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马古道--给人一种行走在天上的感觉

2022-02-14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马古道--给人一种行走在天上的感觉”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丽江拉什海是一片高原湿地,原始而旷野。这儿的风很大,阳光也很灼人,但就是这份原色的雕凿,给人以最自然的亲近。湖水宁静安详,天空亮丽清远,虽然脚下的路很颠颇,但想对原始画的欣赏,必须忘却路旅的艰难,于是坚定地走进湿地的边缘,和风儿一同拥抱阳光,与花儿一同共享芬芳,让草野的气息盈满胸怀。这是一块肥厚的土地,它没有华丽外表的包装,也许平淡的有些粗糙,但人们对其素雅的赞叹却不觉于耳,这就是拉什海原始的魅力所在吧。

拉什海边儿是大片的牧场,成群的滇马扬鬃赛蹄,激起游人的无限畅想。

马儿驮着我进入海边的茶马古道,铃儿轻响,蹄声笃笃,林泉安详,峰回路转。顺着马儿的起伏,我们开始适应马背上的颠簸,渐渐身子十分惬意.马性已熟,胆量倍增,一阵吆喝,马儿渐渐加速,奔跑在绿草茵蕴的大牧场上.日暮西山,纳西炊烟冉冉,身后的纳西马倌悠悠地呼唱起了纳西小调,整个纳西村寨一片阴暗,惟有拉什海依然如玉龙雪山,晶亮的光泽在天底下熤熤生辉.

丽江古城成为滇西茶马古道上的重镇,都是因为马帮的原因。顾彼得在他的《被遗忘的王国》中,把马帮当作可以和原子弹抗衡的人类武器,可见丽江的马帮是多么让世人震惊。马帮影响着纳西人的生活,他们以能参加马帮,当上马锅头为荣。马鞍舞展现了大马帮男人的英雄色彩。

云南的马都是矮脚的马,这种马跑不太快,却很善于走山路。只有这种好脚力的马才能驮着沉重的货物,走过漫长艰险的茶马古道,走过连折12层而上,仅一尺多宽的马帮路。因此纳西人十分推崇马,马是他们的崇拜物之一。马在奔腾,大马帮的男人们在向你招手,仿佛是六百年前茶马古道上山间铃响马帮来的震撼再现。

cy316.com延伸阅读

关于茶马古道的一种深度解读


神秘的中国西南横断山脉,高山大岭、大江大河、林莽雪原、野花如歌、湖泊如梦。这是一片隐匿着无数大自然和人类文明奇观的秘境,这是离天最近的一个灵性高原。

从唐代时期起,这里产生了一条穿行于横断山脉滇川藏交接地区、绵延数千里、以茶马互市为主要贸易内容、主要以马来长途驮载货物的交通要道。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有几个考察了这条古道的云南学者,正式提出了茶马古道这个名词。

茶马古道从横断山脉东侧的云南和四川的产茶地起始,以马匹驮载的方式,穿过横断山脉的高山峻岭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雅砻江等大江大河,西向拉萨,最后通向喜马拉雅西部的的南亚次大陆。它是以滇藏川三角地带为中心,伸向中国内地、印度、东南亚的古代文明古道。

一千多年来,这条茶马古道如一条吉祥的红绳,将大西南边地众多的民族的生活乃至心灵世界,联结到了一起。千百年来,驮着朝霞夕阳岁月流光的马背上,不仅驮载着来自东西南北的货物,驮载着老幼妇孺的希望,也驮载着各族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精神世界的交流。它不仅仅是一条商道,它还是一条圣道。多少年来,在这条古道上,不同民族的人们交换生产生活用品,进而进行文明的相互欣赏,进行心灵的交流,灵魂的对话。

从1989年以来,我作为一个从事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者,在茶马古道云南和四川的各个驿站漫游、走村串寨,进行田野调查,神思常常沉浸在这条古道的各民族社会和心灵的世界中。2002年六月,我有机会参与由西藏昌都地区、四川甘孜州和云南迪庆州这三个藏区联合组织的茶马古道考察,从这条古道最重要的驿站之一丽江出发,向着目的地拉萨,进行了一次古道远行。沿途经过云南的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县)、德钦县、西藏的芒康县、左贡县、昌都县、类乌齐县、丁青县、那曲县、最后到达高原圣城拉萨市。

茶马古道分为滇藏线和川藏线,滇藏线主要有两条,一是经普洱、景东、丽江、昌都至拉萨;另一条是从澜沧、双江、临沧、丽江、昌都到拉萨。皆起始于云南著名的茶乡,然后在藏商来滇的落脚点丽江休整打点货物,再启程走上去藏区的漫漫旅程。

黄慕松等《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中记述内地进藏路线说:由云南昆明,经丽江、中甸、阿墩子(德钦)、过宁静山,转昌都,约两月半可抵拉萨,云南商人多取此道。

我在这本书里所要写到的,是从茶马古道的中转站丽江古城和大理剑川的沙溪镇寺登街到云南藏区、再到西藏的昌都、直至拉萨的路线,其中的描述详略,皆取决于自己的田野积累,有的比较深描细绘,有的有些走马观花,但都是我的生命的经历和心灵的体验。

这条茶马古道,不仅是西南边地各民族进行商贸交流的一条古道,而且是进行宗教和文化交流的一条高原古文明之路,在这条古道沿线的广袤区域,各民族在长期的迁徙、商贸交流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和信仰也相互碰撞、融合、互补,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多元文明奇观,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和文化和谐的格局。沿途的一个个村落,可能是单一民族居住,也可能有多个民族共居、多种信仰并存,相邻的村子可能是同一民族,也可能是不同的民族,但人们彼此尊重各自的信仰和文化,相互通婚、相互学习和借鉴对方的衣食住行习俗。在这条古道上,你很容易就可以看到一个家庭里有来自多个民族的家庭成员、有多种信仰并存的现象;你也会看到一个民族可以说多种邻族的语言、甚至一个民族的服饰里都混合着多种民族服饰文化因素、一种宗教里也包含了多民族宗教因素的现象。

茶马古道,它不仅与马和茶有关,不仅和商业贸易有关,它与各民族的生与死、爱与恨、悲与喜、与各民族的心灵和精神的家园都密切相关。走在这条古道,高原的阳光、碧蓝的长天、悠悠的白云或者呼啸的山风、寒凉的雨雪一路和你相随、你的思绪被带回苍茫的远古,回顾各个时期的历史风烟。那遗留在山水间的文明和历史的沧桑随处可见,风霜雨雪月色星光彩虹云霓,照亮和点缀着古道一个个的驿站、美丽的民间故事、惊险的传奇一路陪伴你漫漫的旅途,山民朴质灿烂的笑容和淳厚的人情、虔诚的信仰、达观通脱的生死观和生命的坚韧刚强、使你震撼和沉思。

走在这条离天最近的文明古道,你也是在进行一次与大自然的审美之约,灵魂的朝圣之旅、文明的观察和学习之旅、人生的领悟和沉思之旅。

这高原的古道演绎了多少悲欢离合的人生。白云在天上飘、山风在原上吹,高原的天是那么蔚蓝和纯净,它们永恒地看着人间,看着我们。人的生命,是那样的短暂,如果我们的脚步和灵魂,能够有缘走在这高原古道,能有一次美妙的体验,那么,当你返回熙攘的尘世,你会多一份感悟,多一份沉思,也多一份身体和心灵美妙隽永的绵绵回忆。

因此,我把我走这条古道的一些脚印、一些思考、一些感悟、我的心路历程,与对这条古道感兴趣的朋友们分享。每个人走上这条古道,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和体悟,我们如果把它们汇聚起来,那就是对这条古道的一种深度解读

行走于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根据现有的古文物及历史文献资料,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抗日战争中,当沿海沦陷和滇缅公路被日寇截断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中国当时唯一的陆路国际通道。

“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大地上一条进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中国古代文明的国际通道。

从云南普洱茶的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下关(大理)、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迪庆、德钦,到西藏的芒康、昌都、波密、拉萨,而后再经藏南的泽当,后藏的江孜、亚东然后出境。

川藏道:

它是由四川的雅安出发。经卢定、康定、巴塘、昌都至拉萨,再经后藏日喀则出境到尼泊尔、缅甸、印度。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可以说是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茶马互市”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往来。宋代在四川名山等地还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政府机构“茶马司”。茶马贸易繁荣了古代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同时也造就了茶马古道这条传播的路径。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长的古代商路。总行程在万里以上。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够走完全程。沿途的每站都可以作为终点或者是起点。而当时最大的贸易中转站便要属四川的康定了。

康定过去叫做“打箭炉”,西来的马帮到达康定,就要在这里转换运输工具或者就地进行茶马贸易。1696年康熙帝批准了在康定进行茶马互市贸易的请求,使康定成为了内地与西藏地区之间主要的商业中心。国内的丝绸、茶叶等商品经过康定运往西方,而南亚、欧洲、美洲的商品也从这里销往中国内地。

茶马古道是壮阔的,而对于当年行走在古道上的马帮来说,那却是一条充满了艰险的征途。西南地区山高水急,水上交通不可想象。而山道的险峻曲折,又根本无法行驶车辆。在这样的条件下,马帮成为了唯一适用的运输方式,它形成了茶马古道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可以说茶马古道是一条用人力和马的脚力踩踏出来的道路。

从一个山谷到又一个山谷,从一个村寨到又一个村寨,马帮们踏出了一条沟通各地的生命道路,成为了大西南地区的联系纽带。这些马帮曾经驻足停留,进行商品集散的驿站,成为了后来的的城镇。今天的丽江古城就是迄今为止茶马古道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被誉为是“活着的茶马重镇”。

随着现代化交通手段的日益发达,茶马古道已被214、317、318国道所代替,默默地沉寂于无声。然而在人们的心中永远有着一条可以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亚洲大陆历史上最为庞大和复杂的古代商路。

茶马古道--人类行走文化的奇迹


茶马古道这一概念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现任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中心主任木霁弘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保亚等6人,于1990年经过3个多月的实地考察,撰写了《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此书认为云南是世界茶的原产地,从云南开始的茶叶传播和贸易路线,首先在巴蜀一带得到明确记录,然后一直向北、向东、再向西、向南而形成了当今世界的茶叶布局。它贯穿了整个横断山脉,跨越中国西部多省区,连接着30多个民族、8000多万人口,向北连丝绸之路,向南连瓷器之路,波及到世界更远的民族和区域。作者提出中国向世界输送茶、瓷、丝这三大物质文明时,形成了南方茶马古道、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瓷器之路。

茶马古道是探险旅游者的乐园。为什么在中国西部到现在还会有茶马古道存在?为什么至今还有人靠古老的人背马驮来维持日常运输?原因有两个:一是特殊的自然地貌,二是众多的民族分布。

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以上的高峰共14座,其中有9座都在中国西部拉萨。而世界上海拔超过5000米的高峰,仅在中国西部的就有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大雪山、岷山等。从西北部青藏高原连接到西南部的云贵高原,海拔虽然降下了2000多米,但依旧是山脉连片,有哀牢山、苗岭、乌蒙山、大娄山、武陵山等。另一端,还连接着黄土高原秦岭等。青藏高原几乎是中国主要大河的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

但是,没有人,就不能有道路的出现。在这些高山大河之间分布着众多的民族,有着各自的物质需要,他们之间的长期物质交换,才使茶马古道会成为可能。在这条道路行走,既是视觉大餐,又能体验到不同的民族风情。

行走茶马古道,从云南开始,可以体验生长上千年的雨林古茶园,感受生物的多样性以及流传几百年的制茶工艺。茶马古道上的虎跳峡,落差高达3000多米,而梅里雪山和白玛雪山之间的澜沧江,即使是在今天,通过时都必须借助于溜索。

美丽的雪山、纯净的树林和咆哮的江河塑造了我们对生命的最初信念,可是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人类前进的步伐,而正是茶的远征,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贸易线路。贸易带来的城镇和集市的兴起,现在沙溪镇、鲁史古镇、丽江古城、独克宗古城、哈拉库图城、昌都、西昌等,都是茶马贸易创造的高原明珠。

行走茶马古道,还能体验到多民族的融合与和谐,它见证着中国乃至亚洲各民族间千百年来因茶而缔结的血肉情感。文成公主进藏带动藏区广泛饮茶,宋代在西北大兴茶马互市,明清两代以茶治番,从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找到茶叶于民族、经济、政治、民生的伟大价值。藏族民众说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藏族史诗《格萨尔》说汉地的货物运到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这是藏族人民对茶以及茶马古道最深刻的理解。

茶马古道是民族迁徙的走廊,它为人类寻找永恒的家园提供了许多实证。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小中甸村来说,村民平常都恪守藏族习俗,通用藏语交际,但现今老一辈的人还能说纳西语,而中甸县、德钦县等地的许多藏语词汇就来自西南官话。在某种层面上,正是茶马古道的开拓性,才使得那些世居在被高山大川所阻隔的区域的民族有了对外交流的机会。始于南诏国时期的罐罐茶,现在不仅流行于云南广大区域,还在四川、甘肃、湖南、陕西等大部分地区通行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称奇的事情。

当下,由于茶马古道区域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极为脆弱,加之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各类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好在国家层面上在2010年6月启动了茶马古道的保护计划,2011年3月茶马古道顺利通过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评审工作,包括易武古茶园、鲁史古镇在内的200多个地方都整体纳入茶马古道保护计划,这将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无疑为下一步茶马古道申请世界遗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偷窥傈僳族“澡塘会” 行走另类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斯里兰卡、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的古代贸易通道。形成于汉藏民族“茶马互市”的贸易往来,积淀着唐代以来近2000年的历史。

一般所说的茶马古道有两条,一条是由云南普洱经大理、中甸、德钦等地到西藏,另一条线路是从成都经理塘、巴塘到西藏。一般的旅游者和考察者,目光多聚于此。实际上,还有一条线,就是走怒江大峡谷。这条世界上最美丽、最险峻、最跌宕起伏的道路是“驴友”们的滇藏探险新宠。

有人说,看完怒江大峡谷和沿线丰富的民族人文景观,其他的探险之旅就显得平淡了。

第三条茶马古道——怒江大峡谷,从大理、六库、福贡、丙中落、五里进藏,这里交通不便、人迹罕至,旅游者极少,民风淳朴,尤其是在蒙蒙的细雨中,一个人行走在怒江大峡谷边,远山青翠、怒江潺潺,偶尔你还可以看到国外真正的“生驴”(驴友的最高境界),一人骑着自行车或从马帮租来的马匹。

日前,我随“中青在线怒江采风团”赴云南怒江大峡谷亲身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之功,探寻第三条茶马古道的险峻和神秘。

壮观三江并流从北京到怒江,七天的行程,很大一部分时间都花在路上。

到昆明从昆明坐长途车近10个小时来到六库,沿途可以看到云南独有的红土地。快到六库的2个小时盘山路,真真让我们体验了什么叫九曲十八盘,如果是不熟悉地形的人开车是件很危险的事。导游提醒我们要不停的咽口水来减低身体的高原反应。

通过边防哨所时,每个人要拿出身份证接受检查,听说我们是北京来的客人,几个十几岁的哨兵害羞地和我们挥手告别。

走在怒江大峡谷,步步神奇,处处险峻,目力所及之处尽是绮丽风光。也许你早已领略了大江东去浪滔尽的雄壮,但你未必见识过三江并流齐欢腾的神奇。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条大江并流170多公里,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即“三江并流”。

在丙中洛南部孜当村附近,距县城40公里的地方,怒江本是由北向南流,但因王期山千丈悬崖绝壁的阻隔,便改变流向由东向西急转而去,然后又被丹拉大山陡坡挡住了去路,只好再次调头由西向东急转。江水多次被挡,形成了一个半圆形的大湾,俗称:怒江第一湾。三面环水中的坎桶村,地势开阔,风光绮丽,人称世外桃源。如果站在贡当山上俯瞰第一湾,就会看见湾中的台地和相连的王期山梁如同一个在海中遨游的千年巨人半身像。

从前往来的人只能靠坐溜索过江,现在怒江边已经建起了几座现代化的大桥,但溜索依然存在,并发展成一项惊险刺激的旅游项目。过溜索(陡溜一根长约300米的钢索)的时间从开溜到停溜是18秒钟。就是说,人在溜索上的平均时速是60多公里!绝对是惊心动魄的冒险行为,也许只有勇敢者才能挑战。

偷窥男女同浴的"澡塘会"

早就听说了傈僳族男女同浴的“澡塘会”,我充满了好奇。在怒江峡谷暖暖的阳光下,静静的江水边一个个自然形成的温泉中,你可以看到,傈僳族男女赤诚相见,坦然、悠然、自然地同沐共浴,随着“澡塘会”的名声鹊起,也引来了更多摄影爱好者,据说,在“澡塘会”旁边的歪脖树上,蹲着、趴着、挂着,抗着长枪短炮抓镜头的爱好者,有时比洗澡的姑娘都多,而且能在树上一蹲蹲一天。

不过我们这次没有看到“澡塘会”的盛况,可惜!

嬉戏沙滩埋情人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怒江的沙滩旁。来到沙滩入口处,早有傈僳族的朋友在拿着酒迎接我们了。而且要喝下一大杯米酒才能进沙滩,傈僳族人好酒可见一斑。进了沙滩首先看到的是“爬竹竿夺包囊”比赛,胜利的勇士们可以与心爱的女人饮下一杯同心酒。比赛后“沙滩埋情人”开始了。

姑娘们会自己先找好意中人,然后约上伙伴们一同冲进人群,将意中人抬起,拉到预先挖好的沙坑内,开始用沙子掩埋,然后男女共同喝同心酒。

傈僳族小伙此时也可以从周围的游客中任意挑选满意的姑娘,放纵地抱住就跑,享受着姑娘的惊叫,把姑娘按入沙床,搂着共饮。作为反击,游客中的小伙子们经过瞬间惊吓后,往往会不顾身旁的女友,开始结伴四处大呼小叫的追击。

场面好不热闹,大家在沙滩上疯跑,被抓到的就很“幸运”的被埋了。我帮助朋友抢了一个他看上的漂亮的傈僳族姑娘。也非常“幸运”的被埋了一次,被几个姑娘捏住鼻子按着腿的在坑里喝酒,差点没憋死,哈哈。

震撼剽牛祭天

最震撼心灵的还是在江边沙滩上举行的剽牛祭天仪式,周围满山遍野都是赶来的村民,我们近近地注视着牛,牛在不安地围着树桩跺蹄,在无奈的颤栗,真有心把牛救下来。耳边响起了震耳的锣鼓声,众多独龙族的男女青年围成一圈,边唱边跳着民族舞蹈。

在祭祀仪式之后,两个强壮的独龙族中年男子,用手里的铁枪将系在桩下的公牛刺死,随后用马刀将牛头割下,背在身上环绕着牛身,口念咒语,跳舞敲锣祭拜。虽然也有些残酷,但比起西班牙的斗牛来讲,要仁慈得多。西班牙的斗牛是人类的一种娱乐,而剽牛祭天则是一种神圣的祈福仪式,是对神明敬畏和感激的表示,是对生活的幸福的追求。

牛用它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一个民族的重要仪式。但这种仪式的背后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是一种悠远或者古老的流传,还是现代农耕文明的感恩?

老驴提醒

语言:接近藏区,当地很多村民听不懂普通话。

民俗:要尊重当地民族风俗,给独龙族纹面村民拍照,要事前争求其同意。

衣物:鞋子、裤子各两套。记者为拍照,曾不慎掉入怒江,在当地感冒很危险。

安全:如一两个人去茶马古道,进入山区或村寨,最好带防身器具,放在容易取出的位置,以防群狗或野生动物突然进攻。

“旅游陷阱”:当地旅游部门的姑娘与客人喝酒,两个姑娘,各在你的脸两边,共喝一杯酒,称之为“三江并流”(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实际游客嘴在杯口的位置最低,慌乱中傻喝的最多,而姑娘们近乎没喝,等游客反应过来,不是已十几大杯进胃,就是正在抱着马桶在悔,酒的后劲较大。

茶马古道里种“蘑菇”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马古道里种“蘑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伙伴们在茶马古道上进行公共艺术创作。

受访者供图

你见过用树枝、垃圾做出的“蘑菇”吗?这些“蘑菇”放置在茶马古道上,又有何意义?

日前,四川美术学院2014级公共艺术系1班,在云南省丽江市束河古镇完成《田野创作》课程作品。小伙伴们用废弃材料创作出这道创意无限的人文景观,呼吁人们对环保和农耕文明的关注。

用废弃材料传达环保理念

11个形态各异的“蘑菇”,有的挺拔如大树,有的如雨后含苞待开……在束河镇松云村后山一块贫瘠的土地上,这片人造“蘑菇”在蓝天的映衬下非常美观。

这就是该班31名同学、耗费一周时间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束河是纳西族聚居地,也是茶马古道上保存较好的古镇。”该班专业老师王松介绍,云南的多民族文化很有吸引力,但此前束河段茶马古道上没有人文景观,因此他带领学生到这里进行田野创作。

到达松云村后,小伙伴们经过实地调查,了解到松云村后山有一块近700平方米的平地,其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山顶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在这里创作可以引起更多人关注。”王松说。

“蘑菇,是云南常见的野生食材,且造型简单,容易制作。”学生陈琳尧则告诉记者,大家决定用废弃材料创作蘑菇形状的作品,传达环保理念。

用公共艺术唤起人们关注

于是,模仿香菇、松茸等蘑菇的形状,同学们设计出4组作品,分布在这段古道的两侧。有的找材料,有的搬运,有的施工……4月13日,31名同学开始了分组行动。

“蘑菇”的柄用旧木材制作;“蘑菇头”的外壳用树枝或竹子捆绑而成,里面则填充矿泉水瓶、塑料袋等。为了让“蘑菇”的“寿命”更长,同学们还用水泥对“蘑菇”的根基进行固定;在捆绑的麻绳表面喷上哑光清漆,以减少风雨的损坏。

创作过程很不容易。“从村庄到山顶几乎全是垂直的坡道。”学生罗文告诉记者,为了节省时间,大家每天都带着几个馒头爬上去,就地解决午饭,每个人的皮肤也不同程度被紫外线灼伤。

与此同时,该系公共艺术2班也到束河进行了创作。其中一个名为《一粮架繁华的商品》作品,将捡来的饮料瓶悬挂在晾晒青稞的粮架上,意在强调商业文明对古镇的冲击,呼吁大家关注农耕文明。

“公共艺术往往通过改变所在地点的景观,突出某种特征来唤起人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认识。”王松介绍,接下来,小伙伴们还要学习《公共空间光媒介》、《公共工程管理》等课程,进一步提升在公共空间运用各种媒介的能力,来传达审美情趣和价值理念。

【文化】从“茶马互市”到“茶马古道”,一种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


今日我们所称的“茶马古道”,实为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而“茶马互市”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

宋代我国内地茶叶生产有了飞跃的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政府机构叫“茶马祠”。“茶马互市”也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贸易,政府明文规定以茶易马。宋朝统治阶级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同西部的藏族搞好关系,对两宋政权的防务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茶马互市”除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的茶利收入解决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茶马贸易,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在西南地区的安全。

藏族百姓对饮茶爱好是任何其他的爱好都无法比拟的,有人形容藏族百姓爱茶“倚为性命”,这种说法一点也不过分。无论何时,藏族百姓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出外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在藏族牧区,用煮过的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藏民平时食用肉、乳,汗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的藏族百姓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的东西,但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因此,茶叶自宋以来不但成为中原王朝与西北和西南地区的藏族之间的大宗经贸产品,而且也成为与藏族之间保持友好关系的物质手段。“茶马互市”成了中央王朝与少数民族联系的纽带。

唐宋以来,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交流和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

元代,中央王朝为了加强对藏区的治理,在“茶马古道”沿线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自此“茶马互市”和“茶马古道”的管理、经营均发生了重要变化。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国防之道,治藏、安藏之道。“茶马古道”的战略意义更加突出。

到了清代,尤其是乾隆以后,“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的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出现了“边茶贸易”制度。由于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汉藏交流的增加,进入茶马古道沿线的商品种类大幅增加。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同时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以及生产生活资料等商品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的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有更大需求。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从此,从东部的康定开始经甘孜、德格到昌都或经理塘、巴塘、芒康到昌都,再从昌都到拉萨,由康藏地区大寺院、大土司、大商人组织的商队马帮络绎不绝。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翻开了新的一页———“茶马互市”衰落,“茶马古道”变成了驿道、差道、栈道、商道。

“茶马古道”作为一条连接内地与西藏的古代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最后虽然从历史的地平线上消失,但其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增进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茶马古道第一桥


千百年来,在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间,众多民族南来北往,繁衍生息,形成了世界历史上海拔最高、地势最险的文明文化传播和经济交流的神奇通道“茶马古道”。悠悠古道在横断山脉最深处的澜沧江上曾经谜一样存在过、又消失在历史烟尘中的一架古桥。

芒康县作为西藏东南大门,是“茶马古道”在西藏境内的第一站,是川、滇、藏文化的交汇区。近年来,随着“茶马古道”旅游黄金线的兴起,这里的盐井盐田、曲孜卡温泉、澜沧江峡谷等独具特色的景点景区一一被人所熟知,而在这众多的景点中有一条“茶马古道”重要通道却被人们渐渐遗忘,这就是连接“茶马古道”澜沧江两岸的惟一一座古桥─措瓦乡境内的扎西达桑桥。

“茶马古道”作为与“丝绸之路”齐名的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交汇的重要通道,不管是自云南普洱、丽江起,经中甸、德钦,进入西藏境内的南线,或是自四川成都、雅安经康定、巴塘、竹巴龙渡口的北线,都在芒康县境内汇合。这里是横断山脉腹地,山高谷深,古道悠悠,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被遗忘的“古道重镇”

作为隘口、要道,“茶马古道”进入芒康县后,依马帮帮头的习惯和目的地共有4条出县线路:

在盐井渡澜沧江经左贡县到达察隅县境内;

盐井往北经帮达乡、嘎托镇(现县政府所在地),向西入如美镇,从如美进入左贡县;

由南北两线进入嘎托后,往北入措瓦乡,在措瓦渡扎西达桑桥进入察雅县境内;

由嘎托向西北方向经洛尼乡、宗西乡,避开澜沧江进入贡觉县或察雅县境内。

岁月沧桑,当年的悠悠古道如今或被现代化的柏油马路替代,或早已被人遗忘,消失在萋萋荒草中。竹巴龙乡如今是318国道必经之处,当年金沙江上的溜索早已变为现代化的桥梁;如美镇的竹卡大桥也把澜沧江天堑变为通途;曲孜卡的盐井更是因其保留完好的原始晒盐方式和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早已蜚声在外。只有措瓦乡、洛尼乡这两处当年“茶马古道”重要通道,却因境内没有温泉、雪山、古刹等现代人喜好的景区景点,又偏离318、214等国道,似乎被“茶马古道”旅游黄金线所抛弃。

被遗忘的“古道名桥”

措瓦乡地处芒康县北部,与左贡县、察雅县接壤。从县城到乡政府所在地有57公里。公路虽穿行在较为平缓的山谷中,但由于路基不稳,土质松软,泥泞不堪,汽车只有颠簸前行。交通不便,偏居一隅,制约着措瓦乡的经济发展。措瓦乡一带过去是“茶马古道”重要通道,该乡仲日村境内的澜沧江上有一座全木结构的桥梁,过去非常著名,但在解放前夕,当地反动武装为了阻止解放军进军,竟将桥付之一炬。骑马前行翻过果吉拉山。眼前沟壑明显深邃起来,澜沧江两岸山高谷深的典型地貌地形,让我们以为目标近在咫尺而喜悦不已。沿着羊肠小道穿过无数个灌木丛,一大片绿油油的庄稼地装点着一块山坡台地─这里是仲日村所属的综依自然村解放以前因为有了扎西达桑桥,综依村这一带经常有马帮经过,非常热闹。在他的印象里,马帮帮头身背长枪短枪,最是威武。每每有马帮经过,整个村子就象过节一般热闹起来。

综依村的北面横亘着雄伟的帕堆拉山,云雾缭绕的山顶看似高不可攀,而扎西达桑桥就在这座大山的背后。上山的路异常陡峭,嵌在河谷深处的扎西达桑─掩映在巨大核桃树、苹果树中间,只有4户人家的小村落。赭红色的澜沧江水浪花飞溅,对岸的大山直插云天。此时天色暗下来,夹在两座大山的最深处,有种山峰随时压将过来的压抑感让我透不过气。

被拾起的沧桑记忆

在一条宽不过60—70米的江面对岸,用巨大的原木层层捆绑、搭建的木制遗迹赫然在目:底座较窄,深陷在陡峭的砾石中,越往上越宽,顶端最宽处的木条明显指向左面已经断开的羊肠小道,很象是当年的引桥部分,而它的右面江边突起的岩石上,明显有建筑痕迹,可能是石块搭建的桥墩,正对着它,就是我们脚底下已经坍塌的建筑遗迹─江这边的桥墩无疑。

这里的江面虽不宽阔但水流湍急,对岸山势十分陡峭,很难想像当年是凭着怎样的一种决心,或者说是在怎样的一种机缘巧合之下,在此修筑这样规模的桥梁?要知道,旧西藏的江河之上除了唐东杰布所修建的几处铁索桥之外,藏政府家门口的拉萨河上也没听说有什么桥梁。由于财富和精英集中在了寺庙,社会生产力低下的藏政府是如何在如此偏远的大山深处组织修建了扎西达桑桥?

洛松对扎西达桑桥的记忆有些支离破碎。从他记事起这座桥就在这里,有无数的马帮由此经过。他只依稀记得听老辈人说起为了修这座桥,砍了周边山上无数树木,征调了芒康十八土司所有木匠和铁匠。他也听老辈人说当初这里只有两户人家,种地放牧之余负责守桥,因此不用向藏政府和头人支差纳税。而对大桥烧毁的那一天,洛松记得一清二楚:那天像往常一样他到对岸山上放羊,回来时桥梁已经被烧毁,害得他在对岸野地里睡了一晚,第二天绕道几十里外的竹卡溜索回了家。他也确信烧桥的是当时留守在这一带的藏军无疑。

被期待的“古道名片”

记者回到拉萨以后,拜访了自治区社科院、档案馆、西藏大学、区建筑设计院古建所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试图了解扎西达桑桥的“前世今生”,还原扎西达桑桥的来龙去脉,但没有一位学者对此有所了解,也没有找到任何关于扎西达桑桥的文献资料。只有在百度里搜索出了一篇回忆昌都解放的文章里找到了这样的只言片语:“逃向拉萨路上的必经之路扎西达桑桥已因多卡失守而被解放军控制……”。

洛松今年65岁,1950年解放军进军西藏解放昌都时他应该8岁左右,正是当牧童的年龄,所以桥毁于那个年代的兵燹应该是事实。只是该桥何时由何人如何组织修建等已无从考证,但从当地人的采访了解中可以确信一点:扎西达桑桥是因“茶马古道”的兴起而修建的。

对此,综依村的拉巴次仁老人确信不疑。他曾在乡(区)供销社工作了一辈子,目前在家颐养天年,在当地颇具威望,对扎西达桑和“茶马古道”措瓦段十分熟悉。据他介绍,马帮在措瓦境内大概要走5天左右,当年马帮习惯宿营点现在仍可以指认。他说,“茶马古道”在芒康县境内的多条出境线路中措瓦一线是最为热闹的一条,因为其它线路要么为了避开大江大河而绕远道,要么通过溜索付出损失骡马、货物的代价。而且,过了扎西达桑桥,翻过对面大山,便可到达察雅县境内水草丰美的西布大草坝,这对于在大山深谷中艰难行进多时的马帮来说是个十分理想的休养生息之地。

除此之外,在将近半年多的时间里记者再没有找到对扎西达桑桥有所了解的第二人。难道扎西达桑桥谜一样存在过,又将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

曾经作为汉藏两地经济文化交流重要通道的“茶马古道”,如今却以另外一种形式重现繁荣和盛况─川、滇、藏大三角跨省区联合开发“茶马古道”旅游大业的格局正待形成,“茶马古道”成为它所经地区共享的品牌;数千年间各族人民以生命、以精神铺就的“茶马古道”,将成为后人们今天所共享的遗产。相信见证了一条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地势最险的古商贸通道所有辉煌与沧桑的扎西达桑桥也必定会像古道上其它众多名胜古迹一样,会不断探寻、不断发现,最终会被世人关注。

有一天,扎西达桑桥就像盐井、曲子卡温泉、加加面一样成为芒康县乃至“茶马古道”黄金旅游线上的又一张名片。

行走在香格里拉 小镇奔子栏


大部分想去卡瓦格博(汉语叫梅里雪山)的游客,途中一定会经过德钦县的奔子栏镇。

这条路线是这样的:清早沿国道214从中甸出发,中午就能到达奔子栏,停车休息、吃午饭,下午过白马雪山垭口,傍晚前就能到德钦县城的飞来寺,那里很适合对着梅里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观景、抒情、浮想联翩,也可以拍“日照金山”,走运的话,还可以看到“日月同辉”的景象。

奔子栏,是金沙江上的著名渡口,金沙江的对岸就是四川省甘孜州的德荣县了。奔子栏在茶马古道上也曾是地位重要的驿站,现在,茶马古道已经衰落,不过,旅游业的崛起使它仍然在充当中转驿站的角色。

它实在很小,直到现在,还是只有一条小街,三十分钟可以逛一个来回。不过它“五脏俱全”,饭店、旅馆、信用社、邮局、电信、裁缝铺、五金店、台球室、朗玛厅,该有的都有了。打台球的喇嘛、买水果的尼姑、裁缝老太太、外地生意人的孩子、游客……奔子栏是很有人情味的。

如今,我还惦记着它,对它满怀好感。

“奔子栏竹萨(去奔子栏)”,是我们几个志愿者每个周末必然的节目。从日尼贡卡到奔子栏的盘山公路有十五公里,去是下坡,返是上坡,而我们几个人正好都有当“驴”徒步的经验,这些路不算困难,但也绝不轻松。偶尔有一些大型货车呼啸而过,我们会使劲招手拦下来,坐在宽阔的驾驶室或者后面寒风刺骨的货仓上的感觉,至今仍令我屡屡怀想。

多数时候,柏油路面被山风吹得很干净,也很空旷,走很远才会遇到一个人或一辆车。那种时候我就看天,我非常着迷高原的深蓝色的天空,清澈透明高远,那种蓝色是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颜色,借用日本作家村上龙的书名,那叫“接近无限透明的蓝”。阳光非常刺目,有穿透世界的力度,以至于直到现在,一涂上防晒霜,我就闻得到奔子栏的味道。天空里还有非常精彩的白云,在山脊表面投下清晰的阴影,类似的风景会给人带来幻觉,使人感到伸出手去就能够摸到什么,明知这是幻觉,但还是会伸手去摸。

我们必去邮局,每次都有一堆小山似的捐赠物资等在那里,包括衣物、文具、书籍……来自全国各地;除此之外最常光顾的是一家大理白族小吃店,老板娘端庄极了,米线和面条都不太贵,泡菜是免费的,很实惠;移动联通的营业厅也常去,有时候也在旅游纪念品店晃来晃去,我最喜欢看奔子栏产的木酥油茶碗和糌粑盒,非常漂亮,那是奔子栏真正的特产,驰名全藏。

在往返的路上,有不少果实累累的柿子树,我们经常远远地眼馋地看着它们,柿子不大,但红得特别好看,在溪边、在村里、在田埂、在水边寺的围墙内,到处都是。我们打定主意要去“偷”一些,经常是一包奇涩无比的硬柿子,不过不用担心,在没等到变软的时候,它们就被吃光了,每天都有人摸摸捏捏,最终柿子们活活地被捏软了,老师也吃,孩子们也吃,吃完了,才咂咂嘴说“好涩啊”。

沿着金沙江岸行走,可以遇见不少高大的风马旗,我看不出它们和普通的风马旗有什么差别,但据说有的是用于水葬仪式。

丧葬是人们对死者的归宿、对彼岸世界的认识以及对生活愿望的表达,反映了人们对死者的态度。根据“缘起性空”的思想,藏人认为身体不过是灵魂寄宿的躯壳,由各种元素聚合而成,当灵魂由于躯壳不堪使用而离开后,躯壳就变得没有意义,而如果把这个已经不能用的躯壳施舍给动物,自然是功德,因为动物吃了人的尸体后就不会伤害其他的生命,等于拯救了其他生命,功德无量。因此西藏的葬俗由原来的土葬习俗转为天葬。水葬是将尸体投入江中喂鱼,投入的方式有的是在尸体上绑上重物直接投入水中,也有将尸体肢解后投入江河急流中的。在一些大江大河流域采用此种葬法,另外婴儿夭折后一般也是水葬。

此段的金沙江很美,它的静谧舒缓,远比虎跳峡的澎湃激烈打动我的心魂。沙滩很细腻,我喜欢在上面走出一串脚印然后回头看。

离奔子栏镇最近的金沙江岸边,有几个美丽的小村庄,比如农利村、角玛村。我们有时也跑到村里去玩,如今的藏民生活已经很富足,家家都有很大的院落,房子宽敞,经幡、煨桑台、果树、花园、牛羊,现代化的家电家具,一样也不少,反倒是成为房奴每天挤地铁的我们,显得那么寒碜,不够从容。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9175.html

上一篇:茶马刻痕,尽现古道沧桑

下一篇:长坡村“马路”不单是“茶马古道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