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礼

2019-11-13
中国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存在着一个重要而共通的心理基础,那就是追求和谐。这种重视和谐的心理素质,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使自然人化;同时又不断让人化的自然为世人服务,发展了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人性。从而大大增强了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感。这种天与人的共感交互作用,无疑促成人得到愈来愈多的自由,并使社会出现净化与谐调的效果。这大概要算“天人合一”论的最为重要的社会功能,体现了鲜明的人伦精神。 透视“茶经法”的精神意蕴,在于强调人格的自我完善。为实现这个崇高目标,其重要手段便是不断化“自在之物”(如茶叶、水等)为“为我之物”(指茶事等):“为我之物”通过反馈作用,不仅强化了社会谐调的氛围,而且不断唤醒人们对自然的一种内在道德责任心。“茶经法”的“茶理”,不外如此。这与中国文化的总体心理基础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接着看一看茶具中的“理”吧。《茶经·四之器》载古鼎形风炉为三足,其中一足写“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写着“体均五行去百疾”。“坎”、“巽”、“离”是《易经》八卦中的三卦。所谓“八卦”,就是八种符号,每个符号代表一种“自在之物”,可以说这八种自然物质就是万物之源。“坎”代表水,“离”代表火。人类生存离不开水与火,饮茶当然也是这样。鼎形风炉正是生火煮水的关键工具,而煮水时确也是水在上,火在下。这种尽人皆知的事象,却用古文字形式郑重地铸定在鼎足上,应该说含有“咒语”的作用,表明茶事活动过程,完全符合〈易经〉观象取物而创造文化之“理”。 八卦相重,就生出六十四卦。其中的“坎”卦与“离”卦结合,便形成“既济”卦。“既”,含有已的意思;“济”,本义是渡水,这里引申为成功。“既济”卦是“坎”上“离”下,即水在上,火在下,水与火原是不相容的,是相克的。如何变相克为相生,使不相容的对立面趋于和谐?就要靠调济物。这个调剂物不是别的,正是置于水火中间的锅。明代耒知德〈易经集注〉在谈到“既济”卦时指出:“水火相交,各得其用”。说的就是这种水火调和,变相克为相生的事实。请不要忘记,加速其调和的中介物质还有风呢;“巽”卦就代表风。风主齐,“波动散发,可以济事。”用锅实现水火相交,鼓风帮助燃烧,这是人类管理水火方面的重大突破。 鼎形风炉上设置支撑锅子用的垛,期间分三格,一格画“离”卦,一格画“巽”卦,一格画“坎”卦。〈茶经〉说: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所以须有三个卦。这种说法,进一步显扬了易理用于指导茶事的深层意义;集中反映出“天人合一”思想对茶事渗透的深度和广度。 古鼎形风炉的又一足写着“体均五行去百疾”。所谓“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这五种物质,在五行学说中已升华为五种符号,代表着五种功能属性,从而形成五行结构观念。五行学说便是由五行结构观念建构而成的关于自然万物相互转化的理论体系。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便形成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无疑地大大有助于认识并促进人体与大自然尤其是生活环境的直协调统一。“体均五行去百疾”便是基于这种认识提出来的。意思是说,五脏调和,五行资生,去除百疾。 阴阳学说,讲的是对立统一;五行学说,讲的是相生相克。因为天与人的运作,都同样体现阴阳五行变化规律;两大系统的结合,相辅相成,深化了人们对于自然与人体关系的认识程度。显然,在风炉两足铸上两句话,“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并非出于偶然。陆羽巧妙地运用了阴阳五行学说,反映以类相感,让天与人在阴阳五行的框架内合而为一。突出了茶饮去疾健身、完善价格、师法自然、净化社会的功能。有鉴于此,“天人合一”的哲学功能和美学功能便也得以兑现。 古鼎形风炉壁厚三分,炉下三只脚,三脚下开三个通风口,支撑锅子的垛间分三格并画三卦,灰承三只脚,炉口边缘宽9分,炉足铸籀文21字......。伙闪应该注意这个“三”字。设计处处用“三”(包括三的倍数)实受易卦以三数重迭为形影响的结果。〈史记·律书〉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为什么称“三”为“成”?伙们不妨先举实例吧。求签向卜往往是“三占从二”乒乓比赛也取“三局二胜制”。如此之“三”,颇有奥妙处;当二数对峙时,加上一,便可形成多数示胜负。这个“一”的地位所以重要,关键不在于它所处序列位置,而在于它的参与,使对立得以中和。也就是说,这个“三”,能给对立的双方带来调和、中和的力量。〈易〉“说卦”以天、地、人为三才。天地是对立的,通过人的中介,天地也调和了,统一了。可见〈茶经〉设计茶具,时时忘“三”,同样为着突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事实确如上面所讲,“茶经法”开列了好多茶饮的条条框框。但请别担心,戒律是相对的,灵活性仍然存在。〈茶经·九之略〉的讨论,足可释人重负。制茶的灵活性且不说,单表煮茶的灵活性:如果出外交流,松间有石可坐,那就省去陈列床或陈列架等用具;用干柴鼎锅之类烧水,便可不用风炉、炭挝、火夹等用具。若在溪边或有泉的地方休憩,用水方便,就能去掉水方、涤方、漉水囊等用具。如果是五人以下出游,茶又可以碾得精细,就不必用罗筛。如果是登上险岩,或须攀藤附葛,或须抓住粗大绳索进入山洞,便要先在山口处把茶烤干捣碎,用纸或盒包装,那就无须碾、拂末等。茶饮程序的利缩性,显示出精神享受的随意性。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不可忽视的一种心路走向,是老庄思想长期影响的折射。陆羽本人的气质,充分表现出厌恶死板戒律、向往个性自由的物质。〈新唐书·隐逸列传·陆羽〉便谈到他和朋友饮酒聚会时,什么时候想离开,便立即离开,全不顾及任何礼节。如此表现,让我们有理由认为,在陆羽身上,其实存在着更多的“自恣以适已”的道家风味。指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陆羽已将这种精神输入茶事活动,形成了既有相对稳定的格式而又随和灵活的“茶经法”,并一直影响着后世的茶事活动。 有学者指出:中国的哲学是“唯情”的哲学,哲学的最高境界是“物我相忘,人我相安”。若把这段话用来概括“茶理”的基本精神,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与其说是“茶理”,毋宁说是“茶情”。请看:释皎然〈饮共茶歌诮崔石使君〉有“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句,李郢〈茶山焙歌〉有“使君爱客情无已”句,理中含情,情中见理,情、理融合,天人合一。茶饮的精义确也“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国十分注重人际关系的“理解”与“沟通”。 《茶经》说茶事,颇突出“理解”与“沟通”的深远时义,《六之饮》所载最具典型性:“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用“珍鲜馥烈”者待,寓“和”于香,动之以情,已经为彼此的“沟通”奠定基础。接着便是“行”茶汤。这里的“行”,有流动、传布的意思。《周易·乾·彖》云:“云行雨施”。《左传·僖公十三年》载:“行道有福”。其中之“行”,均属此义。可知“行三碗”,含“三碗传饮”的意思。“传饮”,就是每碗茶都轮流着喝完,这应该说是一种强调“沟通”主题的十分特殊的饮茶法,颜真卿等《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有“素瓷(指茶碗)传静夜”句可证。 与“传饮”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当数联句咏茶。唐代的颜真卿.陆士修(嘉兴县尉).张荐(累官御史中丞).李萼(历官庐州剌史).崔万.昼(即释皎然)等六人曾一起品茗,并联合撰成《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万)。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联句之文字.意境,非得茶之真趣者不能言。这是得茶之真趣后的一种“沟通”与“理解”,没有这种“沟通”与“理解”也不能言。 “传饮”.“联句”分别用“同品一碗茶”.“同吟一首诗”的流水作业方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成了茶事活动中名副其实的“灵犀”。 理解.沟通.是“人道”之重要内涵。

小编推荐

何为茶礼


指旧俗缔婚的聘礼。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花花彩轿门前挤,不少欠分毫茶礼。”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今年这个冬,要寻一个可以端茶礼、结婚姻的好日子,竟是这样难!”

统而言之,无论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茶宴形式、茶文化对外传播方面,佛教都有巨大贡献。同时,茶礼,茶风也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和重要活动中。尚茶之风由宫廷,演化到宗教,社会各阶层,乃至巡常家庭。

自古以来,茶与文人就有着不解之缘。饮茶的境界与文人雅士崇尚自然山水,恬然淡泊的生活情趣相对应。以茶雅志、以茶立德,无不体现了中国文士一种内在的道德实践。

文士茶是依据文人雅士的饮茶习惯整理而成。文士茶的风格以静雅为主。插花、挂画、点茶、焚香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文人品茶更重于品,山清水秀之处、庭院深深之所,清风明月之时,雪落红梅之日,都是他们静心品茶的佳时佳境,文人品茶不为解渴,更多的是在内心深处寻求一片静谧。因而文人品茶不仅讲究何时何处,还讲究用茶、用水、用火、用炭,讲究与何人共饮。这种种的讲究其实只为一个目的,只为进入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

文士茶的表演正是反映了文人饮茶的清雅。所用的茶具为青花梧桐滗盂、汤瓯、泥壶。茶叶(铭茶案坊)为“婺绿茗眉”、“灵岩剑峰”。水为廖公泉或廉泉之水。伴着悠然的丝竹之声,身着罗裙的表演者款步上台,温文尔雅,端庄大方,就像是一位女才子。摆好茶具,开始焚香,拜祭茶圣陆羽。然后净手、涤器、拭器,目口用白绢轻轻拭擦茶盏。接下来备茶洗茶,冲泡时,采用高冲法,加之柔美的“凤凰三点头”,茶只注七成满。奉茶之后,先要闻香、观色,然后才慢啜细品。将文人雅士追求高雅、不流于俗套的意境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来。

韩国茶礼茶道--高丽五行茶礼


韩国的传统茶礼﹐其形式与日本相似﹐基本是对茶的冲泡和品饮﹐而高丽五行茶礼则大大突破了韩国茶礼的传统模式﹐以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内涵丰富﹐成为韩国最高层次的茶礼。

高丽五行茶礼是古代茶祭的一种仪式。茶叶在古高丽的历史上﹐历来是“功德祭”和“祈雨祭”中必备的祭品。

五行茶礼的祭坛设置﹕在洁白的帐篷下﹐并挑八只绘有鲜艳花卉的屏风﹐正中张挂着用汉文繁体字书写的“茶圣炎帝神农氏神位”的条幅﹐条幅下的长桌上铺着白布﹐长桌前置放小圆台三只﹐中间一只小圆台上放青瓷茶碗一只。

五行茶礼的核心﹐是祭祖韩国崇敬的中国“茶圣”炎帝神农氏。

茶礼中的五行均为东方哲学﹐包含十二个方面﹕(l)五方﹐即东西南北中﹔(2)五季﹐除春夏秋冬四季外﹐还有换季节﹔(3)五行﹐即金木水火土﹔(4)五色﹐即黄色﹑青色﹑赤色﹑白色﹑黑色﹔(5)五脏﹐即脾﹑肝﹑心﹑肺﹑肾﹔(6)五味﹐即甘﹑酸﹑苦﹑辛﹑咸﹔(7)五常﹐即仁﹑义﹑礼﹑智﹑信﹔(8)五旗﹐即太极﹑青龙﹑朱雀﹑白虎﹑玄武﹔(9)五行茶礼﹐即献茶﹑进茶﹑饮茶﹑品茶﹑饮福﹔(10)五行茶﹐即黄色井户﹑青色青磁﹑赤色铁砂﹑白色粉青﹑黑色天目﹔(11)五之器﹐即灰﹑大灰﹑真火﹑风炉﹑真水﹔(12)五色茶﹐即黄茶﹑绿茶﹑红茶﹑白茶﹑黑茶。

五行茶礼是韩国国家级的进茶仪式。所有参与茶礼的人都有严谨有序的入场顺序﹐一次参与者多达五十余人。

入场式开始﹐由茶礼主祭人进行题为“天﹑地﹑人﹑和”合一的茶礼诗朗诵。这时﹐身着灰﹑黄﹑黑﹑白短装﹐分别举着红﹑蓝﹑白﹑黄﹐并持绘有图案旗帜的四名旗官进场﹐站立于场内四角。

随后依次是二名身着蓝﹑紫两色宫廷服饰的执事人﹑高举着圣火(太阳火)的二名男士﹑二名手持宝剑的武士入场。执事人入场互相致礼后分立两旁﹐武士入场要作剑术表演。接着是二名中年女子持红﹑蓝两色蜡烛进场献烛﹑二名女子献香﹑二名梳长辫着淡黄上装红色长裙的少女手捧着青瓷花瓶进场﹐另有二名献花女则将两大把艳丽的鲜花插入青花瓷瓶。

这时﹐“五行茶礼行者”共十名妇女始进场。皆身着白色短上衣﹐穿红﹑黄﹑蓝﹑白﹑黑各色长裙﹐头发梳理成各式发型均盘于头上﹐成两列坐于两边。用置于茶盘中的茶壶﹑茶盅﹑茶碗等茶具表演沏茶﹐沏茶毕全体分二行站立﹐分别手捧青﹑赤﹑白﹑黑﹑黄各色的茶碗向炎帝神农氏神位献茶。

献茶时﹐由五行献礼祭坛的祭主﹐一名身着华贵套装的女子宣读祭文﹐祭奠神位毕﹐即由十名五行茶礼行者向各位来宾送茶并献茶食。

最后由祭主宣布“高丽五行茶礼”祭礼毕﹐这时四方旗官退场﹐整个茶祭结束

韩国茶道与茶礼


韩国的饮茶史也有数千年的历史。公元7世纪时,饮茶之风已遍及全国,并流行于广大民间,因而韩国的茶文化也就成为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上,韩国的茶文化也曾兴盛一时,源远流长。在我国的宋元时期,全面学习中国茶文化的韩国茶文化,以韩国“茶礼”为中心,普遍流传中国宋元时期的“点茶”。约在我国元代中叶后,中华茶文化进一步为韩国理解并接受,而众多“茶房”、“茶店”、茶食、茶席也更为时兴、普及。80年代,韩国的茶文化又再度复兴、发展,并为此还专门成立了“韩国大学院”,教授茶文化。和日本一样,源于中国的韩国,其宗旨是“和、敬、俭、真”。“和”,即善良之心地;“敬”,即彼此间敬重、礼遇;“俭”,即生活俭朴、清廉;“真”,即心意、心地真诚,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我国的近邻——韩国,历来通过“茶礼”的形成,向人们宣传、传播茶文化,并有机地引导社会大众消费茶叶。 韩国的茶礼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如按名茶类型区分,即有“末茶法”、“饼茶法”、“钱茶法”、“叶茶法”四种。下面介绍韩国茶礼叶茶法:(1)迎宾:宾客光临,主人必先至大门口恭迎,并以“欢迎光临”、“请进”、“谢谢”等语句迎宾引路。而宾客必以年龄高低、顺序随行。进茶室后,主人必立于东南向,向来宾再次表示欢迎后,坐东面西,而客人则坐西面东。(2)温茶具:沏茶前,先收拾、拆叠茶巾,将茶巾置茶具左边,然后将烧水壶中的开水倒过茶壶,温壶预热,再将茶壶中的水分别平均注入茶杯,温杯后即弃之于退水器中。(3)沏茶:主人打开壶盖,右手持茶匙,左手持分茶罐,用茶匙捞出茶叶置壶中。并根据不同的季节,采用不同的投茶法。一般春秋季用中投法,夏季用上投法,冬季则用下投法。投茶量为一杯茶投一匙茶叶。将茶壶中冲泡好的茶汤,按自右至左的顺序,分三次缓缓注入杯中,茶汤量以斟至杯中的六、七分满为宜。(4)品茗:茶沏好后,主人以右手举杯托,左手把住手袖,恭敬地将茶捧至来宾前的茶桌上,再回到自己的茶桌前捧起自己的茶杯,对宾客行“注目礼”,口中说”请喝茶”,而来宾答“谢谢”后,宾主即可一起举杯品饮。在品茗的同时,可品尝各式糕饼、水果等清淡茶食用以佐茶。

韩国茶礼茶道--概述


韩国的饮茶史也有数千年的历史。公元7世纪时﹐饮茶之风已遍及全国﹐并流行于广大民间﹐因而韩国的茶文化也就成为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份。

在历史上﹐韩国的茶文化也曾兴盛一时﹐源远流长。

在我国的宋朝﹑元朝时期﹐全面学习中国茶文化的韩国茶文化﹐以韩国“茶礼”为中心﹐普遍流传中国宋元时期的“点茶”。约在我国元代中叶后﹐中华茶文化进一步为韩国理解并接受﹐而众多“茶房”﹑“茶店”﹑茶食﹑茶席也更为时兴﹑普及。

20世纪80年代﹐韩国的茶文化又再度复兴﹑发展﹐并为此还专门成立了“韩国大学院”﹐教授茶文化。

现韩国每年5月25日为茶日﹐年年举行茶文化祝祭。其主要内容有韩国协会的传统茶礼表演﹐韩国茶人联合会的成人茶礼和高丽五行茶礼以及国仙流行新罗茶礼﹐陆羽品茶汤法等。

和日本一样﹐源于中国的韩国﹐其宗旨是“和﹑敬﹑俭﹑真”。“和”﹐即善良之心地﹔“敬”﹐即彼此间敬重﹑礼遇﹔“俭”﹐即生活俭朴﹑清廉﹔“真”﹐即心意﹑心地真诚﹐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

我国的近邻──韩国﹐历来通过“茶礼”的形成﹐向人们宣传﹑传播茶文化﹐并有机地引导社会大众消费茶叶。

韩国的茶礼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如按名茶类型区分﹐即有“末茶法”﹑“饼茶法”﹑“钱茶法”﹑“叶茶法”四种。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4013.html

上一篇:略论中国茶文化中的茶道

下一篇:茶道文化的影响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