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普洱茶之味

2019-11-13

普洱茶常有甜、苦、涩、酸、水、无味等以上数种的味道,这些味道可能单独存在某一泡普洱茶中,也可能同时有多种味道共同并存。

其中甜是普洱茶品茗者所梦寐以求;

苦和涩本来就是茶叶特有的味道,尤其老茶手多半喜欢有适当的苦涩味道;

酸味和水味却是大家所不喜欢,普洱茶应尽量避去酸、水的味道;

至于无味虽并不是味道,但是习惯性将淡而无味视为普洱茶的味道,也是无味之味了!

甜味不仅是小孩儿童喜欢,成年大人也都会对糖而垂涎。但是浓糖甜腻,往往使人又爱又怕,然而茶中的淡然甜意是那么清雅,不对健康无害,还可以满足心中一时对甜味的馋渴,同时由于淡然甜意,更将普洱茶品茗提升到艺术境界。

普洱茶属于大叶种的茶叶,成份相对的就很饱和浓厚,经过长期陈化、苦和涩的味道因氧化而慢慢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而糖份仍然留在茶叶中,经冲泡后,慢慢释放于普洱茶里,而有甜的味道。

上好的普洱茶,越冲泡到后面,甜味越来越浓。在普洱茶的行列中,红莲圆茶和圆茶铁饼,本来是用同一批普洱茶为原料,但不同的制造方法,这两种茶都有蜂蜜的甜味,是其它普洱茶所不及。m.Cy316.com

我们普洱茶品茗的爱好者,深深体验到,只有以生茶茶菁制造成的普洱茶品,其茶汤中的甜味,为纯正清雅,也最能代表普洱茶的真性,而普洱茶的甜味,都以老树乔木茶菁,生茶而干仓陈化的最好,最能表现甜味。

苦本是茶的原味,古代称茶为「苦茶」,早已得到了印证。最早期的野生茶,茶汤苦得难以入口,经过我们的祖先长期的培养,由「野生型」茶树而「过渡型」茶树,才变成为今天的「栽培型」茶树。虽然这是一连串植物生理学的演变过程,然而站在品茗的立场角度,我们比较关心的是由难以入口的苦味,而逐渐苦味淡薄,乃至于平常人能以饮用并视为美味珍品。先苦极后才能回甘,并带给普洱茶品茗者,那种真道的启示。

普洱茶之所以会有苦,是因为其中含「咖啡碱」,茶所以能提神醒目,就是因为这些「咖啡碱」,对人体神经系统引起了兴奋作用的效果。真正健康的普洱茶品茗,并非透过苦味去求得提神醒目,而是从略带苦意的茶汤,达到回甘喉韵功效。以比较幼嫩等级的茶菁所制成的普洱茶,都带有苦味。如有荷香的白针金莲普洱散茶,或者现在生产比较高档幼嫩的普洱茶,都带有苦味。至于对苦味的处理,都是以冲泡方法来控制。同时也视各品茗者对苦味的接受程度,而泡出适当的苦味茶汤。

常听说「不苦不涩不是茶」,其实陈化六、七十年以上的陈老普洱茶,已经不见苦涩了。没有了苦涩,而仍然能表现其它茶味道的茶品,一般都被称为好茶了。普洱茶有口感比较强的「阳刚性」普洱,有口感比较温顺的「阴柔性」普洱。哪些刚性的?哪些是柔性的?就是以其苦涩的程度而定,是最具体辨别方法。

茶的涩感是因为含有「茶单宁」成份,普洱茶是大叶种茶菁制成的,所含的「茶单宁」成份比一般茶叶来得多所以新的普洱生茶十分浓郁,也是涩的口感特强。适当的涩感对品茗者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涩会使口腔内肌肉收敛,而生津作用。涩可以增加普洱茶汤的刚强度,也满足口感较重的品茗者。依据我们品茗者的经验所及,生产在云南中部,在勐库、勐弄和凤庆一带的普洱茶,是属于苦底的。冲泡苦味和涩味都需注意其技巧与个人接受度。

酸水

酸味和水味都是普洱茶不好的味道,当然在普洱茶品茗时不希望有酸、水味出现。茶叶制作不良或存放不好,都可能形成有酸味。这些带有酸味的普洱茶,每每经过三、五开冲泡后,有的酸味会逐渐减少。酸味是品茗者不愿意接受到的味道。它代表了茶品的低劣。

一般新鲜的茶叶制作,如果在「走水」的程序处理不好,也会形成茶叶有水味。而普洱茶为什么变成有水味?却没可靠的资料左证。

现在生产的那些比较轻度发酵普洱砖茶,多半是有水味的。水味带给人稀弱败坏而不新鲜的感觉,也是普洱茶品者所排斥接受的。

无味

大多数的普洱茶品茗高手,都公认无味之味,是普洱茶的最极品。这可能与贮放陈化的年份有关,一百多两百多年陈期的金瓜贡茶,其评语的是「汤有色,但茶味陈化、淡薄」。

无味之味有着十足的禅境,此种无比高尚境界,在数百种茶中,恐怕只有普洱茶所独有了。虽然普洱茶是参化道家的真道,但同时也处处充满禅机。

小编推荐

细节成就茶之味


夏天,高温难耐,但有茶相伴的夏天,总会得更有滋味些。早起,无论是阴天或是晴天,一杯散发着淡淡芳香的茶令人倍感温馨.若茶叶放了一段时间,无论是否真空包装,多少都会产生变化,茶叶中的叶绿素及茶多酚物质的合生物会让茶叶陈化变黄、变红、有杂味,甚至有可能生霉。所以要喝存放一段时间的茶叶时,首先确认茶叶是否霉变,若有霉味就不可喝;若只有一点陈味、旧味,可利用冲泡法来解决。

方法一:

水的温度要高,最好是沸水,第一泡时间较平常久一点,然后倒掉不喝,第二泡起时间比平常快一倍,快冲快泡尽可能趁热喝。

方法二:

降低水温几度,时间照正常冲泡法,如此可避免茶汤之苦涩味。

方法三:

最好改成大壶泡,可使用壶娘,降低茶叶比例,口感会好一点。

家里茶叶放久了在没有发霉的情况下有些杂味可按照这三个方法冲泡,还会泡出之前的味道哟!

茶香水好,也不一定能够成就茶汤的唇齿留香。往往细节处,才能激发出茶叶本身的味道。现带你从细节出发,体验茶叶真滋味。

1、细碎茶冲泡细节

细碎的茶,冲泡时置茶量要比正常状况者少一些,浸泡时间相对的也要缩短。如原应放1/4壶的散普,细碎后只能放1/5,若仍然放1/4,第一道在缩短时间后倒出,还可以得出标准浓度的茶汤,但第二道就为难了,即使马上冲马上倒,茶汤仍然太浓。

减少了置茶量,冲泡到第四五道后会觉得浓度后续无力,这是没有办法的。冲泡细碎的茶,尤其是“水可溶物”溶出速度很快的茶,不要设定泡五六道,设定为三四道较为实际。

2、老茶冲泡细节

先看茶有没有潮味,如果有的话,把要用的量倒在无味的棉纸上,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一天;如果太干涩,则放较阴湿的地方,直到呈您要的茶况。这是泡茶前的精炼。

通常老茶需要高温,让水多沸一下或用密盖、重盖的水壶。若这泡老茶苦味较重,水温就不要太高。

茶量少放,让第一泡能浸泡到1分钟。第二泡往往要很快出汤(一般为10秒)。

3、铁观音冲泡细节

朱泥壶是泡铁观音的首选。因为朱泥具有高收缩率的特点,所以用其冲泡铁观音扬香力更高、更清扬,茶汤也紧结柔滑,回甘强、回韵悠长。朱泥壶很适合冲泡轻发酵、高香气的乌龙茶。

4、绿茶冲泡细节

一般来说,茶的冲泡次数也宜掌握一定的度。根据测定,冲泡时最容易浸出的物质是氨基酸和维生素C;其次是咖啡碱、茶多酚、可溶性糖等。一般来说,绿茶冲泡第1次时,茶中的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左右;冲泡第2次时,能浸出30%左右;冲泡第3次时,能浸出约10%;越到后面越少,所以通常冲泡3道为佳。

5、茶叶冲泡水质细节

硬水泡茶不好。水的硬度影响着茶叶有效成分的溶解度。软水中含其它溶质少,茶叶有效成份的溶解度高,故茶味浓;而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和矿物质,茶叶有效成份的溶解度低,故茶味淡。还有水中其它金属离子也影响着茶汤滋味,如水中铁离子过高,茶汤就会变成黑褐色;水中铅的含量大于2ppm时,茶味变苦;镁的含量大于2ppm时,茶味变淡;钙的含量大于2ppm时,茶味变涩。在天然水中,雨水和雪水属于天然软水,泉水、溪水、江水多为暂时硬水,部分地下水为硬水。

因为爱茶,才更注意细节,泡出茶叶真滋味,体验自然的清新茶味。(

品茶之味,悟茶之道 要用心灵去悟


茶味人生,可道可名亦可悟

日本禅师这样说饮茶“一杯有清新甘味,二杯有人生苦味,三杯有老年涩味。这茶的味道,不也正与人生的过程一样吗?”。这就是这位禅师品茶悟出茶道有“人生三味”之高见。

人生或者浓烈或者清淡,每个人须亲自承受。人生在世,总争个高低之分、成败得失,殊不知高与低,成与败,都是人生的滋味。功名利禄来来往往,炎凉荣辱沉沉浮浮,一分淡泊,一分宁静。深入细致地品茶,亦同品味漫漫人生。

用感恩的心态品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同体不二的精神,而化解戾气,成就和气。

用包容的心态品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甘露。

用分享的心态品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他人,少一点私欲,少一点冷漠,多一份关爱。

用结缘的心态品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让茶的洁净,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让人间的正气与和气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各人心中就自有感受,可道可名亦可悟也。

茶如禅也,茶为天下至清之味


茶是生活化的禅

品茗和抚琴、泼墨、吟诗一样,历来属雅人之雅事。品茗之雅,全在于茶。茶多生长于高山幽谷,栉风沐雨,凝霜含露,得天地之灵而赋形,故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卓然有博雅君子之风。

茶之妙有三:一日色,二曰香,三日味。观其色、得其香易,知其味实难。史载南朝琅琊王肃喜茗,一饮一斗,人号为漏斗。此君之饮法,豪放则豪放矣,但与茶之温文儒雅终归有隔。君不闻《红缕梦》中妙玉之妙论乎?“一杯为品,二杯为解渴,三杯即饮驴”,其言虽刻薄,其理却甚是。品茗,其妙处在“品”而不在“饮”,在得味而不在海量。琅琊王为酒仙则可,为茶客则不足论也。

另载,宋代有倪云林者,性超逸高洁,喜茗好友。赵行恕,宋之宗室,慕名访之。坐定,童子供茶,行恕连吸如常。云林悒然不悦,曰:“吾以子为王孙,故出此品,乃略不知风味,真俗物也。”茶,山川至灵之卉,虽苦煎苦熬,香馥依然,其神韵,非幽人逸士不能得也。饮茶之要,在人品与茶品相得,体性浮薄,无中和之气,则虽有佳茗当前,亦难识其味,此谓“佳茗而非其人”,古人叹之为“汲甘泉以灌蓬篙”,形象至极。

饮茶须有佳茗、雅具、名泉,但除此之外,还须良辰、美景、雅处等因素,此即“茶候”。茶候以雅为尚,然雅无定数,人各有好。凉台净室、明窗曲几固雅,山村茅舍、木床石几亦有风味;风和日丽固佳,轻阴微雨亦无妨。居处设置,总以性之所适为宜。“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是一种境界;“一瓶茶外无祗待,同上西楼看晚山”也是一种境界。“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固然超逸绝伦,“吐雪新茗,堆云忆旧溪”亦不失寒夜斋头之清致也。

古人论茶,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之说。独饮、共饮各有其妙,然欲得饮茶之真味,须有茶侣。赏花宜对佳人,醉月宜对韵人,踏雪宜对高人,饮茶品茗岂能无对哉?然茶之为饮,非凡俗粗鄙之人所宜,故茶侣殊不易得。惟素心淡泊,气度冲和者,方堪与谈茶事、共相品茗,故饮茶宜对道人。二共同调,相携而至,或对春苑之葩,或泛秋湖之月,或听风摇修竹,或观雨敲批把,把杯换盏之际,调弦度曲,吟诗作画,其乐又何如也?

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天下至清之味,其不激不厉、不冲不火之“平常滋味”,非有“平常心”者不能得也。赵州和尚,唐代名僧,人来问禅,和尚只教吃茶去,从此茶禅结下不解之缘。赵州于茶寓意深矣!茶犹斋也,饮茶须清室净器,束身宁神,进退举措,端然如仪。煎泡冲饮,皆须恭而敬之、谨慎惕励,不可稍有懈慢。

茶如禅也,制茶饮茶,须制心一处,拭去一切杂念妄想,使身心俱静,五根俱寂,此近于“止”;于心平气和、寂兮廖兮的气氛中品尝茶之正色、真香、佳味,其理近于“观”。茶即道也,一念不起,便觉痛快,万缘放下,迳身独脱。融禅意入茶艺,则一啜一饮,醍醐灌顶;一酬一和,甘露润心。浅酌慢品之际,万籁俱寂,心远地偏,熏熏然,陶陶然,几不知茶之为我,我之为茶矣。

茶、禅,一物一心,两种法数,然“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其所彰显“和敬静寂”、“清虚淡远”之悠长意味则无有二致。禅是生活的艺术,生活离不开禅,同样,茶是生活化的禅,故生活中也离不开茶。苏东坡云,“人不可一日无茶”,岂虚言哉?

把盏邀明月,薰风啜茗时,世间清乐有过此乎?善饮者,其兴乎来!通禅者,其悟乎开!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79130.html

上一篇:喝茶减肥知禁忌

下一篇:茶树的起源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