大,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较好的知名企业的产品。由于规模较大的生产企业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较严,生产设备先进,企业管理水平较高,产品质量也有所保证。

六、消费者在品茶时,(1)先看茶叶外形。一般高档条形茶,原料细嫩,做工精细,其条索细紧,锋苗显露,含毫量多;低档条形茶原料粗老,做工粗放,条索较松。一般高档茶色泽鲜活光润,低档茶色枯缺少光泽或多粗老片,色泽茶杂;陈茶色泽枯暗发滞。高档茶应剔净茶类及非茶类夹杂物,低档茶允许有带有部分茶尖夹杂物,但决不允许有非茶类夹杂物存在。闻香气,高档茶香气馥郁,鲜爽持久;中档茶香虽高,但不持久;低档茶香低,常带粗气。若有烟、馊、霉、焦、老火等气味,则为次品茶,严重者应视为劣变茶。(2)辨茶汤滋味的纯杂,浓厚,淡薄,清浊,强弱,鲜纯,苦涩,醇和,有无刺激性等。茶汤以入口微苦,回味甘甜为好,以入口苦,味苦涩为最差。一般红碎茶滋味以浓强鲜爽为好,原料细嫩的绿茶以鲜醇回甘为好;工夫红茶以鲜甜嫩爽或鲜浓甘爽为好;乌龙茶以醇厚回甘为好。(3)看汤色,一般高档绿茶汤色以嫩绿明亮,杏绿明亮为好,红茶以红浓明亮,金圈金黄明亮为好福建fjteaw。CN。

茶叶是一种老少皆宜的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所有营养成分较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所以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很好的饮料。

虽然茶叶是一种好的饮料,但消费者在饮用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饮隔夜茶有利弊。隔夜茶因时间过久,维生素大多已丧失,且汤中蛋白质、糖类等成为细菌、霉菌繁殖的养料,故不宜饮用。但未变质的隔夜茶在医疗上自有妙用,隔夜茶中含有丰富的酸素,可阻止毛细管出血,如患口腔炎,舌痛,湿疹,牙龈出血,疮口脓疡等,可用隔夜茶治疗。眼睛常流泪或有血丝,也可每天几次用隔夜茶洗眼,有较好的疗效,清晨刷牙前后或饭后,含漱几口隔夜茶,更可使口气清新,并有固齿作用福建fjteaw。CN。

2、临睡前,服药后,饭前饭后,酒后不宜饮茶。

3、睡觉易失眠者,感冒发热者,胃溃疡患者,孕妇不宜饮茶福建fjteaw。CN。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3513.html

上一篇:如何正确使用中药代茶饮

下一篇:茶你喝对了吗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