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紫笋茶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史

2019-11-13
茶叶特征为白毫显露,芽叶完整,外形细嫩紧结,光华绿翠,喷香气浓强,滋味鲜醇,汤色淡绿明 亮,叶秘闻嫩,很有特色。

紫笋茶的根基特征和成长史

长兴作为茶圣陆羽的第二家乡,古代良多文人骚人都涉足紫笋茶原产地顾渚山,留下了良多诗篇和摩崖石刻,成为珍贵的中华茶文化遗产。"紫笋"一名,也由陆羽《茶经》"紫者上,笋者上"而得名。跟着紫笋茶贡额的增添,在顾渚山建造了第一座规模宏壮的皇家茶厂--贡茶院。每年谷雨前,皇帝诏命湖长两州刺史督造贡茶,顾渚山立旗张幕,太湖里画舫遍布,盛况空前。

顾渚山紫笋茶的品质特征是:芽色带紫,芽形如笋,叶底肥壮成朵,茶汁碧绿如茵兰喷香扑鼻甘味生津,茶性温顺,提神配目。因为紫笋茶品质特佳,被列为上贡珍品,贡额逐年增年夜。

龙袱包茶,银瓶盛水,限制清明前将贡茶送到长安。故有"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和"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等诗句。那时采茶役工约三万,工匠千余,累月方毕。顾渚紫笋茶在唐代持续纳贡八十多年,会昌中(公元843年)纳贡紫笋茶数目近二万余斤,朝廷将贡额勒石立碑,命名为"顾渚焙贡".自唐朝经由宋、元,至明末,持续纳贡876年。顾渚紫笋茶作为贡茶可谓纳贡历史最久、建造规模最年夜、数目最多、品质最好、纳贡时刻最长的贡茶,顾渚紫笋是中国贡茶之最。m.CY316.Com

顾渚山属低山丘陵,坡度平缓,植被丰硕,土层厚,有机质含量高,适宜茶树发展。顾渚山因处于精采的小天色前提年夜而孕育出流芳千年的紫笋茶,紫笋茶有着优异的内质和怪异的喷香味,芽叶细嫩,芽色带紫,芽形如笋,条索紧裹,滚水冲泡,芬芳扑鼻,汤色清朗;茶叶伸展后,呈兰花状。

紫笋茶于1979年起头恢复试制,1982岁首度加入全国名茶评选,获得专家名师的一致赞誉,荣获国家级名茶证书。唐代贡品--紫笋茶,被历代文人誉为"茶中极品",产于浙江长兴顾渚山一带。早在唐代宗广德年间(公元764~765年),茶圣陆羽在长兴考绩茶叶,发现此茶优于其他茶,就举荐给皇帝,康复年夜历五年(公元770年)正式列为贡茶。

cy316.cOM编辑推荐

福鼎白茶发展史


从茶叶发展历史而言,白茶是最早的茶类上古时代人们最初发现白茶的药用价值后,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进行储藏保存起来,用于祭祀、治病等备用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最早的白茶记载是田艺蘅所书的《煮泉小品》:“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一一清翠鲜明,尤为可爱。”描述的就是白毫银针的简单自然独特制作工艺和冲泡于玻璃杯时形态美感,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白茶保健功效。

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其中记载“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但其书中所指白茶并不是真正的白茶,而是指叶片白化的茶树嫩叶按照绿茶工艺制作而成的绿茶,如武夷山的白鸡冠、浙江安吉白茶、宁波印雪白茶、天目湖白茶等,辨别是属于哪类茶类主要是看茶叶加工制作工艺区分而非名称,这一点导致了很多人的误解。

有关白茶原产地的争论颇多,其中福鼎、建阳水吉、政和争议最为激烈,白茶制造历史已有200年,由福鼎首创,进而传到水吉,最后传到政和,白毫银针和新工艺白茶的发源地是福建省福鼎市,白牡丹的发源地是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此观点得到茶客和诸多茶叶界泰斗们普遍认可,更多可以参阅福鼎白茶共识内容。

一千多年前,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永嘉(今温州)东(南)三百里有白茶山”,据茶界泰斗陈椽教授考证:“永嘉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系中国白茶原产地,白茶山是指有“海上仙都”美誉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福鼎太姥山”;清代名人周亮工在《闽小记》中更是清楚的记载:“太姥山古有白茶,今呼白毫,产者性寒凉,色香具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销国外,价同金埒”;福鼎是中国白茶原产地也由《福建地方志》和现代著名茶界泰斗张天福教授《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文献中也得到了证实。

上古时代人们保存白茶的方法也是今天传统白茶所延续的制茶工艺,据《福建地方志》和现代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教授《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中记载,白茶早先由福鼎创制于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福鼎用本地菜茶茶树的壮芽为原料创制白毫银针(小白);约在咸丰六年(1857年),福鼎选育出福鼎大白茶(华茶1号)和福鼎大白毫(华茶2号)茶树良种后,于光绪十二年(1885年)福鼎茶人开始改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毫的壮芽为原料加工“白毫银针”(大白),由于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毫芽壮、毫显、香多,所制白毫银针外形、品质远远优于“菜茶”,出口价高于原菜茶加工的银针(后来称土针)10多倍,约在1860年“土针”逐渐退出白毫银针的历史舞台。

近代从1885年开始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毫制银针后,1891年开始外销,在1910年左右,福鼎有白琳工夫红茶出口,白茶常被茶商用于在撒于红茶的表面上装箱出口,到了1912年茶商把红茶与白茶分装,白毫银针则变成单独的商品,1912-1916年为极盛时期,1917-1921年受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销路一落千丈,直至1934年起白茶产销才开始逐渐好转,从福鼎市县志上看,在1937年白茶有少量的出口,“二、五大斗上等白毫银针,木箱封闭民船运输,由福州外运出口”。

在解放战争时期,白茶只有少量加工,抗日战争结束后(1946年),一位傅姓的广东茶商,在白琳康山村试制白牡丹,开始共加工白牡丹约有0.1吨。次年广东茶商扩大白牡丹的生产,随后茶农也将晾晒的白牡丹茶销售给茶商,此后,白牡丹茶的这个茶名就福鼎各个茶区叫开了。解放后,计划经济大环境下福鼎划为红茶产区,白牡丹就停止生产。到1962年,由于福建白茶外销市场的需要,福鼎开始加工白茶。初期,由于对白茶品质特征认识不足,制造经验贫乏,生产出的白茶品质较为劣次,直至到了1964年,白茶生产品质才大有改观。可是由于受自然气候影响1964年首春只生产1.5吨。到1965年,为了战胜自然灾害,福鼎大胆地试用加温萎凋的方式生产白茶,取得成功。到现在福鼎大多生产白茶的企业还是运用低温萎凋和日光萎凋的方式生产白茶。

1968年为了满足外销要求,提高白茶的茶汤浓度、增加比重。福鼎白琳茶厂创造了白茶的新工艺制法,称新工艺白茶,又称新白茶或金玉兰,其主要工艺技术特点是将萎凋后的茶叶进行短时、轻微快速揉捻,然后迅速烘干,生产出的新工艺白茶条索更紧结、汤色加深、浓度加强。1968年,刘典秋先生在香港收白茶,他发现香港的餐馆需要低档白茶,要求价格便宜,质量合格的白茶产品,于是他委托福建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庄任和福鼎王亦森老师傅做此类白茶。王奕森师傅根据刘先生的要求尝试做了七箱新工艺白茶,通过几位专家审评后,认为产品合格,发货给香港,在香港很快就销售光,于是,在1969年正式开始生产50吨,1979年生产75吨,此后年产约100吨。制造新工艺白茶的鲜叶原料同贡眉,来自小叶种茶树,原料嫩度要求相对较低。制造新工艺白茶的鲜叶原料最早来自小叶种茶树,后来也采用福鼎大白茶或福鼎大白毫树种,原料嫩度要求相对较低。外形叶张呈半卷条形,色泽暗绿带褐,香清味浓,汤色橙红,叶底开展,色泽青灰带黄,筋脉带红,茶汤味似绿茶但无清香,似红茶而无酵感,浓醇清甘是其特色。因其条形较贡眉紧卷,汤色较深,而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现在,福鼎白茶主产区是福鼎、白琳、点头、太姥山(秦屿镇)等地,主要茶树品种是福鼎大白茶(华茶1号)、福鼎大毫茶(华茶2号)。2005年福鼎市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茶叶学会分别命名为“中国白茶之乡”,先后获得国检局原产地地理标记标志使用权和国家工商总局的证明商标注册权,并被国家外贸部门推荐为出口信得过产品,这些均是国家级的权威认定,因此福鼎是真正的中国白茶原产地是无庸置疑的。2006年,福鼎白茶作为“奥运五环茶”的底色,与同时被选种的云南滇红、云南普洱一道分别作为红、黄、蓝、绿、黑、白中国传统六大茶类的代表,入选“迎奥运五环茶”。白茶又有“茶叶中的活化石”之称,2009年西安古墓惊现千年白茶,经专家考证认为这些茶叶是产自福建福鼎的极品珍贵白茶-白毫银针,西安古墓发现福鼎白茶,不仅使中国白茶文化悠久历史再一次得到证明,也有力佐证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方面对福鼎白茶的研究和发现,同时也印证了茶业界流传的一句话:“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2010年,福鼎白茶入驻上海世博会联合国管,成为上海世博十大名茶。福鼎白茶正作为中国白茶的代表品牌,正在统领中国白茶市场,销往世界各地,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我国茶叶包装发展史


装在GB4122-83《包装通用术语》中的定义是“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茶叶包装实际上是指茶叶在流通过程中保证其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顺利实现而采用的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作为饮品的商店茶叶是以终端产品进入到消费者手中,其包装的最基本要求是封密、避光、避气、避湿,所以考究茶叶精祯包装、保证原质品味、携带使用便捷是直接激发消费者购求欲望的动力。目前茶叶包装更具有代表时代特色和社会进步的象征,由过去的散装纸包、塑料袋包、罐装发展到了现在流行的高档精美礼品纸质盒(罐)装、铝箔精致小泡装,琳琅满目、絢丽多彩、千姿百态的茶叶包装已成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构成城市商家的一道风景线。本文仅对茶叶包装进展及性能情况作些简述。

1改革开放前的茶叶包装

改革开放前,茶叶处于国家统购、统销时代,茶叶包装主要有木箱、铁听、纸袋、竹罐、瓷罐、锡罐等。

1.1木箱

木箱是一种最古老、最常用的包装容器,用于茶叶的外包装。木箱具有较好的刚性、缓冲性能,能抗弯曲破裂。有木板茶箱和胶合板茶箱,木板茶箱是我国五、六十年代使用的出口茶箱,用木材较多。胶合板茶箱内衬牛皮纸和铝箔,主要用于出口茶。茶箱规格有:350×350×350毫米、460×460×460毫米、400×400×600毫米、400×500×600毫米等,后两种为国际标准箱。如今由于木材资源减少,成本增加,木箱已逐渐被纸箱取代。

1.2铁听

铁听是一种传统的茶叶小包装,用马口铁做成的各式各样的茶听。茶罐造型有圆形、方形、长方形、扁形、六角形等多种。铁听可以重复使用,这种包装对于保护茶叶的色、香、味、形效果很好。铁听容量大小规格有50g、100g、250g、500g、1000g,等等。外观装潢以几何图案和风景画面为主流,附字号及广告文辞。

1.3纸袋

纸袋主要是用牛皮纸和铝箔复合制成,以牛皮纸为内衬见多,其特点是柔韧结实而富有弹性,有较强的耐破度和良好的抗水性。铝箔有阻光和防水的性能,表面平滑,印刷效果好。纸袋重量轻可折合捆绑,运输、携带方便,价格较低,使用较普遍。规格有200g、250g、500g等。其缺点是密封性不强、易破损、不便重复使用。

1.4瓷罐

瓷罐包装在茶叶包装中曾占有一定比重,用其包装茶叶不仅不失茶的色、香、味,而且不易霉变,其造型独特,又是很好的艺术品。瓷罐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的景德镇瓷罐,也有古朴典雅的越瓷、建瓷罐;按形状分有鼎型瓷罐、也有宝葫芦、老寿星型的瓷罐等,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典雅,绚丽多彩。但陶瓷作为容器有易碎、体重的缺点,现在使用渐少。

1.5锡罐

锡罐是一种传统高档的茶叶包装容器,品种不很多,常见的有葫芦形、圆柱形等。锡罐对保存茶叶的品质风味极好,因为锡有很强的抵抗各种天然腐蚀能力,且保香能力特别强。1745年,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哥德堡号船触礁沉没后,在230多年后的1984年打捞出海,船上370吨茶叶浸没海底,尚有1000余公斤茶叶由于锡罐封装严密未受水浸变质。但由于锡罐过于笨重,强度不高,而且成本较高,一个二两装的锡罐在几十元钱,因此这种包装难于得到发展。

2改革开放后的茶叶包装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茶叶包装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包装向精美实用、新颖别致、一式多样的方向发展。目前,市场上茶叶包装已突破了原有的传统模式,出现了纸箱、纸罐、金属罐、衬袋盒装、复合薄膜袋、竹(木)盒、玻璃罐等等。

2.1纸箱

纸箱是用瓦楞纸板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具有成本低、轻便、易加工、便于存放、可回收等优点,一般加内衬袋用于大包装,也普遍作为罐、盒的外包装箱。箱面还可按照不同要求,印刷商品的图案、文字、标志等。瓦楞纸箱已逐步代替了木箱和金属箱,目前大多应用于对外输送茶叶的包装材料,主要在茶叶加工厂中大量使用。其纸箱规格各厂家根据需要自行设计,通用的主要有:400×400×600毫米、400×500×600毫米、460×460×460毫米、435×435×435毫米、470×380×470毫米、410×380×450毫米等。装茶时内衬一层牛皮纸袋和铝箔袋,或用一只聚乙烯塑料袋。

2.2金属罐包装

金属罐是用镀锡薄钢板或镀锌薄钢板制成,罐形有八角形、圆筒形和扁形等,有单层盖和双层盖两种。从密封上来分,有一般罐和密封罐两种。一般罐采用封入脱氧剂包装法,以除去包装内的氧气,密封罐可用于真空包装。金属罐对茶叶的防护性优于复合薄膜,而且外表美观、高贵。

2.3衬袋盒(罐)装

包装盒是纸复合,罐的上下盖是纸盖或金属(铁或铝)盖,罐身是用胶版纸/纸版铝箔/聚乙烯等复合而成的。此外,还有一种易拉罐茶听、该罐上方盖为易拉盖(铝制),泡袋茶叶从下方一一装入,再用硬塑料盖从下方底部紧紧嵌套,启用时只能从上方打开拉盖。这些包装既具有复合薄膜袋包装的功能,又具有纸盒包装所具有的保护性、刚性等功能,有很强的保鲜效果,可与铁罐媲美,而价格比铁罐低10-30%,防潮,防锈、保香、隔热的各性能都优于传统的铁罐,集纸、塑、金属之长于一身,具有造型美观、坚固轻巧、使用方便、经济环保等优点。若不是装小泡袋茶,最好在盒内套层塑料袋,以增加防护效果更好。其造型有圆罐、四角罐、六角罐、八角罐、扁纸罐等。规格有50g、100g、200g、250g、500g等。外包装是可作为赐赠的礼品盒,礼品盒一般有两罐、四罐、六罐装,加外盒及手提袋。

2.4竹(木)盒

多用作礼品包装。这种容器通常造工精细,表面印有美轮美奂的图案,具有良好的装饰性。目前使用较普遍的是木制包装,木制包装古色古香、造型独特,将雕刻、镶嵌、书法等多种艺术手段应用其中,其间不乏名家之作,极富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有较强的市场感染力,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此外,还有独立艺术画框、按键有电子音乐灯照效果的画柜式电子音乐礼盒。竹(木)盒装主要缺点在于密封效果差,不利于茶叶的长期保存,因而常采用铝箔复膜袋作为内包装,或在木盒的内包装上采用锡箔等,或将茶叶先装于罐内再用竹(木)盒作外套,以尽可能地保证茶叶的密封性。竹(木)盒价格相对较贵也是阻碍其推广的原因之一。

2.5复合薄膜袋包装

包装茶叶的复合薄膜有很多种,如拉伸聚丙烯/聚乙烯、防潮玻璃纸/聚乙烯/纸/铝箔/聚乙烯、双轴拉伸聚丙烯/铝箔/聚乙烯等,复合薄膜具有优良的阻气性、防潮性、保香性、防异味等。目前市场上使用较好的是聚酯/铝箔/聚乙烯复合,其次是拉伸聚丙烯/铝箔/聚乙烯复合材料,这些通称铝箔复合膜,是日常茶叶小包装中防潮、阻氧、保香性、遮光性能最好的一种。复合薄膜袋包装形式多种多样,有三面封口形、自立袋形、折叠扭扣形等。另外,复合薄膜袋印刷着色性能好,热封合性好,用来做销售包装设计,更具有独特的效果。因此,茶叶包装有很多是采用复合薄膜袋包装。

3别具一格的乌龙茶包装

近年来,乌龙茶包装独出心裁、别具一格,是进步最快、艺术性最高、副加值最好的一种包装。一般采用无菌包装、充氮或真空包装。台湾乌龙茶、闽南乌龙茶由于外形卷曲紧结,呈球形,紧缩包装后能保证外形原状,不容易断碎,大多采用复合铝箔袋抽真空包装,有利品质较长时间的保存。目前,通用的真空包装机按最大包装容量来分有1.5kg装、2.5kg装、5kg装等不同机型,每种机型均可分别包装一泡装(7g、10g)和50g、100g、250g、500g以及3kg、5kg等袋装茶叶。闽北乌龙茶(如武夷岩茶肉桂、水仙)和广东乌龙茶因外形条索呈扭曲长条状,如果采用抽真空(负压)包装,茶叶易断碎,大多采用复合铝箔袋、聚乙烯袋常压包装。

目前,闽南乌龙茶和台式乌龙茶的中高档茶包装普遍用小泡装(复合铝箔袋抽真空),以一泡装窄袋(可内装茶7g—8g)为最普遍,同时也有用一泡装宽袋(可内装茶8g—10g)的,复合铝箔袋上有1个或2个小缺口,便于启用时把小泡袋撕开;有的包装时为显示其茶的高贵“身份”,还用塑料小泡袋先装好茶叶,再放入复合铝箔袋小泡装中抽真空。此种包装方法有几个优点,其一,方便泡饮,一泡袋(宽袋或窄袋)即一次使用茶量,无需再称量;其二,携带方便,外出或与友人相聚,随身掏出,既方便又时尚;其三,便于贮藏,这种独立结构的包装,就不会在使用过程中对其他茶叶造成影响;其四,提升茶叶品赏价值,经过这样小袋包装,明显提升档次和品味,给人一种高贵文雅的感觉,也是如今礼品茶(乌龙茶)的必备的内包装形式之一。实践证明,小泡袋装得到乌龙茶消费者认可,也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是近年来国内乌龙茶销售市场得到了空前拓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无疑它必将影响和带动其他茶叶包装的进步。

中国茶叶利用和茶叶制作的发展史


从发现茶树以来,茶叶的利用经历了采食、生煮、羹饮、品饮(茶叶利用经历另一种说法:食用——药用——饮用)。茶叶的制作从饼茶到散茶,从蒸青到炒青,从绿茶到多类茶,从手工制茶到机械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

一、茶叶的利用史

1、采食

从成书东汉的《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和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来看茶叶的利用开始于神农时代的说法广为流传,也可看出茶的最初利用是采食鲜叶。(中国上古时期的炎帝,号称神农氏,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见图1))

2、生煮

生煮,类似现在的煮菜汤。《晏子春秋》记载,晏子在齐景公时代做相国的时候,饮食简单朴素,吃糙米饭,几样荤菜外就只有用茶叶做的“茗菜”了。即今人所谓的“粗茶淡饭”。

3、羹饮

茶叶作为羹饮的记载见于西晋郭璞注解的《尔雅》:“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晋书》中也有记载:”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依然还有吃茗粥的习惯。

4、品饮

南朝鲍令晖《香茗赋》,提出香茗的概念。唐朝陆羽《茶经》更是全面论及茶叶的起源、形态、加工、审评、茶史、茶区、茶文化。唐宋期间,贡茶逐渐兴起,喝茶、品茶随之流行。

二、茶叶的制作史

三国时,魏国已经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摘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1、蒸青团茶到龙凤团茶

三国时期魏人张揖的《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由于用鲜叶直接加工的饼茶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后人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法。虽然去了青气,但苦涩味还是很重,于是后来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使茶叶的苦涩味大大降低。

唐宋期间,贡茶逐渐兴起,朝廷成立了贡茶院,研究制茶技术,促使茶叶制作不断改革。唐代蒸青团茶逐渐完善。宋代制茶技术发展迅速,出现了研膏茶、蜡面茶,并在团饼茶表面有了龙凤之类的纹饰,即龙凤团茶。

2、团饼茶到散茶

陆羽《茶经-六之饮》记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说明唐代制茶以团饼茶为主,也有其他非团饼茶,只是饼茶最为盛名。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主要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记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

宋元两代,饼茶、龙凤团茶、散茶同时并存。到了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3、蒸青到炒青

使用蒸青方法,茶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炒青技术。唐代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记载:”斯须炒成满室香“,”自摘至煎俄顷余“。可见炒青技术唐代就已经出现。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与现在炒青制法已十分相似。

探索温州黄汤茶叶的发展史


创始于清代的浙江名茶——平阳黄汤(温州黄汤)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以其优异的品质,倍受茶友青睐且一度被列为贡品,是浙江主要名茶之一。

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每年有千余担运销上海、营口、天津、北京等大城市,而后因多种原因停产,加之原先茶叶加工由农民手工操作,缺少系统、书面的文字记载,以致平阳黄汤加工工艺逐渐失传,茶市上不见其影。

为了恢复平阳黄汤的加工工艺,让历史名茶重放光彩,早在1987年,在浙江省平阳县农业局工作的高级农艺师林平与平阳县水头名茶开发场的卢立浣、陈积柱开展合作,共同从事黄汤茶叶的加工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反复试制,一套完整的“平阳黄汤茶叶加工工艺”终于出炉。

以平阳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林平为组长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试制,攻克了揉捻、发酵、闷烘等三道茶叶加工工艺关键技术,成功开发出平阳黄汤加工工艺,并加工成品茶叶,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摸索,平阳黄汤产品终于在2009年研制成功并少量上市。

成品茶其外形为雀舌形,且具有嫩黄油润、汤色嫩黄明亮、香气嫩爽、滋味甘和鲜爽、叶底金芽壮美、嫩黄明亮的特色,得到市场充分认可,目前,黄汤芽茶批发价高达每公斤2000元。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扎下了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作为茶的发源地,每个中国人都感到自豪。今天与大家分享中国茶简史,作为爱喝茶的中国人,知道了这些才敢说真的懂中国茶。

一、茶文化从古至今的发展

对中国人而言,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多的是一种清静、静心的精神象征。历经千年,茶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4、汉代:

(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唐代饮茶文化盛行。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成了一种风潮。

7、元代:700年以前,开始出现散茶。民间则以散茶为主,饼茶主要为皇室宫廷所用。开始出现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为明代散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8、明代:600年以前,朱元璋废团改散,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10、近代:

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二、利用茶的三个阶段

中国人的祖先饮茶经历了四个过程:生吃药用、熟吃当菜、烹煮饮用、冲泡品饮。古人最早利用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后来便以为火生煮羹饮,就象人们今天煮菜场一样,那时的人们只把茶作为羹汤来饮用,或以茶作菜来食用。

1、药用:发现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我国第一步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

2、食用:从生嚼到煮食,茶叶可以和粮食一起煮“茶粥”,“羹印”,或者灼煮,捞起,加调料。今云南基诺族仍有“凉拌茶菜”。

3、饮用:饮用源于食用,从食用到饮用,是出于对茶之本味的追求。现代仍然有食用茶的风俗,牧区将茶掺入牛奶共饮,少数民族地区有擂茶和打油茶。

三、饮茶方式的转变

1、唐代煮茶法

煮茶前,先把茶叶碾碎,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唐人煮茶一度喜欢往茶汤里添加调味料,如盐、葱、姜或橘皮等等,中唐时陆羽极力反对这一煮茶的方式,煮茶的时候最多加一点盐调味。此后唐人饮茶开始提倡茶汤的原味,为茶道之兴奠定基础。

2、宋代点茶法

宋代的饮茶方式上升到了审美的高度,到达了极致。他们在茶饼上装饰了很多龙凤的花纹,十分精致,叫做“龙凤团茶”。

先将饼茶碾成细细的粉末,用沸水冲点茶。为了使茶末与水融为一体,用茶筅快速击打,茶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

到了明代,制茶法和饮茶法一再简化。朱元璋大力推广散茶导致了茶类的异化,以前只有绿茶,后来慢慢又出现了别的茶类。

明朝人认为这种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茶叶冲泡的方法也延续到了今天,泡茶不加任何调味料,喝的是茶的原味、真味,同时泡茶所用的茶具和方法也简化了很多,更利于茶文化的传播。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78493.html

上一篇:保健茶的应用

下一篇:如何鉴别海南白沙绿茶的真伪?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