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史:中国茶业的传播

2022-01-28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史:中国茶业的传播”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史:中国茶业的传播”相关知识!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所以,茶的传播史,分为国内及国外两条线路。

1、茶在国内的传播

茶树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嘉木,所以,中国的茶业,最初孕育、发生和发展于南方。

(1)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先秦两汉)

顾炎武曾经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巴蜀产茶,据文字记载和考证,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此时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之一。

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2)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三国西晋)

秦汉统一中国后,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而增强。尤其是茶的加工、种植,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很能说明问题。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孙吴据有现在苏、皖、赣、鄂、湘、桂一部分和广东、福建、浙江全部陆地的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已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

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3)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的发展(东晋南朝)

西晋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

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4)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唐代)

如前所言,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期后,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

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种高水准的结果,就是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正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

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七八。现在赣东北、浙西和皖南一带,在唐代时,其茶业确实有一个特大的发展。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5)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宋代)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宋朝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

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江南早春茶树因气温降低,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和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

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的演变问题了。

2、茶在国外的传播

由于我国茶叶生产及人们饮茶风尚的发展,还对外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专门设立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包括茶叶贸易,准许外商购买茶叶,运回自己的国土。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从我国研究佛学回国,把带回的茶种种在近江(滋贺县)。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贺县梵释寺,寺僧便献上香喷喷的茶水。天皇饮后非常高兴,遂大力推广饮茶,于是茶叶在日本得到大面积栽培。在宋代,日本荣西禅师来我国学习佛经,归国时不仅带回茶籽播种,并根据我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订了自己的饮茶仪式。他晚年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称茶是圣药、万灵长寿剂,这对推动日本社会饮茶风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宋、元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处,这时的陶瓷和茶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政府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他游遍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直达非洲东岸,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与贸易,使茶叶输出量大量增加。

在此期间,西欧各国的商人先后东来,从这些地区转运中国茶叶,并在本国上层社会推广饮茶。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纪录。以后,茶叶成为荷兰人最时髦的饮料。由于荷兰人的宣传与影响,饮茶之风迅速波及英、法等国。

1631年,英国一个名叫威忒的船长专程率船队东行,首次从中国直接运去大量茶叶。Cy316.cOm

清朝之后,饮茶之风逐渐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当茶叶最初传到欧洲时,价格昂贵,荷兰人和英国人都将其视为贡品和奢侈品。后来,随着茶叶输入量的不断增加,价格逐渐降下来,成为民间的日常饮料。此后,英国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

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现今,最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技术。后发明了切茶机,红碎茶才开始出现,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

到了19世纪,我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叶出口量达268万担。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之,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我国勤劳智慧的人民给世界人民创造了茶叶这一香美的饮料,这是值得我们后人引以自豪的。

cy316.com编辑推荐

中国茶业的传播(二)


茶在国外的传播

由于我国茶叶生产及人们饮茶风尚的发展,还对外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专门设立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包括茶叶贸易,准许外商购买茶叶,运回自己的国土。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从我国研究佛学回国,把带回的茶种种在近江(滋贺县)。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贺县梵释寺,寺僧便献上香喷喷的茶水。天皇饮后非常高兴,遂大力推广饮茶,于是茶叶在日本得到大面积栽培。在宋代,日本荣西禅师来我国学习佛经,归国时不仅带回茶籽播种,并根据我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订了自己的饮茶仪式。他晚年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称茶是圣药、万灵长寿剂,这对推动日本社会饮茶风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宋、元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处,这时的陶瓷和茶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政府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他游遍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直达非洲东岸,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与贸易,使茶叶输出量大量增加。

在此期间,西欧各国的商人先后东来,从这些地区转运中国茶叶,并在本国上层社会推广饮茶。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纪录。以后,茶叶成为荷兰人最时髦的饮料。由于荷兰人的宣传与影响,饮茶之风迅速波及英、法等国。

1631年,英国一个名叫威忒的船长专程率船队东行,首次从中国直接运去大量茶叶。

清朝之后,饮茶之风逐渐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当茶叶最初传到欧洲时,价格昂贵,荷兰人和英国人都将其视为贡品和奢侈品。后来,随着茶叶输入量的不断增加,价格逐渐降下来,成为民间的日常饮料。此后,英国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

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现今,最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技术。后发明了切茶机,红碎茶才开始出现,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

到了19世纪,我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叶出口量达268万担。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之,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我国勤劳智慧的人民给世界人民创造了茶叶这一香美的饮料,这是值得我们后人引以自豪的。

中国茶在世界的传播


茶在世界的传播

中国是最早种茶、制茶、喝茶的国家,被世界各国尊称为“茶的祖国”。茶叶同时也是中国与世界文明融合的媒介之一,世界各国的茶叶都是从中国传播出去的。据统计:当今世界有58 个国家产茶。

茶马古道

在中国大西南的崇山峻岭间,蜿蜒着一条由人和骡马踩踏而成的古道,千百年来,成群结队的马帮从这里走过,将茶叶销往各兄弟民族,留下了缕缕茶香。这就是神秘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茶马互市”是当时汉族和藏族等少数民族间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的贸易往来。藏区和川、滇边地气候寒冷,海拔很高,那里的人们主要以奶、肉为食,需要茶解油腻、分解脂肪,可是那里却不产茶。汉族地区茶的产量很高,但由于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的需要,对马匹的需求源源不断。于是,汉藏之间开展了茶、马互换的交易,并且逐渐形成了一条贸易之路,这就是“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主要的线路有两条,一条是从云南的思茅、普洱等地出发,向北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到西藏的邦达、昌都、洛隆、林芝、拉萨,再经由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另一条是从四川的雅安出发,向西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它们的起点都是盛产茶叶的地方,主线的沿途还会延伸出无数支线,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滇藏川大三角区域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因此,茶马古道不仅在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是人类勇气的象征。

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1606 年,荷兰人从中国澳门贩茶到印度尼西亚。第二年,荷兰人直接从中国运茶回国。此后,英、法等国开始饮茶。1650 年,荷兰人从中国贩运茶叶至北美。从19 世纪初到19 世纪后期,中国一直是世界各国茶叶的供应者,茶的传播遍及全球。

中国茶业向世界的传播是一个历史过程


中国茶从原产地向全国、从中国向世界的传播是一个历史过程,从传播途径上看,存在着国内和国外两条最基本的线路。

中国茶业的始发点在巴蜀,据文字记载和考证,战国时期,巴蜀就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顾炎武曾经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的。说明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

茶沿长江而下,使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

秦汉统一中国后,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而增强。茶的加工、种植首先向东南部湘、粤、赣毗邻地区传播。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三国时期,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更为广泛,流传到了北方豪门贵族。西晋时期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以从西晋时期的《荆州土地记》中得到佐证。

东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迅速发展。

西晋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同时,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中唐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唐中叶以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植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种高水准的结果,就是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正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

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无数。现在赣东北、浙西和皖南一带,在唐代时期,其茶业确实有一个特大的发展。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中国茶在异国的传播发展


也许是受儒道释等传统文化的熏陶过多,国人饮茶多注重茶的本味以及其修身养性的功能,对茶与其他食物的口味搭配不甚热衷;反倒是欧美日本等国家在这方面走得更远一些。

最着名的例子,就是起源于英国贵族阶层的下午茶文化:虽然以茶为名,但是将搭配茶的点心也上升到了同样的高度,甚至根据点心的不同又衍生出更多的种类,例如creamtea指的是点心中包括奶油的下午茶,又由于英国德文郡(古称Devonshire,现名Devon)出品的奶油世界闻名,所以creamtea有时也被称为Devonshiretea。

到了法国,下午茶则被改造成为法式下午茶所凭借的并非是茶叶本身,而是比英式点心更加美味的法式点心。而在一衣带水的日本,同样是深受儒释文化的影响,日本人也另辟蹊径地捣鼓出了茶道,而且将茶的味道引入了无数的食品当中。

即使是仅仅讨论茶叶本身,由于红茶本身能够兼容很多种香料,所以西方(相对于中日的远东而言)也更喜欢搞一搞混搭:例如英国早餐茶就是由印度、肯尼亚等不同产地的红茶共同调制而成的,而伯爵茶则是在茶中加入佛手柑油;印度的Masala茶的配方则随着地区而改变,每个地区都会加入不同的香料;阿拉伯的习惯是往茶壶里大把大把地塞薄荷叶另一方面,有益于健康的绿茶以及东方的茶文化也逐渐在欧美国家重新流行起来。只看美食之都和香水之都的巴黎,不但着名茶叶店里的绿茶种类不断增多,连巧克力大师们和香水大师们也纷纷行动起来,在自己的作品里引入了绿茶(以及别的茶)之香,又别有一番风味了。

中国茶文化在朝鲜的传播


朝鲜半岛在四世纪至七世纪中叶,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时代,据传六世纪中叶,已有植茶,其茶种是由华严宗智异禅师在朝鲜建华严寺时传入至7世纪初饮茶之风已扁及全朝鲜。后来,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逐渐统一了全国。

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中国与济、新罗的往来比较频繁,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关系也比较密切。特别是新罗,在唐朝有通使往来一百二十次以上,是与唐通使来往最多的邻国之一。新罗人在唐朝主要学习佛典、佛法,研究唐代的典章,有的人还在唐朝做官。因而,唐代的饮茶习俗对他来说应是很亲近的。

新罗的使节大廉,在唐文宗太和后期,将茶籽带回国内,种于智异山下的华岩寺周围,朝鲜的种茶历史由此开始。朝鲜《三国本纪》卷十,《新罗本纪》兴德王三年云:“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时有之,至于此盛焉”。

至宋代时,新罗人也学习宋代的烹茶技艺。新罗在参考吸取中国茶文化的同时,还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茶礼。这套茶礼包括“吉礼时敬茶”、“齿礼时敬茶”、“宾礼时敬茶”、“嘉时敬茶”。

其中宾礼时敬茶最为典型。高丽时代迎接使臣的宾礼仪式共有五种。迎接宋、辽、金、元的使臣,其地点在乾德殿阁里举行,国王在东朝南,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或国王在东朝西,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有时,由国王亲自敬茶。

高丽时代,新罗茶礼的程度和内容,与宋代的宫廷茶宴茶礼有不少相通之处。

明朝—一个对中国茶业史有重要影响的朝代


中国人喝茶的历史悠久,但是据史料记载,中国人喝散茶冲出的茶汤始于明朝时期。这其中做出最大贡献的人就是明朝创始人明太祖朱元璋。

这位出生贫寒,做过和尚当过乞丐的皇帝夺得帝位之后也不喜奢华,在初期相当体恤民情(让我们暂时忽略他执政后期的暴戾),由于他深知战争中最受苦的人是平民百姓,因此他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帮扶农民。无论是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还是解放奴隶等等方式,无一不体现其爱民之情。

登位之后的朱元璋经常去农民之间考察,一次,他看到民间做茶的茶农们将鲜茶精制之后,又要费很大工夫压制成进贡的龙凤团饼,如果有一丝压制不好的话,又得重新开始压制。那时候又是没有机械,全靠人工压制,因此耗费工时又耗费人力。朱元璋大发恻隐之心,当然他肯定联想到了自己儿时过得那些苦日子。于是他当时就下令民间不再需要进贡龙凤团茶,改进贡叶茶(散茶),他认为,散茶更能凸显茶叶滋味,让茶本质彰显地淋漓尽致。

帝王都这样说了,那农民不敢不听啊。一时之间,散茶遍布民间,人人都以喝散茶为新潮,自那时起,人民饮茶的习惯从唐宋时期的点茶煎茶法改变成了现代的散茶饮用方式。

明朝时期为喝茶做出另一大贡献的人,是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朱权。朱权善于谋略,并且聪颖喜爱戏剧、诗句还有茶道。更为了茶,著了一本《茶谱》,中年之时,因靖难之役后的朱棣猜疑压制,而被始终未得到该有的封地,后郁郁不得志,将精力转移到戏剧。诗词、茶道上,并取得了较好的成就。

其著作《茶谱》开篇指出茶有“助诗兴”、“伏魔”、“倍清淡”、“中利大肠,去积热化痰下气”、“解酒消食,除烦去腻”的作用,对茶有相当高的评价。而后系统性地写出了茶叶类别,茶具,饮茶方式等等内容,用朱权自己的建议写对茶叶的看法,对茶业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中国茶史:禅茶故事


休禅师的弟子珠光一向有打盹的习惯,致使在公共场合里常常失态,为此他非常苦恼,便前去请教医生,医生劝珠光应多喝茶;珠光听从医生的指示,而后果真不再打盹了。因此,他逐渐喜欢喝茶,且认为喝茶时也应具备礼节,于是创立了茶道,而有茶祖之誉。

完成茶道之后,一休禅师就问道:珠光!你是以何种心态在喝茶呢?

珠光答道:为健康而喝茶。

于是,一休禅师便给他赵州吃茶去的公案:有学僧请示赵州禅师以佛法大意,赵州答道:吃茶去!你对这件事有何看法呢?

珠光默然!

于是一休禅师叫侍者送来一碗茶,当珠光捧在手上时,一休禅师便大喝一声,并将他手上的茶碗打落在地。然而珠光依然一动也不动。过了一会儿,珠光向一休禅师道过了谢便起座,走向玄关。

一休禅师叫道:珠光!

珠光回头道:弟子在!

一休禅师问道:茶碗已打落在地,你还有茶喝吗?

珠光两手作捧碗状,说道:弟子仍在喝茶!

一休禅师不肯罢休,追问道:你已经准备离此他去,怎可说还在吃茶?

珠光诚恳地说道:弟子到那边吃茶!

一休禅师再问道:我刚才问你喝茶的心得,你只懂得这边喝,那边喝,可是全无心得,这种无心喝茶,将是如何?

珠光沈静地答道:无心之茶,柳绿花红。

于是,一休禅师大喜,便授与印可,珠光完成了新的茶道。

在日本所流行的茶道、剑道、拳道、书道、花道等,都与佛教有密切的关系,赵州茶,在中国禅学史上是有名的公案。喝茶,要喝清凉之茶、平和之茶、禅味之茶、无心之茶。所谓无心之茶的里面,包罗万象,柳绿花红,另有一番世界,《般若心经》云:以无所得故。此之谓也。

中国茶艺的发展史


大家知道很多有关茶叶的历史,但是茶叶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并且发扬光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茶艺给人们带来的满足感。今天就跟大家说说茶艺的发展史。

茶艺,萌芽于唐,发扬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茶艺出自茶道,首见于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可见唐时茶道已在王公贵族中广为流行,并形成了一定的茶道程式。而唐代贡茶的发展,又对推动宫廷茶艺的形成与完善,提供了条件。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时的贡茶地区已发展到十六个郡,可见规模之大。唐代李肇《国史补》载,当时各地为了使进贡的茶能赶上宫廷清明宴,还出现了日夜兼程将茶送往京城的急程茶。

古代的中国茶艺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继承唐宋遗风。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茶道,比如百姓招待客人的客来敬茶、广东、福建的客家功夫茶,还有少数民族形形色色的饮茶习俗,虽然里面也蕴含着茶的道和艺,但与日常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偏重实用而非日本那种表演色彩很浓的“茶道”。

茶艺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茶艺。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内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国文化的复兴。茶艺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

一个物品放在哪儿很普通,当你用一种艺术的形式欣赏和使用它的时候这一切都变了。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8502.html

上一篇:中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普洱茶(上)

下一篇:中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普洱茶(下)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