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在德昂族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2022-01-17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茶在德昂族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德昂族源于古代的濮人,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的广大地区,属于云南的土著民族。德昂语分布雷、若马、纳盎三种方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部分人会讲汉语、傣语和景颇语,通用傣文和汉文。居住地有以下这些特征夏无酷暑、冬无飞雪、无霜期长等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的特点。一般年平均温度坝区为22℃,山区为19.5℃左右,年降雨量约为1500毫米,80\%的雨量集中在5月至10月,尤以7月、8月为多,气候明显地分为干湿两季。由于气候湿热,雨量充沛,不论是低山、缓坡或平坝,土质都很肥沃,自然条件甚为优越,是一个宜农、宜牧、宜居住的美丽之乡。在了解了德昂族的来源后你是否也想看看他们独特的茶文化呢?现在就随茗山生态茶的小编去了解了解吧!

茶,在德昂人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德昂族最重要的饮料。尤其是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几乎一日不可无茶,而且好饮浓茶,他们喝茶时,常常将一大把茶叶放入一个小茶罐里加水少许煎煮,待茶呈深咖啡色时,将茶水倒在小茶盅里饮用。由于这种茶非常浓厚,所以一般人喝了极易兴奋,夜晚会彻夜难眠。而德昂人因经常饮用,却喝上了瘾,只要一日不喝,便会手脚酸软,四肢无力。相反,如果在劳累之时煮一罐浓茶,喝上几口,便立马儿神清气爽。

茶,在德昂人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德昂人讲究茶到意到,宾客临门,必先煨茶相待;走亲访友和托媒求婚时,必以茶为见面礼;若有喜事需邀请亲朋光临,一小包扎有红十字线的茶叶便成了请柬;如两人产生矛盾时,有过失的一方只要送一包茶,就可求得对方的谅解。可见,茶的作用是其他钱物无法替代的。由于茶叶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致使茶叶的消费量很大,因此德昂人家家户户都习惯在房前屋后、村头寨边栽上一片片茶树。不仅解决了他们日常饮用之需,而且还是一项很好的经济来源。长期以来,德昂人积累开荒种茶的经验,被周围的民族称为古老的茶农。

茶经网扩展阅读

德昂族的择偶茶和回心茶


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德昂族,被称作是古老的茶农,在他们的房前屋后村头寨边都种植着成片的茶树。他们无论男女都喜欢饮茶,不可一日无茶,而且好饮浓酽的茶。茶不仅能使他们神清气爽,兴奋神经,还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德昂族的婚姻是自行择偶、自由恋爱的。未婚的小伙子结识姑娘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恋爱,觉得可以终身为伴,准备结婚时,小伙子要让家长到姑娘家提亲。小伙子的这个要求,不是直接跟父母说,而是采取“择偶茶”的形式来表达。在某一个夜晚,小伙子趁父母熟睡的时候,轻手轻脚地将一碗茶放在母亲的筒帕里,这就是“择偶茶”。第二天早晨,母亲发现筒帕里的“择偶茶”,就知道儿子委托提亲了。母亲就到儿子的屋里,悄悄地问明姑娘是哪家的,然后就与丈夫商议,委托本家和异姓家的各一人,一起到姑娘家提亲。

去姑娘家提亲时,要带上一包茶(通常茶为半斤一包)。到了姑娘家,将这包茶放在供盘里,双手呈送给姑娘的父母,对方就知道是来提亲的。在双方落座后,提亲人介绍男方家的情况和小伙子的人品等情况,女方家长也提出一些疑问。当女方家长确认男方家确有诚意,而且也认为比较合适时,就收下这包茶叶。要是女方家长不认可这门亲事,就婉辞谢绝接受茶叶。

提亲成功后,男方父母便请提亲人带着小伙子的伯叔及姐姐,再带着茶叶两包和一些酒肉到姑娘家去谢亲,将带去的茶叶交给姑娘的父母。并且要在女家宴请姑娘的父母、舅舅和长辈。这样就以茶定亲,茶叶就成了订婚的礼物。

在族人的交往中,如果有人做错了事,经教育帮助,有悔改之意,就邀请族内长者到家里喝“回心茶”。这种茶要用悔改者现采摘的新茶。悔改者在长者到来之后,将放有茶叶的锅盖放在火塘上烘烤、揉搓,直到发出香味为止。然后抓一小撮放到小土茶罐里,继续烘烤。到茶叶发黄时,再加上滚烫的开水,稍稍煮上片刻,就分别斟给长者饮用。直到饮完茶,就意味着长者接受了悔改者的悔改,给予他重新做人的机会。然后大家尽兴而散,回心茶也就完成了使命。

茶文化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


藏传佛教即喇嘛教,它是在公元八世纪时,由印度传入的密教与汉地传入的大乘佛教,以及西藏本地的原始宗教——“苯教”相结合的产物1,而在这之前,公元六世纪时,茶便随着藏王与唐王朝的联姻而进入了藏区,唐朝李肇所撰《唐国史补》中记载:“常鲁公使西番,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此顾诸者,此薪门者,此昌明者。”由此可见,当时的藏王室对内地的茶已有十分深入的了解。藏族民众大量饮茶的记载在宋代已出现,如《新安志》卷下《洪尚书》载:“蕃部日饮酥酪,恃茶为命。”《续文献通考》卷二二载:“夷人不可一日无茶。”千百年来在这个全民信仰喇嘛教,并有着独特的白然环境及饮食结构的地区,茶早已成为藏胞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而他们的饮茶习俗及茶文化现象与内地汉民族有着很大的区别。本文介绍了作者进入藏区寺院、牧民中考察藏茶文化现象的基本情况,并对茶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及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1、道孚县及灵雀寺概况隶属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道孚县,位于川西北海拔2900-5000米的高原,90%以上的居民都是藏胞,道孚在唐代属吐蕃。这里气候较恶劣。冬寒夏凉,耕地有限,藏胞以逐草而居的牧业为主,在邻近县城一带也有一部份半农半牧民。离县城七十余公里的玉科区为纯牧区,4000余米的白日山使该地区一年中有八个月因冰雪封山而与世隔绝。我们进入藏胞家中,帐房中看到,产自四川雅安、灌县、天全等地的康砖茶、金尖砖茶是每户大量贮存着的必备品,在牧区,帐房内地灶上的火终日不息,熬煮着砖茶水,藏民多围坐火旁饮用加入牛奶、酥油的茶水,其饮用量可高达每人每日3900ml。在每个藏民家庭除了茶之外,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每家悬挂的喇嘛教领袖的肖像,以及一些宗教摆设、用品,可见藏传佛教已进入了每个藏民家庭。位于县城的灵雀寺建于清代,为五世达赖喇嘛的弟子伙却吉、昂翁彭措所建,是格鲁派拉萨三大寺的一个属庙,现有入寺喇嘛三百余人。我们在灵雀寺的厨房中看到两口直径2.5米、深1.5米大铜锅,这是专用来烧茶水的,年青的专职茶水喇嘛每日不断熬煮“甲处”(茶水)供僧侣饮用。寺院举行念大经和法会期间,这两口锅要熬煮供二干余人饮用的茶。寺庙建有贮存砖茶的专用仓库,一个比孔(仓库)可容纳一千五百驮(每驮100市斤左右)茶叶。

2、茶在藏胞中的地位传统观点认为,由于藏胞多食牛羊肉类及奶制品,缺少蔬菜,所以用茶去脂,补充维生素。这个观点忽略了茶在藏胞中的神圣地位,我们从下述现象中可以证实这一点。

在藏族的禁忌与道德规范中规定,向客人敬茶时,禁忌拿脏碗使用,禁忌将手指放在碗口上,禁忌用一只手端碗,斟茶后,还要将手先在裙裤上擦一下,然后双手捧上,请客人饮用2。同时,茶在藏民的宗教活动中可作为“神物”去求得,可见藏胞将茶看得比汉民更为神圣,已成为他们圣洁庄严的象征。

茶在汉族的佛、道教派里,是他们修身养性的工具。但在藏传佛教中,茶已完全成为了“圣物”,神灵的恩赐。在“色拉寺调查”中看到,寺庙所有佛事活动中,所需物品的清单中排列第一位的总是茶,寺庙向穷人施舍的第一物品也是茶3。我们在灵雀寺同样也看到了这一现象,僧侣们以虔诚之心,双手捧饮寺庙款待的茶。在诵经的大殿,成百身披红色袈裟的诵经喇嘛,面对热气升腾的奶茶,诵经膜拜,此种规仪早已超出一般生理需求。

我们在灵雀寺还了解到,茶甚至成为喇嘛升迁的重要条件。在灵雀寺的经学组织有三个扎仑,它的制度十分严密,其中有一个呷热扎仑,这个扎仑的主要职能是在喇嘛中定资历。呷热扎仑的喇嘛必须在西藏拉萨学经满三年,同时要取得命名为“名打娃”的学位。而要获得“名打娃”学位,必须是在西藏寺庙里给全孔村的喇嘛熬过茶的。由此看来,寺院将茶作为自身锻炼与提高的象征。第三个扎仑叫雀热扎仑,雀热的任务是讲经和对经学的辩论,具有了一定文化水平、熟习经典、能言善辩的喇嘛才能参加。寺院规定,如需退出雀热,必须给全扎仑的雀热喇嘛熬一次茶才能退出。在这里,茶又成为喇嘛们寄托圣洁感情与怀念的物品。

在藏区,茶具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小的日用品,而寺院内的茶具则更披上了圣洁、至上的色彩,那些向宗喀巴供奉茶水的玉制、银制、金制茶碗,熬煮茶的雕花大铜锅已成为灵雀寺的宝物,而从这宝物之中倾出的茶水更成为前来祈祷的藏民们所渴望得到的“神水”。

喇嘛庙中的奉茶、饮茶活动是与诵经活动融为一体的佛事活动,来自于神灵赐予的茶将成千上万藏民联系在一起。寺院给茶赋予了至高的神秘的色彩,而茶也帮助寺院将藏族百姓臣服于神灵之下。这种规模大,极其庄严的茶事活动早已超越了人类的功能需求,与唐代文人士大夫煮茗于山野,独斟于青灯形成强烈的反差。藏传佛教将茶作为灵物、汉族僧俗将茶当作修身养性之物,获得现实之中的自我完善,而藏民将茶作为神灵之物以祈祷于未来,这种差别与藏区更接近佛教发源地,还保留着佛教原始形态有关,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藏民族与汉民族通过茶所追求的两种不同精神世界。

藏民族的饮茶习惯与汉民族存在着很大差异,在茶的选择上,干百年来,藏胞坚持使用的是便于运输,便于贮藏,价格便宜的砖茶,这与藏区恶劣的气候和相对落后的交通、经济水平密切相关。在沏茶方面,严酷的环境使他们无法去追求水的甜美、纯净,冲泡的温度和火候,他们改沏、泡茶为熬茶,再加上牛奶和酥油,变单纯饮料为食品,这种饮茶方式的另一个特点是群体行为,喝奶茶、酥油茶等在寺院是集体围坐喝饮至天明,在人烟稀少的藏区,藏民们热衷于集体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他们的情绪得以宣泄。

严酷的自然条件,具有极大影响力的藏传佛教,形成了藏族地区独特的茶文化现象,这种更贴近大自然的质朴、粗犷、尚群体的茶俗,将茶作为神灵之物,以求通过它获得现实的精神力量的“藏族茶文化”是藏族人民为中国茶文化作出的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麟书等:《世界七大宗教》,重庆出版社,P155,1986a

2.熊坤新:《试论藏族禁忌与藏族道德规范的联系及区别》,《中国藏学》(16)4;32,1991。

3.宋赞良;《色拉寺调查(续)》,《中国藏学》(16)4;152-167,1991。

心中的普洱茶


茶:一片叶子落入了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

茶:经历了生与死,水与火与我们相遇

茶:包容慷慨,吸收了大地云雾日月的精华

又在冲泡中毫无保留的释放出来。

茶:初泡为苦,继而转甘,后则淡然宛如人生

陆羽〈茶经〉上记载“茶,天赐香叶,带着日之热烈,雨之温润,风之灵动,雨之醇香,是以为茶,人间神农氏,采其为饮,于是人间便多了一种沁人心脾的仙露。”

很荣幸与这种沁人心脾的仙露朝夕相处了那么多年,似乎已成了生命的一部分。绿茶的清新,红茶的温润,乌龙的花香,白茶的淡泊,黄茶的爽甜,这一切的诱惑总能让你爱不释手。而我更钟爱那历久弥新的普洱茶,它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一而再再而三的走向高峰,并非偶然,那是生命历程的时间积累,是生命的力量。

普洱茶可以说是云南的一种象征,一种文化,更是一份骄傲。普洱茶的定义为“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大叶种晒青茶所制成的散茶或是紧压茶。”普洱茶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1700多年的三国时期普洱府境内就已经开始种茶。最早在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普洱茶种植的人是唐代的咸通三年,他在其书〈蛮书〉中云“茶出银生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茶”即指普洱茶,“银生成城”即景东,和景东附近的哀山无量山等地。关于普洱茶的文记载还有宋《续博物志》,明《滇略》《本草纲目》清《普洱茶记》等等都进一步的说明了普洱茶悠久的历史文化。

如今饮普洱之风未减,世人崇尚喝普洱茶。更有人说“不识云南普洱茶枉喝茶”。世人给予普洱茶如此高的评价,不仅因为普洱茶甘甜,润滑,醇厚的口感无可比拟。更因为它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佳中药配方。它具有降脂,降压,养颜,减肥,抗动脉硬化,提高人体免疫力,养生健体,延年益寿,更有微量的抗癌元素。因此成了养生必须的饮品。

普洱茶制作工艺“采青—萎凋—杀青—揉捻—干燥”制成饼,砖,坨,散等各种形式的生,熟茶。然后开始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的改变自己。

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从茶柜里中找到那片多年不曾记起的普洱。趁着闲暇,冲泡一壶。那种改变让你惊讶,,让你震撼,你不知道它是何时变得这样好,你更不知道它还能有多好。于是你开始思索你是何时把它放入这柜中,这些个年月你是否同它一样成长了,沉定了。往后呢,你是否也会如它般不言放弃。

我总觉得我那么钟爱普洱,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历史、生态、口感、药用、更多的是寄予它那种可品可期许的岁月。就岁月而言任何茶类都不能与它媲美。普洱茶越陈越香,世间万物皆是越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越有生命力。不是吗?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最爱的那款茶,我总觉得无论喜爱的是哪一种茶,一 位真正的茶人,能从茶中领悟世道人心,能以清明之眼遥望人生绚烂之后的平淡。“宁静以致远”。懂得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拥有空灵的心境。那么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心田的每个角落,精神就会得以净化 。所以我总觉得,茶所贯彻的精神价值远胜于它本身的价值。

心外无物,心中有茶


喜欢饮茶,饮茶时的口感如何并不是很在意,在意的是饮茶时可以即时拥有的心境。所谓心若冰清,天塌不惊。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而若能将饮茶时的心境带到生活中,那么无论好与不好的事,都可以坦然面对。

茶是暖的,心是静的。暖如旭日,静若和风。再寒冷的日子,倘若有一杯暖茶在手,整个人都是暖的。再酷热的天气,有一杯清茶在手,心总是静的。

心静自然凉,茶暖自然香,生活的风景如何,全在自己把握。心态如果浮躁,生活中便处处是飙风,蝴蝶效应中一只蝴蝶挥舞翅膀可以带来飙风,那么心若是海一样的博大,也能容纳下一切的惊涛骇浪。小小的茶盏便是海,一汪茶汤,安宁似镜,深不可测。

唯心主义者认为,心外无物。用科学的角度看,这种说法自然是有待商榷的,唯物主义才是正统。不过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是用在喝茶中以及生活中。心外无物,心态保持的好,一切事就不会脱离轨道,任何时候都会在自己的把握中。做事情若不用心,那么所做的这件事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纯属浪费时间。

心外无物,心中有茶,一杯茶的精彩,需要用心体会。一段人生的精彩,需要用心塑造。

乌龙茶独特的地位


乌龙茶三个字在茶业史上绝非一个陌生的名词,相反的,它曾给与茶叶的爱好者,以深刻的印象,曾于茶叶史上发出万丈光芒。在整个世界茶叶市场中,它有独立自在唯我独尊高贵的地位。虽说乌龙茶由于产量无多,不能像红茶绿茶大宗的输出,亦没有广阔的消费市场,未曾普遍运销到世界的每一角落,但是却由于品质的独特与优美,故而凡属乌龙茶输销所至之处,人得而尝之后,无不受人赏识与欢迎,给予许多美丽赞誉之词。

国人誉之为荈史珍品、天下奇茗。西方尝斯茶者,誉之为东方美人或喻之为香槟。此茶之名贵崇高地位由此可以想见。

总之乌龙茶在茶业界有如此独特的地位,实因此茶之制造方法特殊而完美有以致之。此茶属半酦酵茶,其品质特性,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具有红绿茶之优点,而无红绿茶之缺点。在效用方面尤发挥茶叶的功能,欣赏价值最高药效作用最大。在市场方面,又形成消费乌龙茶地区独占的局面,没有同种茶叶可与之竞争。

茶作为一种文化在民俗的婚姻礼仪中占有重要地位


婚礼

茶作为一种文化在民俗的婚姻礼仪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婚姻是人一生中的大事,不可不慎重对待,因此在缔结婚约中“彩礼”的程序特别重要。“彩礼”除了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外,多为消灾佑福的吉祥之物。茶就是其中必备的一种,因为茶代表了“从一”的思想意味。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巾写道:“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义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

在旧时,订婚是确定婚姻关系的一个重要仪式,只有经过订婚这个阶段,婚姻才算有效。

订婚在民间的叫法很多,有订亲、定亲、送定、小聘、送酒和过茶等,几乎是一地一个说法,而订婚的仪式差别也各不相同,不过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就是男方按礼俗要向女家送一定的礼品。比如在京津和河北一带的农村,订婚叫做“送小礼”;送的礼品中,包括首饰、衣料、酒和特殊的食品,茶也是必不可少的。再过一定时间后,还要送大礼,也称“送彩礼”。大礼所送的衣料、首饰、钱财要比小礼多。在大礼中,茶叶、龙风饼、枣、花生等具有象征寓意的礼品是必不可少的。女方接到男方家的彩礼之后,也要准备嫁妆和陪奁,嫁妆中,一对茶叶罐和梳妆盒是不能缺少的。这些程序完毕之后才算完聘。

茶在订婚中是如此的重要,因此民间男女订婚称为下茶、茶定,或者叫受茶,因此,旧时问姑娘是否“受茶”就是问她是否订婚了,还有一家不吃两家茶的谚语。

三茶六礼 整个婚姻的礼仪又有三茶六礼的说法。六礼是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而三茶则是指订婚之时的下茶,结婚之时的定茶,同房之时的台茶。下茶还有男茶女滔的说法,就是男女两家互换信物,男家为金玉如意压的庚帖和点锡小荼瓶若干,女家为顶戴压的庚帖和点锡小酒尊若干,俗称为“男茶女酒”。婚礼之时,还有个三道茶仪式。三道茶中,第一杯是百果,第二杯是莲子、枣,第三杯才真是茶。

除了汉族外,我国其他民族的婚姻礼俗中,茶也是不可缺少的东西,因内容实在太多,在此不一一叙述。

心中有茶,时时花开


想了解《心中有茶,时时花开》知识吗,丰富的《心中有茶,时时花开》内容等你来看!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的一句诗,勾起了许多人对此番幸福的向往。越来越多人喜欢向大海的方向奔跑,那儿开阔,那儿无垠,仿佛能容纳所有人的悲伤。但是,时光总是匆匆,大海更多时候只能存在于脑海里的。

紧接着,我们将心绪寄托于品茶之上。不是说,品茶可修身养性嘛。品茶之道,在于清、寂、静、和,像是一剂中药,或许没法马上缓解病痛,我们心境却可以在慢慢的时光里得到根治。茶不仅仅是药,更是一种“毒品”,它会让人上瘾。

品的茶越来越多,心情愈来愈平静,导致的是对茶也越来越依赖了。事业失意了,喝上一杯茶,平心静气;爱情恼人了,喝上一杯茶,感受有舍有得;生活不如意了,品上一杯茶,感受茶叶的浮浮沉沉。生活如茶,人生如茶,品茶亦是在品人生。

品茶,可得诗意般的生活。品茶,可养生,亦可养心。周而复始后,我们越来越离不开茶了,仿佛有茶的地方就有光亮一样,我们对此趋之若鹜。可是,我们却忘了,外在的阳光只能温暖我们一时,内心的阳光才能时时刻刻带给我们温暖。

将茶放进心中,让自己的成为发光体,方能坚强地屹立不倒。茶,只是外在的安慰。无坚不摧的只有内心的强大。心中有茶,坚强地面对不如意,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才能不见花开却闻得花香。

关于本文《心中有茶,时时花开》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建盏地位与武夷茶


在古代,皇家御用瓷器都是由官窑烧制的,然而在北宋时期,宋徽宗赵佶偏偏喜欢闽北建阳一处民窑烧制的黑釉瓷器,甚至在他的影响下,上至皇家贵族下至布衣百姓,无不争相购置。

从武夷山市区出发,仅30分钟车程就到了建阳市。建窑位于建阳市水吉镇,在导游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一处名叫大陆后门窑址的宋代窑址。窑址依山势而建,东西走向长达130多米,据说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龙窑遗址,鼎盛时期一窑的产量可达十万件。整个建窑窑址方圆有10余里,总面积约有12万平方米。据当地文管人员介绍,这里出土了不少国家一级文物,如品相完整的御用珍珠斑建盏等。窑址内展示着轴顶碗、荡箍、拨手等生产工具,随处可见黑釉瓷片,还有堆积如山的生烧、半生烧品的残件。

建盏烧有供御字样记者拿起一只黝黑发亮的建盏仔细端详,发现足底赫然烧有供御字样,文管人员介绍,这是宋代宫廷专用的产品。建窑本是民窑,有这样的印字说明是宫廷指定烧制的,这叫官搭民烧。看来这里确实曾经烧制出大量御用茶盏!

为什么建阳民窑烧制的茶盏会得到宋代朝野上下的喜爱?据当地文史学者张颖介绍,宋代上流社会和民间百姓饮茶、斗茶成风。宋代饮茶,不是唐朝的煮茶而是点茶。宋人把茶叶捣成膏状再用模具制成茶饼。饮茶时,不再以釜煮茶,而是把精细的茶饼用不老不嫩的开水冲点,同时用茶筅用力搅拌(古称击拂),以使茶与水完全融为一体,然后趁热饮用。而茶友斗茶,主要是观察搅拌中泛起的白沫,泛起的白沫保留得越持久说明茶品越高。而白色泡沫,用黑色茶盏最容易观察。因此,以黑釉闻名于世的建盏就格外被斗茶者垂青,进而登堂入室,成为贡品。

据载,宋徽宗赵佶酷爱饮茶,被称为嗜茶天子,他时常召集身边的大臣以斗茶为乐,并撰写了一部专论茶的着作《大观茶论》,其中专门谈到建盏,说盏色贵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说的就是建盏中的极品兔毫盏。作为一种瓷器,能够得到皇帝着文嘉许,在中国陶瓷史上唯有建盏了。

张颖说,建盏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与武夷茶息息相关。宋代的皇帝大都喜好饮茶,宋代在福建建安(现建瓯、建阳一带)设北苑贡茶基地。当时武夷山一带茶农们每到新茶上市时节,竞相比试各自的新茶,斗茶之风油然兴起。武夷山名人雅士、诗家墨客甚多,品茗斗茶之风随即传遍大江南北。

仿制技术已可乱真在今天的建阳古玩市场里,建盏是主要的交易品。张颖告诉我们,现代建阳仿制建盏的技术已可乱真,烧制工艺相当高。许多建窑名瓷都收藏于民间,像兔毫釉、油滴釉、鹧鸪斑这样的国宝也只能在国家博物馆才能见到真容。近年来,海内外到建窑考察的专家不少,尤以日本人为多。日本人酷爱建窑瓷器,评为上品。有一件叫曜变天目的建盏就藏在日本东京博物馆里,据说是北宋时期由在天目山径山寺学佛的日本和尚带回去的。像曜变天目这样的建盏,据说十万个当中都很难找到一个。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8099.html

上一篇:“茶马古道”的5条主要线路

下一篇:茶马古道悠悠历程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