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清末江浙地区的茶馆(下)

2021-11-25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清末江浙地区的茶馆(下)”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清末江浙地区的茶馆(下)”相关知识!

在茶馆进行的讲茶中,并非单纯的争执和辩论,从内容来说,讲茶的当事者为原告和被告,茶客为傍听者,具有法律审判的性质。在中国,本来就有盗窃事件等无须经过官宪之手,而由村庄、街道的有权势者为中心的民众审判的法庭进行处理的强烈倾向(注:今崛诚二:《中国的社会构造》,有斐阁1953年版,第115页。)。在茶馆普及的清末江浙地区,茶馆作为这种审判的法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注:天野元之助前揭书,第206页,介绍了无锡荣巷镇的事例。)。例如光绪八年(1882年)的上海,船篙被盗的渡船船夫,以自己的力量捕捉住犯人,并未将之诉于官宪,而是在求得同业支持之后,将犯人带到茶馆,经过讲茶了结此事。在这种时候,茶馆显然成了民众审判的法庭。这种讲茶,被害者为原告,犯人被置于被告席,傍听的茶客,则以公众调解的形式进行促使原告与被告之间和解的调停工作。其内容简单说来包括:(1)被告将盗窃的竹篙返还给原告;(2)被告负担全部参加这一讲茶者的茶水钱。由此,茶馆也就可以确保得到许多茶水费,从而实现营业上的目的(注:《申报》光绪八年四月廿九日,《窃篙送还》。)。

这样,在清末江浙地区,每一家茶馆,出于招徕茶客的目的,都欢迎作为调解争执和辩论的场所,从而被利用为民众审判的法庭。其结果,众多的茶馆就成为无需麻烦的手续、而能期待比较公平处理纷争的场所为民众所利用(尽管这是在有权有势者、或曰乡绅阶层所容许的范围之内的事情),从而也就聚集了越来越多的茶客,越发变得热闹起来。讲茶之风,据说原为苏杭之陋习(注:《申报》光绪八年四月廿五日,《讲茶滋事》。),由此想来,当初不过只是在苏州、杭州一带流行,到清末,上海、常州、南通、温州等处也都变得盛行起来。凡有茶馆之所,就有讲茶之事。官宪尽管经常加以禁止,但民间无视禁令,呈现出随禁随犯,肆无忌惮(注:《申报》光绪八年四月廿五日,《讲茶滋事》。)的状况。讲茶作为简单的仲裁、裁判的好处受到民众的喜爱,官宪屡次三番的禁令也就落得个无人闻问的结果。

四为了确保收入,茶馆会时时卷入种种非法的营利活动之中。比如暗中推销淫书、淫画(注:《民立报》庚戌十一月廿一日,《茶馆里面之春宫》;《民立报》辛亥一月三日,《茶馆内漏泄春光》。),附设烟窟吸食鸦片(注:中村作治郎前揭书。),并且连官宪所严厉禁止的妇女入馆之事也加以默认(注:严禁妇女出入茶馆的布告,在苏州由巡抚裕谦于道光十九年十二月提出(《勉益斋续存稿》卷十六,《江苏禁陋习各条示》)。其后,同治七年五月,巡抚丁日昌(《抚吴公牍》卷六八,《禁妇女上茶馆》),光绪三年布政使谭钧培(《申报》光绪三年五月廿三日,《苏垣近事》),光绪十七年布政使登华熙(《江苏省例四编》,藩例《示禁妇女入馆吃茶》)等等,都揭出了相同趣旨的布告。至于茶馆默认妇女入馆之事,参见《申报》光绪五年二月廿五日《茶坊违禁》。)。

也有些茶馆在馆内开设赌场,引诱茶客入内赌博,从中抽取头钱。

茶馆提供赌博用具,将之贷与茶客,抽取头钱的情况,在江苏省苏州府属下各县最为盛行。苏州府下的元和、吴、长洲三县,如同道光十五年(1835年)巡抚的布告所说:有茶馆酒肆,设置台桌,无论掷骰、抹牌,诱人入局,藉以抽头图利(注:裕谦:《勉益斋续存稿》卷七,江苏《禁开场聚赌示》。)。鸦片战争以前,在城厢市镇中,已经是茶馆抽头普遍盛行了,其后,从事赌博的茶馆,在苏州府下各县与鸦片窟一起不断增多,到同治末年,更发展到由市镇沿及各乡村(注:《申报》同治十二年九月廿八日,《记乡村茶馆聚赌烟灯小押事》。),每逢一村,必有烟灯、茶馆聚赌(注:《申报》同治十二年九日廿八日,《记乡村茶馆聚赌烟灯小押事》。)。

茶馆兼设赌场的情况,浙江省也很多见。在宁波,近来,不特仅在郡庙内逐日摆摊,即各茶馆亦无不如是(注:《申报》光绪七年七月廿一日,《认真拿贴》。)。在湖丝的主产地南浔镇,茶坊彻夜局人丛聚,争赌竞博(注:《同治南浔镇志》卷二三,《风俗》。),可见清末茶馆内赌博之盛。

茶馆为确保收入而展开的赌博等业务,几乎都是为清朝官宪所禁止的。因此,茶馆的经营,自然带有与非法社会相结合的倾向。茶馆购入鸦片、赌博用具、淫书、淫画、招徕演唱淫戏的剧团等等,这些都必须秘密地借助于无赖、流氓、游民之手。此外,由于茶馆所兼营的种种不合法业务时常遭受官宪的弹压,为在事前察知而加以逃避,与无赖、流氓的结合也就成为必然。其结果,造成了清末无赖、流氓、游民、游棍、游闲无业之人频繁出入茶馆,流氓、游手好闲之徒,多以茶馆为藏身之地(注:《江苏省例四编》臬例,光绪三十年,《严禁坐吃讲茶吓诈良懦》。)的状况。

茶馆之中,为确保至关重要的茶水费收入,也不得不依靠无赖、流氓。光绪三十年(1904年)发布的江苏署按察使司朱之榛的告示,这样说道:

又,有一等茶馆专藉流氓为生财之计。凡欲敲诈,必将其人圈至茶馆,名为吃讲茶,实则勾串吓逼,恣意勒索,必致满其欲壑而后己。开茶馆者,又故昂其值,浮其数,甚有吃一讲茶,至数十余金者。盖揣其人之肥瘠为增减。然后,各流氓按成瓜分。虽曰茶馆,实为陷阱,败坏风俗,莫此为甚。此风不独常郡一处为然。查此等棍徒,横行乡里,见人懦弱可欺,即遇事作风,圈入茶馆,以吃讲茶为名,鱼肉乡愚,勾串折捎吓诈。甚有一等无赖生监,日坐茶肆,朋比为奸,随声附和,最为扰累良民之举。至到处皆有,而常郡通海一带尤甚。(注:《江苏省例四编》臬例,光绪三十年,《严禁坐吃讲茶吓吓良懦》。)这一告示,揭示了茶馆经营中与流氓、棍徒完全结托,此辈故意寻找借口,以到某茶馆去有话说为由,强迫性地把良民拉入茶馆,以讲茶的形式恶意恐吓,进行敲诈的情况。在这样的场合,对于流氓、棍徒、游手好闲者来说,在茶馆内实行的讲茶习惯,只不过是借助威势恐吓良民的手段;而对于结托流氓、棍徒等的茶馆老板来说,讲茶则只不过是招徕茶客,特意获取非法茶水费的机会罢了。

同时,值得注意的还有,这一告示还指出了无赖生监每日聚于茶馆,朋比为奸,随声附和的情况。可以说,出入茶馆的生员、监生、本来是被期待作为讲茶之际的公平仲裁者而行事的地方上有权势者和领导阶层,但这一告示表现了他们当中亦有与流氓、棍徒交相结托,把不利的仲裁强加于良民头上的情况。尽管尚未象流氓、棍徒、游手好闲、无赖生监等那样以直接的暴力或凭藉威势来维持经营,但以官宪再三再四发布禁令的赌博、淫戏、讲茶等手法来作为诱引茶客的有力措施的茶馆是极多的,因此,茶馆的经营,也就不可避免地与无赖、流氓、棍徒、游手好闲、无赖生监等以某种形式结合在一起,这样,由于清末茶馆的经营,具有某种显而易见的无赖性与投机性,由于茶馆的经营者出身于无赖的甚多(注:熊谷康:《支那乡镇杂话》,大连日日新闻社1943年版,第30页。),于是可以说,茶馆的经营,是以无赖、流氓、游民、棍徒等的存在为前提,并且是通过这些社会阶层的存在才得以维持的。

结语在民众暴动、革命党人的武装斗争接连不断,世情动荡不安的辛亥革命前夜,茶馆发挥了如置邮送电(注:中野孤山:《游蜀杂俎》,1913年版,第171页。)一般迅速传播与革命相关的种种消息的重要作用。这一时期出入茶馆的人们的话题,往往集中在与革命有关的问题上。清朝官宪对比甚为警戒,命令无论哪家茶馆都要在馆内贴出写着勿谈国事的招贴,强制茶客保持沉默。但是那些每天聚集在茶馆的人们,有时低声议论,有时则公然大谈国事(注:在郁达夫前揭书(304页)中可以看到,每日聚于茶馆之人,头凑在一起低声议论,热心地谈论国事的情况。在李劼人《暴风雨前》(《李劼人选集》第1卷,第559页)中可以看到在茶馆内公然谈论革命的情况。老舍创作的戏剧《茶馆》(《老舍剧作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一幕幕启时,有茶馆内张贴莫谈国事招贴的场景。)。

茶馆中亦有成为哥老会、青帮、红帮等秘密结社和同盟会的地下指挥部的。在光复上海时甚为活跃的张承槱,在与红帮势力共同组成革命军敢死队的过程中,就曾借法租界内的万安茶楼作为连络集会的场所(注: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五辑,《辛亥革命上海光复实录》。)。在光复上海中大显身手的陈其美,辛亥革命前加入上海青帮,在上海的茶馆中拥有众多党羽(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李新、孙思白主编《民国人物传》第一卷,第106页。四川省的情况,可参照西川正夫《辛亥革命与民众运动四川保路运动与哥老会》,《讲座中国近现代史》卷3,东京大学出版会1978年版。)。哥老会员以混堂子的隐语称呼茶馆(注:平山周:《支那革命及秘密结社》,复刻版1980年版,第63页。),以之与烟馆、赌场、小押(小型当铺)一起作为其重要据点,茶馆老板身为哥老会员的例子随处可见(注:陈锦:《勤余文牍》卷一,《与琴岩论善后余事书》,引自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第944页。关于四川的事例,陶奈恰可夫所着《邓惜华》一书(一条重美译,生活社1942年版)实乃有力的证据。)。

秘密会社与茶馆的这种结合,是茶馆经营由无赖、流氓、游手好闲等的存在而得以维持的情况所必然产生的。哥老会、青红帮等,时常捏造谣言以攻击地方当局,此时,秘密会社势力藉以散布谣言,使之口耳传播的场所,就是茶馆。

cy316.com编辑推荐

全国首期星级茶馆华东地区评审工作在杭州展开


全国首期星级茶馆华东地区评审工作在杭州展开

日前,记者从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委员会处了解到,全国首期星级茶馆第二站华东地区评审工作于2015年7月18日至21日在杭州举行,全国茶界知名人士于观亭、王建荣、郑国建、周星娣、刘秋萍、李守望等莅临现场,届时共有来自浙江、上海等地约四十家茶馆企业参与本次评审。

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委员会,是为贯彻商务部〔2014年第23号〕公告发布的《茶馆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行业标准(SB/T11072-2013),在商务部的指导下,由国资委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中心依据《关于成立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委员会的决定》(商饮字【2014】14号),邀请相关机构、专家、学者成立,全面负责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工作的机构。其职责为统筹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工作;负责茶馆等级评定的受理、审查、评定、复核、管理、监督及标识牌和证书的制作与颁发;授权并监督各地方级茶馆星级评审机构开展工作。其前身是依据商务部发布的《茶馆经营服务规范》国家行业标准(SB/T10654-2012),由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中心成立的茶馆标准化委员会。

随着行业发展越来越规范,客户专业性与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已经成为未来茶馆行业的发展趋势。2012年3月、8月,商务部分别发布《茶馆经营服务规范》(SB/T10654-2012)、《茶艺师岗位技能要求》(SB/T10733-2012)两个国家行业标准,并于6月1日、11月1日相继实施。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中心在上级主管机关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支持下,对两个国家行业标准积极宣传贯彻,促进了企业标准化服务、规范化管理、特色化经营,行业品牌示范效应得以显现。2014年1月5日,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中心受商务部流通司和服贸司委托,在北京主持召开《茶馆等级划分标准》审定会。专家组一致同意该标准通过审定,要求标准起草组按照审定会提出的修改意见,修改完善后形成报批稿,上报商务部服贸司、流通司。最后经商务部批准,由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中心负责起草制定的《茶馆等级划分与评定》(SB/T11072-2013)于2014年4月6日正式发布,并于2014年12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

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委员会自成立开始,积极开展落实相关工作,全力推进全国茶馆星级评审。2015年4月30日,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工作正式全面启动,并于6月24日至27日圆满完成了全国首期星级茶馆首站四川地区的评审工作。该次四川茶馆评审工作诚邀于观亭、倪闻、周文棠、胡洪智、蔡金华、石爱发等专家,分为五组亲临现场评审,共有来自四川省境内的17家茶馆通过了先期文件审核参与首评。除成都特色茶馆以外,众多评审专家还深入到宜宾、威远、眉山等地进行“星级茶馆”的评审工作。目前,四川第一批星级茶馆评定已经成功报备,全国首批星级茶馆将在成都诞生。四川地区作为首站,自身茶馆的规范管理、茶馆效益提升以及茶馆行业有序发展等受益的同时,已经成为全国茶馆星级评审的范本和榜样,今后会带动和引领全国茶馆的学习和观摩,从而以全国茶馆行业的第一个代表团体的姿态发挥示范作用。

据了解,此次全国首期星级茶馆评审的第二站,华东地区评审将更加严格执行《茶馆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继续从企业规模、设备设施、技术力量、茶叶及茶水质量、服务能力、管理水平及环境卫生状况等方面进行星级评审。约40个参评茶馆主要分布于三个地区,一是浙江地区,包括杭州、宁波、金华、丽水、温州、台州、嘉兴七市;二是上海地区,涉及黄浦、普陀、虹口等区;三是江苏地区,集中在苏州。本次受邀请专家、评审员分6个评审工作小组,严格按照现场评审有关规定和程序,分别赴参评茶馆实地考查、进行评审打分,严把质量关,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目前,现场评审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到位。

华东地区是目前中国最发达经济区所在地,在“人性柔慧,尚浮屠之教”的吴越文化影响下,杭州茶馆的发展更是全国茶馆业中最发达、最先进的代表。本站全国茶馆首期评审,无疑具有引领茶行业发展方向的重要意义。全国首期星级茶馆评审,经过四川站的成功实践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华东站的即将实施必将开拓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委员会的工作,相信在各级领导支持和茶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将最终有效引导全国茶馆企业逐步走上经营规范化、管理专业化、服务标准化轨道,促进茶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高茶馆行业的服务质量和竞争力,进而加速推动全国茶馆茶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与国际接轨,圆满实现国家赋予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清末民初时期的饮茶习俗


清末民初的中国,是一个风云激荡变革求新的时代,也是一个东西方文化急速交融碰撞的时代。10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那个时代时,不仅要从图文典章中感受它的波澜壮阔,更要从那个时代留存下来的器皿珍玩上,品味一份历史的温暖和余香。而即将到来的各大拍卖公司的秋拍,正好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

皇家御制:映照时代风尚和盛衰一个时代的盛衰,从日用的小物件上就可以看出来,即使皇家御制也不例外。

晚清时期,瓷都景德镇的风光已大不如前,在瓷器的风格气韵上,也呈现出明显的晚清特点。而咸丰一朝,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太平天国在各地如火如荼,官军和起义军在瓷都景德镇交战,把咸丰帝的御窑场也给毁了,直到同治三年才恢复。而咸丰继位时,并没料到御窑场会毁于战火,也就没急着大张旗鼓地做瓷器,俩原因叠加,直接造成咸丰一朝瓷器的稀少。

在永乐秋拍预展亮相的清咸丰竹石芭蕉图玉壶春瓶,是难得的咸丰官窑青花瓷的精品,估价为150万-180万元。瓶身上疏密有致地画着修竹、山石、芭蕉和兰花,表现了一种落寞伤感的文人情怀,也暗合了那个时代的大背景。

咸丰以前的道光朝,也不是一个太平年景。不仅鸦片战争的硝烟让整个清王朝惶恐难安,其时中国瓷器的海外市场也已凋敝,割地赔款让国力衰微,而道光帝又以俭朴着称,对瓷器的烧造控制很严,因此道光朝出产的瓷品非常少,精品更难得一见。道光粉彩皮球花纹盖碗,一套八件,估价220万-280万元,最初装在一个木盒子中。北京永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专家部主管戴岱介绍,其时放瓷器的木盒外形虽然普通,但和故宫放瓷器的盒子是一样的,这意味着这些盖碗很可能是宫里赏赐出来的东西。

这些盖碗是饮茶用的,只在北方地区流行,因为当时南方潮汕地区流行的是喝功夫茶的小壶,但它一直没进入北方。戴岱表示,这种盖碗在当时的宫廷和显贵中非常流行,为此还专门形成了一套喝盖碗茶的礼仪。

清末动荡闽茶出口受挫


自1851年闽茶首度在世博会亮相后,闽茶便频频出现在世博会上,为中国展区添彩。事实上,闽茶屡屡亮相世博,也是希望借世博会的人气来拓宽中国茶叶的销量。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闽茶的销路却越走越窄,清末国力的衰弱自然是最重要的背景原因。

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博会是第一次有中国官员参加的世博会。在浙江海关文书李奎所著的《环游地球新录》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闽茶的受欢迎程度大不如前了。这届世博会中国参展的商品共计有720箱、6801种,以工艺品居多,其中丝、瓷器、绸货、雕花器、景泰蓝在各国产品中被推为第一。中国茶叶虽然仍被叫好,却因为掺杂过多,采用大箱散装,同时缺乏严格的质量等级区分,不便零售,造成了销路不理想的窘况。

1878年法国巴黎世博会举行时,中国愈发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而那一年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境况也更为萧条窘迫,与会的马建忠不仅沉痛地感慨:有论中国赛会之物,挂一漏万。中华以丝、茶为大宗,而各省所出产之绸,未见铺陈,各山所产之茶,未见罗列。

这一时期,国际社会对于中国茶的评价已然大不如前,印度茶、锡兰茶则成为福建红茶的强劲竞争对手,试图将中国茶挤出国际市场。福州海关《1889年福州贸易报告》的资料显示,1886年至1889年间,福建红茶每年出口量分别为9811万磅、7927万磅、7563万磅、5816万磅。其后,这一衰弱的趋势继续蔓延。以福州茶埠为例,最盛时茶每年出口70多万担,1890年减少为39万担,1901年只有29万担。1906年的红茶出口比1903年狂泻270%,绿茶下降50%。

国际社会对于中国茶的评价直至民国时期才开始重拾升势。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中国茶叶被誉为品质优美,甲于全球,闽茶也因其表现出色,获得了多项殊荣。尽管如此,由于国际茶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茶叶已然失去了独当一面的霸主地位,如何在竞争中取得更好的优势,是百年来中国茶叶必须面对的问题。

江浙闽人的“施茶”的风俗


在江苏、浙江和福建等沿海省份,流行一种“施茶”的风俗。所谓“施茶”就是布施茶汤的意思。在繁华大街上的店铺或富家的大门前,放上一个茶桌,茶桌上备有茶壶、茶碗,或者在门前放上一口大缸,里面备有冲泡好的茶汤,供行人随意饮用,不必付茶费。这就是施茶。

施茶是在立夏到秋分之间,为了帮助行人解暑,在茶汤里往往要加入一些姜片、薄荷等作料,喝起来虽带有一点药味,但对喝茶的行人则能帮助降温祛暑。

这种施茶,始自浙江新昌县的“大佛茶”。据传说,浙江奉化县在五代时期有个叫契此的和尚,他五短身材,肥胖异常,笑口常开,经常是敞开着衣衫,露出大肚皮,自称是弥勒佛。平日背着一个空布袋,到处游游逛逛。他说话诙谐幽默,富于哲理,还能预示未来吉凶。

有一次,“弥勒佛”所居的大佛寺邻近的一个农民,在下田途中因天气炎热而中暑,恰巧倒在大佛寺的后门前。这时“弥勒佛”正好出门,他从身背的布袋里取出几颗嫩芽,塞在农民嘴里,不一会儿农民转危为安,立时跪拜感谢。“弥勒佛”告诉这个农民,大佛寺后茶树林的茶芽,可以解暑祛瘟,在炎热天不妨用这种茶芽泡茶喝。这样当地的农民们学会了喝茶,并将“弥勒佛”指点的茶叫大佛茶。

第二年夏天,这位被“弥勒佛”救治的农民,为了报答胖和尚的救命之恩,就在大佛寺门前设立了一个茶亭,专门为行人免费提供茶水。不久,新昌各乡也学会了喝茶,也仿照这个茶亭在街上或大路的十字路口边设立茶亭,布施茶汤来施恩惠给行路人。这就是施茶最初的开端。

施茶,也叫送茶,属于一种自愿的善举。特别是福建的客家人离开中原后的迁徙途中,备尝艰辛,在沿途也得到很多善良人的帮助,他们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处境感触极深,因此他们对行茶善举的积极性很高。

为了使得施茶的善举进行得有条不紊,在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种叫“茶会”的民间组织。这种施茶会大体上有两种形式。一是具有固定资产的茶会。它的固定资产是主动参与者捐资购买的田产,以每年的租佃收入作为茶的经费。二是利用庙会活动,由大家公推的某人牵头,收集平摊的茶经费。此外还有个人独自设立施茶大缸或茶会来施茶的。施茶的地点一般固定,如十字路口、桥边、熙熙攘攘的大街和寺院门前等行人较多的地方。

浅谈茶馆的功能与茶馆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如果从神农尝百草算起,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茶馆作为茶文化里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馆的滥觞地。中国茶馆经过不断完善发展,到现在已是蔚然大观了。于是,政通人和,天下太平,茶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万紫千红盛开的茶馆里,无论是中国茶艺的和、敬、廉、美,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还是韩国茶道的清、静、和、乐,都在茶馆特定的环境、气氛和情调里,茶道茶艺的基本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茶馆多了,进茶馆的人多了,体现了经济社会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茶馆热的背后,笔者还是有一些淡淡的忧虑,那就是感到现在越来越多的茶馆都存在这样一种趋势。一味想追求茶馆的多功能性,在小小一间茶馆里,在非常有限的面积里,既表演茶艺,卖茶水茶叶也卖茶器,既供棋牌麻将,也供酒水茶食,同时也经营书画花草茶馆功能求全,本无可厚非,但这功能的全需实事求是根据茶馆的大小、特色、定位、人们的需求而定,不能盲目求全。否则,过于驳杂、纷乱的功能充斥于茶馆有限的空间里,这既影响了茶馆最大的功能--休闲功能的发挥,也影响了茶馆作为传播茶文化弘扬茶道精神的艺术之美的呈现。

茶为内功,无喧嚣之形,无激扬之态。但试想,当我们从车马喧嚣的生活工作中突围而出,想到茶馆里寻找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情趣、寻找无闲事在心头的好时节时,在一个什么都有、吵闹喧哗的茶馆里如何能品出茶之三味、如何能领会出茶的韵外之韵、味外之味呢?更谈不上把心定下来把心敞开来好好就着茶香修身养性了!生活本已忙碌,人心本已浮躁,进茶馆就是为在那一片净土里寻找真善美,感受饮茶几杯各西东,开门一笑无烦恼快意人生!把本来应该以静、闲、雅为主要氛围的茶馆充斥进诸多的闹、忙、俗,那么还有多少人选择进茶馆呢?一味追求茶馆功能性,实际上也就把茶馆的商业化加重了,但茶馆作为茶文化里重要的一部分,其立足点和吸引人的是其文化底蕴和内涵,失去这一内涵,茶馆也就失去了特色和本色,失去了格调与情趣,也就失去了其生命的活力。所以,茶馆的功能还是本色一些的好!

茶馆的功能是多样的,休闲娱乐、交流信息、商会聚集、商务洽谈、神聊闲侃但茶馆的主要功能是休闲,通过吃茶带来的休闲享受!生机勃勃的茶馆业要健康有序发展壮大,理当以茶本色立馆以茶特色兴业!

茶馆的历史


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中国茶馆的历史十分悠久。茶馆,又称茶楼、茶坊、茶肆、茶社、茶室、茶屋。茶馆是随着饮茶的兴盛而出现,是随着城镇经济、市民文化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

从古自今,茶馆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不仅具有各个时代的烙印,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使得茶馆由单纯经营茶水的功能,衍生出了诸多其它的功能。

【晋代.茶馆萌芽】

茶馆最早的雏形是茶摊,中国最早的茶摊出现于晋代,当时已有人将茶水作为商品到集市进行买卖。不过这还属于流动摊贩,不能称为茶馆。此时茶摊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为人解渴而已。

【唐代.茶馆兴起】

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了茶馆的雏形。唐玄宗天宝末年进士封演在其《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夹,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种在乡镇、集市、道边煎茶卖的店铺是茶馆的雏形。到了唐文宗太和年间已有正式的茶馆了。

大唐中期国家安稳,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加之陆羽《茶经》的问世,使得茶馆不仅在产茶的江南地区迅速普及,也流传到了北方城市。此时,茶馆除予人解渴外,还兼有予人休息,供人进食的功能。

【宋代.茶馆兴盛】

宋代是茶馆的兴盛时期。《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繁盛的市井景象,再现了万商云集、百业兴旺的情形,其中亦有很多的茶馆。

孟元老《东京华梦录》中记载则更让人感受到当时茶肆的兴盛。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晚即散,谓之鬼市子归曹门街,北山于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时的杭州,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定都临安(即今杭州),统治阶级的骄奢、享乐、安逸的生活使杭州这个产茶地的茶馆业更加兴旺发达起来,当时的杭州不仅处处有茶坊,且今之茶肆,刻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都城纪胜》中记载大茶坊张挂名人书画多有都人子弟占此会聚,习学乐器或唱叫之类,谓之挂牌儿。

宋时茶馆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供人们喝茶聊天、品尝小吃、谈生意、做买卖,进行各种演艺活动、行业聚会等。

【明清.茶馆普及】

到明清之时,品茗之风更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民丰物富造成了市民们对各种娱乐生活的需求,而作为一种集休闲、饮食、娱乐、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大众活动场所,茶馆成了人们的首选,因此,茶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式愈益多样,茶馆功能也愈加丰富。

【近现代.茶馆衰微】

近现代,中国经历了战争、贫困和一些非常时期,茶馆也就一度衰微。

近二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茶馆作为文化生活的一种形式也悄然回复,茶馆已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重要选择之一。

现代茶馆茶楼的特色,茶馆茶楼的影响


茶馆茶楼是茶业的延伸产业,也是休闲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是中国茶文化与休闲文化相结合最紧密的一个重要平台。无论是广东人喝茶,还是四川人喝茶,杭州人喝茶,都体现了休闲文化的基本精髓,比起旅游的目的性、异地性,去茶馆茶楼喝茶更表现出休闲的随意性、本地化。研究茶馆茶楼文化实际上就是在研究中国的休闲文化。

一.现代茶馆茶楼的特色

现代茶馆茶楼的特色1.文化的多元性

随着文化交流的扩大,中外文化、地域文化互相交融,营造出茶馆的多元特性。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中国的茶文化的清和、简约、求真、求美得高雅精神。

现代茶馆茶楼的特色2.功能多样化

在茶馆茶楼人们除了饮茶之外还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茶馆不仅是亲朋好友汇聚的场所,也是商务会谈、旅游观光、展示演示的场所。

现代茶馆茶楼的特色3.服务的层次化

茶馆茶楼既有十分注重服务人员的素质,规范服务人员的行为举止,强调文化服务、品牌服务,特色服务的都市茶馆,也有强调温馨、舒适的社区茶馆。有为时尚消费者提供的旅游景区茶室,也有重视老人和一般工薪阶层的社区茶室。

现代茶馆茶楼的特色4.茶艺的多种化

茶艺师茶与艺术的结合。人们既可以在茶馆中欣赏一般的茶叶冲泡技术,还可以体验时尚技艺、茶具等工艺品的制作技艺,体现出茶艺的真、善、美。

现代茶馆茶楼的特色5.灵活经营化

茶馆茶楼既有室内的雅座、包房,也有室外的茶园、景区一体的茶座;既有早茶、午茶、冰茶,也有冰茶、暖茶、茶饮料、有机茶。在经营上,传统方式和时尚方式有机的结合,投其所好,可一人独饮,也可与人同乐。

现代茶馆茶楼的特色6.品牌差异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地完善自我是茶馆经营管理者们的共识。在增加茶馆茶楼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附加值,追求规模、档次、风格等差异化过程,形成茶馆独特的品牌形象。

二.现代茶馆茶楼的影响

茶馆茶楼发展生机勃勃,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吸引了社会各类群体的积极参与,与此同时,茶馆茶楼对社会经济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现代茶馆茶楼的影响1.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茶馆茶楼是一个城市特定的地域文化符号,茶馆茶楼反映了当地的历史与文化,是传统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显示了茶馆在一个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茶馆茶楼的影响2.都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馆茶楼是人们的公共生活,即家庭之外的活动主要场所,茶馆茶楼给相识和不相识的人提供了社交场合。周末和节假日,一些农家茶室、热点旅游景区茶室顾客盈门,成为现代人们都市生活的一个缩影。

现代茶馆茶楼的影响3.生活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

茶馆茶楼与西方的咖啡馆、酒吧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其社会角色更加多重,其功能已远远超出休闲的范畴而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

现代茶馆茶楼的影响4.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茶馆茶楼是优质服务劳动密集型产业,茶馆茶楼不仅能给社会提供很多就业机会,并且还促进茶叶的生产、研发、制作、茶艺培训等发展,还对陶艺、食品工艺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就农家茶艺居来说,延长了产业链,并给农户茶叶的销售起到了积极作用,为茶农致富提供机遇,缓解三农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昆明的茶馆


过去,茶馆是市井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且不说老舍先生的《茶馆》,就是八个样板戏里的《沙家浜》,也是靠阿庆嫂的春来茶馆展开故事线索。

追溯一下昆明的茶馆历史,是一个不曾留下名字的精明人开的。古时,在昆明县衙门外总有人排队等着打官司、看热闹。露天里站着,口干舌燥的很不舒服。于是,这位精明人就在县衙门口,也就是现在的圆通街上开了昆明第一家茶馆,既方便了群众,自家生意也爆满。就连衙门里的差役,到时间传人,也是到茶馆里叫一声某某上堂就行了。

而中国人到了国外,最不适应的就是有些宾馆里没开水,泡不了从古到今离不开的一杯茶。过去家里没有暖水瓶的时代这个问题也同样存在,小户人家不可能也没条件一天到晚炉子上都有火烧水。因此,随着清代后期昆明人口的增加,茶馆就在昆明城里如雨后春笋般开了起来。

茶馆开着开着,就开出了几种类别,有以讲评书为特色的;有以戏曲清唱的围鼓的;有以下围棋象棋为主的;更多的则是只提供座椅板凳,卖茶水小吃小零食供人谈话消磨时间,昆明人称之为吃闲茶的茶馆。

历史上有两个人记录了昆明茶馆的服务态度。这是两个清末文人,一姓金,一姓姚,每天晚上在四合园喝茶,一直要喝到天亮,昆明人称金半夜姚天亮,有意思的是,茶馆也始终为他们服务。

就是在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师生也爱泡昆明的茶馆,汪曾祺先生就说过,他有个同学把洗漱工具就放在联大附近的一家茶馆里,每天起身先到茶馆洗漱了再进课堂。学生们做作业、写论文都在茶馆里。汪先生还记录过一个天天在茶馆里打桥牌的学生,解放后才知道这位竟然是地下党的领导,就在茶馆里秘密领导革命。

昆明的茶馆最早使用的是盖碗茶,后来变成了陶瓷茶杯,更时髦的则用玻璃杯。最好的泡茶用水,是城外吴井桥的吴井水,用水车拉来;最好的茶,是昆明东郊的十里香茶。这十里香香味浓郁,只有几棵生长,移栽就变味,现在已经没有了。在当时,吴井水泡十里香可谓是高档茶馆的经典广告用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人都要拼命干革命,昆明的茶馆一下子消失了。再后来,昆明茶馆慢慢又复兴起来,开始还有表演戏曲的彩排茶馆,更多的茶馆依旧是提供人们聊天谈事、休闲的场所。作者:风之末端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6035.html

上一篇:盘点那些越喝越错的喝茶习惯

下一篇:古董茶:同庆老圆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