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古老绿茶文化的发展史

2019-11-12

老绿茶的发展史

甘龙(1736)年,茶叶商雷忠文开了“杨楼洞茶馆”。茶馆建在寺庙院子里,开始制作茶砖。《中万公传》中有句谚语“砖茶是东庄万年之源”。《湖北同治》记载,“在同一条规定的十年间,重庆、嘉州、普宁等六个县的牌匾规定,都列有红茶和老茶”。这里的老茶是老绿茶。青砖茶是用老绿茶蒸压而成的。它的主要生产始于湖北杨柳洞,又名“窑洞砖”。青砖茶印有“四川”商标,又称“四川字茶”。湖北生产“青砖”历史悠久,享有盛誉。18世纪,欧洲培育了一个稳定而庞大的消费群体。其源头是湖北港口城市汉口,从中国北部到蒙古高原,再到西贝雷腹地的骆驼路,然后延伸到整个欧洲(后来被水运和铁路取代)。19世纪下半叶,中国茶叶出口占世界贸易的80%,汉口占国内茶叶出口的60%,湖北生产的旧绿茶砖比例最大。

大约1890年,蒲阴杨柳洞开始生产炒茶篮。茶叶被炒干后,被打碎,装在竹篮里(每篮2.5公斤),运到北方,称为炒茶篮。大约10年后,山西茶商在杨柳东开了一家制造砖茶的店铺,后来俄国商人也在汉口开了一家店铺压制砖茶。压制工具首先是木夹,然后是牛皮夹,然后机器压制成砖茶,以每盒砖茶的数量命名,分为四种不同的规格:“二七”、“三九”(每块2公斤)、“四儿”(每块3.25公斤)和“三六”(每块1.5公斤)。“二七”、“三九”青砖销往西北各地,包头市为集散地,统称“溪口茶”;“24”、“36”砖茶销往内蒙古,出口到蒙古、苏联等地,张家口为集散地,被称为“洞口茶”。在过去的40年里,为了统一商品规格,只生产了“三七”砖茶。

1910-1915年是青砖茶历史上的高峰期,包括从湖南和江西进口的一些原料制成的砖茶,最高年产量为48万盒(每盒54公斤)。由于战争的重叠,销售被切断,产量急剧下降。

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家大力支持副茶生产,使老绿茶的生产恢复生机。1977年,产量达到8000多吨。从1978年到1982年,由于侧销市场需求的变化,年产量下降到5000吨以下。1983年,年产量恢复到7000吨,近年来,年产量保持在5000吨以上。

茶经网小编推荐

安化黑茶——发展史及药效功能


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属黑茶类,因产自中国湖南安化县而得名,采用安化境内山区种植的大叶种茶叶,经过杀青、揉捻、渥堆、烘焙干燥等工艺加工制成黑毛茶并以其为原料精制(包括人工后发酵和自然陈化)而成。安化黑茶主要品种有“三尖”、“三砖”、“一卷”。三尖茶又称为湘尖茶,指天尖、贡尖、生尖;“三砖”指茯砖、黑砖和花砖;“一卷”是指花卷茶,现统称安化千两茶。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安化黑茶都有哪些发展史。明万历年,黑茶被定为“官茶”。

安化黑茶在定为“官茶”之前属于“商茶”而不能边销易马。因滋味浓厚醇和,量多质好价廉的优势受到边疆民族的青睐,被茶商大量越境私贩,强烈地冲击着“官茶”的市场。明万历23年(1595年),围绕湖茶(安化黑茶)的禁榷和开放,御史李楠和徐佼展开辩论,最终经户部裁决、皇帝钦定湖茶(安化黑茶)为“官茶”,这在安化黑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后陕、甘、晋等地区的茶商云集安化,安化成为明代茶马互市的主要茶叶生产基地,至明末清初安化黑茶逐渐占领了西北边销茶市场。

安化黑茶金花

明末清初,“金花”诞生,明末清初,陕、甘茶商将在安化采购的黑毛茶踩制成“饮包”,运至陕西泾阳,压制成茯砖茶,在制作过程中,茯砖茶繁殖了一种叫“金花”的益生菌,学名叫“冠突散囊菌”,成为衡量茯砖品质的主要标志,远销西北、俄罗斯和中亚地区。

左宗棠改制,推行安化黑茶

左宗棠,著名向军将领,洋务派首领。早年受彭澍赏识,居安化小淹8年,深谙安化黑茶。清咸丰、同治年间,陕甘回民歧义,安化黑茶引茶运销停滞。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整顿西北茶务,推行茶政改革,实行“以票代引”,结束了中国茶叶史上近千年的“引茶”制,降低茶税,鼓励陕甘茶商来湖南运销茶叶。

马王堆安化黑茶

马王堆汉墓首现安化黑茶长沙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吴氏长沙国丞相軑侯利苍的家族墓地,是20世纪70年代我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在M1、M3中发现竹笥,内有“荼一笥”文字缱册,经考证:“荼”即“茶”,意为“茶一箱”,笥内实物经切片分析为茶。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茶极有可能是安化茶叶的最早实物。

黑茶经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

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广州、上海等口岸对外通商,广东、福建、江西等省茶商大量进入安化,与安化茶人共同创制安化红茶并迅猛发展,与黑茶经海上丝绸之路,盛销英、法、美等国家和地区。

万里茶道

安化山高路险,陆上主要运输工具全靠马骡。产销旺季,崇山峻岭之间马嘶铃响,不绝于耳。年深日久,茶马古道由此而成。明万历年间,安化黑茶定为“官茶”,主销西北,陕、甘、晋茶商争相采购。茶市、茶庄、茶行、茶亭应运而生,运销队伍络绎不绝,故有“万里茶路,源起安化”之说。洞市“茶马古道”在2012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评为“全国百大新发现”之一。

安化黑茶

药效功能:中国自古就有“以茶治病”的历史,古代民间采用老茶治疗糖尿病、痢疾、伤风等的记载甚多。对黑茶功能的研究中,证明了黑茶至少有九大养生功效:补充膳食营养;助消化、解油腻、顺肠胃;降脂、减肥、软化人体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抗氧化、延缓衰老,延年益寿;抗癌、抗突变;改善糖类代谢,降血糖,防治糖尿病;杀菌、消炎;利尿解毒、降低烟酒毒害。除养生功效外,安化黑茶的保健效果更独特。安化黑茶特殊的制作工艺过程中会自然发酵生成“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这种黑茶里独有的冠突散囊菌,富含18种氨基酸,45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

普洱茶属于什么茶 普洱茶的发展史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叶的种类繁多,茶叶的命名是有很多讲究的,大家知道普洱茶属于什么茶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普洱茶的发展史和普洱茶属于什么茶。

普洱茶属于什么茶

普洱茶因为产于我国云南普洱而得名为普洱茶,那普洱茶属于什么茶呢?普洱茶属于黑茶,制作所采用的原料是普洱当地特有的大叶种毛茶品种来加工制作而成的。普洱茶在加工时由于加工工艺之间存在差别,使制成的茶叶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压制形状方面,由于形状的茶叶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沱茶、砖茶、金瓜贡茶、千两茶、散茶、饼茶、柱茶、小金沱、香菇紧茶等十种。按有无经过发酵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熟茶两种。

普洱茶的发展史

唐代之前

在商朝时期,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先祖就已经开始有制作茶叶的历史了,周朝时期他们还将茶叶进献给周武王,不过那时的茶叶还不叫普洱茶。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征讨孟获的过程中,军队深入密林之中,很多士兵因为水土不服而病倒,当地居民告诉诸葛亮喝普洱茶可以治愈,后来诸葛亮就让大军都喝茶,士兵的病情好了很多,后来成功降服了孟获。

唐代至清代时期

到了唐代,茶马贸易发展起来,普洱茶从普洱地区通过茶马古道传向内陆地区与世界的许多角落,促进了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宋朝时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不过到了明朝后期普洱茶才真正的命名为普洱茶。清朝末期由于战争等原因,加之印度,斯里兰卡等国茶叶的发展,普洱茶产量下降。

清朝之后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缘故,云南茶叶产量急剧下降,普洱茶也随之降到了低谷。解放后,普洱茶的产量慢慢回升,到现在,普洱茶的发展迈进了新的篇章,创造了云南茶史的最大辉煌。

以上就是关于普洱茶属于什么茶和普洱茶的发展史的介绍,希望大家能喜欢,也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和关注。

米砖茶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米砖产于中国绿色米砖茶之乡湖北杨柳洞。米砖的生产历史比青砖长。湖北砖茶最初由山西帮经营。它最初是在湖北南部的一个村庄购买的,用来加工砖茶。19世纪中叶,咸宁县杨楼洞出产80多万斤。进入19世纪后,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弘毅出现在清朝。汉口1861年开埠后,英国去汉口设立外国公司,购买大量红茶,转移到英国,再转移到西欧国家。

这时,俄罗斯商人买了砖茶。大约在1863年,俄罗斯商人去杨柳东付钱雇人监督砖茶。1873年,汉口成立了顺丰、新泰和富昌三家新工厂。他们用机器压制米砖,然后运到俄罗斯出口。主要原料来自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省的碎红茶,也来自印度和锡兰。俄罗斯在虹口生产和购买的砖茶一般通过海路从汉口经上海运到天津,然后到通州,然后通过沙漠古道经张家口运到恰恰恰舞,最后通过恰恰舞运到西伯利亚等俄罗斯市场。

后来,他们还使用舰队通过海参崴将他们运送到欧洲。据《海关贸易总书》统计,1876年至1879年,汉口米砖出口总量为13.4-26%,1879年出口米砖7232.8吨,占当时茶叶出口总量的7.28%。1888年,它上升到全国出口总量的12.91%,这是米砖生产和出口的高峰期。

目前,该公司生产1000多吨,销往洞口(张家口)、溪口(包头)及新疆各地。欧洲、美国和苏联的少量销售。由于米砖的美丽外观,一些西方家庭把米砖放在客厅里,用精致的框架作为艺术品来欣赏。

黑茶文化,我国茶文化的历史沿革!


黑茶文化,我国茶文化的历史沿革!

神农茶祖与安化黑茶

说到黑茶文化,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神农发现茶的故事了!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树最初是野生,茶祖在湖南(株洲炎帝陵),茶源始三湘。

湖南是"茶祖之地",而安化地质与生态环境独特,产茶历史悠久。

安化野茶,山崖水畔,不种自生,据此,历史学家和茶叶专家推断,神农尝茶始为安化野茶。

一般认为,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最早仅仅把茶作为—种他们从野生的茶树上采下嫩枝,先是生嚼;

随后是加水煎煮成治病的药物历代先人的不断实践,于是开始种茶、制茶,茶文化由此流传开来汤汁饮用。

经过历代先人的不断实践,于是开始种茶,制茶,茶文化由此流传开来!

周秦两汉

西周: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000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带已用茶 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的最早记录。

东周:春秋时期《晏子春秋》载,茶叶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秦统一六国后,四川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向陕西河南等地传播,后逐渐沿着长江中下游推移。

西汉:《僮约》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述,是茶叶进行商业贸易的最早记述。

东汉:华佗的《食论》提出“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用效能的首次记述。

三国两晋

《三国志》记载了东吴君主孙皓(孙权后代)“赐茶茗以当酒”的故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西晋张载的《登成都楼》诗中有句:“芳茶六种清凉冠”;孙楚所所作歌中也提到:“茶,巴蜀出”,可知长江流域是中国茶树的发源原地。

东晋《晋书》载:谢安桓温经常用茶果招待宾客,可知客,已是很普遍的事情了。

南北朝

南朝地处茶产地附近饮茶极为普遍。至北魏孝文帝归顺北朝的人日益增多。但在南北朝初期,茶是作为贡品出现的实行汉化政策。

南北朝以后,士大夫们为了逃避现实在南方成为普遍饮品。整日作诗品茶。

使茶叶消费激增,茶唐朝唐代饮茶已是日常普及之事。因茶性寒回甘,能提神醒脑,所以很受欢迎。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讲的黑茶文化,以及我国茶文化的历史沿革!

“黑茶文化”应定位为“傩(nuó)茶文化”


“黑茶文化”应定位为“傩(nu)茶文化”

安化黑茶是中国六大茶系之一,历史悠久。近10年来由于其特殊的功能效用,发展迅速,目前年产值数百亿。但黑茶并没有能搬上台面的茶艺、茶器、茶饰、茶点、茶宠、茶歌、茶曲等,和禅、道等上层宗教或哲学文化的结合也无涉及。近日,对黑茶与梅山文化素有研究的湖南城市学院老师李翔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黑茶文化”应定位为“傩茶文化”。

李翔说,他生长在黑茶之乡安化县,研究梅山文化和黑茶近20年,逐渐形成了一套颇具可操作性的理论体系和专利设计。梅山文化受“禅宗、道教”的影响其实并不深厚,表面有所涉及而已,其核心特点是巫傩文化,且梅山文化中方方面面都受到巫傩文化的渗透。故黑茶文化应是渗透了“傩茶文化”精髓的范本,“傩茶”可和“禅茶”、“道茶”并列而自成一派,又可以和禅、道互通,成为独具特色的“傩茶文化”。

他认为,傩文化的涉及范围非常宽,表现内涵也非常丰富,承载黑茶文化足足有余,且可以做得羽翼丰满且个性独特。在“傩茶”的核心区域,他曾追随一位80多岁的傩师公20多年,在“符水”中得到了一种“傩王茶”,此茶口感甘甜,能清心明目降三高。经过多方品评、实验和检测,证实其有相当高的药用与商业价值,是一款“王者之茶”。如傩茶体系建成,不但能使黑茶产业如虎添翼,还将拉动黑茶的茶艺培训;茶器、茶饰、茶点、茶宠的生产和黑茶文化旅游等附属产业。

李翔说,换个角度思考,如我们将黑茶定位在禅茶、道茶的基础之上,黑茶永远只是在追随其他茶系的脚步,毫无核心竞争力。黑茶文化如想异军突起,只能在梅山“傩茶”中绽放。据悉,李翔的“傩茶”文化体系设计在半年前已提交给相关部门,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许多部门和企业正在与李翔老师对接、洽谈合作,相关专利申报材料已完成过半。

西藏茶文化的历史演变


藏族饮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文字记载历史只有一千多年。依据《汉藏史籍》的记载,藏族饮茶的历史始于吐蕃第37代赞普都松芒波结执政时期(公元676-704)。到了唐德宗时期(公元780-805),藏族饮茶的习俗已经在贵族阶层中成为惯制,这点可以从《唐国史补》卷下中的记载看出。据记载:唐德宗时,常鲁公出使吐蕃,闲暇在帐中煮茶,吐蕃赞普问他:“此为何物?”鲁公说:“解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说:“我此亦有”。命人摆出产于寿州、舒州,顾诸,荆门,昌明的许多种名茶,令常鲁公惊叹。这说明,唐德宗以前,藏人就开始饮茶,并且对于内地所产的各式名茶都有所尝试。

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藏族人民发现,内地所产的大叶茶(粗茶)是最为适合在西藏这种高寒地带饮用的。它不但较其他茶品价格低廉,而且熬制出的茶汤味道浓郁,用它熬制的茶饮料是最符合藏族人口味,所以一直到现在,藏族所饮用的也以大叶茶为主。

饮茶已经成为西藏人民的生活习惯

茶之所以受到广大藏族人民的普遍喜爱,这是由于在藏族的传统饮食结构中,肉类和奶制品丰富,而茶叶中富含的茶多酚可以帮助消化这类高蛋白质的食物。此外,茶可以补充高原地区缺乏的蔬菜所能提供的维生素。藏族社会流传着赞普都松芒波结饮茶治病的故事,藏族人非常看重茶叶的药物功效,这也是茶成为藏族饮食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之一。

西藏所饮用的茶早期通过茶马古道由邻近的川、滇地区输入。到宋时,两处开通茶马互市,进行大量的茶马贸易。明时,朝廷提供优惠的朝贡政策,西藏大批的僧俗前往中原内地进贡,只为得到朝廷赏赐的茶叶、丝绸和瓷器。自此,茶马互市失去实际意义。到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藏族人开始在西藏本土海拔1200-2000米的地方种植茶树。这些区域包括:察隅、米林、洛隆等地,其中洛隆地区因其良好的气候,不但茶的产量大而且质量好。由于藏族对于茶的需求量大,自己所产的茶可谓供不应求。

酥油茶

由于茶的稀缺,茶的现实经济价值远远超过了自身的实际价值,因而茶叶的用途被大大地扩大和提升了。比如实体的砖茶,被作为贡品奉给大喇嘛或寺院;在民间成为婚庆赠送的礼品和竞技比赛的奖品使用,甚至在日常交易中作为货币媒介使用。在宗教法事活动中,茶汤加工的酥油茶或清茶,作为供品供奉在一些护法神殿,敬神煨桑时茶也成了必不可少的辅助品等。这使得茶在藏族人的生活中身价百倍。

当然茶的最主要的功能还是饮品。作为饮品,藏族人所喝的茶也分几种,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就是酥油茶,这是一种将适量的茶汤、盐和酥油在酥油桶中搅拌均匀制作出的热饮。清茶就是放了适量盐的茶汤,一般是作为生津解乏的热饮带到田间地头。在牧区,牧人们将牛奶和适量的茶汤及盐搅拌,做出具有游牧地区特色的奶茶。受到近邻的印度、尼泊尔的饮食习惯影响,甜茶也成为藏族人民饮品的一类,尤其盛行于卫藏地区,而甜茶所用的茶叶是从尼泊尔进口的红茶。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走入高原人家,不少人都使用电动搅拌机打酥油茶,使这一传统的饮食习俗被赋予了现代的操作方式。

黑茶文化,你了解我国茶文化百科吗!


黑茶文化,你了解我国茶文化百科吗!

中国茶文化是历经千年发展演变,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形式和规范,并综合了社会多层次、多民族的整体文化的融合。

其内容涵盖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并与中国的哲学、社会学、文艺学、宗教等有诸多的关联。

关于黑茶的历史文化百科:

1、神农茶祖与安化黑茶

2、马王堆,一篓黑茶,千年黑茶仍飘香

3、唐.五代——安化黑茶被载入史册

4、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黑茶"两字

5、西汉,茯茶-福茶,不经意间造福万民

6、唐朝,文成公主因黑茶使得"一半胡风似汉家"

7、唐以后,安化黑茶成为历代朝廷贡茶

8、安化黑茶是成吉思汗克服水土不服的法宝

9、清道光年间,天尖和贡尖即列为贡品,供皇室饮用

10、唐代以来,"边销茶"成为统治者控制边疆地区的利器

11、明洪武四年(1371年),户部设置"茶课司"与"茶马司"

12、同治十二年,左宗棠对安化黑茶实行"政府采购"

我国茶文化百科:

●茶文化之“自然科学”茶文化的自然科学是指茶的性质,包括茶的形态特征、生理以及生物学特性.生化特性、药用特性等。

●茶文化之“茶叶技术”其涵盖内容很广,包括茶树品种茶树栽培茶叶制造和茶叶加工。

●茶文化之“茶叶类别.品种” 中国有几千年的产茶历史,由最初的生嚼叶片、煮茶羹饮、逐渐形成了饼茶、散茶以至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等多种茶类。各地所产茶叶品种有几百种之多,是世界之首。

●茶文化之“品饮品饮之道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包括制茶煮茶品茶等。“精茶”是品饮的第一要素,无论是产地采集制作都需得地、得时、得法

●茶文化之“历史”包括茶树起源(茶字的历史演变.茶树原产地、茶树演变(原始型分区演化生态演化古代茶事。

●茶文化之“宗教" 佛家的“茶禅一味”使禅的哲学理念与茶的清静内涵融为一体。道家主张清静无为的思想与茶不谋而合后,道人从饮茶中得到了“天人合一”的真切感受,儒家主张中庸和谐,强调道德伦常,与陆羽所提倡的节俭、清廉相辅相成。

●茶文化之“诗词、书画、歌舞、戏曲”中国茶文化可与各门类艺术相通联,例如茶诗茶词、茶曲茶赋茶画茶书法.茶故事.茶谚茶歌茶舞茶戏剧等。唐代以后的文人多以茶会友 吟诗作画,并留给后人诸多佳作。

●茶文化之“思想内涵”陆羽所倡导茶文生张将精神层面和人格于哗于茶事之中。

《茶经》将品饮升格为帮行剑震,把通过品茶进行自我修养白破断磨炼意志陶冶性情作为重要内容。

看完以上茶文化的百科以及黑茶文化历史,相信你有对黑茶多了一份了解!

茶文化兴盛于隋唐


茶文化兴盛于隋唐

茶文化的主体是饮茶的文化,是在饮茶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现象。茶文化的产生是在茶被用作饮品之后,兴盛于隋唐年间。

唐代中期,茶叶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广泛流行起来,并自南方地区迅速向中原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扩散,政府开始对销往边疆地区的茶叶进行征税。在前代,茶叶只被零散地记载于医药、文化著作中,在唐代便已开始出现茶叶专著。茶文化发展至唐代已初具↓规模,成为独立的、全国性的文化形态。

据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中记载:“至与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渐多,建中已后盛矣。”唐代的茶叶产地扩展迅速,据当时资料记载,茶叶生产地遍布全国76个州,分别分布在今四川、浙江、陕西、江苏、安徽等多个省市自治区,南北已延伸至今江苏连云港地区,茶叶产地之广完全可以与近代茶区相媲美,并且当时的茶叶名品已多达150多个。茶叶产地的扩大、品种的繁多,极大地推动了茶叶的生产与销售。

杨华的《膳夫经手录》中还记载了唐宜宗时于期,蜀茶的销售市场已遍布长江中1下游地区,而生产于赣浙皖一带的浮梁茶的产量是蜀茶的百倍有余。蒙顶茶更是岁出千万斤,被杨华赞为品居第一。通过杨华的记载我们不难看出,中唐时期的茶叶十产量已相当高了。

此外,唐代的茶叶还销售至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据《封氏见闻录》中记载:“唐代中期以后,饮茶开始风行南北,穷日竟夜,殆成风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边疆少数民族开始饮茶后,便通过使者与商人进行以茶易马的茶马交易。从此,这种茶马交易在中国历史上逐步发展起来。

中唐时于期,茶叶在进行买卖的同时,朝廷还征收茶税。此时,茶叶的生产、买卖已成为全国性的社会经济活动。唐中期以前,朝廷并未向茶叶的生产和买卖征收赋税。

但随着茶叶十生产、销售的逐渐扩大,加上唐中期后镇压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国库困窘,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唐朝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征收茶税。兴元元年(784),由于民怨,朝廷暂停征收茶税。但到了唐德宗贞元九年(793),朝廷又恢复征收茶税,并成为定制。

唐代以前,茶在南方地区虽然历史久远,但并没有人为茶写一部专著。那时的茶只被作为一般的饮料来对待,并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正式学科。到唐代中后期,茶叶的蓬物发展与人们对茶知识的渴求,催生出以陆羽的《茶经》为代表的一批茶学专著。这些专著的出现,标志着茶以一种独立、崭新的学科文化面貌面向世人。

同时,这一时期也涌现了大量的咏茶诗文。唐代茶事上,卢仝的《茶歌》、陆羽的《茶经》与征收茶税一起被列为影响最大的三件事。唐代茶文化还表现在饮茶人之多与享茶之道上。茶宴、茶会、茶食不再局限于待客之礼上,而以茶会友、以茶议事、以茶共趣等活动广泛流行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古老绿茶文化的发展史》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68599.html

上一篇:临沧名茶冰岛简介

下一篇:普洱茶的“五德”和“七德”。九个泡泡。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