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正安白茶品牌战略大发展

2021-11-02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正安白茶品牌战略大发展”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正安白茶品牌战略大发展”相关知识!

这是一张不同寻常的照片。照片上,正安县委书记王忠、县长邓兆桃、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广勤、县政协主席蔡万权分别站在原贵州省委书记、现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石宗源的两旁,他们捧着中国白茶之乡的证书和匾牌,满面笑容。

一时间,灯光频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搜狐网、新浪网等50余家中央级新闻媒体的记者,把目光聚焦于中国西部的贵州,贵州北部的正安。

时间回放到2012年12月18日。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

冬日的北方寒风凛冽,首都人民大会堂却暖意融融。伴随《白茶恋曲》悠扬婉转的旋律,中国白茶之乡(贵州正安)授牌仪式暨特产扶贫战略研讨会隆重举行。

正安白茶,京城飘香!

这一天,必定是一个载入正安发展史册的日子: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名誉主任孙孚凌向正安县颁发中国白茶之乡证书(编号NO.00498)和匾牌。

这一荣誉,凝聚着正安65万人民许多的心血和汗水。

这一荣誉,激励着正安65万人民加快减贫摘帽的步伐。

6年磨剑,锋芒耀眼。

正安获得中国白茶之乡称号,创下了同一地方申报两个特产之乡并授牌的记录。1996年,正安县因无工业污染,独有的地理位置、自然气候、温度条件孕育了野木瓜这一独有资源,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命名为中国野木瓜之乡。再次获得中国白茶之乡命名,这在全国特产申报中尚属首次。

同时,正安也创下了特产之乡申报时间最快的记录。特产之乡申报一般需要1-2年时间,但正安县从2012年7月17日,全县加快发展誓师大会上把申报中国白茶之乡作为加快发展六件大事之一开始,在短短的4个月时间申报成功,创下了时间最快的记录。

自2007年大力发展茶产业、倾力打造正安白茶品牌以来,正安县获得中国白茶之乡美名,可谓名副其实,实至名归。

从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至今6年时间,全省大力发展茶产业的竞争日益突出。能在全国众多基础扎实、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产茶县区中力压群芳一枝独秀,获得中国白茶之乡美名,这和正安在发展茶产业中实施的品牌战略密不可分。

6年前,时值贵州省大力发展茶产业抢抓政策机遇的黄金期,当然,也正是千帆竞发的竞争高峰期。谁都想在茶产业上抢滩登陆,占领制高点。

正安茶产业之路怎么走?

走先建基地后建加工厂再找市场的老路一定行不通。仅和邻近的产茶强县湄潭、凤冈比较,人家已经走过茶路30年、10年,无论基地建设、茶叶加工、品牌效应、茶文化打造等方面,正安都不能同日而语,落后很多,更不用说在群雄争锋的全省全国茶界占有一席之地。

只有另辟蹊径、节省时间、少走弯路,才有异军突起、当领头羊的机会。

随着茶园面积的不断扩大和销售竞争的日益激烈,正安县确立了品牌兴县的发展战略,设立名优产品奖、着名商标奖等系列奖项,引导和激励企业创名牌、树品牌。同时,确立差异化发展战略,在绿茶中选择高端产品作为引领,着力打造正安白茶1个公共品牌,倾力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并引领普通绿茶强势销售。种茶开始就着手运作正安白茶形象品牌设计、终端形象设计和核心命名。

正是秉承做强一个品种、做响一个品牌就是做大一个产业的这个理念,或许就是正安白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走传统茶产业道路无异于以人之长克己之短,独辟蹊径,发掘自身的比较优势,找到差异性,把发展正安白茶作为优势产业,跳出在贵州茶产业格局内同质化竞争的圈子。这是主抓茶产业的正安县政协主席蔡万权给出的答案。

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回望正安白茶品牌培育走过来的历程,实践证明,这条路是走对了的。

试水走对了第一步,接着的第二步、第三步,一步步试出了正安白茶产业的春天。

还在当初,正安的决策者用超前思维反弹琵琶:种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赚钱;做产业,关键在做品牌;做品牌的关键,又在于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正安白茶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寻找到了发力的突破口:应运而生的正安白茶因其全年采摘、生产期不到一个月,产品量少而弥足珍贵。

于是,正安县积极向贵州茶叶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权威机构申报,通过检测显示:正安白茶产品内涵丰富,氨基酸含量为9\%以上。这一数字与全国同类比,氨基酸含量要高出近3个百分点,是普通绿茶的2至3倍。此外,在人体不能合成的22种天然氨基酸中,正安白茶含11种,占50\%。其中茶氨酸含3.62\%、精氨酸含2.62\%,两项高达6.24\%,为健康上品。

继续塑造正安白茶的品牌形象,他们发现,独特的气温、土壤、降水、海拔等环境因素,加之8万口沼气池提供的有机肥,造就正安白茶与众不同。

极度稀缺性、氨基酸含量丰富、品质高贵,成为正安白茶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经过反复比照、研讨,正安县充分结合自身优势,最终把正安白茶定位于高端产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通过品牌效应拉动市场建设,促进基地发展。

主抓一个龙头项目,然后以一带三、带动更多。做大一个品牌,做出影响力,以大品牌为圆心,推出系列产品,最终形成不断扩大系列产品的辐射效应。正安县绿产办主任任金泉说,这是正安白茶品牌所引领的正安茶产业的归宿,通过品牌效应,带动整体发展,促进茶农增收、茶企盈利,推进全县脱贫致富,这是正安打造正安白茶品牌的终极目标。

观察中国白茶之乡落户正安的成功背后,值得借鉴思考的是正安的决策层善于谋划:紧跟市场,放远目光,品牌运势,宣传造势。

为全方位提升正安白茶知名度和美誉度,迅速扩大在外影响力,正安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007年至今,正安县茶产业生产领导小组组织企业参加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内蒙、甘肃、贵阳、遵义等省内外茶事活动30多次,获得32个金奖。

上善若水至境唯白的正安白茶广告牌,在贵州境内高速公路干线已经实施全覆盖。

2009年,正安县成功申报正安白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获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

这些年,正安县将正安白茶作为区域主推公共品牌,注册国有公司,整合品牌和市场。2010年5月,县财政注资500万元注册成立了贵州正安璞贵茶业有限公司,全权经营正安白茶。

2011年5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审查批准正安白茶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年获评贵州省着名商标。

2011年7月5日至7日,中央领导人出访波兰,随团携带的50套正安白茶作为国礼馈赠波兰国际友人。

2012年,经国家农业部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正安白茶品牌价值为1.06亿元人民币。

2012年11月28至29日,获评中国奢侈品联合会(CLIA)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奢侈品峰会2012年度最具奢侈品潜力中国品牌。

正是这一个个数据、一件件实事的聚沙成塔,把中国白茶之乡这一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挂在了正安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头上,放射耀眼光芒。

事实证明,正安县打造正安白茶品牌,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战略的前瞻性和正确性,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不可估量。

国务院参事、国务院扶贫办原主任、农业部原副部长刘坚对正安县通过正安白茶品牌为引领,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此减贫摘帽、脱贫攻坚、实现小康的做法给予高度肯定。

农业部农业局原副局长、高级农艺师、着名茶叶专家高麟益这样评价:白茶是好东西,是中国茶的好品种。正安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生态好,发展茶叶有许多优势和条件,尤其是正安白茶的氨基酸含量高,香气浓,保健功能效果好。正安白茶内在的品质很有市场竞争力。

正安县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打造白茶知名品牌,造福正安人民,为正安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深受老百姓拥护;其典型经验,对促进贫困地区农民脱贫增收,早日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大意义。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刘真如此评价。

贵州省农委副主任胡继承对正安白茶品牌运作理念大加赞赏,认为正安县6年时间创造性地推出了这一极具优势的品牌,走出了一条捷径,为黔茶增光添彩,是黔茶中的一大喜事。

12月24日,在遵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白茶之乡(贵州正安)新闻发布会上,副市长刘兴万说,正安获得中国白茶之乡,体现了正安县委、县政府坚持走品牌差异化发展道路,全力打造正安白茶公共品牌战略的积极成果,这种经验值得在全市借鉴推广。

前不久,正安县与全国着名的太平洋建设集团、华致酒行等联手同盟,正安白茶不断成为国际国内政要关注的产品,正以高贵的气质走进高级管理人员、知名企业、商界成功人士的视野,其高端产品的形象在找寻找价值归属的市场中迸发出青春活力。现在,正安白茶供不应求,价格不断提升,2009年3000元/斤,2010年4500元/斤,2011年8000元/斤,2012年8000-15000元/斤。市场价供不应求,同时对正安其它绿茶的带动效果明显,价格普遍上涨60\%。茶农收入稳步提升,群众投入茶叶生产的积极性不断高涨,茶产业建设深得人心。其强劲的品牌力量,已经成为引领正安县特色农业产业的一面旗帜。

去年,正安白茶产量达1.2万斤,可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今年白茶投产可达3万亩,全县茶叶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

在正安白茶的引领下,全县茶产业快速发展。根据各重点茶区的海拔、生态、气候、土壤、劳动力分布等特点,有针对性的布局国家级优良品种和特色品种的种植。因定位高端、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全县茶产业发展正朝着既定目标坚实地迈进。

截至2012年,全县新建无性系高标准茶园达23.5万亩,老茶园改造2万亩,茶园总面积达25.5万亩,其中白茶11万亩。新增现代化、标准化、清洁化加工厂近20个,现有规模化加工企业30多个,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20余个,茶农+合作社+公司的产业链条基本实现。全县8万口沼气池,为25.5万亩茶园提供了可靠的有机肥源。

按照正安县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县将新建茶园38万亩,茶园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正安白茶达15至20万亩,无性系良种率达到98\%以上,有机茶园认证8万亩以上,无公害认证全部通过。建茶青交易市场30个,建茶叶交易市场1个,建加工厂200家。争创国家级龙头企业1至2家、省级龙头企业6至8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以上。

到2020年,全县投产茶园达30万亩以上,按绿茶亩产值3000元以上、白茶亩产值5000元以上计算,届时正安茶产业综合效益将达40亿元以上。

中国白茶之乡的获得,无异为正安蓬勃发展的茶产业注入了兴奋剂,更加坚定了正安县打造中国白茶第一县的底气和决心。就2012年的这个冬天,正安县仅用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就新种植集中度强、规模化明显、高质量水平的茶园7.5万亩,其规模、速度再创正安之最、全省之最。

正安县委书记王忠、县长邓兆桃表示,茶产业已成为全县跨越贫困、迈向小康的首抓产业,将发动全县力量倾力打造正安白茶茅台品质,让正安白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cy316.com编辑推荐

福建安溪茶业:启动国际战略


福建安溪茶业:启动国际战略

福建安溪茶业:启动国际战略

2010年,泉州茶业的发展开始更大胆地着眼于国际市场营销攻势,吸引了世界的眼光,并取得良好成效;在终端建设上,泉州茶企首次将自己的专卖店开到境外去,图谋以香港为跳板撬动国际市场;安溪茶企组团赴欧考察,确定抱团开拓欧洲市场,将在欧洲开设以“安溪”这一集体命名的专卖店。

●世博攻势连连

世博会以其广泛的国际影响力被我国经济界视为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又一难得的市场推广渠道。对于这样一场五年一届的全球盛会,万千企业都跃跃欲试,想要从这块超级“大蛋糕”中分得一杯羹,志在拓展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福建茶企更是不甘落后,纷纷摩拳擦掌,风风火火地展开世博。在世博会落幕后,可以了解到此次福建茶企对接上海世博会有四大渠道。

一是进入位于世博核心区域的联合国馆。经筛选进入联合国馆的“世博十大名茶”中,安溪、武夷岩茶、福鼎白茶上榜。参展茶企可在其产品外包装上使用联合国馆标志,还可在产品上印刷“世博会指定礼品茶”和“世博名茶”字样。福建省还选送8位师,在联合国馆接待各国贵宾。福建省学会在联合国国际信息网馆争取了22平方米的展位,遴选全省26家企业在这里分批推广福建茶。

二是在福建馆显要位置设立专门的互动区,世博会期间在这里进行展示、表演及品茗、赠饮活动。福建省还选择了近10家省内企业,轮流展示、武夷岩茶、坦洋等闽茶精品的风采。

三是在世博园区内的公共餐饮区设茶餐厅。福建省茶企在世博园公共餐饮区开设了400平方米的茶餐厅,提供福建各种茶食,成为入驻世博园区的料、茶食品服务商。

四是特许经营和名茶评选。福建省学会获得了世博会特许商品零售商和生产商的资格,组织茶企在世博会期间推广闽茶。

世博会期间,泉州茶业围绕世博会所展开的多样化取得良好效果,参展茶企特别推出的“世博茶”销售旺盛,内、外销双双实现增长,影响力同时得到进一步提升。谈到“世博茶”的销售情况时,参展企业无不喜上眉梢。

形势喜人,安溪茶业乘胜追击,趁热打铁,于2010年7月13日在上海正式启动以“世博名茶安溪让都市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茶宣传活动。此次活动,可谓是安溪产业发起的第二轮世博攻势,共有7家知名茶企参与其中。业内人士表示,借上海世博会举办之机,此次活动可谓是让安溪的世博由“场内”扩至“场外”,由点及面,掀起了安溪世博的新高潮,进一步提升了安溪的影响力。

反思中国茶叶品牌发展现状


文章的最前面,我们先来看两个实验:

1、可乐换瓶试验

可口可乐与非常可乐的“换瓶试验”,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在试验中,试验人员将可口可乐倒进非常可乐的瓶子里,而把非常可乐倒进可口可乐的瓶子里,在被试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分别饮用了两个瓶子里面的饮料,然后要求比较两种饮料的口感。

被试者在分别饮用之后,都对可口可乐瓶子装的饮料报以赞赏,认为可乐还是“可口可乐”的好,不愧是美国百年的大品牌。而对非常可乐瓶子装的饮料表示不屑,认为国产可乐和可口可乐存在一定的差距。

从这个“换瓶试验”,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两种饮料截然不同的态度,并非来自于两款饮料的品质,而是来自于装饮料的瓶子不同的商标,也就是品牌的名称。可口可乐的名称已经深深地刻在消费者的大脑中,并且打上了“最正宗”的可乐的烙印。这样的烙印并非来自于可口可乐的品质,而是来自于可口可乐赋予的“品牌文化”。

2、普洱茶实验

当普洱茶从几元、十几元飙升到几千元、上万元的时候,有人做了一个实验。把普洱茶、绿茶、花茶和铁观音放在一起浸泡,请客户品尝赏鉴。在几乎所有的试验中,普洱茶都排到了最后,与当时市场上如火如荼的普洱大势相比,这一点显得尤为矛盾。

两个实验在笔者看来,品牌的力量是超越产品品质的力量的,在品质达标已经成为市场准入前提条件的今天,品质已经不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而品牌则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茶行业是一个拥有古老历史的行业,西方对中国的了解最早就是从丝绸和茶叶开始的,丝绸之路除了给西方带去丝绸,更让西方的王公贵族养成了喝茶的高雅习俗。茶叶这个天赐的“神叶”,可以说是一个极为奇妙的艺术产品。代代相传的制作技艺充满了神秘与传奇的色彩,复杂多变的制作程序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越是历史源远流长的老字号,其品牌价值就越大,在这一点上,茶行业呈现出了永不改变的历史定律。其实,历史对于茶叶,就譬如茶叶对于中国一样,不仅弥足珍贵,而且意义非凡。

同时,中国茶叶行业集中度非常低,据统计,仅云南的普洱茶企业就3000多家,其他茶叶产地的企业更是不计其数,然而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却屈指可数,知名品牌更是凤毛麟角。不产一片茶叶的英国立顿红茶年销售额在30亿美元以上,而全球茶叶产量最高的中国,最大的茶企年销售额仅10亿元人民币。目前中国六七万家茶厂中,注册品牌的仅有1000家左右,在总体实力上甚至敌不过一家英国立顿。

20世纪80年代,英国立顿红茶进入中国时,并没有引起国内的茶企警觉。经过十余年的蛰伏与市场积累,立顿突然施出强手,开始进入广州、上海等地的高级宾馆和酒店,进而生产本土化的绿茶、花茶和乌龙茶,直接杀入终端茶包的销售,甚至立顿铁观音都卖到了安溪门口——厦门。此时,中国茶行业才忽然意识到品牌提升的迫切。

近年来,云南普洱政府扛起了地域营销的大旗,通过政府的公关,将云南的普洱茶推向了巅峰,云南的普洱茶伴随着地域的“大营销”,乘风破浪,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茶叶的翘楚。

从普洱市的公关案例来看,对于做大一个区域性的产业来说,政府是成功的,在把当地特色资源和文化推向整个世界的同时,也做大了普洱茶市场的蛋糕,当地的茶叶企业和当地的政府都是最终受益者。

企业培训讲师谭小芳认为,遗憾的是,我们在这一浪潮中,并没有看到“品牌茶”的出现,尽管出现了数家扬言要塑造品牌的普洱茶经营企业,但其操作方式还停留在做“产地茶”的层面,拜拜丧失了这一借势营销的好机会。

在中国的茶人经历了多年的艰苦创业后,在中国的茶叶市场发展必须要迈向一个新的阶段之始,中国茶叶市场的发展,必须要依靠新的市场营销观念的指导,才能突破目前的瓶颈,才有能力与对中国茶市场虎视眈眈的国内与国际的成熟品牌进行竞争。

日照茶产业发展暨品牌建设研讨会


日照茶产业发展暨品牌建设研讨会

日照茶产业发展暨品牌建设研讨会

7月15日,日照市举办茶产业发展暨品牌建设研讨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薄明出席会议。

本届研讨会由日照市贸促会、市农业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主办,主题是“产业化.品牌—日照茶产业整体突破之道”。来自全国的茶界专家、学者以及日照茶界人士参加了会议,共同探讨日照茶产业发展思路,共谋日照茶产业发展大计,旨在进一步提高日照绿茶的市场竞争力,推动日照绿茶向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做大做强日照绿茶产业。

国际茶研究会副会长于观亭、流通协会秘书长吴锡端等茶界专家在研讨会上就绿茶质量、品牌、产业发展等情况分别作了主题演讲。

专家纵论:茶马古道,提到国家战略层面


在茶马古道未来旅游发展模式方面,可以构架一条带着游客寻找纳西文化的线路。

20年前,丽江人木霁弘等六位学者提出一个让世人耳目一新的词——“茶马古道”,从而揭开了一段曾经延续上千年的神秘历史。随后,在影视作品与商业交流的传播下,“茶马古道”如今已成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金字招牌。7月6日,300多名专家学者云集丽江,参加“2010中国丽江茶马古道文化研讨会暨生态绿色名优茶博览会”,共同为茶马古道未来的保护与开发出谋划策,一个全新的茶马古道即将再度引起全球的关注。

“举办‘茶马古道文化研讨会’,通过对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经济交流、文化交往、民族交融的研究与探讨,为丽江彰显文化魅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一次深入探索的机会,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必将为丽江充分发掘和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为经济社会和谐发挥注入新活力,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丽江市委书记王君正在开幕式上说。

茶马古道文化研讨会的召开,为丽江彰显文化魅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次深入探索的机会。

茶马古道:提到国家战略层面

“据我观察,现在从西双版纳的六大茶山开始,已经启动了整条茶马古道的申遗保护工作,普洱的各个村落,各个民族也为申遗工作做好了准备。”

7月6日上午,2010中国丽江茶马古道文化研讨会暨生态绿色名优茶博览会在丽江民族文化交流中心开幕,300多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在这里聚首,交流茶马古道及茶文化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据介绍,本次文化研讨会已经收到88篇论文,内容涉及茶马古道文化的诸多方面。

这,可以看做是茶马古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前的又一动作。

1990年夏秋之交,云南大学教授木霁弘、陈保亚等6位学者通过穿越滇、川、藏三省的文化考察,开启了云南茶马古道研究之路,也是这次考察,木霁弘等人提出了“茶马古道”这一概念。

紧接着在2003年,宁洱县投资400多万元,对茶庵塘至磨黑段12公里的茶马古道进行了修复,这是万里茶马古道中较早得到修复的一段古道。同时又投入450万元修复了那柯里4.4公里的茶马古道,并将那柯里建成了第一个茶马古道文化小镇。

2007年,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正式成立,研究所成员花了近一年时间,基本摸清了茶马古道纷繁复杂的线路。

2008年11月18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亲临踏访那柯里茶马古道遗址,并对云南各级政府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今年4月1日,由澳门民政总署主办,云南省文物局、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协办的“千年印记——茶马古道风情展”在澳门卢园茶文化馆揭幕,这是在海内外首次以茶马古道文化为主题举办的展览。

6月3日至5日在普洱召开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普洱论坛——茶马古道遗产保护”,首次启动了国家层面对于茶马古道的保护,同时,茶马古道沿线的各省市区在论坛上达成共识,将在未来加强交流,统一策划,共同保护这条古道,并争取将“茶马古道”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要求我们尽快完成申报的准备工作。目前,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已做了规范的文本,省政府多次开会研究讨论,已将其列入云南省未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长远目标规划的重要内容。”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白庚胜在开幕式上说:“上个月我们普洱召开国际会议,今天是丽江市人民政府为茶马古道的申遗工作进行的届时研讨会,可以说,丽江在历史上,为茶马古道的存在、保护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白庚胜说,丽江的三项世界遗产都离不开茶马古道,丽江改革开放三十年,解放六十年,以至辛亥革命以来,我们进入近代史的每一天,每一个历史时刻,都在延续着茶马古道的精神,都在开拓着茶马古道的未来。今天这个研讨会,也会为茶马古道的申遗工作做出新的贡献。

“据我观察,现在从西双版纳的六大茶山开始,已经启动了整条茶马古道的申遗保护工作,普洱的各个村落,各个民族也为申遗工作做好了准备。”白庚胜说:“昨天中午我在祥云吃饭,以前路过祥云,永远都是干旱的,寂静的祥云,现在他们正在进行伟大的社会产业转型。全省各地,都在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做茶马古道的保护和重建工作。”

申报世遗:保护工作是前提

“曾经有人问我,说我们不停地申报世界遗产,有什么好处?我反问他,我们的祖宗给我们留下一个祖国,你认为有什么意义?祖宗给我们留下这个祖国,包括了文化的传承,包括了保护的责任,包括了享受的自由。”

7月1日,国家文物局,白庚胜如坐针毡。这天,他陪同云南省副省长高峰前往国家文物局汇报工作,国家文物局领导在肯定了云南省申报文化遗产工作的同时,对省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质疑。面对诸多的问题,白庚胜“想反驳,但只觉得自己词穷”。

“首先,国家文物局领导高度评价了我们丽江在申遗工作当中所作的努力,例如云南有四项世界遗产,丽江独得三项,而且其中两项——世界记忆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己独立申报完成。”白庚胜话锋一转:“但同时,他可能不知道我是丽江人,很不客气地提到了我们丽江古城的保护问题。”

白庚胜转述了国家文物局领导给他讲述的故事:“有一次到古城,丽江负责陪同的同志告诉国家文物局领导,我们丽江现在可以买到全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领导立刻毫不客气地反问这位同志,这是你们的光荣吗?世界文化遗产是为了能让你们买到世界上任何东西而授予你们的吗?那是因为你们这里有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的遗产。”

在会谈中,国家文物局领导向白庚胜表示,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云南现有的四项遗产,特别是丽江的三项遗产,不同程度的受到联合国及国内外专家的质疑。他说,联合国官员对哈尼族梯田的申遗,和茶马古道的申遗都给予关注,但是,首先必须做好现有遗产的保护。以证明云南人民有文化遗产认识的深度,有管理遗产的能力,有利用遗产的水平。而并不是在利字当头的情况下,进行无限度的开发,并造成巨大的破坏。

白庚胜说:“有些地方建了很多宾馆,很多停车场,很多收费站。国内外的专家在进行考察的时候,对这种利用优先,保护在后,对以功利为目的的申遗工作,提出了一定的质疑。”

“曾经有人问我,说我们不停地申报世界遗产,有什么好处?我反问他,我们的祖宗给我们留下一个祖国,你认为有什么意义?祖宗给我们留下这个祖国,包括了文化的传承,包括了保护的责任,包括了享受的自由。”白庚胜认为,我们的有些思路,和联合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相去甚远。但我们既然加入了这个公约,那我们的一言一行就要遵守这个公约的责任、义务。

旅游开发:纳西文化是卖点

茶马古道旅游的开发可以让游客全方位感受到丽江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互动,从更深的层次,了解到丽江之所以成为一个多元文化沉淀的历史原因。

“现在所有游客都挤在丽江,感觉在丽江已经把纳西族的文化看透了,那是一种误区。游客还没有真正走进去,看到丽江对于整个周边以及在茶马古道沿途的文化辐射。在明代以来,在茶马古道沿途形成了一些很有特点的村落,这些都是丽江纳西族文化对其地区的辐射。所以在茶马古道未来旅游发展模式方面,可以构架一条带着游客寻找纳西文化的线路。”云南省社科院副院长、纳西族学者杨福泉在谈及茶马古道旅游路线的开发模式时说。“沿着茶马古道前行,你能发现更多关于纳西族的秘密。比如像芒康县的盐津,那里的制盐方式、文化多样性等都很有特色。既保留了东巴教的一些仪式,也有一些教堂。”杨福泉对记者说,在途经盐津的时候,专家组里的很多学者都认为以盐津的文化多样性,以及独具特色的江水淘盐制盐方式都可以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再比如说整个茶马古道上的宗教文化、木氏土司在整个统治范围的对外文化输出,植物耕作技术的外延,其实这些都可以作为很好的卖点。”杨福泉说,这样就可以让游客全方位的感受到丽江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互动,从更深的层次,了解到丽江之所以成为一个多元文化沉淀的历史原因。

“茶马古道文化可以展示丽江的另外一个特点,它把商贸与文化之间的互动结合了起来。”云南大学教授、云南茶马古道研究会副会长木霁弘对记者说,“这实际上与丽江市委市政府打造‘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目标是相吻合的。茶马古道形成的一种文化精神,文化品位。可以让人们找到纳西族文化和茶马古道文化在历史上结合形成的一些传统,可以将其注入到‘精品旅游’的建设之中。”

福鼎白茶的历史文化及发展


福鼎有这样一个传说,太姥山古名才山,尧帝时,有一位蓝姑在此居住,以种蓝为业,为人乐善好施,深得人心。她常用将所种的绿雪芽茶作为治麻疹的良药,救活了无数小儿。人们感恩戴德,把她奉为神明,称其为太母,这座山也因此名为太母山。到汉武帝时,派遣侍中东方朔到各地授封天下名山,于是太母山被封为天下三十六名山之首,并正式改名为太姥山。古白茶的诞生与福鼎民间流传的太姥娘娘之蓝姑传说不谋而合。

也有学者认为,白茶的起源至少在唐朝之前。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七之事》曾引用《永嘉图经》的一句话:“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椽教授在《茶业通史》中指出永嘉县南三百里是福建的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闽东)已有“白茶”品种。民国《太姥山全志》的作者卓剑舟诗中有“闻道郑渔仲,品泉兰水涯,可曾到此洞,一试绿雪芽”之句,郑渔仲即宋朝史学家莆田人郑樵,从诗中可以看出卓剑舟认为宋朝的郑樵曾品饮过“绿雪芽”白茶。另据央视报道,2009年考古工作者在曾经创建了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吕氏家族墓的发掘中,发现了距今1000多年前的茶叶,更让大家惊奇的是,这些千年以前的茶叶还是茶叶中少之又少的极品白茶。尽管福鼎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但是史书文字记载相对较少,以至于很少人了解白茶的历史悠久。

明代田艺蘅所著的《煮泉小品》中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且断火气耳……生晒茶沦于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其中“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就是白茶的加工方法,这也表明白茶的品质接近自然,品质良好。这是有关白茶生产与品质的较早历史记载。后来,明代闻龙在《茶笺》(1630年)进一步追述“田子以生晒不炒不揉者为佳,亦未之试耳”。这种“不炒不揉的制茶方法”,正是当今白茶制法的特点,即将“取芽”、“生晒”、不炒不揉融为一体。

明清时期,太姥山茶(尤其绿雪芽)的声名更盛。明代谢肇淛《太姥山志》里多处提到太姥山产茶。明代陆应阳在《广舆记》中写道:“福宁州太姥山出名茶,名绿雪芽。”清初周亮工《闽小记》、郭柏苍《闽产录异》、吴振臣《闽游偶记》、清邱古园《太姥山指掌》等文献中都有关于“绿雪芽茶是也”的记载。民国卓剑舟著《太姥山全志》时就已考证出:“绿雪芽,今呼白毫。香色俱绝,而犹以鸿雪洞产者为最。惊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售国外,价与金埒。”太姥山一片瓦寺(鸿雪洞旁)的僧人至今仍沿用古法制作绿雪芽(现已由丹井茶室一阙姓居士打理),每年架梯到鸿雪洞顶采摘野生茶树的芽,晾晒成茶后待客,成品如白毫银针。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当地田野调查,普遍的观点认为福鼎是中国白茶的原产地,其生产白茶的历史悠久。福鼎白茶贸易也是历史悠久。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鼎沙埕港设贸易口岸,出口茶叶。清嘉庆初年,“白毫银针”被誉为世界名茶,是英国女王酷爱的珍品。1910年起,“白毫银针”畅销欧美。清末民初时,福鼎白茶已远销欧亚39个国家和地区。《太姥山全志》曾有记录:“运售国外,价与金埒。”2011年,在西泠印社春拍场上,有数品民国四年(1915年)参展“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精茶”原装登场,1915年英文印鋻宛然尤在。其中,福建的马玉记白茶荣获当年巴拿马万国会的金牌奖章,此款参展茶采用精选芽尖制成,虽时光流逝百年但其茶身的白毫依然清晰可见,保存之完好堪称奇迹。根据福鼎点头柏柳村梅伯珍(梅筱溪)在民国时写的《筱溪陈情书》中所记,福建马玉记白茶都是由梅筱溪提供的。

种种资料表明,福鼎产茶历史悠久,茶史遗存丰富,一些古籍记载和论述无不彰显着福鼎白茶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和其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福鼎茶叶的演绎文化历史,正是中国茶叶发展史的缩影。因此,品饮白茶,是个缅怀祖先勤劳智慧、体验悠悠古典情怀的过程。

古代茶具发展


茶具,是我国古代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讨论茶具史的兴衰,也可以看到茶文化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茶具也有其本身独到的发展过程,从中还可以看到陶瓷制造的艺术造谐。

古代茶具的概念及其种类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触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萧疏桂影移茶具之语,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句。南宋诗人翁卷写有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的名句,元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说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这类饮茶器具。事实上现代茶具的种类是屈指可数的。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范围。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

茶籯是箱笼一类器具。唐陆龟蒙写有一首《茶籯诗》金刀劈翠筠,织似波纹斜。可知茶籯是一种竹制、编织有斜纹的茶具,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唐皮日休《茶舍诗》日阳崖忱自屋,几日嬉嬉活,棚上汲红泉,焙前煎柴蕨,乃翁研茶后,中妇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诗词描写出茶舍人家焙茶、研(碾)茶、煎茶、拍茶辛劳的制茶过程。

古人煮茶要用火炉(即炭炉),唐以来煮茶的炉通称茶灶,《唐书陆龟蒙传》说他居住松江甫里,不喜与流俗交往,虽造门也不肯见,不乘马,不坐船,整天只是设蓬席斋。束书茶灶。往来于江湖,自称散人,宋南渡后誉为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压波堂赋》有笔床茶灶,瓦盆藤尊之句。唐诗人陈陶《题紫竹诗》写道:幽香入茶灶,静翠直棋局。可见,唐宋文人墨客无论是读书,还是下棋,都与茶灶相傍,又见茶灶与笔床、瓦盆并例,说明至唐代开始,茶灶就是日常必备之物了。

古时把烘茶叶的器具叫茶焙。据《宋史地理志》提到建安有北苑茶焙。是有名的,又依《茶录》记载说,茶焙是一种竹编,外包裹箬叶(箬竹的叶子),因箬叶有收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茶叶烘黄,茶放在茶焙上,要求温度小火烘制,就不会损坏茶色和茶香了。

除了上述例举的茶具之外。在各种古籍中还可以见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宪、茶笼、茶筐、茶板、茶挟、茶罗、茶囊、茶瓢、茶匙等。究竟有多少种茶具呢?据《云溪友议》说: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学家《茶具十咏》和《云溪友议》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种。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与今是有很大不同的。

打造茶叶品牌需要有科学的品牌知识


品牌是一门科学,有很多重要的理论。现在茶人们确实已经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但是在进行品牌管理的过程中却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误区。首先就是目光短浅,过分重视眼前利益。其次是重外表轻内容。以为设计了一套VI标识就可以做成强势品牌,却不知企业的价值观是什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在哪里。第三,重广告轻营销。企业舍得出钱请明星拍广告、斥巨资争夺黄金时间段,却不愿投入资金进行调研及建设营销通路。第四,重知名度轻美誉度。知名度固然重要,但它只是建立强势品牌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第五,重价格轻服务。市场经济中运用价值规律创造品牌无可厚非,但不能打恶性价格战,损害行业长足发展,更不能轻视必要的服务。最后,重洋轻土,即过分看重国际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指导。

我们常说,一个立顿的市场销售额就要比全中国茶叶的市场销售额大,中国要培养出像立顿这样的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也应该乐观地看到,尽管目前在茶叶品牌竞争中我们暂时是要比立顿等国外品牌落后,但在以后的竞争中,我们国内的茶叶品牌也不一定会输给他们。我们都看到了,现在国家在世界各地100多个国家设立了孔子学院,我们一直在谈崛起,崛起不光是经济、科技上的崛起,更重要的还有文化上的崛起,我们中国在经济和科技上都还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我们的文化却并不落后于他们。而茶和文化又是能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利用我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茶馆开到世界各地去,其影响力将远远大于孔子学院。中国人需要茶,世界人民也需要茶馆,因为茶是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家园。

茶的发展


随着茶叶的传播,目前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几乎遍及全国和世界五大洲的国家和地区。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加之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因此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居世界之首。我国地跨六个气候带,地理区域东起台湾基隆,南沿海南琼崖,西至藏南察隅河谷,北达山东半岛,绝大部分地区均可生产茶叶,全国大致可分为四大茶区,包括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全国茶叶产区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尤以浙江和湖南产量最多,其次为四川和安徽。甘肃、西藏和山东是新发展的茶区,年产量还不太多。近年来,我国茶园面积已达1600多万亩,年产茶叶40万吨左右,茶叶出口量达13.5万吨左右。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全国茶叶科研机构和教育机构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已建立健全了科研和教育网络,大量的研究成果已推广应用,科学种茶、科学制茶和茶业管理的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这为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茶叶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并成为三大饮料之一,所以世界茶业的发展速度也很快。目前,世界五大洲中已有50个国家种植茶叶,茶区主要集中在亚洲,茶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产量的80%以上。

茶叶生产和饮用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人们对茶叶的需求也出现新的要求。这是因为,在社会发展中,一旦人们对衣、食、住、行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就特别注重保健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茶,这种天然保健饮料必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与此同时,由于它含有大量的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和防病的成分,更会吸引大量消费者去饮用它。茶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

中国古代重要茶事进程录:

◆原始社会

神农时代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说,当为茶叶药用之始。

◆西周

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得最早记述。

◆东周

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公元前547---公园前490年)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据《晏子春秋》)

◆西汉(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这表明四川一带已有茶叶作为商品出现,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僮约》

◆东汉(公元25--220年)

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

◆三国(公园220265)

史书《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孙权的后代)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

◆隋(公元581--618年)

茶的饮用逐渐开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

◆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

唐太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

公元8世纪后陆羽《茶经》问世。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现专用的茶具。

◆宋(公元960--1279年)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开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宫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元年间(公元1107年)亲著《大观茶开》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

◆明(公元1368--1644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茶司马,专门司茶贸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叶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19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18年,皇朝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

◆清(公元1644--1911年)

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

康熙8年(1669年)印数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万丹运华茶入英。

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担,开中国内地茶叶直接销往英国市场之先声。

1690年中国茶叶获得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光绪31年(1905年)中国首次组织茶叶考察团赴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考察茶叶产制,并购得部分制茶机械,宣传茶叶机械制作技术和方法。

1896年福州市成立机械制茶公司,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制茶业。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5425.html

上一篇:闲话“滇红”

下一篇:隐藏在重庆盖碗茶里的暗语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