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喝茶前如何洗茶?避免误操作的三大要领

2019-11-13

我们在喝茶冲泡茶时,习惯上把第一泡茶水倒掉,称之为"洗茶",或称"浸茶"。以前洗茶只是精神层面之事,寓意洗涤凡尘。时至今日,洗茶却有了更多功能性的需求。有些茶人解释这样做是因为要洗去茶叶中不干净的夹杂物如茶灰、尘埃。甚至有人认为不“洗茶”的人,是“不讲卫生”、“不懂茶艺”。其实,这样“洗茶”,如果操作不当,连茶叶精华也在不知不觉中洗掉了。

洗茶的作用

据学者考证,"洗茶"一词始用于北宋,原属于茶叶采制过程用语,后延伸至饮用过程中。有人解释这样做是要洗去茶叶中不干净的夹杂物如茶灰、尘埃。而事实上,鲜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以后经过初制、精制,其中有多道工序如做青、釜炒、揉捻、烘焙、筛拣等,不仅获得茶叶品级,而且达到卫生标准。其中偶有夹杂物如茶灰、尘埃,经注入沸水即倒掉,也迅即去除。

第一泡茶的操作,主要是进行浸泡,有利于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饮用者很快感觉到茶叶香味,可诱导出茶叶的香气和滋味来,而不是单纯为了洗去茶叶不卫生的东西。这可谓是古人对丰富饮茶艺术的贡献之一。在此意义上,"洗茶"又被称为"醒茶"、"温茶"、"润茶"。直到现今仍在流行的功夫茶品饮,就要在饮茶前用热水漂洗茶叶和将茶壶茶杯里外烫热,以使茶壶茶杯温热后,更能洋溢出茶香。这也是承袭古人"洗茶"之遗风。

此外,因茶叶有很强的吸湿性、陈化性和吸收异味性,内含多种"亲水性"的物质,故在贮放过程中极易吸收潮气和异味。通过洗茶时的热水浇淋,可去掉茶叶中的湿气、冷气。

古时,每于烹茶前,"先用上品泉水洗涤烹器,务鲜务洁,次以热水涤茶叶"。洗茶叶的水则"不可太滚,不然会冲去茶之汁味"。洗茶时,要用竹筷夹住茶叶"反复涤荡,去其尘土、黄叶、老梗,使净"。洗后用手将茶叶撮起,放于盏中或壶中盖好,"少顷开视,色青香烈",这时即可冲入煮好的清水瀹而饮之。

那时专门用于洗茶的工具大多为陶制品,用砂土烧制成碗形,上下两层,在上层底部有小圆孔,洗茶时,沙垢可从孔中流出。

对于绿茶、红茶、白茶之类,可以洗茶,也可以不洗茶,主要是看你的判断。对于野茶、雨水天炒制的茶,一般无需洗茶。有道君提醒大家,如果洗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洗茶的水量不宜过多。一般而言,洗茶时水量应尽量少,以刚刚没过干茶为宜。如果水量过多,容易因浸泡过多而导致茶叶中的很多营养元素释出。

第二,洗茶的时间不可过长,不超3秒为宜。第一泡茶的有效成分较多,如茶多酚、氨基酸、醚浸出物等,不但对人体健康有益,而且尽显茶的美味。根据有关实验,茶的香味和有益人体的成分在第一泡后3秒即开始浸出,若超过3秒钟倒掉茶水,上述茶中的有效成分就会大量损失。因此,把握好洗茶的时间,才能在体验茶香的同时保存茶叶的营养。

第三,洗茶要注意水温。有些茶采用早春嫩芽制作,例如名优绿茶或白茶中的白毫银针,如果以沸水洗茶,会破坏茶叶中的茶氨酸、维生素等有效成分,同时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在此过程中会大量挥发,从而影响后续冲泡的茶汤品质。因此,一般应采用低于80℃的热开水进行洗茶操作。而对于乌龙茶或一些黑茶而言,由于采用的是较为成熟的茶青加工制作,因此可以采用沸水进行洗茶。

洗茶之礼古已有之,并随着时间变化,其作用和规制也不断发生变化,而不变的乃是蕴藏於其中的中国之真义、源远流长的中国饮食文化精髓和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国文化。

小编推荐

泡茶的三大要素


好茶必须有好水和好的茶具,但是如果只有这些,而没有掌握好泡茶技术,还是得不到好的效果。泡茶技术包括三个要素:第一是茶叶用量,第二是泡茶水温,第三是冲泡时间。茶叶用量就是每杯或每壶中放适当分量的茶叶,泡茶水温就是用适当温度的开水冲泡茶叶,冲泡时间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将茶叶泡到适当的浓度后倒出开始饮用,二是指有些茶叶要冲抱数次,每次需要泡多少时间。

1、茶的用量

要泡好一杯茶或一壶茶,首先要掌握茶叶用量。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没有统一标准,主要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

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如冲饱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 50-60,即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一200毫升。如饮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如用茶壶,则按容量大小适当算握。用茶量最多的是乌龙茶,每次投入量几乎为茶壶容积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多。

用茶量多少与消费者的饮用习惯也有密切关系。在西藏、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以肉食为主,当地又缺少蔬菜,因此茶叶成为生理上的必需品。他们普通喜饮浓茶,并在茶中加糟、加乳或加盐,故每次茶叶用量较多。华北和东北广大地区人民喜饮花茶,通常用较大的茶壶泡茶成叶用量较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消费者主要饮用绿茶或龙井、毛峰等名优茶,一般用较小的瓷杯或玻璃杯,每次用量也不多。福建、广东、台湾等省,人们喜饮工夫茶。茶具虽小,但用茶量较多。

茶叶用量还同消费者的年龄结构与饮茶历史有关。中、老年人往往饮茶年限长,喜喝较浓的茶.故用量较多,年轻人初学饮茶的多,普遍喜爱较淡的茶,故用量宜少。

总之,泡茶用量的多少,关键是掌握茶与水的比例,茶多水少,则味浓;茶少水多,则味淡。有人曾做过这样个试验:取四只茶杯,各等量放入3克相同的茶叶,再分别倒入沸水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和200毫升。5分钟后审评茶汤滋味,结果是,加水50毫升的滋味极浓,加水100毫升的滋味太浓,加水150毫升的滋味正常,加水200毫升的滋味较淡。

2、泡茶水温

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宋代蔡襄在《茶录》中说:“候汤(即指烧开水煮茶) 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问候汤最难。”以上说明,泡茶烧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刚煮沸超泡为宜,用这样的水池茶,茶汤香味皆佳。如水沸腾过久,即古人所称的“水老”。此时,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挥发殆尽,泡茶鲜爽味便大为逊色。未沸滚的水,古人称为“水嫩”,也不适宜泡茶,因水温低,茶中有效成份不易泡出,使香味低淡,而且茶浮水面,饮用不便。

种植无公害茶叶有五大要领


近年来,国际贸易市场对我国茶叶在质量方面要求有所提高,解决农药残留是迫切问题。要生产无公害茶叶,确保优质有机食品供应市场,归纳起来须采取以下五条技术措施:

1. 加强茶园管理

(1)在茶园中提倡施用有机肥。冬季施用一次基肥,春茶前施用一次催芽肥,春茶后及时施用一次接力肥,以防茶树营养不足而影响夏、秋茶质量。

(2)强调及时中耕除草,以利疏松土壤,清洁茶园,促进好气性细菌——微生物活动,分解腐殖质含量,以助茶树吸收有效营养,促进茶树健壮生长,增强茶树抗逆性能,有效预防植物病虫害的发生。

(3)利用茶区边缘地带柴草丰富的自然条件。春茶前收割一次较嫩的柴草,铺盖于茶丛或茶行之间,既可避免杂草丛生,又可减少土壤中的水分蒸发,有预防秋旱的作用。嫩草腐烂后,更有改良土壤团粒结构,提高茶园肥力的效果。

2. 不用农药喷杀害虫,提倡保护天敌—益虫,达到以虫制虫的目的。在茶区调研中,茶农纷纷反映,喷施农药,好坏不分,益虫一起杀死,而且效益也不够理想。令人担忧的是:精制出的成品茶中,还有不同程度的农药残留。这一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3. 化肥施用,在科学比较发达的国家是有严格管理制度的,因为多施化肥,会招致土壤板结,破坏土壤团粒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茶树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茶叶品质也会因此而逊色。希望重施化肥的茶农应改施农家有机肥料,以确保有机茶品质的提高。

4. 优化生态环境。茶园周围,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尤其要保护高山茶园西北面的防风林带、森林中的有益鸟类、动物,从不同角度为茶叶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5. 严格按照不同茶类的技术规范,进行采摘制造。尤其是初、精制工厂的机械设备,以及堆放青叶等原料的场地,一定要清洁卫生,以防出厂产品的再次污染,使成品有机茶达到色、香、味俱佳的标准,博得广大消费者对中国茶叶的好评。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79529.html

上一篇:普洱的生茶、绿茶和红茶

下一篇:身体不舒服一定要喝的几种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