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之识,茶之趣

2019-11-16

茶被认为是中国的国饮,蕴涵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而今,饮茶已成为一种文化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品位的提升也与茶息息相关。茶叶的发现及应用:茶被人类发现及应用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茶经》上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孟阳、陆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本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唐朝以前,称茶为荼。周朝时候,茶已经成为一种礼品,作为男女婚配的礼物,或所谓的“奠茶”,同时以羹饮的方式成为民间的保健饮品。

茶叶的采摘:中国大部分茶区,茶叶的采摘是按“标准、及时、分批、留叶采”的规则来进行的。不同茶类对原料茶叶要求有不同的采摘标准,要根据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来制订。茶叶产量的高低,品质的优劣,一定程度上是由采摘决定的。所以,合理、科学的采摘时茶叶生产的重要环节。

茶叶营养成分分析:中国被称为茶的祖国,因为茶茶叶营养成分分析:中国被称为茶的祖国,因为茶叶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和应用的特用植物,在漫长的历史中最多姿多彩。人体是由无数有机物和无机物所构成的。人的生命维持是靠这些复杂的化合物不断的循环代谢来完成。任何化合物代谢不正常,就会发生疾病。茶叶含有多种化合物,因此茶叶成为较好的保健饮品。喝茶对身体有帮助,其前提是对各种茶类的茶性要有所了解,再选一种最适合自己的茶。

泡茶的功效:茶叶中数百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有些成分在人体生理上有不同作用,同一成分在某种生理状态是有利的,各成分之间,有的药效互相协调,有的互相抵消,各种成分也因人体生理的不同,作用也不同。茶中含有对生理或药理有作用的成分,但不一定与医学上的药物相同。而且人们饮茶,大多是饮用开水冲泡出来的茶汤,是各种成分的混合物或化合物的综合浸出液,与单一成分的作用有所不同。因此,泡茶方法要得当,饮茶要合宜,因人、因地而异,并且适时适量,才是饮茶之道。

精选阅读

老茶头与茶化石的异同之趣


近日,一场关于“茶化石”与“老茶头”的探讨,让茶圈无数大佬收藏家、品茶爱好者纷纷下场,唇枪舌剑。

有人认为“茶化石是在熟茶和老茶头的基础上进行的开发与创新,是茶文化与产品的一次优秀的传承和发展”,有人则认为“茶化石的宣传是对老茶头研发者的不尊重,并且也没有创新之处”……双方各执一词,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那么,究竟什么是茶化石,茶化石又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巨大的波澜呢?这就要从大家所熟知的普洱熟茶和老茶头开始说起了。

什么是茶化石?茶化石和熟茶、老茶头之间有什么联系?

简单来说,熟茶是总的分类,因其色泽褐红、滋味纯正、陈香扑鼻、茶性温和、保健养生等优势受到众多茶友的欢迎。

而老茶头和茶化石则都是普洱熟茶的的品种之一。茶化石是在老茶头的基础上,将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结合在一起的“进化版本”。

熟茶的制作过程,就是一个经过渥堆发酵等工艺的加工过程。新鲜茶叶经过初制和晒青工艺制成晒青毛茶,再加水通过自身所含有的酶发酵,最终变成熟茶。在加工过程中工人们必须对升温的茶堆进行翻堆,避免内部温度太高把茶闷焦。

在这个过程中,茶叶会分泌出来粘稠的果胶将部分熟茶黏在一起,这些被粘合在一起的熟茶块就被称为“老茶头”。

由于茶叶中最嫩、最壮的地方果胶含量最丰富,因此老茶头的营养成分可以说是普洱熟茶中的佼佼者,老茶头属于熟茶制作过程中的副产品。

老茶头,源于李文华读文化史料中闪过眼前的一个词。明清时期,西藏用很多滇茶,藏传佛教每年都有重大的茶会,茶会叫普茶,准备普茶茶汤的人,是寺庙里的专职官员,叫茶头,读到这个词,李文华眼前一亮,有啦!就叫老茶头。寺院里,还有负责做饭的叫饭头,负责菜园的叫菜头,鲁智深就干过这个职位。普茶的茶汤是用煮的,茶头就负责煮茶,团块茶最好的品饮方式就是煮,联系至此,李文华就有了把产品叫茶头的想法,加个老字,一方面代表年长的茶头,也就是煮茶的老师傅了。

茶化石,是人为选料制成成品,制作过程和老茶头不同,不属于熟茶的副产品。外观比老茶头更紧实、圆润、耐泡,汤色更透亮,口感更柔滑细腻

传统与现代工艺精华,至于谁更好喝,这个还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有的熟茶为了增加糯香的口感,会添加一种云南特有的糯香香草,纯天然的,这种茶有的人很喜欢,但有的人觉得这是添加,知道以后就不喜欢了。这也是每个人的喜好不同。

优质的原材料,繁复的工艺,创新的生产过程,所有的工艺都是为了那一口好茶。

茶学趣识:茶汤混浊原因总览


三大基本原因:工艺不良,冲泡不当,存贮不当

本质成因:绒毛毫毛悬浮;多酚类物质氧化导致络合物析出;外来污染物;

其他成因:茶树品种;揉捻过度;发酵问题;走水不透;火工不足;受潮返青;染色加料

冲泡不当:注水过猛,扬起毫毛;水温过高,造成不必要的可溶物过多,更易冷后混浊;用水不洁净,比如井水,受污染的自来水等。

“冷后浑”的不可避免:红茶为例,氧化后的多酚类物质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随水温降低而析出。以绿茶为例,浑浊活性蛋白是优质绿茶中必然含有的一种蛋白,溶解度较低,易随水温降低而析出。

存贮不当:细碎茶末,漂浮颗粒污染(洗茶之后应当可以适度减少);受潮返青,并发症为变涩(复火后可以改善);发霉变质

工艺不良:制作环境不净,农村小作坊,条件有限;杀青温度过高,沾染焦物;揉捻过度,茶叶表皮破坏严重,导致碎末漂浮;走水不透,茶叶中水分含量较高,部分活性蛋白不淡定,并发症为涩度较高;火工不足,吃火不够,时间过短,并发症为茶汤明度下降,不亮,发暗;火工过头,过高,过急,并发症为焦味,茶汤发黑,不透明;发酵不当,多酚类物质氧化过度或与茶碱产生不必要的络合反应,并发症为品种香气不明显,茶味易酸涩。

茶树品种:有些茶树的品种就是比较容易混浊,比如福鼎大白,具体原因当时某种活性蛋白的含量较高。

总结:冷后浑不可避免,但是再加温就会恢复透亮清澈,且可以通过改善茶树品种进一步控制。茶汤内的漂浮物多数还是绒毛和外界污染物;茶汤的透明度,亮度更能进一步的体现茶品的好坏。

鉴茶之美:“眼观五路”识好茶


从眼观的角度来看,辨别好茶,要从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净度5个方而来鉴别。下面就由小编带我们一起来看看用眼睛如可来识别好茶。

(1)嫩度

嫩度是决定品质的墓本因素,所谓“干看外形,湿看叶底,,就是指嫩度。一般嫩度好的茶叶,容易符合该茶类的外形要求《如龙井之“光、扁、平、直,)。此外,还可以从茶叶有无锋苗去鉴别。锋苗好,白毫显露,表示嫩度好,傲工也好。如果原料嫩度差,傲工再好,茶条也无锋苗和白毫。但是不能仅从茸毛多少来判别嫩度,因各种茶的具体要求不一样,如极好的狮峰龙井是体表无茸毛的。再者,茸毛容易假冒,人工傲上去的很多。芽叶嫩度以多茸毛傲判断依据,只适合于毛峰、毛尖、银针等“茸毛类,茶。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最嫩的鲜叶,也得一芽一叶初展,1幸而采摘芽心的傲法是不恰当的。因为芽心是生长不完善的部分,内含成份不全而,特别是叶绿素含量很低。所以不应单纯为了追求嫩度而只用芽心制茶。

(2)条索

条索是各类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规格,如炒青条形、珠茶圆形、龙井扁形、红碎茶颖粒形等等。一般长条形茶,看松紧、弯直、壮疫、圆扁、轻重;圆形茶看颖粒的松紧、匀正、轻重、空实;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规格。一般来说,条索紧、身骨重、圆《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说明原料嫩,傲工好,品质优;如果外形松、扁《扁形茶除外)、碎,并有烟、焦味,说明原料老,傲工差,品质劣。以杭州地区绿茶条索标准为例:一级细紧有锋苗,二级紧细尚有锋苗,三级尚紧·~一第六级则茶叶条索粗松,为最下品。可见茶叶以紧、实、有锋苗为上。

(3)色泽

茶叶色泽与原料嫩度、加工技术有密切关系。各种茶均有一定的色泽要求,如红茶乌黑油润、绿茶翠绿、乌龙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但是无论何种茶类,好茶均要求色泽一致,光泽明亮,汕润鲜活,如果色泽不一,深浅不同,暗而无光,说明原料老嫩不一,傲工差,品质劣。

茶叶的色泽还和茶树的产地以及季节有很大关系。如高山绿茶,色泽绿而略带黄,鲜活明亮;低山茶或平地茶色泽深绿有光。制茶过程中,由于技术不当,也往往使色泽劣变。

购茶时,应很据具体购买的茶类来判断。比如龙井,最好的狮峰龙井,其明前茶并非翠绿,而是有天然的糙米色,呈嫩黄。这是狮峰龙井的一大特色,在色泽上明显区别于其他龙井。因狮峰龙井卖价奇高,茶农会制造出这种色泽以冒充狮峰龙井。方法是在炒制茶叶过程中稍稍炒过头而使叶色变黄。真假之间的区别是,真狮峰匀称光洁、淡黄嫩绿、茶香中带有清香:假狮峰则角松而空,毛糙,偏黄色,茶香带妙黄豆香。不经多次比较,确实不太容易判断出来。但是经冲泡,区别就非常明显了。炒制过火的假狮峰,完全没有龙井应有的敌郁鲜嫩的香味。

(4)整碎

整碎就是茶叶的外形和断碎程度,以匀整为好,断碎为次。比较标准的茶叶审评,是将茶叶放在盘中《一般为木质),使茶叶在旋转力的作用下,依形状大小、轻重、粗细、整碎形成有次序的分层。其中粗壮的在最上层,紧细重实的集中于中层,断碎细小的沉积在最下层。各茶类,都以中层茶多为好。上层一般是粗老叶子多,滋味较淡,水色较浅;下层碎茶多,冲泡后往往滋味过浓,汤色较深。

(5)净度

主要看茶叶中是否混有茶片、茶梗、茶末、茶籽和制作过程中混入的竹屑、木片、石灰、泥沙等夹杂物的多少。净度好的茶,不含任何夹杂物。

(6)干香

无论哪种茶都不能有异味。每种茶都有特定的香气,干香和湿香也有不同,需很据具体情况来定,青气、烟焦味和熟闷味均不可取。

识茶笔记:六大茶类之绿茶篇绿茶是什么茶?


导读:绿茶,属于非发酵茶,这想必很多茶友都知道。其特点是:干茶色泽、冲泡后的茶汤以及叶底都是以绿色为主调。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茶类,其深受茶友们的喜爱。以下内容就从绿茶的制作工艺、普遍性特征、分类、代表茶品、适宜人群、喝茶禁忌等多方面概述,希望对想全方位了解绿茶的朋友,能给予一点帮助。

一、加工工艺

其加工工艺主要是:鲜叶采摘、杀青、揉捻、干燥。

二、普遍性特征

1、三绿:干茶绿、茶汤绿、叶底绿

绿茶因其很自然的加工方式,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如茶多酚、咖啡碱,这些内含物质都会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会保留50%左右,维生素减少也比较少,这也就是绿茶呈现“清汤绿叶”的原因。

2、功效作用

科学研究表明,绿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具有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美容护肤、提神醒脑、护齿明目、降脂助消化等功效。

三、分类及代表茶类

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

1、炒青绿茶

炒青绿茶,根据成茶形成了长条形、圆珠形、扇平形、针形、螺形等不同的形状,分为三个类别:长炒青、圆炒青、扁炒青。主要代表茶品为西湖龙井。

在炒青绿茶中,因其制茶方法不同,又有特种炒青绿茶,为了保持叶形完整,最后工序常进行烘干。其茶品有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信阳毛尖、庐山云雾等。

2、烘青绿茶

就是用烘笼烘干的绿茶,烘青毛茶一般经过精细加工后作为花茶的原料。烘青绿茶香气一般不及炒青高,根据其外形分为条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针形茶等。其茶品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安吉白茶等。

3、晒青绿茶

顾名思义,晒青绿茶就是用日光进行干燥的。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有少量生产。晒青绿茶以云南大叶种的品质最好,称为“滇青”。

4、蒸青绿茶

蒸汽杀青是我国古代的杀青方法。蒸青是利用蒸汽量来破坏鲜叶中酶活性,形成干茶色泽深绿,茶汤浅绿和茶底青绿的品质特征,但香气较闷,涩味也较重,不及锅炒杀青绿茶那样鲜爽。主要茶品有恩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

四、温馨提示:

1、适宜人群

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的患者,油腻食品、奶类食品食用过多者,醉酒者;长期吸烟饮酒者。这些人群可视情况适量饮用绿茶。

2、饮茶禁忌

(1)忌喝头遍茶:茶叶表面有农药残留,所以,喝茶最好要洗茶;

(2)少喝新茶:新茶存放时间短,含有较多的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对人的胃肠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易诱发胃病;

(3)忌空腹喝茶:空腹喝茶可稀释胃液,降低消化功能,致使茶叶中不良成分大量入血,引发头晕、心慌、四肢举动无力等症状,俗称为“茶醉”;

(4)胃寒者应少喝,因为绿茶茶性较寒,易引起肠胃不适;

(5)神经衰弱者和失眠症者临睡前不宜饮茶;

(6)哺乳期的妇女应少喝,因为茶对乳汁有收敛作用。

(7)忌用绿茶服药。绿茶中的单宁酸会与很多药物结合产生沉淀,阻碍吸收,影响药效。

茶之“苦涩”


茶之涩不仅仅是茶叶的品相问题。

首先,必须要认知的一点就是:无论茶质优劣,涩的存在是茶叶“与生俱来”的。尽管人们总是把苦与涩相提并论,但涩与苦仍然分属于不同味觉。

涩是一种给人感受甚强却难以言表的东西,在味觉世界中占据着特殊位置。Erin曾感受到的“涩”更像是一种在口腔中的收敛,它不是“麻”却略有“麻”意,并非苦而与苦相近,我们常常宁可把这种感受的交流保持在心照不宣的状态,或者用比喻的方式加以解读,例如,像青柿子一般涩。涩是一种阻滞的味道,略近苦比苦更曲折漫长,与滑润呈相反状态,具有收敛作用。

人们习惯把涩归于味觉实际上是出于习惯,因为它仍然是口尝到的。严格地说,涩算不上是一种味觉,因为舌头上并没有感知“涩”的味蕾。涩的基本成分单宁质亦即鞣酸刺激了口腔粘膜上的神经末梢,从而产生兴奋,再传到大脑以后产生了“涩”的感觉。

不同茶叶含涩味的成分不同,相同茶叶由于加工方式或者摘采时节不同也使得“涩”之表现不尽一致。例如,绿茶加工过程中的“杀青”环节——主要是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活性,同时通过高温祛除茶叶中低沸点化合物,彰显茶香。“杀青”需要适当的温度与足够的时间。“杀青”温度不够或时间不足会造成茶叶具有较重的“青涩味”:而普洱茶经过一定时间的贮藏陈化,经过氧化聚合过程,茶汤的涩味可能大大降低。

茶叶带有“苦涩味”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茶叶自身的苦味物质、涩味物质作用的结果;二是病虫危害导致的。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带有“苦味”的普洱茶,定性为都是不好的茶。有时,带有“苦涩味”的茶,往往还是好茶,这是因为:

茶叶苦涩味的浓淡,由它所含有的苦涩味物质的多少决定。茶叶的苦味物质,主要有: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花青素类、茶叶皂苷、苦味氨基酸及部分黄烷醇类。茶汤的苦味常常与涩味相伴而生,在茶汤的滋味结构上占主导地位。茶汤中的生物碱与大量儿茶素类物质形成氢键缔合物,在儿茶素和咖啡碱相对含量都较高的茶叶中,茶汤浓醇鲜爽,是优质茶叶的表现。就茶树的一个枝条来说,决定茶叶品质的苦味物质,往往是嫩叶含量比老叶高,尤其是芽以下的第一、二叶的茶多酚、咖啡碱等含量最高,依次减少。茶叶的涩味物质,主要有茶多酚类、醛、铁等物质,其中儿茶素类尤为重要。脂型儿茶素苦涩味较强,它在芽叶里的含量远远高于粗老叶片。正常情况下,采制幼嫩一芽一、二叶的茶品,其苦涩味比采制一芽三、四叶的厚重得多。所以,带有“苦涩味”的普洱茶往往是高嫩度、高级别的茶品。这个也是中低档茶滋味比较淡薄的原因。就普洱茶而言,凡茶品嫩度高、陈香显露、苦涩味低淡的,大多是陈年老茶,是茶叶长期存放后,苦涩味物质大量降解、转化消失使滋味变得醇和的结果。

另一种不正常的情况是,采摘病虫为害严重的原料制成的茶叶,苦涩味往往比正常芽叶重,甚至出现“恶苦”、“腥臭”。云南茶区,茶树嫩叶常发病害主要有茶饼病、茶白星病等,患有茶饼病的芽叶制成的产品,味苦易碎;患有茶白星病的芽叶制成的产品,味苦、腥臭、饮用后肠胃有不舒适感。许多吸汁害虫危害茶树后,也会增加茶品的苦涩味,在云南主要有小绿叶蝉、茶黄蓟马、茶蚜虫、黑刺粉虱、茶叶跗线螨、茶网蝽等。受病虫危害的茶叶,可以通过叶底(茶渣)观察发现,叶底病斑虫叶多而滋味“恶苦”者,都是不好的茶叶,藏之无益。

从长时间单一施用化肥的茶园或紫色茶叶的茶树上采制出来的茶品,苦涩味亦较重。长时间单一施用化肥的茶叶,叶底无异常,苦味重于涩味;紫色茶叶加工的茶品,叶底呈靛青色,苦涩味皆重。

茶之药用


茶,最初是作为食物行之于世的。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在生存第一、果腹第一的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不难想象,当时的人们采集茶树芽叶烹煮,来填饱肚子。

茶最早出现,是以药用为主要作用的。

太古时候,人们没啥吃,靠捋草籽、采野果、猎鸟兽维持生活。有时吃了不该吃的东西,中了毒,重时就被毒死。人们得了病,不知道对症下药,都是硬挺,挺过去就好了,挺不过去就死啦。

神农帝为这事很犯愁,决心尝百草,定药性,为大家消灾祛病。

据说神农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东西,人们都可以从他的胃肠里看得清清楚楚。

于是神农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判断哪些无毒哪些有毒。

有一天,当他尝到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嫩叶时,就在肚子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流动洗涤,好似在肚子里检查什么,于是他就把这种绿叶称为查。以后人们又把查叫成茶。

另有说法则是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猎过日子,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兽越打越稀,人们就只好饿肚子。谁要生疮害病,无医无药,不死也要脱层皮啊!

说神农氏为了采集草药,验证不同草木的药理功能,必采而嚼之,亲口尝一尝,亲身体验一下哪些草木不能采食,哪些草木采集时要慎加小心。

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瞧在眼里,疼在心头。怎样给百姓充饥?怎样为百姓治病?神农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于是他带着一批臣民,翻山越岭,亲自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尝。为了在这里尝百草,为老百姓找吃的,找医药。

有一天,神农氏采来了一大包草药,把它们按已知的性能分成几堆,就在大树底下架起铁锅,放入溪水,生火煮水。

当水烧开时,神农打开锅盖,转身去取草药时,忽见有几片树叶飘落在锅中,当即又闻到一股清香从锅中发出,神农好奇地走近细看,只见有几片叶子飘浮水面,水中汤色渐呈黄绿,并有清香随着蒸汽上升而缓缓散发,他用碗舀了点汁水喝,只觉味带苦涩,清香扑鼻,喝后回味香醇甘甜,而且嘴不渴了,人不累了,头脑也更清醒了,不觉大喜。

于是从锅中捞起叶子细加观察,似乎锅边没有此树,心想:“一定是天神念我年迈心善,采药治病之苦,赐我玉叶以济众生”。

自此,一边继续研究这种叶子的药效,一边涉足群山寻找此类树叶。一天,神农终于在不远的山坳里发现了几棵野生大茶树,其叶子和落入锅中的叶片一模一样,熬煮汁水黄绿,饮之其味也同,神农大喜,遂定名为“荼”。

以后,神农将这种树定名为“荼”,这就是茶的最早发现。此后茶树渐被发掘、采集和引种,被人们用作药物,供作祭品,当作菜食和饮料。

茶之雅称


茶的雅称就像文人们的雅号一样,基本是依照茶的个性来取的。那么茶都有哪些别称呢?

陆羽《茶经》记载: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只是其中一项。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后来,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唐代后许多诗文中指茶。唐朝宋代苏轼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唐朝诗人皎然《陪卢判官水堂夜宴》中写道:“爱君高野意,烹茗钓沦涟。”

清友

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载有“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等句,唐代姚合品茶诗云:“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竹里品茶并陶醉于美好的大自然之中,古人视此为雅事。

不夜侯

茶的雅号,人对茶的拟人戏称。因茶可提神,饮后夜不能睡。胡峤《饮茶》:“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

清风使

据《清异录》载,五代十国时,有人即称茶为清风使,卢仝的茶歌中也有饮到七碗茶后,“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

龙芽凤草

除了采、蒸、捣、拍、焙、穿、封等环节,就是茶汤的烹煮了。宋代吴潜《遏金门·和韵赋茶》有云:“汤怕老,缓煮龙芽凤草。”意为烹一杯香茗,要许多环节,尤其煮汤,更需一丝不苟。

茶于文人可谓挚友,从功效、心情、感悟等多方面去赋予茶名字,足可见茶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远影响,你还知道哪些茶的雅称,一起分享吧!

茶之境界


同样是饮茶,饮茶的人不同,所思所想就不同。饮茶时间不同,对茶的理解就不同。饮茶有不同的层次,相对应的是不同的境界。

在刚开始喝茶的时候,无一例外的都会觉得苦,此时味蕾尚未打开,不能适应茶的味道,茶味与自己而言,感觉很单一,除了苦便是涩,这一境界可以称之为境外之境,尚未入境,人生中尚未在社会上历练,尚不知冷暖,不知悲苦。

饮茶多了些,对茶的品种有了些了解,但还是不能明确分辨各种茶滋味的不同,这是初境。开始初步接触社会,处于学习阶段。

第三种境界可以称为韵境,喝茶已能品出茶与水的结合度,可以清晰感受到茶汤的质地、厚度、饱满度等。与社会慢慢交融,踏入正轨。

第四种境界是觉境,之所以用这个名称,是因为这一境界的关键是感觉。泡茶时的感觉,喝茶时的感觉,人与人之间的感觉等等,不需要用眼睛,闭上眼就能感受到周围的一切,足够感性,所以可以收获更多的感动。

继续喝茶,便可进入修境。将饮茶视为一种修行的手段,借假修真,借茶修心,纷纷扬扬的茶叶是人生百态,伴着浓郁芬芳的茶香,我们可以在从容中不断实现自身的蜕变。

修行到后来便是度境。佛教的说法是普度众生,我们未必需要与佛教徒一般起菩提心,发大宏愿,但到了这一境界,总会心怀慈悲,与人为善,一切从自我做起,以诚待人,一份真诚换回的,是千百倍的善意。

茶之“浅”


我们在以茶待客的时候,茶杯往往不会倒满的,一方面倒的太满不方便饮用,另一方面的说法是,留有三分人情,所以待客之茶要“浅”得恰到好处。茶之浅,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揣度。

待客的时候茶不能太满,工作生活中做事同样不能太满,要留有一定余地。比如自己做一件事的时候,固然要尽可能完美,但不能被完美的念头所左右,尽力而为,做到自己能做的最大限度就可以,不能强求绝对意义上的完美,否则就是自寻烦恼了。

生活中往往会看到一些人有强迫症倾向,总是表现的很焦虑,如此其自身,以及身边的人都会觉得不自在,特别是在公司中,特别是作为主管人员,一定要轻松些,就好像平时饮茶那样,从容对待周围的一切,凡事留出余地,这样自己自在,身边的人也自在。

浅既是饮茶之道,也是人生智慧,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以及生活中的一些不完美,只有对这些不完美做到坦然面对了,才能使自己的智慧不受禁锢,从而真正明了自己在生活中的定位,做到扬长避短,真正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茶的浅是另一种层次的深刻,留有三分人情,代表的是一份自如和尊重,创造出的是一份和谐,这样的和谐正是茶文化的中心所在,人与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茶香袅袅,生活中才得喜乐。

茶之然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人在草木间。茶,源于自然,汲日月精华,沐春秋洗礼。草木为本的茶,经古今人文的赋予升华为中华民族独有的璀璨文化。人们常言‘人生如茶’。人生如茶,是追求一种中庸之道,不忘根本,又不断地探求漫漫人生,追寻愿望最终的伟大实现。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表面看,中国儒、道、佛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与价值取向不尽相同。其实不然。中国人的性格象茶,总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相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气氛中共同进步。一花一世界,从一片茶叶可品尝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如果你嘴里含上一口西湖龙井,茶汤的气韵,即很容易在你眼前幻化出一片江南水乡温柔而秀丽的风光。如果你入口的是福鼎白茶,那么,你看到的将是太姥仙境,古道茶亭,同时随着芬芳的茶香与茶气,让你仿佛身处在高山之上,呼吸到山上清朗的气息。从茶中领会山川风景,与不断地微妙变化着的真味、真香与气……不失为回归自然的一种简单法门。茶可独酌,也宜共饮,一杯在手,清香满室,消除烦虑。茶,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以茶奉客,虽不及酒后令人豪情万丈,意气风发,但三两良朋,沏茶小息,令人六腑皆芬芳,闲话家常、天南地北、气氛更为和乐,主客更能曲尽情意,茶的世界是一个祥和、积极的世界。茶有十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驱腥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茶禅是以阐释茶与佛门之密切因缘。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即使一片普通的茶叶,也会在天地间寻找知味的人。人生若茶,于沧茫人世中,每一个人也只不过是济济一杯中一片茶叶而已。一片茶叶在水中绽放,杯盏之中便装下了世界。人生如茶,茶亦人生。用一颗平常心静静地品味茶的清香,不取不舍,无爱无嗔,既不忘心底风云,也能读懂杯中乾坤。千秋大业一壶茶,你的心决定茶的味道。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2613.html

上一篇:茶,你喝对了吗?

下一篇:茶膳|茶叶的营养物质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