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武夷岩茶的兴起促进了功夫茶的发展

2019-11-12

明代品茗艺术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使品茗不仅仅只是文人、权贵们所独享的雅事,因而为清代功夫茶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谓功夫茶并非茶之种类,而是一种品茗的方法。清初,源于武夷山的半发酵的乌龙茶出现后,武夷岩茶的品第又有了大大的提高。这种乌龙茶味甘泽、气馥郁,既没有绿茶之苦涩,又没有红茶的浓烈,却兼取绿茶之清香,红茶的甘醇,且具“香、清、甘、活”之特殊“岩韵”,因而颇得茶家和世人的好评。《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写道: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而一听妙玉说,这是“老君眉”才接了,吃了半盏。这“老君眉”,就是武夷岩茶的名丛之一。清人张英更是对其推崇备至,说“武夷(茶)如高士,可以终老。”

随着乌龙茶制作工艺的出现,岩茶品质的提高,品尝艺术也更加高雅,内涵更加丰富,奠定了喝功夫茶的基础,茶家们不仅讲究茶叶、煮水,而且讲究水质、品茶器皿、品尝饮用的方式。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秋,大文人袁枚游武夷,当时僧家道人多有敬茶献盏,“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使用如核桃般小巧的茶杯,首先领略岩茶之馨香,而后再徐缓专注地细尝茶水的滋味。武夷山让袁大才子饱赏了绝妙的品茗艺术,使他感慨良久,发出了“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也。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袁枚品茗得个中三昧,历史上传为佳话,引为典范,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清人卓尔堪,号宝香山人,用大明寺泉烹武夷茶浇诗人雪帆墓。诗云:“茶试武夷代酒倾,知君病渴死芜城。不将白骨埋禅智,为写清泉傍大明。寒食过来春可恨,桃花落去路初晴。松声蟹眼消闲事,今日能申地下情。”此诗好像一篇祭文,倾注了诗人对朋友雪帆(宋晋之号、道光进士)的哀悼之情。其以武夷茶代酒,可见这两位挚友对武夷茶的赏识。

自古僧人道士擅长品茗,栖息于武夷山茶区的僧人道士,不仅精于制茶,而且更精于品尝。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庙产主要是茶叶,且拥有“茶王”大红袍,寺僧们种茶、制茶、卖茶、品茶。以茶当酒,饮茶破睡,饮茶坐禅,成了佛事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清人林佶诗:“武夷山上多青霞,武夷道士多种茶。”(见清《武夷山志》22卷)天游观的道士静参不但把茶分为四等,而且还把茶品也形象地分为四等:茶值得一尝,首要以香馨动人,香还要求清纯幽雅,等而上之还要求甘,“香而不甘,则苦茶也!”但武夷山绝品的岩茶,还有更高的层次:活!“活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乎!”武夷岩茶独特的岩韵,是其它名茶所没有的。其中妙谛若细加意会,雅趣无穷。cY316.cOM

由于乌龙茶的熏陶,因而逐渐在闽粤等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功夫茶的品尝体系,茶店林立,比屋皆饮,不分权宦平民,无不以赏茶为乐事。每年茶季一到,广州、潮州、漳州、泉州、厦门等地的豪商巨贾,每每携重金接踵而入武夷,把新茶囊括而去。武夷茶一旦运到,“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壮之炉”,甚至还讲究“扇必琯溪之蒲“(见《龙溪县志》),颇有宋代斗茶之遗风。由于当时茶之价格高昂,令人咋舌。较高的每市斤60多块银元,至低的也要16块银元(一市斤相当时之千斤大米)。有些人为了争夺斗胜,甚至不惜倾家荡产,因而有“富家一盏茶,抵得穷人半年粮”之谚。然而佳茗并非只为富贵者包揽。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曾任永安县令的彭光斗在《闽琐记》中记载:“余罢后赴省,道过龙溪,邂逅竹圃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炉活火,烹茗招待,盏绝小,仅供一啜,然甫下咽,即沁透心脾。叩之,真乃武夷也。客闽三载,只领略一次,殊愧此叟多矣!”堂堂的七品县官大人,也仅能在野室里偶然一享武夷奇茗,自然会慨叹于口福远远比不过野叟,可知当时若要真正享受武夷佳茗,确实不易!

延伸阅读

武夷岩茶的发展历程


野生茶

武夷山有茶的文字记载,也许要数到汉代时成书的《神农本草茶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是古茶字。神农氏是5000多年前南方华夏诸族的大首领。据有关史籍记载,以及数年前出土的五千年前的武夷悬棺及随葬物品来看,当时的武夷山,就有土著部落居住,有一位称武夷君的部落酋长。并深受南方楚越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神农氏发明的解毒之茶,肯定也很快传到了武夷山。而在民间传说中,也有一位山中老人给当时的酋长武夷君献茶,后人将些老人奉为山神,并建庙祭祀的故事。

不过,那时的茶,是一种野生茶,不叫岩茶。这种野生茶,便是后来武夷茶农称之为“菜茶”的最早母本。

蜡面茶

如果说,最早的茶,只是一种治病解毒的野生草药的话,那么,到了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武夷山茶就发展成了一种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人工栽培茶,并且逐步为世人称道。不过当时的武夷茶不是今天的半发酵乌龙茶,而是一种称为“研膏”和“蜡面”的蒸青压制茶。这种茶不发酵,不炒青,采下茶芽稍晾后,便放在器具中蒸熏并压紧烘干。饮用时先研碎,在用沸水冲泡,称之“研膏茶”。后因茶艺发展,冲泡出的茶汤表面看起来像稠粥,熔蜡(另一说是茶饼外涂一层蜡面以保护茶质),所以又称蜡面茶。蜡面茶制作工艺精良,品质优异,深受当时的宫廷士大夫阶层欢迎。

团茶

需要指出的是,宋代名动一时的“建茶”,虽然与今天的岩茶产于同一地区,却是工艺完全不同的蒸青紧压绿茶。其前身是蜡面茶,但工艺更精致。外观如同一块小圆薄饼,以薄绵纸包裹,面上印有龙凤图案。所以又称为龙团凤饼。龙团凤饼茶采料精细,制作考究,产量极低。据有关史料记载,宋时北苑官焙三十六处,每焙产量仅二、三百斤;元时武夷九曲溪畔的御茶园,最高年产也不过900斤。所以,在整个宋元的数百年间,龙凤团茶贵如黄金,只在宫廷和上层贵族士大夫之间流行,寻常百姓根本见不着模样。也正因为如此奢靡,最后导致茶业的衰落。茶农终年辛苦,所得甚微。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到了明代,再也不愿生产龙凤团茶,武夷山茶园大量抛荒,茶农四处流离,朝廷不得不停办御茶园,风靡数百年的龙凤团茶,终于消亡。直到中叶以后,武夷县令引起安徽的松萝制法(炒青散茶制法)。随之,又发展了岩茶、以及红茶制法,武夷山茶业才慢慢开始恢复。

武夷茶

清朝之后,由于武夷山的正山小种红茶,受到英国女王的极力推崇,成为欧美上层的时尚饮料,因此促进了红茶的发展。由于当时中国外贸出口的红茶,主要是武夷山产的红茶,所以欧美人又将中国茶称为武夷茶。十九世纪初英国著名诗人拜论就写过“我觉得我的心儿变得那么富有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但随着滇红、祁红,以及印度、斯里兰卡红茶的大量生产,武夷红茶生产萎缩。岩茶反倒脱颖而出。因为在武夷山得天独厚地理气候环境中生长的茶树,特别适合制作乌龙茶,具有香浓味醇的独特韵味,深受闽南和潮汕茶客的欢迎。而随着这一带人的大量侨居台湾和东南亚,武夷山的乌龙茶也传到了海外。同时极大地影响了闽南和台湾茶业的发展。与些同时,武夷山仍然有人制作绿茶。一时间,武夷山呈现红茶、绿茶、乌龙茶并存的状况,这种状况,一直沿袭至今。而武夷茶,则成了所有武夷山地区出产茶的总称。

岩茶

尽管武夷山红、绿、乌龙茶并存,但品质最好的茶,还是风景名岩区所产的乌龙茶。为了区别别处如闽南安溪、产东凤凰等地所产的乌龙茶,但有人根据武夷山乌龙茶汤喝起来特别酽的特点,将武夷乌龙茶称作酽茶。后来,又根据武夷山多悬崖峭岩的地貌特点,将武夷山产的乌龙茶称为岩茶。意思是长在岩石上面的茶。岩茶的日益流行,又促进了武夷山茶业的发展。据《武夷山志》记载,清朝茶业最盛之时,下梅茶市每日外运茶叶达三百只竹筏。至光绪中叶,年出茶叶八千担,价值70余万银元。与此同时,茶树的品种和产品的名称,也呈现百花斗艳的局面。水仙、肉桂、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等等,多达数百个。成为中国茶业中一支经久不衰的奇葩。

武夷岩茶的起源和发展


武夷山不仅是武夷岩茶的原产地,也是中国红茶的发源地,又是宋元两朝的贡茶基地,茶叶栽培和制作历史悠久,在茶叶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丰富和发展茶学,繁荣我国经济作过杰出贡献。

武夷茶起源于南北朝

纵观《茶经》及其以后的茶学典籍,武夷茶最早见诸于文字的记载,是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才子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孙樵以拟人化的笔法称武夷茶为“晚甘侯”,书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请勿贱用之!”自此,“晚甘侯”成为武夷茶之别称,成名于世。

然而,“晚甘侯”是不是就栽于唐代呢?由于缺少文字资料可考,我国著名茶学家——安徽农学院教授陈椽就以“晚甘侯”出现的时间推断“武夷茶约在南北朝的齐时起源”。陈椽教授考证发现:“晚甘侯”最早出现于南齐(公元479—502年)尚书右仆射王奂之子王肃死后,同人送给他的谥号,以表其节。王肃在南齐是个谏官、诤臣,“御使都谏”。王肃嗜茶,故同人送给的谥号为“晚甘侯”,这是“晚甘侯”最早出现的时间和来源。据此陈椽教授推断武夷茶约在南北朝齐时起源。

武夷茶起源于南北朝,与茶史专家郭孟良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茶叶生产已遍及东南各地,茶产区域已初具规模”的观点相一致。由此印证了陈椽教授的推断是正确的。

为什么“晚甘侯”就是武夷茶呢?有三个依据可以解疑:(1)丹山碧水是武夷山特指,是南朝江淹给武夷山的题词。这个题词来自于九曲溪二曲渡口,当时武夷山市的前身崇安县尚未建县,属建阳县,故孙樵写建阳丹山碧水。茶是武夷山的特产,送礼佳品。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实际上是一封夸“晚甘侯”名贵,以期引起受礼人重视的信。(2)古时,古人对茶特别崇尚,认为茶品圣洁森然,品质高尚。又认为做人也要有人品,要刚直不阿,清正廉洁。(3)王肃嗜茶,是一位精于品茶的人,同时又是一位谏官、诤臣,其人品如茶品,故同人为表其节,私谥为“晚甘侯”。因此,可以认为“晚甘侯”是一个双关词,将它称之为武夷茶的名字或别称,就好理解了。

武夷茶四度名冠天下

首度名冠天下于北宋,我们称这个时期为武夷茶崭露头角期。

武夷茶真正名冠天下,是在北宋盛行的斗茶风中脱颖而出,范仲淹的《和章岷斗茶歌》便是北宋时期斗茶盛况的写照。武夷山提供参赛的是按当时制作方法制出的粟粒芽茶,以“味兮轻醍醐”、“香兮薄兰芷”味香双绝夺魁,而闻名天下。北宋斗茶目的不是为游戏而游戏,而是用民间斗茶的方式采集贡茶入贡,这在斗茶歌里已有交代:“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英豪先斗美”。苏轼的“咏茶”诗也印证了这点:“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由于武夷茶香气与滋味好,被时任北宋福建路转运使蔡襄(1012—1067)看中,入选为贡茶。

再度名冠天下于元朝。我们称这个时期为武夷茶崛起期。

据明·许次纾《茶考》说:至元十六年(1279年),浙江行省平章高兴,路过武夷,监制了“石乳”茶数斤入献,受到朝廷重视,至元十九年(1282),朝廷令县官岁贡二十斤,武夷茶的“石乳”品种再度入选为贡茶。大德五年(1301),高兴之子高久住任邵武路总管,就近到武夷山,督造贡茶。大德六年朝廷干脆在九曲溪的第四曲设立“御茶园”,专制贡茶入贡。建御茶园后,据清周亮工《闽小记》记载:“至元设场于武夷,遂与北苑并称”而名冠天下,入贡数量上仅次于北苑茶,文献记载,元至未六年(1368)全国贡茶4022斤,福建占一半,福建贡茶主要来自于北苑和武夷,北苑1360斤,武夷940斤。

三度名冠天下于清朝,我们称这个时期为武夷茶大繁荣期。

明代崇安县令招黄山僧以松萝法制茶,即炒青茶制法,武夷茶的品质又有提高。明末清初,在武夷山桐木村创制出红茶,从此,桐木红茶越卖越红火,风行欧美,武夷山的桐木村成了中国红茶的发源地,成为世界红茶的始祖。

四度名冠天下于当代——武夷茶的再发展时期。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此前,2002年武夷山被国家列为武夷岩茶原产地。

如今,武夷岩茶已走向全国,在北京、上海、广州、济南等大城市,品武夷岩茶的风尚开始形成,品饮武夷岩茶的人越来越多,武夷岩茶将再度进入大繁荣和大发展时期。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567062.html

上一篇:关于大红袍的10个问题

下一篇:岩茶中的评茶术语,你都了解了吗?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