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昆明也有一条“茶马古道”?

2022-02-14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昆明也有一条“茶马古道”?”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昆明也有一条“茶马古道”?”相关知识!

一块光滑的青石板,两个深深的马蹄印,也许承载了一段千年的记忆。现在,这块青石板正静静地躺在碧鸡镇长坡村排联村小组村民夏正荣家的院子里。

青石板勾起老人的回忆

夏正荣说,大约在半年前,村边的石板路铺成了水泥路。为了留作纪念,在修路期间,他和妻子及女儿将离家不远处的一块青石板用推车推回了家。

这块青石板周身光滑,长约1米,宽约50厘米,两个大大的马蹄印集着一汪浅浅的水。这块石板唤起了夏正荣儿时的记忆。

63岁的夏正荣记得,他曾见过一本老旧的云南地方志上有记载,这条被村民称作马路的青石板路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没有出现现代交通工具的年代里,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马路常年都有各种着装怪异、操着本地人听不懂的语言的马帮来来往往。夏正荣的记忆中,这条马路可容两匹马并行通过,来自大理、西藏、波斯、印度等地的马帮每天都从此经过,那些印度人看上去黑黑的,盘着大大的头巾,有的还背着火枪,胡子拖到胸口那么长。

一旦有马帮经过,夏正荣就会沿着马帮走过的路捡马粪当肥料或点燃熏蚊子。经过村子的马帮有时会在村里稍作休息,夏正荣通常会用家中的蚕豆、苞谷换取来往客商的茶叶、针线等,大家语言不通,靠比划沟通。

现在新修的水泥路已将当年的青石板路完全覆盖,唯一还能看出石板路痕迹的是连接排联村和长坡村二组的一段乡间小道。小道上铺设着砂石,隐约可见马蹄印。

在长坡村二组,一间破旧的土房被村民们称作马店。70岁的张玉英大妈记得,从她记事以来,这间马店就存在了,相当于现在的旅馆,是村子里一姓张的人家开的,大理人会在这里拴马、住店,而那些穿着古怪的人只会把马拴在马店,人却住在外面。

昆明的茶马古道?

对于老一辈人所说的马路,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都不知道。曹黎明在这个村子住了3个月,挖掘这条马路的历史。

他从村民口中所称村子有2000多年历史来判断,这个村子应该出现在秦昭王时期。当时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时,还建了一条从宜宾经昭通入昆的五尺栈道。他推测这条路应该就是那个时候修建的。

据曹先生考证,这条路是滇西入昆的唯一必经之道。四方客商从大理入昆,换购物资之后返回大理,分别向南、北行走,向北进入丽江、西藏、印度,向南进入越南、缅甸,元朝时马可波罗进入昆明时也是从这里经过的。

曹先生认为,这条马路在现代交通工具出现以前,作为滇西乃至东南亚地区入昆物资交易的大动脉,可谓真正的茶马古道。滇西铁路、滇缅公路开通后,这条路的物资运输功能逐渐减弱。到成昆铁路开通,这条路才最终失去了茶马古道的功能。再加上昆安高速公路的开通,基本很少有外人会闯入这个平静的村落了。这条路在那个年代相当于现在的昆安高速公路,滇西客商入昆不经此道,则别无它途。人们只知道大理、丽江有茶马古道,殊不知昆明也有一条茶马古道,只不过已经逐渐被后人淡忘了。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马,古道,一条地道的马邦之路


茶马古道

千山云雾万山溪谷,羊肠毛路雪深处。

西北角落西南边陲,背茶欲至打箭炉。

黑茶何美羌马何殊,古道西风求金珠。

糙壮大汗农闲女人,对日饮月酒一壶。

@谁最中国:

茶马古道

兴于唐宋

盛于明清

古道上刻着先秦的马蹄印

马背上驮过汉唐的盐和布

一处风光绝美的神秘胜地

一条地道的马邦之路

@一草一木:

马帮踏过的土地,从一个高原到另一个高原,从一座雪山到另一座雪山;

用马匹驮着茶叶与盐巴,换回皮货、绿松石等;

与马蹄声相随的,是一部部经书,一声声佛号;

茶的西行,佛的东渐,远胜于人生的旅程那般漫长而又艰辛。

@韩风:

古道上的脚印、马蹄印,留给我们的是回想;

路漫漫,情深深,路难行,马蹄重,古道传递人间谊情。

几代人,传承着,留下的无声的古道。

今日再走茶马,古道,是发扬“一带一路”的新的航程。

@陈辞岚调:

萧萧黄叶醉晚霞,阵阵雁声落谁家?

驼铃客从边关路,茶马古道无瘦马。

@Roamer:

皑皑白雪千峰落,悠悠驼铃古道留;

一盏红汤香四溢,两行印迹镌神州。

“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乱弹


陕西茶人联谊会对金牛茶马古栈道蜀门遗址立碑保护。

今年4月,在陕南紫阳县举办的第七届富硒茶文化节上,在正在修缮的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的遗址院里头,有人极力肯定此地为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源头地。我对此提法表示质疑,紫阳肯定有茶马古道,但绝不是中国第一条,也并非源头。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具体说来,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今天的香格里拉县)、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川藏道则以今天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南线则是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线),再由昌都通向卫藏地区。

依照云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云南茶马古道研究会副会长木霁弘的说法,1987年,木霁弘和同学徐涌涛得知金沙江边有一条通往西藏的古道,人称南方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兴衰史:一条从凤庆出发,走向四方的路


按:茶马古道是如何消亡的?它最兴盛的时候又是什么样子呢?这条路,还有多少人记得?

01万担好茶于此始

这段路,原本是没有名字的。

说是茶马古道,其实只是一个很笼统的称呼,它的称呼应该叫“凤下线”,因为这是一段从临沧凤庆到大理下关的路线。如果还原到历史中,应该称作“顺下线”。

辉煌不再的赶马人

临沧是云南茶叶的主要产区,自古以茶闻名天下。

而临沧茶,正是通过这条路,走到下关,再走到昆明,再运往西藏。

那个时候,每当春茶季节来临,西藏、下关、巍山的茶商们纷至沓来,走进顺宁府收购毛茶。数十,乃至数百支马帮队伍走了进来。

青龙桥铁索悠悠荡荡,桥头的神祠记忆着昔日的马帮调子,回响在滚滚澜沧江上。

青龙桥(

民国时期,这条路是最为热闹的时候,30年代,每天有八九百匹骡马从这里经过。

骡马们运来盐巴和日用品,还运来大量的抗战物资,从缅甸方向,棉纱和鸦片也顺着这条路运到内地,再销往各处。

1949年以前,每年由这里运出去的晒青毛茶不低于三万担。

永昌祥商号成立合影(

1928年,大商人严子珍创立了“永昌祥”商号,这位大理喜洲商人的商号主要生产沱茶,而“永昌祥”大部分沱茶毛料,都来自于双江和凤庆,在“永昌祥”鼎盛时期,垄断了凤庆一半以上的毛茶。

随着“永昌祥”的兴盛,福春和、福利和、福协和等20多家茶叶商号也陆陆续续在凤庆开设,而正是这些商号的开设,让这条“顺下线”成为繁华的茶马大道。

而随着冯绍裘等一批红茶专家在凤庆设厂生产滇红开始,这条路带来的东西就更多了。

1939年,冒着毛毛细雨,顺宁茶厂的60余匹骡马已经装好垛子。

赶路的马帮(

这是一批将震惊中外的货物。

这批货物沿着古道,到达下关,再由汽车运到昆明,再从昆明转运到广州,从广州口岸,再转运到香港,香港富华公司又经过多日准备,将这批货物在英国伦敦茶市上销售,每磅卖到800便士。

这批货物便是滇红茶。

从此滇红名震中外。

而凤庆,也因为滇红茶,成为了著名的“滇红之乡”。

02昔日辉煌的商路的消亡史

“赶起百十匹骡子,驮上百十斤驮子,翻过百十个梁子,换回百十样货子,填饱干瘪瘪的肚子,狂欢一阵子。”

如若把时间往前推30年左右,在凤庆,这样的调子起码还会有人记得。

而如今二土哥只能在一些凤庆资料里找到这样的只言片语。

这是古老的马帮之歌,在凤庆曾经传唱了数百年。

听过这样调子的老人家在世的已经不多,对很多人来说,马帮已经是个遥远的概念。

凤庆茶马古道真正的消亡是1983年。

漭街渡大桥(

当从凤庆县城通往鲁史的公路修通,跨越澜沧江的漭街渡大桥通车,这条走了数千年的古道终于回归成一条寻常道路。

古道、索桥、竹筏、骡马,这些曾经代表着凤庆印象的事物,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当然,如若说道茶马古道的消亡,其实当60多年前,凤庆县城修通了公路,制作成沱茶的临沧大叶种茶以及新崛起的滇红茶装上汽车偏离古道走出临沧时,茶马古道就已经注定了辉煌不再的宿命。

而曾经被誉为临沧“小上海”的鲁史镇,也从茶马古道重镇逐渐变成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

鸟瞰茶马古镇鲁史

许多人并不知道,凤庆的茶马古道其实分为两段。

第一段,从凤庆县城出发,走进大寺乡,从德乐村到新村,跨越澜沧江过了青龙桥,走上骡马萎坡,走过金鸡村,到达鲁史镇,在鲁史镇歇脚片刻,又从犀牛渡跨越黑惠江,进入巍山县。

第二段,从凤庆县城出发,先到达营盘镇,进入镇康县,再从南伞或者孟定进入缅甸。

这两条路连为一体,就是当时最著名的国际通道。

这里是一条官道,从中原、昆明、大理派来的凤庆官员,都要沿着这条路走进凤庆。

鲁史街景掠影

也有文献记载,这是千百年来,东南亚小国向中国中原王朝进贡的唯一道路。据鲁史镇老人描述,鲁史有个地方叫象脚井,许多年前缅甸进贡的大象走到那里,要喝水,一抬脚就踩出一口井,象脚井因而得名。

沿着这条路,官营的盐铁、民间的茶叶、赶路的脚夫汇聚一起,形成了凤庆一道独特的风景,而中原文化沿着茶马古道进入凤庆,西方文化则从缅甸到达这里,在这里汇聚,形成了独特的凤庆文化。

从文庙到学堂,一个个文人士子走出大山,入朝则做了文官武将,在野则做了学者名家,南蛮不毛边陲小县,因为一条路,变成了文化璀然之地。

03德乐,茶马古道的歇脚村

在德乐村,窝底塘与大坝、小草坝、鸡街子之间,有一条延绵的路。

数十年前,这条路上一度人声鼎沸。

这里是茶马古道重要一段。

茶马古道之大红路棠梨湾

如若当年当年的马帮人还活着,一定会记得,在棠梨湾煮茶谈笑的日子。

夕阳西下,炊烟袅袅,骡马在道畔吃草饮水,茶垛子放在路边。

赶马人们围坐在篝火旁,点上烟锅,谈笑风生。

他们谈的内容,大约会说顺宁府的茶叶涨了几许,此次行程能获利多少。

回望这段历史,如同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却又总在心底,留下淡淡的一点回忆,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上。

茶马古道之大红路

二土哥的家乡,就在这里,挨着大红路

生在茶马古道之侧,然后与茶结缘,如同一种宿命。

德乐

德行天下,乐在其中。

当年给这个村起名字的人,一定也是满腹经纶,文采斐然的吧。

德乐村也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产茶区。

而当茶马古道被遗忘的时候,德乐也逐渐被遗忘了。

二土哥家门口眺望,对面也是茶马古道经过的地方

2017年春,二土哥回到老家。

望着村里那些已经伴随茶马古道度过数百年春秋的古树茶,走在大红路上,忽然想:“为什么不做一款‘德乐’的茶出来呢?”

于是土匀农业“德乐”茶应运而生。

04茶马古道上歇脚村的好茶

2017年头春,德乐茶应运而生。

这是一次寄意、一次展望

也是对茶马古道的一次致敬

精选200年古树

制成357克茶饼

选料极其严格

总共只制成80饼

冲泡后茶汤金黄透亮

茶香扑鼻醉人

茶底嫩绿

不辜负茶马古道之名

80饼

限量发售

只为那份深藏在心里的回忆与崇敬

“茶马古道”的5条主要线路


中国藏族著名学者降边嘉措提出,中国西南地区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重要商路茶马古道至少有5条。

降边嘉措在此间举行的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架构研讨会上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商贸通道,是中国西部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

一般所说的茶马古道主要路线是从云南的西双版纳、思茅、普洱、临沧、保山、大理、丽江,经迪庆及西藏的昌都、拉萨等地后,进入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地区。另一条是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凉山后,交汇云南丽江,再经迪庆、西藏等地后,进入尼泊尔。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降边嘉措经多年研究和实地踏勘,发现除上述两条路线外,茶马古道还有3条较为重要的路线。

其中,第三条是以现在的青海省西宁市为起点,经玉树地区,再到昌都,或通过黑河至拉萨。降边嘉措解释说,青海本身不产茶,西宁只是个集散地,茶叶远从湖广地区运来。他还认为,这条线路向东西两端延伸得更长。

第四条线路是从甘肃河西走廊,经敦煌、柳园,翻越唐古拉山,到黑河,再到拉萨。

在新疆的喀什、于阗地区至西藏的阿里,还有另外一条茶马古道,它是丝绸之路的延伸。虽然这条路线由于高寒缺氧,人烟稀少,过往商旅不多。但降边嘉措指出,这条路可以直达印度和尼泊尔等南亚国家,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云南省藏学研究所所长王晓松说,之所以把汉藏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冠以茶马古道之名,是因为汉藏间互利互需的最主要交易是以汉茶易蕃马。

茶叶是青藏高原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藏族群众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说法。汉藏之间的茶马互市源远流长。

昆明城墙外的“茶马古道”


昆明顺城街始建于元朝,东起三市街,西至五一路,中与沿河路、崇仁街、南通街相通,全长约564米。

明代,因是府城外一条沿南城墙通往小西门的石板小路,得名顺城街。清代,东段名打带巷、中段名顺城街、西段名烧珠桥,后统称顺城街。明清,这里有南方丝绸之路上最大的马帮客栈;清末,云南最早开放时期的外商办事处设立于此;新中国成立前,这里见证了大道生、张鸿记等多家百年老字号的兴盛;改革开放后,不少老昆明商人从顺城街起家,昆明第一个个体户兰香小吃诞生于此;近年来,经拆迁改造,顺城一带已成为繁荣的宜居宜商的中央商务区。

“昏黄的夕阳下,铓锣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伴随着节奏整齐的马蹄声从远处缓缓传来,未见人影,先闻铃声,这是马锅头带着天南地北的货物来了。身着白色牛皮褂、头裹黑色布巾、腰间挂着小烟袋的赶马人经顺城街进城,在这里歇脚、喂马、生火煮饭。中原的丝绸、缅甸的玉石、印度的香料、普洱的茶叶,各色货物随着不同的马帮汇集到这条街上,有的就地兜售,有的待价而沽,商贾纷至沓来……”在老辈人的讲述中,我们仿佛也置身其中。

马帮传奇

“那时,马帮是云南的主要运输工具。”在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和1935年滇缅公路通车以前,云南境内并没有大的交通干线,所有货物的长短途运输全靠人背马驮。而顺城街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明、清两代昆明外通驿道、内达商业区的交通要冲,南坝、西坝、得胜桥、金马碧鸡坊等众多城外城内重要交通干道都直接与顺城街相连。就连《昆明历史资料汇辑》里也有这样的记载:“顺城街马帮时时阻碍交通。”从小西门(威远门)进来,以顺城街为核心,形成了热闹的城埂脚集市。据说,1638年徐霞客来昆,也曾选择居住在顺城街。

听老辈人介绍,在明清时期,城墙内的昆明区域实质是官住的政治区,其本身商业经济并不发达,顺城、祥云、宝善这一片区域才是最繁荣的商业区。因为早晚开关城门,非常不利商业活动,因此众多百姓和来往生意人都不愿进城内居住、经营,形成了特殊的城外繁荣景象。在这样的条件下,顺城街逐渐发展成为南城墙外的一条“茶马古道”,来来去去的马帮为顺城街写就了一段段独特的传奇故事,也把马帮那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精神带了回来。

“空气中弥漫着新鲜马粪味,在店小二带着乡土味的招客声中,大大小小的马店里人头攒动。”据昆明老摄影家廖可夫介绍,那时顺城街上云集了几十家马店和客栈,生意一直很火爆,晚一些进城的马帮都只能在街边过夜。

“在我就近的眼皮底下,便是顺城街上络绎不绝你来我往的人流:来回踱步大声吆喝的,是扛草捶卖冰糖山林果和挎木筐卖盐饼子西洋糕的小贩,专程前来小玉溪街买裹脚布的老太太艰难地迈动着三寸金莲,背栗炭烧柴的村夫与穿长衫挂怀表的小老板擦肩而过,戴大盖帽穿蓝制服的警察手提一只白铁皮的喇叭来回巡视,拉客的黄包车夫小跑着像鱼一样在人流中穿梭,一队驮着麻绳或是皮货的马帮,往顺城街西边而去寻找廉价的马店歇脚……”昆明人老楷在《老昆明·风情篇》中写到。

清晨,马帮要上路了,马蹄声远去,院中路上只留下一堆堆马粪。这可是宝贵的肥料,店主人吆喝着店小二将院子里、街上的马粪扫拢起来,挑去自己的田里压田。

马帮,成了老昆明顺城街一道独特的风景。

美食一条街

“牛肉摊前,经常见到一只个头挺大的狼狗,口中叼着提篮,冲着摊主‘呜呜’几声,相当于通报‘我来了’。摊主闻声见状便走过来取下狼狗口中的提篮,从中取出一卷用橡皮筋扎住的钞票,点数之后立即称几斤上好牛肉放进提篮,交给一旁静候的狼狗叼住。那狼狗摇着尾巴‘呜呜’几声,似乎在说‘那我走了’,转身钻进人群,一溜烟小跑着往顺城街西边而去。据周围的人说,那条狼狗是小西门一家牛肉馆老板的‘采购员’,每天独来独往,从不失误。”

老楷在书中写到。

昆明人杨强国回忆,顺城街几乎可以称作是清真饮食一条街,“街道两旁有许多饭馆,一家挨着一家,不太多的几家商店,也多是卖腌干的牛肉和清真食品的,当街还有卖羊肉的排档。走进顺城街,街道两旁林立的以绿白两色为主色调的阿文招牌,来来往往的穆斯林,以及夜幕降临后直扑而来的烤肉香味,都别有一番风情。”

过去,顺城街街道狭窄,两旁的房屋非常破旧、简陋。“这是一条古老的街,两旁的民房都有相当长的历史了,大多是典型的‘一颗印’建筑,三间挂两耳,不过后来因为临街的房屋都改做了商铺,大多被重新装潢过,在形形色色的招牌之下,不大看得出原来的模样。”杨强国说。

从孚佑宫到布新小学

2006年,在对顺城街的拆迁改造中,负责开发顺城街的昆明赛伦房地产公司在布新小学原址发现了一块“布行增建孚佑宫”碑。据史料记载,孚佑宫始建于明代,原名嫘祖庵,供奉的是华夏民族的祖先——黄帝的元妃嫘祖。由于嫘祖是传说中教导人民养蚕、缫丝和织布的圣贤,因此受到后世从事纺织、布匹的工商庶民的崇敬。清雍正初年,昆明南城一带的布商们捐资对嫘祖庵予以修葺,并自此将它作为布匹行业活动的场所。

也就是在这里,诞生了云南知名老字号“大道生布庄”。

1923年夏天,科举致仕之路成泡影的四川人周自镐,在朋友的帮助下盘点了顺城街一间铺面,开了一家布庄,从此改行经商。当时商界通常“货物出门,概不退换”。大道生从开张的第一天起,就提倡诚信。周自镐不赞成“货物出门,概不退换”的做法,而主张大道生的布按质论价,只讲实价,布售出后,顾客如不需要,只要原物无损无变,可以原银退货。于是,“大道生”短短6年时间就创制了26个品种,且在外县开设了分厂,这在近代云南工业史上是不多见的。上世纪四十年代,在顺城街诞生的“大道生布”已成为云南妇孺皆知的名牌产品。

后来,孚佑宫日渐荒废,赫赫有名的大道生布庄也改换门庭成了布新小学,这是当时昆明市一座古色古香的学校。“当街是一座门柱镶入墙体,上有琉璃瓦横向相连的牌楼,通过几十米进深繁荣过道,才是古色古香的正门。黄绿相间的琉璃瓦门冠回之下,是两扇对开的木质红漆大门,其间布满一排排涂着金粉的门钉,门缝两边对称镶嵌着一对碗口大的黄铜狮子头。进大门是一个东西横向的长方形院落,正面及两厢皆为青瓦木结构的两层楼教室。”曾在布新小学就读的昆明人老楷回忆道。

“印象中顺城街最热闹的时光是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与街相邻的云南省话剧团里上演的《红岩》天天满座,观者无不感慨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人们花很少的钱就能够尝到回族糕点厂门市的糕点,或者羊市口的汤锅;从街头到街尾,从早晨到半夜,老街人气颇旺,治安极好。”云南知名作家董保延在博客中写到“1964年,一座叫春城饭店的楼房分东西两幢在顺城街身后拔地而起,虽然只有5层,却因是当时昆明乃至云南省较早的大型饭店之一而身价不菲。它不仅是省内外旅客的主要下榻地,还承担着省市重要会议的接待任务。人们把是否能够入住这里,是否吃到了这里的过桥米线作为一种待遇或者荣耀。顺城街的知名度,因春城饭店的兴盛上升。”

而今,一座耀眼的双塔拔地而起,顺城街一改往日的面貌,成为昆明市中心集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中央商务区,国内的零售业航母王府井百货、IMAX影院、香港百老汇剧院、星巴克等知名商业品牌纷纷在顺城抢滩登陆。从南城墙外一条小小的青石板古驿道,到如今人潮涌动的商业购物中心,顺城街商贾云集的血脉从未中断。顺城街的巨变也引发了香港百老汇剧院执行董事刘少文的感慨:“顺城之于昆明,就像金茂大厦之于上海浦东、中信广场之于广州天河、国贸大厦之于北京CBD、地王大厦之于深圳。”

也许,老人们时而还是会怀念那条位于南城墙外、窄窄的、喧嚣的茶马古道,而对如今这里车来人往的商业中心感到乏味。然而,当我们看到一群群衣着靓丽、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顺城双塔间大步穿梭,青春的气息随着时代的列车扑面而来时,会恍然发现,老街正变得年轻、时尚、充满活力。

昆明茶马古道文化展再现马帮文化


赶马人穿的蓑衣,马面等护马用具、做买卖用的计量用具和一幅幅茶马古道沿线风光的照片多视角地再现了“山间铃响马帮来”的茶马古道和马帮文化。11月29日,中新社记者在云南民族博物馆看到了正在展出的茶马古道文化主题展览,身临其境地感受了那段茶马互市的岁月。

在展厅里放着400多件大大小小和茶马古道和马帮文化有关的的物件,都来自云南著名摄影家李跃波,因此展览也冠以“古道留痕——一个人的收藏”的主题。从上世纪90年代初,李跃波就开始拍摄“茶马古道”题材,为了更真实地感受那段岁月,李跃波开始收藏老物件。

云南民族博物馆馆长谢沫华介绍说,这次展览再现了整个茶马古道沿线的风俗风光和经贸,还有赶马人的生活,这么系统完整地展出尚属首次。

据了解,这次展览将持续一年,谢沫华介绍说,希望此次展览为更多民众展示茶马古道上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希望唤醒人们对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中国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是以骡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也是是西南地区一条重要的民间对外交通线,对中国的对外经济交流和文明传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茶马古道的三条主要线路


马古道主要有三条线路:即青藏线(唐蕃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在这三条茶马古道中,青藏线兴起于唐朝时期,发展较早;而川藏线在后来的影响最大,最为知名。这三条道路都与昌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滇藏线和川藏线必须经过昌都,它们的发展是与茶马贸易密切相关的。

历史上滇藏线茶马古道有三打道路:一条由内江鹤丽镇汛地塔城,经过崩子栏、阿得酋、天柱寨、毛法公等地,至西藏;一条由剑川协汛地维西出发,经过阿得酋、再与上一条道路相合至西藏;一条由中甸出发,经过尼色落、贤岛、崩子栏、奴连夺、阿布拉喀等地至西藏。其主要通道即与今滇蒇线接近。

滇藏线茶马古道出现在唐朝时期,它与吐蕃王朝向外扩张和对南诏的贸易活动密切相关公元678年,吐蕃势力进入云南西洱海北部地区。680年建立神川督都府,吐蕃在南诏设置官员,向白蛮、黑蛮征收赋税,摊派差役。双方的贸易也获得长足的发展,茶马贸易就是重要内容之一。南诏与吐蕃的交通路线大致与今滇藏公路相近似,即从今云南大埋出发,北上至剑川,再北上到丽江,过铁桥城继续沿江北上,经锛永钢另碴愠牵靶械窖尉傺乩讲捉鄙现谅矶(今西藏芒康)、左贡,分两道前往西藏:一道经由八宿邦达、察雅到昌都;一道径直由八宿至波密,过林芝前往拉萨。

茶马古道在云南境内的起点就是唐朝时期南诏政权的首府所有地大理。其中,大理、丽江、中甸、阿墩子(德钦)等地是茶马贸易十分重要的枢纽和市场。滇藏线茶马贸易的茶叶,以云南普洱的茶叶为主,也有来自四川和其他地方的茶叶。滇藏线茶马贸易有自己的特点,由云南内地的汉商把茶叶和其他物品转运到该地转销给当地的坐商或者西藏的贩运商人,又从当地坐商那里购买马匹或者其它牲畜、土特产品、药材,运至丽江、大理和昆明销售。西藏、川藏的藏商,大多换取以茶叶为主的日用品返回西藏。运输工具主要是骡马和牦牛等。

黔西南州也有茶马古道


网是一个为茶友提供普洱茶知识、普洱茶的功效、普洱茶市场行情而进行的茶文化交流平台,是普洱茶业界最具有活力和前景的权威非商业门户网站。

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

大部分人只知道茶马古道就是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其实黔西南州也有茶马古道,下面就和

网一起分享黔西南州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主要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是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茶马交易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在古道上是成千上万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用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一条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

在茶马古道奔波谋生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们讲信用、重义气的性格;锻炼了他们明辨是非的勇气和能力。他们既是贸易经商的生意人,也是开辟茶马古道的探险家。他们凭借自己的刚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一条通往茶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险之路和人生之路。

黔西南州的茶马古道在南宋时期对贵州各民族的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买马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范围,打破了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大规模的贩马贸易活动,把贵州与川、滇、桂连成一片,贵州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成为贸易中转中心,无论是川人南下、滇人东进还是桂人北上,贵州都处在中心点上,形成了贵州的茶马古道。

贵州段的茶马古道主要由北线“贡茶古道”和东线“市马古道”组成。分别经过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安顺市、毕节地区、铜仁地区及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涉及40余个县。在黔西南州的崇山峻岭中,横卧着历经岁月沧桑的石板路,把山与山紧紧连在一起,那就是茶马古道。黔西南州的茶马古道是贵州段重要的组成部分。

茶马古道贵州段保存了包括驿道遗址、商道遗址、桥梁、码头、渡口、牌坊、驿站遗址、关隘、烽燧遗址,以及沿线相关的会馆、岩画等大量丰富的文化遗产。

涉及到黔西南州的主要有:茶马古道贵州段之贡茶古道:普安白沙等烽火台遗址-松岿寺-罐子窑“一品马店”-滇黔驿道晴隆半坡塘段-晴隆安南城墙遗址-莲云城墙遗址-盘江桥石刻群;茶马古道之市马古道:贞丰花江铁索桥石刻-贞丰两湖会馆-兴义滇黔驿道兴义鲁屯段-鲁屯牌坊-兴义马岭木桥-兴仁寿佛寺-晴隆安谷牌坊-兴义捧鮓巡检城遗址。

更多关于普洱茶文化资讯请访问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9171.html

上一篇:龙井茶炒制的手法与手势

下一篇:坦洋工夫红茶的传说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