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蒙 山 茶 大 事 记

2021-09-01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蒙 山 茶 大 事 记”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蒙山,古时属于祀祭的名山之一,相传大禹治水成功时,曾在此致祭。佛教传人中国,蒙山逐渐成佛教胜地。山顶上的五大峰上清、菱角、毗罗、灵泉、甘露、其命名都与佛教有关。蒙山的贡茶园,全由山上寺僧掌管,分工严密,各守其职。

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蒙顶茶之所以为世独珍,不仅因为它具有优良的品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且制艺特别精良。蒙山有茶,受全阳气,其茶芳香,为天下称道。远在东汉,已有雷鸣茶、吉祥蕊、圣扬花等茶问世。蒙顶茶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幂覆,久凝不散。

文宗开成五年(840年)留学僧慈觉大师圆仁学习期满,从长安回日本,唐皇李昂向他馈赠的礼物中,即有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此时,蒙顶茶不仅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而且已作为国家级礼茶,飘洋过海传到国外。

在蒙山茶悠悠的历史中,大事不断,传承有序。而今,陈书谦老师整理出蒙山茶大事记,供爱茶人分享。

西周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土植五谷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说明早在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南方八个小国伐纣(见《史记周本纪》)时,巴蜀已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吴觉农《茶经述评》6页,据《华阳国志巴志》)。

战国

公元前308年,秦统一巴蜀以后,武王派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浮江伐楚(今湖北一带),川人随战事东下,把茶饮习俗带向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司马相如《凡将篇》,记录了当时的20种药物,其中荈诧指茶。

扬雄《方言》记载:蜀西南人谓茶曰蔎,蒙山位于蜀西南地区。

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说明当时蜀地茶叶已进入市场交易。武阳在成都西南距蒙山不远的今彭山县双江镇。

《四川通志》记载: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前50年),当地人吴理真在蒙山上清峰种植茶树,共八小株。陈椽《茶业通史》:蒙山植茶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纪要。

西晋

孙楚《出歌》:姜桂茶荈出巴蜀,茶、荈都是指茶。诗人明确指出历史上茶的出产地是在巴蜀地区。

东晋南北朝

420年前后,蜀国晋原洞口漕,造茶为饼,二两,印龙凤于上,饰以金箔,每八饼为一斤入贡,俗名砖茶。这是我国砖茶进贡的最早记载(《太平寰宇记》录毛文锡《茶谱》)。

641年(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进藏和亲,带去了四川茶叶,藏人逐渐饮茶成习(据《西藏政教鉴附录》)。

711年(景云二年),吐蕃女政治家亦玛类倡议唐蕃茶丝换马贸易。731年,实行交马于赤岭(青海西宁)、互市于甘松岭(四川松潘),年交易马4.8万匹,开创茶马互市先河。

742年(天宝元年),蒙顶茶入贡,当时蒙山属芦山郡管辖,所以《新唐书》记载:雅州芦山郡土贡茶。

813年(元和八年),蒙山贡茶以正名列入史册,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元和郡县图志》)。

825年(宝历元年),蒙顶茶达到顶峰: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李肇《唐国史补》)。

847年(大中元年),日本学问僧慈觉大师园仁离开长安回国,职方郎中杨鲁士送潞绢二疋,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蒙顶茶传入日本(园仁《入唐求法巡行记》)。

856年(大中十年),蒙顶茶价格昂贵,推动发展。蜀茶得名蒙顶也。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不数十年间岁出千万斤(杨晔《膳夫经手录》)。

五代

毛文锡《茶谱》记述蒙山茶的文字达240余字,述及蒙山五顶茶园及采摘情况、众多品种及采制法、饮蒙顶茶可换骨成仙等。仙茶之说由此开始。

《茶谱》记载:邛临数邑,茶有火前、火后、嫩绿、黄芽号。又有火番饼,每饼重四十两,入西番、党项重之。如中国名山者,其味甘苦。

934~938年,唐末后蜀孟昶王朝在四川实行垄断茶叶产销的专卖制度,即榷茶制(苏辙《栾成集论蜀茶五害状》)。

970年,吴国(五代十国时期)僧人梵川,慕圣山之名,自往蒙顶结庵种茶。凡三年,味方全美。得绝佳者圣杨花、吉祥蕊,创制出新的名茶(陶谷《清异录》)。

1070年(熙宁三年),置文州(今甘肃文县)买马场,又置威州(今四川理县)、龙州(今四川平武)、碉门(今四川天全)买马场,全国四处,其中四川三处(《长编》卷259)。

1074年(熙宁七年),神宗遣三司干当公事李杞入蜀经划买茶,于秦凤、熙河博马。仅雅州境内就先后设置名山买马场、雅州城买马场、名山百丈买马场、荥经买马场、芦山买马场、黎州买马场、灵关买马场、碉门寨买马场等5个。

1081年(元丰四年),宋神宗特诏:专以雅州名山茶易马。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又重申神宗特诏。大观二年(1108年)10月,再次重申诏令熙、河、兰、湟路以名山茶易马,不得他用,恪遵神考之训。

1103年(崇宁二年),熙河地区所管茶数共约四万余驮,数内名山茶约一半以上,依条专用博马,不许出卖(《宋会要职官》43)。

1188年(淳熙十五年),因京师旱,植茶祖师吴理真显灵降雨救灾,孝宗皇帝敕赐吴理真为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1192年立碑纪念,勒石于名山县蒙顶山房。

宋时,来自西域的不动上师,居止四川蒙山修道,时称甘露大师。为普济幽灵,集《瑜伽焰口经》及密宗诸部,辑成《蒙山施食仪》,成为诸方丛林寺庵日间晚课必备课颂仪轨,至今影响广泛。

1220年(宣和二年)创制万春银叶;1222年(宣和四年)创制玉叶长春,先后入贡。

1271(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认为四川历经战乱,诏以四川民力困弊,免盐茶等课税。自今有言盐茶之利者,以违制论(《元史世祖本纪》)。

1275年(至元十二年),元统一全国后在四川设立西番茶提举司。至1311年(至大四年),武宗下诏罢西番茶提举司(《元史仁宗本纪》)。元代黎州、雅州、天全、名山、松潘等地销往藏区的茶叶统称西番茶,以后扩大至邛州、峨眉、夹江等地,均为西番茶产区。

1276~1320年间,朝廷出于财政需要,不断增加茶叶税收,44年之间茶课增涨20余倍。掠夺性的税收对茶农、茶商造成沉重打击。

1372年(洪武五年),设永宁、雅州茶局。1836年(洪武十九年)罢永宁茶马司,设雅州、碉门茶马司。

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又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

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沈德符《野获篇补遗》)。

从此,蒙饼制茶发生变化,饼茶改为散茶(芽茶),制茶工艺革命,进入炒青阶段,产品大体依名仿制。黄芽、石花、甘露、雀舌等名茶,与现代名茶已经非常接近。

1397年(洪武三十四年),太祖朱元璋谕蜀王椿:秦蜀之茶,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无此(《明太祖实录》卷251)。

1430年前后(宣德时期),著名乌茶产地出现荒芜衰败景象。天全六番招讨司在奏陈中说:山深地瘠,茶多枯死,艰于采办。拒绝户部要求再办2200斤芽茶的任务。

1522年(嘉靖元年),朝廷统一印制引票,征收茶税。凡引,俱南京户部印发,郡县无得擅印。痛革私税,一归于批验茶印所茶课司。茶叶引岸制度由此建立。

1617年(万历四十五年),茶马古道《万历合约》对明末川藏上边茶贸易市场的位置,和两地土司对市场争夺的情况有明确记载,也间接证实了背夫道的实际情况,丰富了茶马古道的内涵。

1623年前后(天启时期),在雅安、荥经等地区,茶农产量较高。刘大谟记载:凡收草(茶叶)之家,或三五百担,或一二百担,数甚多矣(嘉庆《四川通志茶法》附录《巡抚刘大谟议》)。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下旨准达赖喇嘛奏请打箭炉交市之事,正式开市贸易,并饬雅属五州县茶商行打箭炉,蕃人市茶贸易。从此,打箭炉(今康定)民族贸易日益繁荣,南路边茶市场从雅安、碉门深入到了藏区。

1739年前后(乾隆年间),乾隆帝《烹雪叠旧作韵》诗云:石铛聊复煮蒙山。蒙山仙茶历经传说、探贡,入贡成为天子郊天及祀太庙用之的祭祀专用茶,有正贡、副贡、陪贡之分,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达到高峰(《名山县志》等)。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英人贝尔在《西藏志》中说:不仅在不丹、尼泊尔、锡金、拉合尔及拉达克等地的藏人,即在大吉岭的藏人也偏爱历尽艰辛而运入的中国茶。驻藏大臣文案也记载:四川南路边茶(毛尖、芽细、砖茶)由藏商运往不丹、尼泊尔换回土布、土产等物品,其开始年代及运销数量则难稽考。川茶在清代或更早已由西藏输往邻国。

1876年(光绪二年),川督丁宝桢在雅实施招商引岸办法,茶商请引认岸后,即为专利,不得另招承充。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张荫棠任西藏查办大臣,不遗余力抵制印茶入藏,采取措施整顿川藏茶业,拟设官运茶局,务轻成本,照市价,除运脚乎估,以抵制印茶入口。

1909年2月,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川督赵尔巽组织抵制印茶入藏,整顿四川茶业,在雅安成立商办藏茶公司筹办处,联合雅、名、邛、荥、天五县茶商,于1910年4月正式成立商办边茶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纲领是藏茶公司为抵外保内而设,为保全川藏茶权利,关系重大,本系特别创举。

民国

1917年,南路边茶主要产地雅安、名山、荥经、天全划归川边镇守使管理,后并入西康省。

1937年,四川省民政府批准名山县成产茶业同业公会,入会会员172人。

1939年,西康省政府拟定茶叶改良计划,希望通过组织茶叶生产合作社、创办茶叶改良场、茶叶制造厂来提高边茶的产量和质量。同年,康藏茶叶公司成立。

1942年,凡在雅安税局完纳统税之茶包,均可自由运销,畅行无阻,以是此项引岸制即无形废除(《西康通志财赋志》初稿)。南路边茶最后的堡垒被攻破,千百年来政府(朝廷)控制茶叶交易的引岸制度宣告结束。

1950年,西康省茶叶公司改为中国茶业公司西康省公司。

新中国成立以来

1951年,西康省茶叶试验站在蒙山成立,积极推广茶籽直播技术,并获得成功。

1952年,西藏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十八军进藏时,四川供应大量边茶支援军需和藏民生活之需,茶叶对民族团结、巩固国防起到重要作用。

1954年,川藏公路全线通车,南路边茶竹篾条包直运昌都、拉萨,千百年来茶马古道上背夫运输,和运到康定改换牛皮包装的缝茶业成为历史。

1958年,按照毛泽东主席关于蒙山茶要发展,要和群众见面的指示,名山县组织800余人上蒙山开荒种茶。建立蒙山茶叶培植场,以净居庵为场部,

1959年,蒙山茶叶培植场恢复蒙顶甘露、蒙顶石花、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传统名茶的生产。同年,蒙顶甘露入选中国十大名茶。

1963年,雅安县蒙山茶场与名山县蒙山茶叶培植场合并成立四川省国营蒙山茶场,直属四川省农业厅领导。

1967年7月,四川省边茶生产收购工作会议在雅安召开。会议纪要经省抓革命促生产委员会批转各产茶地、市、州贯彻执行,要求把茶叶生产纳入农业生产计划安排、抓好粗茶生产收购工作等。

1979年,国营蒙山茶场李家光等人在蒙山中部海拔1400米的柴山岗娄子岩,发现四株野生古茶树,据初步鉴定,树龄已达600余年。

1983年5月,四川省边销茶生产基地工作会议在天全召开,传达胡耀邦总书记关于西藏砖茶要长期由四川、云南包干供应的批示,和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发展边茶生产的指示,研究部署建设边茶生产基地的政策措施。

1983年,雅安、名山先后派员前往西藏波密县易贡农场,建设易贡茶厂,指导进行茶树栽培、茶园管理;指导加工金尖茶、细茶获得成功。

1985年,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登上蒙顶山,考察蒙山悠久茶史和茶文化底蕴后,欣然命笔,留下禹贡蒙山墨宝。

198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大庆,国营雅安茶厂生产中央代表团礼品茶40.5万盒康砖、金尖南路边茶小包装礼盒,由雅安直接运往西藏。

1985年,由中茶雅安分公司、雅安茶厂共同研制的高档名茶峨眉毛峰,在葡萄牙里斯本第24届优质食品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

1986年8月3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视察国营雅安茶厂,并亲笔题词(藏文大意):煦风送暖催春意,碧玉绿叶舞新姿,馨音扑鼻味醇美,雅安茶叶迎嘉宾。

1989年6月,四川省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场正式成立。根据川农牧计(1987)第65号关于四川省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计划任务书的批复核定,总投资208万元,其中农业部104万元,省农牧厅60万元,地县两级44万元。

1991年1月,国家民委、商业部公布确定全国16家民族用品(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其中四川省4家,全部在雅安地区,占全国1/4。

1995年10月,泰国正大集团投资组建名山正大茶叶有限公司,从台湾引进青心乌龙茶苗,在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基地扦插成功。

1998年2月,蒙山风景名胜区获四川省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

2001年11月,藏族同胞投资新建的西藏朗赛茶厂投产。

2001年12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2001年第35号公告,实施蒙山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2002年3月,《蒙山茶》国家标准GB186652002发布,并于同年6月1日起实施。

2002年7月,国家经贸委等七部门联合发文,公布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全国共25家,其中四川省10家,雅安市6家,占全国近1/4。

2004年3月,名山县茶业协会申请《蒙顶山茶》证明商标获准注册。

2004年9月19日~26日,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一会一节)在雅安隆重举行,研讨会上发表通过《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宣言》。

2005年6月16日,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却吉杰布考察雅安市友谊茶叶有限公司边销茶生产情况。

2005年8月,第三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在雅安开幕,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博物馆建成开馆,首届川藏茶马古道论坛同期举行。

2005年9月,雅安市向杭州市赠送吴理真汉白玉雕像,植茶始祖与茶圣陆羽结伴落户中国茶叶博物馆。

2005年11月,名山县荣获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称号。

2006年4月,雅安市连续三年先后在成都、南充、重庆举办声势浩大的品蒙顶春茶、游浪漫雅安万人品茶活动。

2007年3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一届二次会议暨南路边茶(藏茶)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在雅安举行,论文集《雅安藏茶的传承与发展》获雅安市社科二等奖。

2007年12月,雅安市与北京老舍茶馆联合举办的迎奥运五环茶战略合作高层研讨会在名山举行。蒙顶黄芽、雅安藏茶入选迎奥运五环茶代表茶品。

2008年1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文授予雅安市中国藏茶之乡称号。

2008年3月,全国茶馆馆主年会在雅安举行,70多位国内知名茶馆馆主来雅论茶。

2008年3月,名山万亩生态观光茶园经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512汶川特大地震,雅安是6大重灾区之一。广大茶企业一边抗灾自救,一边捐款捐物,支援灾后重建,开展系列抗震救灾活动。

2008年6月,南路边茶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四川茶叶行业唯一项目。同年,蒙山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9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雅安市政府联合主办2008全国边销茶工作会议。

2008年11月,四川省茶产业发展工作会在雅安召开。会议确定集中打造蒙顶山茶、峨眉山茶、宜宾早茶等区域品牌;重点建设名山等10个茶产业强县;全省择优扶持20家茶叶重点龙头企业。

2009年4月,蒙顶山茶推介周活动首次在成都文殊坊举行。面向成都推介蒙顶山茶,立足川内,走向全国的品牌推介活动由此拉开帷幕。

2009年6月,中央电视台CCTV7《乡土》栏目播出神奇的藏茶专题节目。

2010年4月,浙江大学课题组发布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蒙顶山茶品牌价值9.9亿元,雅安藏茶品牌价值3.29亿元。

2010年11月,中国国际品牌协会等三家组织评选雅安市为第三届中国茶品牌金芽奖唯一的中国最具茶文化魅力城市品牌。

2011年10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按产量进行全国重点产茶县(市、区)排序,名山县列第2位,雨城区列第8位,双双进入全国前十位。

2011年11月,文化部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雅安市友谊茶叶有限公司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上榜,全国茶叶仅南路边茶、普洱茶两家。

2012年,经中国茶叶学会评选,名山县荣获中国名茶之乡称号。

2012年10月,名山县选育的名选213被评定为国家级茶树良种,是继名山白毫131之后,四川省培育的第二个国家级茶树良种。

2012年12月,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评审认定,蒙顶山茶成为2012年度中国驰名商标。

2013年4月20日,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雅安茶产业遭遇重大损失。5月9日,影坛巨星成龙再显大爱,宣布为蒙顶山茶品牌公益代言,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小编推荐

仙茶故乡——蒙顶山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志士留下了许多吟诵蒙顶山茶的华章佳句,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蒙顶山茶文化。

雅安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茶文明圣山的所在地。西汉(公元前53年)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开人工植茶的先河。后经南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传遍五洲四海;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至辛亥革命,长达1169年,蒙顶茶一直是朝廷祭天祀祖专用茶;佛经“蒙山施食仪”,供奉专用“蒙山雀舌茶”皆于千年前发源于此;中国仅存的茶马司和历史最长的茶马古道见证了民族友谊的久远;源于宋代的蒙顶山派茶技“龙行十八式”,更是独具魅力,享誉海内外。

蒙顶茶之所以享有经久不衰的盛名,首先在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蒙顶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古称“西蜀漏天”。蒙顶山下的雅安有“雨城”之雅号,又有“雅安多雨,中心蒙顶”之说。雨多而形成云多、雾多的景象。雅安地处北纬30度,位于四川盆地的边缘地带,西进为青藏高原,向东是成都平原,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常年雨水充沛,四季云雾缭绕,这里的海拔高度、土壤、气候等最适宜茶叶的生长。

古籍记载:“蒙山上有天幕复盖,下有精气滋养”,“蒙山之巅多秀岭,恶草不生生淑茗”。蒙顶山由上清、玉女、井泉、甘露、菱角等五峰组成。诸峰相对,形状似莲花,山势巍峨,峻峭挺拔。全年平均气温14.5℃,年降水量2000~2200毫米,常年细雨绵绵,烟霞满山。这种云雾弥漫的生态环境,能减弱太阳光直射,使散射光增多,最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和芳香物质的合成。

另外,蒙顶茶有两千余年的加工经验,从采摘、制作、拼配、包装等各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做工考究,因而品质上乘,别具风味。它们形美色绿,汤碧清沏,味醇鲜爽,香郁幽长,内含物质丰富。色、香、味俱全,实有饮茶解闷,闻香爽神的功效。唐人李肇的《唐国史补》中说:“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

蜀中三大名山,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蒙顶天下茶。追溯蒙顶山茶的历史,始于西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饮一杯蒙顶山茶,滋味清甘醇厚,唇齿留香,回味悠长。在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我们可以寻找到蒙顶山茶最初的故迹。当年周武王会合四川的少数民族共同伐纣,巴蜀之茶就有进贡之记载——“园有芳翦香茗”。

最值得让人称道的是,公元前53年,植茶始祖吴理真在蒙顶山上开创人工植茶的先河,7棵仙茶“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唐代《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到清代时,蒙顶山五峰被辟为禁地,七株仙茶用石栏围起来,命名为“皇茶园”。现今,皇茶园遗址仍矗立于蒙顶山之巅。

一片茶叶染绿一个世界,一座圣山延伸一条古道。蒙顶山茶的另一个辉煌是开辟了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维系着民族团结的千秋大业,一条茶马古道贯通古今东西。位于蒙顶山下的茶马司,则是我国现今仅存的古代官方茶马贸易管理机构的唯一遗址。

蒙顶茶的声名远扬使之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在我国,赞茶的名联佳句首推以民谚方式流传甚广的“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有“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吟唱。唐代黎阳王《蒙山白云岩茶》诗有“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概叹。宋代诗人文同《蒙顶茶》诗有“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的赞颂。唐宋大家孟郊、韦处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为题的诗文。明清时代的诗文题词则更为丰富,当代诗人、文学艺术家也留下了许多吟诵蒙山茶的华章佳句。悠久的茶史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蒙山茶文化。

自唐代起祭天祀祖的皇茶产自哪里?——雅安。唐天宝年间始以蒙顶山茶极品,作为祭祀天地祖宗和圣人的贡品,连皇上也没有资格享用。从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蒙顶山茶即被列为中央朝廷祭天祀祖与皇帝饮用的专用贡茶,直到公园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长达1164年。成书于公元813年的唐代地理志代表作《元和郡县志》记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日本慈贵大师园仁从长安归国,唐朝皇帝赠给他的礼物中,就有“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作为天子礼物,蒙顶山茶成为了国家礼茶。

蒙顶山茶的皇茶身份一直沿袭到清代皇权没落之时。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间断。在民间,蒙顶茶历来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来之物。因此,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蒙山被誉为“仙茶故乡”。

蒙顶山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从现存世界上关于茶叶最早记载的王褒《童约》和吴理真在蒙山种植茶树的传说,可以证明四川蒙顶山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

品读大岚茶事碑


八百里四明以大岚为轴,脉分舜江孝川,云缭丹山赤水,遍坡香灰土最宜植茶。汉丹丘子示山中有大茗,晋神异记有述,乃大岚茶事之肇端。后人劈丘培茶,奉丹丘为茶仙,有祠焉。大岚以盛产名兰古称大兰,其茶有兰馥奇香。四明茶事,梨洲所述备焉。逮至宁波开埠,岚茶遂舶海外。茶业为盛,足养生民,珠曲针芒,各呈春秋。今大岚有茶园二万五千亩,为浙江乡镇之最,称中国高山云雾茶之乡,盛产瀑布仙茗、四明龙尖。千年茶俗,百代茶韵,遂成岚山文化一脉。天赐佳茗,神人共赏,余韵流风,继启后人。是为记。

宁波大岚茶事碑

《浙江茶叶志》前言记述了宁波四明山中丹丘子示茶的传说,为浙江茶事见诸于文字并为明确记述的最早茶事,认定为见诸于西汉东方朔所著《神异记》,《神异记》为西汉东方朔所著、还是晋人王浮所写,后人有所分歧。但在纸张还未面世、印刷术未发明之前、文献匮乏,口碑资料可为信史,弥足珍贵。何况仙人丹丘子传说正由口碑资料演绎文字。即使晋人托汉武帝时代的东方朔,神话也是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伪托者对口碑资料做过分析,口头流传的年代漫长。追本溯源,从丹丘子看历史考据,汉代在今日四明山已有茶事活动。

四明山产名茶,名茶名兰相得益彰。山中茶事,我国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在《四明山志》中多有记述。宁波作为海上茶路的启航地。茶叶远播海外,自然少不了大岚茶叶,以绿色珍珠之称的珠茶为例,那里很早成为珠茶的主产地之一,出运境外。大岚因土质、气候因素所至,茶有白毫,碑文所述的珠曲针芒即是,并传为历史佳话。

碑文的最后部分,着重写今日大岚,有茶园2.5万亩,在宁波全市近20万亩茶园中,占了十分之一强,并由浙江省著名的茶业专家认定:大岚是全省乡镇中产茶面积最多的。大岚茶叶多而且品质佳,2002年被农业部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高山云雾茶之乡。目前宁波市评选出八大名茶,大岚占有两个:瀑布仙茗、四明龙尖。茶韵茶俗,以茶为媒,必将启迪后人,更好地走向世界。

到姚江源头,品读大岚茶事碑,在广袤的茶园中,既可享受茶文化的物质,又可领略茶文化的精髓。其文简约,且回味无穷;以茶会友,其乐融融。

陆龟蒙《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事茶诗详解


【奉和袭美茶具十咏】

陆龟蒙

茶 坞

茗地曲隈回,野行多缭绕。

向阳就中密,背涧差还少。

遥盘云髻慢,乱簇香篝小。

何处好幽期,满岩春露晓。

茶 人

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

闲来北山下,似与东风期。

雨后探芳去,云间幽路危。

唯应报春鸟,得共斯人知。

茶 笋

所孕和气深,时抽玉苕短。

轻烟渐结华,嫩蕊初成管。

寻来青霭曙,欲去红云暖。

秀色自难逢,倾筐不曾满。

茶 籝

金刀劈翠筠,织似波文斜。

制作自野老,携持伴山娃。

昨日斗烟粒,今朝贮绿华。

争歌调笑曲,日暮方还家。

茶 舍

旋取山上材,驾为山下屋。

门因水势斜,壁任岩隈曲。

朝随鸟俱散,暮与云同宿。

不惮采掇劳,只忧官未足。

茶 灶

无突抱轻岚,有烟映初旭。

盈锅玉泉沸,满甑云芽熟。

奇香袭春桂,嫩色凌香菊。

炀者若吾徒,年年看不足。

茶 焙

左右捣凝膏,朝昏布烟缕。

方圆随样拍,次第依层取。

山谣纵高下,火候还文武。

见说焙前人,时时炙花脯。

茶 鼎

新泉气味良,古铁形状丑。

那堪风雪夜,更值烟霞友。

曾过赪石下,又住清溪口。

且共荐皋卢,何劳倾斗酒。

茶 瓯

昔人谢岖埞,徒为妍词饰。

岂如圭璧姿,又有烟岚色。

光参筠席上,韵雅金罍侧。

直使于阗君,从来未尝识。

煮 茶

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

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

倾余精爽健,忽似氛埃灭。

不合别观书,但宜窥玉札。

【详解】

这是陆龟蒙根据皮日休的《茶中杂咏》十首诗所作的唱和之作。皮日休在《茶中杂咏》组诗前有一段长序,概括了茶的史实,列叙自周至唐的茶事,对陆羽的《茶经》给予高度评价:“自周已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yuè)蔬而啜者无异也。季疵之始为经三卷,由是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余缺然于怀者,谓有其具而不形于诗,亦季疵之余恨也,遂为十咏……”由此可见,皮、陆二人唱和的茶诗,是以诗补写《茶经》。两组茶诗详尽而生动地描绘了唐代茶事的诸多方面,是十幅生动形象的茶事图,也是研究我国唐代茶史的重要资料。

四川蒙顶山古老茶文化


自古以来,四川就是我国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就以盛产茶而著称于世。蒙顶山为蜀郡种茶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名茶的发祥地。蒙顶山古名蒙山,坐落在四川盆地边缘的雅安市名山县境内,它久负盛名,从唐朝“蒙顶茶”作为贡茶时而闻名遐迩。爱茶的人,最能品味吟唱千年绝句“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蒙山茶史

四川雅安蒙顶山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追溯蒙顶山茶的历史,始于西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公元前53年,西汉药农吴理真,在蒙顶山发现野生茶的药用功能,于是在蒙顶山五峰之间的一块凹地上,移植种下七株茶树。清代《名山县志》记载,这七株茶树“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吴理真种植的七株茶树,被后人称作“仙茶”,而他是世界上种植驯化茶叶的第一人,被后人称为“茶祖”。

从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蒙顶山茶即被列为中央朝廷祭天祀祖与皇帝饮用的专用贡茶,直到公园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长达1164年。成书于公元813年的唐代地理志代表作《元和郡县志》记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日本慈贵大师园仁从长安归国,唐朝皇帝赠给他的礼物中,就有“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作为天子礼物,蒙顶山茶成为了国家礼茶。

蒙山仙茶

蒙顶山素有“仙茶之乡”的美誉。蒙顶茶是四川蒙山各类名茶的总称,主要品种有甘露、黄芽、石花、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五种传统名茶,及特级绿茶,各级烘青、炒青,各种茉莉花茶,沱茶,南路边茶等,它们是贯穿我国茶史的名牌茶。

蒙顶茶之所以享有经久不衰的盛名,首先在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古籍记载:“蒙山上有天幕复盖,下有精气滋养”,“蒙山之巅多秀岭,恶草不生生淑茗”。蒙顶山由上清、玉女、井泉、甘露、菱角等五峰组成。诸峰相对,形状似莲花,山势巍峨,峻峭挺拔。全年平均气温14.5℃,年降水量2000~2200毫米,常年细雨绵绵,烟霞满山。这种云雾弥漫的生态环境,能减弱太阳光直射,使散射光增多,最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和芳香物质的合成。

另外,蒙顶茶有两千余年的加工经验,从采摘、制作、拼配、包装等各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做工考究,因而品质上乘,别具风味。它们形美色绿,汤碧清沏,味醇鲜爽,香郁幽长,内含物质丰富。色、香、味俱全,实有饮茶解闷,闻香爽神的功效。唐人李肇的《唐国史补》中说:“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

蒙山茶诗

蒙顶茶文化的人文精神,当属茶中之最,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盛赞蒙顶茶的文章有几百篇之多。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琴茶》一诗中有:“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咏叹,“渌水”是古代名曲,白居易将其与蒙顶茶相提并论,足见白居易对蒙顶茶的喜爱。黎阳王在《蒙山白云岩茶诗》中,高度评价蒙顶茶说:“若教陆羽持公伦,应是人间第一茶”,表达了他对蒙顶茶酷爱至深的感情。唐代以后,蒙顶山被封为圣山,专门种植贡茶,只有达官显贵才能饮到蒙顶茶。当时诗人孟郊,官位较低,只有向在朝廷为官的叔父要蒙顶茶,就吟出“蒙茗玉花尽,越瓦荷叶空……幸为先寄来,救此劣病躬”。刘禹锡对皇朝急催贡茶的作法不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唱道:“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在《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中唱道:“饮囊酒翁纷纷是,谁尝蒙山紫笋香”。

蒙山茶贡

蒙顶茶从唐朝开始被列为“贡茶”,一直沿袭到清末。我国研究茶史的专家惊叹:这在中国茶史上也是罕见的。蒙顶贡茶分为“正贡”与“陪贡”。

“正贡”茶是皇帝用来祭祀天地、宗庙的,每年在蒙顶山“皇茶园”采摘。“皇茶园”始建于唐代,先称贡茶院,后称仙茶园。明孝宗弘治十三年正式命名为“皇茶园”。它是用石栏围起的面积仅3.5平方米的肥土沃壤,位于蒙顶山五峰之间的凹地,因地势低凹,每次遇到降雾天气,这里的雾气总是最后散去,它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是山中最适于茶叶生长的地方,而它也是吴理真选择种植七株仙茶的地方。

在每年春茶采摘的时候,地方官择吉祥之日,率领乡绅僧众,祭拜神灵,然后由12名采茶僧(象征一年12个月),在“皇茶园”采茶。在这里,采茶僧沐手、薰香,采茶时每人采摘30个芽头,12人共采茶360芽(象征一年),这些采摘的皇茶将被送往古代僧人专制皇茶的地方——智矩寺加工精制。在智矩寺,僧人们用最传统的制茶方式制茶,他们利用竹剪选裁茶叶,然后焙炒、揉搓成形、摊凉、微火慢焙、摊凉、皇茶入银瓶、装箱盖印,最后交付送茶使者送往京都进贡。

“陪贡”茶则制28斤,只供皇帝享受。这28斤贡茶是在“皇茶园”外的百亩茶地中采摘的。古时因皇帝要求喝道原味的蒙顶茶,就让数名16岁处子之身的童女,在禁食辛腥,吃斋一个月之后,用嘴唇一个个将芽头采摘下来,以此避免指甲对芽头的破坏,保证芽头的新鲜。采摘下的芽头再送往智矩寺,由制茶高僧经过多道工序加工为“陪贡茶”,然后同“正贡”茶一道送往京都。

蒙顶山制作贡茶的寺庙——智矩寺,也有一段传说:寺内塑有两条石龙,一条称干龙,一条称湿龙。干龙一年四季朴朴生灰,雨过风吹,浑身无水迹;而湿龙则相反,一年四季龙身含水欲滴,晴天潮湿,雨来前更见湿润。因而老百姓奉为“神龙”,终年香火不断,也成了蒙顶山古代的“气象台”。

《茶寮记》


《茶寮记》

陆树声《茶寮记》(1570年前后撰)

陆树声,字与吉,别号平泉。华亭(今江苏松江)人,卒年九十七,谥文定。《明史》卷216有“传”载:“家世务农,树声少力田,暇即读书,举嘉靖二十年会试第一,历官太常卿,常南京祭酒事,严敕学规,著条教以励诸生。神宗初累拜礼部尚书。初,树声屡辞,朝命中外高其风节,遇要职,必首举树声,唯恐其不至。张居正当国,以得树声为重用,后进礼先竭之,树声相对穆然,意若不甚接者,居正失望去。一日,以公事指政府见席稍偏,熟视不就坐,居正趣为正席,其介介如此。”树声其性恬退,通籍六十余年,居官未及一纪。撰有《平泉题跋》、《汲古丛语》、《病榻寤言》、《耄余杂识》、《长水日抄》、《陆学士杂著》、《陆文定公书》等。

《茶寮记》。全书共约500字。《四库全书》存目。主要刊本有:①茶书全集本;②宝颜堂秘笈本;③夷门广牍本;④说郛续本;⑤古今图书集成本;⑥丛书集成本(据夷门广牍本影印)。

《四库全书总目》载:“此编即其家居之时与终南僧明亮同试天池茶而作,分人品、品泉、烹点、尝茶、茶候、茶侣、茶勋七则。均寥寥数言,姑以寄意而已,不足以资考核也。”

该书前有引言一篇,其后七则,名曰“煎茶七类”。《夷门广牍》本在“煎茶七类”后有附录十六条,与涵芬楼本《说郛》中所载宋人陶谷《清异录》中的内容相同。与《茶书全集》中的《荈茗录》相较,有六条缺字。

《古今图书集成》本称“后记”为“总叙”,然其后文字则分为“云脚乳面、茗战、茶名、候汤三沸、秘水、火前茶、五花茶、文火长泉、报春鸟、酪苍头、沤花、换骨轻身、花乳、瑞草魁、白泥赤印、茗粥等十六则。万国鼎云:“内容和其他各本不同,也不像茶寮记的原文,可能是张冠李戴的。”

园居敞小寮于啸轩埤垣之西,中设茶灶,凡瓢汲罂注濯拂之具咸庀。择一人稍通茗事者主之,一人佐炊汲。客至则茶烟隐隐起竹外。其禅客过从予者,每与余相对,结跏趺坐,啜茗汁,举无生话。终南僧明亮者,近从天池来。饷余天池苦茶,授余烹点法甚细。余尝受其法于阳羡士人,大率先火候,其次候汤,所谓蟹眼鱼目,参沸沫沉浮以验生熟者,法皆同。而僧所烹点绝味清,乳面不黟,是具人清净味中三昧者。要之,此一味非眠云跛石人未易领略。余方远俗,雅意禅栖,安知不因是,遂悟人赵州耶。时杪秋既望,适园无诤居士与五台僧演镇、终南僧明亮,同试天池茶于茶寮中谩记。

煎茶七类

一人品

煎茶非漫浪,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故其法每传于高流隐逸,有云霞泉石、磊块胸次间者。

二品泉

泉水以山水为上,次江水,井水次之。井取汲多者,多则水活。然须旋汲旋烹汲久宿贮者,味减鲜冽。

三烹点

煎用活火,候汤眼鳞鳞起,沫饽鼓泛,投茗器中。初人汤少许,俟汤茗相投,即满注。云脚渐开,乳花浮面,则味全。盖古茶用团饼,碾屑味易出。叶茶骤则乏味,过熟味昏底滞。

四尝茶

茶入口先灌漱,须徐啜。俟甘津潮舌,则得真味。杂他果则香味俱夺。

五茶候

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谭把卷。

六茶侣

翰卿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轶世味。

七茶勋

除烦雪滞,涤酲破睡,谭渴书倦,是时茗碗策勋,不减凌烟。

悉尼茶事


我本不谙茶事,但在“大茶客”夫君的“培养”下,渐渐地也便有了茶瘾,竟一日不喝,如隔三秋,一俟爬格,则必泡一杯香茗解困祛乏,以挽住稍纵即逝的灵感。

原以为悉尼无茶可喝,探亲来澳洲之后,方知这里并非咖啡、牛奶的家天下,但凡免费供应饮料之处,皆体现“多元化”地备有茶水,只不过喝法没有咱们中国人纯粹:一包包经过特殊制作而易溶的茶叶(准确地说是茶粉)摆在茶盘里,旁边是开水器和塑料纸杯,要喝者只需将茶叶袋甩入纸杯,然后用开水器里的沸水冲泡,顷刻便得一杯香馥浓酽的茶水。爱喝英式茶的西人,照例还要在茶里倒上一点牛奶,搁上一点糖,然后边吹边喝,细细地品饮。

曾喝过几次这种免费茶,那味苦苦的、涩涩的、怪怪的,似药非药,总觉得不如咱们中国的清茶好喝,于是便专程去了中华味浓郁的唐人街。一走进那家号名“碧螺春”的茶庄,便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当店一幅斗大的“茶”字条幅,两边还悬挂着多幅有关茶叶的名家字画,其中“陆羽制茶”的那一幅最让人感到亲切。该茶庄的茶叶品种之多,叫人目不暇接,什么“西湖龙井”、“碧螺春”、“铁观音”、“蒙山顶上茶”……几乎囊括了中国的名茶。毕竟是在国际化大都市悉尼,中国有的茶叶这里有,中国没有的茶叶这里也有,单是印度生产的茶叶就有几十种!原想买习惯喝的“渝州沱茶”,但目光像篦子似的将茶庄里里外外“篦”了一遍,也未见其踪影,于是便退而求其次之,选择了经喝耐泡的“下关沱茶”。

有了地地道道的中国茶叶,我便自动放弃冰箱里常备的牛奶和饮料,当起了两腋生风的活神仙:每日清晨,必掰一砣茶叶来冲泡,口渴时便端起那只硕大的茶杯一阵“牛饮”,喝罢还连喊:“痛快,痛快!”而最痛快的还要数星空下品茗。当宝石蓝色的天幕上出现三五颗星星时,便一手提椅,一手端杯,来到清凉如水的阳台上。数星星也好,望天穹也好,听风声也好,闻花香也好,反正以茶代酒,不醉也是醺醺。如果运气好,几颗拖着亮尾巴的流星落进茶杯,溅起满天的诗情,那一刻就不是一个“醉”字了得……

长期生活在山遮岭挡的四川大盆地,必然有些孤陋寡闻,到悉尼后竟差点闹了“茶”笑话。春节前夕,应邀请,到位于唐人街的经营粤式菜品的金海酒家参加“澳华作家新春联谊会”。由于请柬上注明了开会时间是“下午3时至5时”、“备有下午茶”,于是中午便大吃海喝饱餐了一顿,还带上俩面包,以便“下午茶”喝得饥肠辘辘时,小小地“填补”一下。

联谊会的确也开得干净利落,编者、作者皆是三言两语便抒发了心声,当主持人宣布“请用下午茶”时,时钟不过四点。签名报到时便有人送来了一杯香茶,早已喝得口舌生津,但欲与刚结识的华人作家多进行交流,于是便抱着“拼死吃河豚”的精神坚守阵地:“大不了喝个肚儿溜圆,权当叮咚作响的‘半罐水’!”也许是没有思想准备吧,当服务员将“下午茶”送上时,我顿时惊了个目瞪口呆──这哪是什么茶呀?满桌皆是色香味俱佳的粤式点心……几只虾饺、蟹包、鸡糕下肚,自然便感到口渴,拿着纸杯去寻“茶”时,方才发现“下午茶”无茶,只有可乐和冰水。

蒙顶山--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


大家知道,四川是我国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以盛产茶而著称于世。蒙顶山为蜀郡种茶的发源地,也是我国茶的发祥地。蒙顶山古名蒙山,坐落在四川盆地边缘的雅安市名山县境内,它久负盛名,从唐朝“蒙顶茶”作为贡茶时就闻名遐迩。爱茶的人,最能品味的吟唱就是流传甚广的陆羽诗句“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追溯蒙顶山茶的历史,始于西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公元前53年,西汉药农吴理真,在蒙顶山发现野生茶的药用功能,于是在蒙顶山五峰之间的一块凹地上,移植种下七株茶树。清代《名山县志》记载,这七株茶树“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吴理真种植的七株茶树,被后人称作“仙茶”,而吴理真就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种植茶叶的第一人,他被后人称为“茶祖”。

蒙顶茶之所以享有盛名,首先在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古籍记载:“蒙山,上有天幕复盖,下有精气滋养”,蒙顶山峻峭挺拔,全年平均气温14.5℃,年降水量2000~2200毫米,常年细雨绵绵,烟霞满山。这种云雾弥漫的生态环境,能减弱太阳光直射,使散射光增多,最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和芳香物质的合成。

蒙顶山素有“仙茶之乡”的美誉,主要品种有甘露、黄芽、石花、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五种传统名茶,及特级绿茶等等。

到了蒙顶山,有关茶祖吴理真与七棵皇茶树的故事就不绝于耳,让人们顿生好奇,很想早点看看这七棵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皇茶树。在蒙顶山主峰的一块凹地里,七颗具有悠久

历史的皇茶树就在眼前。

听说采摘皇茶还挺讲究的,在每年春茶采摘的时候,地方官择吉祥之日,率领乡绅僧众,祭拜神灵,然后由12名采茶僧(象征一年12个月),在“皇茶园”采茶。在这里,采茶僧先沐手,采茶时每人采摘30个芽头,12人共采茶360芽(象征一年),这些采摘的皇茶将被送往蒙顶山僧人专制皇茶的地方——智矩寺加工精制。在智矩寺,僧人们用最传统的制茶方式制茶,皇茶入银瓶、装箱盖印,最后交付送茶使者送往京都进贡。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山茶,蒙顶茶从唐朝开始被列为“贡茶”,一直沿袭到清末。我国研究茶史的专家惊叹:这在中国茶史上也是罕见的。

如今,雅安市政府充分发挥蒙顶山的独特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茶园。从海拔80-1000米左右的中山地带,由西向东,万亩茶园,一眼望不到边。

在这一眼望不到边的万亩茶园里,身穿中式服装的采茶姑娘用灵巧地双手采摘茶叶,时而还能听到阵阵的茶歌传过来。

蒙顶山不愧为茶文化的发源地,走到哪里,随处可见都是与茶有关的景点,与茶相关的文化。让人高兴的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上已建起了“世界茶文化博物馆”并向游人开放。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博物馆”从世界茶文化发展史的角度对蒙顶茶的起源、发展、演变、种植、制作工艺进行规划设计,通过丰富详实的展品和现代化的手段,借助历史文物、茶书、茶画、茶技、茶艺等综合展示,集中表现茶德、茶道精神内涵,体现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茶与宗教、茶与社会、茶与人生的融合境界,从而全面展现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祥地。

因此,到蒙顶山游览,你肯定会打开眼见,不虚此行!

先到四川省会成都再乘车去雅安蒙顶山,随时都有大巴,非常方便。

《普洱茶记》


《普洱茶记》阮福

公元1825年撰

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福来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祥。但云产攸乐、革登、倚帮、莽枝、蛮专、慢撒六茶山,而倚邦、蛮专者味最胜。福考普洱府古为西南夷机极边地,历代未经内附。檀萃《滇海虞衡志》云:尝疑普洱茶不知显自何时。宋范送成大言:南渡后于桂林之静江军以茶届而西蕃之马,是谓滇南无茶也。李石《续某物志》杯:“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藩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人不知,尤于桂林以茶易马,宜滇马之不出也。李石亦南宋人。

本朝顺治十六年平云南,那酋归附,旋叛伏诛。遍隶元江通判,以所属普洱等处六大茶山,纳地设普洱府,开设分防。思茅同知驻思茅。思茅离府治一百二十里。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治有茶山六处:曰倚帮,曰架布,曰褶崆,目蛮专,曰革登,曰易武。与通志所载之名互异。福又检贡茶案册,知每年进贡之茶,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一干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置办收茶锡瓶缎匣木箱等费。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鲜茶时,须以三四斤鲜茶,方能折成一斤干茶。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厘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领银承办。

《思茅志稿》云: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酒醴祀祭于此。又云茶产六山,气味随土性而异。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园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丽前得之,即四两重团也茶。其入商贩之手,而外细内粗者,名改造茶。将揉时,预择其内之劲黄而不卷者,名金玉天,其固结而不解者,名疙瘩茶。味极厚难得。种茶之家,芟锄备至,旁生草木,则味劣难售。或与他物同器,则染其气而不堪饮矣。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3257.html

上一篇:峨蕊茶产地

下一篇:上饶白眉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