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走马乌拉圭,品味马黛茶

2022-02-22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走马乌拉圭,品味马黛茶”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走马乌拉圭,品味马黛茶”相关知识!

前些日子赴南美国家乌拉圭旅游观光,其独特的风土人情足以令人流连忘返,但最令我回味的是这个国家的茶品——马黛茶。

在首都蒙得维的亚市的几天里,不管是上餐馆就餐,还是到景点游览购买饮料,热情的乌拉圭人都会递上一大杯马黛茶,并同时做着手势,友好地鼓励你快点喝下。说实话,来自东方古国的我,起初喝这样的烈性茶的确难以适应,色泽如同酱油,苦涩味很浓,刚到嘴边,就会有一种要呛的感觉,幸好我还能很快就适应,闭上眼睛喝了两三杯后,竟也渐渐地喜欢上了。

乌拉圭马黛茶和我国的茶品相比较,决不能相提并论,两者质地味道截然不同,马黛刺激,我国茶淡雅。据导游介绍,乌拉圭人饮马黛茶是从17世纪开始的,到了今日,人们日常生活须臾离不开马黛茶。在乌拉圭,无论是在政府官员的办公室还是平民百姓的家中,招待客人都是马黛茶。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政府官员外出公干时,若是自己驾驶车辆,总忘不了要携带一大瓶保温马黛茶,放置在小车的后备箱里,每到了一个地方,就会取出这样的热饮解解渴。当然,这样的镜头我没有看见过,但是普通百姓嗜好这种茶的镜头,我却不时地能目睹得到。在蒙得维的亚街上徜徉时,我常会看见很多戴着牛仔帽的男性市民腰际悬系着一只茶葫芦,有的甚至是把这种茶葫芦系在一杆木棍顶端,扛在肩膀上,时不时地摘下来饮上两口,这副行头不禁令人联想起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里描绘林冲夜奔梁山时的造型。据悉,这种款式的茶壶,是用葫芦制作而成的,壶的外壳用牛皮精心包缝,牛皮上还刻有各种美丽的图案,做工相当考究。饮用这种茶壶里的马黛茶,是用一根专用的金属吸管来吮吸。这种金属吸管,长度约有25厘米左右,一端是圆的,插到茶壶里头,一端是扁的,便于嘴巴吸吮。这两样行头是乌拉圭人饮马黛茶的必备之物。M.Cy316.COm

为了见识一下制作马黛茶的大概工艺过程,导游还特地带我到郊区一家农户家看看怎样土制马黛茶。这家农户男子亲手演示了一番,他将已采下的一种叫作马黛的木本小灌木上呈深绿色的叶子,放入灶锅中进行翻拌烘焙,然后将其捻成细末,再装入一只只小布袋里,就可以用温水冲泡制作马黛茶了,并且立刻就可以饮用,看上去很简单明了,一点不复杂。据我所知,邻国阿根廷人制作马黛茶的程序工艺要烦琐些,同时阿根廷人喜欢用沸水冲泡马黛茶,这可能与两个国家的饮食文化传统有些不同有关。

马黛茶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其咖啡因含量比咖啡和普通茶叶高出一倍以上,有着通便利尿,提神开胃的功效,使人容易亢奋。因此一代又一代的乌拉圭人与马黛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据说乌拉圭人整体足球水平之所以高超,成为世界足坛的一支劲旅,其中还有马黛茶的一份功劳呢。细细一想,其中不是没有道理,马黛茶刺激着乌拉圭人热爱足球运动的神经,给他们带来了欢乐、自豪、奋进,这难道不是一种最好的诠释?

茶文化精选阅读

阿根廷的马黛茶民族饮习俗


南美洲出产一种叫做马黛茶的茶叶,在当地语言中“马黛茶”就是“仙草”、“天赐神茶”的意思。马黛茶以阿根廷的产量最多,成为马黛条的主要生产国。在阿根廷被奉为“国宝”、“国茶”。他们很喜欢马黛茶的滋味,这种马黛茶的味道很苦,外国人很难接受这种苦味;但是,阿根廷人祖祖辈辈饮用这种茶,不但早已习惯了这种苦味,还觉得这样的苦茶能够提神、爽口,越喝越觉得有味道,越爱喝。因此,饮用马黛茶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马黛本是冬青科的一种多年生木本植物,通常称它为巴拉圭草,树叶翠绿,呈椭圆形。每年的4-8月,是马黛茶丰收的季节。南美洲人把绿叶和嫩芽采摘下来,经过晾晒、烘烤、发酵和研磨等工序,就制成了芳香可口的马黛茶。马黛茶味苦涩,在冲泡时一般都要加入些草莓、苹果、柠檬、橙子等不同的水果汁,以降低苦涩味。

很多国家或民族都是用茶杯喝茶,可是阿根廷人却是用吸管吸茶。不论是家里人还是来客,都是围坐在厅堂里用一根吸管吸茶。在座的人一个挨一个地轮着吸茶。在壶里的水快吸干的时候,再续上热开水接着吸。大家边吸边聊,如同我们用茶杯饮茶一样,也是很有兴致的。一直吸到聚会散了为止。

那么,他们是从哪里吸茶呢?原来每家都有作为茶壶用的大茶桶,叫做马黛茶壶。这种马黛茶壶如同身份的象征一样,其质量的优劣标志着该家庭的富有和贫困,身份和地位。一般家庭的马黛茶壶是用竹子箍制的或用大葫芦做的,朴实而简陋,但却很实用。富有的家庭多用豪华的茶壶,其豪华的程度不一而足。有的是金属的,上面镌刻着美丽的花乌鱼虫等花纹和图案;有的是用硬木箍制的,镶嵌着很多宝石饰品,灼熠生辉,豪华而漂亮,俨然是很精美的工艺品。不论哪种马黛茶壶,在吸嘴处都是用金属包裹着。吸茶用的吸管多为金属吸管’在下端有很多小孔,以便防止吸入茶叶,具有对茶汤过滤的作用。过去是大家用一根吸管,彼此轮换着吸茶。后来随着讲卫生意识的提高,马黛茶壶的吸嘴就多做几个,人们吸茶就各用各的吸管。如今,有的家庭接受了现代观念,他们也将马黛茶壶里的茶汤倒在杯子里饮用,但是更多的阿根廷平民还是喜欢用吸管吸茶。

在阿根廷有俗话说:“赶路的时候,马黛帮你解乏;出汗的时候,马黛给你清凉;口渴的时候,马黛帮你解渴。”这种喝茶的感觉是具有普遍性的,不论是什么档次的人,对马黛茶的感觉都是一样的。

马黛茶不仅是一种饮料,还是一种纯天然的保健饮品。马黛茶中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淀粉,维生素C、B,B。和多种微量元素。喝马黛茶不仅能降火消热、消除疲劳、补充体力、振奋精神,还有的马黛茶加入一些药材,就成了镇静或止泻的药茶。

品茶品味品人生


人生如品茶,品茶如人生!人生和茶叶一样,短暂的一生,能留下的只是他们的奉献,给自己的却什么也保留不下来。品茶,品味四季蕴味,品淡人生精彩。

一片茶叶,看似那样的细小、纤弱、无足轻重,但却是那样妙不可言。当它放进杯中,一旦与水融合,便释放出自己的一切成就了茶的功效与作用,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全部精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价值。

一杯热茶,清香扑鼻,让人猛生欲尝之心,然而要懂的品茶却很难,品茶是一项极其细微的“工作”,却是至真至上的人生享受。初入口,涩味萦绕舌尖,但滑至舌根时,却清香甘醇,直入心脾,顿使人神清气爽、恬然自在。

人们常说:“茶如人生,第一道,茶苦如生命,第二道,茶香如爱情,第三道,茶淡如清风”。一杯清茶,三味一生,人的一生宛如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溶入这纷纭变化的大千世界。在溶汇交融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从生到死,贡献出自己的毕生,走完自己人生历程。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人们只会关注那些主角,不会去刻意地留心那些配角,就像品茶人很少在意杯中的每一片茶叶一样。人生如茶,多一片或浓,少一片或淡,无论是浓烈或者清淡,都要去细细的品味,苦乐都是滋味。

人生在世,总想争个高低之分,成败得失,殊不知高与低,成与败,都是人生的滋味,酸甜苦辣尽在其中。生命短暂犹若一片茶叶,又何必为功名利禄所累!拥一份淡泊,守一份宁静,人生的底蕴也会愈发厚实、愈有意味!品茶也折射出不同的人生态度:同是一杯茶,失意人尝苦涩、得意人饮甘甜、沧桑者觉回味;同是一杯茶,文人吟风月、哲人品人生;同是一杯茶,恋人钟情、痴人叹怨、佛家悟空,俗人闻市井,追名逐利。

绿茶可清心,淡淡的一丝香甜,柔柔的一缕心音,暖暖的一份真情,那份幽香,那份清醇,那份淡雅,都在默默地品味之中,感悟着人生的道理。茶如人生,句短味长!

茶马古道情“茶马互市”


在中国大西南的崇山峻岭间,蜿蜒着一条由人和骡马踩踏而成的古道,千百年来,成群结队的马帮从这里走过,将茶叶销往各兄弟民族,留下了缕缕茶香。这就是神秘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

“茶马互市”是当时汉族和藏族等少数民族间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的贸易往来。藏区和川、滇边地气候寒冷,海拔很高,那里的人们主要以奶、肉为食,需要茶解油腻、分解脂肪,可是那里却不产茶。汉族地区茶的产量很高,但由于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的需要,对马匹的需求源源不断。

于是,汉藏之间开展了茶、马互换的交易,并且逐渐形成了一条贸易之路,这就是“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主要的线路有两条,一条是从云南的思茅、普洱等地出发,向北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到西藏的邦达、昌都、洛隆、林芝、拉萨,再经由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另一条是从四川的雅安出发,向西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

它们的起点都是盛产茶叶的地方,主线的沿途还会延伸出无数支线,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滇藏川大三角区域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因此,茶马古道不仅在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是人类勇气的象征。

茶马古道由来于茶马互市


早在唐代,唐与吐蕃便开始了茶马互市,到了宋代进一步发展,明代达到了繁荣。茶马互市在很长一段历史上是西藏同内地经济交流的最基本的内容,成为联系西藏同内地的重要纽带,也是茶马古道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南宋李石《续博物志》有“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的记载。宋朝推行“以茶治边”的政策,宋神熙宁七年(公元老派074年),遣李杞入蜀置茶马司,并在云南北胜(今永胜县)设茶马司,规定以茶叶交换西蕃的马匹。元代在永宁(今宁蒗县)又开设茶马市场。清刘健《闻夜录》称,顺治十八年(1661年)3月在北胜州与藏人互市茶马,当年经大理入藏茶叶3万担。康熙四年(1665年)又在大理的永平县设立茶马市场。清朝前期限是普洱茶的兴盛大时期。据檀萃《滇海虞衡志》记载:“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

藏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西藏自治区,在四川、青海、云南、甘肃的部分地区也有居住。西藏地处高原,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干燥,那里的居民常年以奶内糌粑为主食,果蔬甚少。因此,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等营养成份主要靠茶叶来补充,茶成了他们的生活必需品,需要量特别大。正如藏族古谚语所说:“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把此话翻译成汉语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然而,藏区不产茶,内地民间和军队所需要的骡马又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便应运而生。茶马古道是一条以运茶为主的商贸通道,当然,不只是茶叶,来自川、滇的糖、布、线、粉丝等到生活日用品,也随着马帮从横断山脉延绵的皱褶中进入了青藏高原,而来自康藏地区及周边国家的马匹、皮毛、藏金、藏红花、麝香、贝母、鹿茸、虫草等也随着这条路,流散到滇、川等地。云南边销茶也因主要供应康藏地区兄弟民族饮用而得名。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正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发挥着作用,开辟和完善了一条运送茶叶(也包括其它物资)的通道——茶马古道,也是茶马古道自唐代至民国一段历史内得到迅速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原因。

茶马古道——紫石关茶马驿站


古老关隘,车水马龙。

岁月流变,胜景依然。

曾经的天德茶炕,热闹非凡。现在,背夫、马帮远去,茶炕与拐子窝宁静安详地注视着来往过客。

经历过岁月风霜洗礼的紫石关,以独有的姿态,应对着我们好奇的探寻。

紫雕关口

紫石关不仅是个重要的古关隘,同时也是二郎山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5月24日,记者走进天全县紫石乡。

从天全县县城出发,往二郎山方向行进十九公里后,来到紫石乡乡政府所在地。

在紫石乡紫石关村2组村民刘仕康的带领下,我们从乡政府出发,来到紫石关城门前。

城楼坐落在紫石关村村口,城门呈长方形,城楼为木质结构,城墙用砖砌成。

原来的城门是圆形,城楼是木料搭建的牌坊型建筑。刘仕康细述从前,紫石关城楼建于元代,与如今新修的城楼相比,原来紫石关城楼的城门洞较矮。

城墙遗址还在。在城楼外左侧,刘仕康指着一处用石头砌成的堤坝说。城墙北面一直延伸到青衣江边,南面则一直延伸至后面的山峰。

站立于紫石关城楼上,往天全方向眺望,左边是崇山峻岭,涛涛青衣江水汹涌而去,右边的山脉绵延不绝。

紫石关是到二郎山的必经之地,以险峻著称。刘仕康说,在脚基坪突兀的赭石色山崖上,刻着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于1940年在天全采风时所作的《咏二郎山》诗,横径二郎山,高与碧天齐。虎豹窥闾阖,猿猱让路蹊。

以前,从脚基坪到紫石关,要经过一座叫仙人桥的铁索桥。现在铁索桥已经被公路桥取代,大桥横跨青衣江两岸,成为交通要隘。而当年,背夫们则需负重走过铁索桥,其艰难可想而知。

据《天全县志》记载,历史上紫石关、飞仙关、禁门关并称三关,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土司统治时期,曾在紫石关设紫碉百护所,后为官兵戍守驻地。唐末至清雍正以前,紫石关一直是重要关隘,关隘总面积达八千多平方米,有重兵把守,常与雕门(禁门关)相提并论,称为紫雕。

天全县某文化部门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发现紫石关是中国红军长征时经过的地方,正在搜集整理这方面的资料。

紫石关不仅是个重要的古关隘,也是二郎山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今天,关于驿站的印记仍然保存完好。

天德茶炕

在紫石关城墙外,立有一块石碑,上书天德茶炕。

这里有天德茶炕,有拐子窝。天德茶炕为石炕,建造于清代雍正年间,现在天全县境内仅此一座。紫石关村村民李先贵今年75岁,对茶马古道的记忆依然深刻。

他记得,当年茶农将从自家茶树上采下,支起斜锅、用木头耙子将茶炒好,发酵。生火,在茶炕上铺上竹篾,将发酵好的茶叶铺在竹篾上,冒起阵阵青烟,茶香四散开去

家家户户使用茶炕烘茶时是镇子上最热闹的一段时光。经常有一群小孩围在茶炕边上嬉戏,好奇地看着大人们在茶炕边上劳作。

茶炕像一个小型蒙古包,哪部分是生火的地方,哪部分是铺茶的地方儿时经常在茶炕边上玩耍的李先贵娓娓道来。

茶炕有一个直径3米左右的圆锥体,圆锥上面有三个孔,里面是空的,侧面连接的是4米长的风口、火槽。

烘茶时将竹笆放于炕上,将茶叶覆盖在竹笆上,在火坑处燃起大火,热气由火槽传至茶炕,炕去茶叶多余水分。李先贵站于茶炕前介绍着,这样加工,茶叶不会焦,还能留着香味。

李先贵介绍,明代初年,天全境内天德茶行专事边茶生产,独家打制茶炕,茶炕先后有石炕、土炕、竹炕。后来因为石炕防尘耐用,且操作简单,为南路边茶制茶业广泛采用,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藏族马帮的皮火筒

这里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600多米长、遍布铜拐窝的茶马古道。跟随李先贵走在城楼前面鹅卵石铺成的小路上,当年背夫留下的拐子窝清晰可见。

因为路途遥远,背夫的拐杖根部都要包上一层铁,这些拐子窝便是铁与石块碰撞后留下的印记。

背夫行走快慢不同,歇脚地点不同,一天行走十五公里左右的在脚基坪歇脚,行走二十公里的则在紫石关歇脚。来来往往的背夫造就了小镇的繁荣,小镇上的牟家旅店经常爆满。当年,冬季常常飞雪,积雪最厚可达0.5米,李先贵还记得过往的背夫们穿的草鞋。

一般背夫的草鞋中填充的都是布料,境况好点的背夫草鞋中填的则是羊毛。

在紫石关中来往的不仅有汉族人也有藏族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到农历二月,都有藏族人从康定到天全贩运茶包,他们使用马匹驮运茶包,当地村民称之为马帮。

过往的藏族人身上挎着腰刀,他们从来不住店,一般都在铁索桥下(如今的仙人桥位置)的河边歇息。燃起火堆,架起大锅,便开始熬酥油茶,酥油茶的香味顺着河风阵阵飘来。晚上睡觉的时候则用茶包堆成四堵墙挡风,墙外还有凶猛的大狗放哨。

小时候觉得藏族人生活方式很特别,不敢靠近他们。李先贵说,有一次看到了他们特别的旺火工具,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李先贵所说的旺火工具,被当地人称之为皮火筒,由羊皮和一个小铁筒构成,小铁筒对着火堆,羊皮开合吸取空气,挤压充气羊皮用以旺火。

现在的紫石关远远没有以前那么闹热了。李先贵感叹道。

变迁的老街生活

古色古香的老街

5月24日,阳光灿烂。

在紫石关城楼旁的一民居前,55岁的陈寿生正悠闲地喝着茶,正对面的房屋上写着茶马古道驿站。

站在紫石关城门前,往街道望去,房屋清一色青瓦白墙,木窗古色古香。

1955年农历3月12日,紫石关村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火灾,整条老街木质结构的房屋几乎都毁于这次火灾。陈寿生家的老房子是这次火灾中仅存的几户之一。

这些房屋是2005年进行外观风貌打造后的样子,想恢复当年茶马古道驿站的川西民居特色。陈寿生说。

这是马桑树,这是桢楠陈寿生指着家中的木柱介绍说,木柱直径大多在10厘米以上,颜色暗紫,有的木柱已经出现一些裂缝。为了保证房屋坚固,陈寿生将原先的木板墙换成了砖墙。他说,家里的老屋已经有150年的历史。

街道中间,一条0.5米宽的水渠穿街而过。一名妇女将一块木板放在水渠里,把水隔起来,开始洗衣服。

原来街上没有水渠,一公里外有一个叫大水溪的地方,以前古镇洗衣、取水都在那个地方。陈寿生说。现在的小镇家家都装上了自来水,古镇中央也开辟了小渠沟,引来了大水溪溪水。夏季,村民经常在渠边洗衣,算是当地一道有趣的景观。

紫石关村里,很多上了年纪的妇女们正坐在老房子前面闲聊,一位妇女正拿着针线缝补被子,旁边是三五个骑着玩具车的小孩。

从古城楼向前延伸的老街道,中间是一条光滑平坦的石板,两侧则是水泥地面,每隔200米左右,还有几步石梯。

这条街道上以前是没有阶梯的。陈寿生介绍道。原来的街道背夫、马匹和推车都要经过,阶梯不方便,如今这条街道的使用者只是村民和到此处游玩的游客。

重生的茶马驿站

紫石关,作为通往康定重要的茶马古道,在上世纪末经历着重大的变迁。

以前我们是靠山吃山,山上的树木都砍光了,原来能开垦种地的地方基本上都种了地。陈寿生说,1999年前,对面的山上还有他家十几亩玉米地。

1999年,紫石乡响应国家号召,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如今山林已经郁郁葱葱,退耕还林后的紫石关村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山清水秀,空气清新。

2004年6月,紫石关兴起了农家生态旅游,现在已经开了35家农家乐。

肩挑背磨,刀耕火种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我们紫石关村民正以茶马古道独有精神,走向崛起、富足之路。陈寿生说,如今紫石年轻力壮的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或是开办农家东,在就近的工厂上班。

我也在工厂上班,每个月工资有1000多元。时间指向下午3点,陈寿生说完,骑上助力车上班去了。

紫石关地名由来

这里石块五颜六色,还有紫色的石头。5月23日,站在天全县紫石乡境内的青衣江畔,该乡紫石关村2组村民刘仕康在江边捡起一块石头讲起了紫石乡地名的来历。

紫石乡又名紫石关或紫石。

传说古时天漏不止,水患无穷,民不聊生。女娲为解水患而炼五彩石补天。漏天补好之际,曾有一些碎石掉落于此地。因石头呈紫色,石上又隐约可见紫石二字,且石落而雨住,天再不漏雨,当地百姓便把此石看作神石,视为吉祥之物,并将此地取名为紫石。

今天,建于元代的紫石关城遗址,尚存有部分城楼。在天全历史上,紫石关不仅是个重要的古关隘,同时也是二郎山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仙人桥地名由来

在天全县脚基坪到紫石关的路上,有一座桥,老百姓称为仙人桥。

桥名来自一个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天全河脚基坪(地名)处,危崖对峙,河水寒冷湍急,船不能过,建桥困难。两岸百姓和过往客商深受其患,但又毫无办法。

一天,有一个叫罗英的秀才行游路过这里。看到两岸交通不便,百姓渡河艰难,大发恻隐之心,于是拿出所有钱财,组织民工,奋战数十天,造就了一道铁索桥,给两岸人民和过往客商带来极大方便,人们非常感激。不久,罗秀才羽化成仙,脱离凡尘,人们为纪念他,便将此桥称为仙人桥。

如今,铁索桥已改建成了公路桥,成了川藏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王侃黄伟)

茶马古道起源于 “茶马互市”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也是是指历史上中原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相互进行茶马互市时所形成的商路。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历史上进行过茶马交易的地方遍及我国西北、西南地区以及辽东、晋北等地。晋北、辽东等地马市开设时间较晚、较短,几乎不太受重视;西北部的茶马交易道路被融会在古代丝绸之路之中;从青海到拉萨的茶马交易路线一直被称作“唐蕃大道”。

今天人们说得最多的两条茶马古道则是自唐代以来,一直到20世纪五十年代青藏、川藏、滇藏公路通车前仍在发挥作用,即从四川、云南翻越横断山脉、青藏高原到达拉萨,并一直延伸到印度、尼泊尔的茶马交易之路———滇藏茶马古道和川藏茶马古道。

滇藏茶马古道,南起普洱茶产地的云南西双版纳、思茅,经由大理、丽江、迪庆、昌都、林芝等地到达拉萨。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陕甘、陕康藏、滇藏大概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

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

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

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

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

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明万历年间,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

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如今马帮运输只是被用作公路运输的补充和乡村间的短途运输。事实上,许多公路就修在昔日的茶马古道上,茶马古道已成了历史。

创意茶包品味精致生活


紧张忙碌的现代生活中,花几分钟享受一杯美妙的清茶,让心情放松。但未必时时有工夫用全套茶具来品茗,如今市场上有了一些可爱又好玩的茶包,非常方便地泡上热茶,即可享受片刻萌萌的轻松茶时光。

潮流

创意茶包品味精致生活

茶杯上插着一片可爱的小树叶,一根细细的白线从树叶下面开始延伸,牵着杯子里的茶包,一杯滚烫的开水冲下,茶包浮起,在透明茶水中若隐若现,2~3分钟后,一片片绿叶开始踩着茶水的节奏缓缓舒展,似初生婴儿慢慢张开眼睛,长长的睫毛在颊上投下一圈淡淡的影子,玫瑰花开始绽放,倾城的美丽就在这一泓清波中微微露出,淡淡的茶香从杯中不紧不慢地溢出来,在袅袅的白雾中升腾、缠绵,轻抚着鼻尖,也香浓了整间屋子。

创意茶包有趣好玩,采用带造型的小布包或小纸包做成的茶包,茶包的款式有方形、三角等多种,其中以三角形立体茶包更受欢迎。创意设计主要体现在连接茶包的卡纸上,与普通茶包上悬挂的白色上纸片不同,创意茶包的卡纸被设计成各种搞怪有趣的模样和造型,圣诞树、卡通小人、小动物、小树叶、喜字、心形等都是常见造型,将卡纸上剪出一个小造型或卡口,泡茶时卡纸直接卡纸卡在杯沿上,既时尚又好看,还不会污染茶水,一举两得。

创意茶包在普通茶叶店很难买到,以网上销售为主,打开淘宝和京东等大型网店,均可以搜索到不少。产品种类繁多,其中以立顿、金骏眉、武夷山、英国原装TWININGS(川宁)茶、斯里兰卡akbar红茶等较为常见。

材质

无纺布包原叶茶最流行

相比于普通茶包,创意花包对材质的选择更讲究,环保无毒是基本要求,且为了增加泡茶时的观赏性,轻薄通透也是必需的。

目前创意茶包用得最多的包装材质是进口无纺布,属于尼龙的一种,但与普通尼龙不同的是,无纺布可耐高温,在100摄氏度高温冲泡下,也不会释放出有毒有害物质,安全环保且可以降解,不存在废弃物难处理的问题。其次是进口食用级别的玉米纤维,特性跟无纺布差不多。还有一种更高档的是采用真丝茶包,通常用在进口高档茶包上,如一些原装进口品牌茶包,如正品斯里兰卡akbar红茶原装进口锡兰红茶等。

以上三种材质制成的茶包,都轻薄通透,泡茶时可以看到茶叶在茶水中慢慢舒展的全过程,可提高泡茶的可观赏性趣味性。

茶叶的选择配搭也更加多样性和适合年轻人的口味。传统普通茶包配置的茶叶以碎茶茶末为主,质量较难保证,且缺乏观赏乐趣,冲泡不均匀。创意茶包的茶叶以推广原耕种和有机概念为主,上等原叶茶居多,如乌龙、普洱、金骏眉原叶等,有些还加入了荷叶、玫瑰、桂茶、柠檬、佛手柑、荞麦等新品元素,口感或细腻柔和,或强劲浑重,天然清新。

点睛

萌趣茶漏点染杯上风情

除了在茶包上做文章,用创意杯卡或茶隔(也称茶漏或泡茶器)也能增添饮茶情趣。在万菱广场的永乐行、雅奇、赵品等工艺品店,以及在天河城的大型百货卖场,记者见到了不少创意杯卡和茶隔,也是用可食用级别的硅胶和不锈钢制成,五颜六色,萌趣可人。

杯卡的基本原理跟普通夹子差不多,只不过造型被设计成各种可爱的小模样,如夏蝉、知了、瓢虫、螳螂等,泡茶时将茶包系在杯卡上,既增添了杯上风景,更换茶包也很方便。茶隔实际就是泡茶器,带长柄,下面被设计成封闭带孔的小漏斗,造型或像鸭梨、草莓,或像心形、向日葵、小树苗、飞镖、蜗牛、柠檬绿叶、金鱼、花生、月亮、星星等,不一而足,可直接盛在漏斗中放入茶叶,然后直接插入茶杯,茶隔的上端通常设计有弯钩或凹陷处,可直接挂在杯沿上,沸水冲泡后,看浓浓的茶汗从漏斗中渗出,一杯普通的茶水,便有了几分灵气和生机,与透明的玻璃杯,顿时增添了不少情趣。

杯卡和茶隔主要用两种材质做成,食用级别硅胶和不锈钢,以304不锈钢较好,均具有耐高温和安全无毒等特性。即使在100℃的高温下,也不会释放出有毒有害物质。

导购

立体茶包味道不一样

立体茶包采用进口无纺布、玉米纤维等做成,大多被制成三角形,材质轻薄通透,里面装上乌龙、普洱、金骏眉、荷叶、玫瑰、桂茶、柠檬、佛手柑、荞麦等原叶茶,沸水冲泡之下,便泡成立体感十足的金字塔,具有较强的可观赏性。

主题茶融言情味道

采用不锈钢、食用级别的硅胶等制成,其中不少是名师设计,如泰坦尼克号茶隔便是来自设计师GordonAdler的创意,估计是想搭卡梅隆炒冷饭的东风,采用不锈钢冲压而成的“泰坦尼克”,中间可以放茶包,放好之后将之挂在茶杯边沿——设计师开玩笑地说,这才是“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

萌趣茶隔泡的是可爱

超萌超可爱的茶隔,是年轻人的最爱。在万菱广场的一些创意用品小店,这里的萌趣不难找。造型或似可爱的艺术画笔,或似柠檬绿叶,或似可爱的心型,或似绿叶盆栽,或似圣诞树、或似卡通动物明星,或似小草莓,或似小船,材质主要有环保硅胶和不锈钢两种。

如何品味茶叶的艺术?


想了解《如何品味茶叶的艺术?》知识吗,丰富的《如何品味茶叶的艺术?》内容等你来看!

茶人欣赏茶叶,重在从茶叶中去发掘文化美﹑艺术美﹑工艺美和自然美。茶在中国茶人的眼里是鐘山川之灵异,得天地之和气的灵物。茶以名山秀水为宅,以明月清风白雲为伴。在真正的茶人眼里,茶具有无限的美感。当然,茶人们在欣赏茶叶时,除了联想之外,还有具体的方法。

这些方法可归纳为“五品”及“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

【五品】

是指调动人体的所有感觉器官用心地去品味﹑欣赏茶。包括“耳品”:注意听主人(或茶表演者)的介绍;“目品”:用眼睛观察茶的外观形状﹑茶的汤色等;“鼻品”:用鼻子闻茶香;“口品”:用口舌品鉴茶汤的滋味韵味;“心品”:对茶的欣赏从物质角度的感性欣赏升华到文化的高度这五种方式。

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都是欣赏茶叶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应综合应用﹑相互补充,才能欣赏到茶的全貌。

【三看】

头一看是看干茶的外观形状,即看是芽茶,还是叶茶;是珠茶,还是条索茶,以及看干茶的色泽﹑质地﹑均匀度﹑紧结度﹑有无显毫等等。二看是看茶汤的色泽,即看茶汤是否清澈鲜艳明亮并具有该品种应有的色彩。三看叶底,即看冲泡后充分展开的叶片或叶芽是否细嫩﹑均齐﹑完整,有无花杂﹑焦斑﹑红筋﹑红梗等现象,乌龙茶还要看是否“绿叶红镶边”。

【三闻】

即干闻﹑热闻、冷闻。干闻主要闻干茶的香型,以及有无陈味﹑霉味和吸附了其他的异味。热闻是指开泡后趁热闻茶的香味,茶香有甜香﹑火香﹑清香﹑花香﹑栗香﹑果香等不同的香型,每种香型又分为馥郁﹑清高﹑鲜灵﹑幽雅﹑辛锐﹑纯正﹑清淡﹑平和等表现形式。冷闻是指温度降低后再闻茶盖或杯底留香,这时可闻到在高温时,因茶叶芳香物大量挥发而掩盖了的其他气味。

【三品】

茶要细细品啜。头一品主要是品火功,看茶的加工工艺是老火﹑足火﹑生青或有日晒昧。第二品是品滋味,这时应让茶汤在口腔內流动,与舌根﹑舌面﹑舌侧﹑舌端的味蕾充份接触,看茶味是浓烈﹑鲜爽﹑甜爽﹑醇厚﹑醇和还是苦涩﹑淡薄或生澀。第三品是品茶的韵味。只有带着对茶的深厚感情去品茶,才能欣赏到好茶“香﹑清﹑甘﹑活”,妙不可言的韵味。

【三回味】

三回味是茶人在品茶之后的感受,品了真正的好茶后,一是舌根回味甘甜,满口生津;二是齿颊回味甘醇,留香数日;三是喉底回味甘爽,气脉畅通,五脏六腑如得滋润,使人心旷神怡,飘然欲仙。

陆羽把茶称为“南方之嘉木”,卢仝把茶饼称为“月团”,黃庭坚把茶称为“雲腴”,苏东坡把茶比作“佳人”,乾隆皇帝把茶比作“润心莲”,在这些茶人眼里,茶中不仅包含着大自然的信息,而且可联想到人类的高尚品质,可看到历史的缩影。

本文《如何品味茶叶的艺术?》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9445.html

上一篇:茶叶常识:铁观音、冻顶乌龙的异同与区分技巧

下一篇:茶叶鉴别百科:如何根据形状鉴别茶呢?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