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叶趣味雅号背后的故事

2019-11-13

茶在被称为“茶”之前有许多叫法,也有许多趣味雅号,这些称呼的背后或是一个让人莞尔一笑的故事,或是一股流行风潮。闲来无事,不如一探茶叶这些趣味别称背后的故事吧。

不夜侯

原文出自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内称:“饮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称不夜侯,美其功也”。意思是喝了茶水之后,让人消除睡意,便封其为“不夜侯”,以表彰茶叶的“功绩”。

水厄

南北朝时期,茶有个代用语唤为“水厄”。喝茶为啥成了“水难”?

原来在晋惠帝司马衷时代有个叫王蒙的士大夫,此人特好饮茶。凡从他门前经过的必被请进去喝上一阵,不嗜茶者简直苦不堪言,又怕得罪了主人,只好皱着眉头喝。久而久之,士大夫们一听说“王蒙有请”,便打趣道:“今日又要遭水厄了!”

漏影春

漏影春其实是一种大约出现于五代或唐末、流行于宋代的玩茶方法。

宋代陶谷《清异录》中,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这种做法。大意为用绣纸剪出镂空的艺术形状,铺在茶盏中,撒上茶粉后取出绣纸。再用其他的食材摆出一张精美的茶画,观赏之后用沸水激荡冲饮。

因此,茶在宋代的一段时间便唤作“漏影春”。

涤烦子

唐朝人认为茶是可以洗去心中的烦恼,帮助止渴的饮料。

唐代诗人施肩吾诗中写到:“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借此说明饮茶能够洗涤烦闷与困苦,所以涤烦子这样精准又俏皮的名字就落在了茶叶身上。

消毒臣

唐武宗的一名宰相说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该茶一瓯,浇于肉食内,用银盒密封,过了一些时候打开,其肉已化为水, 因而人们称茶为消毒臣。

苦口师

晚唐时期,皮光业的中表兄弟请他品赏新柑,并设宴款待。皮光业一进门, 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若无睹,急呼要茶喝。所以,仆人只好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尔后,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酪奴

南北朝时期,南方人饮茶风俗盛行,而北方民族则称茶与奶酪为奴。大战期间,南齐秘书丞王素投归北朝。刚刚北上时,他从不吃羊肉和奶酪,经常吃鱼喝茶。多年后,北魏孝文帝设宴。王素居然大吃羊肉,喝奶酪粥,孝文帝很奇怪,便问:“爱卿是南方口味,以你之见,羊肉和鱼羹,茶水和奶酪浆,哪一个好?”

王素答道:“羊是陆地上最好。鱼则是水族第一,都是极好的。如果凭借味道比较,羊肉就好比齐、鲁等大国,鱼就是邾、莒小国。茶最不好,只配给奶酪作奴隶。”孝文帝听后,大笑。

cy316.cOM编辑推荐

大红袍背后都有什么样的故事?有哪些分别是


大红袍茶产于福建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有茶中之王的美誉。关于大红袍的名称来历,民间流传着众多美妙动人的历史传说,其中流传较广的传说,主要有以下四个传说:

大红袍传说一

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慧苑岩住有一位勤劳善良的老婆婆,在大灾年间,有一天遇见一位病危的白发老人急忙扶着老人进屋,把自己当饭吃的野菜汤送到老人手里救活了老人,老人感恩,遂送了一龙头拐杖给老婆婆,又从口袋摸出二粒种子,交代用拐杖在地里挖个坑,种下种子盖好土,落些水而后老人飘然腾空而去老婆婆依照老人的话,把种子种好,不久果真长出了茶树,人们惊叹为神仙所赐的神茶后来却被当官的知道,可因没能采到、喝到神仙茶恼羞成怒,把茶树连根铲除老婆婆为此哭了、病倒了,有一天老婆婆拄着拐杖刚出门,就看见几个男人正扛着·树根走过来,老婆婆把拐杖放在树根上,谁知龙头拐杖忽然变成了一片红云,载着那树根在空中打了三个圈,冉冉飞去,飞进了九龙窠,落在半山腰第二年长出了茶树,以后茶树发了,长成三株。这就是最早的三株大红袍的来历。

大红袍传说二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

大红袍传说三:

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读kē)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大红袍的盛名也被世人传开。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

大红袍传说四

每当采茶之时,要焚香祭天,然后让猴子穿上大红色的坎肩,爬到绝壁的茶树之上采摘茶叶,所以便被称为大红袍茶,而广东话把这种猴采茶称为马骝搣(广东人管猴子叫马骝,搣(miè)是采摘的意思)。正由于数量稀少,采摘困难,这种茶在市场上是价格昂贵的珍品。

关于大红袍茶的传说还有很多,但都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各位茶客且偏听偏信吧。总之,大红袍作为武夷岩茶中的名丛珍品,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当之无愧茶王的美誉,历史传说等姑且当作品饮大红袍茶时的谈资吧!如若打算选购大红袍的话,尽量认准武夷山当地的大红袍品牌茶企,这样买到优质大红袍的几率也增加不少。

神农架茶叶走俏的背后


神农架红花坪村的茶叶突然走俏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茶农为自家的茶叶进行代言,在茶农与市场之间搭起桥梁,让茶农感受到客户的需求;二是当地茶农严格把控茶叶的生产源头与质量,使用茶叶专用肥,不添加农药,还进行科学种植、精细采摘,茶叶的品质得到了大幅提升。

神农架木鱼镇红花坪村村民吴佑义早早出门,去查看茶叶长势。再过半个月,他家茶园又有一拨芽茶可采摘。

芽茶尚未长成,早有茶商下了订单。与以往“看天”收茶、采摘后四处找买家不同,现在,茶叶还长在树上,茶农就拿到了预购款。这样的好事放在从前,吴佑义想都不敢想。

吴佑义的茶叶为何突然走俏?究其原因,源于创新的扶贫方式。“给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茶农设计一套产品包装,把茶农采茶的画面印在包装袋上。”去年,神农架奇峰茶业公司“突发奇想”,邀请茶农为自家茶叶“代言”。

未曾想,一次偶然的尝试,给茶农带来不小的改变。“除了合作社发放的茶叶专用肥,我没上过别的肥,没打过农药,来村里讲课的老师也说,野生茶就是要纯天然,这样客户才喜欢喝。”老老实实种了半辈子茶,自去年为茶叶“代言”后,吴佑义对茶树种植、采摘、销售有了新的认识。“要种出好茶,才对得起现在的茶叶包装,否则照片印在上面,还留了手机号码,我们也没得面子。”提到丈夫为茶叶代言的事情,妻子陈开桂这样理解。

有了茶叶质量把控的概念,在村合作社指导下,吴佑义对家里的5亩茶园进行改良,实行科学种植、精细采摘,茶叶品质大幅提升。

今年春茶采摘季,村里多家茶叶加工厂争相收购吴佑义家的原叶。

如何让消费者与茶农互动,获取客户真实感受,助推扶贫产品品质提升?奇峰茶业将不同贫困户的茶叶分开炒制、包装,分批次销售,跟踪搜集客户对茶叶口感的真实感受,再将信息反馈给茶农,引导茶农有针对性地改进种植、炒制工艺,提高茶叶品质。

看似简单的茶叶“代言”,不经意间搭建起了茶农与市场的纽带,让茶农间接体验了市场动向、感受客户需求。“把照片印在包装上,可以唤起茶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和荣誉感,也能让客户感受到贫困户积极脱贫的精神面貌。”神农架农林特产品展销中心导购刘扬扬告诉记者,这款印有茶农照片的扶贫特色茶品,在茶叶卖场的64款单品中,颇受消费者青睐,销量不俗。

今年吴佑义通过销售茶叶原叶,收入已过万元,比去年增收30%。

茶叶与咖啡的故事


女人爱上了茶的内敛,男人爱上了咖啡的浓郁。

茶叶是个非常出色的男人,就像一杯上好的香茗,馥郁、芬芳,浅尝一口,生津润喉,唇齿留香。

咖啡是个女人中的女人,就像精心种植的咖啡豆,经过研磨、加工,可能有些许苦涩,却因此而味道十足。

茶叶是个理性的男人,冷静稳重中却显得过于克制,永远一副表情,一种口气,他从不会对咖啡说:我爱你!也许就和那种叫茶叶的饮料一样,淡淡的,若有若无的,却绵长,隽永。

咖啡是个感性的女人,热情奔放中却显得过于兴奋,表情丰富,但反复无常,她总是问茶叶:你爱不爱我?也许就和那种叫咖啡的饮料一样,浓浓的,香滑可口,却在不同时间有不同口感,惟一不变的是,深藏其中的苦味。

泡制茶叶是个繁复的过程,例如,第一遍水是要倒掉的,名为洗茶。其后方能入口,而且泡制时间的长短,水的温度,茶具的讲究都有许多学问,最重要的是,喝茶之人应懂得如何品尝它的味道!

同样咖啡也要经过精心的培植,选摘,研磨,加工,调剂,蒸煮的火候,盛用的器皿,配料的分量样样精确,缺一不可。

茶叶逐渐感受到和咖啡的差距,他曾经迷恋的味道变了,是他烹制的手法变了?还是咖啡本就如此?例如摩卡、卡布其诺、蓝山,咖啡的种类很多,滋味自然多多,可茶叶只爱那最初的一种,最原始的、最醇美的浓郁,可惜咖啡好像凉了,味道也尽了。

于是他邂逅了白开水,她虽然无味但单纯,她的清澈,她的纯净,让茶叶感动莫名,他爱上了她,浸泡在水中的茶叶枝叶舒展。

咖啡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爱上茶叶是个美丽的错误。她知道,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他亦永远是以不变应万变。即使泡制的过程序再复杂,也只是为了保持他的原味,他的本色。这就是茶!永远不可能和咖啡混淆的茶!咖啡心灰意冷。

于是,咖啡最终还是选择了方糖,只为自己不再苦涩

茶也有雅号,你知道几个?


茶的雅号是什么?你有听过没,今天我们来看看以下的文章你就会明白了。

历史上“茶”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变化多端,有很多异名、别称、雅号,如荼、槚、荈、茗、“不夜侯”、“清友”、“涤烦子”、“余甘氏”、“消毒臣”、“清风使”、“酪奴”、“森伯”、"苦口师"等。例如:

1、“荼”(tu),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古时“荼”字是多音多义字,不专门表示茶。“荼”字,最早见于《诗经》。《诗经·邺风·谷风》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句,“荼”是否指“茶”,后人推考说法不一。

最早明确“荼”字包含有茶的意义的是《尔雅》,晋代郭璞在注释《尔雅·释木》中“贾,苦荼”时注明:“树小如栀子,冬生(常绿的意思),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蜀人名之苦荼。”这段注释说的就是茶树的特征。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茶,苦茶也。”“荼”即今之“茶”字。

2、槚(jia),是从木的古“茶”字,指茶树。

3、荈(chuan),从草,是专指晚采的茶叶。

4、蔎(she),是古时四川西部茶的俗语。

5、茗(ming),据说是云南某地区的“茶”之土音,大约在东汉时始用来表示茶,现在与“茶”字通用,为茶的雅称。

6、不夜侯:唐代白居易诗云:“破睡见茶功。”宋代苏东坡也有诗赞茶有解除睡意之功:“建茶三十片,不审味如何,奉赠包居士,僧房战睡魔。”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赞道:“破睡须封不夜侯。”

7、清友: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载有“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唐代姚合品茶诗云:“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8、涤烦子:唐代的《唐国史补》载:“常鲁公(即常伯熊,唐代煮茶名士)随使西番,烹茶帐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唐代施肩吾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饮茶,可洗去心中的烦闷,历来备受赞咏。

9、余甘氏:宋代李郛《纬文琐语》说:“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也说:“沾牙旧姓余甘氏。”

10、消毒臣:据唐代《中朝故事》记载,唐武宗时李德裕说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该茶一瓯,浇于肉食内,用银盒密封,过了一些时候打开,其肉已化为水,因而人们称茶为消毒臣。唐代曹邺饮茶诗云:“消毒岂称臣,德真功亦真。”

曹邺深知饮茶益处,他在另一首诗中还说饮茶具有“六脏睡神去,数朝诗思清”的神奇功效。

11、清风使:据《清异录》载,五代时,有人称茶为清风使。唐代卢全的茶歌中也有饮到七碗茶后,“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

12、茶曰酪奴、水厄,又曰瑞草;米曰白粲,又曰长腰。

少数民族称茶与奶酪为奴。南北朝时,北方贵族仍然不习茶饮,甚至鄙视、抵制饮茶。南齐秘书丞王肃因父亲获罪被杀,投归北朝,任镇南将军。刚北上时,王肃不食羊肉及奶酪,常吃鲫鱼羹,喝茶。喝起茶来,一喝就是一斗,北朝士大夫称为“漏卮”。数年后,王肃参加北魏孝文帝举行的朝宴,却大吃羊肉,喝奶酪粥,孝文帝很奇怪,问道:“卿为华夏口味,以卿之见,羊肉与鱼羹,茗饮与酪桨,何者为上?”王肃回答说:“羊是陆产之最,鱼为水族之长,都是珍品。如果以味而论,羊好比齐、鲁大邦,鱼则是邾、莒小国。茗最不行,只配给酪作奴。”孝文帝大笑。

13、森伯:故事出自南朝后·汤悦的“森伯颂”。《清异录》上说:“汤悦有森伯颂,盖颂茶也。略谓:方饮而森然,严于齿牙,既久罡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夫汤瓯境界,谁能目之。”

14、苦口师: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字文通),自幼聪慧,十岁能作诗文,颇有家风。皮光业容仪俊秀,善谈论,气质倜傥,如神仙中人。吴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有一天,皮光业的中表兄弟请他品赏新柑,并设宴款待。那天,朝廷显贵云集,筵席殊丰。皮光业一进门,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而不见,急呼要茶喝。于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

此后,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茶竟有如此多的雅号


历史上“茶”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变化多端,有很多异名、别称、雅号,如荼、槚、荈、茗、“不夜侯”、“清友”、“涤烦子”、“余甘氏”、“消毒臣”、“清风使”、“酪奴”、“森伯”、 "苦口师" 等。例如:

1、 “荼”(tu),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古时“荼”字是多音多义字,不专门表示茶。“荼”字,最早见于《诗经》。《诗经·邺风·谷风》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句,“荼”是否指“茶”,后人推考说法不一。

最早明确“荼”字包含有茶的意义的是《尔雅》,晋代郭璞在注释《尔雅·释木》中“贾,苦荼”时注明:“树小如栀子,冬生(常绿的意思),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蜀人名之苦荼。”这段注释说的就是茶树的特征。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茶,苦茶也。”“荼”即今之“茶”字。

2、槚(jia),是从木的古“茶”字,指茶树。

3、荈(chuan),从草,是专指晚采的茶叶。

4、蔎(she),是古时四川西部茶的俗语。

5、茗(ming),据说是云南某地区的“茶”之土音,大约在东汉时始用来表示茶,现在与“茶”字通用,为茶的雅称。

6、不夜侯: 唐代白居易诗云:“破睡见茶功。”宋代苏东坡也有诗赞茶有解除睡意之功:“建茶三十片,不审味如何,奉赠包居士,僧房战睡魔。”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赞道:“破睡须封不夜侯。”

7、清 友: 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载有“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唐代姚合品茶诗云:“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8、涤烦子: 唐代的《唐国史补》载:“常鲁公(即常伯熊,唐代煮茶名士)随使西番,烹茶帐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唐代施肩吾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饮茶,可洗去心中的烦闷,历来备受赞咏。

9、余甘氏: 宋代李郛《纬文琐语》说:“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也说:“沾牙旧姓余甘氏。”

10、消毒臣: 据唐代《中朝故事》记载,唐武宗时李德裕说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该茶一瓯,浇于肉食内,用银盒密封,过了一些时候打开,其肉已化为水, 因而人们称茶为消毒臣。唐代曹邺饮茶诗云:“消毒岂称臣,德真功亦真。”

曹邺深知饮茶益处,他在另一首诗中还说饮茶具有“六脏睡神去,数朝诗思清”的神奇功效。

11、清风使: 据《清异录》载,五代时,有人称茶为清风使。唐代卢全的茶歌中也有饮到七碗茶后,“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

12、茶曰酪奴、水厄,又曰瑞草;米曰白粲,又曰长腰。

少数民族称茶与奶酪为奴。南北朝时,北方贵族仍然不习茶饮,甚至鄙视、抵制饮茶。南齐秘书丞王肃因父亲获罪被杀,投归北朝,任镇南将军。刚北上时,王肃不食羊肉及奶酪,常吃鲫鱼羹,喝茶。喝起茶来,一喝就是一斗,北朝士大夫称为“漏卮”。数年后,王肃参加北魏孝文帝举行的朝宴,却大吃羊肉,喝奶酪粥,孝文帝很奇怪,问道:“卿为华夏口味,以卿之见,羊肉与鱼羹,茗饮与酪桨,何者为上?”王肃回答说:“羊是陆产之最,鱼为水族之长,都是珍品。如果以味而论,羊好比齐、鲁大邦,鱼则是邾、莒小国。茗最不行,只配给酪作奴。”孝文帝大笑。

13、森伯:故事出自南朝后·汤悦的“森伯颂”。《清异录》上说:“汤悦有森伯颂,盖颂茶也。略谓:方饮而森然,严于齿牙,既久罡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夫汤瓯境界,谁能目之。”

14、苦口师 :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字文通),自幼聪慧,十岁能作诗文,颇有家风。皮光业容仪俊秀, 善谈论,气质倜傥,如神仙中人。吴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 有一天,皮光业的中表兄弟请他品赏新柑,并设宴款待。那天,朝廷显贵云集,筵席殊丰。皮光业一进门, 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而不见,急呼要茶喝。于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

此后,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80217.html

上一篇:茶竟有如此多的雅号

下一篇:欢乐的茶水煮饭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