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根系是茶树的营养器官之一,由胚根发育而来的体轴的地下部分,是构成茶树整体的重要部分。根系分布于地下,主要功能是把茶树固定于土壤和支持地上部,并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溶于水中的无机养料,贮藏生命活动所形成的营养物质。
根系生长特性:茶树根系由主根、侧根、细根和根毛组成,主根由种子的胚根发育而成。生长时其生长点细胞向外形成根冠组织,向内形成伸长组织,使根尖在土壤内伸展。主根能不断深入土层,侧根也不断发生,即由主根上分生侧根和细根,细根上生出根毛,使主轴形成分枝。
茶树的侧根在主根上呈螺旋状排列。在垂直根上的螺旋状排列有不匀称的现象,即在螺旋周的轮次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致使侧根分布成为层状结构。一般根系深度分布在1m左右,可分为3-4层。3年生茶树根系就有两层侧根,第一层侧根分布于离地面12-18cm处,不甚发达;第二层侧根一般分布于离地面20-25cm处,而且外围的吸收根生长极为旺盛,厚度为10cm或更厚。
茶根的再生能力极强,可以通过地上部树冠的改造,也可通过深耕,促使根系的更新,从而达到茶树复壮。
茶树根系的生长有向水、向肥和向阻力最小的方向伸长的特性。在株与株、丛与丛之间,有镶嵌或连生现象。有的茶树根颈部自然地靠接在一起。
根系的分布规律:茶树根系幼苗期、幼年期有明显主根,而且垂直分布大于水平分布。在一般情况下,1年生茶树主根长20cm;2年生茶树垂直分布深40cm,水平分布宽度30cm;3年生茶树根系垂直分布深55cm,水平分布宽度60cm;4年生茶树根系垂直分布深70cm,水平分布宽度60cm,这时根幅与冠幅相对称。成年期的茶树,侧根的数量愈来愈多,有的侧根变得很粗壮,与主根大小相似,这时根系垂直分布都在1m以上,水平分布已交叉密布行间。
茶树吸收根的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土壤层10-30cm,吸收根量占总吸收根量的50%。幼年期到成年期吸收根垂直分布集中在20-30cm,水平分布集中在20-40cm,即由树干附近向行间发展。
茶树根系生长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土壤里,茶树主根常因渍水不能正常地向深处生长,有的甚至引起主根腐烂,并出现以侧根呈丛状分布于土壤表层,成为丛生根类型。在土层浅薄和有硬盘结构的土壤里,丛生根系较为普遍,干燥沙质土壤,茶树根系一直保持直根系。
种植方式的不同,茶树占地范围不一样,根系生长受到株与株,丛与丛的限制。丛植的茶树侧根可向丛四周匀称的伸展;单条植的茶树根系向两侧行间伸展范围较广,而丛间伸展范围较窄;双条植茶树,根系向大行一侧伸展较好,而向小行与丛间的伸展就较差。
加强土壤管理是促进根系生育的关键性栽培技术。
根表的微生物和菌根:茶树根系的生育常与菌根共生,即根表富有微生物并有菌根共生。茶树根表微生物有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同龄茶树根的不同部位上则表现为活力较强、分泌物较多的吸收根表的微生物较多,而侧根上相对较少。成年茶树根系的活力和代谢机能最强,因而成年茶树根表上真菌和细菌也最多。茶树根系中有菌根存在,茶树的菌根可分为内生苏根、外生菌根和外内生菌根。
茶树根系吸收矿质元素(absorption of mineral elements by the root system of tea plant)
茶树根系从土壤和水中吸收离子状态元素的过程。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一个生理过程。是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器官。茶树根系吸收矿质元素以根尖为多,离幼根尖端2-3cm处磷的移动量为最大。根毛部是根尖吸收矿质离子最活跃的区域。一般说来,主动吸收是根系吸收矿质的主要形式。
成龄茶树的吸收利用率,氮是50%,磷是22.5%,钾是45%。幼龄茶树分别为25%、4%、7.5%。在全年中,氮和钾的吸收主要集中在4-11月;磷则集中在4-6月和9月,各占总吸收量的49%和38%。
土壤条件影响茶树根系对矿质的吸收。
①土壤水分和氧气:土壤通气良好,氧气充足,CO2浓度减少,呼吸增强,促进根系生长和对水、肥的吸收;
②土壤溶液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数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但超过一定量时,离子载体与矿质离子结合达到饱和,根系吸收矿质离子不再增加。每500g氮可收获鲜叶25kg左右,亩产鲜叶一吨左右,年施氮以20-30kg为宜,超过30kg,虽能提高产量,但利用率不高。
③土壤温度:根系吸收矿质随土温升高而加快,以25℃-30℃为宜。
④土壤pH:宜茶的土壤pH为4.5-6.5,以pH5.2-5.6最好。阳离子的吸收随土壤pH上升而增加,阴离子的吸收随pH的上升而降低。土壤酸性增强,磷、钾、钙、镁易溶解,易被雨水淋洗,有效度降低;铁、铜、锌、锰、铅有效度增加。铝浓度在15ppm,有助于茶树对磷的吸收。随铝浓度增加,根系对钙、镁、钾的吸收下降;土壤锰过高,易发生缺铁;磷过高,根系吸收锌、镁、铁少;钾过高,抑制氮、镁、钙的吸收。土壤酸性过强,会引起土壤结构恶化,土壤有益微生物活动受抑制,有机物质分解不良。土壤碱性增强,铁、磷、钙、镁、铜、锌逐渐形成不溶解状态,能被茶树利用的减少。
茶树根系吸水指茶树根系从土壤中吸水的过程。根系吸水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土壤因子直接影响根系吸水。
茶树根系吸水以根毛区和未木质化白根吸水能力为最强。有主动吸水和被动吸水。主动吸水是由根压引起的,根系吸水的快慢决定于根导管汁液与土壤溶液之间的水势差异大小。被动吸水是由于叶蒸腾作用产生的蒸拉力引起的。蒸腾拉力是被动吸水的动力。通常被动吸水占主要地位,茶树蒸腾作用弱(如云雾天气、夜晚),主动吸水才成为根系吸水的主要方式。
土壤因子直接影响茶树的主动吸水,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被动吸水。
①土壤水分:茶树能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是田间持水量与永久萎蔫系数之间的水分。适宜茶树生育的水分,上限是田间持水量的90%,下限是田间持水量的60%。降低到田间持水量的45%,茶树发生旱害;超过田间持水量、茶树发生湿害。
②土壤氧气:氧气是茶树根系生育和吸收水、肥的重要条件。土壤板结或水分过多,造成土壤氧气缺系和CO2浓度增高,短期内可使根呼吸速率降低,限制根系吸水;较长时间后,根系进行无氧呼吸、危害根系,整株枯死。
③土壤温度:土温低,水的粘性增加,扩散速率降低;细胞原生质粘性增大,透性降低;根呼吸速率减弱,限制根系吸水;根系生长缓慢,有碍吸收面的增加,吸水量小。土温升高,根系吸水加快;茶树根系生长最适温约25-30℃,吸水最快;30℃以上,加速根的成熟和老化,使幼嫩的细根木质化、栓质化,降低吸水能力;同时,会使细胞原生质结构部分遭受破坏,透性加大,造成一些离子外渗,根吸水速率变慢。
④土壤溶液浓度:茶树根系要从土壤中吸水,根细胞水势必须低于土壤溶液的水势。施用化学肥料过量,土壤溶液的水势过低,便阻碍根系吸水,甚至引起根系水分外渗,造成生理干旱。
以下介绍几种茶树根部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1、 茶苗白绢病
1、1分布及症状: 茶苗白绢病是一种常见的苗圃根部病害。分布范围广,为害严重。除茶外,尚能为害瓜类、茄科、麻类、烟草、花生等200多种植物。发生在根颈部,病部初呈褐色斑,表面生白色绵毛状物,扩展后绕根颈一圈,形或白色绢丝状菌膜,可向土面扩展。后期在病部形成油菜籽状菌核,由白色转黄褐色至黑褐色。由于病菌的致病作用,病株皮层腐烂,水分、养分运输受阻,叶片枯萎、脱落,最后全株死亡。
1、2病原:是一种担子菌亚门薄膜革菌属的真菌。菌丝体初无色,后稍带褐色,密集,形成菌核。菌核圆形,表面光滑、坚硬,黑褐色。在湿热条件下产生繁殖体,即担子和担孢子,但不常见,传病作用也不大。
1、3发生规律: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于病组织上越冬,干燥条件下可存活5~6年。第二年春夏之交,温湿度适宜时萌发产生菌丝,沿土隙蔓延或随雨水、灌溉水、农具等进行传播,侵染幼苗根颈部进行为害。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以6~8月发生最盛。土壤粘重,酸变过大,地势低洼,茶苗长势差,以及前作为感病寄生地,病害发生亦重。
1、4防治方法:选择生荒地或非感病作物的地作苗圃。注意茶园排水,改良土壤,促进苗木建壮,增强抗病力。感病苗圃应及时清除病苗并进行土壤消毒。药剂用50%多菌灵500倍液、0.5%硫酸铜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移栽茶苗叶可用20%石灰水浸泡消毒。
2、茶根癌病(与茶苗立枯病比较)
2、1分布及症状: 主要为害茶苗,在部分茶区发生严重,造成茶苗枯死。以扦插苗圃中常见,主侧根均可受害。病菌从扦插苗剪口或根部伤口侵入,初期产生淡褐色球形突起,以后逐渐扩大呈瘤状,小的似粟粒,大的象豌豆,多个瘤常相互愈合成不规则的大瘤。瘤状物褐色,木质化而坚硬,表面粗糙。茶苗受害后须根减少,地上部生长不良或枯死。
2、2病原:茶根癌病菌为野杆菌属[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S.et T.) Conn.]细菌。菌体短杆状,具1~3根极生鞭毛。在普通培养基上形成灰白色圆形菌落。发育适温为25~29℃,致死温度为51℃(10分钟)。在pH7.3时发育最好。
2、3发生规律:根癌病菌在土壤或病组织中越冬。次年环境适宜时,借水流、地下昆虫及农具传播为害。病菌从苗木伤口或切口处侵入,在组织内生长发育,刺激细胞加速分裂,产生癌瘤。
2、4防治方法:要严格苗木检查,防治地下害虫,减少根系伤口。苗木必要时可用20%石灰水浸根10分钟消毒后再移栽。
3、茶苗根结线虫病
3、1分布及症状: 主要分布于温暖的产茶区。此病是由一种很小的线虫引起,当线虫侵入茶根后,使根部形成肿瘤,形似黄豆、菜籽等,且大小不一,受害根系无须根,畸形,有时根系末端比前端粗,病株地上部分生长不良,植株矮小,生长衰弱,叶片发黄,干旱季节叶片易大量脱落而枯死。
3、2发生规律: 根结线虫是喜高温干燥的好气性生物,1年发生多代,当土温达25~30℃,土壤湿度为50%左右时,在地势高、土壤结构疏松的沙质土中,20~30天就可完成1代,而线虫在表层土壤比在下层土壤发生多,10℃以下时即停止活动。
3、3防治方法:
①选择生荒地作苗圃,若是种过花生、瓜类、豆类、红薯等作物的地则不宜作苗圃,盛夏应将土壤深翻,在阳光下暴晒10天后再翻1次,可杀灭土壤中的线虫。
②对已发病的苗木应增施磷肥和钾肥;提高其抗病能力,同时用石灰消毒或用1:20的茶枯水施入土壤中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茶紫纹羽病
4、1分布及症状:分布于各产茶区,但在华北和华东发生较普遍。此病主要发生于苗期及成株期,为害根部或根颈部,先是须根腐烂,呈褐色或黑褐色,然后蔓延到侧根,腐烂后呈紫褐色,病斑表面布满紫褐色丝状物,病根表面上有半球形的颗粒状茵核小茎基部加厘米硝常被紫红色的苗丝包围,质地柔软;易剥落,根部皮层也易剥落,严重时地上部分萎蔫,新梢发芽减少,病株枯死。
4、2发生规律: 一般在高温多雨的春夏之交或夏秋之交发病较重,凡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土壤过度干燥的茶园易发病。此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随农事操作;雨水、地下害虫及根部接触而传播蔓延,调运带菌的苗木和土壤时也可进行远距离传播,连作和前作感病的作物也易发病。
4、3防治方法:
选用无菌健苗令发现病苗及时挖除烧毁,工具用后洗净,然后对其余健苗用20%的石灰乳液浸l小时,或50%的多菌灵l000倍稀释液浸根半小时后再种植。排水不良及水位高的茶园注意排水,涝前应挖好排水沟。前期种过红薯、马铃薯和果树且曾发生此病的土地,要用70%的五氯硝基苯消毒,每亩用2.5千克加细土进行拌土消毒,或用福尔马林30倍稀释液浇灌土壤,发病初期用高锰酸钾或多茵灵1000倍稀释液浇灌根颈部。
分布及症状: 茶苗白绢病是一种常见的苗圃根部病害。国内分布范围广,为害严重。除茶外,尚能为害瓜类、茄科、麻类、烟草、花生等200多种植物。发生在根颈部,病部初呈褐色斑,表面生白色绵毛状物,扩展后绕根颈一圈,形或白色绢丝状菌膜,可向土面扩展。后期在病部形成油菜籽状菌核,由白色转黄褐色至黑褐色。由于病菌的致病作用,病株皮层腐烂,水分、养分运输受阻,叶片枯萎、脱落,最后全株死亡。
病原:是一种担子菌亚门薄膜革菌属的真菌。菌丝体初无色,后稍带褐色,密集,形成菌核。菌核圆形,表面光滑、坚硬,黑褐色。在湿热条件下产生繁殖体,即担子和担孢子,但不常见,传病作用也不大。
发生规律: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于病组织上越冬,干燥条件下可存活5~6年。第二年春夏之交,温湿度适宜时萌发产生菌丝,沿土隙蔓延或随雨水、灌溉水、农具等进行传播,侵染幼苗根颈部进行为害。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以6~8月发生最盛。土壤粘重,酸变过大,地势低洼,茶苗长势差,以及前作为感病寄生地,病害发生亦重。
防治方法:选择生荒地或非感病作物的地作苗圃。注意茶园排水,改良土壤,促进苗木建壮,增强抗病力。感病苗圃应及时清除病苗并进行土壤消毒。药剂用70%五氯硝基苯每方1~2.5公斤,加细土后撒施土面混匀。7~10天后再撒一次。感病较轻的苗木可用药液灌蔸,药剂有50%多菌灵500倍液、0.5%硫酸铜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移栽茶苗叶可用20%石灰水浸泡消毒。
茶根癌病(与茶苗立枯病比较)分布及症状: 主要为害茶苗,在部分茶区发生严重,造成茶苗枯死。以扦插苗圃中常见,主侧根均可受害。病菌从扦插苗剪口或根部伤口侵入,初期产生淡褐色球形突起,以后逐渐扩大呈瘤状,小的似粟粒,大的象豌豆,多个瘤常相互愈合成不规则的大瘤。瘤状物褐色,木质化而坚硬,表面粗糙。茶苗受害后须根减少,地上部生长不良或枯死。
病原:茶根癌病菌为野杆菌属[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S.et T.) Conn.]细菌。菌体短杆状,具1~3根极生鞭毛。在普通培养基上形成灰白色圆形菌落。发育适温为25~29℃,致死温度为51℃(10分钟)。在pH7.3时发育最好。
发生规律:根癌病菌在土壤或病组织中越冬。次年环境适宜时,借水流、地下昆虫及农具传播为害。病菌从苗木伤口或切口处侵入,在组织内生长发育,刺激细胞加速分裂,产生癌瘤。
相关推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