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弯枝法培养茶树丰产型树冠

2019-11-13
茶树树冠培养,以往是采用定型修剪法。定型修剪每年进行一次,共需进行3次,这要花去3年时间,而且每次都剪去大量枝叶,给茶树带来严重机械创伤,削弱了树势,影响树体生长,甚至造成茶苗死亡。因此,斯里兰卡和东非各产茶国都已广泛采用“弯枝法”来培养茶树丰产型树冠,我国南方茶区也有应用。实践证明,弯技法是培养茶树丰产型树冠的一种好方法,很有推广前途。一、弯枝法养蓬的优越性 幼龄茶树采用弯校法养蓬,与定型修剪法相比,具有以下优越性。

1.保护了幼龄茶树的生物产量,可有效地利用土地和光能,尽快转化为经济产量,促进茶树快速成园,早期丰产。一般能提早一年半到两年时间投产。

2.避免了茶树因修剪造成创伤和对树势的削弱,有利维护茶树正常生长发育。

3.可使茶丛骨干枝增多,主干粗壮,分枝能力增强,迅速扩大覆盖面。据试验观察,四足龄茶园覆盖度可达90%,比定型修剪茶园覆盖度60%提高30个百分点,茶蓬分枝数比修剪的增加一倍以上。

4.可使茶树分枝部位降低,有利于矮化栽培。分枝部位一般在离地面5cm左右,而这一部位是主干阶段发育上的最幼处,生理机能强,并能最先获得从根部输送来的养分和水分,因而抽发新梢强壮,叶片肥大,生长比较迅速,有利于形成矮、宽、密、壮的丰产型树冠。

5.弯枝法操作简单方便,又不受气候和自然条件影响,一年四季都可进行,保苗率可达100%。

二、弯枝养蓬的具体做法 弯枝一般在茶树长到2龄后于腋芽萌动前10~20天进行。每丛茶树选出生长健壮、半木质化、高度达40cm、茎粗达0.5cm以上的枝条4根,向茶行两边各弯下2根,弯枝角度90~110”(弯枝角度指弯枝与主干所交的下位角),用一根长15cm的小树叉固定在地上,使枝条呈水平卧伏状。弯枝距地面6cm左右,弯枝材料可用小竹、木叉,并用胶丝线绑牢固紧。茶丛中如果符合标准的枝条较多,可多弯枝。如果一次选不出4枝,可以先少弯几枝,以后再补。弯枝以后,要经常检查,发现松脱的要及时固定好。弯枝后的新梢长到离地40cm时,即可打顶养蓬。

精选阅读

茶树树冠管理


1.茶树修剪

茶树修剪是树冠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修剪包括幼龄期的定型修剪、成年茶园的轻修剪和深修剪、衰老茶园的重修剪和台刈。

(1)茶树幼龄期的定型修剪在茶树幼龄期进行3~4次定型修剪,可抑制幼龄茶树主干的顶端优势,促进腋芽萌发,增加骨干枝数量,迅速形成健壮的具一定高幅的采摘面①第一次定型修剪在扦插苗移栽后进行。当移栽苗高达25厘米以上时,在离地面15~20厘米处留1~2个分枝,剪去顶端新梢.部分茶苗高度不足25厘米时,可留到5月中旬。修剪工具宜用锋利的整枝剪逐株修剪。只剪主枝,不剪侧枝,剪口要平滑,剪后留柄宜短。②第二次定型修剪:一般在翌年春茶萌动前的2月下旬~3月上旬进行。肥水管理条件和生长势比较好的茶苗,也可在旱季结束后的10月前后进行用整枝剪在第一次定型修剪的剪口上提高15~20厘米,剪去上部枝梢,剪后茶树高度为30~40厘米。修剪时注意剪去内侧芽,保留外侧芽,以促使茶树向外分枝伸展,同时剪去根颈处的下垂枝及弱小分枝③第三次定型修剪:在第二次定型修剪一年后进行,若茶苗生长势旺盛也可提前。用篱剪在第二次剪口上提高10~15厘米,即离地面40~55厘米处水平剪除上部枝梢,并用整枝剪将根颈和树蓬内的下垂枝、弱技剪去,促进骨干枝正常生长通过三次定型修剪后的幼龄茶树,可形成树高40~55厘米、树幅60~100厘米,具有一定数量的、粗壮的骨干枝层,然后采用“春、夏茶打顶轻采,蓄枝养蓬”的技术措施。秋茶后进行轻修剪,即在上次剪口上提高5~10厘米,用篱剪剪成平顶形或略带弧形。经过两年打顶轻采养蓬,在茶树高达60~80厘米,树幅达100厘米以上时即可正式投产,进行成年茶树修剪管理。

(2)成年茶树的修剪成年茶树需每年进行一次修剪,以保证茶树不断萌发生长较粗壮的新梢。①轻修剪每年进行一次,一般在秋茶停采后的10月中下旬~11月上中旬进行,但封园较晚的茶园和有冻害的山地茶园,则宜在春茶前进行,且宜早不宜迟,以免推迟春茶开采期,影响春茶效益。为了控制采摘面,促使茶树发芽整齐,提高产量、鲜叶品质和采茶工效,—般用篱剪在原有剪口上提高3~5厘米,修剪宜轻不宜重,否则会推迟春茶开田期,造成春茶减产。②深修剪:每隔3~5年进行一次深修剪,通过深修剪适当降低树势,剪除树冠面上细弱的生产枝,培养健壮树势,提高育芽能力。深修剪一般在秋茶结束后进行,为了减少当年经济损失,也可在春茶结束后进行。用篱剪或修剪机剪去树冠上部10~15厘米处的细弱枝条,再用整技剪清除茶蓬中的弱枝、病技、枯枝及下垂枝。

2.茶树的采摘

合理采摘是茶叶获得稳产、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之一。合理采茶就是要根据茶树品种、气候条件、树龄、生长势及不同肥培水平等因素,结合市场需求采摘茶叶,采茶和留养结合,既收茶叶,又能保证茶树正常生长,达到持续高产优质的目的。

(1)幼龄茶树的采摘在正常肥培管理条件下,经过两次定型修剪后幼龄茶树,在春茶后期树高可达45厘米以上,经过第三次定型修剪,茶树高达60厘米左右,均可采用“打顶留叶”的方法采荼。其采留标准是春茶留二、三叶,采一芽一、二叶;夏茶留二叶,采一芽一二叶;秋茶留一叶,采—芽一、二叶。在幼龄茶树采摘过程中应注意“采顶养边、采高养低、采密养稀”的原则。经过三次定型修剪和打顶留叶采摘后的幼龄茶树,在树高达60~80厘米,树幅达130厘米左右时,即可用成年树采摘措施管理。

(2)成年茶树的采摘成年茶树应坚持“以采为主、采留结合、及时开采”的原则,才有可能在较长时间内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春茶采名优茶原料,多为单芽,一芽一叶初展或一芽一叶展,如有5%达到开采标准时即可采茶采名茶要求原料细嫩匀整,一般采摘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一叶展或采单芽。大宗红条茶、绿茶、红碎茶要求原料为中等嫩度,一般以采一芽二、三叶为主及采嫩的对夹叶。打油茶和六堡茶则要求采基本成熟的新梢和对夹二至三叶一般可采用“全年留鱼叶”或“春、夏茶留鱼叶,秋茶留一叶,及时、分批、按标准采留”的方法采茶。

(3)机械采茶近年来,在我国大型茶场推广试用的采茶机,有双人担架式、机动型、螺旋滚刀切割式采,茶机及水平旋转刀切割式采茶机两种。这两种采茶机的采摘质量好,操作方便,能适应各种地形的茶园作业,比手工采茶提高工效约10倍。在试用推广采茶机采茶的茶园,其肥培措施也需适当加强。

(4)鲜叶管理采下的鲜叶及时运到茶叶加工厂,经专人验收后尽快摊放在清洁荫凉的室内。运送鲜叶的容器采用透气性好、清洁的竹编筐,筐的容量以50~100千克为宜,运送途中避免挤压,减少损伤一般要求鲜叶采摘后4小时内就要进厂,万一不能及时送到茶厂,一定要避免日晒雨淋,并在干净通风处摊放保鲜,然后尽快送往加工厂。

茶树的培养与修剪技巧


从植物学道理上说,茶树修剪重要起到以下几种感化:

一是控制顶端优势。植物在发展过程中,顶端枝梢或顶芽的发展老是比侧枝或侧芽旺盛敏捷,出现出明显的发展优势就叫顶端优势。其心理原因有很多学说,主如果发展素说,重要概念是:当用工资的办法剪去顶芽或顶端枝梢时,剪口以下的侧芽就会敏捷萌产发展,修剪反响最敏感的部位是剪口以下,也经常是第一个芽最强而依次递减的,一般定型修剪能刺激剪口以下2~3个侧芽或侧枝发展。而台刈可刺激根颈部的埋伏芽萌发。

二是相对均衡地上部与地下部。茶树树冠与其根部构成互相对立而又同一的整体,它们之间既表示了互相抵触,又表示出互相对立而均衡关系。茶树一经修剪,就可以打破其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相对均衡;茶树具有再生才能强的特点,修剪能使休眠芽或埋伏芽萌发出新的芽梢,如许经由过程修剪或采摘打破均衡,又与地下部发展达到新的均衡,使茶树平生中地上与地下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均衡。

三是引诱新芽发育。同一枝条上,从基部到顶端的各叶腑间着生的芽,因为形成时代、叶片大小以及养分状况的不合,质量上存在必定的差别,叫做芽的异质性;当树冠枝条的育芽才能减退时,根颈部的潜状芽就能敏捷萌发,是以,在实践顶用台刈或重建剪的办法更新茶树。

四是克制生殖发展。养分发展与生殖发展也是茶树体系发育中的一对对立同一体。当采取修剪办法时,就能克制生殖发展,促进养分发展。

按照茶树的植物学道理,可根据不合类型茶树决定各自的修剪办法。

1.幼龄茶树——定型修剪 幼龄茶树定型修剪就是克制茶树的顶端发展优势,促进侧芽萌发和侧枝发展的修剪办法,达到培养骨干枝、增长分枝级数,形成“壮、宽、密”的树型构造,扩大采摘面,加强树势的目标,为高产、稳产、优质打下优胜的基本。

定型修剪的时光:每年的春、夏、秋季均可进行,以春季茶芽萌发之前的初春2~3月为最佳时光。

定型修剪的次数:一般幼龄茶树需进行3~4次定型修剪,即定植后3~4年内每年进行1次定型修剪,海拔低、肥水前提好、长势旺的茶园一年可定剪2次。

定型修剪的办法:当茶苗高度达到25~30厘米时,离地15~20厘米处保存2~3个饱满芽下剪,是为第一次定型修剪;当苗高达到35~40厘米时,离地30厘米处下剪,是为第二次定剪;当苗高达到45~50厘米时,离地40厘米处下剪,是为第三次定型修剪。每次修剪请求剪口腻滑,呈45°角。

剪后治理:每次定剪后应急速增施肥料并及时防治病虫害。

2.青丁壮茶树——轻修剪和深修剪

轻修剪:一般每年的2~3月份进行1次,一般剪去冠面3~5厘米的绿叶层及参差不齐的枝叶。

深修剪:当茶树冠面出现很多鸡爪枝、纤细枝、节节枝时,就要进行深修剪,具体时光肯定在每季茶采摘停止后急速进行。具体办法是:剪除鸡爪枝、节节枝、细弱枝,一般修剪深度为8~12厘米,剪后冠面呈弧形。

3.衰老茶树——重建剪或台刈

重建剪:对于树势衰老、枯枝病虫枝较多、育芽才能弱、对夹叶赓续出现、产量逐年降低的半衰老茶树以及树势矮小、萌芽力差、产量无法进步的未老先衰茶树,均可采取重建剪,依衰老程度剪去原树高的1/3~1/2,越衰老剪去越多。

重剪时用剪刀或整枝剪,将冠修成弧形,并剪去下部病虫枯枝和部分细弱枝,瘦语应腻滑稍斜。

台刈:对树势衰弱、树冠多枯枝、虫枝、细弱枝、芽叶稀小且多是对夹叶、骨干枝附生地衣、苔藓、单产极低的老茶园可采取台刈改革。一般在离地面或茶树根颈5~10厘米处用利刀或专门的刈剪斜剪,大的主杆可用锯。剪(锯)时应防止瘦语决裂。

4.茶树修剪应合营响应的技巧办法 ①剪后急速进行肥、土、水治理,重点是深施重施有机肥。②修剪应与采、留叶相结合。③发明病虫及时防治。

茶树虫害--茶树茶枝镰蛾


学名 Casmara patrona Meyrick 鳞翅目,镰蛾科。别名茶蛀梗虫、茶枝蛀蛾、油茶蛀茎虫、茶织叶蛾。分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湖北、台湾。寄主 茶树、油茶。为害特点 幼虫从上向下蛀食枝干,致茶枝中空、枝梢萎凋,日久干枯,大枝也常整枝枯死或折断。严重影响产量、质量。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一18mm,翅展32—40mm。体、翅茶褐色。触角黄白色丝状。下唇须长,上弯。前翅近方形,沿前翅前缘外端生一土红色带,外缘灰黑色,内侧具一土黄色大斑,斑中央具一狭长三角形黑带纹指向顶角处,其后具灰白色纹分割的2个黑褐色斑,近翅基中部具红色隆起斑块。后翅灰褐色较宽。腹部各节生有白色横带。卵长lmm,马齿形,浅米黄色。末龄幼虫体长30一40mm,头细小,头部黄褐色,中央生一个浅黄色“人”字形纹,胸部略膨大。前胸和中胸背板浅黄褐色,前胸、中胸间背面有1个隆起 的乳白色肉瘤,后胸和腹部为白色,背部稍呈浅红色,腹末臀板黑褐色。蛹长18—20mm,长圆筒形,黄褐色,腹末具突起1对。 生活习性 年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受害枝干中越冬。安徽南部及湖南长沙越冬幼虫于翌年4月下旬后化蛹,5月上、中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下旬一7月成虫羽化后交尾产卵,6月上中旬进入羽化高峰期,6月下旬幼虫盛发,8月上旬后开始见到枯梢。安徽卵期10一23天,幼虫期290一310天,蛹期30天,成虫寿命4一10天。成虫喜在下午或夜间羽化,白天隐蔽在茶丛中,夜晚活动,有趋光性。交配后的成虫把卵产在嫩梢上1—6叶节间,粒产,每处l粒。初孵幼虫从叶腋处钻入芽鞘,向下钻蛀,5天后梢部4—6片叶开始萎凋,l一2龄幼虫为害小枝,3龄后从小枝进入侧枝或主干处为害,常蛀到近地面处,枝干的阴面蛀有一列排泄孔3—5个,幼虫栖息在最下一个孔的下方,常从孔中排出圆柱形粪便和木屑,长2—3mm,该幼虫在虫道里十分活泼,老熟幼虫化蛹前先在距枝端茶枝1/3处咬一个羽化孔,羽化孔近圆形,直径3.5—5mm,然后在孔下虫道里吐丝做茧化蛹在其内。管理粗放茶园和老龄茶树及树势衰弱的茶园受害重。此外,枝干粗壮的乔木型品种较枝干细的灌木型品种受害轻。防治方法 (1)加强茶园管理。8月中旬发现有虫梢及时剪除,冬季、翌春要细心检查有虫枝并齐地剪除,及时收集风折虫枝,集中烧毁或深埋,可压低虫口,减少为害。(2)必要时用脱脂棉沾80%敌敌畏乳油40一50倍液,塞进虫孔后用泥封住,可毒杀幼虫。(3)利用灯火诱杀,连续2—3年也很有效。

茶树生理特性:茶树组织培养的生理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茶树繁殖方法并不限于种子或营养体,而且可用组织、细胞甚至原生质体进行培养成株。这是由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即细胞携带着一套完整的基因组,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具有产生完整植株的能力。这是体细胞在其生命周期中的基本特性。 具有全能性的细胞大体可分为三类: ①受精卵(即合子) 配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经过联合和交换而发生分离,经过授精后形成合子,它们有巨大的发育潜力,可进一步发育成种子。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在遗传上经过减数分裂交换和染色体随机分离,再经配子融合形成合子这样的两次基因重新组合。如果两个亲本是人工选定的优良组合,合子或幼胚离体培养经分化后的再生植株中,可能分离出多种优良类型作为育种的原始材料。 ②发育中的分生组织细胞(包括幼嫩器官的细胞) 在发育的植株中,分生组织的细胞全能性保持得最好,如根、嫩茎、幼叶、花等许多器官中的细胞也均具有全能性。这些材料通过培养,可以获得与供体极为类似的大量茶树植株。 ③雌雄配子及单倍体细胞 它们在基因组中成对的等位基因只剩下一份,因此其主要特点是基因表达充分。在此情况下显性的和隐性的基因均可充分显现,这对育种过程中的选择和淘汰是十分有利的,由它们形成的细胞无性系也是基因工程中理想的受体材料。 目前在茶树上已能利用叶子、子叶、嫩茎(带腋芽)、成熟胚、未成熟胚、子叶柄、花药等作为外植体,通过培养,诱导出完整植株。可以预料,细胞全能性的进步开发和利用,可望创造出更多的茶树新品种,并为营养繁殖开拓更广阔的途径。

茶树组织培养的生理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茶树繁殖方法并不限于种子或营养体,而且可用组织、细胞甚至原生质体进行培养成株。这是由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即细胞携带着一套完整的基因组,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具有产生完整植株的能力。这是体细胞在其生命周期中的基本特性。 具有全能性的细胞大体可分为三类: 1、受精卵(即合于) 配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经过联合和交换而发生分离,经过授精后形成合子,它们有巨大的发育潜力,可进一步发育成种子。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在遗传上经过减数分裂交换和染色体随机分离,再经配子融合形成合子这样的两次基因重新组合。如果两个亲本是人工选定的优良组合,合子或幼胚离体培养经分化后的再生植株中,可能分离出多种优良类型作为育种的原始材料。 2、发育中的分生组织细胞(包括幼嫩器官的细胞) 在发育的植株中,分生组织的细胞全能性保持得最好,如根、嫩茎、幼叶、花等许多器官中的细胞也均具有全能性。这些材料通过培养,可以获得与供体极为类似的大量茶树植株。 3、雌雄配子及单倍体细胞 它们在基因组中成对的等位基因只剩下一份,因此其主要特点是基因表达充分。在此情况下显性的和隐性的基因均可充分显现,这对育种过程中的选择和淘汰是十分有利的,由它们形成的细胞无性系也是基因工程中理想的受体材料。 目前在茶树上已能利用叶子、子叶、嫩茎(带腋芽)、成熟胚、未成熟胚、子叶柄、花药等作为外植体,通过培养,诱导出完整植株。可以预料,细胞全能性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可望创造出更多的茶树新品种,并为营养繁殖开拓更广阔的途径。

茶树树冠与根系生长的相关性


茶树的地上部与地下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个体与群体之间,既有各自独立的生长发育规律,同时也有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些关系统称为茶树生长发育的相关性。 茶树树冠与根系生长的相关性 茶树树冠与根系的生长,在外部形态上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从茶籽萌发后,根系生长和枝叶生长是齐头并进,进入幼苗期后,“根冠比”(即根重与枝叶重之比)值基本上在1左右。随着生长的延续,由于地上部光合能力增强,枝叶生长加速,其生长总量逐渐超过地下部,树冠比例相应增大,在自然条件下,根冠比常在1:1.5的范围内。在生产上常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来促进或抑制树冠或根系的生长,例如,修剪或采摘可打破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平衡,使地上部生长较旺盛,其生长总量常可超过根系生长量的2~3倍。施用氮肥能促进树冠枝叶生长,而磷肥可增加根系的生长量。在生长的高(深)幅度上,亦有类似趋势。随着树龄增加,地上部树高、树幅与根系分布范围之间,仍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通常根系扩张面大于树幅,而根系垂直生长的深度常小于树高,上下形态之间也具有较强的对应关系。 其次表现在茶树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长,在时间上有交替的关系。即当地上部相对静止时,地下部生长最活跃,当地上部生长旺盛时,地下部则生长缓慢。茶籽萌发后,地上部、地下部生长量,在年生育周期中,出现多次的交替生长现象,萌发当年不太明显,随着幼苗的成长,交替生长趋势逐渐明显。成年茶树地上部与地下部之间,一年有2次明显的交替生长现象,即当4~5月份地上部新梢生长旺盛时,根系生长相对缓慢,而当10月份后新稍生长相对休止时,根系生长又趋向活跃。 另外,还表现在树冠与根系物质转化机理上的依存关系。茶树体内产生的许多新物质,都是在树冠与根系密切配合、互为因果的条件下合成与转化的,这些物质的形成,又促进了茶树的生长与发育。例如,糖类(或称碳水化合物)是构成茶树有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是光合作用合成、代谢、转化的产物,是器官结构和细胞壁的主要成份,也是茶树根、茎中主要的贮藏物质。如果没有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把光合产物源源运向根系,根系的生命活动就要受到影响;相反,如果没有根系及时提供水分和矿质营养,地上部分的光合作用就会受到阻碍,各种生理代谢活动也无法进行。又如,氨基酸是茶叶中的重要含氮物质,也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而氨基酸的前期化合物是在叶片内形成的,并从叶片转移到根部,在根部进一步完成氨基酸的合成,再从根部运向地上部,供树冠生长需要。经研究验证,茶树新梢中全氮含量在萌发生长期明显上升,以后虽有起伏,但总趋势呈渐降变化,根系中的含氮量以3月新梢萌动前达到最高,新梢生长期又逐月下降。茶树体内经常进行着代谢物质的向下或向上的运输,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在正常的生育过程中,保持着一定的动态平衡关系。

露枝茶|露枝茶树的种植方法|露枝茶的功效


露枝茶:由于这种茶最初产于日本的中南部,明代传入中国,由于对气候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种植和管理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间苗补缺 目前发展新茶园,多数采用茶籽直播。前面已经提到,有性繁殖的后代性状比较杂乱,个体间的性状差异较大;同时在播种茶籽时,考虑每丛最后定苗数是2-3株,因此每穴播种粒数也是酌情增加的。基于这些原因,必须间苗,以使露枝茶茶树性状相对一致,为今后快速成园,实现机械化采茶和茶叶高产稳产优质打下基础。间苗工作应挖掘留优去劣,留强去弱的原则。在茶苗、二龄期内,在年生长结束后进行一次间苗工作。中小叶种露枝茶茶树每丛最后留苗2-3株,大叶种露枝茶茶树,每丛最后留苗1-2株。经过间苗的茶丛,要将根部松动过的土壤及时踏实,以利茶苗生长。间苗过程中因苗数过多而被间出优良性状茶苗,可用来补植缺丛,这样既解决部分种苗来源,同时由于取苗临近,宜于带土移栽,及时定植,所以补缺后的茶苗成活率也高。

在生产上,出于种种原因,往往会有缺丛现象产生。茶苗缺丛后及时进行补植,并保证补植茶苗的成活率,对提高茶园单产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否则会造成缺丛断行,茶园既不美观,产量也受影响。在一、二龄期内如不抓紧补植工作,今后随着树龄的增大,补植工作也逐渐难以进行,成活率会大大下降,这是共同的经验。新菘园苗期的补缺工作,应选择同龄苗进行补植。移栽时应注意的事项。

配料:陈皮100克,露枝茶100克,八角10克,桂枝20克,杏仁10克

做法:把陈皮、露枝茶、八角、桂枝、杏仁切碎或碾碎,然后均匀掺合在一起,每次取用8-10克放入开水中浸泡或者放入锅中用开水煮沸,等到水温凉时把汤饮尽。每天饮用两次,早晚各一次。

功效:可以使手臂变白,用了这款秘方30天就彻底治愈了鱼鳞病。另外饮用还有理气的作用。

茶树是“野生型与栽培型间的过渡类型”


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的召开,宣告了普洱茶故乡“邦崴古茶树”的诞生,论证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茶树是“野生型与栽培型间的过渡类型”。至此,世界茶叶的祖国,原产地中心地带的云南有了野生型的巴达茶树王,栽培型的南糯山茶树王,过渡型的邦崴茶树王,如此三王并存云南,其深远意义及价值,学术界自有评说。本文拟就上述类型的划分及由此面引起的有关问题作些探索,一孔之见,还望茶学界同仁不吝指教。

一、关于茶树的野生型、栽培型及过渡型

茶树起源于中国,具体而言应是中国的西南部,这是国内外茶学界的基本共识。至于涉及茶树的野生型,栽培型及过渡类型的研究与划分,实际上属于“植物分类学”与“作物起源与进化”的研究范畴,而后者是新兴的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枝,它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登上大学讲坛的历史还十分短暂。

茶树的野生型,即是指在一定地区经长期自然选择所保留下来的茶树类型.自然选择是生物界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现象,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解释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由于自然选择是自然界通过生存斗争方式进行,保留的主要是对生物体本身有益的变异,没有人为活动的参与,没有明确的目标、计划性,故进程是十分缓慢的,自然界一个新物种的产生往往需要数万年,甚至数十万年的时间。同其它栽培作物一样,具有形形色色栽培品种的茶树,也是在某一历史年代,由起源于某一地区的原始野生种栽培驯化而来的。而这种“原种”据考证起源于距今6000万年到4000万年”,早巳不复存在,至多只能以遗体化石的形式保存在地层中。高大的乔木能形成化石留存本已不易,发现它则更是机会极少。然而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这一原种的后代,经受自然选择,不断演化,衍生、特化,造就了今天茶组植物43个种7个变种或订正归并虚的12个种6个变种,其中除栽培品种所隶属的茶种外,其余则是我们称之为人们未利用或甚少利用的茶树野生型。值得指出的是:根据进化的不可逆性,现存的进化的生物不可能恢复其原始祖先的形状,即便将它重新置于其祖先所处的环境。在进化过程中已灭绝的生物将永不再现。这使人不难理解为什么印度阿萨姆曾一度认为是野生的茶树难掩其本来面目,而南糯山的茶树王亦应是栽培型,因为它们业已进化,不可能返祖(生物中甚至人类,返祖现象偶有出现,但不是主流,系个别)。同时,对于那些初步定为野生型或其它类型的“茶树王”级的珍稀茶树,由于实际上尚未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确应妥善保护,否则一旦死亡,难以再现。

同茶树的野生型相对的是茶树的栽培型,如果说野生型是自然选择的产物,那栽培型则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产物。人工选择指通过人类不断选择培育,创造生物新类型的过程。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工选择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选择那些符合人类需要的个体或性状,并使这些有益变异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且由于目标明确、计划性强,比自然选择的效率高得多。人工选择的参与,野生植物的栽培驯化,地区之间的相互引种、选育,使得当今世界栽培作物品种纷繁、丰富多彩。根据栽培植物起源历史,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古老的栽培型植物、二是较早出现的、三是近百年来人工选育的”。茶树是属于古老的栽培植物。人类原始农业的出现大约距今一万多年,茶树的利用经历了食用、药用,饮用等阶段。有据可查的西汉王褒《僮约》是茶叶作为商品的见证。由野生茶树的采集到人工栽培,由个体的自给自足到形成商品,需要一段较为漫长的年代。但栽培型茶树到底自何时起,茶树由野生到栽培利用,本身是一个渐变过程,很难说有明确的划分界限,即便有,亦无据可查,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既然栽培茶树是由原始的野生型进化而来,这进化包含茶树由低极到高极,由简单到复杂、类型由少到多、逐渐演变向前发展的过程。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既具野生型特征又具栽培特征的茶树类型——过渡类型是顺理成章的。起源于4000万年前的茶树原始野生种。经历造山运动的升降沉浮,第四纪冰川的侵袭驱赶,寒来暑往气候变迁等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不断地演变发展。因此从进化的角度看(原始类群的含义有一部分是时间问题,即出现先后顺序,有一部分是这个类群离开它的祖先有多远的问题。这里主要从时间角度),同属野生型的茶树,应该划分出早期出现的原始的野生型和后期产生的进化的野生型,尽管这方面研究有待深入且欠缺具有说服力的化石证据。人类对茶树的利用最初是由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野生采集开始,这种从古到今的采集并非人工选择,虽然它对栽培作物起源具有重要意义,栽培作物的产生是人类有意识、有计划将野生植物置于一定栽培环境条件下进行多代选择和培育的结果。根据目前研究资料可以说明,栽培型茶树至少应有数千年的历史,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新型栽培品种的诞生需时更短,栽培型仍在高速进化,栽培型包括原始的栽培型和进化的栽培型不容置疑。

显然,介于野生型和栽培型之间的过渡型,从进化角度看,它应是较进化的野生型和较原始的栽培型的综合。

油茶移栽早产丰产


油茶采用移栽法,在2—3年便开花结果,获得丰产,与直播的油茶相比较。能提早5—7年结果。其主要栽培技术措施有如下:

一、炼山开荒 在油茶移栽前一年的秋季,可根据地形因地制宜,炼山开荒。可采取平地全垦,也可陡坡带垦或疏林穴垦,让土壤充分晒白风化。移栽时间宜在冬、春两季进行、春季应在立春至惊蛰之间。株距170—230厘米,行距170厘米。

二、选择茶苗 移栽的油茶树苗,应选择高100厘米以下,无病虫害的野生茶树苗。起苗时不要损伤主根系。

三、栽种须知 挖穴应有70厘米见方,先把表土放一边,底层的土放另一边。栽种时,先下基肥,放些牛栏粪,土杂肥,后放树苗。树苗要放正,根系要舒展,先填表土,把苗提一提,然后填上底层土后再踏实。如树苗较大,要剪除部分叶片,还要设支柱,以免摇动,影响成活。

四、植后管理 油茶移栽后,夏、冬两季除草覆土时,应结合增施肥料。夏季宜施磷、钾肥,以利结果,提高出油率:冬季宜施氮肥,以利春季抽枝发叶。移栽后头1—2年,可在油茶林间种花生、玉米、蔬菜、木薯、红薯等作物,以培肥地力,提高效益。移栽后第二年,要修剪枝1次,以后过2—3年再修剪枝条1次,应剪去脚枝、徒长枝、荫蔽枝和病枯枝,使树枝均匀,呈伞形树冠。管理中还应注意防治病虫害。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3588.html

上一篇:茶园规划--我国植茶的生态条件适宜区域

下一篇:茶树品种区划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