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喝茶,到底和胃有多大关系

2019-11-13
常听茶友谈喝茶养生,又难免谈到伤胃与养胃。

那么茶真的伤胃吗?

怎么喝会伤胃呢?

有没有不伤胃的喝法?

那么茶又如何能养胃呢?

茶养胃谱吗?

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我们的今天之旅

要想搞明白,我们首先要以客观的心态,认真了解一下我们的胃。

胃是一个坚实的袋状物,位于肺部下方的上腹部。

这个袋子的壁叫胃壁,由3层组织构成,内层是粘膜层,中间是肌层,外层是浆膜层。粘膜层有胃腺,负责分泌黏液、胃酸和胃蛋白酶。

胃酸的酸性很强,通常情况下pH在3左右;当食团进入胃中时,胃酸开始大量分泌,可使胃中的pH值降到2以下。胃蛋白酶作用是消化分解蛋白质。黏液是凝胶状的碳酸氢盐屏障,起到润滑和隔离的作用,将粘膜上皮与胃酸及胃蛋白酶隔离开,使粘膜免受胃酸的腐蚀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

那么,喝茶到底对胃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喝茶可以补充水分,人体水分充足了,粘膜分泌的黏液才会充足,粘膜上皮才能得到比较好的保护。

第二,茶汤的PH值多在5.5-7之间,是弱酸性,相比胃酸的强酸性微不足道,不会刺激胃粘膜,也不会中和胃酸。

第三,茶汤中有咖啡因,会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短暂的兴奋作用,从而促进胃液的分泌和胃肠蠕动,帮助消化,所以人们说“喝茶消食”。但如果胃中没有食物时,过多的胃酸势必会刺激胃粘膜,产生烧灼或刺痛的不适感。所以,避免空腹饮茶,还是应该要注意的。

当然如果长期喝绿茶,确实对胃不是很好,要适当喝绿茶。如果你是热性体质,体内火气多,多喝引起绿茶排火祛毒,没什么不好的。

那么如果你的胃是凉的时候,喝一些暖性茶,当然胃会很开心,也会卖命工作哦!

所以,不管任何人,不建议长时间只喝一种茶,建议六大茶类,科学喝茶。按不发酵、轻发酵、半发酵、全发酵分四季喝,按冷暖喝,按每天早中晚喝。

胃的好坏,关键是精神状态,而且精神直接影响身体健康,甚至是疾病。

你可能是是吃坏喝坏的,你的病可能来源于压力,来源于你的精神状态。

我们今天只谈胃

因为胃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共同支配,当人体处于平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的兴奋占优势,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能量的补充;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或不良环境时,交感神经的活动加强,调动身体器官潜力和适应能力来应付环境的急剧变化,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所以,神经活动的协调性,包括生活是否规律、睡眠充足与否、情绪波动、压力是否平衡等情形,都对胃的功能和健康至关重要。

如果喝茶能帮助你调节情绪,释放压力,那么不仅不会伤胃,反而是一个促进胃部健康的好帮手。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与壶有哪三大关系


壶质影响泡茶的效果,主要是就密度而言。密度高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清扬;密度低的壶,香味比较低沉。密度与陶瓷茶具的烧结程度有关。

谈到茶与壶质的关系,壶内不上釉的,这层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但“得”、“失”就要从两方面来说:一是我们使用同一把壶在同一类茶上,用久了,“茶”、“壶”间会有相辅相成的效用,使用过的茶壶比新壶泡出来的茶汤,味道要饱和些。但壶的吸水性不能太大,否则吸了满肚子的茶汤,用后陈放,容易有霉味。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使用内侧不上釉的茶壶冲泡不同风味的茶,则会有相互干扰的缺点,尤其是使用久了的老壶或是吸水性大的壶。有次茶道教室的泡茶考试课上,一位同学使用了一把久泡重火乌龙茶的未上釉陶壶冲泡当天的考试茶─白毫乌龙,第一泡几乎喝不出是什么茶来。如果只能有一把壶,而要冲泡各种茶类,最好使用内侧上釉的壶,每次使用后彻底洗干净,可以避免留下味道干扰下一种茶。所以评茶师用以鉴定各种茶叶的标准杯,都采用内外上釉的瓷器。

如果将茶器的质地分为瓷、火石、陶三大类,瓷质茶器的感觉是细致、高频的,与不发酵的绿茶、重发酵的白毫乌龙、全发酵红茶的感觉颇为一致。火石质茶器的感觉较为坚实阳刚,与不发酵的黄茶、微发酵的白茶、半发酵的冻顶、铁观音、水仙的感觉颇为一致。陶质茶器的感觉较为粗犷低沉,与焙重火的半发酵茶、陈年普洱茶的感觉颇为一致。

壶质影响泡茶的效果,主要是就密度而言。密度高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清扬;密度低的壶,香味比较低沉。密度与陶瓷茶具的烧结程度有关。

谈到茶与壶质的关系,壶内不上釉的,这层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但“得”、“失”就要从两方面来说:一是我们使用同一把壶在同一类茶上,用久了,“茶”、“壶”间会有相辅相成的效用,使用过的茶壶比新壶泡出来的茶汤,味道要饱和些。但壶的吸水性不能太大,否则吸了满肚子的茶汤,用后陈放,容易有霉味。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使用内侧不上釉的茶壶冲泡不同风味的茶,则会有相互干扰的缺点,尤其是使用久了的老壶或是吸水性大的壶。有次茶道教室的泡茶考试课上,一位同学使用了一把久泡重火乌龙茶的未上釉陶壶冲泡当天的考试茶─白毫乌龙,第一泡几乎喝不出是什么茶来。如果只能有一把壶,而要冲泡各种茶类,最好使用内侧上釉的壶,每次使用后彻底洗干净,可以避免留下味道干扰下一种茶。所以评茶师用以鉴定各种茶叶的标准杯,都采用内外上釉的瓷器。

如果将茶器的质地分为瓷、火石、陶三大类,瓷质茶器的感觉是细致、高频的,与不发酵的绿茶、重发酵的白毫乌龙、全发酵红茶的感觉颇为一致。火石质茶器的感觉较为坚实阳刚,与不发酵的黄茶、微发酵的白茶、半发酵的冻顶、铁观音、水仙的感觉颇为一致。陶质茶器的感觉较为粗犷低沉,与焙重火的半发酵茶、陈年普洱茶的感觉颇为一致。

再就茶器的颜色而言,茶器的颜色包括材料本身的颜色与装饰其上的釉色或颜料。白瓷土显得亮洁精致,用以搭配绿茶、白毫乌龙与红茶颇为适合,为保持其洁白,常上层透明釉。黄泥制成的茶器显得甘饴,可配以黄茶或白茶。朱泥或灰褐系列的火石器土制成的茶器显得高香、厚实,可配以铁观音、冻顶等轻、中焙火的茶类。紫砂或较深沉陶土制成的茶器显得朴实、自然,配以稍重焙火的铁观音、水仙相当搭调。若在茶器外表施以釉药,釉色的变化又左右了茶器的感觉,如淡绿色系列的青瓷,用以冲泡绿茶、清茶,感觉上颇为协调。有种乳白色的釉彩如“凝脂”,很适合冲泡白茶与黄茶。青花、彩绘的茶器可以表现白毫乌龙、红茶或熏茶、调味的茶类。铁红、紫金、钧窑之类的釉色则用以搭冻顶、铁观音、水仙之属的茶叶。

茶叶末、天目与咸菜色系的釉色,就用来表现黑茶。就视觉效果而言,茶具的外形应与茶叶相搭配,如用一把紫砂松干壶泡龙井,就没有青瓷番瓜来得协调,然而紫砂松干泡起铁观音就显得非常够味。但就泡茶的功能而言,壶形仅显现在散热、方便与观赏三方面。壶口宽敞的、盖碗形制的,散热效果较佳,所以用以冲泡需要七八十度(摄氏)水温的茶叶最为适宜。因此盖碗经常用以冲泡绿茶、香片。壶口宽大的壶与盖碗在置茶、去渣方面也显得异常方便,很多人习惯将盖碗作为冲泡器使用就是这个道理。盖碗或是壶口大到几乎像盖碗形制的壶,冲泡茶叶后,打开盖子很容易可以观赏到茶叶舒展的情形与茶汤的色泽、浓度,对茶叶的欣赏、茶汤的控制颇有助益。尤其是龙井、碧螺春、白毫银针等注重外形的茶叶,这种形制的冲泡器,若再配以适当的色调,是很好的表现方法。

茶叶的暴利到底有多大?


茶叶暴利的争论一直存在,但是谁也不愿买这个账:

1、种茶的说我只比种粮食强那么一点点,搞不好都老本贴进去,哪来的暴利?

2、做茶的说可怜我就挣个辛苦钱,一年忙一季,昼夜不得眠,挣得不够一年花。

3、卖茶的吆喝更厉害了,我一月房租那么多,还养着一个人,一斤不卖也得花一样多的钱,哪来那多暴利啊?如今的钱不好赚啊!

整个茶叶链,从种茶,到做茶,再到卖茶,都在叫屈,都没挣钱,也都没暴利。那么,一斤茶叶凭什么卖几千几万元?成本都知道,最贵也就三五百元,了不起800元到顶。明前、雨前茶就不说了,成本高,很多产区鲜叶都得五六百一斤。可是随后的夏茶秋茶,还有扫地茶,大部分成本不到百元。更有那山民茶农自产自销的,基本都成本价卖了。但是最终到消费者手上,并没见到价格多大变化,还是几百上千。当然也有很多的所谓自产自销,网上推卖,99元一斤,99元4斤,难道这些也是暴利吗?

茶叶的世界真是看不懂。

很多人的疑虑就此产生:99元4斤送茶具还免快递费,尚且有证据说是暴利,那几百上千万元一斤的当然更是暴利。可是暴利究竟在哪里?

一、茶叶链各环节成本分析

为了便于阐述茶叶是否暴利部分,成本部分就概括性的介绍,不做细致分析。

第一、种茶成本。茶园的核心成本构成分三部分,人力费、材料费和管理费,其中材料费属于一次投入,多年受益,主要是茶苗。管理费包括土地使用费、肥料和药物费等,一年每亩百元左右。最大头的是人工费,主要表现在茶叶采摘。按照每亩出产鲜叶300斤,每斤100元。30000元毛收入,现场扣除采摘人工费15000元(今年豫南信阳毛尖采摘人工费每斤50元),鲜叶毛利润15000元。大致就这个样子,全年刨干打尽,净落个每亩10000元。如此匡算,种茶确定没有暴利。

第二、做茶成本。一般的茶厂都有自己的茶园,成本会有所降低,利润有所增加。不过为了方便,还是按这简单匡算。茶厂做茶,4斤鲜叶做一斤茶,鲜叶400元,炒茶人工100元,豫南大都是小型茶厂,炒出来就卖了,行业内把这种炒好就卖的茶叶叫毛茶,初级加工的意思。这样的茶叶最多卖到800元,一般在600-800元之间。去掉直接成本500元,税收、人情,一斤茶叶毛利最多200元。按10000斤年产量,毛利200万元,全厂一年下来的投入和费用,就花的差不多了。如此算来,做茶也没有暴利。

第三、卖茶成本。这个环节更复杂,还是要提纲挈领的叙说。卖茶成本就三个主要的内容,买茶、运输和房租,其中的运输、房租等构成销售费用。按照销售商解释,假如买进茶叶500元每斤,一般会卖到800元,费用分摊下去会有20-30%利润,根据销量还有浮动。譬如实现年销售10000斤,实现利润200万元。如果年销售1000斤,就是利润20万元。其实不是这样算的,实际情况销售1000斤不仅不赚,或许还亏本。因为他的成本有两部分组成,动态的和固定的。动态成本里面有库存占压,季节性价格波动等,固定成本里有人工费,销量少了,都会造成实际成本上升。怎么算,总体20-30%的毛利率也不是暴利。

二、茶叶的暴利到底在哪里

算了一圈,算不出暴利在哪里,但是确实存在暴利,还不是个别现象。所有信息反映,高档茶叶、低档茶叶,不同品种,都有暴利。最大的可能,就在销售环节。我们从根源上寻找线索。

第一,茶叶的暴利说法起源在哪里?

我们都知道,40年前的茶叶就没有暴利的说法,根本就没有这回事。那时的茶叶跟烟酒糖盐一样,百姓生活必需品,国家对价格有管理,其实不用怎么管,很好的茶叶就几块钱一斤,没人想着定价之外还能搞什么鬼。譬如茶叶,茶园是集体的、茶厂都是国营的,采茶给工分,炒茶有工资。用现在的价值观衡量,一斤茶叶的成本就是个工分工资钱,合到块把两块钱,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然后经过当时农村财务管理的“预算”和“决算”制度,茶园和茶厂的收益保持在田农水平。那时的农村财务制度,没有盈利的概念,讲求的是收支平衡,所以始终没有利益矛盾,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在光山,茶叶就三几块钱一斤,好的雨前毛尖也不到10块钱,搁到现在都几千元的货。

用那时的工资水平衡量,4块一斤的毛尖茶,一个月工资可买到10斤,算是比较贵的了,但和现在比,却很高性价比,当下一个月工资只买得一斤毛尖茶叶。问题的关键在于,此前的茶叶市场极其平静,货真价实,买卖公平,就没听说过假冒伪劣、以次充好、低进高出等等现象,当然也没有暴利这个词了。

这个古老的市场一直的波澜不惊到2007年。这年让全世界认识了原产于中国云南的一种茶叶,普洱茶的惊天亮相也让世界牢牢的记住了它。当地百姓世世代代饮用的大碗茶,突然的一夜成佛,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价格飙升到三万元每斤,整体涨幅超过股市。这个线索就应该是茶叶“暴利”的起源。

第二,说不尽的普洱茶

在中国茶业史上,原产地、历史最久远、十大名茶,多么辉煌的过去,在普洱茶面前,变得都不值一提。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表明:几块钱的茶叶卖到几万块还一茶难求,还有什么可以比。那么就来扒扒普洱茶的历史,看看究竟怎么了。

“武侯遗种”。可能是多少年来,茶叶品种的丰富,人们居然不识普洱茶了,实在不应该。早在东汉时期,普洱茶就是我国的名茶,后来还赢得了“武侯遗种”的美誉。要知道古时候把一个饮食物种与伟大的人物关联齐名,说明普洱茶在人们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当今商品广告的名人效应,就是学来古人的智慧。武侯是诸葛亮的尊称,他死后被刘禅封为忠武候。

“朝廷岁贡”。有正史记载的是清朝时期的《普洱府志》,说的当时普洱茶山八百里,种茶制茶十万人。仅思茅一地就年产茶叶10万担。为什么如此大的规模?就是因为雍正皇帝的经济改革,“改土归流”,激发了农民活力,振兴了农业,云南地方政府充分利用普洱茶优势,岁贡朝廷。因为路途遥远,地方政府又故意大造声势,负责押送贡茶的官员,思茅通判又很会办事,一路大张旗鼓,浩浩荡荡。搞得路人皆知,京城都以喝到普洱茶为荣耀。当时有个叫做阮福的人,在他的《普洱茶记》里写得明白:普洱茶名满天下,茶味最是香浓,在京城最为推崇。搞得雍正皇帝高兴的不得了,于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成立普洱府,提升普洱茶产地的行政级别和权力。

“享誉世界”。普洱茶这么张扬造势,逐渐引得国外茶商的关注。在本来交易兴旺的基础上,到了清末,光绪年间,已经远销到欧洲。至此,包括本国西藏,周边东南亚各国,日本、西欧诸国饮茶国家,都有了正常的普洱茶贸易。

第三,普洱茶炒到天价的踪迹

赋予了文化内涵,使其具有了资本的可炒作性质。普洱茶的名声最早提升在清朝,直到上世纪末,依然是“饮品”本性,用来喝的一种茶叶。机会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出了个叫石昆牧的茶痴人,祖传嗜茶,或叫“茶痴”也不为过。他1966年出生,7岁会品本岛乌龙茶,17岁开始接触普洱茶,20岁就对普洱茶颇有心得,融入了港台普洱茶文化圈,一帮子大神玩起来。最终把古董文化、哲学思想和神学佛家等等都玩到茶里。赋予普洱茶以丰富的文化内涵。

形式上,把普洱茶严格分成三六九等,使其具有了资本的可操作内容。按着石昆牧的说法,普洱茶粗分“老茶”、“新茶”两大类,老茶里又细分古董级、印级、年份级,然后还分名号、口感、色泽等等。本来普洱茶不同于其他茶叶的“老陈”特性,成了玩茶的核心品质,把个香港茶人保存的年份茶叶都给搜罗出来,搞到台湾供他们品茶斗茶玩儿。以至于港台流行说说普洱茶是“生于云南,藏于香港,扬于台湾”。普洱茶问世千多年,终于在台湾成长为一个可以炒作的资本类商品,为后来资本大举进入做好了充分准备。

被资本盯上的普洱茶,终于成为炒作工具。我们都经历过“蒜你狠”、“姜你军”,当然还有更猛烈的股市血腥。那些普通农作物能够翻云覆雨,并不是市场供求变化带来的,突然成倍减产或者突然都把蒜当饭吃了,而是人为的原因。有人坐庄,拿钱先都买过来,冷库里放着不卖,造成市场短缺和恐慌,认为没蒜了,就都要买,买不到就抬价格,都竞相抬价。当抬到相当程度时,庄家突然开闸放水,一下子都卖掉,等到买蒜的人们还没晕过来,庄家已经把蒜卖完了。这个垄断买蒜卖蒜的庄家,用的就是资本市场的玩法,叫做“资本运作”。买蒜的钱还不是自己的,是从资金市场拆借来的,然后一买一卖,还本付息,自己捞到一大笔拍屁股走人。后来的共享单车、共享经济也是如此,都是资本运作的结果。普洱茶更是如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港台预热,在完全具备资本可操作的工具要素条件下,2007年的资本大量进入,就把普洱茶很便宜的价格一下子炒到天价。遂使茶叶整体行业落下个“暴利”的名声。

三、普洱茶之外的茶叶有没有暴利

所有人都认定茶叶暴利,绝不是空穴来风,一定是有事实依据,还一定很确凿。前面说到的普洱茶风波,几块的茶饼炒到几万。但是资本过后一地鸡毛,受伤割肉的自认倒霉。经过十来年的恢复,普洱茶在逐步回归本来面目。本来嘛,即便普洱老茶痴也至今不认可那么高的价格。但是暴利现象在茶叶行业依然存在,主要三个方面:

第一,精细深加工。说是加工,其实是分拣筛选,把从茶厂买来的毛茶按等级标准,重新筛选,包装。这个环节产生暴利的关键点在于:茶厂毛茶价格最低,茶厂几乎没什么利润,譬如豫南各县茶叶生产基本还都是小农经济模式,只能出产毛茶,质量再好,也卖不出好价,当然也是茶商压价的主要原因。但是,茶叶的质量在那里,只是外形不好看而已。这样的茶叶等于是泥糊的美玉,只要按着茶叶的分级标准,重新分拣筛选,就远远不是买进的价格,构成主要的暴利部分。

第二,我们的茶叶生产执行的是《GB/T18797-2012茶叶感官评审室基本条件》。标准很标准,但是一般百姓不好掌握,或者说根本无法了解。俗话说得好,黄金有价玉无价,还说宝玉有价茶无价。除非老茶客,茶叶价格基本市场说了算,同样品质,行情到了一万就是一万买卖,行情一百就是一百买卖。至于什么级别的茶叶,外观好分辨,品质难鉴别。譬如明前毛尖,除了冬天,春夏秋都能随时采来茶叶芽尖,做出来外观一样,起码外行看不出来。所以就给各种商业炒作留下机会,成为最适合炒作的商品。这就构成了茶叶暴利的另一大机会。

第三,扫地茶。最多见的是满屏叫卖的地板价茶叶,99元买多少。这类茶叶根本不可能像打出的图片那样,图片是优质毛尖,几千元一斤的。实际上都是过期茶、机器采茶挑剔掉的叶子,还有茶树修剪掉的扫地叶子做的茶,好点的是机器采的夏叶。本来应该扔掉的垃圾叶子,放到炒茶机器里过一道,成了茶叶,成本也就几块钱,卖到几十块,就成了不起眼的暴利茶。

四、茶叶暴利原因补充说明

茶叶价格,并没有什么奥秘,本应透明。譬如明前毛尖,40000个嫩芽做一斤,卖到几千就正常,如果加工过程很繁琐,做出的茶叶更好看,味道更香,卖到上万的价格还是正常。但是用一般茶区的茶叶冒充名气地区的茶叶,用普通品种茶叶冒充名贵品种茶叶,用夏茶冒充春茶,就有暴利,就是暴利。

再说茶叶价格。我们的市场存在的是三级价格制。譬如同样的茶树:

茶农自采自做自销的,头道毛尖卖到400就知足,毕竟自己的茶树,栽一年收多年,管理基本不算钱,还又习惯自己出的劳动力不算钱,所以一斤卖个400元感觉够了。即便跟风涨价,最多再加100元,卖到500元就很高兴了。这一级卖贵卖贱差别在炒茶技术。

茶厂要计算成本产出利润,会卖到600-800元。如果是老客户茶商,还会降到500或更低些,略有利润就行。这一级的性价比高,差别在毛茶,级别不分。

茶商把茶叶分拣分级,一般分拣出最差的茶叶,也会卖到购进价,精品级的价格就不说了,都倍数。这个行业,买进加50%利润率卖的市场惯例不大存在,起码很少见。但也不能说都会获得暴利,亏本的也很多,就看你怎么做了。

喝茶和结石到底有没有关系呢?


既然茶叶有利于尿液增多,预防肾结石,为什么医生建议有肾结石的患者少饮或不饮茶呢?

那么,喝茶和结石到底有没有关系呢?

一、什么是结石?

简单来说,尿液中的矿物质浓度太高,于是在肾脏里结晶沉积出来,成为固体颗粒,就成为肾结石了。

有多种矿物质能引起结石,最常见的是草酸钙,约有75%的结石是由它导致的。

二、草酸钙是怎么来的?

首先,草酸本身就是人体正常的代谢物之一,叫做内源性草酸;而所有通过外部途径摄入的都可称为外源性草酸。

这些外源性草酸,如果无法与其他物质结合转变,直接由小肠吸收最后进入肾脏和钙结合就成了草酸钙。

那么,在我们食用的蔬菜中,哪些含有外源性草酸呢?

①草酸高的蔬菜:

马齿苋、菠菜、韭菜、苋菜、竹笋、苦瓜、茭白等。

这些建议可以先焯煮一下,去掉一部分草酸,口感不涩再吃。

②草酸低的蔬菜:

油菜、菜心、芥蓝、西兰花、芥菜、小白菜、大白菜、菊花菜、生菜、油麦菜等。

三、为什么会结石?

事实上,不管是蔬菜还是水果,我们都会在日常生活中摄入到或多或少的草酸。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大家都在摄入草酸,有的人就结石了呢?

根据医学上的实验证明,正常情况下草酸会随尿液排出,但在其他一些不明因素(目前较为认可的说法是低钙,高糖,缺乏运动,饮水少)影响下会形成草酸钙型结石。

四、那喝茶会不会导致结石?

从前述的问题,其实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了。

茶叶当中虽然也含有草酸,但是喝茶并不会导致结石。

比如酷爱奶茶的英国人,肾结石发病率只有2-3%,远远低于普遍9~10%的发病率。

除此之外,也有多项研究及报告不仅不认可大量摄入草酸与肾结石有关联,反而有些研究指出红茶对女性可能含有减低肾结石风险的作用。

特别是淡茶,本身草酸含量就低,而且作为补水的

茶与壶的三大关系


茶与壶的三大关系

壶质影响泡茶的效果,主要是就密度而言。密度高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清扬;密度低的壶,香味比较低沉。密度与陶瓷茶具的烧结程度有关。

谈到茶与壶质的关系,壶内不上釉的,这层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但“得”、“失”就要从两方面来说:一是我们使用同一把壶在同一类茶上,用久了,“茶”、“壶”间会有相辅相成的效用,使用过的茶壶比新壶泡出来的茶汤,味道要饱和些。但壶的吸水性不能太大,否则吸了满肚子的茶汤,用后陈放,容易有霉味。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使用内侧不上釉的茶壶冲泡不同风味的茶,则会有相互干扰的缺点,尤其是使用久了的老壶或是吸水性大的壶。有次教室的泡茶考试课上,一位同学使用了一把久泡重火乌龙茶的未上釉陶壶冲泡当天的考试茶─白毫乌龙,第一泡几乎喝不出是什么茶来。如果只能有一把壶,而要冲泡各种茶类,最好使用内侧上釉的壶,每次使用后彻底洗干净,可以避免留下味道干扰下一种茶。所以评茶师用以鉴定各种茶叶的标准杯,都采用内外上釉的瓷器。

如果将茶器的质地分为瓷、火石、陶三大类,瓷质茶器的感觉是细致、高频的,与不发酵的绿茶、重发酵的白毫乌龙、全发酵红茶的感觉颇为一致。火石质茶器的感觉较为坚实阳刚,与不发酵的黄茶、微发酵的白茶、半发酵的冻顶、铁观音、水仙的感觉颇为一致。陶质茶器的感觉较为粗犷低沉,与焙重火的半发酵茶、陈年普洱茶的感觉颇为一致。

再就茶器的颜色而言,茶器的颜色包括材料本身的颜色与装饰其上的釉色或颜料。白瓷土显得亮洁精致,用以搭配绿茶、白毫乌龙与红茶颇为适合,为保持其洁白,常上层透明釉。黄泥制成的茶器显得甘饴,可配以黄茶或白茶。朱泥或灰褐系列的火石器土制成的茶器显得高香、厚实,可配以铁观音、冻顶等轻、中焙火的茶类。紫砂或较深沉陶土制成的茶器显得朴实、自然,配以稍重焙火的铁观音、水仙相当搭调。若在茶器外表施以釉药,釉色的变化又左右了茶器的感觉,如淡绿色系列的青瓷,用以冲泡绿茶、清茶,感觉上颇为协调。有种乳白色的釉彩如“凝脂”,很适合冲泡白茶与黄茶。青花、彩绘的茶器可以表现白毫乌龙、红茶或熏茶、调味的茶类。铁红、紫金、钧窑之类的釉色则用以搭冻顶、铁观音、水仙之属的茶叶。茶叶末、天目与咸菜色系的釉色,就用来表现黑茶。  就视觉效果而言,茶具的外形应与茶叶相搭配,如用一把紫砂松干壶泡龙井,就没有青瓷番瓜来得协调,然而紫砂松干泡起铁观音就显得非常够味。 但就泡茶的功能而言,壶形仅显现在散热、方便与观赏三方面。壶口宽敞的、盖碗形制的,散热效果较佳,所以用以冲泡需要七八十度(摄氏)水温的茶叶最为适宜。因此盖碗经常用以冲泡绿茶、香片。壶口宽大的壶与盖碗在置茶、去渣方面也显得异常方便,很多人习惯将盖碗作为冲泡器使用就是这个道理。盖碗或是壶口大到几乎像盖碗形制的壶,冲泡茶叶后,打开盖子很容易可以观赏到茶叶舒展的情形与茶汤的色泽、浓度,对茶叶的欣赏、茶汤的控制颇有助益。尤其是龙井、碧螺春、白毫银针等注重外形的茶叶,这种形制的冲泡器,若再配以适当的色调,是很好的表现方法。

炭焙对茶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光对于生活无处不在,每个人对光的感觉不一样,这就是摄影师的理解。

一间茶室

烘焙是精制岩茶的一个步骤,焙茶的过程中最常听到的三分茶七分火,岩茶为什么要烘焙?

我们分成两点来解释;

一、再干:降低茶叶中的水份,让茶在保存中较慢酸化,使易于保存。

二、烘焙:用火的力量改变(善)茶的本质。好茶只要再干,香气不足的茶利用烘焙来提高质量。

武夷岩茶焙火的作用

历史上武夷岩茶焙火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过去焙火时,要计算岩茶到达销区的路途时间和销茶时间,来决定火侯的处理程度,若新出的岩茶到达销区上市时,火功刚好退尽,茶叶销完还未返青,那么这种火功就是处理的最好的。

目前来看,焙火的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蒸发水分,延长保质期:茶叶由于本身结构疏松,并且许多内含成分多带有羟基等亲水基团,因而茶叶具有较强的吸湿性。茶叶水分达到一定程度后,霉菌开始出现,茶叶会逐渐发霉变质,进而失去饮用价值。

2、杀菌,降低农残:茶叶中存有微生物包括霉菌、蘑菇菌和酵母菌等。霉菌是茶叶霉变侵污的标志。一般在160度以上可杀灭霉菌。另外,含有农药残留的茶叶,也可通过用高温促使降解和挥发,减少残留。

3、调和拼配原料:茶叶拼配原料经过烘干,可使各品种、各路茶香味归一,起拌匀调和作用。

4、增固香味,改变品质:初制茶中常常伴有臭青味、苦味以及储藏不当而带来的的异杂味和陈味,所以通过一定温度的焙火,能使茶叶滋味变得纯正,增加新鲜感,恢复火香。

5、增进香色和熟感,满足销区不同口味:岩茶讲究“文火慢焙”,求其火候足而不露,用以衬托岩韵。

炭焙火的原理

有资料显示:木炭因为其独特的结构,具有超强的吸附能力,能自动调节湿度,对硫化物、氢化物、甲醇、苯、酚等有害化学物质起到吸收、分解异味和消臭作用。其产生的负离子有穿透能力,能净化空气,改善空气品质。木炭放射出的远红外线,能使物体产生微热。传统古法炭焙的茶品质远远优于现代机焙的茶。

炭焙火的技术要求

火候实际作用是使茶叶内产生热物理化学作用的程度。火候能影响外形色泽、叶底汤色以及耐泡度。火候掌握适当可以弥补茶叶品质某些不足,掌握不当会降低岩茶品质,甚至成为焦味等,因此高明的焙茶师可以利用焙火技术将茶叶的品质提高一个档次。特殊品种的茶叶,火候掌握恰到好处,能衬托特殊的香韵特征。

茶叶烘焙总是以“文火慢炖”为好。其原则是:茶叶越高级越需文火低温长焙,而低档茶和茶头炉温则可适当高些。炭炉刚生火时,炉温高且生杂味,常用来焙茶头及低档茶,中期炉温较低且平稳,常用来焙高档茶。火温过高,茶叶芳香油挥发过多。固定作用减弱,香气降低,同时热化作用过激,一些可溶性物质会转化成不溶性物质,轻则使茶叶外形色泽枯暗,茶汤滋味变淡,重则产生焦味失香。实践也说明,茶叶的蜜糖香及其他一些香气的形成,常产生于低温长焙过程,低温烘焙还有促进糖的焦化作用,产生麦芽糖的香味。

火味能掩盖岩茶的很多优点和缺点,所以在品饮岩茶时也不是焙火程度越高越好,最佳状况应该是有火功香而没有火气和火味。用同一号岩茶原料来精制焙火,焙火程度越低时,外观偏黄绿,香气越高飘,滋味越清爽,茶汤偏黄,有时带浑(足火后转清澈),叶底越亮。焙火程度越高时,香气越馥郁悠长,滋味越醇滑,汤色偏橙红清亮,叶底越暗。

炭焙火的程度

焙火程度的高低要根据茶叶基本特性、销区习惯和消费者的特殊需要来掌握。在茶叶基本特征方面,火候的掌握要注意不同品种、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不同发酵程度、不同等级、不同含水量而有区别。原料粗细不同、新旧茶不同火候轻重程度亦不同,通常内质越好的茶越耐焙。

一般按烘焙程度和次数把岩茶的火攻分为轻火、中火和足火。

轻火茶----亦可称生茶,气香(清香),味淡(喉韵较轻),焙火1-2次。

中火茶----亦可称半生熟茶,气香(飘逸香),味甘(喉韵佳)焙火2-4次。

足火茶----亦可称熟茶,气香(沉稳香),味甘(喉韵最佳),焙火5-8次。

喝茶减肥到底是不是真的?茶叶和减肥有什么关系?如何怎么样


在这个爱美的时代里,减肥永远是一个不过时的话题,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减肥而开始喝茶,那么喝茶减肥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先说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你是去茶山、茶叶店,都很少见到体形过肥的人,好像爱喝茶的人都比较苗条。虽然没有明确的科学研究指出“喝茶一定会瘦”,但喝茶确实是预防肥胖的福音,也是减肥人士的好帮手。

茶叶与减肥不得不说的关系,到底有多神奇呢?

一、茶叶与减肥的关系

《本草拾遗》中提到茶的一个功效:“久食令人瘦,去人脂”,说明从古代开始,就有喝茶可以使人变瘦的说法。而现代科学也解释过,茶叶中的部分化合物可以有效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食品,但与减肥并没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喝茶能缓解吃撑了的感觉,让人感觉给肠胃“刮油”了。

喝茶从另一个方面成为了减肥的好助手,就是它的低热量。现在气温升高,很多人喜欢喝冷饮奶茶,里面的糖分含量十分可怕。减肥期间应尽量避免含糖饮料,喝茶就是饮料最好的替代品,既解渴又低糖低热量。

喝茶之后会带来一阵“饥饿感”,吃些蔬菜、水果即可缓和,此时千万不要胃口大开,摄入高热量食品,不然喝茶对减肥还会带来反作用。

二、不同“肥胖”,选择不同的茶

减肥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千万靠着“减肥茶”的白日梦就放弃对自己的严要求。喝茶更多的是对身体的调理过程,所以针对不同的“减肥需求”,你也要选择不同的茶喝,就像交友一样,给彼此一个认识的过程。

1、乌龙茶

油腻食品的克星。虽然油炸食品是公认的高热量食品,但偶尔还是会禁不住它们的诱惑,吃完马上又反悔。乌龙茶富含纤维素,解油解腻效果最佳,能有效避免肥胖。

2、普洱茶

消化不良的救星。普洱茶,尤其是熟茶,促进肠胃消化、新陈代谢的效果不容小视。但喝完普洱茶容易出现“饥饿感”,千万要忍住不能继续吃。

3、红茶

零食甜品的好搭档。下午茶时会吃上一两片热量不低的饼干或一个号称“减肥杀手”的小蛋糕,但聪明的方法是,搭配着红茶一起食用。

红茶是发酵茶,饮用后可以温热身体,加快体内新陈代谢,促进脂肪的分解。生姜与红茶一同热饮效果更佳,尤其对女性而言,还能暖胃、改善体寒性质。

三、减肥唯一的真理

茶叶总体来说都是从树上采摘再到制作加工产生不同特性,里面还是有一些相似成分在过程中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减肥降脂效果,但并不是所有的茶都有这些功效。所以不能轻易下定义哪种茶的减肥效果最好,因为每种茶的效果不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减肥需求或口感喜好去挑选。

相比吃不正规的减肥药打乱身体规律,喝茶除了减肥,还给人们带来其他数不尽的好处,养成饮茶的习惯也不失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喝茶减肥只是一种观念,并不是“特效药”,不能想着靠喝茶体重就能降下来。减肥还是离不开唯一的真理:“管住嘴,迈开腿”。

喝茶有很多学问,不正确饮茶危害有多大?


饮茶在中国是一种深入民间的饮食文化。很多人喜欢茶的清香,习惯工作的时候泡几片茶叶,喝上一整天;朋友来,一杯清茶;闲坐的时间,一杯清茶。不过,小小一片叶,喝好了强身健体,喝错了,也会造成一些人身体的不适。有时候茶这样喝,也会让好茶变毒药!

1、不洗茶具易早衰

俗话说得好“喝茶不洗杯,阎王把命催”,经常喝茶的人都知道,茶具和茶杯长时间使用,容易积累很多茶垢,如何去除茶垢,茶垢怎么清洗已成为关键,茶垢其实就是茶叶素在茶具上的残留物,时间长了茶垢就会产生镉、铅、汞、砷等有毒物质以及亚硝酸盐等物质,这些茶垢容易引起早衰,疲劳等副作用。

解决方法:用加热的米醋或用小苏打浸泡一昼夜,再用牙刷刷洗就可轻松清洗干净。需注意的是,如果使用的是紫砂壶,就不需这样清洗。紫砂壶本身有气孔,茶垢中的矿物质能够被这些气孔吸收,对壶能起到养护作用,也会阻碍有害物质“跑”到茶水中被人体吸收。

2、喝滚烫茶易伤食道

专家研究显示,饮用温度过高的茶汤,会对食道产生损害,一般来说不要饮用超过70℃的茶汤。食道最外侧的粘膜只能耐受50~60℃的温度,超过这个温度,食道的粘膜就会被烫伤,长期如此,易引发食道疾病。有人会说,茶只有趁热喝才能品出茶香。其实品茶是一闻香气,二看汤色,再尝滋味,这时候茶汤的温度差不多到50~60℃左右,此时饮用适合人们对茶汤作出一个综合评价。

解决方法:如何判断茶汤的温度?很简单,刚沏好的茶,温度高达80~90℃,过三四分钟再饮用即可,这时茶汤的温度一般都降到70℃以下了。

3、喝冷茶易患结石

我们常说,人走茶凉,茶凉了以后,味道变了,颜色也变得浑浊,茶汤也都不好喝了,其实冷掉的茶不止口感不好,而且存在健康隐患。

首先,温度降低了之后,茶汤中的茶多酚、维生素等会容易氧化,含量逐渐减少。二,茶水放久了,暴露在空气里,容易滋生腐败性微生物,使茶水变味变质。虽也有人说,这些微生物对身体无害,但也不得不防。三,美国一项研究表明,茶凉了后含大量草酸盐,会形成小结石,阻塞输尿管,增加患肾结石的风险。

解决方法:一般的茶趁着温度喝,要是嫌天热,不妨喝喝冷泡茶,“冷水泡茶慢慢浓”,冷泡虽不如热泡一般瞬间释出香味来,却可因为浸泡时间的加长变得浓酽,自有平和韵味,据说能降血压。绿茶、发酵较轻的乌龙茶、白茶中的白豪银针和白牡丹都比较适合冷泡;发酵程度较高的红茶、铁观音、普洱茶则不适合冷泡。不过,虚冷体质的人最好不要喝冷泡茶。

4、茶、酒一起喝伤肾、伤肺、伤心

有不少人认为,喝醉酒后喝茶有助于快速醒酒,其实这是误区:伤肾,茶叶中含有一种茶碱的物质,对人体本身就具有利尿的作用,而当人体摄入酒之后,酒精在人体中会转化一种乙醛的物质,当还没有完全消解的情况下,便会使得茶叶中的茶碱所产生的利尿作用而进入到人体的肾脏。

伤肺,在中医理论中认为,酒味辛辣,入肺,而肺部又是与大肠相互呼应的,而茶叶味苦,属阴,如果在喝完酒之后就喝茶很容易使得酒中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进入到肺部,对于肺部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伤心,茶叶中含有一种造成神经系统兴奋的物质,并且酒中还含有一种危害健康的主要物质——乙醇。对于一些患有心脏病的人而言,本身喝茶就很容易加重心脏的负担,而在酒后喝茶或是喝酒的时候饮用茶,所造成的危害更是不堪设想的。

解决方法:酒后最好喝点温开水,加快酒精代谢,最后经过尿液排出。而在喝酒前,最好喝些牛奶或鸡蛋清,来保护胃黏膜。

5、空腹喝茶伤胃

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和咖啡碱等天然成分,这些物质可以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然而,茶叶中的这些成分,尤其是空腹状态下饮用绿茶时茶叶中的部分活性物质会与胃中的蛋白结合,对胃形成刺激,容易伤胃。除了会对胃肠有刺激,还会使消化液被冲淡,影响消化。对于胃部本来就处于亚健康的人而言,长期的错误饮茶方式更会加重胃部的负担。除此之外,茶水太浓也会使胃部不适。

解决方法:黑茶和红茶是发酵度较高的茶,适合胃部不适的茶爱好者饮用。这是因为发酵程度越高,茶多酚经过“熟化”过程后刺激性较弱,就较为平缓温和,适合晚间饮用。另外,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说,喝红茶时还可以加点奶,起到一定的温胃的作用。

6、喝茶吃螃蟹引起呕吐、腹泻

螃蟹里的物质与茶里的物质相结合,会形成不容易消化的块状物,从而导致“胃柿团病”。食用螃蟹时喝茶,不但不会帮助消化,还会引起呕吐、腹泻、恶心等症状。

解决方法:不宜边吃边喝茶,应食用后等2—3小时再饮茶。

人生有黑白两面,茶亦有黑白两面。茶喝对了是养生,喝错了是毒药。学会了这些,就能健康喝茶了!

喝茶跟杯子有什么关系


茶杯的挑选,关键在于杯口的适宜度,其次在于挑选材质,厚薄、弧度,这些都将影响茶汤的口感。

有茶友问,品茗杯壁的厚薄对茶汤质量有没有影响?品茗前烫杯,分别对这两种杯子的品茗效果有何影响?现在就来为大家解答。

杯壁厚薄的影响

要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提前设定一些条件:

由于品茗杯材质、形状、釉料及烧结温度等因素不同,对茶汤效果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设定不同厚薄的杯子材质等因素是完全相同的。

总的原则——杯壁越薄,越有利于表现香气。

所以潮汕功夫茶四宝中的若琛瓯,应该是杯壁很薄的小瓷杯,一小杯乌龙茶饮下,即保证了高扬的香气,浓郁的滋味,又不至于饮水过多,成为负担。

反之,杯壁较厚的茶杯,不利于表现香气,却有利于表现厚重的汤感,适合用来品饮普洱熟茶、黑茶等不以香气取胜的茶品。

因此,在品茗过程中,我们应结合不同的茶品,配置不同的茶杯,方能更好的表现茶汤的最佳效果(就像《笑傲江湖》里的祖千秋,饮不同的酒,用不同的杯)。

开水烫杯的必要性

关于品茗前的开水烫杯,不论杯壁厚薄,我觉得都有同样的影响——高温除了更有利于表现香气,助益香气的挥发外,还有助于表现茶汤的韵味。

100°开水注入常温的茶杯,会使杯内开水温度下降至80-90°,这时倒掉开水,再注入开水冲泡好的茶汤,趁热品赏,其韵味要好于热汤注入凉盏后的效果,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试。

至于从健康安全的角度来看,开水烫杯是否有杀菌作用?考虑其烫盏的时间过于短暂,应该没有多大的效果,反倒是“客来待茶茶要新,人要热情茶要烫”的风俗习惯,是很好的注脚。

出汤快慢对盖碗泡茶的口感影响有多大?到底究竟


茶汤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看的。何况所谓的“同样色泽”未必就一定真的是“同样”,目测误差太大了。仅仅是延长冲泡时间,茶叶浸泡时间和内含物浸出情况基本均一,但放慢出汤时间,泡茶器内不同位置茶叶内含物浸出情况就会呈现梯度分布。而茶叶内不同内含物质有不同的析出速度曲线,同样的物质其析出速度也是呈非线性的,一点点条件的改变足矣影响茶汤内含物质的构成。

茶汤色泽是由茶叶中析出的茶色素来形成的,但茶色素并非是茶汤中唯一的茶叶析出物,因此哪怕色泽完全一致,也不能确定两杯茶有同样的内含物质构成与比例——但在品饮端能否准备的辨识又是另一回事。除了不同的内含物质析出比例,不同的状况还会造成茶叶受热时间与温度变化曲线不一。这种情况除了影响本道茶汤的析出物构成,温度还会作用于茶叶,这种影响会影响茶叶在接下来冲泡中的表现。

而且学习工夫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掌握好出汤时间,也就是要:专心致志。任何一种好茶,无论是绿茶、红茶、乌龙茶还是普洱,假设在投茶量正常的情况下,在前三泡时,出汤时间误差超过三秒(一般情况都是超时),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茶汤浓度过高,出现香短、苦显、汤涩等现象。而出汤时间出现了误差,出汤再快也白搭。

另外,完全不能凭颜色来断定茶汤的适宜浓度。茶汤的颜色,应该随着泡数的增加而逐渐转淡。不能认为把每道茶的颜色调整到接近一致是很高明的做法。因为,每道茶汤的颜色一致,绝不意味着口感一致。反而,可能差异相当大。如果是一下子颜色落差比较大的话就说明这泡茶的浓度只是一个假象,当然,这种现象大多体现在武夷岩茶当中,因为岩茶有炭焙这道工序,对于品质不好的茶来说它可以用这道工序把茶汤前两道焙得颜色很浓,注意,不是口感浓,只是指汤色,第三泡就开始落差变大,这样的茶品质一般来说是属于品质比较差的茶。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78066.html

上一篇:小二,来一碗茶泡饭

下一篇:泡普洱茶,能不能翻动叶底?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