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医药研究的发展进程

2019-11-13

茶的利用,最早是直接食用茶鲜叶作药用的,后来慢慢有了对茶鲜叶的初步加工和贮藏,并从单一以茶作药治病,发展到了一系列含茶中药配方,创造了无数茶疗药方。服用方法也从直接食用茶鲜叶发展到煮饮,进而到包括煮饮、研末外敷、茶枕等多种应用方式,并创造了茶疗、茶膳等一系列茶医疗和保健形式。

现代科技的介入,使人们对茶的药用价值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许多重要药用功能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体系中得到了验证,并进一步揭示了各种功效的作用机制。现在涉及茶或茶提取物的应用领域已扩展到了食品添加物、保健食品、动物饲料、日用化工、制药、化妆品、建材、纺织等领域。其中在医疗保健方面的研究最为深入,开发出了大量产品。

这漫长的茶医学发展史,按其不同的技术水平可大致分为如下3个发展阶段。

(一)随机探索阶段此为第一发展阶段。

在唐宋以前,古代人们的科技知识水平低下,探索植物对人体生理的作用一般是一个盲目的和随机的实践过程。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慢慢体会到,茶具有解毒、清火、提神、消食等功效。虽然此阶段的探索是零星的和比较随机的,但毕竟为以后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识。这种探索逐步由偶然走向自觉,直到中医对茶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创造出大量含茶中医药方,从此便进入了茶医学自觉的和系统的研究阶段。

此发展阶段的主要成果可归纳为:①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并积累了大量以茶治病的经验。②茶的利用方式从直接食用鲜叶发展到将鲜叶加工成干茶贮藏,以备后用。③从吃茶治病发展到包括以治病、防病及保健为目的的经常性饮茶。

(二)中医对茶的医药功能的系统研究此为第二发展阶段。

从唐、宋时期起,到20世纪60~70年代,主要是中医对茶的医药功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此时期茶医学的发展过程基本上与中医的发展过程同步。

此阶段,人们开始对茶的医药及保健功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和全面的探索,对前人大量实践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对茶医药价值的开发利用从单方应用为主发展到单方、复方并用,并以复方为主,在实践中创造了数以千计的含茶中药方剂。服用方法也由单一的煮饮法发展成包括煮饮、外敷、熏灸、茶枕等多种方式,最终导致了茶疗、茶膳等茶医药文化的形成。在理论上,总结出了一系列传世经典着作,其中以唐代陆羽的《茶经》和清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最为着名。

(三)现代科技对茶医学的研究此为第三发展阶段。

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被现代科技界所关注并进行系统研究,还只是最近30~40年的事。1970年远东地区的一些科研人员最早对茶的医疗保健功能进行系统研究,他们以绿茶为材料的实验结果证实,茶的确具有保健作用。在中国,较早开展茶叶保健功能研究的是浙江医科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他们于20世纪80年代开发出的“茶色素口服液”、由茶叶提取物制成的“升白”片剂等,开创了我国用现代科学技术系统研究茶叶医药功能的先河。

20世纪80年代以前,研究主要是对茶浸提液的疗效试验;20世纪80年代以后,较多地集中在对茶叶中茶多酚类、儿茶素、氟等成分的药理功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其中对茶多酚类的研究获得重大突破,研究结果明确了茶多酚类具有抗肿瘤、抗衰老等医学功能,以及它们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机制。茶多糖在糖尿病治疗上的作用、茶色素(包括茶黄素、茶红素、β-胡萝卜素等)对心血管疾病的疗效、茶叶中的氟对龋齿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等功能也得到了证实。

1985年以后,茶与健康关系的研究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研究对象从绿茶扩展到红茶、乌龙茶等;从整茶提取物发展到茶的各种内含成分,如儿茶素、茶多糖、茶氨酸等。试验方法上较多的是采用动物模型试验,也有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许多更深入的基础研究,包括各种茶叶成分在人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理和生理学研究、毒性试验等,大多是最近十来年的事。

如果说茶医学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以中医理论为主指导下的研究与应用,主要采用综合的、归纳的理论方法,在阴阳五行的世界观指导下,注重整体的观点,则第三阶段的发展主要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对茶医药价值进行的研究与应用。此阶段的大多数研究成果都依赖于西医的研究方法,理论方法上主要采用分析、解剖、统计等方法。,第二阶段主要是对整茶的研究和应用,即还没有对茶的各种内含成分进行分离并分别研究其药效,而第三阶段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对茶的各种有效成分进行了分离,并对它们进行单独的研究,从而使我们对茶医药功能的认识推进到了化合物或分子领域的水平。

精选阅读

茶叶在医药上的功能


茶叶被发现就是从药用开始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个传说是众所周知的,从而证明茶有解毒的功能

<<神农本草>>云;”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东汉神医华佗在<<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益意思.”<<本草纲目>>中更系统地总结了茶的药理作用,书中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上升散,又兼解酒之功能也.”

另外茶叶能降低血压防治动脉粥样化.据前苏联资料报导,曾对80名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试验,结果有32名患者在用茶叶进行治疗后五天内动脉搏血压恢复正常,血液中胆固醇下降,茶叶的这种功能早已被古人发现<<本草拾遗>>中就有”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这也是茶叶的减肥作用.

茶叶中所含的茶多酚治疗痢有奇效.据研究,茶多酚对大肠菌/葡萄球菌/肺炎菌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把霍乱菌放在浓茶汤里浸六分钟以上,多数细菌就失去活动能力.茶叶还有明目功能.在古医书和单方中记载很多.民间偏方中就有用茶水洗眼,医治暴发火眼等.

抹茶研究


有研究表明茶多酚能清除机体内过多的有害自由基,能够再生人体内的α--VE、VC、GSH、SOD等高效抗氧化物质,从而保护和修复抗氧化系统 ,对增强机体免疫、对防癌、防衰老都有显著效果。长喝绿茶能降低血糖、血脂、血压,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日本昭和大学的医学研究小组的在1毫升稀释至普通茶水的20分之1浓度的茶多酚溶液里放入10000个剧毒大肠杆菌0-157,五个小时后细菌全部死亡,一个都不剩。日本的妇女们喜欢在买来的成品牛奶或酸奶里加入抹茶,因为加了抹茶后保鲜期可以延长一倍。所以,日本的中小学校终年给孩子们免费提供绿茶,条件好的提供加了抹茶的绿茶,来预防肠胃道疾病。抹茶的纤维素是菠菜的52.8倍,是芹菜的28.4倍,其消食解腻、减肥健美、去除痘痘的功效,受到了当今爱美女性的青睐。

邂逅真抹茶,提倡吃茶新概念

吃茶与喝茶的成分比较 (100g含有量)------

比较点 单位 吃抹茶 喝绿茶冲泡水

钠 mg 3 3

钾 mg 2200 27

钙 mg 450 3

镁 mg 200 2

磷 mg 290 2

鉄 mg 20 2

亚铅 mg 3.2 0

铜 mg 1.3 0.01

维生素A ug 13.00 0

维生素B1 mg 0.36 0

维生素B2 mg 1.43 0.03

烟酸 mg 55 0.31

维生素B6 mg 0.46 0.01

叶酸 ug 1300 16

泛酸 mg 3.1 0.04

维生素C mg 260 6

*选自∶日本科学技术厅资源调查会编[五订日本食品标准成分]

纳米黄茶的最新研究


黄茶是我国特产茶类,生产历史悠久,唐朝时就成为贡品,但真正大量生产发展是一九五四年以后。黄茶按制茶原料老嫩分为黄小茶 (芽茶型 )和黄大茶。黄小茶主要有湖南的君山银针,北港毛尖、四川蒙顶黄芽、湖北远安的鹿苑茶、浙江平阳黄汤、安徽霍山黄芽等。黄大茶主要有安徽金寨、六安黄大茶、湖北英山黄大茶和广东大叶青茶。其基本制造方法都要经过杀青、堆闷(放),干燥三个过程。“堆闷(放)”是黄茶制造区别于绿茶制造的独特工序。“堆闷(放)”过程经湿热作用或微生物作用引起叶内物质的深刻酶促变化,为形成黄茶独特品质特征——“黄叶黄汤”奠定了物质基础。 黄茶在闷堆过程中微生物滋生是随闷堆时间延长而增加的,特别是酵母菌、黑曲酶、根酶等这几种微生物大量滋生,会给黄茶闷堆增加多种胞外酶,酵母菌大量滋生中能产生脂肪酶、蔗糖酶、乳糖酶等,这些酶类能分解大分子糖类物质和粗脂肪成为小分子物质醇、醛、有机酸、二氧化碳等。根酶能产生丰富的糖化淀粉酶,黑曲酶分解出蛋白酶、果胶酶,润滑脂分解蛋白质生成氨基酸、降解果胶物质。黑曲酶还能利用多种碳源,产生柠檬酸。黄茶在闷堆中胞外酶的作用能形成新的小分子糖类物质,氨基酸类物有机酸、醇类、醛类物质。 纳米黄茶所以制成纳米(一百~三百纳米)极细粉,一是为了破壁,释放全部精华;二是为了用冷水也能沏开,以保持黄茶酶的活性,提高黄茶的功能。 黄茶是沤茶,在沤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化酶,对脾胃最有好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动肥胖、都可饮而化之。而纳米黄茶能更 好发挥黄茶原茶的功能,纳米黄茶更能穿入脂肪细胞,使脂肪细胞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恢复代谢功能,将脂肪化除。 纳米黄茶茶根的利用是用来按摩二扇门(无名指本节处)能使微量元素透入穴位,增强穴位磁场产生调节作用,增加脂肪代谢。

茶氨酸的研究进展


摘要 茶氨酸是茶叶的特征氨基酸。大量研究表明,茶氨酸的含量不仅对茶叶的品质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具有促进大脑功能和神经的生长、抗肿瘤、降压安神等功效。本文综述了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在茶氨酸的形成、积累、测定、制备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茶氨酸;形成;积累;测定;制备;应用

1 引言

至今为止人们在茶叶中已发现25种氨基酸。其中茶氨酸约占氨基酸总量的50%。大多数学者认为茶氨酸是茶叶的特征氨基酸,因为到目前为止除了在茶梅、山茶、油茶、簟等四种天然植物中检测出其微量存在外,其他植物中尚未发现。茶氨酸(theanine)是1950年日本学者酒户弥二郎首次从绿茶中分离并命名的,它属酰胺类化合物,化学命名:N乙基L谷氨酰胺,结构式:HOCOCHNH2CH2CH2CONHCH2CH3。自然存在的茶氨酸均为L型,纯品为白色针状结晶,熔点217~218℃(分解),比旋光度[α]20D=0 7°,极易溶于水,水解度呈微酸性,有焦糖香及类似味精的鲜爽味,研究证明它的含量与绿茶的品质密切相关,相关系数为0 787~0 876[1]。

2 茶叶中茶氨酸研究进展

作为茶叶的特征氨基酸,茶氨酸几乎存在于茶树的所有器官和组织中。经大量研究表明,茶氨酸在茶树的根部形成,然后向新梢积聚,因而茶树新梢中茶氨酸含量最高。茶氨酸的形成是茶树储存氮的手段之一,这是因为茶氨酸被茶氨酸水解酶水解为谷氨酸和乙胺,乙胺在胺氧化酶的作用下产生氨和乙醛,氨可作为氮源供茶树的幼龄组织生长,因此茶氨酸是茶树幼芽光合作用开始前有机碳骨架合成的起始物,而且也是茶树中多酚类物质的重要前体。茶氨酸在茶树中的积累与光照、温度和合成前体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当温度为25℃,黑暗条件下,在培养基中加入盐酸乙胺能明显增加茶氨酸的积累。1992年我国学者李荣林等对茶树新梢中茶氨酸的分布情况及其在不同季节、不同品种和不同栽培条件下含量的变化作了较全面的研究[2]。他们发现,随着茶树叶片成熟度的增加,茶氨酸的含量逐渐降低,因此茶氨酸可作为茶鲜叶嫩度的化学指标之一;茶氨酸在新梢中的含量随季节的不同存在显著的差异,其在春茶新梢中的含量是在夏茶中的4倍,是在秋茶中的7倍;环境对茶氨酸含量也有较大的影响,土壤的pH值下降,不利于茶氨酸的积累,而氨态氮的存在和遮荫环境有利于茶氨酸的积累; 茶叶制作过程不同,其茶中茶氨酸的含量也有明显变化。绿茶制造过程中由于谷氨酸的转化使茶氨酸的含量呈增加趋势;黄茶、青茶、黑茶制造过程中谷氨酸的变化不明显,茶氨酸呈减少趋势;白茶制造过程中茶氨酸变化的特点是长时间的萎凋中蛋白质分解,谷氨酸增多并向茶氨酸转化,因此茶氨酸开始表现为增加趋势直至干燥才有所减少;而红茶发酵过程茶氨酸变化复杂,有增有减,总趋势是减少。虽然人们普遍认为茶氨酸可作为评价绿茶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对红茶茶氨酸的含量与其品质的相关性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

K.HelenEkborgOtt等在对17种茶的茶氨酸含量进行分析时发现, 某些红茶中茶氨酸的含量并不比绿茶和乌龙茶低,有的红茶 (如中国的云南茶)中茶氨酸的含量甚至还高于某些绿茶 [3]。赵和涛等在研究茶氨酸的生化特性时测定了我国六大茶类中茶氨酸的含量[4]发现以白茶中茶氨酸的含量最高,为30079mg/100g;其次是绿茶和黄茶,在17301~1944 7mg/100g之间;红茶相对绿茶低一点,为14616mg/100g;青茶为6274mg/100g;含量最低的是黑茶,只有711mg/100g,这可能是由于其加工过程中特有的渥堆作用导致了茶氨酸大量损失。因此也有学者认为茶氨酸的含量也可作为红茶品质的重要评价因子之一。湖南农业大学的唐和平等对9个茶树品种及红山茶、白山茶进行了氨基酸组成的分析[5],并比较了其中茶氨酸含量的差异,他们发现山茶中虽有茶氨酸存在,但含量甚微;通过对不同进化层次的茶树品种进行茶氨酸含量分析,证明茶氨酸含量随茶树进化层次的提高呈积累趋势,并以山茶中也发现茶氨酸说明茶与山茶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由此支持茶树应属山茶属的观点。1997年齐贵年等比较了经蒸汽杀青、锅炒杀青和滚筒杀青的扁形特种绿茶氨基酸含量的变化[6],结果表明,不同工艺杀青对氨基酸组分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其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均为蒸汽杀青>锅炒杀青>滚筒杀青,并且提出可通过工艺技术对茶叶中茶氨酸和其他氨基酸的含量进行调控。同年钟俊辉等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不同碳源和不同环境对茶愈伤组织培养及其茶氨酸的积累的影响[7],发现激素IAA和6 BA结合作用时,以IAA2mg/L和6 BA4mg/L时对茶氨酸积累最有利;而培养基中碳源不同,愈伤组织的增长速率及其茶氨酸的含量的差异并不显著,但当用不同浓度的蔗糖作为碳源时发现,随着蔗糖浓度的增加茶氨酸的积累呈上升趋势。与其他文献相同,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25℃、黑暗条件有利于茶氨酸的积累。

3 茶氨酸的测定与制备茶氨酸的分析方法有多种,有传统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层析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8,9]等。近十多年来随着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迅猛发展,分析速度、灵敏度和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该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氨基酸分析领域。因大多数氨基酸无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特性,标准折射探测仪对氨基酸检测也无足够的灵敏度,所以为提高分析检测灵敏度和分离选择特性,通常将其衍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美国Waters公司率先推出了氨基酸自动分析系统及技术[10],他们采用异氰酸苯酯(PITC)作为衍生试剂,柱前衍生,反相色谱分离的原理,用紫外检测进行氨基酸分析。随后,惠普公司推出了HPAminoQuant氨基酸分析系统及技术[11],采用邻苯二甲醛(OPA)和氯甲酸芴甲酯(FMOC)作为衍生试剂,既可用紫外又可用荧光进行检测。董泗建等对几种柱前衍生的氨基酸分析法的色谱条件进行了改进[12],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分离效果。1994年Waters公司又推出了一套全新的氨基酸分析技术,他们采用6 氨基喹啉 N 羟基琥珀酰亚胺基 氨基甲酸酯(AQC)作为衍生试剂,以乙腈和水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紫外或荧光检测器检测,该法简称为ACCQ TAG法。在日本学者莽也邦夫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茶叶中茶氨酸含量之后,我国学者郭升平对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茶叶中茶氨酸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13],他采用WatersM344高效液相色谱仪,以PITC柱前衍生,反相C18柱分离(Waters的Pico TagTMHAA柱),柱温43℃,梯度洗脱,用M990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UV243nm检测。在研究中他对用乙酸乙酯提取、用80%乙醇回流3h提取和经盐酸水解等前处理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茶氨酸不能以酸水解方式提取,否则茶氨酸会分解成谷氨酸,而使测定结果偏低。随着近年来分析技术和分析手段的不断提高,毛细管电泳技术和液质联用技术也应用到了茶氨酸检测领域。KiehneA等报道了采用热喷雾液质联用仪分析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方法[14],他们通过测定其准分子离子峰同时测定了茶叶中的儿茶素、黄酮醇糖甙、黄酮糖甙及咖啡因、可可碱和茶氨酸。AucampJP等则研究了用毛细管电泳仪同时进行儿茶素、茶氨酸、咖啡因及没食子酸、抗坏血酸分析的方法[15]。

目前,高纯度的茶氨酸主要通过细胞组培、化学合成、微生物发酵和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等方式获取。人们用14C示踪的方法早已证实了茶树中茶氨酸合成前体是谷氨酸和乙胺。一般认为当培养基中乙胺的浓度为25mM时,茶叶愈伤组织的茶氨酸的生物合成为最大值。1998年陈瑛等研究了多种激素对茶愈伤组织合成茶氨酸的影响[16],他们对生长素(IAA)、萘乙酸(NAA)、吲哚丁酸(IBA)、2,4 二氯苯氧乙酸(2,4 D)、6 苄基腺嘌呤(6 BA)、玉米素(ZT)、激动素(KT)、和三十烷醇(TA)的不同浓度、不同配比进行试验,得出了茶愈伤组织生长和茶氨酸积累的较佳培养条件。除了利用细胞组织培养茶氨酸之外,化学合成也是得到高纯度茶氨酸的有效方法[17]。采用化学合成手段制造氨基酸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它具有价格低,成本低,适合工业化生产的特点。但是化学合成制造的都是DL 型消旋体,需要进行拆分才能得到L 型产品。日本学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他们采用微生物固化酶分离DL 型氨基酸取得了成功。采用微生物发酵法可直接得到L 型氨基酸,但反应时间较长,设备规模较庞大,副产物也较多,需要进一步分离精制,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建立在化学合成法和微生物发酵法基础上的酶转化法或称酶工程技术应运而生了。这种技术是应用特定酶的催化作用,使某些化合物转化成相应的L 氨基酸。HideyukiSuzuki等报道了他们把这一技术应用到茶氨酸的制备中的最新研究成果[18],他们利用从细菌中得到的谷氨酰转肽酶作催化剂,将200mM谷氨酸和1 5M乙胺在pH为10,温度为37℃的条件下,保持2小时,获得120mM茶氨酸,转化率为60%。茶氨酸作为两性物质,选择适当的pH值,用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提取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这方面的报道并不多见。1998年陈瑛等报道了用离子交换法提取茶氨酸的研究结果[19],他们选用国产732阳离子交换树脂,从茶愈伤组织浸提液中提取茶氨酸,并讨论了洗脱液离子强度和pH值对树脂吸附茶氨酸的影响,以及上样浓度、洗脱速度对树脂交换过程的影响。

茶籽贮藏特性的研究


摘要 对刚采收下的茶籽,进行不同方法的脱水干燥和低温、超低温(-196℃)处理后,用沙播法测定其发芽率。结果表明,在短期内,茶籽即使脱水至2.3%的含水率,仍能保持70%的发芽率。将茶籽干燥至8%~10%含水率,在-196℃液氮中贮藏2个月,其发芽率没有变化,表明利用超低温长期保存茶籽有望得到解决。从本试验脱水干燥和冷冻损伤处理结果看,茶籽的贮藏特性应归属于正常型种子。

关键词:茶籽 贮藏特性 超低温保存 脱水干燥

中图分类号:S571.1 S330.3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Storage Characters of Tea Seed

Wang Li,Zeng Qin

Tea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angzhou 310008

Zhou Mingde

East Asia Office,International Plant Genetic Resource Institute,Beijiang 100081

Abstract The newly plucked tea seeds were treated with various desiccation methods,low temperature and ultra low temperature (-196℃),and then,the germination of the seeds was tested by sand culture method.Results showed that tea seeds had 70% germination rate even when the water content was lowered to 2.3%.No damage was observed to the germination of tea seeds when the water content in tea seeds were lowered to 8%—10% and kept for 2 months under -196℃.According to this investigation,tea seeds should not be classified into the recalcitrant type,as most botanists believed.Tea seeds should be classified as normal type seeds.This result will direct us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storage technique of tea seeds.The problem for long-term storage of tea seeds will be solved.

Key words:Tea seed Storage character Ultra low temperature storage Desiccation

0 前言

贮藏种子,是保存作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茶树的种子却不易长期保存,即使贮藏得当,其发芽率也只能维持一年左右[1,2],无怪乎长期来有人把茶籽的贮藏特性列为顽拗型种子[3—5]。正因为如此,在茶树种质资源保存上国内外都采用建立资源圃或品种园的方法。这虽然比较可靠,但大量资源采用田间种植存在一些问题,不符合现代化保存种质的要求,不但用地和保存的费用高,而且极易受灾害性天气和病虫害等胁迫,达不到长期保存的要求[4,6]。因此,近年来茶树种质资源保存方法一直备受中外茶叶科学工作者的关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自1991年起,就茶资源室内保存技术进行了全面的研究[6]。其中,对处理后的茶籽在液态氮(-196℃)中保存,经17个月冷藏,50粒茶籽的发芽率为60%,比贮藏起始期的发芽率76.5%下降了16.5个百分点。郭长根等[7]在超低温(-196℃)条件下,经118天贮存后的茶籽发芽率达93.3%。日本在0℃~5℃条件下密封贮藏可保存9年[8]。近年来,印度也针对大叶种茶籽的贮藏特性进行了立项研究。所有这些,都未能对茶籽贮藏特性作出结论。因此,本试验重点从茶籽的脱水伤害和对低温的敏感度等方面,研究了其贮藏特性,并进一步确立茶籽所属之类型,旨在为茶籽的长期保存技术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茶籽采用本所无性繁殖的优良品种龙井43完全成熟的茶籽,经精选处理后备用。

1.2 处理

1.2.1 茶籽不同干燥法脱水试验

a.室内自然晾干脱水 每处理30粒茶籽,当含水量分别达到约26%、20%、13%、8%、7%、6%时,用沙播法测其发芽率。

b.鼓风干燥脱水 用901型名茶鼓风干燥机脱水,每处理30粒茶籽,当含水量达到约27%、25%、20%、16%、14%、9%、7%时,用沙播法测其发芽率。

c.在干燥器内用变色硅胶脱水 每处理30粒茶子,当含水量分别达到约15%、13%、9%、8%、6%、4%、3%、2%时,用沙播法测其发芽率。

1.2.2 茶籽不同温度冷藏敏感性试验

a.冷害温度(冰点以上)贮藏 每处理30粒茶籽,经自然晾干至不同含水量(见表2)后放入冰箱6~7℃冷藏2个月,用沙播法测其发芽率。

b.冻害温度(冰点以下)贮藏 经自然晾干至不同含水量的茶籽,每处理30粒经低温冰柜-30~-33℃冷藏2个月后,取出用沙播法测其发芽率。

c.超低温(-196℃)冷藏 将自然晾干至含水量8%~10%的茶籽,每处理20粒,用铝箔复合袋密封后直接投入液氮罐内冷藏,经2个月后,取出迅速投入38~40℃温水中解冻复苏,用沙播法测其发芽率。

以上试验均重复2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脱水干燥对茶籽发芽率的影响

贮藏期间的种子水分无疑是影响种子寿命强有力的主导因素。种子的变质过程随着水分的增加而愈趋严重。1973年Harington根据其研究提出了通则[9],即在0~50℃温度之间,种子的含水量每下降1%,则种子的贮藏寿命增加一倍。成熟的茶籽刚从树上采下时,含水量较高(35%~40%),在自然贮藏条件下,其含水量会逐步下降。顽拗型种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不耐干燥,为了保持种子活力,一般含水量要求比较高,多数植物种子的含水量临界值介于12%~31%之间。低含水量会引起种子脱水损伤[5,10]。茶籽对干燥的敏感程度如何?对刚采收的种子采用自然晾干、鼓风吹干和干燥剂干燥等三种方法进行脱水试验,并用沙播法测其发芽率。连续两年的结果表明,自然晾干脱水,对其发芽率影响不明显,即使达到自然干燥的最低含水量5.69%,其发芽率仍能保持在90%(表1)。显然,这与以往报道的“茶籽含水率低于20%时,发芽率约减少一半;低于7%时,胚全部变性失去发芽率”[1]有很大不同。从两年试验看,三种脱水法,均未测得茶籽死亡的临界含水量,也就是说,茶籽死亡之临界含水量远低于一般顽拗型种子死亡的临界含水量(12%~31%)。

鼓风干燥脱水的结果与自然晾干相似,随着脱水程度的增加,也未对茶籽发芽率造成很大损伤,其最低含水量(7.44%)种子的发芽率仍达到93%(表1)。

表1 不同方法干燥对茶籽发芽率的影响

Table1 Influence of drying methods on the germination rate of tea seed

干燥方法 茶籽含水率(%) 发芽率(%)

Drying methods Moisture(%) Germination rate(%)

自然干燥 36.28(起始) 98.33

Natural (Initial)

drying 26.22 91.67

20.18 96.67

13.46 91.67

8.72 98.33

7.70 90.00

5.69 90.00

鼓风干燥 36.28(起始)98.33

Air-blast (Initial)

drying 27.22 90.00

25.08 98.33

19.66 96.61

16.62 90.00

13.79 95.00

9.34 93.33

7.44 93.33

干燥剂脱水 36.28(起始)98.33

Dehydrator (Initial)

drying 15.1 98.33

12.8 98.33

9.9 95.00

7.8 95.00

5.7 83.10

3.9 85.00

3.0 73.30

2.3 70.00

采用干燥剂脱水的结果如表1。从表中结果看出,随着脱水程度的增加,发芽率虽呈下降趋势,但仍不能使茶籽完全丧失生活力,即使含水量达到种子超干水平(低于5%的含水量),其发芽率还保持在70%以上,至此,仍没有找到茶籽死亡的临界含水量。一般种子含水量下降至5%以下,则不利于贮藏,尤其是茶籽,其脂肪含量较高(30%~35%),大分子的脂肪会因失去水分子保护而受损伤[9]。本试验干燥至2.3%含水量的茶籽仍能保持70%的发芽率,其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

在上述三种脱水方法中,以鼓风干燥的速度最快,在短期内就能达到预期含水量,而当达到一定含水量(7%左右)后,就很难继续使其失水了。

上述试验结果表明,茶树种子至少在短期内可以忍耐脱水干燥,至于较长期的处于较低含水量状态下是否会丧失生活力,尚待进一步研究。

2.2 不同冷藏温度对茶籽生活力的影响

在一定限度内,种子贮藏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但顽拗型种子对干燥、低温都很敏感,因而也易遭受冷害和冻害。对含水量处于17%以下的茶籽,采用冰点以上、冰点以下和超低温(-196℃)冷藏处理后,结果表明(表2),茶籽对贮藏的温度也较为敏感。经自然晾干的茶籽,在冰点以上温度贮藏条件下,含水率在17%时,并未影响其发芽率,但随着茶籽含水率的再降低,其发芽率即急剧下降;在冰点以下温度贮藏时,除含水率7.7%的茶籽还保持10%的发芽率,其余两个处理均失去生活力。值得欣慰的是,40粒8.8%含水率的茶籽在-196℃液氮中冷藏60天后,仍保持与对照一样的发芽率(97.5%)。以上试验结果表明,只要控制适当的含水量,无论是冰点以上、冰点以下或-196℃下贮藏,均不会使茶籽失去或完全失去生活力。这进一步证实,茶籽不属于顽拗型种子之列。液氮超低温冷藏的结果还表明,一种利用种子长期保存茶树种质资源的方法有望得到解决。

表2 不同冷藏温度对茶籽发芽率的影响

Table 2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old-storage templrature on the germination rate of tea seed

处理 茶籽含水率 发芽率

Treatments moisture(%) Germination

rate(%)

对照(起始) 32.7 97.5

Control(Initintion)

冷害:

Chilling injury:

6~7 ℃ 17.1 100.0

6~7 ℃ 10.0 47.5

6~7 ℃ 7.7 17.5

冻害:

Freeze injury:

-30~-33 ℃ 17.1 0

-30~-33 ℃ 9.7 0

-30~-33 ℃ 7.7 10.0

超低温:

Ultralow temperature:

-196 ℃ 8.8 97.5

对照(直接沙播)

Control(Sand sowing) 8.8 97.5

周明德(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东亚地区办事处,北京100081)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编.中国茶树栽培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69

2 浙江农业大学主编.茶树栽培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85

3 陈叔平主编.种质资源低温保存原理和技术.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35

4 马缘生主编.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技术.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19

5 支巨振.谈谈顽拗型种子的特点和鉴别.种子世界,1987(1):14—16

6 王立,杨素娟,王玉书等.茶种质资源室内保存技术研究.茶叶科学,1996;16(1):37—42

7 郭长根,胡晋,楼锡元.茶籽的超低温(-196℃)贮藏.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1;17(3):243—247

8 许宁摘.日本的茶树遗传资源.茶叶文摘,1992(5):17

9 陶嘉龄,郑光华.种子活力.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206—207

10 卢新雄.顽拗型种子的研究现状.种子,1992;57(1):34—36

普洱茶的功效研究


想了解《普洱茶的功效研究》知识吗,丰富的《普洱茶的功效研究》内容等你来看!

茶,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之一。它不仅是提神醒脑的必备饮料之一,而且保持喝茶的良好习惯的话,也是帮助身体排毒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如果茶叶使用得当的话,还是帮忙防病的能手。

据现代科学分析和鉴定,茶叶中含有45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化学成分,如叶绿素、维生素、类脂、咖啡碱、茶多酚、脂多糖、蛋白质和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等对人体都有很好的营养价值和药理作用。

而普洱茶更是茶中之最,普洱茶属于后发酵的茶类,含有多种益生菌、有利于人体的健康;普洱茶的功效和作用更是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1、化解中毒如误服银、铝、洋地黄、奎宁、铁、铅、锌、钴、铜、马钱子等金属盐类或生物碱类毒物,饮浓茶,可使茶叶中的鞣酸与毒物结合沉淀,延迟毒物的吸收,以利抢救。

2、医治菌痢无论急、慢性菌痢,饮浓茶治疗都有显著疗效。据药理研究,茶叶煎浓汁对痢疾杆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

3、治急性肠炎饮食不洁而致腹痛腹泻,可泡浓茶一杯饮之,如腹泻仍然不止,用茶叶15克加水煎服两次即见效。

4、治胆绞痛当胆结石患者胆绞痛急性发作时,不妨饮浓茶一杯。因为茶碱有松弛胆管平滑肌的作用,可暂时缓解胆区剧痛,并立即去医院诊治。

5、治带状疱疹泡一杯浓茶,冷却后蘸细花茶末涂患处,一日3次,连续使用。

6、治龋齿饮茶时茶水含在口中片刻,浸润牙齿,每天10余次,可有效地防治龋齿。

7、延缓衰老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据有关部门研究证明,1毫克茶多酚清除对人机体有害的过量自由基的效能相当于9微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大大高于其他同类物质。

茶多酚有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活性酶的作用。据日本奥田拓勇试验结果,证实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维生素E强18倍。

8、有助于抑制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对人体脂肪代谢有着重要作用。人体的胆固醇、三酸甘油脂等含量高,血管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

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使这种斑状增生受到抑制,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9、有助于预防和抗癌茶多酚可以阻断亚硝酸等多种致癌物质在体内合成,并具有直接杀伤癌细胞和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功效。据有关资料显示,茶叶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稗益。

10、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辐射伤害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具有吸收放射性物质锶90和钴60毒害的能力。据有关医疗部门临床试验证实,对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引起的轻度放射病,用茶叶提取物进行治疗,有效率可达90%以上;对血细胞减少症,茶叶提取物治疗的有效率达81.7%;对因放射辐射而引起的白血球减少症治疗效果更好。

11、有助于抑制和抵抗病毒菌茶多酚有较强的收敛作用,对病原菌、病毒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对消炎止泻有明显效果。我国有不少医疗单位应用茶叶制剂治疗急性和慢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治愈率达90%左右。

12、有助于美容护肤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质,用它洗睑能清除面部的油腻,收敛毛孔,具有消毒、灭菌、抗皮肤老化,减少日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损伤等功效。

13、有助于醒脑提神茶叶中的咖啡碱能促使人体中枢神经兴奋,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起到提神益思、清心的效果。

14、有助于利尿解乏茶叶中的咖啡碱可刺激肾脏,促使尿液迅速排出体外,提高肾脏的滤出率,减少有害物质在肾脏中滞留时间。咖啡碱还可排除尿液中的过量乳酸,有助于使人体尽快消除疲劳。

15、有助于降脂助消化唐代《本草拾遗》中对茶的功效有“久食令人瘦”的记载。我国边疆少数民族有“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因为茶叶有助消化和降低脂肪的重要功效,用当今时尚语言说,就是有助于“减肥”。这是由于茶叶中的咖啡碱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可以帮助消化,增强分解脂肪的能力。所谓“久食令人瘦”的道理就在这里。

16、有助于护齿明目茶叶中含氟量较高,每100克干茶中含氟量为10毫克~15毫克,且80%为水溶性成分。若每人每天饮茶叶10克,则可吸收水溶性氛1毫克~1.5毫克,而且茶叶是碱性饮料,可抑制人体钙质的减少,这对预防龋齿,护齿、坚齿,都是有益的。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小学生中进行“饭后茶疗漱口”试验,龋齿率可降低80%。另据有关医疗单位调查,在白内障患者中有饮茶习惯的占28.6%;无饮茶习惯的则占71.4%。这是因为,茶叶中的维生素C等成分,能降低眼睛晶体混浊度,经常饮茶,对减少眼疾、护眼明目均有积极的作用。

本文《普洱茶的功效研究》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茶多酚的医学开发研究


茶多酚类物质是目前与茶相关的药品和保健品开发的最主要成分,其中研究最为深入的是儿茶素。至今,在中国已经通过临床试验、并已获准使用的以茶多酚为主要原料的药品有:“天力体保”心脑健胶囊、“亿福林”心脑健胶囊、“可立宁”心脑健胶囊、复方心脑健片、复方茶多酚漱口液等。国外利用茶多酚为主要原料开发的药物也很多,如美国开发生产的Teagreen、日本用茶多酚制成的抗感冒药、日本的“克菌清”、匈牙利的茶多酚保肝药物等。

为了拓宽茶多酚应用范围、提高茶多酚的药效,最新研究趋势是对茶多酚进行化学修饰,使其成为油溶性或获得其他性状,从而有利于与脂溶性物质混合,扩大茶多酚与其他药物或材料的配伍。另一发展动向是研制茶多酚的新剂型,如微胶囊、纳米级剂型、针剂等,从而提高人体对茶多酚药物的吸收和利用度。

将中医的整体观思想方法与西医的研究方法及加工技术结合起来,开发新一代药茶和含茶药物,将可能成为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的研究热点。更多的茶叶功能成分通过与其他制药原料配伍,制成药效更好的新药。例如复方心脑健片是根据茶多酚卓越的医疗、保健作用而研究开发的一种医疗中药制剂。该方由茶多酚、银杏叶提取物、黄芪、女贞子等数味中药组成,经合理提取加工制得,具有益气通络、行气止痛、补益肝肾等作用,用于高血脂症、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卒中后遗症及心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疾患。

制茶的发展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各种茶类,从手工制茶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技艺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一)晒干或烘干散茶

茶之用,最初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后来发展到生煮羹饮,都是直接取用茶树鲜叶。

唐朝以前,茶叶的加工比较简单,采来的鲜叶,晒干或烘干,然后收藏起来,这是晒青茶工艺的萌芽。 

(二)从晒青散茶到晒青饼茶

在古代交通不便、运输工具简单的条件下,散茶不便储藏和运输,于是将茶叶和以米膏而制成茶饼,是乃晒青饼茶,其产生及流行的时间约在两晋南北朝至初唐。

(三)从晒青饼茶到蒸青饼茶

初步加工的晒青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捣碎,制饼穿孔,贯串烘干。蒸青饼茶工艺在中唐已经完善,陆羽《茶经?三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蒸青饼茶虽去青气,但仍具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压榨去汁以制饼,使茶叶苦涩味降低,这是宋代龙凤团茶的加工技术。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压榨去汁的做法,却夺走茶的真味,使茶的味香受到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四)从蒸青饼茶到蒸青散茶

在蒸青饼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农书》,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由宋至元,饼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初期,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 1391年下诏,废龙团贡茶而改贡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在明朝前期大为流行。

(五)从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饼茶,茶叶的香气在蒸青散茶中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气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香气的炒青技术。明代,炒青制茶法日趋完善,在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罗廪《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

(六)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在制茶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1、黄茶的产生

绿茶的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干燥,当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或杀青后未及时摊凉及时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使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类似后来出现的黄茶。因此,黄茶的产生是从绿茶制法不当演变而来。明代许次纾《茶疏》(1597年)记载了这种演变历史。

2、黑茶的产生

绿茶杀青时叶量过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以绿毛茶堆积后发酵,渥成黑色,这是产生黑茶的过程。黑茶的制造始于明代中叶,明御史陈讲疏记载了黑茶的生产(1524年):“商茶低仍,悉征黑茶,产地有限……”。

3、白茶的产生

宋时所谓的白茶,是指偶然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而成的茶,与后来发展起来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到了明代,出现了类似现在的白茶。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 

白茶最初是指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色泽银白的“白毫银针”,后来经发展又产生了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其它花色。

4、红茶的产生和发展

红茶起源于十六世纪的明朝。在茶叶制造过程中,发现用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叶色红变而产生了红茶。最早的红茶生产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清代刘靖《片刻余闲集》中记述“山之第九曲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

影响茶叶历史进程的十个人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周公,兴起于唐代,如今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咖啡和可可)。茶是当今世界饮品界消费量仅次于水的饮品,茶叶被西方人称为“神奇的东方树叶”。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见证了人类社会变迁和历史发展。可以说,没有其它的商品比茶更能揭示世界的演变史。在石油坐拥“黑金”的头衔之前,茶是世界的“黑金”。与石油不同的是,茶是可再生资源。

人类历史,俨然一部茶叶发展史,在茶叶历史进程中,无数的茶人茶企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有这样十个人物影响了整个茶叶历史发展的进程。

茶叶百科经典——茶圣陆羽

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曾概括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另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神农氏为掌握草药的特性,亲自实践,遍尝百草,一天内竟七十二次中毒,最后偶然得到了荼(茶叶)才得以解毒。对于茶的发现,作为茶祖的神农氏无疑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只是神农氏作为中国神话人物,至今未有考古证据证实其真实存在,而千百年来影响后世茶叶历史发展的陆羽确当之无愧是茶界的泰斗。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所著《茶经》为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圣”。公元758年,关于茶叶生产的百科经典《茶经》问世,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茶文化传播者——荣西禅师

荣西禅师(1141~1215),字明庵,14岁落发为僧,在比睿山修天台密教,后两次入宋留学,将禅传入日本。他从中国带回茶树种子,鼓励在日本栽培,并普及饮茶之法,其所著的《吃茶养生记》是日本第一部茶的著作,被誉为日本的“茶祖”。

荣西一生研究佛经和茶叶,曾两次到中国学习,除了学习中国的文化,佛经,还用了大量的时间学习中国的种茶、制茶、饮茶技术。回国后不但带回了中国的经卷,而且把中国的茶籽也带了回去。荣西禅师可谓是日本版的“玄奘大师”,中国茶叶经荣西传到日本后,很快得到了发展。

茶的世界传播大使——克鲁兹

早在1560年,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就带着“窃取”中国瓷器、丝、茶等机密的目的来到中国,名目上是学习、考察天朝大国,实际上是行间谍之事,克鲁兹乔装混入一个考察商队,花了4年时间在中国的内地和贸易口岸调查,回国后写了一本《中国茶饮录》,成为欧洲第一本介绍中国茶的专著。也正因为中国出口茶叶贸易带来的巨额利润让欧洲各国产生了觊觎之心,都希望从丝茶贸易中分一杯羹。

自克鲁兹所著的《中国茶饮录》传遍欧洲后,欧洲冒险家们前赴后继,未曾断绝,也正是从克鲁兹开始,不少西方探险家垂涎三尺,打起了中国茶的主意。从客观的角度,也促进了茶的向世界扩张和传播发展。

饮茶及茶文化传播大使——凯瑟琳公主

茶最早并不是传到英国的,而是葡萄牙与荷兰,虽然当时英国人也饮茶,但后来的风靡还应该归功于1661年嫁给英国国王查尔斯二世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布拉甘萨。

这位英国国王的妻子、葡萄牙公主凯瑟琳王后把她高贵的喝茶习惯带入英国的宫廷生活,使家庭茶会成为了王公贵族阶层最时髦的社交礼仪。上行则下效,榜样的力量无穷。到十八世纪以后,喝茶已经从英国上流社会一种时髦的奢侈,慢慢的进入到了大多数英国人的日常家庭生活。

也是因为凯瑟琳公主这位“时髦饮茶IP”的大V影响力,成就了今天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喝下午茶的风俗。

打破中国的茶叶垄断——罗伯特·福琼

中国与英国之间的茶叶贸易对英国整个国家的经济来说都意义非凡。1839年,英国进口的中国茶叶高达4000多万磅,征收的茶叶税超过300万磅,占英国国库全部收入的10%。中英之间的茶叶贸易已经成为英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世界茶叶市场上,中国强势垄断茶叶的出口,英国的茶叶经济命脉掌握在中国茶商手里,掌握在清政府手里,这让英国上下处于一种强烈的不安之中,他们迫切希望打破中国人的垄断。

1848年6月20日,罗伯特?福琼(RobertFortune)从英国南安普顿港出发前往香港,开启了一趟改变世界茶叶史的奇幻旅程。早在清朝的时候,英国是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为了偷盗中国茶树和制茶技术,他让植物间谍福琼深入中国内陆,偷盗茶叶、带走精通制茶技术的制茶工人。福琼跑到武夷山,盗走红茶茶种,又跑到安徽松萝山偷盗茶苗,来来回回研究了三年,最终成功将中国茶移植到印度,并成功制作红茶。

这位茶叶大盗,打破了茶叶被中国长久以来的垄断,一举将茶叶拓展到世界各地,这种盗窃他国技术、专利的人虽然为人所不齿,但是客观上也促进了茶叶的全球发展。

从中国到全球的饮料——汤姆斯·立顿

汤姆斯?立顿是立顿品牌的创始人,1890年他在英国推出立顿红茶。他的广告词是“从茶园直接进入茶壶的好茶”(Directfromteagardentotheteapot)。1892年,立顿开始了全球化运动,先是在美国设厂,接着又在印度开设分店,走进了远东市场。1898年,立顿被英国女王授予爵位,得到“世界红茶之王”的美名。1992年,立顿进入了全球喝茶历史最悠久、饮茶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也是立顿,开创了目前中国茶叶界,被戏称现代中国7万茶企不敌1家立顿的局面。

立顿的全球化战略,推动了全球饮品大发展,也造就了茶成为全球第一大饮料。

中国近代茶业复兴的先行者——茶商池秉德

英国在完成工业革命以后,对全球各国进了殖民扩张,并把红茶带到了殖民地。在英国全球殖民政策的影响下,英国一跃发展成国际茶叶贸易中的霸主。由于北美长期受英国殖民统治,因此美国人在建国初期依然保持着与英国人一致的饮茶习惯,以饮用红茶为主。事实上,绝大多数饮茶欧美国家都以红茶消费为主。清末民初时,北美茶叶市场一度被英国和日本占据着,英国红茶、日本绿茶一直是北美茶叶市场的大头。

池秉德(1877~不详),原名池阅龙,祖籍韶州府翁源县(今韶关市翁源县),其祖上世代制作乌龙茶,其祖上世代制作乌龙茶,14岁便已到美珍茶庄担任制茶师,17岁时随父南下来到广州,21岁时已成为茶行业内闻名遐迩的制茶大师傅。1898年,池秉德在广州创办“德记茶庄”,后迁至香港后改名“龙德记茶庄”,主要经营乌龙茶生意,一度发展成为近代比肩立顿的中国茶叶公司。池秉德掌舵着这家有“乌龙世家”之称的龙德记茶庄以香港为跳板把乌龙茶贸易拓展到世界各地,打破了北美市场乌龙茶的空白,被誉为中国近代茶业复兴的先行者。

茶叶工业化进程推进者——托马斯·沙利文

1908年6月,美国茶商托马斯沙利文希望扩大销售,就把少量茶叶样品装入小丝袋寄送给潜在客户进行试尝。收到这些奇怪的小袋子后,疑惑的客户无从下手,于是连丝袋一道放在杯子里浸泡,世界上第一批袋泡茶就这样意外的诞生了。

沙利文无心之举成就了今天的袋泡茶产业。仅在英国,人们每天喝掉大约1.3亿杯袋泡茶。一个小小的无心之举,发掘出了客户需要“便捷性”的茶包这一巨大市场。茶叶由散茶向茶包转变,在现在看来或许是非常普通的“发明”,在当时确是一种重大的茶叶变革。

沙利文的茶包发明,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工业化和标准化,推动了茶叶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迈进!

现代茶叶巨著《茶叶全书》——威廉·乌克斯

《茶叶全书》是美国威廉?乌克斯编著,1935年出版,是一部涉及面很广的世界性的茶叶巨著。全书共分6大部分:历史方面、技术方面、科学方面、商业方面、社会方面、艺术方面。

这部世界茶叶全书,是乌克斯从1925年起,用了10年时间编写的。其间收集资料、整理分类、到各有关茶叶国参观察看、校正有关记录、定稿付印,可谓颇费苦心。全书六大篇25章,其面之广,类之全,目之细当为茶著首列,被茶界称为世界茶叶大全著作。《茶经》、《吃茶养生记》和《茶叶全书》,并称为世界茶史三大名著。

中国现代茶业复兴先驱——吴觉农

茶叶是中国近代最重要、最大宗的出口商品。然而,中国近代茶业的发展却十分艰难,外有西方列强经济文化的冲击,印度、日本、锡兰(今为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竞争对手的出现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则战争频繁,茶叶生产技术落后,内忧外患之下的中国茶业生产贸易逐渐走向衰落。寻求中国茶业复兴与发展之路成为当时国人的迫切愿望。

吴觉农(1897~1989),浙江上虞人,中国著名的农学家、茶叶专家,也是我国现代茶叶事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近现代茶叶事业。最早论述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为发展中国茶叶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所著的《茶经述评》是当今研究陆羽《茶经》最权威的著作,被誉为当代“茶圣”。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业专业和全国性茶叶总公司,又在福建武夷山麓首创了茶叶研究所,为发展中国茶叶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茶业复兴的先驱!

茶叶解烟毒的研究


近代医学研究证明,茶的功能似乎与香烟的毒性作用存在“拮抗”现象。现就有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一、茶叶解烟毒的研究

1、抑制烟气致癌物的毒害

1976年美国Sanderson曾报道茶叶中的儿茶酚结构可以清除亚硝酸盐,而烟叶中的亚硝酸盐在燃烧过程中产生亚硝胺。因此,认为茶叶具有潜在的抗癌作用。根据美国学者Amers试验法,认为香烟的过滤器中添加L-表儿茶酚没食子酸酯,有显著抑制香烟致癌物质的效果。Weisburger J.H研究认为饮用绿茶和红茶后由于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可减轻肺癌的发生。茶叶中含有的有效成分决定了茶叶具抗癌突变性。有研究表明,从中国绿茶中提取的抗氧化成分(GTA),具有抑制苯并芘,香烟雾浓缩物对伤寒沙门氏菌和/V79细胞的致突变性。

2、消除烟碱的毒性作用

烟碱又称“尼古丁”(Nicotin,C10H14N2)和烟精。有猛烈毒性,沸点为247摄氏度。若一次吸入量达400mg就能使人致死。它能刺激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前苏联经大量研究发现,用茶叶中多酚类物质单宁和单宁酸可与香烟中尼古丁化合形成无毒复合物,此外,对烟碱还有良好的过滤作用。英国研究也表明,茶叶中单宁具有破坏及减轻烟草中尼古丁毒性的作用,并研制了一种低烟碱含量的香烟“茶烟”,投放市场。日本在80年代末的研究表明,茶叶中的茶多酚可以和尼古丁以及其他有害生物碱相结合。我国的周庆惠对茶提取液(乌龙茶)消除烟丝毒害作用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茶叶成分与烟丝内含物能够相互作用与反应。刘宝法等对鞣酸添加剂降低卷烟焦油致突变性的研究也表明,在烟丝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鞣酸添加剂,能降低卷烟焦油含量和焦油的致突变性。国内现已研制成一种“解烟卡片”,把这种卡片装在烟嘴内,可吸香烟挥发出来的尼古丁,但却会使香烟变得淡而无味。笔者也曾用速溶茶粉经设计将其放于过滤嘴内,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因此,如何提高因吸附作用降低的吸味?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3、清除自由基作用

近年来有的学者经过动物试验证明,焦油降低后烟的毒性并未明显减少,由此推测,焦油可能还不是香烟毒性中的“致癌物”,而毒性主要来自醛类、酚类化合物中的一些至今不清楚的自由基。有学者认为吸烟烟气气相烟中含有许多烷基自由基等。这些自由基能诱发生物膜脂类大分子的过氧化,并随通烟时间延长而加剧。为此,杨法军等研究认为,茶学酚单体L-EGCG对气相烟引起鼠肺细胞膜损伤具有抑制作用。近年来,沈生荣等人的研究也表明,茶多酚可抑制气相烟自由基引起的膜脂类分子的过氧化作用,对维护细胞膜的流动性有良好效果。Xin W.J等研究证实,绿茶多酚化合物可以有效地清除由GPCS(香烟气雾)处理的大鼠肝线粒体产生的脂质自由基,不同化合物消除自由基的次序为:L-EGCG>VC>GTP>VE。

4、消除烟臭作用

茶叶中含有高含量的黄酮类物质和儿茶素类,是一种良好的除臭剂,它们可以清除由于吸烟而产生的口臭。因此,在80年代末期在中国和日本已有清除吸烟后的口臭和解毒的茶制品问世。用含有茶叶除臭剂的口香糖,口嚼3分钟就可见效,对烟臭的消臭率达90%以上。

二、茶烟及解烟茶的开发利用

1、茶烟

张宏光(1994)发明了一种茶烟。该茶烟是将晒干或烘干的茶叶同烤烟叶共同切丝,按烟以52.5%-70%,茶叶丝30%-47.5%的比重混合均匀,用传统制烟工艺制出成品。该烟香气清雅,劲头适中,烟味不变,余味纯净,可减轻香烟对吸烟者和被动吸烟者的危害。

2、解烟茶

一种降解人体内尼古丁的解烟茶,其各成分按下列重量百分比配制:成品茶65%-75%,配制剂25%-35%,其中菊花3%-5%,甘草4%-6.5%,山楂4%-4.2%,坝积3.5%-6%,大麦5%-6.3%,念珠藻5.5%-7%。其工艺是:将甘草、菊花、山楂、念珠藻切碎,净后装入罐内,并按体积1:1比例加入温开水,封闭罐口,将药液加热到60摄氏度,经3-4h,让其自然冷却;再将粉碎后的大麦、坝积边搅拦边倒入罐中侵提,滤去药渣,取其提取液,让其充分渗入茶中,然后再将茶叶烘干包装即成。该茶经国家体委运动医学研究所和湖南医科大学检测,表明该产品能明显降解人体内的尼古丁,平均降解率为65%,降解焦油19.54%。

3、烟民保健茶

该茶以茶叶为原料,在真空条件下吸收增强茶解烟毒作用的可食植物提取液,“PFM-6”制成,使该茶基本保证茶叶原有的色、香、味、形,同时,又能显著降解尼古丁和焦油毒性。经人体实验,日饮烟民保健茶15g,吸香烟20支,可使吸入体内的尼古丁含量降低79.41%,体外实验的结果表明:浓度为2%的烟民保健茶水溶液,可使尼古丁降低58.58%(P<0.01),可使烟焦油含量降低19.52%(P<0.05)。动物微核实验结果表明,对骨髓细胞染色体无突变性。

其他,还有茶叶卷烟,天目云雾戒烟茶、人参薄荷戒烟茶,这种将茶叶的功能和传统中医科学相结合的技术进一步发挥了中国茶的药用特色。

三、存在的问题

1、以茶代烟或烟与茶混合制成烟的可靠性、安全性不足。大量研究表明:茶叶确实具有解烟毒的作用,但若用茶烟当卷烟时,它燃烧后产生的烟雾是否无毒或有毒,是否具致突变性,还是未知的。

2、开发出的烟茶的可接受性以及市场占有率的问题也是不足的。

3、对所得制品的检验方法及手段还不健全。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1793.html

上一篇:分析安溪铁观音独特音韵成因

下一篇:自制药茶过苦夏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