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苏茶茶树的灾害及防治

2019-11-13

江苏茶园主要灾害有旱灾、冻害和虫害,局部地区有小范围的湿害。建国以前,茶树种植零星分散,多为密度很稀的丛栽且多与杂粮、果木等间作,管理粗放,遇到灾害几乎没有任何防治措施,只能听天由命。

建国以后,大面积发展了条播密植茶园,茶叶生产成为丘陵山区重要的多种经营项目,实行了专业化管理,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防治逐步引起重视。50年代中后期,大部分茶园刚刚播种,害虫很少形成危害,仅个别茶园偶然使用砒酸铅等农药进行防治。50年代末为60年代初茶树小,茶园间作普遍,茶园害虫为发生代数少、体型大、咀嚼式口器的种类,仅局部发生,没有大面积危害成灾的记栽。主要以捕捉、采卵等手工方式,伴以农业技术措施和1605、滴滴涕、六六六 等化学农药防治。对于干旱、冻害的防治只能限于局部,主要是传统的挑水浇灌,表层松土抗旱和烟熏、漫灌防冻等方式。

60年代中期,茶树逐渐封行,茶园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使茶树害虫种群演变,发生代数多、体型小、刺吸式口器的害虫种类增加,化学方法成为主要防治手段,药剂为1605、1059、敌百虫、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1974年国务院明确“对于茶叶……等作物,要特别禁止和限制使用滴滴涕、六六六、汞制剂、砷制剂等农药”。1978年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农业局转发农业部《关于在茶叶等作物上禁止使用高残留农药的通知》,重申了茶园禁用六六六和滴滴涕,并要求农资部门大力推广高效低毒农药,优先供应茶区。此后有机磷农药乐果、敌敌畏、辛硫磷等得以推广,并宣传执行了采茶前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的有关规定,在全省茶区全面推行秋茶后茶园普喷石硫合剂的技术,大大降低了越冬虫口密度,有机氯农药在茶叶中残留逐步降低。1978年苏南地区发生百日大旱、茶园损失惨重,各地开始建设茶园灌溉设施、配备喷灌机具。

1981年省农林厅林业局组织有关部门科技人员进行的森林病虫普查中共查获茶树害虫59种。1987年无锡市茶叶品种研究所经3年对无锡市进行茶树害虫调查,查明茶树害虫108种,其中主要种为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尺蠖、黑刺粉虱、绿盲蝽、椰圆蚧、茶蚜等7种。这一时期开始使用除虫菊酯类农药,包括溴氰菊酯、氰戊菊酯,防治茶尺蠖等鳞翅目害虫;同时推广应用三氯杀螨醇,使螨类得以控制。

90年代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尺蠖仍然是全省茶区的主要害虫,绿盲蝽开始蔓延,危害加重,化学防治相继采用了单甲脒、双甲脒、灭螨灵等茶螨剂和扑虱灵。使同翅目害虫得以控制。1996年,因三氯杀螨醇含有滴滴涕等杂质被农业部明令禁止在茶园使用。同年溧阳周城开始了江苏最早的节水灌溉尝试。

一、旱灾防治

建国前,江苏茶园与杂粮间作,都是靠天生长,遇上干旱能采多少采多少。建国后,茶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肥培管理水平更是大大超过以前。茶园的抗旱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但由于茶园分布于丘陵山区,干旱仍是茶叶生产的最大威胁。1978年,江苏全省特别是苏南地区遭受百日大旱,持续35℃以上高温达25天,7、8月降雨不足200毫米。南京地区当年新发展5400亩的茶园,平均保存率仅14.5%,其他地区也只有20—30%。成年茶树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茶树成片落叶、枝条干枯。是年全省茶叶年产量下降12.4%,句容县茅山茶场茶叶年产量从上年的50吨,下降到15吨,减产70%。当年全省茶叶总产量比上年减少6500吨,减幅12.4%。

特大干旱对茶叶生产的严重影响,引起各级领导和茶场干部职工对建设茶园水利工程、采用喷灌机械设施的重视。1979年起省农林厅在国有茶场基本建设经费中安排了建设茶园水利工程与喷灌机械设施资金;省水利厅、镇江地区水利局、无锡市农水局对国有茶场建设灌溉设施也给予资金支持。

1979年春,在省、地两级农林、水利部门的支持下,金坛县方麓茶场经县水利局规划设计,与江苏省竹箦煤矿茶场共建4级泵站提水工程。沿方麓茶场公路1侧铺设高压水泥管(φ330毫米)3800米,该场为积蓄水源,在县林科所附近利用地形低洼处,挖土方2.4万立方米,建造了1个可容20多万立方米的水库。第一泵站设在江苏省竹箦煤矿砖瓦厂范围内,用100马力柴油机从主河道抽水输往第二泵站,第二、三、四泵站分别用75、55、30千瓦电动机抽水输往竹箦煤矿茶场,每小时抽水320立方米。方麓茶场用200毫米直径高压水泥管350节,和150毫米直径高压水管400节铺设支管道通向茶园,共建固定喷灌350亩,同时,使用金坛县汤庄公社喷灌机厂生产的喷枪,射程35米,压力3公斤,在较远的茶园中修造了4×3立方米与3×3立方米的蓄水池190个,通过埋设的高压水泥管道将水输入蓄水池内,用流动喷灌机喷灌500亩茶园。流动喷灌设备是自行组装的,动力是金坛县登冠乡生产的12匹马力柴油机,水泵是镇江林机厂产,喷头为无锡生产,射程10米。

与此同时,溧水县茶场在老鸦坝大型水库和五七水库建第一、 二电灌站,修建5.1公里的水利设施(石渠、330厘米高压水泥管、暗渠等形式)解决一、二、三工区2500亩茶园灌溉用水,建固定喷灌120亩,其余采用流动喷灌机喷灌茶园。该场在建设输水管道时测算,用高压水泥管比修建砖石水泥渡槽成本减少83%,因此在建设中选用了高压水泥管。

宜兴县阳羡茶场通过改造玉女潭提水泵站和沿公路的铸铁管道,先后在场部附近建设茶园固定喷灌设施500亩。句容县下蜀茶场在喷灌设施建设时采用塑料管作支管道,常因茶园深翻.施肥作业造成损坏,因此此后不再采用这种材料铺设茶园输水管道。这一时期,高淳县青山茶场、句容县张庙茶场、茅山茶场、九华茶场、无锡市郊区梅园茶果场、无锡茶叶研究所、跃进茶果场、大浮林茶场、扬州平山茶场和盱眙县茶场等也都因场制宜修建了各种类型的水利工程与灌溉设施。

1985年,无锡市茶叶研究所根据宜兴县气象站和该所积累的15年气象资料及茶叶生产实绩,综合研究分析,提出了茶园旱害成因,即夏秋季节气温特高,绝对最高气温35℃以上,茶树枝叶蒸腾大于根系吸收,生理生育受阻,新梢渐次泛红直至枯萎,导致旱害。该所提出的旱害指标是:高温时期连续半个月降雨量≤20毫米。除气候条件外,茶园土壤性状差异也导致旱害程度不同。土壤疏松,容重1.16~1.25克/cm3,固、液、气三相比例适当,受害较轻。喷灌指标为:①看天气,气温32℃以上,连续7~10天不下雨,开始喷灌。②看土壤,田间持水量的80%时,新梢生育开始缓慢,降到70%则停止生长,降至50%,茶叶受害,因此,当田间持水量70%时开始喷灌。③看茶树,茶叶失去光泽,尚未发黄时,或大量形成对夹叶,即可喷灌。一般喷灌用水量为日亩供水5m3~10m3,高产茶园应多喷些。

80年代后期,宜兴县新街乡茶场、无锡县八士镇山林茶果场、溧阳市桂林茶场和赣榆县金山乡夹谷春茶场等乡村茶场也先后建设了固定喷灌和流动喷灌相结合的水利工程设施。溧阳市桂林茶场从沙河水库取水,建固定喷灌茶园面积130亩,固定喷灌正方形设计,边长30m,喷头PY40型(直径12mm),压力3~4.5公斤,每小时喷水量8.69~10.5m3。由于流动喷灌维修方便,灌溉灵活性大,因此大多数茶场使用了流动灌喷设备,主要机型是泰州林机厂生产的75型喷灌机,射程30m。

1994年,江苏省出现持续高温干旱,苏南地区6、7、8月降雨较常年减少6成至7成,日平均气温高2~3℃,23.9万亩茶园95%以上不同程度受旱害危害。全省茶叶减收3000吨,减幅20%。新拓植的4.5万亩幼茶中有4.0万亩干枯死亡,成年投产茶园有1.05万亩树冠枯死,成片落叶的达7.75万亩,当年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并持续影响至1995、1996年。省农林厅园艺处通过调研分析,认为在同时受灾情况下,受灾程度与茶区地理位置、茶园土层厚度、茶树当时所处生育阶段、栽培技术措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据此提出全省茶叶减灾的具体措施:①坚持区域化发展的原则,在宜茶地区种茶;②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在茶园周围种植行道树、防护林、茶园合理密植和地面覆盖;③退出不合理间作,及时防治病虫;④必要的灌溉措施。

96年溧阳市周城镇九龙茶场在市有关部门扶持下,建造了固定喷灌80亩和微喷40亩相结合的灌溉系统,在江苏茶叶生产中首次尝试节水灌溉。

二、湿害防治

苏南茶区的大部分茶园土壤属下蜀系黄棕壤,土质粘重,不少地块有不易透水的粘盘层,遭遇长期阴雨,排水不畅,经常产生茶园湿害。1974年,溧水县茶场在解剖分析低产茶园形成原因时,发现部分低产茶园存在严重湿害。该场连续4年,采取开沟排水,对地势特别低洼的茶园,开挖蓄水池、沤肥塘,将挖出的泥土填入其他茶园的茶行中,400亩有湿害反应的茶园,普遍填土3~7厘米厚,基本解除湿害。句容县九华茶场长期为湿害困扰,1977年起,全场统一规划,分年实施,综合治理,因园制宜,全面防除茶园湿害。该场采用:开挖沟渠,缩小园块,明、暗沟结合,其中主沟深挖至1m。对少量低洼茶园挑客土,填、抬高茶园地平面。切断渗透水来源,在渗水上方开挖深1~1.2米的深沟。增施有机肥,掺沙子,改善土壤通透性。对湿害严重、缺株多的园块进行移植归并,土地重新平整后,实施高标准种茶。1989年,句容县多种经营局与省丘陵地区农科所合作,对句容茶区土壤进行测试分析,初步摸清造成茶园湿害的土壤质地原因:句容茶区土地属粘盘黄棕壤地区,成土过程中的粘粒和硅、铁等胶结物在30~60厘米深处积聚,形成特殊的铁锰结核粘重构造,孔隙少,结构致密,容重达1.63克/cm3,坚实度为2.9克/cm3。总的孔隙只有40.1%,非毛管孔隙只及表土层的52%,严重阻碍着水、气上下运动和茶树根系生长。据测定,粘盘层的渗水速度为每分钟0.01mm,而表层土(0~20cm)为6mm。一次10mm的连续降水过程,垂直下渗,透过表层只需16.7分钟,而渗至粘盘层下则需166.7小时(约7天)。由于粘盘层的阻碍,雨季下渗水分较长时间滞留于0~30厘米耕作层内,这是造成江苏茶园湿害的实质原因。为此提出改良土壤、解除湿害、促进茶树生长的措施:①理顺水系,沟渠配套,排除地面水,降低地下水。②增施有机肥,多种青绿肥,改良土壤,提高肥力。

三、冻害防治

江苏茶园冻害多表现为冬季干冻和春季晚霜。“倒春寒”危害多数为局部发生,历史记载不多。50~60年代,曾用过烟熏防霜冻和冬季茶园漫灌防干冻的措施。

从1973年开始,赣榆县陆续引种茶树,发展茶叶生产。但该县地处江苏最北端,冬季长期低温干旱。茶树经常遭受冻害,造成茶园断垅缺株,几经补种,难以成园。赣榆县多种经营局通过试验摸索,于1981年提出徐、连地区茶园防冻害技术措施:增施越冬肥,提高茶树抗寒能力。浇灌越冬水。该地区冬季雨水仅占全年的10%,为保持茶树体内的水分代谢平衡,须在大冻前浇足越冬水。培土壅根搭风障,对小茶苗进行培土壅根,对开采茶园则用山草、麦秸、稻草编成草帘子搭建风障以防风防霜抗寒流。建设防护林,营造绿色屏障。以上技术推广后,赣榆茶叶开始巩固发展。

从1993年起,江苏冬季经常出现暖冬现象,茶树萌芽期提前。但到“清明”前后,又出现“倒春寒”。低温霜冻,甚至下降春雪,使已经萌发的茶芽受冻、变红甚至枯萎,给苏南茶区春茶生产造成开采推迟、产量受损的严重后果。对此各地采取的防御措施有喷施叶面防冻肥(K4等)、树冠覆盖(遮阳网或稻草);更多的是加强茶树肥培管理,增强茶树自身的抗寒能力。1996年,溧阳市前马乡水西茶场进行了100亩茶园重修剪,夏秋留养枝条抽发40厘米以上,越冬前,叶面积指数超过4.0。1997年3月底,连续出现霜冻,水西茶场这100亩茶园受灾轻微,于3月30日开采,开采期比地处于同一地区的其他茶场提前7天。

四、虫害防治

(一)假眼小绿叶蝉

为浮尘子的一种,又称叶跳虫,是小体型,刺吸式口器、发生代数多的害虫之一。成虫或若虫以针状口器刺入茶树嫩梢皮层吸取汁液为害,或雌虫产卵于嫩悄内,危害茶梢生长。60年代中后期,随着大面积茶树树冠长大,农作物退出茶园间作,以及有机磷农药与化肥用量不断增加而逐步上升为主要茶树害虫。江苏茶区普遍发生,自70年代初起,危害加重。1985年一直被误认为是小绿叶蝉。1984年开始,金坛茅麓茶场对其发生规律、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1985年由南方5省茶树病虫测报与防治技术协作组在无锡、宜兴、连云港等地采集虫样,经南京农业大学田立新鉴定,确认是假眼小绿叶蝉。

1987年全省受害面积达60%以上,仅溧水县茶场,秋茶即损失干茶3500公斤,不少茶场不仅当年产量减少,还影响了翌年春茶。

1988年前主要使用乐果防治,1988年无锡市茶叶品种研究所用日本生产的25%优乐得防治该虫取得良好效果。1989年引进天王星,防治效果进一步提高。1990年无锡市茶叶品种研究所在全省茶区推广国产扑虱灵,取代了乐果,使假眼小绿叶蝉危害减轻,每年虽有大量发生,但均得到有效控制。

(二)尺蠖类

江苏茶区为害茶树的尺蠖有茶尺蠖、油桐尺蠖、灰尺蠖、银尺蠖等,以茶尺蠖、油桐尺蠖为主。茶尺蠖又称拱拱虫,以幼虫蚕食茶树嫩梢为害,在江苏一年发生5~6代,其蛹在茶树根际附近的表土层越冬。6~8月为害最猖獗,主要发生在宜兴、溧阳、句容、溧水、金坛等地。70年代初宜兴大面积发生茶尺蠖、油桐尺蠖混合为害,走过茶园听见虫吃茶叶的“沙沙”声,湖 父公社张公大队百亩茶园被茶尺蠖蚕食得片叶不剩,似火烧状焦枯。以喷洒有机磷农药防治为主,如敌敌畏、辛硫磷、马拉硫磷等,马拉硫磷因气味重,常残留至成品茶上,影响品质而停用。1974年茗岭公社红岭茶场冬季挖蛹除害,一天可挖茶尺蠖、油桐尺蠖蛹近百公斤。1977年镇江地区革命委员会转发了红岭茶场采取挖蛹、捕捉幼虫结合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防治茶尺蠖的成功经验,指导茶区有效地控制了茶尺蠖危害。当年9月,张志澄在红岭茶场的茶园及邻近大豆田观察到3~5龄油桐尺蠖死虫,经显微镜观察,死虫浆液中含有类似桑毛虫和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黄色脂肪微粒,将死虫浆液稀释喷洒茶叶,饲养油桐尺蠖5天后死亡率达82%。2年后虫体经武汉大学昆虫病害研究室张起麟、刘年翠鉴定,确定为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所致。气候适宜时,该病毒在宜兴、句容茶区流行,为自然控制油桐尺蠖起一定作用。1978年,宜兴芙蓉茶场完成了历经7年的对茶尺蠖发生规律及测报方法的研究,为茶尺蠖科学防治提供了依据。1980年茅麓茶场试验用溴氰菊酯防治茶尺蠖,显著提高了防治效果,很快在全省茶尺蠖发生区推广。同年苏云金杆菌菌粒“7216”防治茶尺蠖的试验结果表明,加入辛硫磷可以提高防治效果。1981年社渚农场在总结本场油桐尺蠖发生情况的基础上,首次发表了防治油桐尺蠖的有效方法。1984~1988年无锡市茶叶研究所等对茶尺蠖的测报技术进行改进,形成了江苏茶区对茶尺蠖的系统测报办法。1988年,茶尺蠖在宜兴、溧阳、溧水等地又一次大爆发,宜兴有上千亩茶园叶片全部吃光,溧水3000亩茶园受害减产,其中白马乡石头茶场30亩茶园因茶尺蠖危害死亡。1989年推广使用美国进口菊酯类农药天王星,茶尺蠖得到控制,但连续使用,使茶尺蠖产生抗性,1991年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检测宜兴芙蓉茶场的茶尺蠖对天王星的抗性指数比杭州地区高40倍。以后开始注意用药浓度和与其他农药交替使用。1994年夏季大旱,无茶可采,忽视了茶园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导致茶尺蠖又一次猖獗危害,宜兴善卷茶林场近百亩茶树嫩叶、老叶都被吃光。1995年推广使用巴丹作为天王星的轮换药剂,有效地控制了茶尺蠖的危害。

(三)螨类

螨类是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多以成螨和若螨为害茶树成叶或幼嫩芽叶。江苏为害茶树的螨类主要有茶橙瘿螨、短须螨、茶半跗线螨。60年代,茶橙瘿螨成为江苏茶树主要害虫,短须螨也曾局部危害严重。1962年起茅麓茶场每年有近千亩茶园受害,造成大批成叶脱落。1976年该场技术员对其生活习性作了观察,并提出防治措施。逐步控制了该螨的发生。70年代,防治螨类的药剂以乐果、敌敌畏为主,效果较差。1982年无锡市茶叶品种研究所等用韶关霉素、浏阳霉素防治橙瘿螨,防效提高。1983年该所正式立题研究该螨,提出了“狠压基数,早期控制螨高峰、结合科学用药和合理采摘”的综合防治策略。1986年起应用三氯杀螨醇,防效大大提高。1990年推广双甲眯和单甲眯,1994年无锡市茶叶品种研究所对茶橙瘿螨测报及防治技术进行进一步研究,建立了系统测报方法,筛选出哒螨酮杀螨剂,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后,有效地控制了该螨的危害。1996年农业部发文规定茶园禁止使用三氯杀螨醇以后,全省采用灭螨灵防治螨。

(四)黑刺粉虱

又名桔刺粉虱,以幼虫在叶背吸收汁液,并分泌蜜露状排泄物而继发煤病,引起大量落叶。黑刺粉虱是江苏重要茶树害虫之一。随着密植茶园的推广,黑刺粉虱危害加重,70年代局部地区危害严重,1978年秋季,全省大面积受害,丹徒县因该虫引起煤病的危害面积达3000多亩。80年代黑刺粉虱发展到全省范围并严重危害,因黑刺粉虱危害造成的损失达30%以上,煤病流行。尤其是1986、1987年全省大发生。用乐果、辛硫磷、敌敌畏等药剂防治,效果欠佳,难以控制。自90年代扑虱灵推广后,黑刺粉虱种群数量下降,仅局部地区产生危害。

(五)蚧类

蚧类多以若虫、成虫在茶树枝叶上,吸取茶树汁液,使树势衰退。江苏危害茶树的蚧壳虫主要有椰园蚧、长白蚧、蛇眼蚧等。70年代长白蚧、蛇眼蚧危害严重。1970年,常熟虞山林场白云2区2队因蛇眼蚧大量危害,大面积台刈茶树,剪下的树枝2吨多,同年江阴林场也因蛇眼蚧危害台刈茶树20亩。1971年镇江地区高资茶场300多亩茶园受椰园蚧危害,产量受到较大损失。1970~1977年,常熟县虞山林场生技组观察了蛇眼蚧的世代,采用剪除虫枝、台刈等措施,药剂采用石硫合剂、亚胺硫磷,1979年无锡市郊区、宜兴大部分茶区受到长白蚧危害,部分茶园不得不台刈。80年代,无锡茶园椰园蚧仍发生严重。期间采用乐果防治。90年代推广使用扑虱灵以后,椰园蚧极少发生。

(六)绿盲蝽

又称破头疯。成虫、若虫吸取幼嫩茶芽叶的汁液,形成孔洞,使茶树生长受阻,受害芽叶制成干茶味苦,碎末多。在江苏以危害春茶为主,80年以前,因虫口密度低,未造成明显危害而未受重视。80年代初,无锡郊区春茶芽叶上出现红褐色斑点,以为是病害所致,经无锡市茶叶品种研究所鉴定确认为绿盲蝽。1985年无锡郊区绿盲蝽大暴发,春茶被害率高达70%,该虫开始成为江苏的主要茶树害虫。

1982年无锡市茶叶品种研究所立题研究,提出了“控制越冬基数,狠治第一代孵化高峰”的防治策略,建立了测报方法。绿盲蝽的危害得到了控制。进入90年代,该虫在句容、宜兴等地发生,并有全省扩散的趋势,但未造成明显危害。

小编推荐

茶树根部的主要病害及如何防治


以下介绍几种茶树根部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1、 茶苗白绢病

1、1分布及症状: 茶苗白绢病是一种常见的苗圃根部病害。分布范围广,为害严重。除茶外,尚能为害瓜类、茄科、麻类、烟草、花生等200多种植物。发生在根颈部,病部初呈褐色斑,表面生白色绵毛状物,扩展后绕根颈一圈,形或白色绢丝状菌膜,可向土面扩展。后期在病部形成油菜籽状菌核,由白色转黄褐色至黑褐色。由于病菌的致病作用,病株皮层腐烂,水分、养分运输受阻,叶片枯萎、脱落,最后全株死亡。

1、2病原:是一种担子菌亚门薄膜革菌属的真菌。菌丝体初无色,后稍带褐色,密集,形成菌核。菌核圆形,表面光滑、坚硬,黑褐色。在湿热条件下产生繁殖体,即担子和担孢子,但不常见,传病作用也不大。

1、3发生规律: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于病组织上越冬,干燥条件下可存活5~6年。第二年春夏之交,温湿度适宜时萌发产生菌丝,沿土隙蔓延或随雨水、灌溉水、农具等进行传播,侵染幼苗根颈部进行为害。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以6~8月发生最盛。土壤粘重,酸变过大,地势低洼,茶苗长势差,以及前作为感病寄生地,病害发生亦重。

1、4防治方法:选择生荒地或非感病作物的地作苗圃。注意茶园排水,改良土壤,促进苗木建壮,增强抗病力。感病苗圃应及时清除病苗并进行土壤消毒。药剂用50%多菌灵500倍液、0.5%硫酸铜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移栽茶苗叶可用20%石灰水浸泡消毒。

2、茶根癌病(与茶苗立枯病比较)

2、1分布及症状: 主要为害茶苗,在部分茶区发生严重,造成茶苗枯死。以扦插苗圃中常见,主侧根均可受害。病菌从扦插苗剪口或根部伤口侵入,初期产生淡褐色球形突起,以后逐渐扩大呈瘤状,小的似粟粒,大的象豌豆,多个瘤常相互愈合成不规则的大瘤。瘤状物褐色,木质化而坚硬,表面粗糙。茶苗受害后须根减少,地上部生长不良或枯死。

2、2病原:茶根癌病菌为野杆菌属[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S.et T.) Conn.]细菌。菌体短杆状,具1~3根极生鞭毛。在普通培养基上形成灰白色圆形菌落。发育适温为25~29℃,致死温度为51℃(10分钟).在pH7.3时发育最好。

2、3发生规律:根癌病菌在土壤或病组织中越冬。次年环境适宜时,借水流、地下昆虫及农具传播为害。病菌从苗木伤口或切口处侵入,在组织内生长发育,刺激细胞加速分裂,产生癌瘤。

2、4防治方法:要严格苗木检查,防治地下害虫,减少根系伤口。苗木必要时可用20%石灰水浸根10分钟消毒后再移栽。

3、茶苗根结线虫病

3、1分布及症状: 主要分布于温暖的产茶区。此病是由一种很小的线虫引起,当线虫侵入茶根后,使根部形成肿瘤,形似黄豆、菜籽等,且大小不一,受害根系无须根,畸形,有时根系末端比前端粗,病株地上部分生长不良,植株矮小,生长衰弱,叶片发黄,干旱季节叶片易大量脱落而枯死。

3、2发生规律: 根结线虫是喜高温干燥的好气性生物,1年发生多代,当土温达25~30℃,土壤湿度为50%左右时,在地势高、土壤结构疏松的沙质土中,20~30天就可完成1代,而线虫在表层土壤比在下层土壤发生多,10℃以下时即停止活动。

3、3防治方法:

①选择生荒地作苗圃,若是种过花生、瓜类、豆类、红薯等作物的地则不宜作苗圃,盛夏应将土壤深翻,在阳光下暴晒10天后再翻1次,可杀灭土壤中的线虫。

②对已发病的苗木应增施磷肥和钾肥;提高其抗病能力,同时用石灰消毒或用1:20的茶枯水施入土壤中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茶紫纹羽病

4、1分布及症状:分布于各产茶区,但在华北和华东发生较普遍。此病主要发生于苗期及成株期,为害根部或根颈部,先是须根腐烂,呈褐色或黑褐色,然后蔓延到侧根,腐烂后呈紫褐色,病斑表面布满紫褐色丝状物,病根表面上有半球形的颗粒状茵核小茎基部加厘米硝常被紫红色的苗丝包围,质地柔软;易剥落,根部皮层也易剥落,严重时地上部分萎蔫,新梢发芽减少,病株枯死。

4、2发生规律: 一般在高温多雨的春夏之交或夏秋之交发病较重,凡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土壤过度干燥的茶园易发病。此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随农事操作;雨水、地下害虫及根部接触而传播蔓延,调运带菌的苗木和土壤时也可进行远距离传播,连作和前作感病的作物也易发病。

4、3防治方法:

选用无菌健苗令发现病苗及时挖除烧毁,工具用后洗净,然后对其余健苗用20%的石灰乳液浸l小时,或50%的多菌灵l000倍稀释液浸根半小时后再种植。排水不良及水位高的茶园注意排水,涝前应挖好排水沟。前期种过红薯、马铃薯和果树且曾发生此病的土地,要用70%的五氯硝基苯消毒,每亩用2.5千克加细土进行拌土消毒,或用福尔马林30倍稀释液浇灌土壤,发病初期用高锰酸钾或多茵灵1000倍稀释液浇灌根颈部。

茶树病害防治


浙江温州神农架林区木鱼镇茶叶基地茶树茎部茶粗皮病严重发生,发病面积2704亩,完全死亡的154亩。发病田块100%,严重田块病株死亡率50%,一般田块病株率50-60%,株病叶率30-50%以上,导致春茶严重减产,品质降低。经初步估算,木鱼镇茶叶基地因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41.3万元。主要症状:主要发生于接近地面茎基部,病部开始呈紫褐色,后变褐色,在潮湿的环境中,菌丝沿茎向上蔓延,并向土面伸展,形成白色丝状膜层,后期在膜层上产生白色菌核,皮层腐烂,使植株水分和养分运输受阻,茶株叶片枯萎,以至全株枯死,病害很快传染至邻近株,使之成片枯死。发生特点:速生丰产茶园和平地老茶园属于重发田块;坡地新茶园发病率明显轻于老茶园和丰产茶园。防治方法:1、加强肥水管理,增施农家肥,注意田间排水,提高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抗病力。及时拔出病株,并连同周围土壤一起挖除,集中处理。病窝用五氯酚钠250-300倍浇灌。2、药剂防治:用天威3号1000-1500倍液或阳光2号600-800倍液或多菌灵亩80-100克加水50升为500-600倍液灌根,隔10天后再施一次。或苯菌灵50%可湿性粉剂使用方法同上。3、兼治茶蚜虫、茶毛虫、茶蜘蛛、茶粉虱,用清源保800-1200倍液叶面喷雾。

茶树虫害防治


当前是茶树害虫的多发季节,假眼小绿叶蝉、茶尺蠖、茶黑毒蛾、茶橙瘿螨等有不同程度发生,应加强田间调查,及时抓好防治工作。

假眼小绿叶蝉:此虫在茶区已普遍发生,预计为中等偏重发生年,对百叶虫量超过8头的茶园均应全面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生物药剂天泰(bt与阿维菌素耦合物)40—50克/亩,10%吡虫啉粉剂(利虫净、一遍净、大功臣)20克/亩、90%万灵可湿性粉剂(15—20克/亩),安全间隔期均为7天。

茶尺蠖:对亩虫量在4000头以上的菜园,均应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天泰40克/亩或2.5%敌杀死20—25毫升/亩,安全间隔期分别为7天、3天。生物农药应在阴天或傍晚时使用。

茶黑毒蛾:防治适期在6月上旬,用振落法调查,每1米长茶行虫量超过10头的茶园应全面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2.5%天王星乳油20毫升加80%敌敌畏50毫升/亩,安全间隔期均为7天。

茶橙瘿螨:去年没有用石硫合剂封园的茶园,对有螨叶率在70%以上,螨情指数大于10的茶园,均应进行化学防治,药剂可选用1%阿维菌素(杀虫素、虫螨光)20毫升/亩、天泰40—50毫升/亩、15%哒螨灵(扫螨净、速螨酮)乳油30毫升/亩、73%灭螨净(克螨特)3000倍,安全间隔期均为7天。

茶树病虫的综合防治


1、综合防治的原则及其协调性 根据半个世纪来国内外茶园昆虫种群的演替规律,大量使用非选择农药品种,盲目提高农药浓度,增加喷药次数会导致茶园昆虫区系中各种群间的不平衡,害虫天敌种群受压抑,使茶园昆虫区系组成发生变化,诱至某种病虫害猖獗暴发。要有效地控制害虫种群,必须农药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协调起来,而不仅仅是三者的机械凑合。综合防治的正确理解应该看作为一个生态学问题,有机地、协调地应用各项防治措施,使它们相辅相成,同时还要使各项措施与环境因素相协调,因为茶园生态系统是由复杂的生物群落组成,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变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程度不同地影响整个体系的稳定,从而影响病虫种群的沮长。因此综合防治的目的应该是按照病虫的种群动态以及与其相关的环境关系,利用适当的技术和方法,使尽可能地互相协调,以期控制种群数量,使病虫种群密度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则不是要求彻底消灭各种病虫,因为它实际上是不现实的,而且这既将提高防治成本,同时还将以大量消灭天敌作为代价。实践证明,将病虫种群数量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既不致引起经济上的损失。相反却提供了天敌昆虫的食料,有助于茶园生态系统中病虫种群间的平衡。只有在这个原则上,才能根据各种病虫引起经济危害的种群密度水平,确定防治指标,只有在必要的场合和条件下才进行化学防治,以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使得调节环境的因素尽量不受或少受破坏。 在开展病虫防治工作中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它的基本含义是:突出预防为主的原则,在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措施的前提下,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出发,把病虫害和作物、耕作制度、有益生物以及环境等各种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因地制宜地合理应用各种必要的防治措施,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 2、综合防治的内容 茶树病虫害的防治基本上有如下四条途径: (1)改变茶园生物群落的组成相,使害虫、病菌的种类和数量减少、有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 (2)改变生物群落中各种群的营养、发育和繁殖条件,使不利于害虫、病原,而有利于天敌。 (3)提高茶树对病虫害的抗虫、抗病性。 (4)直接消灭茶园病虫。 茶园病虫防治的方法,按其性质可分为:①农业防治②化学防治,③生物防治。三类防治方法之间并没有非常明确的界限,如抗病、抗品种的选育,国内将其列入农业防治,但国外也有将其列入生物防治的。用微生物剂防治病虫属生物防治,但目前不少微生物制剂已成为商品生产,也可列入化学防治。因此这些防治方法绝不是相互隔绝的,而是相五交叉、渗透的。 (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就是在从病虫害、茶树、环境条件错综复杂的关系间,从农业技术措施上,有目的地定向改变某些环境因子,使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与为害,达到保护茶树、防治病虫的目的。农业防治是综合防治的基础,它包括有丰富的内容。 选育抗病虫品种是茶树病虫防治上的一项重要措施,不同茶树品种对各种病虫害所具有的不同程度的抗性是茶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和病原微生物、害虫种群进行斗争和自然适应的结果,人们可以通过选择、杂交、定向培育等手段加速这种性状的稳定和利用。一般大叶种比小叶种易于感染茶饼病、云纹叶枯病、炭疽病等叶部病害是人所熟知的事实,过去人们往往简单地将茶叶中某一种成分的含量多少作为其抗性的机理,现代植物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表明,这是多种抗性机理的综合表现,不可能用某一种简单生化成分来作为这种抗性机理的解释。抗虫品种的选择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云南大叶各和广西高脚茶在我国西南茶区对椰园蚧和茶牡蛎蚧具有较强的抗虫性,贵州省湄潭茶叶研究所选育的415、416、419等无性繁殖系也对茶特蛎蚧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茶园管理技术直接影响茶树生长发育和对病虫的抵抗力,同时由于它直接改变了茶园的生态环境,因而间接地影响茶园昆虫区系的数量。冬季清园对整个茶园病虫区系影响很大,其内容是修剪去病害枝条、纤弱阴枝和边脚枝,锄翻地下枯枝落叶,铲除园内和园边藏匿越冬病虫的杂草,这些对消灭越冬病虫,减少第二年发生基数有一定作用。 翻耕培土、抗旱保湿、合理施肥、勤除杂草是茶园管理中的基本内容,不仅对茶树丰产优质是必要的,对茶园病虫的综合防治来讲也是重要的。结合秋季深翻可将麦土和落叶层中的越冬害虫(如茶尺蠖、扁刺蛾的蛹、茶叶象甲的幼虫)以及各种病原菌(如茶云纹叶枯病、炭疽病菌等),深埋入土而死亡,在深土层中的越冬害虫(如蛴螬、地老虎幼虫)可使暴露于土表而死亡。抗旱时保湿可增强茶树对病虫的抗性,干旱常是茶云纹叶枯病,茶赤叶斑病、茶苗白绢病等病害的发生诱因,因此抗旱保湿对上述病虫起着间接的防治效果。合理施肥不仅关系到土壤改良、茶树生长发育,而且间接地影响病虫的发生。如蚧、螨类属肠外消化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它们只能直接利用植物体内现成的简单化合物为营养,而缺管在体内将复杂化合物分解成简单化合物的能力,因此和茶树的生育、营养状况的关系较其他害虫更为密切。施肥与茶树病害的关系业已明确,氮肥一般增强感病性,而增施磷、钾肥可提高护抗病性。茶园排水对多种病害(特别是各种根病,如茶红根病、茶紫纹羽病等)有显著的预防效果,对藻斑病、茶长绵蚧、黑刺粉虱也有一定抑制效应。中耕除草不仅可以保持地力,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促使茶树健壮生长,清除许多病虫的潜藏场所;一些在土中化肾或幼虫期在土中的害虫种类(如茶尺蠖、扁刺蛾、茶子象甲、茶叶象甲等),通过中耕可使暴露土表或直接被杀伤。勤除杂草可以减轻小绿叶蝉的为害,尤其是进行化学防治前先铲除杂草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采摘是茶园管理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对某些害虫的防治也起着一定作用。小绿叶蝉和碧蛾蜡蝉的卵产在新梢嫩茎部,因此及时采摘一方面保证芽叶质量,同时可将大量虫卵采下,起着防治作用。茶细蛾卵产于嫩叶背,及时采摘,可降低比虫的虫口密度。 修剪台刈也是茶树栽培上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对减轻病虫为害也有明显作用。如对钻蛀类害虫和茎部病害均可分别情况采用轻修剪剪除病虫枝等方法进行防治。对长白蚧、龟田蚧等多种蚧类为害严重的茶树可进行台刈结合喷药进行彻底防治。 (2)化学防治化学防治在确保茶叶丰产优质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具有速效、使用简便,受环境条件影响小等优点,但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先是发现了长效性有机氯农药在各种动植物体内、食品和环境中的高残留现象,继而又发现一了不少农药可能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等作用,再加上化学农药对天敌有益生物种群的非选择性杀伤作用和病虫抗药性产生等缺点,引起了人们对化学防治前途的忧虑。应该指出,从整个化学防治发展前途来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在农作物(包括茶叶在内)的病虫防治上仍将起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成为综合防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在任何一种农药和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一个新陈代谢、发展消亡的过程。新的代替老的,这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滴滴涕、六六六这类农药在它使用后的三十年来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长期实践证明也存在许多缺点,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品种代替残留过长的老品种是适当的,特别对茶叶这种饮用作物而言,禁止使用滴滴滋涕、六六六等高残留品种和1605、1059等高毒品种是完全必要的。 茶叶生产上的农药品种的选用必须考虑茶叶的特点。一般而言,除了必须具备高效、广谱、对人畜低毒等特点外,还必须考虑到茶树具有如下几个其他农作物所没有的特点:①茶叶是一种饮料,对色、香、味有一个严格的要求,这就要求农药品种对茶叶品质没有不良影响;②茶树是一种全年多次连续采收的作物,一般情况下每隔7-10天采收一次,这和一般农作物一年采收一次或少数几次的情况不同,这就要求农药品种喷药后在茶叶中的残留期不能过长;③茶树收获的部位就是直接喷药的部位,采下的鲜叶不经洗涤直接加工制成成茶,而且在饮茶时人们用沸水对成茶进行多次浸泡萃取,这就要求农药品种在茶叶中的残留量和水浸出率予以足够的重视和考虑。 根据我国研究单位和生产单位多年进行的药效筛选和残留量的研究结果,指出,任何一种优良的农药品种只有在安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才能显示经的优良性能,因此严格遵守安全合理使用标准,按照规定用量、浓度和经过一定的安全间隔期后进行采摘是必要的。 (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一般系指用食虫昆虫、寄生性昆虫、病原微生物或其他生物天敌来控制、压低和消灭病虫害。它具有对人畜无毒、不污染环境、对作物和其他生物无不良影响、有比较长期的效果等优点,缺点是由于天敌生物本身也是一种生物,受环境影响较大,有的种类的繁殖和饲养工作比较复杂,此外和化学防治有一定的矛盾。 生物防治具有广阔的前途,大自然为生物防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据贵州省湄潭茶中研究所调查,发现茶园天敌昆虫160余种,虫生菌20余种,捕食性蜘蛛50余种,还有益鸟、兽、蛙等。浙江、安徽两省分别释放绒茧蜂(Apantelessp.)防治茶尺蠖和赤眼蜂(TrichogrammaevanescnsWestwood)防治茶小卷叶蛾,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浙江、贵州等省曾试验用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keuoanaeSilvestri)防治长白蚧和椰圆蚧,具有较显著的效果。安徽省调查了寄生在蜡蚧上的两种寄生蜂、蜡蚧黑小峰(Microterysclauseri)和蜡蚧宽角黄小蜂(Anicetussp.)、对龟甲蚧和角蜡蚧的自然寄生率分别平均为19.45%和10-22.47%,最高寄生率可达76.54%。 在以菌治虫方面,安徽、湖南等省利用白僵菌、青虫菌、苏云金杆菌、茶螟杆菌防治各种鳞翅目食叶幼虫也获得一定效果,白僵菌每毫升1亿孢子浓度对小绿叶蝉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在潮湿气候条件下寄生率可达50-100%。浙江从田间罹病茶尺蠖幼虫体上分离到一种虫草菌(Cordycepssp.)对茶尺蠖老熟幼虫在室内和田间试验中均已获得较好的效果;云南省从小绿叶蝉田间罹病虫体分离到一种园子菌(Entomophthorasphaerosperma),田间自然罹病率可达20%左右,贵州从茶毛虫幼虫体上、安徽人茶尺蠖幼虫体上各分离到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地茶毛虫、茶尺蠖具有强致病力。当然茶树病虫的生物防治远处于兴未艾的启蒙阶段,但可以预期,生物防治在茶树病虫的综合防治中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茶树几种病害的防治


一、茶云纹叶枯病茶云纹叶枯病是茶树常见而严重的叶部病害。该病分布很广,遍及茶区,被害株往往生长不良、新植不壮、芽头瘦弱、未老先衰,严重影响产量。该病害的防治方法:1.加强管理,培育健壮茶株。合理使用农药,避免产生药害;及时中耕除草,疏松土壤;做好茶园排水或抗旱、抗寒工作,创造有利于茶树生长的环境,促进茶树健壮,提高抗病力。2.清理田园,减少病菌来源。对重病茶园,冬春期应摘除病叶,清理枯枝落叶或进行茶园冬耕,将表土病叶深埋,以阻断病害来源。在发病期间,摘除病叶,防止传染发病。3.及时喷药,控制病害蔓延。由于该病的发生与小绿叶蝉、螨类、黑腐病和红锈病等有一定关系。因此,防治该病应结合防治上述病虫进行。可选喷下列药剂:0.6%的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喷后20天才可采摘)、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农用抗菌素放线酮30-50ppm(喷后5天可采摘)、抗菌素风光霉素1ppm(喷后7天可采摘)、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后15天可采摘),每亩喷药量60-75公斤,10-15天喷一次,共喷两次。在未采摘的茶园或苗圃,也可以喷施上述药剂。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缩短时间,增加喷药次数,以达到更好的防病目的。对茶小绿叶蝉和螨类,可根据虫情喷施下述药剂:40%乐果乳剂500-1000倍液、90%敌百虫结晶500倍液、80%敌敌畏乳剂500倍液。这几种杀虫剂不能与碱性农药波尔多液混合使用,否则会降低药效和造成药害。 二、茶饼病茶饼病是真菌性病害,分布较普遍,是高山茶区的一种重要病害。该病主要侵害茶树的幼嫩芽梢,不仅对产量影响极大,而且用为害后的茶叶制成的干茶,味苦、质脆、碎片多,品质显著降低。该病的防治方法:1.加强苗木检疫。在病区应禁止一切带病茶苗、接穗和插条外运,以保护无病区和新区茶园。2.加强茶园管理。勤除杂草;调节肥料的种类及施用时期,适当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及时修剪,摘除有病枝叶。3.合理采茶。在9月下旬以后,如遇阴天多且温度低的天气时,应及时进行分批采摘,采1芽2-3叶留鱼叶,并将对夹芽梢(滞育芽)及时采摘干净。4.消灭病菌越夏场所。在天气酷暑时,病菌在茶园内不能度过日照长、气温高的夏季,而只能在荫蔽的茶树上进行不断侵染和越夏。所以,加强茶园管理,使茶园通风透光,以消灭病菌的越夏场所,是预防该病发生的一个重要措施。5.药剂防治。可用的药剂有:多菌灵、托布津和甲基托布津等内吸性有机杀菌剂。每亩选喷上述药剂500-1000倍液,亩喷量75-100公斤,隔10天喷一次,共喷2-3次(喷后15天可采摘)。如无上述药剂,也可喷0.6%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每亩喷75-100公斤,隔10-14天喷一次(喷后20天可采摘)。 三、茶黑腐病茶黑腐病在一些茶区发生也较普遍,严重的株发病率高达52%。若防治不好,不仅使茶叶连年减产,而且茶树生势逐渐衰弱,甚至枯死。 其防治方法:1.结合修剪,清除病枝叶,减少菌源。对严重发病的茶园应进行较大的修剪,并将修剪的病枝叶清除烧毁。修剪后全面喷施0.7%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一次,每亩喷药液60-75公斤。2.改善茶园四周环境,增强茶园通透性。清除茶园周围的森林、灌木等过密的荫蔽树和杂草,使茶园通风透光。3.加强检查,及早发现,及时喷药防治。经常检查叶片是否发病,一经发现即摘除病叶枝,并进行喷药封锁,以防止扩散蔓延。喷施药剂有:0.7%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亩喷75公斤,隔两星期喷一次(喷后20天可采摘);2%岗****1000倍液,亩喷60-100公斤,或5%田安水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纹枯利乳剂800-1000倍液,亩喷75-100公斤。

茶树病害虫防治


茶树病害虫包括茶园栽培技术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和茶树种苗植物检疫五类。

1、茶园栽培技术防治:又称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选育和推广抗病虫良种:茶树品种间抗病、抗虫性差别很大,例如,单宁含量较高、叶片厚且硬的品种,对茶炭疽病有较强抗性:大叶种,叶片厚且柔软多汁的品种最易感染茶饼病,而小叶种受害较轻;抗病、抗虫性是作物同病原或害虫在外界环境条件下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抗虫性机制可归纳为不选择性、抗虫性和耐害性;抗病性与避病作用、阻止病菌侵入、细胞组织生理生化反应有关。把多种抗生基因综合到一些优良品种中去,使“垂直抗性”向“水平抗性”发展。注意合理密植,精心培育壮苗,促使生长健壮,及早形成骨架,主干粗大,通风透光良好。

②合理种植:引起茶苗根结线虫病的根结线虫寄主很多,要选用无病原生荒地播种茶籽,种植茶苗,或选用前作是水稻等禾本科作物地块育苗,不用前作是烟草、花生、麻类、茄类、瓜类、豆类、甘薯等感病作物的地块作苗圃。小绿叶蝉严重地区,茶园里不宜间作花生、猪屎豆等豆类作物。斜纹夜蛾严重地区,不宜间作甘薯。蚧虫、粉虱、刺蛾、卷叶蛾、蓑蛾还为害多种果树、林木,故应注意邻作和遮荫树的选择。

③中耕除草:勤除杂草,及时深埋。

④翻耕培土:可将表土和落叶层中越冬的害虫,如茶尺蠖、扁刺蛾蛹、茶叶斑蛾幼虫等,以及多种病原物深埋入土;同时,可将深土层中越冬的害虫,如蛴螬、象甲幼虫等露地面,使之因不良气候或天敌的侵袭致死,或直接造成机械伤亡。

⑤合理施肥:氮、磷、钾三要素必须配合恰当。偏施氮肥,茶树枝叶徒长,抵抗力减弱,茶饼病、茶炭疽病的为害加重,而适当增施磷、钾肥,则可减轻为害。肥料不足特别是有机肥不足,茶树生长衰弱,茶白星病发生严重。多施氮、磷肥能助长神泽红叶螨的发生,而多施钾肥和锰则抑制作用显著。

⑥注意排水:排水不良的地块不宜选作苗圃,地下水位高或靠近水源的茶园,要开沟排水。

⑦分批采摘:可提高茶叶品质,又可减轻病虫危害。采净蓬心茶和蓬脚茶,避免茶丛郁蔽,可减少蚧和粉虱的孽生。

⑧修剪、台刈:对于茶梢蛾、茶堆沙蛀蛾、茶蛀梗虫、天牛、木蠹蛾等钻蛀性害虫和茶梢黑点病、膏药病、苔藓、地衣等枝干病害以及茶小蓑蛾,可分别情况采用轻修剪或剪除病虫枝等进行防治。对严重感染病虫或衰老的茶树,则可台刈更新。

2、生物防治:利用某些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茶树病虫害的技术措施。

生物防治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①利用天敌防害害虫,诸如食虫昆虫、蜘蛛、捕食螨、食虫鸟和两栖类等;

②“以菌治虫”,即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如真菌、细菌、病毒等;

③“以菌治病”,即利用某些微生物对植物病原的拮抗作用,防治植物病害。

3、化学防治:即利用某些有毒的化学物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措施。

茶园施药除了必须考虑低毒外。还应具有在茶树鲜叶上降低速度较快、残留期较短,在加工过程中易于挥发消失,在水中溶解度较低,对成茶品质无不良影响等优点。

4、物理、机械防治:应用各种物理因子和机械设备防治病虫害。包括以不同作用原理为基础的多种措施,如:①捕杀或摘除;②诱集与诱杀,包括灯光诱杀,食饵诱或诱杀,潜所诱集、作物诱集、异性诱集或诱杀等;③阻隔,如套袋、涂胶、刷白、填塞等;④分离,如汰除带病虫种子、贮粮害虫与粮食分离等;⑤温湿度,如日光、蒸汽、低温、高温等的应用;⑥新技术,包括放射能、高频率电流、超声波以及激光的应用等。

目前,茶园中常用的防治方法是:捕杀或摘除、灯光诱杀、食饵诱集或诱杀等。对于茶毛虫、茶蚕、大蓑蛾、茶蓑蛾等体形较大、行动较迟缓、容易发现、容易捕捉或具集性的害虫,均可采用人工捕杀的办法;对于绿丽纹象等具假死习性的害虫,在振落的同时,要用器具承接;对于蛀干害虫可以刺杀;对许多病害可以摘除病叶、剪除病枝或拔除病株;对地衣、苔蓟可于雨后用半圆形侧口竹刀刮除。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可以设计诱虫灯,既作预测用,也可直接歼灭害虫。一般以电灯、黑光荧光灯加电灯或日光灯作为光源。在应用短光波的同时,还可配以吸风装置或电网,制成强力诱虫器。对于茶毛虫等雌蛾诱惑雄蛾能力颇强的害虫,可采用异性或性外激素粗提物诱集或诱杀的办法。

茶树病害防治管理


茶树是经济价值相当高的作物,一般一年可采制 5次,分别是春茶、夏茶、六月白、秋茶和冬茶。为了使茶树健壮,提高茶菁的质与量,生长期中除了施肥、中耕除草、剪枝等作业外,病虫害的防治也是管理作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由于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作物,提供给病菌及害虫充分的食物和居所,再加上台湾地处亚热带,气候适宜,病虫在食物与栖所不虞匮乏,以及适合的气候下,几乎整年都会发生。茶树的根、茎、叶都有病虫害危害,就连花、果都有昆虫或类危害,不过,一般以为害茎、叶最为常见,种类也最多。今将茶园常见的病虫害与防治方法介绍如后,以供参考。

病害与防治

一、茶枝枯病

1.病原菌:Macrophoma theicola Petch

2.加害部位:枝条、主干、主根。

3.病征:

发病初期受害枝条的叶片失去光泽,嫩梢下垂,叶片向下,叶色转为淡绿色,呈缺水状,经太阳曝晒后,全枝叶片褐化干枯,此时枯叶仍然留在枝条上,其它未受害枝条仍然十分健旺。解剖病枝可发现罹病处部份的皮层及木质部呈深褐色,健全部位则为青绿色 (皮层)或灰白色(木质部)。 若据枝枯病发生的部位,可将危害程度区分为轻度、中度及严重三级,轻度的枝枯病多发生于一年生的枝条,中度的枝枯病发生于二年生以上较粗的枝干,重度的枝枯病发病部位位于茶丛的主干、地基部或深入主根,发病时枯死面可达全丛的1/3以上甚至全株死亡。

4.发生生态:

夏季高温干旱的环境容易发生,但一入冬季本病即消失不见,次年春天再由主干长出新梢,入夏后复现严重病征,如此周而复始,茶树叶片稀疏,成叶不似健叶之浓绿有光泽,茶树树势衰弱,严重的影响茶树的经济寿命。罹病枝用小刀轻刮皮层,可见褐色生病部份与绿色健康部份。

5.防治方法:

(1)

对即将更新的茶园或补植时所需的茶苗,应采用健康无带枝枯病的苗木。

(2)

对尚未发病的茶园,应采用本场建议的肥料种类及施肥量,切勿施用过量氮肥,氮肥过量,易促使茶树长出突长枝,突长枝非常容易感染病虫害;不当的耕作方式,使茶树抗病能力降低,更易感染本病。

(3)

对已发病的茶园:

轻度及中度危害时,随时剪除病枝,剪除病枝条时应剪至离褐色病征下之健康部位10公分左右,若能彻底清除病灶,次年再生新枝条仍然健康,生机旺盛。

危害严重时,褐色病征已延展至主干或地基部,此时即应挖除病丛,补植新茶树或废园改植抗病品种。

挖除或剪除的病枝条必须集中烧毁,不可散置于茶园中,以免病菌的传布。

(4)

夏季若遇干旱应实施人工灌溉。

(5)

青心乌龙及硬枝红心二品种非常感病,发病严重地区,尽量避免种植此二品种。

(6)

罹病程度轻微茶园施药时可任选下列一种药剂防治:

药剂名称

每公顷每次施药量

稀释倍数

施药时期及方法

注 意 事 项

2%三得芬乳剂 (克力生)

3.0公升

1000

剪(整)枝或采茶后立即施药,每隔7至10天施药一次,连续二次。

1. 采茶前6天停止施药。

2. 药液加展着剂力道威」3000倍。

5%快得宁水悬剂

3.0公升

1000

剪(整)枝或采茶后立即施药,每隔7至10天施药一次,连续二次。

1. 采茶前6天停止施药。

2.药液加展着剂力道威」3000倍。

81. 3%嘉赐铜可湿性粉剂

3.0公升

1000

剪(整)枝或采茶后立即施药,每隔7至10天施药一次,连续二次。

1. 采茶前6天停止施药。

2.药液加展着剂力道威」3000倍。

)内代表该药剂的商品名。

二、茶饼病

1.病原菌:Exobasidium vexans Massee

2.加害部位:嫩叶、嫩芽、嫩茎。

3.病征:

发病初期在嫩叶叶片上形成小点状病斑,呈淡绿、淡黄或淡红色,逐渐扩大至直径为0.6~1.3公分的圆形病斑,有些病斑的直径可以达到3.3 公分左右,成熟的病斑为肥厚肉质状,颜色由淡绿色、淡红至紫红色,颜色的变化因品种及发病环境而异。病斑向叶背形成白色凸起,白色的部份为其子实层,内有担子及担胞子;用手触摸有粉粉及粘粘的感觉;病斑多时,叶片卷曲变型。有时也会感染嫩枝条,在枝条的表皮呈现肉质状肥大凸起,布满白色粉状物,使得嫩枝条呈现粗细不一的畸型状。

4.发生生态:

担胞子成熟后掉落在寄主上, 温度在 16-20℃,湿度为 100% 时,适合发芽,由上表皮的角质层直接侵入细胞,侵入后约经 7天形成肉眼可见的透明小斑点,病斑逐渐扩大,经 6 至 8 天,在叶背形成白色凸起,成熟的病斑可连续释放担胞子达 7 至 10天左右,最后病斑老化变褐,叶片焦枯卷起掉落。本病经由风雨、昆虫、采茶器械或采茶工人的手、衣物等传染。大部分的大叶种都会感染本病,小叶种中青心乌龙十分感病。

5.防治方法:

(1)

本病的传染源为担胞子(病斑上的白色粉状物),因此在病区采茶的工人或剪枝器械,严禁再去剪或采摘健区的茶园。

(2)

曾经发过病的茶园避免遮阴及在发病盛期剪枝,否则易促使病害扩大。

(3)

在发病严重的茶区,应避免种植感病品种如青心乌龙等。

(4)

施药时应在病斑尚未形成白色粉状物前施用,可以阻止传染源继续产生。施药时可任选下表一种药剂防治:

药剂名称

稀释倍数

安全采收期

注意事项

30%赛褔座可湿性粉剂(多富民)

2000

6天

1. 发病初期每隔10天施药一次,连续三次。

2.使用时加展着剂组展3000倍

50%赐加落可湿性粉剂

2000

15天

发病初期每隔10天施药一次,连续三次

84.2%三得芬乳剂 (克力生)

2000

21天

同上

备注:( )内代表该药剂的商品名。

三、饼病

1.病原菌:Exobasidium reticulatum Ito & Sawada

2.加害部位:成叶及老叶。

3.病征:

饼病初期病斑为黄绿色小点约0.2-0.3公分, 对光看为透明小点,慢慢扩大,可见不明显浅绿色网纹,此时尚未形成白色子实层, 浅绿色网纹渐渐扩大,上有稀疏的白色粉状物,子实层越长越密,肉眼可见一层白色网状物,因沿叶脉生长故成网纹状。

4.发生生态:

其发生生态与茶饼病很类似,本省有网饼病发生之茶园, 大都能发现茶饼病,但饼病病斑生长缓慢,网饼病虽然在老叶发现,实际上其在幼叶期即已受侵染,潜伏期约为30天,且经60~70天后才出现网状病斑。

5.防治方法:

目前本省尚无防治药剂推荐,在发病严重地区,建议种植抗病品种。

四、茶赤叶枯病

1.病原菌: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 &. Sc.

Colletotrichum amelliae (Cook) Butler

2.加害部位:叶、嫩芽。

3.病征:

初期为黄绿色小点,扩大后颜色加深呈褐色,上有黑色小点,老叶或干燥的环境中,病斑则呈黑色水浸状,老化之病斑则成为灰褐色。为害嫩芽时病斑呈黑褐色,并往下蔓延,导致枝梢枯死。

4.发生生态:

有性世代及无性世代二种胞子在罹病叶上皆可发现,病叶遇潮湿的环境,会冒出一小团,一小团肉色的粘液,此即无性世代的分生胞子堆,亦即其传染源;本病的传染方式为随着雨滴的溅布传染,风雨可扩大其传染范围。潮湿及阴雨的气候可促进病叶产生大量的分生胞子,病斑也会因空气中的高湿度而快速的扩大;如遇到高温干燥环境时,病叶上的肉色粘液团马上形成一小片疮痂,同时病斑立即停止进展。本菌是一种弱寄生性的病菌,当茶树(叶)衰弱或受伤时,病原菌即开始活动。

5.防治方法:

(1)

改善茶园环境,增加日照及通风,降低茶园湿度,使成不适发病的环境。

(2)

种植抗病品种。

(3)

药剂防治方法如下:

药剂名称

稀释倍数

安全采收期

注意事项

50%免赖得可湿性粉剂 (亿力)

1500

21天

发病初期(病斑0.5公分以内时)每隔7天施药一次,连续3-4次

备注:( )内代表该药剂的商品名。

五、茶褐色圆星病

1.病原菌:Pseudocercospora theae (Cavare) Deighton

2.加害部位:老叶及幼叶。

3.病征:

茶褐色圆星病的病征有两种,一为褐色圆斑,在老叶叶背发生,病斑为褐色小点,渐渐扩大成不规则的圆形,在一般条件下,易产生分生胞子。另一为绿斑病斑,可危害幼叶及老叶,发生在叶背,为不规则深绿色小斑点,初期为针状,渐渐扩大为 2-3mm大小的凸起,此乃由于海棉组织的细胞扩大所致。绿斑型病斑不易产生分生胞子,但如果置于高湿度的状态下,仍然可以产生少量的胞子。本省发现的病斑皆为绿斑型病斑。

4.发生生态:

病原胞子为细丝状,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

茶核·苏云金防治茶尺蠖的田间药效试验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 Wehrli)又名拱拱虫,是茶树的主要食叶类害虫之一,以取食茶树嫩叶为主,发生严重时可将成片茶园食尽,严重影响茶树的树势和茶叶的产量。几十年来,主要靠化学农药防治,出现世代重叠现象用辛硫磷防治效果较好,但用的次数多了,产生抗药性,对防治茶尺蠖带来了难度。本课题使用茶核·苏云金进行试验,以茶尺蠖出现世代重叠现象时的常用药剂辛硫磷作为参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材料

茶核·苏云金(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含量1万 PIB/UL;苏云金杆菌含量2000IU/UL,悬浮剂,由扬州绿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0.6%苦参碱水剂(由内蒙古清源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50%辛硫磷乳剂。

2.试验地

浙江磐安县尚湖镇韦溪滩依山茶厂基地,树龄34年,免耕茶园,树幅180cm,土壤有机质含量23.7,pH4.05。

3.试验方法

选择韦溪滩依山茶厂基地,设置3个处理(处理1:茶核·苏云金500倍液;处理2:茶核·苏云金500倍液+0.6%苦参碱水剂750倍液;处理3:50%辛硫磷乳剂600倍液)+空白对照,设置3个重复,每个处理86.4m2,每个小区345.6mz,共需面积l036.8m2。采用喷雾法,喷雾器型号为背负式动力喷雾机:FST-800型。

4.调查与计算方法

在每小区采用5点取样法。2011年8月22日早晨9:00之前调查小区的虫口基数。每样点随机查5点每平方米虫口数,取其平均数。8月23日早晨8:30-10:30,均匀喷施茶核·苏云金、茶核·苏云金+0.6qv苦参碱水剂、5090辛硫磷乳剂。喷药后第3(8月25日)、第6(8月28日)、第9(8月31日)、第12(9月3日)天调查样点内活虫数并记录。根据施药前后虫口,计算虫口减退率和校正虫口减退率(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二、结果与分析

1.试验结果见表

1。施药3天后,茶核·苏云金、茶核·苏云金+o.6%苦参碱水剂、500/0辛硫磷乳剂三种药剂的防效都在47%以上,50%辛硫磷乳剂的防效特好,达到73.6%,施药6天后防效都达到了76.3%以上,50%辛硫磷乳剂的防效达到93.3%,施药9天后,50%辛硫磷乳剂的防效降到87%,药后12天降到81.9%。防效最好的是茶核·苏云金+0.6%苦参碱水剂达93.3%,其次是茶核·苏云金达89.6%。

2.试验也表明,茶核·苏云金+0.6%苦参碱水剂优于茶核·苏云金单剂喷施效果,而且是高浓度效果更好,药效持续时间长。

三、小结

药后3天对照区虫口上升,说明喷药时茶尺蠖处于幼虫盛发期,试验期间有低龄幼虫陆续孵出,是对照虫量上升的原因。虽然辛硫磷对茶尺蠖防治效果好,但茶尺蠖已对辛硫磷产生中等抗药性,可、以考虑其他药剂与辛硫磷轮用,以减缓害虫抗性的产生。茶核·苏云金在茶尺蠖第四代开始出现世代重叠现象时,需用高浓度即500倍液喷施,最好用茶核·苏云金+0.6%苦参碱水剂进行喷施。不过4~5龄的老熟幼虫仍有留在茶树上,但虫体活动已迟钝。这是生物制剂与植物源农药的混配剂,病毒防治具有专一性强、不杀伤害虫天敌、不产生农药残留,同时具有后效作用和扩散作用,是绿色防控体系推广的首选药剂。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2942.html

上一篇:茶花的养护之戒

下一篇:乌牛早茶园病虫害防治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