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回顾普洱茶的那些历史

2021-11-20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回顾普洱茶的那些历史”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回顾普洱茶的那些历史”相关知识!

第一个给滇西南的大叶种茶里洒清水的人是谁?第一个用湿润的笋叶包裹饼茶的是谁?历史永远地遗忘了他们。但是,关于普洱茶的奇迹,就来源于这两个偶然的细节为使茶叶在运输中不碎裂,茶农朝茶叶中洒上些清水。运往思茅或普洱的总茶店,需要10天左右。时光加上清水,完成了大叶茶的第一步冷发酵。在思茅或普洱的总茶店,散茶被蒸压成饼,外包笋叶同样,为了使它软柔,笋叶被水浸湿。

第二道冷发酵发生在茶马古道上。经滇藏线到拉萨,全程约需100天。在迢遥长路上,大叶茶伴着风声、雨声,揉入阳光、霜雪以及那层笋叶的清香水汽,它开始在马背上不为人知地、静悄悄地酝酿一种不可思议的陈香。天地自然参与了这一制作过程。马背上的时光,完成了普洱茶的最后一道工序。

1993年4月,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思茅举行,会议解决了有关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一大悬案:世界茶叶原产地在中国的云南思茅。在一些专家的解读里,普洱,乃哈尼语,意为水边的寨子。普洱茶,是包括哈尼族、基诺族在内的滇西南人民的共同创造。这次学术研讨会成为普洱茶热的预演。

整个90年代,一批台湾茶人关于普洱茶书籍的出版,将一股追捧的热力漫漫传往大陆。传奇与玄妙的身世,赋予普洱茶一种文化价值,它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有文化意味的商品;而越陈越香的直接表述,成为最好的广告词,暗示它无可预知的升值空间。

2003年以后,普洱茶的知名度在大陆如同井喷。拍卖会上,一饼普洱茶以几十万到一百多万元不等的天价,抢尽风头;市肆坊间广泛流传着一两百年普洱等价一两黄金的说法。2005年春,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活动从思茅起身,沿着百年前马帮进京的路线蜿蜒,一路北上。这一有关普洱茶的最大的行为艺术,在全国引起轰动。全民性的普洱风潮呼之欲出。

很快,普洱茶的收藏、囤积、投资者,远远多过了普洱茶的消费者。作为高端礼品的普洱茶,在各种社交场所送来送去。更多情况下,普洱茶成为身份的表征、品位的标志、时尚的代言。终于,普洱茶市场一片丧失理智的疯狂。此时的普洱茶,渐渐被抽离其物质载体,陷入深度异化。

鉴于普洱之名如日中天,思茅市做出了更名普洱市的决定。2007年1月,思茅市如愿以偿。与此同时,云南的普洱茶生产被带入一个群雄逐鹿、你争我夺的时代。

然而自始至终,普洱热背后,商业运作与茶商炒作的魅影时隐时现。当普洱茶疯涨的价格远离其价值,泡沫越吹越大,破裂在所难免。2007年5月起,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普洱茶价格出现迅速下滑的局面。很快,普洱茶市场面临不可挽回的崩盘现象。

反思终于来临。人们记起:上一次国土上出现此种非理性狂热,是上世纪80年代的君子兰热。

但无论如何,在整个市场的波峰浪谷之中,普洱茶作为一种质朴的民族文化,其本质并无改变。事情的实质是:当某些民族传统文化被包装成商品投放于市场时,它有可能被改写,被涂抹。所以,普洱茶事件的启迪,意味深长。

cy316.com编辑推荐

有关普洱茶的那些历史


第一个给滇西南的大叶种茶里洒清水的人是谁?第一个用湿润的笋叶包裹饼茶的是谁?历史永远地遗忘了他们。但是,关于普洱茶的奇迹,就来源于这两个偶然的细节:

为使茶叶在运输中不碎裂,茶农朝茶叶中洒上些清水。运往思茅或普洱的总茶店,需要10天左右。时光加上清水,完成了大叶茶的第一步冷发酵。在思茅或普洱的总茶店,散茶被蒸压成饼,外包笋叶同样,为了使它软柔,笋叶被水浸湿。

第二道冷发酵发生在茶马古道上。经滇藏线到拉萨,全程约需100天。在迢遥长路上,大叶茶伴着风声、雨声,揉入阳光、霜雪以及那层笋叶的清香水汽,它开始在马背上不为人知地、静悄悄地酝酿一种不可思议的陈香。天地自然参与了这一制作过程。马背上的时光,完成了普洱茶的最后一道工序。

1993年4月,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思茅举行,会议解决了有关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一大悬案:世界茶叶原产地在中国的云南思茅。在一些专家的解读里,普洱,乃哈尼语,意为水边的寨子。普洱茶,是包括哈尼族、基诺族在内的滇西南人民的共同创造。这次学术研讨会成为普洱茶热的预演。

整个90年代,一批台湾茶人关于普洱茶书籍的出版,将一股追捧的热力漫漫传往大陆。传奇与玄妙的身世,赋予普洱茶一种文化价值,它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有文化意味的商品;而越陈越香的直接表述,成为最好的广告词,暗示它无可预知的升值空间。

2003年以后,普洱茶的知名度在大陆如同井喷。拍卖会上,一饼普洱茶以几十万到一百多万元不等的天价,抢尽风头;市肆坊间广泛流传着一两百年普洱等价一两黄金的说法。2005年春,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活动从思茅起身,沿着百年前马帮进京的路线蜿蜒,一路北上。这一有关普洱茶的最大的行为艺术,在全国引起轰动。全民性的普洱风潮呼之欲出。

很快,普洱茶的收藏、囤积、投资者,远远多过了普洱茶的消费者。作为高端礼品的普洱茶,在各种社交场所送来送去。更多情况下,普洱茶成为身份的表征、品位的标志、时尚的代言。终于,普洱茶市场一片丧失理智的疯狂。此时的普洱茶,渐渐被抽离其物质载体,陷入深度异化。

鉴于普洱之名如日中天,思茅市做出了更名普洱市的决定。2007年1月,思茅市如愿以偿。与此同时,云南的普洱茶生产被带入一个群雄逐鹿、你争我夺的时代。

然而自始至终,普洱热背后,商业运作与茶商炒作的魅影时隐时现。当普洱茶疯涨的价格远离其价值,泡沫越吹越大,破裂在所难免。2007年5月起,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普洱茶价格出现迅速下滑的局面。很快,普洱茶市场面临不可挽回的崩盘现象。

反思终于来临。人们记起:上一次国土上出现此种非理性狂热,是上世纪80年代的君子兰热。

但无论如何,在整个市场的波峰浪谷之中,普洱茶作为一种质朴的民族文化,其本质并无改变。事情的实质是:当某些民族传统文化被包装成商品投放于市场时,它有可能被改写,被涂抹。所以,普洱茶事件的启迪,意味深长。

宜昌红茶历史回顾


湖北宜昌地区是中国古老茶区之一。早在秦汉时期,茶叶就从巴蜀传播到宜昌;茶叶利用已从生嚼鲜叶进步到生煮羹饮。据《晏子春秋》记: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说明当地茶叶是煮来吃的,由此可推断,宜昌茶叶利用是从生煮羹饮开始的。三国时,茶叶利用又前进一大步,根据魏张揖(230年前后〕的记载,茶叶利用是将采来的茶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饮用时,碾碎冲泡,加佐调料和作羹饮。

茶区宜昌

据记载,宜昌红茶问世于19世纪中叶,至今有百余年历史。清道光年间,先由广东商人犯钧大福在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往汉口再转广州出口。咸丰甲寅年(公元1854年)高炳三及尔后绪丙子年(公元1876年)林紫宸等广东帮茶商,先后到鹤峰县改制红茶,在五里坪等地精制,由渔洋关运汉出口,洋人称为高品。

随后,渔洋关周围地区湖南石门、桑植,鄂西鹤峰、来凤、五峰等地,均有广东茶商、江西茶商、汉阳茶商等来此开设茶号,传授红茶采制技术,收购红茶,制茶厂曾先后达到20多家。当时渔洋关以西的粗制红茶,都要集中到渔洋关精制后,再通过渔洋河水运至长江、清江交汇口的宜都,然后才转运汉口外销英、俄、美、德诸国。

当时渔洋关一跃成为鄂西著名的经茶市场,广商除开辟鄂西宜红茶市外,还大批涌向鄂南羊楼洞采制红茶,1840年羊楼洞红茶庄达50余家,年制红茶10万箱,达5万余担。

1850年,俄商开始在汉口购茶,汉口开始单独出口。1861年汉口列为通商口岸,英国即设洋行大量收购红茶。因交通关系,由宜昌转运汉口出口的红茶,取名宜昌红茶,宜红因此而得名。

由于宜红茶品形俱佳,很受西方人欢迎,于是销路大畅。宜红由英国传售至西欧,尔后美商、德商也时有购买,宜红得到大量发展。1876年,宜昌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后,宜红茶出口量便一下猛增。据中国茶叶公司资料:至1886年前后,每年红茶输出量都在15万担左右。渔洋关一度成为与湖北省内两大茶叶市场羊楼洞、汉口齐名的鄂西南最为著名的红茶市场,每年季节茶工达到5000余人。1888年汉口口岸出口量达86万担,占当时全国茶叶出口量的40\%,其中以红茶为主。

红茶发展

1886年前后系宜红出口的最盛期,每年输出量达15万担左右。主销英国、俄国及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品质稳定,声誉极高。据《湖北省茶叶产销状况及改进计划》记载:1937年前后全省收购、精制、运销茶叶较大的厂商24家中,五峰渔洋关就占有源泰、恒信、民生、华民、同福、民孚、恒慎、合兴等8家。

后经历史的磨难,宜红一落千丈,1949年中国茶叶出口仅19.84万担,其中红茶出口只有1.65万担,只有1886年的0.825%。茶园荒芜,宜红茶几乎全面停产。宜红茶收购、加工、集散中心的五峰渔洋关,抗日战争前有茶厂10余家,1949年已全部关闭。

1951年湖北省茶叶公司成立,在鄂西、鄂南两大茶区扩大收购网点,鄂西红茶在五峰、鹤峰、长阳、宜昌、恩施、宜恩、利川及湖南石门设点,收购宜红,1951年宜都茶厂正式成立,负责宜红的精制加工,毗邻鹤峰的湖南石门、慈利、桑植、大庸四县属宜红生产经济区,同年在石门泥沙成立一红茶初制厂,属宜都茶厂分厂(1956年改属石门茶厂)。1959年宜都茶厂收购加工出口宜红茶达到3.9万担。

以后又在五峰、宜昌相继建立了红茶精制厂,与国营茶场形成紧密的生产网络,恢复和发展宜红生产。目前,宜红已成为宜昌、恩施两地区的主要土特产品之一,产量约占湖北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普洱茶的历史


普洱茶以其集散地与原产地的普洱县命名,唐朝时普洱名为步日,属银生节度(今思茅和西双版纳一带),银生茶是为普洱茶的前身,元朝时称之为普茶,明万历年才定名为普洱茶,极盛时期是在清朝,《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可知当时盛况。

思茅与西双版纳一带为其主要原料生产地,普洱与思茅成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国本土、西藏、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运到港澳、东南亚,甚至欧洲。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后,法国、英国先后在思茅设立海关,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远销,普洱茶马古道随兴旺,现今还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马古道,1.5米宽,断续数公里:有思茅三冢村外茶马古道、那柯里茶马古道,断续30公里;普洱茶庵塘茶马古道,残存12.5公里,石上马蹄印,记录下了当年运茶马帮的历史。

普洱茶发源地在云南,然而将普洱茶以藏放转陈旧方式来品饮是广东省一带的传统,尤其是香港,旧普洱茶不但作为港人的日常饮料,同时大量出口到东南亚、欧洲及美洲各地,所以香港一地可以说是陈旧普洱茶的推广地。从前几年开始,报章媒体不断报导普洱茶的保健功效,减肥、抗癌、消血脂、排尿酸、降胆固醇等,并且也得到了医学研究的证明。

回忆普洱茶的那些神话


一件极具戏剧性的事情让云南省思茅市某学校老师郑波的命运有了很大转变?

2005年4月,在思茅市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普洱茶节期间,郑波在朋友的怂恿之下,拿出积攒了多年的4万块钱工资,以每公斤200元的价格购买了200公斤普洱茶?

老岳母知道后,眼睛瞪得很大,一下子觉得我可能是个败家子?郑波说?仅仅过了一个星期后,卖给他茶叶的经销商打来电话,说愿意以每公斤400元将卖给他的茶叶回购?当时那批茶叶的市场售价已达到了每公斤600元?一个月后,那批茶叶的市场售价飚至每公斤800元,那时,老岳母的眼睛瞪得更大了?郑波又得意地说?

几个月后,郑波投资的瑞祥古茶楼开业,这件事情让我下决心开始经商,普洱茶不但有价,还有市?

普洱神话在云南省思茅市,一个流传较广的故事是:2002年时,一个小包工队给别人盖了房子,但对方没钱给,提出用两吨普洱茶抵工程款,包工队被迫无奈只好收下?到2006年,那两吨茶叶涨到了每公斤1400元?

在坊间这个故事被大家传得绘声绘色?有人说,当时用茶叶抵工程款时,包工头欲哭无泪,而到现在这个包工头笑出了眼泪?

思茅市最大的茶叶生产企业之一龙生集团,也是思茅市最早的茶叶企业?对普洱茶的兴起,搞了20年茶叶的董事长朱启忠感受最深?1996年,企业生产了400多吨普洱茶,结果每公斤16块钱也卖不出去,当时茶园里的茶叶没人采,送朋友也拿不出手,全国各地欠了1000多万元的货款?无奈之下,企业开始转产绿茶?到2006年后的今天,当积压在库房里的那批普洱茶重见天日的时候,其每公斤售价已翻了近100倍?

看到了市场复苏迹象,龙生集团从2003年起重新开始生产普洱茶,并于2005年投资1500万元修建了一个普洱茶加工厂?

在思茅市里的街头,随处可见普洱茶专卖店?瑞祥古茶楼负责人郑波说:2006年时期几乎每周都有新的茶楼开业,全市最起码有三四百家专卖店?

在位于北京市宣武区马连道赫赫有名的茶叶一条街,如今上千家茶叶铺子里都有普洱茶卖?一家经销商说,时下如果哪家店里不卖普洱茶,好像就显得落后了一样?2005年,北京宣武区和思茅市签署了加强两地茶产业发展备忘录,携手打造北京马连道普洱茶都?

尽管有一些专家认为普洱茶有炒作成分,价格已被拉得很高,但普洱茶热还在升温,从最初的台湾?香港,到广东?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再到西安?成都等知名文化都市,已呈全国蔓延之势?

能喝的古董

当新茶上市的时候,我们都会把老茶加价20%销售?思茅龙生集团董事长朱启忠说这是一条规律?

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加工制成?千百年来,云南的晒青毛茶都是手炒手揉,日晒干燥?正是这种传统的缓慢的发酵干燥过程,使普洱茶越存越香?这就是为什么绿茶是新的好,普洱茶却以陈年为贵的原因?

郑波称,在面向消费者的终端销售环节,普通的普洱茶基本都是按每年50%的幅度加价:有的甚至达到好几倍?郑波说,他店里最好的陈年普洱售价为每公斤3000元,卖不出去也不着急,反正是越存越值钱?

因为普洱茶存放时间越长越香的特点,以及具有暖胃?清热?降血脂等保健作用,普洱茶又有一个美誉能喝的古董?

提到现今普洱茶的兴起,无人不谈及台湾人?思茅银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建荣称,解放前,在东南亚?港台等地就有收藏存茶的习惯,当时主要原因是局势较为动荡,一些喜欢喝茶的人把茶当做生活必需品存起来?到后来普洱茶越存越香的特点显现出来,这一商机被台湾人发现,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不断有台湾人到大陆来考察和收购普洱茶?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普洱茶的价格在台湾已被炒到了每公斤上千元,而在大陆却只有几十元钱?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驱动下,许多台商?港商开始在广东租厂房,派人大量收购陈年普洱茶?

因为市场转暖,加上普洱茶特有的价值,收藏热也在兴起?据介绍,仅在思茅市,收藏普洱茶价值在10万元以上的最少有上千人?一个较为极端的例子是,一位收藏爱好者为了收藏茶叶,甚至卖掉了自己住了多年的别墅?

普洱茶热之喜忧2005年7月,广州一媒体报道,有不法商家在猪圈里发酵制造旧普洱茶?这一报道对整个普洱茶市场产生了很大冲击,并引发了刚刚认识普洱茶的消费者的质疑?虽然这则报道事后被认为失实,但此事让普洱茶产业相关人士不得不反思?

据介绍,现在普洱茶市场上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甚至一些不法商人为了加速发酵以及加深汤色采用一些不法手段?侯建荣称,在广州市场上有很多每饼售价在15元左右的普洱茶,看上去外观非常好,但是你一定要记住这个价格连正宗的原料都买不了?

因为过分强调保存年限的问题,市场冒充陈茶的很多?据了解,云南1976年才安排昆明茶厂生产普洱砖茶,但一些商店里却有1949年?1957年?1958年?1962年生产的大量普洱砖茶,而且售价不菲?

现在千家万户都在做普洱茶,生产热?销售热?收藏热,对于一个食品来说令人担忧?龙生集团董事长朱启忠说?

年份只是普洱茶诸多亮点中的一个对于市场上过分看重生产年份的现象,思茅德福经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高飞忠告消费者,年份的确是普洱茶的一大亮点,但决定性因素还有好多,比如原料?加工方式等,普洱茶就是一种饮料,只要你自己喝着感觉好,那就是好茶?

高飞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在目前普洱茶较热的情况下,应该正确引导消费和收藏,不应该赋予普洱茶太多的升值功能,如果一个产品的商品价格长期偏离其实用价值,将导致整个产业的崩溃?

普洱茶历史


普洱茶的历史地位

晋朝、南北朝、隋朝三个时期(265年~617年),茶叶贸易是封建社会为数不多的经济项目之一,各王朝自然不会撒手茶山的占有。早在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政权不顾千里之遥,于六大茶山所在地易武设置为利润城,视茶林为获利润之物,显示了王朝的重视程度,也显示出普洱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唐朝乾符六年(879年),南诏政权在六大茶山至大理的路线点即后来的普洱设置睑治,取名步日睑。当时步日睑的南方,即澜沧江外有车里土司管制,江内大片地方为步日睑辖地,自然包括江内的利润城及其六大茶山。步日睑归银生节度(驻景东)管辖。此时茶已传至中原,再随文成公主陪嫁给松赞干布而进入西藏。由于茶叶品质上乘,解毒散寒,消食去腻等功用被藏族青睐,视其为配置酥油茶的极佳配料,从此便越雪山、漂金沙江,过丽江、银生城再至步日,以马匹、乳制品、药材、豆金交换步日的茶叶。这便是南宋人李石着《续博物志》中所记载:西番(西藏)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据清代《普洱府志》记载:年运吐蕃之茶达三万担。此时期,为驮运方便,茶商便将收购到的散茶再蒸而紧压为团茶,大者如人头称人头茶,小者如牛心,称牛心茶。紧团茶千里之遥运西藏,途中经热湿及至寒冷各地段,长日驮运中,团茶内茶多酚促氧化自然发酵,茶叶变黑色,味有陈香,别于其他茶叶,易辨易识,渐为藏区喜爱。

宋代(960年~1279年),大理政权将南诏时期所设的步日睑改为步日部,先属威楚府,后划归蒙舍镇管辖。此时宋朝与北方金朝连年征战不止,急需战马,大理政权便在步日部设茶马市场,以步日部茶叶换得西藏马匹,再将马匹北转与宋朝,换取绵缎珠玩首饰。茶市扩大,促进步日各地茶叶种植加快。据《澜沧县志》称:班崴大茶树为北宋栽种。

元代(1206年~1368年)蒙古铁骑占领云南,将宋代的步日改为普日,在思茅一地设为思么,两地各设甸治,于普日加设普日思么甸司,辖两甸及南方各地。甸司归属元江路节制。元代中期,普日生产的茶叶随同以食肉、乳为主食的蒙古人西上进入俄国,后被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入《战争与和平》。《澜沧县志》称:有景迈、勐本、芒埂、糯岗、芒景、翁居、翁洼、芒洪等茶园为元代栽种。

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将普日改称为普耳,划归车里军民宣慰使司管辖。万历年间(1572~1620年),李时珍着药典《本草纲目》中记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明代编纂的《云南通志》记有:车里之普洱,此处产茶。两书语若同出,一致将普洱一词和普洱茶名固定,此后沿用不衰,至今无变。两名固定时间,比清雍正七年(1729年)成立普洱府早109年以上。据考证,普洱一词是由唐代的步日、元代的普日、明代万历的普耳演变而来。此时期的普洱茶普遍受云南各族人士喜爱,明朝方志学家谢肇淅着《滇略》中将此情况记为:士庶所用,皆普茶也。

清朝(1644年~1911年),顺治十六年(1619年),吴三桂平定云南,将普洱、思茅、普藤、茶山、猛养、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万、上猛乌、下猛乌、整董编为十三个版纳,统归元江府管辖。据《思茅县志》载:顺治十八年(1621年),思茅年加工茶叶10万担,经普洱过丽江销往西藏茶叶三万驮之多。康熙三年(1664年),设元江府普洱分府,移元江通判驻普洱,为普洱通判,管辖十三版纳。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普洱府,为流官制,辖六大茶山、橄榔坝及江内(澜沧江以东、北片)六版纳(即猛养、思茅、普滕、整董、猛乌、乌得),对江外各版纳(即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万)设车里宣慰司,为土司管制,根据流官管土官原则,普洱府对车里宣慰司实行羁縻管理。同年在思茅设茶叶总店,将思茅城私商(指茶商)一律赶走,不得经营茶叶生意。由云南总督鄂尔泰选取最好的茶菁,制成紧茶.茶膏,进贡皇帝做为贡茶。雍正十年,普洱镇总兵官李宗应以巡边到茶山搜括民财,普洱知府佟世荫又图以过山聚粮再到茶山搜括,遭拒后辱打茶山千总刀兴国,刀兴国愤而发动茶山人民起义。在官军六个月围剿下,起义失败,刀兴国等人残遭杀害。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宁洱县为附廓县。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普洱府辖一县三厅及车里宣慰司。同年,清庭对普洱府茶业情况作调查,对私商经营茶叶有改动,道光《普洱府志食货》对此况追述为:普洱茶名重天下,每年纳茶六、七千驮(每驮120斤计,合72~84万斤),入山作茶(指茶商及工匠)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为了杜绝衅端(闹事),不许客人上山作茶;又从收缴茶税入手,准许私商办茶引购茶,规定:普洱府年发茶引三千,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加其他税费,合每引征税一两,年征收茶税合三千余两),行销办课,定额造册题销。其后在府地设茶局专办茶引发放、税银征收和贡茶的例银发放、贡茶押运的监督机关。

乾隆九年(1744年),普洱茶由于品质优良,茶味醇于他茶。早在唐代已获西藏人民喜爱,在明代中期大量进入北京受到京城各层人民喜爱。清代,阮福专着《普洱茶记》称为: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清代《新纂云南通志》称:普洱之名在华茶中占特殊位置,远非安徽、闽、浙(茶)可比。清代学者赵学敏着《本草拾遗》中提出普洱茶的药性及功能为:普洱茶清香独绝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又具性温味甘,解油腻、牛羊(肉)毒,下气通泄。《普洱府志》记为:普洱茶名重京师。在大众茶已普遍受欢迎基础上,清庭将普洱茶首次列为贡品,分芽茶、团茶两种。同期志学家张泓着《滇南新语》中记有:普茶珍品,有毛尖、芽茶和女儿之号。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妆资故名。女儿茶在此时随贡入京。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庭复将普洱贡茶改为:团茶(内分5、3、1、0.4、0.14斤五种)、锡瓶装蕊茶和芽茶、缎绵木匣装茶膏,称为八色贡茶。阮福着《贡茶案例》中记述采办情况为:每年进贡之茶,列于布政司库银息项下,动支一千两,由思茅厅领转采办,并购茶瓶、缎匣、木箱等,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同文记普洱贡茶采摘情况为:于二月(农历)采蕊极细而白者,谓之毛尖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买运)茶。《普洱府志》记为:农历二月开始采茶,芽头细嫩且多白毫(毛)者为毛尖,农历三~四月采摘为小满茶,六~七月采摘为谷花茶。

普洱贡茶的采摘、加工、包装,产品多种多样,加工极为认真精良,达到当时最高境界,故此深得皇宫喜爱,广泛在士大夫阶层流传品尝。据清代文豪曹雪芹着《红楼梦》第61回写道: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着说:该闷些普洱茶喝。袭人、晴雯二人忙说:闷了一大缸子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一可见普洱茶在雍正、乾隆等年间的鼎盛名气,二可见曹雪芹那除却普洱(茶)不是茶的独钟之心。我们今天唯能从巨着的精美描述中,去领会普洱贡茶当时的风采和声望。从此,普洱大众茶为获利占有广大茶市的基础上,又增一条贡茶获取最高名声的道路,前者取利,后才为名,双管齐下,普洱茶名利双收。普洱茶沿贡至清宣统年间(1744年~1912年),据老舍问皇帝喝茶情况,傅仪答:每年龙井、普洱贡茶,我是照例要喝的。证实普洱贡茶沿贡至少168年。普洱贡茶别于普洱大众茶,在供销路线、包装、种类和各类的品牌方面,均有突破发展,大大推进普洱茶的发展。

国际地位

1793年(乾隆58年)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接见英使团,并在万树园设宴,乾隆帝婉言不准所请,不予同意,但礼尚

往来,回赠英使团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女儿茶和(普洱)茶膏.按清朝礼例每次接见或宴请、参观、看戏,都宴赠送礼物,称为赏赐,每次每人一份。现将三次回赠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礼品摘录如下:赏英吉利国王物件,计有珐琅、珍宝、玉器、漆器,瓷器、花缎、画册,鼻烟壶及土产食品计92项(对、套)479件(个),其中包括普洱茶8团,六安茶8瓶、武夷茶4瓶;茶膏4匣.又加赏英国国王物件,绫罗丝缎、漆器、扇、笺、食品等,计40项455件,其中包括普洱茶40团,茶膏5匣、武夷茶10瓶、六安茶1O瓶.又随敕书赏给英国国王物件,计41填1016件,其中包括普洱茶40团、茶膏5匣、武夷茶10瓶、六安茶10瓶.这次英使觐见团95人,包括正使(即马戛尔尼)、副使、正副总兵官,通事(翻译)、文书,医生、天文生、听事官、管船官等,分等级档次,每人都给礼物,共赏赐物27批,其中15批有茶叶,这批礼单逐项统计,共送普洱茶

124团、女儿茶34个、(普洱)茶膏26臣、砖茶28块,六安茶40瓶。武夷茶24瓶,还有未列茶名的茶叶32瓶。每次赠送国礼,侧由清朝军机处遂人逐项开列详细清单,呈送皇帝阅批后送给,可见普洱茶名扬海外的历史久已。

普洱茶不仅是颇具外交意义的贡品,也是山茶属植物中最具世界性经济意义的作物,茶树与属于热带植物的咖啡和可可有所不同,无论在温带或寒带都可生长,从南纬33度的南非共和国以北地区至北纬42度附近格鲁吉亚共和国高加索山区都有引种栽培,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茶叶的出口贸易量迅速增长,由70年代的55.5万吨猛增至1994年的101万吨。到2005年预计将达145~150万吨。中国是世界主要产茶国之一,1995年全国茶园面积111.54万公顷。全国茶叶产量55.7万吨,茶叶是中国的重要产品之一,而且存在巨大潜力,因为在现今世界上有40余个国家出产茶叶,没有一个国家象中国这样拥有众多的品种及制茶方法,而云南省更是得天独厚。云南普洱茶历年来多次获得过世界各国的大奖,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与欢迎。一九九九年云南沱茶[袋泡茶]被成功地载入法国大药典,这是云南的骄傲,也是中国茶人的骄傲。云南先民最先发现并利用了茶,云南人为人类创造的普洱茶也必将在世界饮料史上写上自己光辉的一页。

普洱茶的历史来源


网是一个为茶友提供普洱茶的知识、普洱茶的功效、普洱茶的市场行情而进行茶文化交流的平台,是普洱茶业界最具有活力和前景的权威非商业门户网站。

普洱茶以其集散地与原产地的普洱县命名,唐朝是普洱名为步日,属银生节度(今思茅和西双版纳一带),银生茶是为普洱茶的前身,元朝时称之为普茶,明万历年才定名为普洱茶,极盛时期是在清朝,《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可知当时盛祝。思茅与西双版纳一带为其主要原料生产地,普洱与思茅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是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国本土、西藏、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到港澳、东南亚,甚至欧洲。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后,法国、英国先后在思茅设立海关,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远销,普洱茶马道随兴旺,现今还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马古道,1.5米宽,继续数公里,有思茅三家村外茶马古道,那柯里茶马古道,断续30公里,普洱茶痰庵茶马古道,残存12.5公里,石上马蹄印,记录下了当年运茶马帮的历史。

普洱茶发源地在云南,然而将普洱茶以藏放转陈旧方式来品饮是广东省一带的传统,尤其是香港,旧普洱茶不但作为港人的日常饮料,同时大量出口到东南亚,欧洲及美洲各地,所以香港一地可以说是陈旧普洱茶的推广地。从前和年开始,报章媒体不断报导普洱茶的健康功效,减肥、抗癌、消血脂、排尿酸、卜翱旦固醇等,并县也得到了医学研究的证明。

更多普洱茶文化资讯请访问

普洱茶的历史真相


历史的记载分正史和野史,但有时候正史未必正,野史也未必野。因为一旦统治者控了宣传工具和舆论喉舌后,有些符合自身利益的颠倒是非的所谓正史就出现了。

越陈越香的普洱茶也有自己的历史,过去延续下来的茶也可以通过生产史料和图片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春秋战国五代十国一般的按时间流水为主线的关于普洱的史料。这个很重要,但往往又被忽视,所以在我们研究普洱茶历史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一些前后矛盾的窘相。

我记得初中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发现历史书上都特书大书抗战胜利在于GCD,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也只好被灌输的接受。但到一些历史数据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前后矛盾。我记得历史书上有说,正面战场侵华日军死亡九十多万人,但整本史书被小编写的天花龙凤最为炫耀的就是平型关战役的1000多号人,所谓百团大战中连伪军加起来近一万人,那么其余九十多万日军是怎么样死的呢?看到这个数据,十三岁的我那个年代大体也能透过逻辑大约知道历史的真相了。

其实普洱茶的历史真相很关键,但往往被主流宣传机构选择遗忘。应该说整体的普洱茶发展应该是在政府的有效引导和激励下持续发展,但政府往往选择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把有些难度的事情选择性遗忘。好比普洱历史图谱的建立,我就看云南方面不论是官方还是媒体都一片空白,一味宣传文化生活记载,把最关键的真相遗忘。专业媒体是干什么的,是把读者最想了解的事情和真相披露出来才是自己的职责,可惜呀。

记得当年我曾经问我师傅钟汉荣,红印他接触过没有,雪印好不好喝。他竟然听的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他问我红印是什么,雪印又是啥?而钟师傅是60年代末到香港开始从事普洱茶交易的,没理由连大名鼎鼎的红印,雪印都不清楚。后来我终于琢磨明白了,当年这些茶无非就是云南青饼哪一批批的,没有红印,雪印这些好听的名字,直到普洱茶传到台湾了,善于文化行销的台湾茶商给这些貌似零零碎碎,互不牵连的普洱茶品种取了一些朗朗上口的名字,让这些死气沉沉的普洱茶饼砖沱突然间焕发出一些灵气,便生动活泼起来了,这就是有文化的魔力。我记得昌泰当年那款行内都知道但外界都没有听过的歪沱,我给他起了个貌似邻居小芳'一样的亲切名字小歪,立马这款沱就恍如有了生命一般,不知不觉在普洱茶界内便名气大增,传播出去了。

实事求是的说,普洱茶有今天香港茶商功不可没,但台湾茶商更是厥功至伟。把这些历史零碎之茶,经过一定梳理,然后在重新给予朗朗上口的名字,所谓文化开路,这生意从此便畅通起来了。只是虽然台湾人对普洱茶的推广功劳很大,但同样也带来不少问题,引起不少新晋普洱学者的诟病。

我记着刚学普洱茶的时候,碰到所谓的73青饼,也就是小绿印,其实不是公元1973年的,然后又被解释成民国73年的,也就是1984年,便貌似接近真实了。然后又是88青不是88年的,99绿大树不是99年的诸如此类一大堆似是而非的问题。后来我总结出一个经验,只要搞清楚这些名称对应是哪批茶就好了,不必锱铢必较多几年少几年的,但作为研究搞清楚真相最起码也不是坏事。

台湾茶商善于文化行销,也善于在模凌两可的历史纠纷中浑水摸鱼一把,比如七三青就是这类情况,当然七三字样的不止七三青小绿印,还有就是大名鼎鼎的七三厚砖,它类属文革系列砖中,而且是文革类砖中最开门的最举足轻重的。

终于回到文革砖的问题了。其实正如《深邃七子世界》一书中所述,所谓文革砖并非是这些普洱茶砖的真实名字,而是行销市场给予的这一类茶的划分,是市场而来的。好比文革壶,文革瓷。偏偏这个文革砖的命名又是来自宝岛台湾。直到这个时候,才发现泱泱大陆,普洱文化之弱。一天到晚由政府到协会都是海一样的论坛务虚研讨会,整介个那个的有的没的的名堂,但关于普洱真实情况的研究却一片空白。虽然真实的资料都在大陆,都在厂家,但没有官方或者专业媒体去深入其中调查研究,然后整理成册,让历史的真相清晰出来。于是乎有关普洱茶的前世今生的论述都由台湾方面主导。但台湾方面的出发点往往都是结合自身经济情况,有选择遗忘,有选择模糊。

我以前一直以台湾史料为依据去认识普洱茶,一直到2011年,我在昆明某茶行碰到一批文革砖。这批文革砖我曾经在2004年芳村喝过,也见过,但偏偏没有看到过有内飞的。但那次在昆明我见到同样这批砖茶,上面有内飞,清晰的印着下关茶厂革命委员会出品,当然我运气好,我一连喝了三款,另外两款有勐海茶厂革命委员会和景谷茶厂文革委员会的内飞。

一时间我觉很新奇,三款边销茶我喝过后,从口感化度上分析,文革时期出品确凿无疑。但为何这类要素清晰齐全的文革时期产品,却没有在《深邃的七子世界》这本专业普洱图谱中的文革砖目录中呢?事后,我和台湾五行图书的老梁社长和小梁社长都提及此事,告诉他们这个昆明茶商的地址,希望杂志社有机会可以采访他,以完善文革砖图谱系列。再后来我也把这个题材提供给昆明的《普洱》杂志,他们一天到晚在找素材,这个文革砖的故事破朔迷离,很有读头,我希望他们去采访发布。可惜最终都不了了之了,哎,可惜。

今天,我终于又再次翻开《深邃的七子世界》一书中关于文革砖的论述。我才发现作者还是很有心的,也许当初他本来大体就知道一些真相,或者觉得很多品种的真实年份值得推敲,所以他并没有直接命名什么文革砖而是命名为文革类砖,中间多了个类字,我才发现,心中不免笑了起来,中国文字真是博大精深。还是作者够滑头,够明哲保身呀,看来当年他写到这一篇的时候,还是心有犹豫,底气不足,便写的留有余地起来。

百度文革,所谓文革十年,就是指1966-1976年,这十年期间云南普洱茶厂生产的普洱茶砖就是最有说服力的文革砖,文革类砖又包括些啥,有了个类字发挥余地就大了。

翻开《深邃七子世界》文革类砖图谱中,我发现,竟然大部分文革类砖都是熟砖,生砖就是第一批景谷试验生砖。了解普洱茶历史的朋友大体知道,云南厂家有记载生产普洱熟茶的时期大约从1975年起。从逻辑上看,应该还是有熟砖能够的上文革时期生产的砖的,是最多也是文革后期,至于文革类砖的定义怎么区分,当然就得由发明这个词的作者本人去说明了。

终于,我决定回到最简单最真实的定义中去看待文革砖,就是文革时期生产的普洱茶砖,根据历史真实情况,文革砖应该是生砖占据了绝大部分数量,而熟砖估计只是一点,或者根本就没有。

研究普洱茶生产历史,您会发现以往普洱饼砖沱的分布是这样的,砖都去边疆游牧地区,沱去重庆四川地区,而饼则来到港澳台,直到有了熟砖后,砖才到港澳台,因为边疆人民不喝熟茶。从普洱熟茶从75年才开始定型这个时间点看,绝大部分熟砖,都过了1976年这个文革结束分划年。

文革砖,文革砖,顾名思义就是文革时期生产的普洱茶砖,我都是这么理解的,天知道才重新翻看图谱,竟然是文革类砖哎,一个类字就模糊了一个时代的普洱茶呀,呜呼。

最后,我只想说,文革砖当年也应该是大批量生产过的,毕竟有跨越十年这么长时间,喝生砖是边疆牧民日常生活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也许都是敲碎了做酥油茶居多,牧民一天不喝这类掺有生砖的酥油茶一天就不得劲。所以都是当即消耗居多,牧民估计也木有啥越陈越香概念,所以要不就是喝掉了,要不就是过期扔掉了,这个和早期沱茶一样,谁见过大量八十年代以前的沱茶呢?

所以当您见到一片印有文革委员会字样的砖后,必须有两个反应,首先反应就是它是一片假茶,因为真正印有文革委员会字样的真文革砖凤毛麟角,好比一个玩香高手告诉我,只要你一见到奇楠就十有八九是假,这点我超级认同。而且只要饼用料工整的都是假的,饼是熟茶的但又写文革委员会的也是假的,有外包装纸的更是假的,康砖符砖不包括。但用料极端粗老的,带有大量梗的,四个角磨的光滑的,或者像被猪啃过的,又木有外包装的,就十有八九是真实意义的文革砖。最后,我和大家再交待一下,必须区分清楚文革砖是和文革类砖不是一个概念来的。

普洱茶的种植历史


普洱茶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两千年之久。民间有普洱茶是武侯遗种(武侯是指三国时期的丞相诸葛亮)之说法。

唐朝,普洱茶的产制、贸易皆异常兴隆。因普洱茶最古老的产区在滇南思茅、西双版纳一带,集散于普洱府(今普洱县)故称普洱茶。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茶叶运销很困难,茶叶在运输途中,茶多酚等物质在温、湿条件下不断氧化,形成了普洱茶特殊的风格。

明朝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而形成的六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西藏、港澳、越南、缅甸、泰国乃至欧洲。清光绪年间普洱茶的出口销量大增,茶马古道随之兴旺。

如果说香烟和美酒是云南精粹的话,那普洱茶则是云南散发神韵的魅力源泉。中国茶城思茅和西双版纳等地正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和主要集散地。从这里出发辐射四方的茶马古道见证了普洱茶的沧桑和兴衰,马帮更将神奇的普洱茶驮往高原平川、京都大邑,进入官宦士绅和寻常百姓家,甚至远渡重洋直入海外市场。

时至今日,年总产量约6万吨的普洱茶从温润的云南高原地区走向全球,并打响了美容茶、减肥茶的名号。云南茶叶商会秘书长丁启祥直言,规模以上企业逾百家的普洱茶产业已成为云南山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引擎。随着普洱茶的饮用、保健与观赏价值得到更充分的挖掘,养在深山的普洱茶将实现产业规模升级而继续腾飞。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5827.html

上一篇:普洱茶背后的庄家

下一篇:普洱茶的历史与本身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