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除了古六山,版纳茶区还有些什么茶山?

2019-11-16

版纳茶区的茶山,有“古六山”,即倚邦、革登,蛮砖,莽枝,易武和攸乐,这些茶山分布在澜沧江以东,从地图上可以直观看到,倚邦、革登,蛮砖,莽枝四山相距较近,攸乐和易武分列四山左右。

《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记载:“旧时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撒,因以名其山。”这里面有两个地名保留至今:倚邦和曼撒,而其他地名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分别更名改姓了。

那除了这些古六山,版纳茶区还有些什么茶山呢?

后起的茶山重要者包括贺开,帕沙,曼糯,巴达,布朗山,南糯山,勐海勐宋和景洪勐宋,以澜沧江为界,澜沧江以东为“古六山”,这八座茶山皆分布在澜沧江以西。

从勐海县向东南方向前行约30公里,就是贺开。贺开古茶山,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海县东南部)勐混镇,北面接南糯山茶区,东邻拉达勐水库,西面俯望勐混坝子,南连布朗山,因此贺开山的雾更是多而美。

贺开,意为“最先看到太阳之地”,从地域关系来看,贺开北连南糯山茶区,海拔在1400-1700米之间,山峦连绵,沟谷纵横,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土地肥沃。

贺开古茶园主要分布在邦盆老寨、曼弄老寨、曼弄新寨、曼迈、曼蚌、曼囡,古茶园集中连片,树龄达300-1400多年的栽培型的古茶园面积16200多亩,数量达两百多万株,均为普洱茶种。

贺开茶山上聚居着6个拉祜族村寨,有2600多人的拉祜族村民。古茶树生长在村寨附近树林茂盛、阴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还有生长于村民房前屋后,茶树长势旺盛,构成了一幅“茶在林中,寨在茶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茶园景观。古茶园中经常有上百岁的老人在这里采茶,“万亩古茶园,千年古茶树,百岁采茶人”成为贺开古茶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幅自然的人文景观。M.CY316.CoM

千年万亩古茶园的贺开,而且是地球上连片面积较大、密度较高、保护得很好的贺开古茶园。六大茶山在贺开古茶园的保护上投入了大量精力、物力和财力,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剂,保持了适宜古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云南有上千年的古茶树,贺开有成片树龄数百年的栽培型古茶树,颇具观赏价值。贺开古茶树生态系统四季变换,充满了自然之美,

贺开古茶园古茶树,属乔木古树。以贺开古茶山古树茶采制的普洱茶生茶,条索细长且黑亮紧结;汤色金黄明亮;香气高纯,有轻微兰香感,高香甜偏苦,苦涩度稍高,回甘快而持久,水性顺而饱满,茶气醇厚,层次感丰富,杯底香高而持久,耐泡度高,山野气息气韵较强。

贺开古树开汤就是兰花香,透着蜜甜,纯净的味道配上饱满顺滑的水性,满满的清雅之气,而此时盖碗的盖子上全是浓浓的花蜜清爽。

六大茶山贺开古茶园普洱茶,感受来自世界上唯一的233万棵连片古茶园的馈赠,幽兰醇香,花蜜清甜,陈香馥郁,入口即滑;尽己之力,给您带来最优质的普洱茶。

Cy316.com延伸阅读

“你除了有好皮肤,还有什么!”


在什么都追求天然的当下,护肤品是否含有天然成分也成为了众多消费者心中的首选因素。茶,是一种天然的植物,加水泡之,则成为一种天然的饮品。

若长期坚持适量饮茶,茶叶中丰富的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果胶等物质或许也能带来不一样的护肤效果。当然,每一款茶都有其特殊的功效,只有根据自己的需求,才能把茶的养肤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20-25岁:宜饮菊花茶

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大部分都是以学生、白领为主。虽然她们代谢旺盛,但由于生活与工作的限制,运动量往往很有限。因此,她们很容易出现肥胖的情况。这时,如果长期坚持适量饮茶,可从排毒入手,一边清肠排毒分解脂肪,一边降低血液中脂肪颗粒的浓度。

菊花茶,可凉血降内热,减少血液粘稠度,加速体内的血液循环。决明子,是一种明目疏肝、润肠通便的中草药,如果与菊花茶搭配在一起,可帮助人体排出宿便与毒素,加速肠胃运动,减少腰腹部和腿部脂肪堆积。

26-35岁:宜饮玫瑰花茶

从25岁开始,女性的新陈代谢就开始逐渐下滑,如若没有调理好内在循环,只是单纯的排毒,可能会导致越发肥胖。因此,这个阶段喝的茶,不应选择寒凉的、刺激的,应选择滋阴的、补肾的。

玫瑰花茶是最适合女性饮用的养生茶品。玫瑰花性温、无刺激,特有的玫瑰油能滋阴补肾、疏肝理气,帮助紊乱的内分泌趋于稳定,同时也是排毒养颜的圣品。陈皮具有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与玫瑰花搭配在一起冲泡茶饮,能起到排毒助消化、稳定内分泌的作用。

35岁以后:宜饮普洱熟茶

发福似乎是女性不可抗拒的一个事实。其中,最严重的是腰腹部隆起的“游泳圈”,简直让人无法直视。其实,这是与身体的代谢下降、激素分泌不足和循环变差有直接关系。因此,如果这个年纪要想通过喝茶来瘦身,就必须要以养为主,同时搭配局部燃脂的运动,才能真正甩掉大肚腩,不再反弹。

普洱熟茶,属于发酵类茶品,富含氨基酸、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由于经过微生物的发酵,茶叶中刺激性物质均已得到转化,非常适合此阶段女性饮用。同时,它还能燃脂、去油腻,帮助人体降低三高。如果搭配何首乌,不仅能通便排毒、滋养阴经,还能在改善体内激素和荷尔蒙分泌的同时,增加普洱茶的功效。

因此,相对于市面上那些昂贵的“护肤神器”,不如静下心来,喝几杯浓淡不一的茶,享受茶带来的小美好。以茶养肤,岁月静好!

古六大茶山概况


清乾隆进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这“周八百里”不仅指茶山的面积,而且也表明“六大茶山”是连成一片的。西面是攸乐茶山,中间是革登、莽枝、倚邦、蛮砖茶山,东面是慢撒茶山。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其管辖地划为12个版纳时,“六大茶山”为一个版纳——“茶山版纳”。这是为适应茶叶,特别是贡茶的生产而必须的。据《普洱府志·形式》篇所载,六大茶山除慢撒茶山属易武土司管辖外,其余五山均属倚邦土司管辖。有史籍讲“易武茶山,实际上就是慢撒茶山。清《滇海虞衡志》记述古六大茶山的地名是正确的。

关於古“六大茶山”地理位置,史籍上的说法多种多样:有的讲在澜沧江以东,有的讲在澜沧江以西,还有的说澜沧江两岸各有六大茶山。清光绪年间绘制的《思茅厅界图》表明,古“六大茶山”确都在澜沧江沿岸。攸乐茶山现属景洪市,其余五大茶山均在勐腊县。其中,慢撒在易武乡,革登、莽枝、蛮砖、倚邦在象明乡。据说,象明是以孔明山、野象山合名而得。古“六大茶山”为云南最古老的茶山,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现均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古“六大茶山”的命名,传说与诸葛亮有关。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蜀汉丞相诸葛亮走遍了六大茶山,留下很多遗器作纪念,六大茶山因此而得名。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俯志古迹》中。有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悠乐,置铜鉧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蹬,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其山名慢枝、革蹬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巍峨壮观,是诸葛亮寄箭处(民间传说射箭处是普洱俯城东南无影树山),上有祭风台旧址。

古“六大茶山”三国前就有茶树种植,三国以后茶就作为商品与外地贸易,晋时逐渐发展,唐、宋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明洪武年间被划作一个单独行政区域。清中叶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港澳、南阳各地,普洱茶从此闻名中外。古“六大茶山”不但是西双版纳各族人民过去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曾经吸引内地数十万同胞前来开发,这对於繁荣边疆经济,加强各民族的团结交往,起到巨大的作用。

由於种种原因,清末及民国时期“六大茶山”逐渐走向衰落,到解放前夕茶叶生产更是跌到谷底。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古六大茶山”逐渐恢复生机,普洱茶生产走出低谷,重放光芒。

攸乐古茶山:

攸乐山位于景洪市辖区内,现名基诺山。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50公里。东北与革登茶山为邻,西南接小勐养、勐罕和勐宽三个坝子,现为景洪市的一个乡级行政单位。

攸乐茶山历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历史上最高产量达2000担以上。攸乐山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尊奉孔明为茶祖。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曾设过同知府和专管捕“盗”的普洱通判。1942年国民党军队开进攸乐茶山,烧杀抢掠,茶农四逃,茶山荒芜,茶叶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发粮救济茶农,扶持茶叶生产,使产量逐渐上升。1993年攸乐茶山产茶1942担(97000多公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州、市碓定该地区为山区开发实验区,在有关科研单位的指导下,在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同时,还积极种植砂仁、橡胶等,使基诺族同胞经济收入大增,生活明显改善,正在向小康迈进。

革登古茶山:

革登古茶山包括今象明新发寨、新酒房、菜阳河一带。也是古代较闻名的茶区,年产茶量在500担以上,茶叶属大叶类型。清嘉庆年间(1796—1820)革登八角树寨附近有茶王树,春茶一季可产干茶一担,已枯死,至今已荒芜难寻。

倚邦古茶山:

倚邦古茶山(傣语称“磨腊”倚邦,即茶井之意)总面积称为360平方公里,是多民族集居的高山区。历史上以生产圆茶(七子饼)而著名,年产茶万担以上。明、清时期,茶庄林立,商贾云集,极为热闹。最早的茶号为宋云号和元昌号,创立于光绪(1875—1908)年,制作的茶叶专销四川。倚邦所产的茶远销西藏、港澳、南洋各地,由于茶质好,每年都要进贡朝廷。倚邦茶叶历史上以圆茶畅销省内外,后又销到越南、香港,年产茶1000担左右。倚邦本地茶叶以曼松茶味最好,被定为“贡茶”。其特点为质厚味美,放少许入杯,用开水冲泡后,茶叶直立不沉,色清微黄,其味甘香可口,饮后神志清醒,曼松曾“年解贡茶20担”。

莽枝古茶山:

主要集镇是牛滚塘街。牛滚塘街在象明“四街”中,最为繁华。居住者多数是外来的生意人,从事茶叶种植、收集和交易。今秧林就是莽枝茶山育茶苗的地方,大寨是莽枝种植茶叶的地方。在牛滚塘街建有“五僧大庙,在莽枝建有川祝庙,每年三月采摘春茶之季,当地茶农到庙里敬香祭祀茶神祖先。由于莽枝茶叶质好价廉,一些内地茶商压价收购,倪蜕《滇云历年传》记载:“雍正之年(公元1728),莽枝产茶,商败践更收发,往往舍于茶户,坐地收购茶叶,轮班输入内地”。昔日的关庙已变成废墟,只有一块“永远奉守”大碑卧地而睡,四周大树参天。昔日茶马古道留下的道道痕迹,如同一道道诗行,记录了古“六大茶山”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到一座座沉睡百年的古墓和那—幅幅壁雕,身骑白牛,双手紧握圆饼茶,高高举起的茶农壁画,一块块石碑记录了古六大茶山的盛事和昔日的盛景。

蛮砖古茶山:

蛮砖茶古茶山包括蛮林和蛮砖等地。由易武西行经高山寨,过磨者河承天桥经蛮林才到慢砖。慢砖关帝庙(石屏会馆)废墟碑文记载,蛮砖系六大茶山之一,该庙始建于乾隆六年(1741)春。过去蛮砖的茶叶年产量至少在万担以上,大部运往易武加工、销售。蛮砖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现今保存得较好的一座茶山,茶林不规则地散布在原始密林中,经几代茶农的精心管理,至今仍年产茶叶万担以上。蛮砖村公所恢复”曼庄优质茶”产品,茶叶独特,茶芽雪白晶亮,是抢手之货,深受客人的喜爱。1994年,西双版纳州、县政府确定在曼庄茶山新建万亩茶园,在云南省茶科所专家的指导下,万亩茶园盘绕群山,株株茶树绿油漂香,喜看古茶山和新茶园交相争辉,茶叶生产蒸蒸日上。

慢撒古茶山:

慢撒茶山位于勐腊易武乡东北,紧接老挝边境。清乾隆年间是慢撒茶山的辉煌时期,满山遍野都是茶树,年产万担以上。实际上慢撒古茶山包括易武茶山,是普洱茶最早的集散地,唐代时被称为“利润城”,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清道光年间(1821—1850)莽枝、架布、习空、倚邦茶山逐渐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易武茶,茶质优良,远销佛海,年产茶约4000担,以加工团茶(砣茶)为主,乾隆年间(1736—1795),许多石屏人纷纷迁居易武种茶树,用传统方法制作的“七子饼茶”作为贡茶,加工精细。《云南经济滇茶》说:“于二月间(农历)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茶”。七子饼茶,采用的是上等好茶,要讲究花色,共计八色贡茶。乾隆六十年(1796)易武、曼腊茶山所产的团茶(砣茶)也定为贡茶。易武在几个世纪前,它就是云南为数不多的富庶之地,因盛产大叶种茶,唐时就被称为“利闰城”。据说车家祖上敬奉贡茶有功,皇帝品茗之余,龙颜大悦,特赐“瑞贡天朝”匾,以诏后人。明清时期更为朝庭关注之地,既是普洱六大茶山所产茶叶的集散地,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

一九五七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组织了一支全州各版纳茶叶普查工作队,当时笔者负责澜沧江以东“江内片”(注1)普查指导工作,顺便走访了云南普洱茶产区古“六大茶山”,从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五日起到十二月十五日止,历时一个月,行程一千二百多里。为了研究普洱茶史,特将遭受林彪“四人帮”浩劫后幸存的零星访问随笔,摘录回忆整理刊登,供同行同志们参考。由于走访当时路远时促,走马观花,谬误必多,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六大茶山”的名称及位置 [NextPage]

六大茶山为易武、倚邦、攸乐、曼洒、曼专和革登(注2)位于澜沧江以东,西双版纳州勐腊和景洪县境,为西双版纳傣族古景龙金殿国在江内思茅、普腾、整董、勐乌、六大茶山和橄榄坝等六个版纳(行政区)中的一个行政单位(注3)。一七二九年(清雍正七年)改土归流,“六大茶山”和其它五个版纳均划归普洱府管辖。普洱为“六大茶山”所产茶叶的集散地,随着普洱茶的畅销,古“六大茶山”也就闻名中外。据《普洱府志》稿卷之十九(注4),食货志六·物产篇,茶《檀翠滇海虞衡志》云:“普洱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专、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 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同篇《思茅厅采访》云:“倚邦、架布、习空、蛮专、革登、易武。”六大茶山地名同篇先后各异。笔者于一九五七年赴上述各处实地走访了解:莽芝即莽枝,位于倚邦区第四乡,又名勐芝大寨,与三乡革登只隔十五里,周围地区不大,实属革登茶山范围。架布、习崆位于曼专、倚邦之间的架布河旁和习崆河旁,均在倚邦区第一乡内,架布为倚邦一乡第六互助组,仅产茶八百斤,而习崆产茶更少,架布、习崆二处范围比勐芝还小,显然包括在倚邦茶山之内。而易武、攸乐两地区范围广,产茶多,各被列为六大茶山之一是理所当然。根据各茶山所处地理位置地区范围大小分析,笔者认为“六大茶山”应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过去与现在》一书所指为准,那就是:曼洒(即慢撒)、易武、曼专(即曼庄)、倚邦(即迤板)、革登和攸乐。其它各种不同茶山地名,都是茶商们根据各人贩运茶叶的不同来源而任意宣扬出来的,都把自己采购的茶叶说成是名山名茶。因此,在同一时期内也会出现不同几大茶山的叫法。

(一)曼洒茶山

曼洒茶山位处老挝边境,包括版纳易武的曼洒、曼黑、曼乃和曼腊四个乡。西双版纳州茶叶公司收购组设在曼腊乡的曼腊大寨(注8),1957年到十月底止共收购茶叶31785.8公斤。

曼腊乡有张家湾、徐家梁子、丁家寨、高家冲、大寨、小寨、叭西河、猪屎河、勐现坝外均产茶。全乡167户,737人。茶园281块。大寨农民许明昌说,他母亲当姑娘时约在80年前,大寨曾产茶800多担。大寨人口多时曾达150户,小寨达200户。光绪三年(1877年)采茶忙时,每天要杀3头牛、5口猪。民国22年(1933年)曼腊还有陈云号(陈世元)、同顺号(李济川的父亲李当寿)、杨长寿、赵国铨、德顺祥(高国昌父亲高家星)、高裕和、薛春有、高老炎、朱家福、徐三、魏老大、高老向、高家炎……等二十几家茶号。曼腊大寨有关帝庙,原在下寨,光绪十一年(1885年)移到上寨,庙内有铁钟一口,铸于咸丰壬子年(1852年)。民国十七年(1928年)修庙,费用按茶叶多少分摊,每担茶出一筒“功德茶”。丁家寨老人何家寿(85岁)、范老妈妈(60多岁)及另一属狗的老妈妈(77岁)谈:何家从石屏搬到此已六代,在丁家寨西面大黑山原来都有茶树,是范老妈妈的老公公时代栽的,因年年火烧,现已无存。那时在徐家梁子东南离老挝边界两华里,遍山都是茶。属狗的那位老妈妈谈,在丁家寨前面山沟有棵茶树,杆粗按其手势比划,折计直径约达35公分左右。徐家梁子杨寿昌的母亲(57岁)谈:她家由石屏搬来勐乃附近的龙潭,那是六代前的事。她22岁时(1922年)又从龙潭搬到徐家梁子这里已有大茶树,杆粗按其手势比划,折计直径达30公分左右,树幅达10米左右。另外黄狗寨、毕得勒、半把香、瓦得铺等寨都产茶,仅杨家一家就有茶6担,平均每家有茶3-4担(一担24筒,一筒5老斤,折计一担茶为120老斤)。丁家寨、徐家梁子及张家湾的老人们都这样谈:“石屏人到此已六代。由石屏来此叫奔茶山。茶树在石屏人未来前就有了,是本人族栽的。传说三国时本人族要随孔明公去,孔明叫他们头朝下睡,马向南拴,但本人族却头朝上睡,马向北拴,结果没跟上孔明,孔明回头看看本人族没有跟上来,就撒下三把茶籽说:你们吃树叶!穿树叶!这样,本人族就靠栽茶生活了。茶叶在40年前(1918年)最旺,那时销越南莱州及香港。茶类大部为圆茶(即七子饼茶),紧茶只做过两年。茶号最初有陈家和杨家,后来冯家、李家、高家等纷纷设立茶号,最多的一二百担,最少的三担,以后陈云号最大,有五把马、十把牛(每把十头),茶叶直接驮到越南莱州,有18马站(每站60华里)。马年走二转,牛年走一转。茶山粮食不够,但因怕打摆子(疟疾)不敢下坝种田,专种山地,一直种到老挝的辉外、章乾青、马叭大地等处。女人采制茶叶,男人种地种旱谷,仍不够吃,每年还要从勐罗大坝,瑶族寨子及国外勐板桃子树等处运进很多粮食,那时粮价用半开(云南地方硬币)计算,每石半开七至八元。茶叶好的每石半开十七到二十四元,差的七至八元。曼腊茶农对栽茶制茶有丰富经验,他们说:“寄生植物要除掉,茶胡子要抹去,茶地要挖茶叶才会发,每年冬、腊月挖茶地。采茶要留叶,有三叶留一叶,四叶留二叶,长的留三叶,只二叶的摘一叶。春茶要多留嫩叶,老叶只留一张,二水少留些,留厚了三水不发,老叶要抹完。三水要留一老叶。四水嫩叶少,留一到二叶,不抹老叶。摘茶时要顺便把茶胡子抹去。制茶,最好的紫毫茶要先蒸后揉;制圆茶。心用二梭(另放茶),皮用梭皮(不好的二水尖也算梭皮),外用大抓尖(山水尖),头上放小抓尖(四水尖),那时春茶没有四水尖值钱,因四水尖芽头比春茶好看;另外还有平茶,用刀切切晒晒。”

曼洒乡位于曼腊乡以南,系曼洒茶山的主产茶乡,过去产茶千担以上,现只有茶园84块,产茶300担左右。全乡98户,416人,包括杨家寨(汉、爱尼)、澜田(瑶)、丁家寨(瑶)(注9)、曼洒街(汉)和黄竹蓬(爱尼)五寨。其中,澜田、丁家寨不产茶,产茶最多的为杨家寨。其东南角过去还有白茶园、曼边新寨、湾弓大寨、丫口寨、水沟头、黄萝卜地和茶王树等寨子,但现在这些地方已无房屋人家,茶园荒芜四十多年。过去南起“茶王树”,西接曼洒,东到秤杆梁子都是茶山,产茶最多为湾弓大寨,一季可采茶400多担。湾弓大寨有大庙,庙里有看庙老人,有“石狮镇白虎岭”,全寨盛时有200户,为汉族寨,其周围是白族寨。在曼洒街过去有范家荣和张绣书两家茶号。根据杨家寨农民段国昌(54岁)谈:39年前(1918年)“茶王树”尚有8户人家(原有12户,后搬走4户),白茶园3户,曼新寨5户,三寨共16户,年采制茶叶320担。“茶王树”寨旁那棵茶王树,光一水可产茶一担零一只(一担为150老斤,一只为75老斤)。在40年前(1917年前)老株已枯死,长出三个新枝,新枝杆粗直径约在30公分左右。为了查看“茶王树”茶地实况,笔者于1975年11月28日和易武农技站干部张绍儒、曼洒乡的西双版纳州人民代表前乡农会主席张六四及杨家寨农民段国昌的儿子段小康四人,携带枪、弹、毯子和干粮,往访茶王树旧址,早晨九时半由杨家寨动身,过湾弓河,翻小山,进入大森林,到达白茶园,茶树生长在高大的杂木林下,为丛状灌木,属小叶种,叶背嫩芽茸毛极多,称为白茶,名副其实,惜不知引自何处,尚待另行考证。过大森林地,再翻山,到茶王树河(其下游直达曼腊以上)。在河边休息吃过干粮午餐,继续起程过河,横穿过荆棘刺丛大森林山地,在密林中遍地爬满漫长的绿色藤萝,有刚被狗熊撕下的大块新鲜树皮,有以树枝、长草堆成大坟堡状的野猪窝,还有孔雀刚啄过的林间隙地。到茶王树林天已将黑,整片林地都是高达二丈以上的粗细茶树,大的一抱以上,最小的叶有碗口粗,显然是由大茶树上落下的籽自然生长起来的,哪棵是茶王树,大家都不认识。当晚在茶林中烧火露宿,翌晨观察茶树,为栽培型大叶种乔木茶树,测量了两棵较大的茶树,其一树脚周围粗104公分,分枝四,围粗分别为24公分、33公分、31公分和54公分,在54公分的那个分枝上又分两枝,一为39公分,一为32公分。树高约8公尺。另一棵茶树,树脚周围120公分,从根部分枝四个,分别为43公分、43.5公分、26公分和32公分。这片茶林平均茎粗,不下于江外(澜沧江以西)勐海县南糯山半坡寨“茶王树”周围的茶树群,而树高则远远超过南糯山茶树。南糯山茶树栽于当地爱尼族五十五代以前,这里的茶林树龄当然也不会低于南糯山的茶树群。量毕树杆圆径,段小康同志在他爸爸于家中告诉他的那棵“多衣树”下顺便拣了一袋多衣果后,因计划往返只是两天日程,没有多带粮食,且顾虑家里记挂不便久留茶林。此次初探只是为了解去茶林的路线及其确实地址,供今后进一步深入调查打下基础。预计目的既达。于九时动身回家,由茶王树林地向上走,往东南横穿过去,到三家寨山顶,沿山脊直下,三家寨田坝。像马帮那样,砍竹筒当锅煮午饭吃后,再向北上山,到曼洒大路,下午六时返抵杨家寨,两日往返共约一百里。

曼黑乡在曼洒东南,与易武茶山相邻,现有190户,929人,159块茶园。茶叶由易武茶区的曼洛组收购。全乡有大漆树(汉)、刘家寨(汉)、松树林(汉)、大路边(汉)、小河边(瑶)、刮风寨(瑶)、大谷仓(瑶)和槠栗树等八个寨子。前四寨产茶,后四寨无茶,从前在大路边有胡发新、胡小川、胡金城、罗士元、段平生和大七树李开元、杨家名等茶号。

曼乃乡在曼腊北面,与江城县康平区相连,有岔河(傣)、旧庙(本人、汉)、新寨(本人)、老街(回)、勐罗(汉、本人)、大坝(傣)、曼乃大寨(本人、汉)、勐板田(香堂、汉)等八寨,全乡1957年10月底止产茶7097.2斤。曼乃紧接老挝,为解放前出口茶叶必经之路。从易武到倚邦间的磨者河大桥碑文记载,1919年间政府曾在曼乃设置“洋关”,征收厘金。过去在老街有何福宝、杨守顺、新寨有余国宝,旧庙有胡士等茶号。

(二)易武茶山

易武茶山包括版纳易武的易田、易武和曼洛三个乡,易武为解放前的镇越县政府所在地,解放后西双版纳州在此设置版纳易武政府,管辖易武、易田、曼洛、曼洒、曼乃、曼黑、曼腊七个乡。州茶叶公司在版纳易武境内设有曼腊、曼洛和易武三个茶叶收购组(注10)。易田所产茶叶由曼洛、易武两收购组收购。据版纳易武工委会董书记介绍:整个版纳历史最高产量9000担,抗日战争后茶叶滞销,解放后逐渐恢复,52年产400担,53年700担,54年800担,55年900多担,56年1480担,57年1800担。产量逐年在增加,但从9000担看相差很远,潜力较大。

曼洛乡全乡134户,638人,包括陈家寨子(汉)、郑家寨子(汉)、郑家梁子(汉)、曼秀(汉)、落水洞(汉)、高山(香堂)六寨子。1957年11月30日止,曼洛收购组共收购茶叶87729.5斤(包括曼洒茶山曼黑乡的茶叶在内),曼洛茶园平均单产40斤左右,管理较好的也有达百斤以上的,如郑家梁子的郑荣方有二亩茶园,年总产干茶300斤,平均亩产达150斤。在过去落水洞有高志朋,曼秀有李炳友、黄文忠等茶号。

(三)曼砖茶山

曼砖茶山包括倚邦区五乡(曼林)和六乡(曼砖),曼砖即曼专、曼庄,为倚邦六乡乡政府所在地。由易武西行经高山寨,过磨者河承天桥(注13),经曼林才到曼砖。曼砖关帝庙(石屏会馆)废墟碑文记载,曼砖系六大茶山之一,该庙始建于乾隆六年(1741)春一月,重修于乾隆40年(1775)。据曼砖本人族酆正福(解放前的伪保长、风水先生、塾师)谈:“酆家在乾隆八年(1743)由元江搬来。”而会馆建于酆家搬来曼砖前二年,因此,曼砖茶叶生产早于酆家本人族迁来以前。曼砖乡有曼砖(本人、汉)、磨练(本人)、新曼攻(汉、本人)、落水洞(香堂)、把总寨(本人、汉)、小曼弄(本人、汉)、康朗寨(本人、汉)、曼欠(香堂)、曼林河(傣)、蕨蕨岭(香堂)、南侬寨(本人、汉)、南侬坝(傣)登十二个寨子。据说过去革登、倚邦、曼砖、牛滚塘和易武茶山的茶叶产量,易武占一山半,革登半山,倚邦、曼砖和牛滚塘各占一山。因此,过去曼砖的茶叶产量至少在一千多担以上。曼砖茶园现只恢复十分之二,乡长酆敬文谈:“曼砖茶叶1957年已超过80担的计划收购任务,如能设置流动收购组并附售百货,全乡茶叶可增加到150担。另外,曼林的茶叶亦可集中到曼砖来。”倚邦五乡为:曼林乡有曼林(汉、本人)、高山(香堂)、瓦弄(本人、汉)、促定寨(本人)、曼喷弄(傣)登寨子,除曼喷弄无茶外,其它各寨均产茶,茶叶运往易武出售。据倚邦收购组统计,57年倚邦六个乡总产403担,其中五乡占18.97%。

(四)倚邦茶山

倚邦茶山包括倚邦区(注14)的一、二个乡,一乡乡政府设在倚邦街,由曼砖到倚邦,须经嶍崆河和架布河,均属倚邦一乡,一乡包括习崆寨(本人)、架布寨(香堂)、背阴山(香堂)、曼松寨(香堂)、曼昆山(布朗)、大桥头(本人)、麻栗树(本人)、细腰子(汉、本人)、龙宫河(本人、汉)、孔心树(本人、汉)、三家村(汉)、龙家寨(本人)及倚邦街(本人、汉),全乡214户936人。倚邦一乡除上述各寨外,过去还有泡打树、南衣里、关家寨、三家村、密布等寨子,现已寨毁人亡,早成废墟,茶园荒芜无人管。倚邦汉族大部系由石屏迁来,据一位70岁的老人说:“由石屏来此已二代,倚邦的石屏会馆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比曼砖早,石屏人未来前,早有楚雄和四川人在倚邦落户了,过去倚邦还有四川会馆和楚雄会馆。倚邦街人口多时曾达200多户,有土司衙门,土司的权利直到民国15年(1926)才消失,土司的儿子召宗宇(曹仲益)已迁居景洪。倚邦茶叶,历史上以圆茶畅销本省及四川,后又转销越南、香港一带,年产千担左右。到民国24年(1935)因英、法帝国主义提高关税,茶商无利可图,茶叶卖不出去,茶园荒芜已达十多年。倚邦较早的茶号为宋云号和元昌号,创立于光绪年间(1875-1908)制作的茶叶,专销四川。民国初年到民国十年(1911-1921)茶号停办,民国10年(1921)恢复制茶,直到1949年解放时尚未恢复。民国10年到24年(1921-1935)茶叶出曼乃运莱州。冬、腊月去,次年三、四月回,马驮一月,牛驮二月。倚邦茶每筒四斤四两,每担30筒,比易武少30斤。倚邦茶树比易武低矮、叶小、芽细、节短,持嫩性差。农民说:“比易武茶好,不浑,只要一小点就好,泡多有涩味在”。倚邦二乡看到的茶树就是这样,属小叶种类型。从四川人早已迁居倚邦,先期制茶专销川等情况看来,此地的小叶种茶叶可能是从四川引来。倚邦茶品质据倚邦鸿昌号及崔梅祥茶号老闾说:“倚邦本地茶叶以曼松茶叶最好,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易武茶商李渭川说:“曼松曾年解20担贡茶。”倚邦在民国24年(1935)曾制茶千担,其中三百担来自攸乐。过去在倚邦制茶的茶号有:

鸿昌号,年制80担,自民国15到24年(1926-1935)。

宋云号,光绪初年到民国初年(1875-1911)止,民国10年(1921)有恢复,年制茶200担,销四川。

李宝云,民国初年到民国十年(1911-1921),年制茶200担。

陈会民,民国10年到民国20年(1921-1931),年制80担,销莱州。

元昌号,光绪年间办,民国时已无。年制茶400-500担。销四川。

崔梅祥,民国10年(1921)开始。年制茶80担。

盛裕祥、杨平号年各制茶80担。

杨斌铨、宋耀光年各制茶60担。

施友清、宋贤生年各制茶50担。

陈绍先年制茶40担。

解放后,倚邦茶园从1952年开始恢复,1953年恢复制茶叶,据倚邦茶叶收购组统计,1957年到11月止在倚邦共收购茶叶6845斤。(注15)

(五)革登茶山

革登茶山包括倚邦的三乡和四乡,三乡乡政府设在阿卡察,四乡乡政府设在大洼子。革登在倚邦三乡菜园河边,已无人家。三乡有阿卡察(即爱尼寨,但现无爱尼族,所住居民全系汉族)、直蓬、白花岭、大白树、勐通、石梁子、勐刹、熟地(石底)等寨子,除直蓬有察外,其它寨子均无察。据倚邦崔梅祥茶号老闾谈:“在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革登八角树有棵茶王树,春茶一季可产干茶一担,现已枯死。”另据四乡文书周保有谈:“在三乡一个梁子上,过去有年产一担干茶的两棵大茶树,后被傣族农民放野火烧死了。”查《普洱府志稿》之十九阮福《普洱茶记》思茅志分稿云:“其治革登三山,有茶王树,较众茶独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献酒醴礼祭于此。”由此可知革登为古产茶较闻名的地方,过去革登茶叶产量曾达倚邦的二分之一,易武的三分之一,至少在五百担以上。笔者在四乡阿六寨一块西北向陡坡重复阴下的茶园里测量过一株乔木茶树,其树高500cm,离地40cm的干粗围55cm。在40cm处分三叉,其粗分别为36cm、23cm、28cm。这块茶园中的其它茶树大小与这株茶树大致相同,属本地大叶种类型。四乡在革登与攸乐之间,离革登15市里。全乡有大洼子、龙都、阿六寨、杨林、勐芝大寨(注16)、红土坡、勐野及董家寨,刚于1956年到1957年间芟复,1957年开始采制茶叶,到11月止,茶叶收购组在三乡收购5156斤,四乡原计划收购万斤,后因二、三、四水茶都未采,只收购1645斤。

(六)攸乐茶山

从倚邦四乡的董家寨过大黑江,就到攸乐茶山石咀。攸乐山以聚居攸乐族(即基诺人)而得名,除攸乐族外还杂居着少数本人族、三达族和汉族。全山区东西长150市里,南北宽100市里,东北与倚邦区的革登茶山为界,西南接小勐养、勐罕和勐宽三个坝子,为未经土改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区(注17),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在此曼雅寨设有基诺洛克文化站,是景洪县辖属的一个区级行政单位。生产文化站领导山区人民组织互助合作,发展生产和文教卫生事业,全区共5乡、36寨(注18),1018户,5538人。农作物除旱谷、陆谷、玉米、高粱和水稻等粮食作物外,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棉花和紫胶。栽茶历史与易武传说同。据攸乐人说:“我们是随孔明南征丢落下来的人,一天孔明突然不见,找了两天,才找到孔明,孔明拿一把茶籽叫我们定居下来生产,从此我们就有了茶叶”。茶叶在1956年占全区农副业总产值的17.8%,其余粮食占61.6%,棉花18.2%,紫梗8.7%,手工业和其它副业生产6.8%。有11寨产茶,为曼雅乡的曼漂、曼坡,石咀乡的石咀、帕连,曼海乡的龙帕、窝庄和曼海上、中、下寨,茨通乡的茨通、曼朵。其中以龙帕和曼海产茶最多,龙帕茶叶占该寨总产值的85.3%,曼海占该寨总产值的45.1%,另外曼雅乡的曼雅、扎攻、咱内,石咀乡的磨羊和曼卡乡的曼卡等寨亦产茶,但数量甚少只供自用,其面积产量及收入均未统计在内。全山区共有茶园1257块,每块茶园面积据抽样实测平均以2.54亩计,共有茶园3193亩。每亩茶树最多为429株,最少为16株。其中一类茶园2215亩,每亩230株,(亩产干茶24斤),占总茶园面积的69.36%,二类茶园774.7亩,每亩52株,(亩产干茶10.4斤),占总茶园面积的24.26%;三类茶园20块,54.8亩。占1.6%;四类茶园60块,152.4亩,占4.7%(三、四类茶园产量无统计数字)。攸乐茶山历史最高产量达1500担以上,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使茶叶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清朝时期曾在攸乐山设置过思茅厅属攸乐同知及专管捕“盗”的“普洱通判”,民国时国民党军队于民国31年(1942),对攸乐山人民进行镇压,茶园荒芜无人管,全山36寨,产茶寨由20多个减为11个,曾年产400多担茶叶的曼雅寨变成只产几十斤茶叶的少茶寨。全山在1937年尚产茶叶1201担,到1944年锐减到107.5担。攸乐茶山过去不仅是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还曾被茶商誉为大茶山的中心地(注19)。其茶树品种龙帕为大叶种,曼海、曼漂为小叶种,茨通、曼坡大叶种、小叶种都有。攸乐山茶叶过去由普洱、倚邦、易武等地茶商来山采购。茶商以盐换茶,初以9斤盐巴换100斤茶,后减为7斤、5斤、3斤。解放前茶叶无人收购,攸乐族拿到橄榄坝换土锅、水缸,以锅、缸量茶,一锅茶叶换一个土锅,一缸茶叶换一个水缸。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拨粮救济扶持,茶叶生产,西双版纳茶叶公司在1954年先后在曼漂和龙帕设了两个茶叶收购组,56年又在茨通和曼雅设立一个收购组一个收购点(注20),帮组解决芟茶、炒茶用具,进行发展茶叶生产的前途教育,组织参观,发动群众安排劳力进行芟茶、铲草等茶园管理工作,使攸乐茶叶产量逐渐上升,54年收购152担,55年384担,56年544担,57年11月止已收购茶叶52763斤(注21)。

愿古“六大茶山”永放光芒

本篇摘录只是23年前(1957)向古“六大茶山”各族人民初步走访杂记,并无茶树品种资源、茶区土壤、气候、植被等数据及茶叶产销的统计资料,它只是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茶农、茶工、茶商和其他知情人亲闻目睹的茶叶盛衰情况中的一鳞半爪,抛砖引玉,供有志者作为深入调查古六大茶山的初步线索。从此次初访获得了一个梗概:古六大茶山最初的茶树生长远在三国以前,三国以后被当地人们作为商品之一。汉时逐渐发展,唐、宋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明洪武年间“六大茶山”被划为一个单独行政区划,清中叶大量发展茶树种植面积,远销四川、西藏、港澳、南洋各处,六大茶山所产的普洱茶从此名闻中外。清末及民国时渐次衰退,解放后才逐渐恢复。初访说明古六大茶山的茶叶确是今曼腊县易武、象明和景洪县攸乐乡各族人民过去衣食住行的主要经济来源,不仅粮食、油盐、布匹靠茶款,连建盖祠、庙、会馆、修筑大路、石桥也靠茶。古六大茶山的茶叶曾吸引过内地数万、数十万人来开发祖国西南边疆,起到繁荣边疆巩固边防的作用(注22)。古六大茶山的茶叶还为加强国内各族人民及海外侨胞经济友好往来相互亲密关系作过重大贡献(注23)。另一方面古六大茶山的茶叶,也曾被历代统治阶级作为残酷剥削祖国西南边疆各族人民的经济手段(注24),被英、法帝国主义者作为分裂我国国土的政治资本(注25)。

关于六大茶山的茶树栽培、茶叶采制究始于何时尚待进一步查证。其被作为商品销售,与江外(澜沧江以西)勐海南糯茶传说相同,始自三国蜀、汉南征以后。从云南各地大树茶(大山茶)的分部及各主产茶区的历史了解,云南茶叶最初为濮人所栽制利用。据史书记载,远在商周时期,云南就有濮人向商周献方物(注26)。因此,澜沧江两岸的云南大叶种茶被人们所利用,可能远在三国以前。曼洒、革登两大茶山传说的茶王树是确有其树的,其生长历史之久当不亚于勐海南糯和巴达两株大茶树,为西双版纳澜沧江两岸是世界茶树原产地获得又一确实的证明。

古六大茶山在解放前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使茶叶生产几临灭绝的边缘。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茶叶生产逐渐好转,但后来受了极左路线的干扰,迄今仍未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在当前重新安排祖国山河,进行农业区划之际,笔者谨向正在进行祖国热区农业区划曼腊试点的工作队的同志们建议,根据同志们在勐腊山区所调查了解的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动力、燃料、交通运输及劳动力等目前及今后可能发展的各种条件,结合普洱茶古六大茶山历史产销及现在国际贸易对以云南大叶茶种所制红碎茶和普洱茶的迫切需求情况,把恢复和发展古六大茶山的茶叶生产作为勐腊热区农业区划中的主要农事来安排,使古六大茶山为实现社会主义祖国四化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愿古“六大茶山”永放光芒!

云南普洱茶 布朗山古茶区


布朗山是勐海县生态环境最好的乡,是中国唯一的布朗族乡。布朗族是勐海县的土著居民,古称“濮人”、“扑子蛮”、“浦蛮”,凡是布朗族居住地都是古茶树丰富地,形成“濮人种茶”现象。

布朗族是云南省最早种茶的民族。布朗山古茶区与贺开古茶区相邻,主要分布在班章村委会老曼峨、老班章、新班章和新竜村委会曼新竜等村寨。

老曼峨,是布朗山乡建寨历史最早、最大的布朗族村寨,于639年建寨,至2008年已有1369年历史,古茶树面积3205亩。

班章,意为“桂花飘香的地方”,分老班章和新班章,曾是布朗族居住地,后为哈尼族居住地,古茶树面积3000多亩。

老曼峨、班章的古茶园海拔在1600~1900米之间,平均海拔1700米,土壤为黄棕壤或黄壤。茶园内森林密布,自然生态环境良好,茶树长势旺盛。古茶树树龄均有200多年。所产茶叶具有“白毫显著,芽尖厚亮,滋味厚重、浓烈、霸道,回甘好,耐泡”的特点,是勐海茶中之精品。

尤其是班章古茶如伟岸的汉子,风骨刚健,气势雄浑,回味则有刚中有柔、强中有媚的风情。第一泡,茶劲很足,滑爽感中有很浓的苦味,略有涩味,但茶香馥郁;第二泡,茶劲更足,苦味转化很快,回甘上升,油滑感强,高香张扬;第三泡,茶劲不减,回甘明显,舌底生津,喉韵舒畅。有茶人称赞班章茶是普洱茶的王中之王,是最优质的普洱茶原料,是绝佳的收藏品。曼新竜,为布朗族村寨,古茶树面积300多亩,所产茶叶具有“汤色呈黄,香高馥郁”的特点。

除了“茗”,茶还有哪些别名?


“茶”并不是一直叫做“茶”的。

陆羽《茶经》记载: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古人茶事,总伴着风雅,茶在诗文中,有着各种称呼,今天昆仑说茶盘点茶在古代诗文中的几种别称。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

“荼”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最早见于《诗经·邺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句中“荼”字是否指茶,学者推考说法不一。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荼,苦茶也。”

“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只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后来,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据说是云南某地区的“茶”之土音,大约在东汉时始用来表示茶,现在与茶字基本通用,为茶之雅称。宋代苏轼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香港陆羽茶室有名作家台静农题写的茶联:“泉烹苦茗琉璃碧,菊酿香醪琥珀黄。”

喝茶有醒脑提神,解除睡意之功,唐代白居易诗云:“破睡见茶功。”唐代曹邺诗云:“六脏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五代十国胡峤在饮茶诗中赞道:“破睡须封不夜侯。”

唐朝《中朝故事》记载,唐武宗时李德裕说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该茶一瓯,浇于肉食内,用银盒密封,过了一些时候打开,其肉已化为水,因而人们称茶为消毒臣。唐代曹邺饮茶诗云:“消毒岂称臣,德真功亦真。”

饮茶,可洗去心中的烦闷,历来备受赞咏。唐代《唐国史补》载:“常鲁公随使西番,烹茶帐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唐代施肩吾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明代潘允哲诗曰:“泠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

据《清异录》载,五代十国时,有人即称茶为清风使,卢仝的茶歌中也有饮到七碗茶后,“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

宋代李郛《纬文琐语》说:“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也说:“沾牙旧姓余甘氏。”

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载有“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等句,唐代姚合品茶诗云:“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茶于文人可谓挚友,从功效、心情、感悟等多方面去赋予茶名字,足可见茶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远影响,或许很难再找到一样东西在诗文中如此大量的出现。

茶事雅,茶名亦雅。

古代的文人雅士,在给茶起名的时候,往往会依据茶的作用和想要表达的情感,并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在他们看来,茶亦师亦友,可消毒、可涤烦、可清心。这诸多的别称,给后人留下了悠远的想象空间。

喝完的茶叶还有些什么用


茶叶渣用途:将喝剩下的茶叶渣晒干装入纱布袋里,放在冰箱内,可祛除鱼、肉类食物散发出来的腥味;放在厨房里,可消除烹饪产生的气味;放在厕所里,可消除臭味;放在衣柜里,可除去附在衣服上的香烟味;放在鞋中,可消除鞋内的潮湿和臭味。

1.深色衣服上的油渍,用残茶叶搓洗能去污。

2.用茶渣擦洗镜子、玻璃、门窗、家具、胶纸板及皮鞋上的泥污,去污效果好。

3.可以煮茶叶蛋,其味道清香,非常可口。

4.用残茶叶擦洗有油腻的锅碗,木、竹桌椅,可使之更为光洁。

5.残茶叶还可以喂养刚出的小蚕。这也算是典型的“茶食”用途了。湿茶叶可以去掉容器里的鱼腥味和葱味。

6.将残茶叶浸入水中数天后,浇在植物根部,可以促进植物生长。但是最好不要把茶叶倒在花盆里,因为不便打扫,会腐烂、有异味、生虫。

7.把残茶叶晒干,放到厕所或沟渠里燃熏,可消除恶臭,具有驱除蚊绳的功能。

8.把残茶叶晒干,铺撒在潮湿处,能够去潮。因为茶叶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

9.把茶叶撒在地毯或路毯上,再用扫帚拂去,茶叶能带走全部尘土。茶叶的吸附作用不但可以吸收水份还可以吸附灰尘。

10.清晨用陈茶洗脸可以去脸部暗黄。

11.经常用茶水漱口,会感到口腔内清爽舒适、口臭也逃得远远的。取优质的茶叶5克,用40毫升水冲泡30分钟,然后分早、中、晚三次含漱,冲泡的水温以80-90度为宜,尝试以这样的方式,保护你美丽动人的皓齿吧。

12.在所有的护发剂中,茶叶护发剂可算是最为方便天然的了。坚持用茶叶浸泡的水洗头,头发便会乌黑光亮。用一般的洗发液洗过头发后,再用茶水冲洗,可以去除多余的垢腻,使头发乌黑柔软、光泽亮丽,百分百天然滋养。

13.用过的茶包是消除黑眼圈的好帮手:2袋茶包风干,放在冰箱里冷藏,需要时取出2个,敷在黑眼圈上20分钟。注意茶包一定要足够干燥,否则茶的颜色可能会留在眼部,反而加深黑眼圈。这是时间急迫或突然有约会时,很有魔力的一招!

14.茶水漱口防龋齿茶叶中含有氟元素,能起回齿作用。茶水属碱,能中和酸,可防龋齿发生,并能抑制某些病菌。

15.用过的茶叶,摊在木板上晒干,积累下来,可以用作枕头芯。据说,因茶性属凉,故茶叶枕可以清神醒脑,增进思维能力。

16.茶叶里含有多量的单宁酸,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尤其对致脚气的丝状菌特别有效。所以,患脚气的人,每晚将茶叶煮成浓汁来洗脚,日久便会不治而愈。不过煮茶洗脚,要持之以恒,短时间内不会有显著的效果。

17.器皿中有鱼腥味,用废茶叶放在其中煮数分钟,便可去腥。

杭州除了西湖龙井还有哪些茶?


”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一杯清茶,两三好友,于青山旷野间,赏自然之景,畅谈古今之事。古都杭州山青水碧,气候适宜,自然也是名茶盛产之地,龙井茶很多人都知道,不过杭州除了西湖龙井还有哪些茶?今天小编就来介绍几种产自杭州的茶,跟小编一起走进杭州的茶历史。

西湖龙井

说到杭州的茶,马上想到了西湖龙井。西湖龙井属绿茶类,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因产于中国杭州西湖的龙井村周围的群山中而得名。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龙井既是地名,又是泉名和茶名。西湖龙井茶有“四绝”:色绿、香郁、味甘、形美。清明节前采制的龙井茶称为“明前龙井”,其嫩芽初绽,形如莲心,因此称“莲心”谷雨前采制的龙井茶称为“雨前龙井”。

西湖龙井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西湖龙井茶之名始于宋朝,盛行于清朝。清乾隆皇帝游览杭州西湖时,对西湖龙井茶赞不绝口。还将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西湖龙井从家常饮品到帝王将相的贡品,从中国走向世界,其深远的茶文化也将被更多人知道。

径山茶

径山茶又称为径山毛峰茶,简称径山茶。产地在杭州市余杭区天目山东北峰的径山,属绿茶类名茶。径山茶的外形紧细,色泽翠绿,泡出的茶水呈鲜明绿色,口感清醇回甘。有“中国名茶”“浙江十大名茶”“浙江省十大地理标志区域品牌”等称号。径山茶成名于在唐宋时期。现在很多日本茶叶的茶种就是当时日本僧人南浦昭明禅师在径山寺研究佛学,归国后带回去的。

据记载,径山寺与径山茶在唐代闻名以后,茶圣陆羽慕名而来,隐居在此地。种茶、制茶、研茶,写成了传世名著——《茶经》。宋代径山寺的“径山茶宴”,流传到了东瀛,逐渐演变发展为今天的日本茶道。现在径山被打造成风景旅游度假区。径山茶、茶圣陆羽、中国茶圣节,已成为了径山禅茶文化的重要元素。

天目青顶

天目青顶,又称天目云雾茶。产于临安市东天目山。这里古木参天,山峰灵秀,终年云雾笼罩,自然条件及其适合茶叶的生长。天目青顶的茶叶,叶质肥厚,毫毛显露,色泽深绿,滋味鲜醇爽口,清香持久,汤色清澈明净,是茶中佳品。

天目山茶在唐代已很有名,经久不衰,据载,明代时天目山茶已经成为贡品,天目青顶茶作为有机茶远销海外,在欧洲茶叶市场有较高知名度。

鸠坑毛尖茶

鸠坑毛尖茶,产于浙江省淳安县鸠坑源。坑源县在隋朝名为新安县,属睦州管辖。因此鸠坑毛尖茶也称睦州鸠坑茶。鸠坑茶分三级,清明前采制的茶称为“毛尖“,品质最好。谷雨前采制的茶称”雨前“,谷雨后称为”炒青“。鸠坑毛尖茶在历史上为贡茶,文献上有“鸠坑岭产茶,以其水蒸之,色香味具臻妙境”的记载。

此茶不仅是做绿茶的原料,也是窨制花茶的上等原料,制好的"鸠坑茉莉毛尖"、"茉莉雨前"均为茶中珍品。鸠坑毛尖茶加工工艺分为杀青、揉捻、烘二青、整形做条、提毫、焙干六道工序。成茶挺直成条,色泽绿翠,芽毫披露,外形紧细,滋味醇厚、鲜爽,茶汤嫩绿明亮,叶底还有嫩黄色,散出的茶香中有水果的香味。喝不惯浓茶的人可以选择这款带着水果味茶。

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饮品,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文人墨客也喜欢以茶会友,品茗论道。在如今浮躁的现代社会,品茶倒更像是一种修身养性,精心安神的良药。

西双版纳古茶山:冰雹袭击致茶叶芽尖落满地


3月29日养殖巴巴讯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六大古茶山更是普洱茶的发祥地,然而,前天下午至昨天凌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普降大雨,其中勐海县和勐腊县部分乡镇遭到冰雹袭击,依邦和曼砖古茶山刚长出的春茶芽尖被打落在地。

前天下午5点,西双版纳境内普降大雨,勐海县勐海镇、勐宋乡和勐满镇出现阵雨并伴随冰雹降落,不到半小时地上就堆起了厚厚的一层冰雹。昨日凌晨1点,拥有依邦、曼砖、莽枝和革登4座古茶山的勐腊县象明乡,也下起冰雹,由于降落的冰雹持续时间长、冰雹颗粒大,倚邦和曼砖古茶山上古茶树刚长出来的芽尖被冰雹打落在地。

倚邦古茶山

倚邦古茶山(傣语称“磨腊”倚邦,即茶井之意)总面积称为360平方公里,是多民族集居的高山区。历史上以生产圆茶(七子饼)而著名,年产茶万担以上。明、清时期,茶庄林立,商贾云集,极为热闹。最早的茶号为宋云号和元昌号,创立于光绪(1875—1908)年,制作的茶叶专销四川。倚邦所产的茶远销西藏、港澳、南洋各地,由于茶质好,每年都要进贡朝廷。

曼砖古茶山

曼砖茶古茶山包括蛮林和曼砖等地。由易武西行经高山寨,过磨者河承天桥经蛮林才到慢砖。慢砖关帝庙(石屏会馆)废墟碑文记载,曼砖系六大茶山之一,该庙始建于乾隆六年(1741)春。过去曼砖的茶叶年产量至少在万担以上,大部运往易武加工、销售。

曼砖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现今保存得较好的一座茶山,茶林不规则地散布在原始密林中,经几代茶农的精心管理,至今仍年产茶叶万担以上。曼砖村公所恢复”曼庄优质茶”产品,茶叶独特、茶芽雪白晶亮,是抢手之货,深受客人的喜爱。

1994年,西双版纳州、县政府确定在曼庄茶山新建万亩茶园,在云南省茶科所专家的指导下,万亩茶园盘绕群山,株株茶树绿油漂香,喜看古茶山和新茶园交相争辉,茶叶生产蒸蒸日上。

董玥说茶: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革登古茶山


革登是布朗语,意为“很高的地方”,名字即知,革登居住着布朗族,布朗族是种植栽培普洱茶的祖先,可见革登种茶历史非常悠久。

革登在古六大茶山中是面积最小的茶山,它距离孔明山最近,面积虽小,名气却不小,因为有一棵茶王树,《思茅厅志》和《普洱志》中有记载:“其治革登有茶王树,较众茶树独高大,土人当采时,先具酒礼祭于此。“

我们在讲蛮砖时(加

可惜这棵拥有辉煌历史的茶王树在民国初年即枯老而死,至今在曾经茶王树生长的地方只留下一个大坑,在以前革登茶农每年春茶开采时,都要在这棵茶王树面前采取祭祀仪式,这也是很多古茶山传承至今的风俗。

革登在清朝时最大的寨子是革登老寨,革登老寨处在一座小山的顶部,地势险峻,三面是深壑,一面靠山坡,在古代是个易守难攻之地。其实我们回望茶山历史,很多这样的拥有比较重要的经济或者军事地位的茶山要塞,后来基本毁于战乱烽火,比如当时的政治中心倚邦,革登过去有数百亩古茶园,清咸丰年间,莽枝茶山的少数民族械斗波及到革登茶山,在战乱烽火中,革登数百亩古茶园被毁,现在的革登古茶山上残存的老茶树所剩无几,仅有的古树茶分布在茶房、秧林、红土坡等地,茶园片区零散,累计不足五百亩,和其它茶山相比,革登的茶园其实产量非常小,但革登的茶偏偏有种独特魅人的山野花韵,所以粉丝规模也不小。

悲情革登

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革登和倚邦同样毁于战乱烽火,而同样的,在鼎盛时期,他们都拥有极其辉煌而震撼的历史。

革登老寨最兴旺的时期是乾隆年间,老寨曾有两三百户人家。乾隆二十年(1755年)左右革登老寨盖过一座大庙,不知是什么庙,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革登又盖了一座关帝庙,关帝庙盖在革登到倚邦的三岔路口,离老寨半公里路:关帝庙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顺坡建了三台,台基现还较完整,第二层台基上还有一块大碑,是建庙时捐银的功德碑。碑上文字已很模糊,仔细辨认可看出刻着“万金同绿”、“江省、湖省、云南省”及几十个捐款人的名字,从碑文中可知捐款人中有不少是思茅和景东县的人。从碑文内容来看,此庙当时建得很精美,庙内关公的头像上还涂着金粉。

革登茶山道光年以前有上万亩的茶园,茶园往东从革登老寨接到倚邦的嶍崆山,往西接到莽枝的牛滚塘,茶山人都说,过去革登人很富有,财大气粗,有些倚势傲人。?

就是这样盛极一时的革登,在动荡和战乱中逐渐被腐蚀,如同得了慢性病一样被削弱,今天的革登,古茶树零散分布,采摘不易,难得的是正因为远离尘嚣,茶的品质得以保证,但要买到真正的革登茶,依然非常艰难。

革登茶口感:革登古茶园是大小叶种混生,口感有非常独特强烈的山野花韵,苦涩比较弱,回甘生津非常好,明快鲜爽,花香馥郁,汤质顺滑细腻。

普洱茶之“古”六大茶山


说起“古”六大茶山,应该好多都没有听说过,那今天就来说说“古”六大茶山指的是什么;其实,指的就是六座茶山,六大茶山还分江外与江内,那江外六大茶山:南糯、南峤、勐宋、景迈、布朗、巴达;从地区上来看,位于勐海--澜沧这条线上。江外六大茶山的出名,是因为1939年后民国政府在勐海设立了佛海茶厂,就近使用江外六大茶山原料而出名。

所谓江内六大茶山: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漫撒(易武)、攸乐(基诺);从地理区域来分,正好在一条路线上。从景洪出来,经过攸乐--易武(漫撒),然后是蛮砖-革登-莽枝-倚邦;一条路线走完,正好做足古六大茶山的品种。

革登

革登山在倚邦茶山和莽枝茶山之间,面积约150平方公里,革登为布朗语,意为很高的地方,从地名便知,革登有布朗族居住过。革登茶山在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面积虽小,但因离孔明山最近,并且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树,因而在六大茶山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傲人的名气。“革登”这个名词现在已经不存在,已改为“新发”。

倚邦

倚邦云南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之一,位于江东。“红酒论酒庄,普洱讲山头”云南普洱茶由于的地理环境的不同所产茶业的口感滋味也不同,从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开始便以山头的名称来界定特定口感的普洱茶。倚邦山的中心大镇是倚邦街,亦称“倚邦。从倚邦产区走出的普洱茶,习惯称作“倚邦”茶或“倚邦山”茶。

莽枝

莽枝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乡,传说是诸葛孔明埋铜(莽)之地,因此取名莽枝。莽枝古茶山的茶叶属乔木中小叶种,汤色呈深橙黄色,入口较苦涩,回甘猛烈、生津快,香气清新怡人。

蛮砖

蛮砖山位于象明乡南部,易武西面。按照传说蛮专是因当年诸葛亮在此埋下铁砖而得名,因此蛮专也写作“蛮砖”。蛮砖茶山是迄今古六大茶山保存最好的茶山。蛮砖这个地区,在地图上是找不到的,因为已更名为曼庄村委会——曼庄大寨了。

漫撒(易武)

漫撒古茶山位于勐腊易武乡东北,紧接老挝边境。清乾隆年间是曼撒古茶山的辉煌时期,满山遍野都是茶树,年产万担以上。实际上曼撒古茶山包括易武茶山,是普洱茶最早的集散地,唐代时被称为“利润城”,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

攸乐(基诺)

攸乐古茶山历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攸乐古茶山,现今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所辖区域,是历史上著名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历史上最高产量达2000担以上。攸乐古茶山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尊奉孔明为茶祖。

随着普洱茶的文化历史,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普洱茶,茶山也成为了现在的焦点。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2936.html

上一篇:六大茶类,哪一泡最好喝?

下一篇:喝茶有“三气”,真的了解吗?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