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御品红微茶百科】我国历史名茶完全手册

2021-09-01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御品红微茶百科】我国历史名茶完全手册”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御品红微茶百科】我国历史名茶完全手册”相关知识!

在我国数千年的用茶历史上,有过非常多的茶叶品种,特别是一些贡茶、名茶,备受茶客和文人的雅士的钟爱。现以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名茶分述如下,以乡食网友们。

唐代:据唐陆羽《茶经》等历史资料记载,唐代名茶计有50种,如:紫笋茶、阳羡茶、霍山黄茶、蒙顶茶、昌明茶、茶萸茶、衡山茶、鸠坑茶、仙人掌茶大部分属蒸王青团饼茶,少量是散茶。

宋代:据宋微宗《大观茶论》等记载,宋代名茶计有90余种,如建安茶、谢源茶、五果茶、普洱茶、白云茶、花坞茶、龙井茶大部分仍以蒸青团饼茶为主,各种名目翻新的龙风田茶是宋贡茶的主体。

元代:据元马端陆《文献通考》等记载,元代名茶计有40余种,如:头金茶、骨金茶、泥片茶、绿英茶、早春茶、大巴陵茶、雨前茶

明代:据明顾元庆《茶谱》记载,明代名茶计有50余种,如碧涧茶、薄片茶、白露茶、绿花茶、白芽茶

清代:清代名茶、除绿、黄、黑、白、红等品种外,还发展了新品种--乌龙茶,在这些茶类中有不少品质超群的品目,并逐步形成了至今还在继续保留着的传统名茶。清名茶讣有40余种,如:武夷岩茶、黄山毛峰茶、西湖龙井茶、凤凰小仙茶、青城山茶、贵定云雾茶、湄潭眉尖茶

cy316.com延伸阅读

中国历史名茶


说到历史名茶,中国说第二就没有人敢说是第一吧,不论是西湖龙井,还是云南普洱,或是武夷岩茶都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中国有数千年的饮茶历史,当茶成为一种日常所需要的商品之后,特别是当茶叶成为贡品之后,全国各地的优秀茶种,也被逐渐发掘出来。

在各个历史朝代不断涌现出一些珍品茶叶,经过时间的沉淀,他们便成为了闻名于世的世界名茶。

历史名茶,不但有着卓绝的品质和口味,往往还有着相关的文化背景。比如:产于杭州西湖的西湖龙井茶,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品种,历史可追溯到唐代,而北宋时龙井茶区已初具规模,苏东坡曾有白云峰下两旗新,二绿长鲜谷雨春的诗句。

产于闽北名山武夷山的武夷岩茶,茶树生在岩峰之中,是中国乌龙茶的极品。18世纪传入欧洲后,备受人们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的美誉。而历史记载,唐代民间就已讲茶叶作为馈赠佳品。宋代、元代被列为贡品茶叶,元代在武夷山建立了御茶园。

总之,中国的历史名茶不进有着悠久的文化背景,更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茶中珍品。

【御品红微茶志】一脉相承的闽台民间茶习俗


中国人爱品茶,从民间茶习俗所体现出来的茶文化中,往往可以了解各民族之间、各地理区域之间的历史渊源。在福建宁德市政府挂职的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国平说,茶以一种文化的触角,深入到百姓生活的角角落落,其不仅仅是解渴的饮料,更是一种厚重的礼仪,一种生活的乐趣,一种艺术的享受。他表示,福建和台湾的民间茶习俗原本就是一脉相承,闽东的各种民间茶习俗可以说和台湾相差无几。看看闽台的茶礼婚俗便可知一二。由于福建和台湾饮茶之风盛行,男女订婚也习惯用茶礼,闽台传统婚礼的整个过程似乎都和茶息息相连。闽台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三茶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合欢见面时的合茶。只有经过三茶和六礼手续成婚的,才算是明媒正娶来的。据介绍,过去,男方随媒婆或父母到女方家提亲、相亲,女方的父母就习惯叫待字闺中的女儿端茶待客,茶杯斟满后,依辈份次序分送到男方亲客手中,由此拉开了相亲的序幕。男方家人乘机审察姑娘的相貌、言行、举止,姑娘也暗将未来夫君打量一番。当男方到女家送定(定亲)时,由待嫁女端甜茶(闽台民间叫金枣茶),请男方来客品尝。喝完甜茶,男方来客就用红纸包双数钱币回礼,这一礼物叫压茶瓶。到了娶亲这一天,男方的迎娶队伍未到女家,女家就要请吃鸡蛋茶(甜茶内置一个脱壳煮糖的鸡蛋)。男方婚宴后,新郎、新娘在媒婆或家人的陪伴下,捧上放有蜜饯、甜冬瓜条等茶配的茶盘,敬请来客,此礼叫吃新娘茶。来客吃完新娘茶要包红包置于茶杯作为回礼。结婚成亲的第二天,新婚夫妇合捧金枣茶(每一小杯加两粒蜜金枣),跪献长辈,这就是闽南、台湾民间著名的拜茶,也是茶礼在婚事中的高潮。倘若远离故乡的亲属长辈不能前往参加婚礼,新郎家就用红纸包茶叶,连同金枣一并寄上。在闽台传统婚礼现场,往往摆着一个巨大的烘炉和茶壶。按照闽台婚俗,新人跨烘炉有兴旺之意。而烘炉上的四个大字和敬怡真在闽台人眼中既是茶道,也是夫妻的幸福之道。这几个字告诫新人们,虽然两人成长背景不同,但是在婚姻生活中要牢记互敬互让,相互包容。听完这段金玉良言,每位新人再喝上了一杯象征甜蜜美满的功夫茶,他们便有了更深的感受。闽台民间之所以如此时兴茶礼,是因为在福建和台湾民间,茶树是缔结同心、至死不移的象征。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以茶为礼,取其不移志之意。福建福安一位老先生吴生,将闽台茶习俗归纳为五种类型:象征型、生活型、礼仪型、祈福型、艺术型。他说,闽台两地人都好客,客人前来,不管是否口渴都要泡给一杯茶,而来客即便口不渴也要饮上一口。在闽东福安,送给客人或走亲戚所持的糕点还被称作泡茶,意即临时泡茶来不及,且以糕点代茶饮,可见敬上一杯茶之礼更重于糕点。时下,正是清明时节,许多台胞回乡扫墓,他们和自己的骨肉亲人一起拜祭祖宗时,也在扫墓归来的龙籽袋里放置茶叶,以祈求福至财临、家丁兴旺。回到村里,他们和乡亲们泡上两杯茶,更是有着叙不完的两岸情谊。

我国历史深处的茶马古道


千百年来,在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和金沙江的幽深峡谷之间,在川、滇、藏三省交汇的大三角的原野丛林之中,盘曲延伸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条古道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飞仙关,过始阳,走天全,出禁门关,翻二郎山,过泸定,至康定,到西藏,然后进入尼泊尔。古道险窄幽深,斗折蛇形,曲曲折折,这就是与丝绸之路齐名天下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不仅是世界上地势最高,地理形态最为复杂的商业要道,它更是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传播的通道。

四川、云南是我国茶叶的主产区,天全边茶享誉蜀中。与盛产茶叶的川蜀地区唇齿相依的藏族同胞世世代代对茶叶却是十分的渴求,在汉文史料中多有藏人嗜茶如命,艰于粒食,以茶为命,如不得茶、非病即死之类的记载。藏族民族中也有汉家饭裹腹、藏家茶饱肚,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虽然对茶情有独钟,但由于酷寒的高寒气候,茶叶根本无法种植,只能依靠于川、滇茶叶入藏供饮,中原地区少有马匹,纵有些许,也皆体弱质差,而地处高原地段的西藏康巴正好盛产良马,这种出产与需求的互补,促使两个伟大的民族走到了一起。于是茶马互市诞生了。

茶马互市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时期。当时,茶叶用作饮料,在全国各地皆为常事,而藏族同胞,尚未大饮。虽此前贞观十一年文成公主下嫁给藏王松赞干布,就带来了大批茶叶,其后亦有茶叶进入藏区,然而其清新明目,健脾养胃,祛劳提神的功效非常人皆知,因而饮茶之习惯尚不得善遍,全民饮用当推至后期。当然也是从官至民。唐代作家李肇在《国史补》中写道:唐朝使者常鲁公出使吐蕃,常在篷中烹茶,吐蕃赞普见后问道此为何物?,常答:此为解渴去烦之物,名茶,赞普细察,笑曰吾亦存焉,遂令从人取出大筐,常观,果为茶耳,皆为徽、闽、川之良物,然赞普不能用。后,常示之,且言其妙,至此,赞普饮之,藏胞亦然。由此可见,当时吐蕃势力强大,虽然存有大量的从外地搜罗或他人赠送作为珍贵礼物的茶叶,但除了极少赞普饮用外,常人大都不知道如何饮用,而从常鲁公在民间传以饮用之术后,喝茶的习惯也就给了藏民,茶文化开始进入藏区。藏民喝茶,汉民售之。茶马互市的兴起,无疑促进了藏汉经济的交往。唐朝在许多地方都设置了茶马司,作为市场管理机构。宋代开始,朝廷常与辽、金交战,所需军马更多,宋便将茶马交易作为一种政治手段,用以结善并控制西北各夷。当时,朝廷将茶叶的销售分为官茶和商茶,前者由政府机构采购交易,后者由茶商向户部纳税交易。但须限定数量和地域,明清两代大体沿袭旧制,只是到了清代晚期才将茶叶向民间开放。

天全是茶叶的盛产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更与藏区康巴相邻,因而茶马互市交易更盛,至明代经商户达60余家。天全边茶产量达2.9万担。过天全县城,出禁门,便是二郎山系,是茶马古道的必经地,相对于年代更为古老、被历代衙府称为官道的经荥经、泥头、磨西至泸定、康定的大路,此路俗称小路,所背之茶亦称小路茶,无论大路、小路一样要路经此处,一样要翻越三千二百多米的马鞍山和五千多米的二郎山,因而二郎山南麓山脚有地名曰两路。

翻山越岭,地势陡险,骡马难以通行,只有人手脚并用,方能攀援通行。所以各地古道中惟一造就了茶马古道上仅此从天全禁门关至康巴路段独有的风景奇观:人力背茶。背夫们相约十人、八人,每趟从茶商的库房里领取茶包,背往指定的地方。体力好的取20―25包,足有300―400斤。

背夫们领到手的茶包层叠摞好,用竹签串连固定,再以篾条编成背篼,套上双肩。背夫无论是谁皆自备食物,即玉米面和一小袋盐巴,仅此而已。胸前系着一个椭圆形的小篾圈,俗称汗剐子专用于刮汗,手里拄着一根丁字形的拐杖,拐尖镶有铁杵,俗称拐筢子墩拐子。茶包一旦上背,沿途一般不得卸下歇息,待有平缓处,领头背夫(有地方称拐子师,也有地方称大背师)便审势路段和背夫负力情形,需歇一歇了,便扎下拐子,一声吆喝,示意大家找地方歇息。拐杖就是支架,茶包垫在拐子上,拐子扎在石头上,背夫们便都挺直腰背歇脚片刻。日久天长,古道上便留下了铁杵扎下的痕迹。甘溪坡上、紫石关旁那些茶路上密布的拐子窝至今仍在荒弃而覆满青苔的石板道上隐隐现现。

古道是走出来的,这一走就是几千年,几千年漫长的岁月中,它历经风雨,铸就了历史和文明,虽然说现代文明替代了它,但它不是消失,更不是灭亡,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段美好的过去,它是人类向前发展史上一座闪耀着光彩的里程碑,它光彩背后的神奇,源自于人类的坚韧不屈和自强不息。

我国历代贡茶


贡茶是中国茶叶发展史上的一种特定现象,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有产物。贡茶使千百万茶农蒙遭苦辛,但贡茶在客观上也推动了茶叶生产技术的发展,它也是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①贡茶的起源贡茶的缘起与封建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贡茶与其它贡品一样,其实质是封建社会里君主对地方有效统治的一种维系象征,也是封建礼制的需要。贡茶的发生,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周武王时期。武王伐纣,巴蜀以茶等物品纳贡。这种现象具有极为明显的政治色彩,纳贡,即意味着君臣关系的确立。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贡品主要被用来满足君主及上层阶级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之需,即所谓致邦国之用。

随着贡品需求量的增大,贡赋制度逐渐变得严密起来。从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最后发展到设官分职进行管理。有所谓九赋、大贡。大贡即祀贡、嫔贡、器贡、币贡、材贡、货贡、服贡、物贡。茶叶就是物贡中的一类。

到了西汉时期,贡茶逐步明朗化。如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烹荼尽具之句,间接地反映了上层阶层的饮茶情况;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槚笥,反映了茶在贵族生活中的地位;后来,还有反映西汉皇室用茶的文学作品,如《飞燕外传》所述:咸帝崩后,后夕寝中惊啼其次。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见帝,帝赐吾坐,命进茶。左右奏帝云,向者侍帝不仅,不合啜此茶。

三国时期,吴国末帝孙皓,每为食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三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陈寿《三国志吴志》)这些用茶无疑属于贡品。后来,又有晋温峤上表贡茶干印,茗三百斤(宋寇宗《本草衍义》),温山出御荈(刘宋山谦之《吴兴记》)的记载。

②地方的主动贡献贡茶除了贡物制度的强制性敛取之外,还有一种地方上的主动推荐贡献现象。这种现象也是使贡茶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原因。请看以下几条资料:

义兴贡茶非旧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栖筠实典是邦。山僧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芳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厥后因之,征献浸广,遂为任土之贡,与常赋邦侔矣。

两浙茶产虽佳,宋祚以来未经进御。李溥为江淮发运使,章宪垂廉时,溥因奏事,盛称浙茶之美,云:自来进御,惟建州茶饼,浙茶未尝修贡,本司以羡余钱买到数千斤,乞进入内。(明徐献忠《吴兴掌故集》)这三条资料中,前两条表明了唐宋时期的贡焙制度的确立与这种由下荐上的进贡形式直接相关,也表明了一时一地的物产,可以通过上贡的形式,达到名扬四海的目的。

③历代贡茶概况贡茶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直至清代封建制度的寿终正寝,贡茶才随之消亡。悠悠数千年,贡茶对整个茶叶生产的影响和茶叶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中国历史名茶大全


唐朝名茶

顾渚紫笋,阳羡茶,寿州黄芽,靳门团黄,蒙顶石花,神泉小团,昌明茶、兽目茶,碧涧、明月、芳蕊、茱萸,方山露芽,香雨,楠木茶,衡山茶,东白,鸠坑茶,西山白露,仙崖石花,绵州松岭,仙人掌茶,夷陵茶,茶芽,紫阳茶,义阳茶,六安茶,天柱茶,黄冈茶,雅山茶,天目山茶,径山茶,仙茗,腊面茶,横芽、雀舌、鸟嘴、麦颗、片(鳞)甲、蝉翼,邛州茶,泸州茶,娥眉白芽茶,赵坡茶,界桥茶,茶岭茶,蜀冈茶,庐山茶,唐茶,柏岩茶,九华英,小江园,剡溪茶,歙州茶,邕湖含膏

宋朝名茶

顾渚紫笋,阳羡茶,日铸茶,瑞龙茶,谢源茶,双井茶,雅安露芽、蒙顶茶,临江二津,袁州金片,青凤髓,纳溪梅岭,巴东真香,龙芽,方山露芽,五果茶,普洱茶,鸠坑茶,瀑布岭茶、五龙茶、真如茶、紫岩茶、胡山茶、鹿苑茶、大昆茶、小昆茶、焙坑茶、细坑茶,径山茶,天台茶,天尊岩页茶,西庵茶,石笕岭茶,雅山茶、鸟嘴茶,宝云茶,白云茶,月兔茶,花坞茶,仙人掌茶,紫阳茶,信阳茶,黄岭山茶,龙井茶、虎丘茶、洞庭山茶、灵山茶、沙坪茶,邛州茶,峨眉白芽茶,武夷茶、卧龙山茶、修仁茶

元朝名茶

头金、骨金、次骨、末骨、粗骨,泥片,绿英、金片,早春、华英、来泉、胜金,独行、灵草、绿芽、片金、金名,大石枕,大巴陵、小巴陵、开胜、开卷、小开卷、生黄翎毛,双上绿芽、小大方,东首、浅山、薄侧,清口,雨前、雨后、草子、岳麓,龙溪、次号、末号、太湖,子名,仙芝、嫩蕊、福合、禄合、运合、庆合、指合,龙井茶,武夷茶,阳羡茶

明朝名茶

豪顶石花、玉叶长春,顾渚紫笋,碧涧明月,火井、思安、芽茶、家茶、孟冬、甲,薄片,真香,柏岩,白露,阳羡茶,举岩,阳坡,骑火,都广濡、高株,麦颗、鸟嘴,云脚,绿花、紫英,白芽,瑞草魁,小四岘春,茱萸、芳蕊、小江团,先春、龙焙、石崖白,绿昌明,苏州虎丘,苏州天地,西湖龙井,皖西六安,渐江天目,罗峤茶,武夷岩茶,云南普洱,歙县黄山,新安松罗,余姚瀑布茶、童家岙茶,石埭茶,瑞龙茶,日铸茶、小朵茶、雁路茶,石笕茶,分水贡芽茶,后山茶,天目茶,剡溪茶,雁荡龙湫茶,方山茶

清朝名茶

武夷岩茶,黄山毛峰,徽州松罗,西湖龙井,普洱茶,闽红工夫红茶,祁门红茶,婺源绿茶,洞庭碧螺春,石亭豆绿,敬亭绿雪,涌溪火青,六安瓜片,太平猴魁,信阳毛尖,紫阳毛尖,舒城兰花,老竹大方,泉岗辉白,庐山云雾,君山银针,安溪铁观音,苍梧六堡茶,屯溪绿茶,桂平西山茶,南山白毛茶,恩施玉露,天尖,政和白豪银针,凤凰水仙,闽北水仙,鹿苑茶,青城山茶、沙坪茶,名山茶、雾钟茶,蛾眉白芽茶,务川高树茶,贵定云雾茶,湄潭眉尖茶,严州苞茶,莫干黄芽,富阳岩顶,九曲红梅,温州黄汤

我国历史中对于茶叶的使用


如今,我们对于茶叶已经十分熟悉,对于茶叶的使用,我们最先想到的是饮用。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有时会以茶入菜或是做药,

我国历史上对于茶叶的使用有哪些?

实际上,在我国,茶叶的用途十分广泛。

这里就来从我国历史中对于茶叶的使用来了解茶叶的各类用法。

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尝食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本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

5、交际说:《载敬堂集》载:茶,或归于瑶草,或归于嘉木,为植物中珍品。稽古分名槚蔎茗荈。《尔雅释木》曰:檟,苦茶。蔎,香草也,茶含香,故名蔎。茗荈,皆茶之晚采者也。茗又为茶之通称。茶之用,非单功于药食,亦为款客之上需也。有《客来》诗云:客来正月九,庭迸鹅黄柳。对坐细论文,烹茶香胜酒。(摘自《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此说从理论上把茶引入待人接物的轨畴,突显了交际场合的一种雅好,开饮茶成因之交际说之端。

我国历史上辉煌的茶叶之路


据报道,日前,中国与中亚及周边7国达成协议,在中国和欧洲之间建设一条造价为192亿美元、足以与历史上丝绸之路相媲美的现代贸易通道。阿富汗、阿塞拜疆、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已同意在该地区投资建造公路和铁路,建设工作将于明年开始,预计2018年结束。据悉,亚欧间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而目前通过中亚运输的贸易额不足1%,而在200多年前,这里曾是亚欧贸易的通道,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通往北欧的茶叶贸易就是通过这条线路运输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人们又习惯地将这条道路称为茶叶之路。所以,今天重建中欧之间的贸易通道对于当年的茶叶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茶叶之路与丝绸之路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两条最负盛名的国际贸易黄金通道。汉通西域的丝绸之路犹如一条生命的脐带,将亚洲、欧洲和非洲的文明连成一体,是东西方古文明交汇的血脉。茶叶之路,全长约5000余公里,南起福建、浙江、两湖诸省,北至俄及北欧各国,长达数千公里,时间长达200年。

据悉,在当年的万里茶路上,经营茶叶的并非生产、加工茶叶的福建人,而是山西商帮。前两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乔家大院》,人们往往以为茶叶贩运中最为著名的是乔氏家族,而事实上当年最为显赫的并非乔家,而是山西晋中市榆次区的常氏家族。明弘治年间,由山西太谷惠安迁到榆次的常氏家族,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以财取天下之雄才大略、敢为天下先之豪迈气概,万里驰骋,坚韧不拨,开创了中俄茶叶贸易的漫漫长路。

常氏家族制茶于武夷山,将武夷山茶区采购的茶叶就地加工成茶砖,水运到茶叶港汉口,再经汉水运至襄樊和河南唐河、杜旗。上岸由骡马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晋城、长治、太原、大同、张家口、归化(今呼和浩特),再改用驼队穿越1000多公里的荒原沙漠,最后抵达边境口岸恰克图交易。俄商将茶叶再贩运至伊尔库次克、乌拉尔、秋明,直至遥远的彼得堡和莫斯科。恰克图是中俄茶叶贸易的桥头堡。由于当年沙俄政府积极从事对华贸易,使沙俄政府和茶商获利丰厚。所以有一种说法,一个恰克图抵得上三个省。

据史料记载,17世纪俄输入的茶叶很少,后期才有少量茶叶出售。1792年第二次《恰克图条约》签定后,茶叶贸易开始繁荣,18世纪末,茶占中俄贸易总值的30%,1810年,砖茶、白毫茶共输入24570担。经营茶叶的商人全部是晋商,最为兴盛的时候曾达100余家。而常氏一门,从常万达于乾隆时从事此项贸易开始,子孙相承,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7朝,沿袭150多年,尤其到了晚清,在恰克图数十个较大的商号中,常氏一门竟独占其四,堪称为清代本省的外贸世家。因为常氏在对俄贸易中极具远见和谋略,又极为注重信义,很快就得到俄商及俄国政府的重视,不久便将生意做到恰克图以北的俄国境内,在俄国境内的莫斯科、多木斯克、耶尔古特斯克、赤塔等地区乃至欧洲的其他国家都有了他们的茶庄分号。在晋商的茶叶生意过程中,绵延数千里的茶叶运输,陆地、水路、山路还有劫匪,他们不畏艰险、吃苦耐劳,为茶叶走向北欧各国打开了通道,在中国茶叶历史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世纪90年代,内蒙古著名作家邓九刚重走了历史上的茶叶之路,并深入研究了这段历史,还出版了著名的《茶叶之路》一书。他还希望能将中国历史上这条重要的万里茶路通过电视纪录片展示给世人,但由于经费问题一直被搁浅。今年是中俄文化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他家乡的安徽茶送给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俄罗斯掀起了喝中国茶的热潮,这些都将促进中国茶叶在世界上的影响。所以,研究历史上的茶叶之路对于宣传中国茶叶、促进中国与北欧各国的茶叶贸易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历史名茶——铜钹山河红》


茶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每一种茶的背后都有一个独特而迷人的故事。而我们却很难系统的将他拼凑出来,这也一直算是一种遗憾吧。可是《中国历史名茶——铜钹山河红》的出版,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铜钹山河红的完整故事,这怎能不让人激动呢?

近日,一部由厦门茶人徐庆生与徐希西合著的茶书,由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这部名为《中国历史名茶——铜钹山河红》的作品,深度挖掘了产自江西广丰县铜钹山的红茶“河红”背后的文化,让我们能够深入系统的了解一个茶的前世今生。

铜钹山位于武夷山脉江西一侧,此处茶品与正山小种一脉相承,有相似之妙。此书希望借系统性的挖掘,将品质上佳却名不经传的河红,展现在茶客面前。

在来到徐庆生的工作室后,小编看到,《中国历史名茶——铜钹山河红》全书共分八章,分别从历史、自然、人文、工艺、品饮、功效等方面解读铜钹山河红。

徐庆生说,铜钹山河红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引发了他的研究兴趣。据资料显示,铜钹山极好地保留了原始的生态面貌,以至于至今还能保有3万多株的红豆杉。“这些都源于‘千年封禁’的历史。”徐庆生说,铜钹山易守难攻,经此入闽路程短、行军快,又可补充军饷,所以多次农民起义与此处有关。于是从唐朝9世纪的黄巢起义起,朝廷屡屡封禁,最严厉的是明正德至清同治,一封三百年余年。因为千年封禁,才留下一方世外美地。

“好山好水出好茶,”徐庆生说,此处自古生产茶叶,特别是受福建影响,清代就生产出了充贡的红茶、青茶。其茶形美色好,滋味醇厚香甜,润爽滑口,无滞涩感,有明显的高山韵味。在茶品以外,万里茶路由武夷向北的重要渡口——河口就在铜钹山附近。因此,铜钹山地区与中国茶对外贸易也有着极大的关系。

好茶还需展示

文化与品牌助地方茶业发展

提到铜钹山河红,著述颇丰的徐庆生感到,好酒要出巷,好茶也得出门吆喝。他表示,江西的茶文化历史悠久,但文化挖掘、品牌发展有待加强。比如铜钹山所在的上饶市,古称信州,《茶经》作者陆羽就曾隐居于此。同时,铜钹山和武夷山对比,茶园的生态条件、植被条件、品种情况都十分类似。工艺上,自古也有“河口师傅满天下”的说法。可是此处所产的“河红”相较武夷山出产的正山小种,知名度却不可相比。

“我常常说,茶叶离开文化就仅仅是树叶。好茶并不代表名茶。好茶要变成名茶,需要转化。”徐庆生认为,“这种转化的催化剂,就是福建茶企一直比较注重的茶文化和茶品牌。”

小编了解到,《中国历史名茶——铜钹山河红》已成为铜钹山所在地、历史茶区江西广丰县的首部茶叶专著,收入了当地档案馆。而作者徐庆生与徐希西,不仅系统性地挖掘梳理了广丰铜钹山河红的文化和特质,还积极联络福建著名茶企正山堂茶业,为江西铜钹山河红做高位嫁接。如今,正山堂已开辟铜钹山河红产品线,推向市场,形成双赢格局。

采访的最后,徐庆生告诉小编,好茶也要出门,更需文化与品牌。“希望更多这样有文化有品质的好茶,能进入广大茶客的生活中。”

徐庆生,副研究员、国家评茶师、厦门茶叶学会(协会)副会长。著有《中国名茶丛书·名门双姝》、《品读通仙》等茶书。

徐希西,茶文化硕士,曾参与合著出版《中国名茶·金骏眉》。

通过挖掘整理茶背后的故事与文化,让喝茶之人真正品到此款茶的蕴味,才是出书的真正目的。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3305.html

上一篇:《水浒传》里的宋代茶事

下一篇:普洱茶与西藏的关系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