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古代洗茶的原因和来历

2021-08-25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代洗茶的原因和来历”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古代洗茶的原因和来历”相关知识!

古代洗茶的原因和来历

人们用茶壶冲泡乌龙茶时,习惯上把第一泡茶水倒掉,称之为洗茶。有些茶人解释这样做是因为要洗去茶叶中不干净的夹杂物如茶灰、尘埃。他们认为不洗茶的人,是不讲卫生、不懂茶艺。但有否想过,这样洗茶,连茶叶精华也在不知不觉中洗掉了?

其实,据学者考证,洗茶一词始用于北宋,原属于茶叶采制过程用语,后延伸至饮用过程中。而鲜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以后经过初制、精制,其中有多道工序如做青、釜炒、揉捻、烘焙、筛拣等,不仅获得茶叶品级,而且达到卫生标准。其中偶有夹杂物如茶灰、尘埃,经注入沸水即倒掉,也迅即去除。而第一泡茶的操作,主要是进行浸泡,有利于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饮用者很快感觉到茶叶香味,而不是单纯为了洗去茶叶不卫生的东西。

第一泡茶的有效成分较多,如茶多酚、氨基酸、醚浸出物等,不但对人体健康有益,而且尽显茶的美味。根据有关实验,茶的香味和有益人体的成分在第一泡后3秒即开始浸出,若超过3秒钟倒掉茶水,上述茶中的有效成分就会大量损失。从市场经济角度看,为拓宽我国乌龙茶销路,谋求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洗茶用语宜修正为浸茶或温茶较为确切和科学。

茶文化精选阅读

洗茶的原由和来历


人们用茶壶冲泡乌龙茶时,习惯上把第一泡茶水倒掉,称之为洗茶。有些茶人解释这样做是因为要洗去茶叶中不干净的夹杂物如茶灰、尘埃。他们认为不洗茶的人,是不讲卫生、不懂茶艺。但有否想过,这样洗茶,连茶叶精华也在不知不觉中洗掉了?

去年11月,我应邀到日本参加中国乌龙茶专题研究会,期间有日本人提出:洗茶是怎么回事?还有人问:成品茶都要洗了再饮,是否因为茶叶不清洁?

其实,据学者考证,洗茶一词始用于北宋,原属于茶叶采制过程用语,后延伸至饮用过程中。而鲜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以后经过初制、精制,其中有多道工序如做青、釜炒、揉捻、烘焙、筛拣等,不仅获得茶叶品级,而且达到卫生标准。其中偶有夹杂物如茶灰、尘埃,经注入沸水即倒掉,也迅即去除。而第一泡茶的操作,主要是进行浸泡,有利于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饮用者很快感觉到茶叶香味,而不是单纯为了洗去茶叶不卫生的东西。

第一泡茶的有效成分较多,如茶多酚、氨基酸、醚浸出物等,不但对人体健康有益,而且尽显茶的美味。根据有关实验,茶的香味和有益人体的成分在第一泡后3秒即开始浸出,若超过3秒钟倒掉茶水,上述茶中的有效成分就会大量损失。从市场经济角度看,为拓宽我国乌龙茶销路,谋求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洗茶用语宜修正为浸茶或温茶较为确切和科学

古代茶业的最后骤起和大落


要谈古代茶业的向近代发展,就有必要先讲讲西方茶的饮用和贸易历史。因为,近代茶业,从某种角度来说,主要就是中国和西方茶叶贸易的事业。

那么,关于饮茶和茶的知识,是什么时候从我国和东方传到欧洲、播及全球的呢?更悠远的情况,已说不清楚,从现在能够见到的确切记载,欧洲出版的最早介绍茶叶的著作,是16世纪50年代威尼斯作家拉马歇所写的《中国茶》;最早把茶运销西欧的,是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队。自此以后,当时被称之为“草药汁液”的茶叶,首先在西欧上层社会风传了开来。接着由西欧、中欧传遍整个欧洲和世界其他许多地方,使茶和丝绸,成为中国和西方贸易的两种主要商品。

茶在中国的传播,就从西汉王褒《僮约》为始,至唐朝中期普及南北,共用了800多年。但是,茶从17世纪初首输荷兰,由欧洲进一步传饮美洲、非洲和澳洲,也只用了仅一个多世纪。当然,这与中国古代和西方近代的社会经济、社会文化条件的差别有很大关系,但茶之畅饮欧洲、畅饮全球,与茶的自身魅力,不是无关的。毋庸多说,饮茶习俗在西方或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过程,自然也就是茶叶国际贸易不断和相应发展的过程。这一点,就以英国和中国的茶叶贸易,即可说明。以英国国内茶叶消费数量为例:169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仅订购300桶上等绿茶、80桶武夷茶,市场就为之充斥。但至18世纪末,英国每年从中国输入的茶叶,年均就达到了330万镑左右;至1834年,更猛增到3200万镑。

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茶叶贸易,主要就是西方各国与中国的贸易。因为,其时除中国以外,产茶的国家还有日本和朝鲜,但他们出产的数量都不多。而在西方各国的茶叶贸易中,尤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著;其庞大的船队,差不多整整垄断茶的世界贸易有两个世纪之久。英国和东印度公司在长期独擅华茶贸易的过程中,一方面获得了大量税收和巨额利润;另一方面,又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英国工业产品的天生抗性,英国在英中贸易中,又长期处于逆差的地位,银两随茶叶贸易额的逐年提高,一年比一年更多地流向中国。

对于以搜括世界钱财为业的当时英国殖民者来说,茶叶贸易包括转口贸易虽然给了他们不可胜计的利益,但是,当他们看到他们到手的白银又倒流中国,这对他们来说,犹如芒刺在身,是会时刻想法拔除的。他们以有毒的鸦片,来换取中国有益健康的茶叶,以此抵消与中国贸易的逆差。这自然激起我国人民的义愤和反抗,结果,也就随之爆发了众所周知的中英鸦片战争。

战争的结果,英国的洋枪大炮,洞穿了“大清国”外强中衰的神秘外衣,并且自此的数十年间,把中国整个裸置于列强各国任意宰割的刀俎之上。英国通过鸦片战争,除维护了其贩卖鸦片的权益以外,他们为自己也为所有列强各国,打开了与中国“通商”的大门,使外国资本得以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直接开厂、设栈,强行把中国置于他们直接控制和掠夺之下。以茶叶来说,在中国被迫对外开放以后,俄国、美国等等,也竞相参与了华茶贸易,从而也打破和结束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对中国茶叶贸易长期垄断的局面。这些变化,对于中国的主权,无疑是一种侵害;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未尝不是把中国的茶叶出口和茶叶生产,更进一步地放置于世界茶市之列,使中国茶的生产、贸易,直接或较大地受到国际茶叶市场经济的影响和调控。因为这样,所以在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商能直接在中国开行、开厂、设库、设栈,使中国茶叶贸易和茶叶生产,也相随出现了一个飞跃发展的局面。这里,我们不妨摘录中国1866—1900年间一些年份的茶叶出口数为例(见下页表)。

下表实质上是我国上一世纪后期茶叶出口的一个消长情况表。表中摘录了同治五年(1866)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的有关茶叶出口数。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1886年,是我国历史上茶叶生产和出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此之前的统计,我国茶叶出口的数额,继道光末年和咸丰的发展趋势,逐年呈跳跃式的递进。1886年以后,由于英国在印度、斯里兰卡引种和发展茶叶生产获得成功,大批新茶园投产,他们对自己的茶业实行保护政策,结果使中国茶业由持续快速发展,蜕变为连年急剧大落。

清季我国茶叶生产受国际茶市影响出现的这种大起和大落,正好也构成我国茶业由古代向近代转化的独特背景。鸦片战争以后,随各国从我国输入茶叶逐年增长的需要,我国特别是福建、广东、江西、安徽和湖南、湖北等省的茶叶生产,在咸同年间,一哄而起,出现了一个盲目发展高潮。以福建为例,如《东瀛识略》所载:“茶固闽产,然只建阳、崇安数邑。自咸丰初请由闽洋出运,茶利益溥,福、延、建、邵郡种植殆遍。”关于福建咸同年间植茶的风起,其时闽人卞宝第也有这样一段形象的记述:沙溪“由永安入境,物产茶。土著不善栽植,山地皆租与汀、广、泉、永之人,并且将山旁沃壤弃而出租者,轻本重末,大妨农业,由是客民众多,棚厂联络。”另外《光泽县志》中也提到,“咸丰、同治以来,遍处种茶,生息亦广”。

类似的记载,也常见于我国南方各省的有关方志中。如安徽歙县,在其民国县志中也约略指出,“歙地宜茶”,但在“道光八年前生产无多,故须认销他县茶。厥后逐渐推种,求变为供。至光宣间,计输出者已达三万数千担”。这里所说“道光八年前生产无多”,主要是根据道光八年撰刊的《歙县志》的记载;“至光宣间”,没确定具体年代,不过从这条资料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歙县甚至整个皖南的茶叶生产,也是在咸同或主要就是在咸同年间发展起来的。其实,清季也是我国古代茶业最后的一个发展高峰,其确切的年限,当包括道光二十三年(1843)至光绪十二年(1886)这样40多年时间。中英鸦片战争,18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向西方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5个口岸。1843年在虎门,又被迫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从《南京条约》和其补充“章程”等签订的具体时间,我们将五口通商对茶业产生影响,不妨就暂定为1843年。至于1886年,这一年,是我国海关统计茶叶出口最多的一年;在这年之后,我国茶叶出口就一年一年锐减了下来。

这里还要指出,清代后期我国茶业的这一飞跃发展,与国外对红茶需要的剧增是相联系的,所以,在茶类生产上,也表现出以红茶为主的发展特点。举湖南的一些史实为例。如同治《巴陵县志》载:“道光二十三年,与外洋通商后,广人每挟重金来制红茶,土人颇享其利。日晒者色微红,故名红茶。”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县。再如同治《安化县志》也称,湖北通山一带过去也是一个重点产茶区,咸丰时因太平军征战江汉流域,原来往返通山的一些茶商,有的就“估帆取道湘潭,抵安化境倡制红茶,收买畅行西洋等处,称曰广庄,盖东粤商也。方红茶之初兴也,打包装箱,客有冒称武彝以求售者”。这条史料不只说明安化的红茶生产,是咸丰年间由广东茶商“倡制”发展起来的,而且也反映,福建武彝和全国其他许多地区的红茶生产,也差不多都是在此前后,由广东和各省茶商倡导下风兴起来的。因为这里说得很明确,其时正值红茶“初兴”;不是指安化,而是指全国当时都属初兴阶段。这一点,我们还可从后来每年红茶所占的出口比重,看出一些线索。

从表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不但我国鸦片战争以后至光绪初年茶叶生产和茶叶出口的发展,是这一时期国际茶市对红茶需要在红茶方面的一种突出发展;同时也明显反映,在光绪十二年以后我国茶业的直线下落,是因国际红茶市场被挤而主要是红茶出口的一种衰落。其实,关于这点,在我国咸同年间茶园和茶叶生产大发展的过程中,本身也就潜伏着即将衰落的危机。因为我国各地这一纷起拓展茶园的过程,正好也是英国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荷兰在印尼大规模发展种茶的过程;当他们茶园发展起来以后,受影响的必然也只会是我国茶叶的出口和茶业。事实也是如此,印度和斯里兰卡最先和主要生产的,不是别的茶类,而一开始瞄准的,就是当时世界上最畅销和中国出口最多的红茶。

上表和前表的数字还告诉我们,在1886年至19世纪末的十四五年中,我国茶叶出口的数额,锐减了38.57%;平均每年要减少382876担。这也就是说,我国咸同和光绪初年发展达到的茶园最大面积,至上世纪末,至少也应减少或荒芜38%。不,19世纪末,我园茶园实际减少的面积,远不止这一数字。因为盲目发展的特点就是一哄而上,一风而散。一些地方生产的茶叶卖不出去,不只在咸同以后发展起来的新茶园,有的甚至连同过去的老茶园也一并废弃了。以广东的情况为例,如民国《广东通志稿》中就记说:“中国商品,向以茶为出口大宗,而在广东,又夙推罗定之珠兰茶为巨擘。在昔远近驰名,销流甚广,年中所值,以千万两计。近数十年来,竟为印度、锡兰茶所压倒,一落千丈,于今尚未底止,微乎殆矣。”再如宣统《南海县志》也载:“茶叶从前为出口货大宗,现在出口之数,历年递减。光绪十八年出口尚有六芳五千担,至二十八年,出口不过二万四千担,盖西人多向锡兰、印度购茶,以其价廉也。

前后仅距十年,销数之锐减已如是,中国茶业之失败,亦大略可覩矣。”类似的记载,在这一时期的方志和史书中,随翻即是。清末我国茶业的衰微,不简单只是出口锐减和茶业凋蔽的问题,其盲目滥垦、毁林和毁田种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则是更无法用一般数字来计算了。 

平水珠茶的来历


平水珠茶是绍兴茶农首创的一种炒青绿茶,亦称圆茶。它的外形圆紧,呈颗粒状,色泽绿润、身骨重实、宛如珍珠,内质香高味浓,经久耐泡。此茶以“珠”命名,最为恰当。

平水,是绍兴东南一个历史悠久的集镇。唐时,这里已是有名的茶、酒集散地。清代至民国的近300年间,这里成了珠茶的精制加工和集散中心,故国际上称“平水珠茶”,一直沿用至今。

珠茶销往国外后,译名很有趣,外国人译为“Gunpowder”,中文之意为火药弹,在来福枪发明前,枪弹亦浑圆如珠球。故外国人译名之形象生动,亦不亚于中方。

珠茶的外国译名“Gunpowder”,还偶尔闹出笑话来。据说,1981年有香港商人曾郑重其事地建议内地茶叶出口公司,更改这一译名,以免妨碍销售。但内地口岸公司考虑到此名已沿用数百年,若更改译名,倒反而真的要妨碍销售,于是没有采纳这位热心人的建议。1984年浙江省绿茶贸易小组去同我国建交不久的象牙海岸洽谈业务,一位在当地经商的印度人,对珠茶样品印象甚佳,但在签订合同时,却多次要求,品名栏只能用“中国绿茶”笼统称之,切勿显示“Gunpowder”字样,理由就是免得被当地海关误会成军火交易。

平水珠茶是浙江的独特产品,其产区包括浙江的绍兴、诸暨、嵊州、新昌、萧山、上虞、余姚、天台、鄞县、奉化、东阳等县。整个产区为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等名山所环抱,境内山岭盘结、峰峦起伏,溪流纵横,气候温和,青山绿水,风景名胜众多,不少地方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浙江省茶叶的主产区。

平水是浙江绍兴东南的一个著名集镇,历史上很早就是茶叶加工贸易的集散地,各县所产珠茶,过去多集中在平水进行精制加工、转运出口。因此,浙江所产的珠茶在国际贸易中逐渐以“平水珠茶”称著。这一地区历史上就出产过不少名茶,如会稽的“日铸茶”、山阴的“卧龙茶”、诸暨的“石笕岭茶”、余姚的“瀑布茶”等,都是古代名茶中的珍品。据说,珠茶是由日铸茶演变而来。宋·吴处厚《青箱杂记》称:“越州日铸茶,为江南第一。日铸茶芽纤白而长,味甘软而永,多啜宜人,无停滞酸噎之患”。日铸茶产于绍兴东南会稽山脉的日铸岭,相传古时欧冶子于此铸五剑,其岭下有寺名资寿,其阳坡朝暮常有日,产茶奇绝,故谓之日铸茶。宋代起日铸茶就列为贡品,不少文人墨客也为此吟诗赞赏。

日铸茶细采精制,明代闻龙《茶笺》中就对日铸茶的采制作过详尽的记述:茶初采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唯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罗法也。炒时须一人从旁扇扇,以去热气,否则黄色、香味俱减,炒起出锅,置大磁盘中仍须急扇,待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入锅文火炒干入焙,并揉到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

现代珠茶的采制与上述的日铸茶相仿,鲜叶采下后,经过杀青、揉捻、炒二青、炒三青、做对锅、做大锅而制成。过去人工制茶非常辛苦,现在已实现制茶全程机械化。

平水珠茶,也称圆茶。外形浑圆紧结,色泽绿润、身骨重实,活象一粒粒墨绿色的珍珠。用沸水冲泡时,粒粒珠茶释放展开,别有趣味,冲后的茶汤香高味浓,珠茶的另一特点是经久耐泡。

珠茶出口欧洲和非洲不少国家,有稳定的市场,深受消费者的信赖。

猴魁茶的来历


猴魁茶用热水一泡,便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那股清香似乎和一般的茶香不同,有点像兰花的香味,但似乎又不像,品尝的人间到这股香味,便觉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这种与众不同的茶,之所以有这么回异凡俗的香味,可能是由于茶树高处于悬崖峭壁之间,长期受日月精华,天地灵气之故吧。

猴魁茶在清朝咸丰年间,才由北京著名茶庄汪大正茶号采办人员至徽州办货时无意中发现的。一到京师便被帝都的名公大臣所赏识,从此身价百倍,成为富贵人家高价购求的珍品。

猴魁茶的茶树生长在安徽九华山附近的太平县内,那地方层峦叠嶂,忽晴忽雨,朝晖晚霞,温湿得宜。这种茶树由于有优越的天时地利,才生长得这样旺盛,又经制茶工人炒制得法,故而获享如此盛誉。关于这一名茶问世的经过,当地有这么一段传说:太平县原有一个叫猴坑的村子,村里有一位老茶农名叫王魁。这个人不仅擅于炒茶,而且善能识茶,更兼博物多知,头脑灵活,他早就看中山颠上的野茶树,很想拿它制成好茶。无奈那地方山陡路险,难以攀缘,以致这一心愿一直无法实现。一日,他见群猴在山颠的茶树间追逐嬉戏,不觉大喜,心想,何不驯练猴子采茶呢。于是他在采茶、炒茶之余暇,便选定几只猴子驯练它们上山采茶的本领。经过一段时期的驯练,到了采茶季节,王魁便带着受驯猴子到悬崖之下,让它们背上布袋,攀缘悬崖去采茶了。王魁将猴子采得的茶叶,仔细挑选、精心炒制,所以茶香独特,不同凡响。

当汪大正茶号的采办人员品尝了用这种茶叶泡制的茶之后,觉得色、香、味都属上乘,便问王魁这叫什么茶。王魁原先并未考虑过这一问题,他想了一想,这茶叶是猴子所采摘,是他王魁所炒制,是猴与人合作的产物,但论功行赏,应是猴子为先。所以便回答说,这叫猴魁茶,以示不忘猴子的功绩。

“口唇茶”的来历


据传,它开始种在鸡公山上,叫口唇茶。这种茶沏上开水后,从升起的雾气中会现出九个仙女,一个接一个飘飘飞去;品尝起来,满口清香,浑身舒畅,能够医治疾病。这口唇茶原是九天仙女种的,她们咋会来到人间种茶呢?这事还得从鸡公山谈起。

先前,鸡公山没有名字。有一年,山上害虫成灾,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只神鸡,把害虫叼个一干二净,住了下来。它天天报晓,啼叫一声,响遍天下,因此人们就给这座山起名鸡公山。各种害虫再不敢在这里逞凶了,鸡公山上从此草绿树旺,鸟语花香,成了人间仙境。

瑶池的仙女们听说人间的鸡公山胜过仙宫的百花园,都想一饱眼福,便向王母娘娘提出请求。王母娘娘也是个爱游山玩水的人,理解仙女们的心情,答应分批让她们下凡,一批限定三日。但有一条,一旦有人下去后产生邪念,与人婚配,除了惩罚罪人,这轮流下凡的事立即停止。仙女们都想下去看看,生怕轮不到头上,她们向王母娘娘保证严守法规。

王母娘娘爱喝茶,对司管仙茶园的九个仙女另眼看待,让她们首批离开了瑶池。

九个仙女来到鸡公山,拜见鸡公山后便住下了。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王母娘娘限她们三日就是人间三年。众仙女把鸡公山的怪石奇峰、山泉瀑布、名茶异草的春夏秋冬四时景色都看遍了,离回去的时限还有两年呢。她们商量要办件好事,给鸡公山留下纪念。办啥好事呢?为首的大姐说:鸡公山应有的都有,有的都好,唯有一点不足。众姐妹齐问:哪一点?我倒有个想法,咱九姐妹化作九只画眉鸟,回到咱那仙茶园里衔来茶籽,不就补上了这个不足嘛!不知众位姐妹愿不愿出这把力?众仙女一听无不叫好。她们又问,衔来茶籽不难,交给谁种呢?大姐手往山脚下一指,大家看见一片竹林里有几间茅屋,心里都明白了。

那间茅屋里住着一个年轻人叫吴大贵,是读过书的人。只因爹妈先后去世,剩他独自一人。他白天种地砍柴,晚上还要温习功课,准备科场应试。屋里墙上贴张白纸,上边写着寂寞独有,清贫无双。这天夜里,他做了个梦,梦见一个仙女从鸡公山上下来对他说:鸡公山水足土肥,气候适宜种茶。从明天开始,有九只画眉鸟从仙茶园里给你衔来茶籽。你在门口的一棵大竹子上系个篮子,把茶籽收下,开春种到坡上。到采茶炒茶的时候,我和姐妹们来给你帮忙。吴大贵醒来心里好喜:哎呀,是我吴大贵勤奋读书感动了神仙啊!可种茶能给我带来多大好处呢?别急别急,有道是天机不可泄露,内中定有一番用意,叫种就种吧。

第二天一大早,吴大贵起床,半信半疑地拿个篮子,系到门口那棵大竹上。系好,他扭头要回屋,只见一只画眉鸟箭一般飞来,把嘴里衔的东西往篮子里一放,又飞走了。吴大贵很惊奇,取下篮子一看,果然是一颗种子,虽没见过,他相信就是梦中所说的茶籽。接着,一只只画眉鸟穿梭般的飞来飞去。九只画眉鸟各衔来一颗种子后,稍停一会儿,又是一轮。如此衔了三天三夜,共衔来茶籽九千九百九十九颗。吴大贵很高兴,小心地把茶籽收藏起来。

第二年一开春,吴大贵把九千九百九十九颗茶籽全种到山上。清明过后茶籽发芽,见风就长,几天长成了茶林。这时仙女又给吴大贵托梦,让他准备炒茶的大锅。

大贵准备停当,来到茶林一看,又惊又喜。只见九个仙女正在采茶,个个柳眉杏眼,面如桃花,不胖不瘦,不高不低。她们采茶不用手,而是用嘴唇,看那红艳艳的小口唇一张一合,又轻又快,采下了一个个油嫩的茶尖。前边刚采过,后边又长了出来。采了一会儿,九个仙女甩开衣袖,一边舞,一边唱起了《茶歌》。歌罢舞毕,为首的大姐走到吴大贵跟前说:这位大哥,俺姐妹采得不少啦。我给你烧火,咱去炒吧!吴大贵笑着去了。他不知道咋炒。大姐到竹林砍一把竹子扎成扫帚,让他在锅里不停地搅动。吴大贵只觉得茶香扑鼻,快把他熏醉了。现在茶乡炒茶还是女的烧火,男的掌锅;采茶也是女的,边采边唱。这都是那时传下来的习惯。

就这样,她们采着炒着,一直忙到谷雨。仙女们走后,吴大贵沏上一杯新茶品尝。开水一倒,只见慢慢升起的雾气里现出九个仙女,一个接一个地飘飘飞去。吴大贵端起茶杯一尝,满口清香,浑身舒畅,精神焕发。这样好的茶,起个啥名呢?吴大贵想:茶籽是画眉鸟用嘴衔来的,茶是仙女用口唇采的,就叫口唇茶吧。

消息一传开,义阳知州听说了,马上派人来要茶,拿回去泡上一看,张口一尝,拍案叫绝。当即定为贡品,要孝敬朝廷老子。那时是大唐的江山,当朝皇上就是唐玄宗。知州把口唇茶亲自送到朝里,又禀明了它的来历,玄宗大喜。朝中第二个喝到口唇茶的是皇上最宠爱的妃子杨贵妃。她当时精神不爽,一杯口唇茶喝下去,病体痊愈,唐玄宗高兴了,对口唇茶大加赞赏,传下圣旨:一要在鸡公山上修千佛塔一座,感谢神灵;二规定口唇茶年年进贡朝廷,民间不得饮用;三是赐吴大贵黄金千两,要他用心护理茶林;四是给义阳知州升官加俸。

吴大贵这一下子发大财,又是买田地,又是建宅院,成了鸡公山的首富。地方上的大小官吏谁敢小看?这一来他腰杆硬了,便欺邻害户,压榨百姓。吴大贵没成亲,不少喜欢攀高结贵的人都去说媒,快把门槛给踢折了。但不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名门千金,他一个也看不上眼。因为和那九个仙女相比都差得太远了。这时候,他再也读不进去书了,赶考的事早丢到脑后。吴大贵想:仙女们托梦叫我种茶,准是让我先发了财,然后再和我成亲。现在我金钱有了,只等明年采茶时,九个仙女一来,就都是我的啦。牛郎也不过配个织女,我吴大贵要独占九个仙女,这真是天意呀天意!

第二年清明前,吴大贵把九个新娘的洞房和成亲的一应物事早筹备好了。过了清明,他天天到茶林等候。茶叶该采那天,仙女们准时来。吴大贵上前打躬作揖道:九位姐妹,您劳神出力让我发财,我知道大家的美意。今后这茶不劳姐妹们采了,我已雇了人,让他们干吧。诸位也该跟我享福了。我把婚礼都准备好啦,咱们下山拜堂成亲吧。九个仙女自从离开瑶池,哪敢忘了王母娘娘的法规?不论哪个纵有思凡之意,但为了不坏姐妹们轮流下来观看的机会,也不愿意在这时候私配情郎。她们没想到一年前还在发奋读书的吴大贵,有了金钱便丧志贪色,变得这样快。姐妹们又羞又恼,转身去找鸡公去了。

鸡公听仙女们说后大怒:当年我到此山,就是为了消灭害虫,想不到又出来一条!鸡公翅膀一张,飞下了山头。它飞到吴大贵的院子上空,振翅一扇,下面成了火海。鸡公又飞到茶林,伸出巨爪一扒,挖出三条深沟,九千九百九十九棵茶树毁掉了九千九百九十七棵。剩下两棵留个种子,现在还在深沟上边的悬崖上长着。

这时候,唐玄宗赦建的千佛塔上的千块神浮雕已由监工从长安送到离鸡公山不远的车云山下。监工得知吴大贵死于火海,口唇茶茶林被毁,也不去鸡公山了,把千块浮雕放在车云山下,回京交旨去了。后来,车云山栽上口唇茶茶籽,长得特别好,又代替吴大贵的口唇茶年年进贡,成了唐朝有名的义阳贡茶。后人就把千佛塔建在了车云山上,现在还保存着。口唇茶再也没有了,只留下这个故事,传为美谈。

献茶的来历


现在做献礼,尼能我始祖,祭献请享受,裔昌基业盛。

(末祭献之时)闭古成嘎地,红绿树密茂,藤葛相交缠,深林被缠绕,宇宙门不开,不见三神面,日出光不灿,月出不明亮。赤叩和皮乃,为君政不展;比偶和比得,为臣不断案;实楚和乍姆,师知识浅溥;阿徕和阿得,为匠技不高。自从那以后,天毕白头仙,地毕黄牙仙,美酒提九壶,香茶拿八袋,站在天门口,祭献又祭献,祈祷又祈祷,祈祷尼能祖。献祭得昌盛,祈求得顺利。闭古成嘎地,红绿分得清,藤葛不交叉,密林缠绕消,宇宙门也开,得见三面神,日出光辉灿,月出光明亮。赤叩和皮乃(有名的君长),施政权威大;比偶和比得(有名的大臣),臣断案有方;始楚和乍姆(有名的毕摩),毕摩知识广;阿崃和阿得(有名的工匠),为匠技艺高;庶民也聪明。天上所祈祷献,天基业昌盛;地上祈祷献,地上百事顺。靠智慧天神,更英明神献,人聪颖兴旺,地肥粮丰盛。朝昂几夺地(昔日东川府),六祖源流长,八方后裔昌,基业大发展。现在献茶礼;主不叙茶源,恐怕神不知,于此向神述茶源;聪明左撇子,种树撒树子,种茶撒茶子,树种撒高山,茶要种东方,东方还末到,人间鸡已鸣,茶子丢西方,成了茶来源。为首青龙日,实勺时代神;次是月蟾宫,土台地之神;末是星晃动,鸳鸯海之神。三神未到时,茶树鸟栖息,三神到之后,栖鸟即飞去。茶是茶叶尖,摘尖揉制茶,宇宙神前祭,宇宙门开朗,三神也见面,日出光辉灿,月出光明亮。赤叩和皮乃,君喝茶施政;比偶比得,臣喝茶断案;如楚和乍姆,师喝茶作祭;阿崃和阿得,匠喝茶技高。茶香人饮料,茶水献宗祖;茶香献畜神,畜为人食用;茶香献五谷,五谷师食粮。

美酒醇,茶味香,茶礼备一份,绕一圈做净,一份做祭献。

百合花茶的生长环境和来历


百合花茶的生长环境和来历,百合茶是我们都有听说过的花茶,姿态优美,香气馥郁,为人所喜爱。而百合花茶更是备受关注,但有人对百合花茶不是特别了解,本文将为大家讲解什么是百合花茶?

百合花茶(学名:Lilium)是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原产于北半球的几乎每一个大陆的温带地区,百合花茶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欧洲、北美洲等,全球已发现有110多个品种,其中55种产于中国。近年更有不少经过人工杂交而产生的新品种,如:亚洲百合、麝香百合、香水百合、葵(火)百合、姬百合等。百合花主要用来观赏,尤以荷兰及日本输出的切花品种居多。百合花茶的球根含丰富淀粉质,部份更可作为蔬菜食用,在中国,食用百合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中医认为百合性微寒平,具有润肺,清火的作用。红色百合花茶有安神的功效,花、鳞状茎均可入药,是一种药食兼用的花卉。主要产于中国、日本、北美和欧洲等温带地区。多数百合的鳞片为披针形,无节,鳞片多为复瓦状排列于鳞茎盘上,组成鳞茎。茎表面通常绿色,或有棕色斑纹,或几乎全棕红色。茎通常圆柱形,无毛。叶呈螺旋状散生排列,少轮生。叶形有披针形、矩圆状披针形和倒披针形、椭圆形或条形。叶无柄或具短柄。叶全缘或有小乳头状突起麝香百合。花大、单生、簇生或呈总状花序。花朵直立、下垂或平伸,花色常鲜艳。花被片6枚,分2轮,离生,常有靠合而成钟形、喇叭形。花色有白、黄、粉、红等多种颜色。雄蕊6枚,花丝细长,花药椭圆较大。鳞茎白色,高4-7厘米,直径5-8厘来,宽卵形,深入土中约10厘米;茎直立,坚硬,基部埋在土内的部分具2-3轮纤维状根,地上部分高1.2-1.5米,直径0.8-1.2厘米,有棱纹,深紫色,而被白色绵毛。叶散生,无柄,光亮,披针形,长3-15厘米,宽0.5-1.5厘米,先端渐尖,具显著叶脉5条以上,上部叶片逐渐变短以至形成叶状苞片,通常叶腋间生有珠芽;珠芽球形,直径2-3毫米,老时变为黑色。花序总状圆锥形;花梗粗硬,开展,花朵稍下垂;花被片6,桔红色,密生紫黑色斑点,开放时反卷,披针形,长8厘米,宽1.5厘米;雄蕊长5-7厘米,花药紫色,且具斑点;柱头紫色,子房长1.3-1.8厘米。

百合花茶富含蛋白质、糖、磷、铁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极高的医疗价值和食用价值。泡茶时,每次取百合花2克~3克,用开水焖10分钟左右即可。茶沏好后色泽金黄,味甘微苦,可以安心去火、清凉润肺,是夏日里较好的解暑饮品。

饮用百合花茶注意事项:孕妇禁用;脾胃虚寒、腹泻的人不宜饮用。

云裳仙子多美的名字啊!相信大家对百合花茶有所了解了,建议在大家要适时、适量的喝。

我国古代的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


世界上有三大饮料,即咖啡、可可和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说,神农尝百草,遇毒,得茶而解之。表明我国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发现和利用茶了。

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西汉时期,茶从药用开始过渡成为一种饮料。茶叶的应用,最初是利用野生鲜叶。约2000多年前,我国开始种植茶树;唐代,茶树的栽培己遍及南方。唐代的《茶经》和《四时纂要》等,就有关于茶树栽培的详细记载。我国古代对茶树栽培有着科学的认识。茶树是适宜短日照而且耐阴的植物,所以古代选择茶园的标准,是宜山中带坡坂有树荫或北阴的地方,或者是植木以资茶荫。这样既有利于排水,又能提高茶树成活率和茶叶的品质。如果平地种茶,就要开沟泄水,以防茶树根受水浸泡而死。

古代人民对茶叶的加工方法不断加以改进。三国时期的《广雅》说:荆巴间采叶作饼,即制作饼茶。唐代发明了蒸青制法,即将鲜叶采回,用蒸气杀青,捣碎,制饼、穿孔,贯穿起来烘干。这样,消除了以前茶饼的青臭气味,也便于贮藏和运输。宋代则是把鲜叶先洗涤后蒸青,蒸后压榨去汁,再制饼。从宋到元,为了简化制茶过程,保持茶叶真味,又逐渐由蒸青饼茶和团茶改为蒸青散茶。茶叶蒸青后不揉不拍,直接烘干制成,全叶茶从此问世,古老的饼茶制法基本终结。用茶叶代替茶团、茶饼,饮用起来方便多了。

元末明初又发明了制法简单、省工省时的炒青绿茶,茶叶的色、香、味、形得到了很大改进,而且一直沿用到今天。明代以来,又相继发明了花茶和红茶的制法.也就是说,今天的绿茶、红茶、花茶等几种主要茶类,在明代就都有了。

经过我国古代人民的长期努力,茶树的成活率和茶叶质量不断提高,茶叶的品种也不断增多。早在唐代,就有名茶10多种,宋代则多达数十种。

我国还在世界上最早对茶进行了研究。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我国和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书中对饮茶的历史,茶的起源、性质,茶的产地,采茶的器具,制茶的过程,饮茶的方法等等,都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

茶叶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之一。公元5世纪,茶叶开始输入亚洲一些国家,17世纪运往欧美各国.我国还向许多国家提供过茶树、茶籽以及植茶技术。现在世界上各产茶国家,都直接或间接从我国引进过茶树、茶籽以及植茶技术。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2667.html

上一篇:人生——品茶赏句乐无边

下一篇:贡茶与龙凤神话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