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福鼎白茶为什么在百年前可以远销海外?

2019-11-15

白茶在六大茶类中,不仅工艺是特殊的,它的闻名方式也不同于其它茶类,今天我们不谈白茶本身,讲讲关于白茶的那些事。为什么白茶会成为外销茶类,墙内开花却在墙外香?远销到东南亚和欧美国家?

白茶的历史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谈到白茶悠久的历史了!

白茶最早的历史要追溯到尧舜时期,传说中太姥娘娘用白茶救治得了麻疹的孩子,而在唐代著名茶学家陆羽的《茶经》中说“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后经过考证永嘉县东三百里是大海,应为南三百里,而南三百里正是闽东的福鼎。

不管是尧舜时期还是隋唐时期,似乎都离我们十分地遥远,若是追溯到近现代,福鼎白茶的起源,依照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的说法,应该以清嘉庆元年,也就是1796年在福鼎创制的银针作为标志。

沙埕港的开通

关于白茶远销海外的原因,要从白茶本身的功效说起,尤其是陈年白茶,它具有清热解毒、预防水土不服等功效。在缺医少药的年代,白茶被华侨带到东南亚一带,作为居家必备用品,由于华侨们的使用,推动了白茶在东南亚的流行,而后茶叶就渐渐进入了流通领域。

其实说到出口,交通一定是最重要的因素!

关于白茶远销海外的原因,就不得不提到福鼎沙埕港的开发。1683年,清廷收复台湾,同年,沙埕港正式设贸易口岸,出口闽浙一带的茶叶、烟草、明矾等物资,伴随着“海禁”逐渐放开,于是闽东沿海地区的农、渔、牧业生产都发展了起来,尤其茶叶的外销量日趋增加!沙埕港的开通为白茶的远销海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外市场对中国茶的认可

白茶之所以能够远销海外,离不开海外市场对白茶的青睐,早在百年前英国女王的下午茶中就加入了珍贵的白毫银针来提味。

而英国在早期也是中国茶叶出口最大的市场,由于英国整个上流社会都对中国茶趋之若鹜,把能喝到、喝得起中国茶当做是一种时尚和身份象征,这极大地刺激了中国茶的进一步输出,也使得其它一些西方国家,在当年“日不落帝国”的影响下,纷纷接受并喜欢上中国茶的口味。

而今,随着福鼎白茶的渐渐崛起,福鼎白茶清新淡雅的口感、显著的功效以及收藏的价值也受到国内茶友的喜爱,现在的白茶不仅墙外香,墙内也香,伴随着“闽茶海丝行”等大型活动的举办,品品香带领着福鼎白茶走进更加广阔的市场,让更多的人因这一杯白茶获得健康、美好生活!

精选阅读

福鼎1959年前的一些茶人茶事


1951年,王奕森报名参加福州的劳动培训班,在劳动培训班学习八个月,1952年去福建省贸易公司报到,一共30多人去支援地方工作,王奕森分配到福鼎。

王奕森那年22岁,到桐山茶叶收购参加工作,安排在福鼎著名茶师陈鼎善师傅手下当学徒。陈鼎善,福鼎白琳东阳山人,出生于1891年,从小跟随父亲制茶,对制茶和评茶有特殊的本领,20多岁就被当时合茂智茶行的老板袁子卿看中,年轻时曾跟随袁子卿到东南亚地区的新加坡等地,从事茶叶贸易,30多岁被袁子卿聘为合茂智茶行掌盘,掌盘相当于技术总监,负责茶行收购毛茶业务,评定茶样等级,审评茶样以及制作加工茶叶等。

1930年,袁子卿创制“橘红”白琳工夫红茶,因其汤色呈现橘红色而得名。他采用福鼎大白茶原材料制作,改变原来用白琳菜茶芽头制作,制作时采摘芽叶要求早采、嫩采;初制工艺中,特别注意控制适度萎凋,以提高鲜爽度,并严格采取轻、重揉结合;发酵特别讲究温度、湿度、时间;烘焙要采用炭火双复焙的方法,后一次烘焙,要“文中慢焙”,掌握火候,力求在透发毫香的基础上保持鲜爽特征。“橘红”代表白琳工夫高级茶的独特风格而闻名于世,1934年上海华茶公司专门派人到白琳收购,陈鼎善是制作“橘红”的首席制茶师。

新中国建立后,刚成立的福鼎茶厂下辖4个茶叶收购站(简称茶站),分别是桐山、白琳、点头、巽城茶站。陈鼎善在桐山茶叶收购站工作,负责审评茶叶等级。王奕森说,陈鼎善是一级评茶师,是福鼎名气最大的师傅,陈鼎善在1952年福鼎县茶师评比中荣获冠军,次年在巽城茶师评比中获得亚军。当时,他的工资是全县最高的,月工资有300多元,是普通干部的6倍。在收购站工作与陈鼎善师傅学习的1年时间里,王奕森打心眼里佩服陈鼎善师傅高超的制茶、评茶技术和看茶的水平,同时也见识到了他的火爆脾气。陈鼎善向王奕森讲得最多的是“橘红”白琳工夫红茶。如何生产出高品质“橘红”白琳工夫红茶,也成为王奕森后来在白琳茶叶初制厂一直追求的目标。

有一个故事让王奕森至今都难忘。他说,那时每天都有许多茶农送白琳工夫毛茶到桐山茶站收购,为了避嫌,采购站柜台很高,茶农与评茶师互相不能见面,茶农排队需要打流号。其中有一个很有势力的制茶师制作的毛茶,第一次送到陈鼎善的手中,经过评审为不合格产品。这位制茶师不服气,第二次又重新打流号把茶样送给陈鼎善审评,陈鼎善说:“这个茶样已经评审为不合格,怎么又送进来,退回!”制茶师第三次再把茶样送到陈鼎善跟前,他火了,把茶样从柜台甩出,并且破口大骂。制茶师回去叫了许多人围攻陈鼎善,使茶厂领导不得不考虑考虑调整陈鼎善的工作岗位。

1953年,陈鼎善调到白琳茶叶收购站,王奕森调到白琳茶厂工作,茶站和茶厂距离很近,因此,每天王奕森又可以到陈鼎善的茶站学习。王奕森坦言,制茶懵懵懂懂之时,是陈鼎善师傅给他指导,让他在制茶道路上少走许多弯路。

陈鼎善1955年病逝,王奕森又师从福鼎另一位著名茶师吴观箫。吴观箫是民国时期双春隆茶行的掌盘,具有高超的制茶本领,在王奕森的心中,他只有陈鼎善和吴观箫这两个师傅。

白琳茶厂建成后,王奕森与白琳茶厂的魏宝全等人开始全身心研制“橘红”白琳工夫红茶。福鼎大白茶茶树种植的面积有限,采摘量也比较少,原材料更多的是白琳菜茶(土茶),适制“橘红”的原材料比较缺乏。1957年以后,福鼎大白茶种植面积大了之后,特别是翁江茶场成立后,才解决原材料匮乏的局面。

制作红茶工艺经过揉捻与发酵,旧时揉捻都是靠手工,而且用脚揉,如何运用机械揉捻呢?王奕森在1957年参加湖北恩施茶叶现场会,看到水力揉捻机,就请教制作原理与机械设备,回到茶厂后不断琢磨和研制,终于研制成功,而且付之应用。同时吸引了闽东地区寿宁、周宁、福安等地茶叶技术人员参观学习。

通过几年的努力,1958年,在红茶制作的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进行室内萎凋冷发酵和炭火烘焙,使红茶质量有更大提高,实现产量与质量双丰收。福鼎茶厂选送的白琳工夫红茶荣获全国红茶质量优胜红旗奖,其中很大一部分红茶是白琳茶厂生产的,再经过拼配后进行送样。

王奕森说,1958年,白琳工夫红茶名列祁门红茶与滇红之后第三名,在此之前,白琳工夫红茶排名在坦洋工夫和政和工夫之后,位列第七。白琳茶厂生产的红茶经福鼎茶厂精制后运往上海,经过苏联的茶叶专家审评后,全部作为出口苏联的茶叶,还成为苏联的国宾礼品茶。中苏断交后,红茶滞销,此乃后话。

王奕森简介:1931年生,福州人。1952年参加工作,1953年分配到福鼎茶厂白琳初制厂,从事茶叶制作、加工等。1962年开始白茶室内热风萎凋研究工作,1963年研制成功,改变白茶生产靠天吃饭的历史;1968年发明新工艺白茶,投放港澳市场,深受欢迎。

福鼎白茶的海外贸易简史


一直以来,白茶作为外销茶类,最先它为什么会漂洋过海,远销到东南亚与欧美呢?

最早的说法是白茶做为药用,尤其是陈年白茶,它具有清热解毒、治疗小儿麻疹、预防水土不服等功效。在缺医少药的年代,白茶被华侨带到东南亚一带,做为居家必备用品,由于华侨们的使用,推动白茶在东南亚的流行,而后茶叶就进入流通领域。

来自《茶源地理—福鼎》

说起茶叶贸易,不得不提起沙埕港,早在孙中山的《治国方略》中就确定其为天然良港,沙埕港与白茶主产区——白琳通过海道直接相连,白琳出产的茶叶在白琳的后歧码头直通沙埕港。

福鼎白茶从什么时候开始出口到海外?沙埕港做为特殊的港口,它外连着东海,内通过内海湾与白琳、桐山、店下等产茶重镇相连。明末清初,沙埕港成为郑成功抗清的重要据点,同时也是郑成功进行海上贸易活动站之一,因而沙埕港成为军事要地,但也设立钞关,征收厘金,牙税以充地方财政,税金来源主要依靠土特产茶、烟、明矾、纸、桐油之类的转运。这个阶段茶叶贸易在朝野文献中是见不到记载。

来自《画说福鼎白茶》

同治四年(1865年)闽省税厘局成立,下设分局一十四,分卡二十一,共三十五处……其三都、沙埕两处则自轮船通行后所添设,原北路之茶均由此两路出口。清末和民国时期,通过沙埕港进行海上运输茶叶、明矾等各类物资进入繁盛时期。

从各种史料看,1926到1928年间,资本雄厚的南广帮(南帮指闽南资本家金泰等,广帮指广东资本家广泰等),在白琳设采购点,收购白毫银针与白琳工夫,再把茶叶销往国外。其中广泰茶行实际上是广东茶商与白琳茶商相结合的产物,白琳茶商詹振步与派驻白琳的广州茶商曾镜银(绰号阿炮)合作,在康山村溪坪合伙开办的一个大茶行,收购白茶,经广州销往国外。同期,福鼎当地也有一些有实力的茶商,如吴观楷、蔡德教、梅筱溪、袁子卿等人直接把茶叶销往港澳与东南亚。

来自《画说福鼎白茶》

笔者从福鼎市档案馆查得白茶产量与出口最高年份的是1941年(备注里说,华侨在福州收购白茶运往南洋,促进白茶贸易)。在全国正是对日抗战时期,出现白茶出口与产量不减反而出现增加的情况。《宁德茶业志》载:"光绪廿五年(1899)三都澳设立‘福海关’,自此三都澳成为闽东茶叶出口的海上茶叶之路……1940年,三都澳遭日军轰炸成为死港"。沙埕港却依然频繁有茶叶出口,这不得不说明福鼎人的智慧。

据周瑞光先生在《抗战时期白琳茶的畸形繁荣》一文中提到:福鼎商人藉外国商船为庇护,先后向英国德意利士轮船公司、怡和公司以及葡萄牙国飞康轮船公司雇用运输船,挂着外国旗帜,频繁地从沙埕港内抢运将二五工夫红茶、白毫银针等。

上世纪50年代,福鼎以生产白琳工夫红茶为主。白茶的生产下达任务指标在1962年。福鼎茶厂白琳茶叶初制厂王亦森等人在福建省茶叶专家庄任等指导下,在茶厂生产车间不断进行实践,运用热风萎凋技术生产白茶,获得成功,改变了原有靠天吃饭制作白茶的不利因素,大大提高白茶产量。1968年,王亦森发明了新工艺白茶后,新工艺白茶直销港澳,年产1000担上升至后来每年4000担。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国营茶厂白琳茶叶初制厂以生产白茶为主。通过外贸公司源源不断地把白茶销往海外。

1985年,福建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为稳定白茶口感和质量,提升白茶出口量,对白琳茶叶初制厂的大型晾青场所进行改造,成为加热型白茶萎凋车间(现在被广泛使用的"加温萎凋房"工艺的前身)。

上世纪80年代,茶叶市场开放,白茶销售主渠道还是以外贸出口为主。福鼎也出现了专门生产白茶的个体合营厂家,他们与省外贸公司签订购销合同,这个阶段白茶在国内市场依然很少见。由于白茶外销主渠道在欧美,因此对白茶农残方面的要求都是按欧盟标准。

上世纪末,一些茶商尝试着把白茶销往广州与北京,在国内才零星出现福鼎的白茶。新世纪后,福鼎茶商开始注重打福鼎白茶品牌,福鼎市政府强势推出福鼎白茶公共品牌,国内贸易才逐渐超过外销。

从改革开放以来至今,福鼎的白茶外销一直保持1000吨以上。

以上就是白茶栏目给大家汇集有关《福鼎白茶为什么在百年前可以远销海外?》的全部内容了,不知道在阅读的过程中是否有所收获,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它相关栏目!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03822.html

上一篇:白茶是普洱茶的一种吗

下一篇:福鼎白茶什么工艺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