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皇家贡茶的生产基地——北苑

2021-08-22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皇家贡茶的生产基地——北苑”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宋代贡茶制度是建立在唐代基础之上的,只是把贡茶生产基地由浙江顾渚迁到了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宋代恰值中国历史上一个寒冷期,太湖冬天冰封,顾渚的新茶赶不到清明节前送到汴梁,而建安新茶走水运可以让东京的皇帝及时喝上节前茶,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因此皇家贡茶的生产基地就搬到了福建建安的北苑。

北苑地名始于后唐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王审知在福州建立闽国,当时建州吉苑里茶焙地主张廷晖在凤凰山拥有数十里茶园,所产茶品质上好。相传当时闽王好茶,而且特别喜欢张廷晖的凤凰山茶,于是不断来索取,当时建州屡遭兵灾战祸,民不聊生,茶业难以维持。闽龙启元年(933)张廷晖把凤凰山方圆三十里的茶山献给闽国,得到闽王封赐阁门使官职,并把凤凰山办成闽国的苑囿(闽国御茶园)。因凤凰山在闽都北部,故名北苑。

北苑御焙从南唐五代十国闽龙启元年(933)至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历经闽、宋、元、明四个朝代,29位皇帝,持续御贡达四百五十八年。北苑御茶、北苑御焙遗址、北苑茶文化在中国茶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罢造后北苑缩小了旧园,整个茶业不再官营,同时也不再生产龙凤团饼茶,但团茶生产和采制工艺仍代代相传,从不间断。有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诗云:头纲八饼建溪茶,万里山东道路賖。此是蔡丁天上贡,何期分赐野人家。

其品目多达百余种之多。期间龙凤茶、密云龙、龙团胜雪成为传世名品,名冠天下。在北苑存在时期,也是中国茶学研究步入系统化、科学化时期,而且主要的茶学专著是以北苑为研究对象的。已知宋代二十多部茶叶专著中接近三分之二讲的是北苑,连徽宗皇帝赵佶也参与了研究,写下《大观茶论》,这是古今中外所没有的。带有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的斗茶活动,始于唐而盛于宋。陆羽的《顾渚山记》写到斗茶;但把斗茶豪情和宏大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的则是范仲淹的《斗茶歌》和唐庚的《斗茶记》。他们写出了斗茶的文化氛围,更写出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宋朝文人中吟茶诗词歌赋,相互传唱,十分普通。茶诗茶词增大了茶文化氛围,也是茶文化的巨大助推器。

小编推荐

关于北苑历史现象


北苑和北苑茶已成为历史,人们在研宄这一历史时,提出了许多问题:

1.宋代贡茶基地为什么会选择在建安(建州)北苑?入宋,贡茶沿袭唐制,但是唐代建瓯茶叶并不出名,当然不是唐代的贡茶基地,唐代贡茶官焙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江苏宜兴)(21)。作为私焙民贡福建为长乐郡(今闽侯县)有贡茶。朱自振先生在《中国茶叶历史概略》中认为,因为在北宋,适值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寒冷期,太湖冬天冰封,上可行车,顾渚贡焙采造的贡茶,不一定能及时在清明前如数贡到。而这时的北苑的茶叶,距京城的路途远则远,但清明前能保证如期献到开封,自然也只好把贡焙改置建州或建安了。

2.北苑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为什么能名冠天下,持续上贡四百多年?作为贡茶,北苑初期规模也是很小的,丁谓咸丰初(998年)监制北苑贡茶时每年贡茶只有五斤四十饼,至宣和年间(1119-1125年今则为四万七千一百片有奇矣,官私茶焙发展到一千三百三十六个,其中官焙三十六个。北苑以及建安茶叶为何能如此规模发展,一般认为是:贡茶的地位,官办的性质,适宜的环境,精细地制作、常新的品种、考宄的包装、文人的宣传、安稳的建安、尚茶的风气。前六点是基础,后三点是关键。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向文人倾斜的政策,大量的文人在朝廷担任了一定职务,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明显很高,这种待遇优厚、生活清闲的标志之一,是皇帝或达官贵人时常以茶分赐群臣及其家属,群臣也以此感到荣耀。标志之二是饮茶之风在文人阶层盛行,(21)又这一时期出现大量的关于北苑茶的专著、诗词,特别是宋黴宗皇帝的《大观茶论》极有力度地宣传了北苑茶,以茶为雅、以北苑为荣的风气为宫廷和社会所推崇,北苑茶当然名冠天下,反过来又促进其发展,至于建安长期社会安定,无战乱也是北苑茶持久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北苑贡茶为什么在明代中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在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减轻民间负担,下诏罢贡北苑龙凤团茶,改贡散茶。生产团茶是北苑的优势,而生产散茶北苑就不具有优势了,所以北苑贡茶由此中落。但为什么曾名震数百年的北苑团茶就迅速销声匿迹了呢?以至《闽小记》中载,今则但知有武夷,不知有北苑矣。吴越闽人,颇不足闽茶,而甚艳北苑之名,不知北苑实在闽也。一般认为北苑茶制造极度费糜,社会上散茶兴起,而北苑团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而发展,是北苑茶退出历史的客观原因。

清朝皇家对普洱茶的喜爱


清朝廷喜爱普洱茶,就像末代皇帝溥仪对作家老舍所言:"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显贵标志",还说:皇室成员的饮茶习惯一般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在进贡京师的普洱茶中,极品名叫"金瓜贡茶"。《普洱茶》一书记述:"金瓜贡茶乃是采用西双版纳倚邦茶山之茶所制。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还有实物,已被视为"国宝"。1963年,故宫清理清宫贡茶,获两吨多,其中就有一些保存完好,最长时间达150年以上的普洱茶。有团茶(砣茶)、女儿茶、茶膏等品种,还有普洱茶精品人头茶(人头形状的茶团)1个,重约5斤,形状完整,色泽鲜明。

清朝廷收纳的普洱茶,除了供皇宫享用和分送皇亲国戚之外,还当作高级礼品馈赠外国使团。如公元1792年,英国特派前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马戛尔尼爵为首的观光团一行茶起源95人来华,以向乾隆祝贺80大寿为名,要求清廷增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允许设立租界,派驻公使,并送上大批寿礼。乾隆没有同意英方的要求。但作为礼尚往来,也回赠了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和普洱茶膏。西双版纳历代封建首领也把普茶视为珍贵之物。据《泐史》记载:"明朝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车里宣慰史,刀应勐为其妻(缅王之女)回缅省亲准备的礼物中,就有普洱茶4筒,每筒5团,与金银珠宝并重。

普洱茶作为茶中珍品,上贡朝廷,还曾作为礼品馈赠他国。清朝廷由于特别喜爱普洱茶,规定每年需上缴贡茶6万6千斤。在普洱府治所在地宁洱镇,官府专门设有茶厂、茶局,统管茶叶的精工制作和上贡朝廷。普洱茶上贡朝廷,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组织的。在进贡清宫茶叶中,来自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大叶种茶与各地进贡的小叶种茶相比,茶叶、茶性大不相同。其茶味特别浓厚,助消化能力特别强,性温味香,有医疗保健作用,这些特点,特别适合游牧出身、肉食为主的满清朝廷皇亲国戚的需要。于是,普洱茶系列中的"女儿茶"、"团日本茶道茶"、茶膏等,深得帝王、皇族、将相的钟爱,一时间,宫中以饮普洱茶为时尚,有的泡饮,有的熬煮奶茶,朝廷所重,民间仿效,普洱茶在清朝时声誉人震。《红楼梦》有贾宝玉喝女儿茶助消化的描写。《宫女谈往录》(金易沈义羚著)也提到慈禧太后喜喝普洱茶:"老太后进屋坐在条山坑的东边。敬茶的先进上一盏普洱茶,图它又暖以能解油腻"。

在西双版纳,无论是爱尼人的土锅茶、蒸茶、傣族的竹筒香茶;还是布朗族的青竹茶,拉祜族的烤茶以及基诺族的凉拌茶,彝族(香堂)的火焯茶等土风茶艺,都毫无例外地有着治病养生的诸多功能。

普洱茶进贡朝廷,至迟起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时应已岁贡。3年后设置"普洱府治",控制普洱茶购销权利,同时推行岁进上用茶芽制,选最好的普洱茶进贡朝廷,以图博得皇帝的欢心。并曾得到皇帝多次赐匾,"朝天贡端"就是当时所赐。

盛唐皇家宫廷的茶文化


宫廷用茶由来已久。唐代之前的宫廷茶俗大体情况是:东汉之前宫廷以茶为祭,尚无真正意义上的饮茶习俗;汉代、三国、魏晋南北朝、隋代饮茶之风传入宫廷。唐代中期以后,茶饮别开生面,推向极至,不仅前无古人,亦后无来者,在皇宫茶史中独步一时。受寺院僧人和文人饮茶的影响,宫廷对饮茶之道也十分重视,皇帝和官员将茶作为国家礼仪。

宫廷饮茶主要在以下场合:娱乐、王子公主婚嫁、殿试、内廷赏赐、清明宴、帝王清饮、供养三宝、赐茶、接待外国来使、祭天祭祖等。大历元年(766年)与大历五年(770年),朝廷先后在宜兴和顾渚设置了“贡茶院”,专门进奉宫廷御用茶叶。新茶出来后,要赶快到山里采摘,必须在十日之内,快马加鞭,昼夜兼程,于清明节前贡到。因为“清明茶宴”是宫廷清明节举行的最大的宴请活动,参加人员不仅有王公大臣,皇亲贵戚,还有外邦使者等。每年宫廷举办规模盛大的清明茶宴,主要是显示朝廷附近怀远、和谐万邦的政治气度。

当然,说到唐代茶文化,自不免要涉及作为茶文化重要物质载体的茶具。陆羽《茶经》将茶具定为二十四事,即二十四种,并对各种茶具的制作和用途作了详细说明。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宫廷的银质鎏金茶具,1987年5月,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茶具,系唐僖宗李儇御用珍品。据地宫出土的《物帐碑》记载,这批茶具有“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龟一枚重廿两,盐台一副重十一两,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两”等。它展示了从烘焙、研磨、过筛、贮藏到烹煮、饮用等制茶工序及饮茶的全过程,且配套完整,自成体系,反映了茶文化在唐代帝王心目中是何等的神奇而伟大,对茶事是何等的投入;也确凿地证实了唐代宫廷茶道和茶文化的存在,充分再现了中国古代茶文化最高雅、最完备、最盛大的茶道仪式,代表了唐代茶文化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中外茶学界、茶文化界、茶禅界的专家一致认为:法门寺宝塔地宫系列唐代宫廷茶具的出土,是继唐代中期陆羽《茶经》问世以来,中国古代及世界茶文化史上又一个划时代的辉煌篇章,是迄今为止世界文化史上发现时代最早、器形品类最完整、制作最为精美的茶具,堪称国宝。它以设计精巧的造型、寓意深刻的图纹、古朴典雅的风韵,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唐代灿烂的文化成就和制造精美金银器具的高超工艺水平,在世界是无与论比的,而且愈加印证了中国不仅是世界茶叶的发现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摇篮和发祥地。

乌龙茶起源于北苑茶


乌龙茶则起源于北苑茶,武夷茶。北苑茶是福建最早的贡茶,北苑是福建建瓯凤凰山周围的地区,唐末已产茶,而宋以及其后产量扩大,逐渐采用半发酵的制法。武夷山茶则在北苑茶之后,于元朝、明朝、清朝获得贡茶地位,获得发展。

《闽通志》载,唐末建安张廷晖雇工在凤凰山开辟山地种茶,初为研膏茶,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已产制龙凤茶,宋真宗(998年)以后改造小团茶,成为名扬天下的龙团凤饼。当时任过福建转运吏,监督制造贡茶的蔡襄,特别称颂北苑茶,他在1051年写的《茶录》中谈到“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续诸焙所产者味佳。”

北苑茶重要成品属于龙团凤饼,其采制工艺如皇甫冉送陆羽的采茶诗里所说:“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要采得一筐的鲜叶,要经过一天的时间,叶子在筐子里摇荡积压,到晚上才能开始蒸制,这种经过积压的原料无意中就发生了部分红变,芽叶经酶促氧化的部分变成了紫色或褐色,究其实质已属于半发酵了,也就是所谓乌龙茶的范畴。因此,说北苑茶是乌龙茶的前身是有一定科学根据。

武夷山茶则在北苑茶之后,于元朝、明朝、清朝获得贡茶地位,获得发展。现所说的乌龙茶则是安溪人仿照武夷山茶的制法,改进工艺制作出来的一种茶。乌龙茶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福建《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发明乌龙茶做法,以后传入闽北和台湾。”另据史料考证,1862年福州即设有经营乌龙茶的茶栈。1866年台湾乌龙茶开始外销。而现在全国乌龙茶最大产地当属福建安溪,安溪也与1995被国家农业部和中国农学会等单位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

乌龙茶为中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乌龙茶除了内销广东、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主要生产地区是福建省安溪县等地。

乌龙茶的前身——大宋北苑茶


乌龙茶起源于福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乌龙茶的形成与发展,首先要溯源宋代的北苑茶。

北苑茶是福建最早的贡茶,也是自宋代开始最为著名的茶叶,历史上介绍北苑茶产制和煮饮的著作就有十多种。北苑是福建建瓯凤凰山周围的地区,在唐末已产茶。据《闽通志》载,唐末建安张廷晖雇工在凤凰山开辟山地种茶,初为研膏茶,宋太宗时已产制龙凤茶,宋真宗以后改造小团茶,成为名扬天下的龙团凤饼。

当时任过福建转运吏,监督制造贡茶的蔡襄,特别称颂北苑茶,他在1051年写的《茶录》中谈到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续诸焙所产者味佳。北苑茶重要成品属于龙团凤饼,其采制工艺如皇甫冉送陆羽的采茶诗里所说: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要采得一筐的鲜叶,要经过一天的时间,叶子在筐子里摇荡积压,到晚上才能开始蒸制,这种经过积压的原料无意中就发生了部分红变,芽叶经酶促氧化的部分变成了紫色或褐色,究其实质已属于半发酵了,也就是所谓乌龙茶的范畴。因此,说北苑茶是乌龙茶的前身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

刘孝绰,喝着皇家“宣旨慰抚”的茶


《红楼梦》里妙玉说过“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大凡写过《红楼梦》茶事文章的人,仿佛都曾引用过这段话,搞得它就像口香糖一样,这个人嚼完了那个人又要来嚼,不但乏味而且令人恶心。不过,其中何为品茶何为饮茶的道理却几乎渐渐地要被嚼成了真理,弄得那些有点品位的人喝个茶都得小心翼翼的。其实,妙玉的这段话只是用来忽悠宝玉的,哪里曾想到,竟然把全国人民都给忽悠了。

细想想,仅仅用喝茶数量的多少来界定何为品,也实在是太低级了,要说品,起码也得有点质量,比如说能够从喝茶中感悟到一点人生、一点理想,那才算得上是品吧。因此,要说品,最会品茶的人就当是最得意的人和最失意的人。最得意的“成功人士”怎么品茶、能品出什么来,我们不知全貌,但是从茶馆和茶厂充满渲染色彩的广告词中,也许也能窥见了一斑来;人生失意十之八九,我们不一定是最失意的人,却多半都有过失意的经历,所以,对于失意的人如何品茶,还是比较容易体会到的;而最叫人琢磨不透的就是那些先是最得意,后来又变得仿佛最失意的人了,《茶经》里的人物刘孝绰就是这样一个人。

《梁书·刘孝绰传》说,刘孝绰,名冉,字孝绰,7岁就能写文章。他的舅舅也就是和梁武帝萧衍同为齐竟陵王萧子良“竟陵八友”成员的王融,不知道是在夸自己还是在夸外甥曾经说过:“天下文章,除了我的以外,就该属阿士(刘孝绰小名叫阿士)的最好了。”由此看来,刘孝绰后来表现出的侍才自傲还是有着遗传基因的。当然,尽管有些自以为是,刘孝绰的肚子里确实还是有点东西的,除了自己的亲娘舅以外,“竟陵八友”中的沈约、任昉、范云也都很欣赏他。因为文章写得好,刘孝绰不仅受到了当时名流们的重视,还得到了高祖萧衍的赏识,所以,很容易就得到了一大堆的官位,高祖在任命他为秘书丞(掌管文籍等事的官)时还说:“第一官当用第一人。”此时的他可谓仕途顺畅、春风得意。

后来,他又来到昭明太子府上做东宫管记。太子也是个文学青年,想要把自己的文章结集出版,太子府上的一帮知识分子们个个都想把这个活揽来做,其中就有后来捅了刘孝绰一刀的到洽,太子觉得这些人中还是刘孝绰最有本事,为了保证书稿的质量,就把活交给刘孝绰一个人做了。虽然太子很是喜欢刘孝绰的才华,却极其讨厌他这个人,因为他太自以为是了,正因为这样他的命运从此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引发这一转折的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到洽。

到洽和刘孝绰是江苏徐州老乡,也是很小的时候就因为能文出了名,并受到“竟陵八友”中的谢朓赞赏,后来他也来到了太子府上,和刘孝绰成了同事。关于到洽这个人,《梁书·到洽传》上说他:“准绳不避贵戚”、“弹纠无所顾望”,以劲直闻名。自我优越感超强的刘孝绰棋逢对手,也就格外眼红了,所以每次和到洽在一起的时候都要竭尽全力去贬低到洽的文章。兔子被逼急了还咬人,到洽虽然号称无私,却还是因此对刘孝绰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刘孝绰却全然不知,还在逍遥自在地快活着。

没过多久,刘孝绰的官又升到了廷尉,有了自己的官府,他就把妻妾接入官府,但是却把老母亲依然丢在私宅里,没有接过来。对于到洽来说,他要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立即给高祖写奏章,举报刘孝绰的不孝。高祖是个大事糊涂小事明白又极拘小节的人,虽然想要偏袒一下刘孝绰,但还是按章办事免了他的官。刘孝绰的弟弟们见大哥被免了官,纷纷写信给太子,向太子申诉,说到洽是在公报私仇。太子早就烦透了自以为是的刘孝绰,所以,收到他弟弟们写来的信,连看都不看,就一把火给烧了。

大概在普通六年(公元525年)被免职后的刘孝绰从建康来到了荆州,心情也从天顶掉到了地底。他的那些弟弟们见此,纷纷开始在京城里活动起来了,一边诋毁到洽,一边宣传刘孝绰的好。

不管是现在还是古代,总不缺乏附庸风雅的人,也不缺乏追星的粉丝,这样的人庶民百姓中有,士族显贵中也有。刘孝绰到了荆州,皇帝的儿子也跟着追星追到了那里,当然皇子也不光是为了追星,给自己赢得一点礼遇贤士的好名声也很重要。这里边就有后来分别都做了皇帝的萧绎和萧纲。尤其是在昭明太子死后做了太子此时还是晋安王的萧纲,不仅派人前去慰问,还带去了慰问品,这其中就有茶。也许是文人相怜吧,刘孝绰喝着萧纲给他送去的茶不禁感慨万分,立即修书一封,以示感激。《茶经》里引用了一段这封信的内容:

传诏李孟孙宣教旨,垂赐米、酒、瓜、笋、菹、脯、酢、茗八种。气苾新城,味芳云松。江潭抽节,迈昌荇之珍。疆场擢翘,越葺精之美。羞非纯束野麋,裛似雪之驴;鲊异陶瓶河鲤,操如琼之粲。茗同食粲,酢类望柑。免千里宿春,省三月粮聚。小人怀惠,大懿难忘。

大致的意思就是:您叫别人送来的东西我都收到了,这些东西酒是香的,笋是嫩的,瓜、菜很新鲜,鱼、肉皆上等,茶叶和大米质量都很高。您送来的东西不光质量高,数量也不少,让我万分感动,永志难忘。

一个犯了错误的人,喝着皇子送来的茶,抚今追昔,怎么能不黯然神伤?光是黯然神伤是没有用的,在没有娱记、没有狗仔队的时代里,写封感谢信贴在皇子家的大门旁,既能彰显皇子的恩德,又能让人们不把自己从记忆里抹去,该是一个不错的自我炒作方式。

这样一做,效果马上就出来了,高祖在众人“无意”的话语声中又想起了他来,并数次让仆射徐勉前去他那里“宣旨慰抚”他。仆射的官职大概相当于总理,而且徐勉又极清廉,别人当官留下财产给子孙,他却只留清白给后代,是一个位高权重、德高望重的大人物,高祖让徐勉去抚慰刘孝绰,也是很给刘孝绰面子。

大通元年(公元527年),到洽死了,拧着跟他较劲的人没了,很快,高祖又以刘孝绰的文章好为理由,重新启用了他。重新回到首都,他在答谢了皇帝之后,也立即去重修与太子的关系,于是写了封信给太子,说到洽出卖他,自己很委屈。可是没想到,过了几年以后,他又因为不争气收了别人一束绢,而被降职处理。真是充满了戏剧效果!

虽然之后又升了一次官,但刘孝绰的官位始终没有做大,这么低的官位离他自以为的才能不知相差多少。而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再来给他送茶了,他只能品着自己的茶,无奈地走向人生的终点。

北苑“龙团茶”饼的兴废故事


时值仲春。今日已是二月十三,1000年前的此时,在北宋京城,皇帝家刚刚喝上了今年的第一碗新茶——《西湖志》记载的这桩事,叫“北苑试新”:仲春上旬,福建漕司进第一纲新茶,名“北苑”。

生产北苑茶的,就是现在的建瓯。据说,每年惊蛰雷雨时,建瓯那儿都要由地方官员主持,组织千名茶农“喊山”:台上高烧红烛祭茶神,台边击鼓放鞭炮,台下茶农放声喊:“茶发芽!茶发芽!”喊山之后采茶,然后将茶叶碾成粉末,做成茶饼,再由“漕司”派遣进贡。漕司又称转运使,是宋代官职。蔡襄就干过这个职位,而且做得全国闻名。欧阳修在《归田录》里写了蔡襄发明制作的“龙团茶”: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庆历中,蔡(襄)君谟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宋宣和二年,宋徽宗曾经请亲王近臣喝茶,亲自注汤分茶,用的就是这种“龙团茶”。

那时二两金相当于近30两白银,大概能买3亩地了。好奢侈!

这种奢侈,结束在明太祖朱元璋手里。沈德符《万利野获篇》里记载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废止龙团茶饼,“惟芽茶以进”,茶叶不再碾成粉末,而是搓揉焙干为条索,茶饮也从明代开始,由煮茶改为泡茶。

困鹿山皇家茶园重现江湖


专家科考活动热爆困鹿山

2005年1月5日,新华社发出一条消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组成的普洱古茶树考察论证专家组……经对凤阳乡困鹿山古茶园的典型植株的观测,认定植株为小乔木,在茶树分类学上属普洱茶种,是栽培型茶树,习称为大叶茶。从困鹿山古茶园的茶树树龄、分布密度和长势看,是目前已发现的保存较好的古茶园,从而表明普洱县是古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

2005年12月9日,由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省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普洱茶研究院、思茅市商务局等单位专家组成的古茶树考察鉴定组在鉴定意见书上写下:普洱县栽培古茶树至少有400年以上的历史,再一次证明普洱县历史上不仅是普洱茶的集散地,而且是普洱茶重要的原产地之一。

2006年4月10日,八方嘉宾云集思茅,在云南普洱茶叶协会成立后的第二天,驱车畅游了困鹿山古茶园,接待这么多游客,这在困鹿山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2006年4月12日,由昆明市社科联、普洱县人民政府和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共同举办的“发展普洱茶产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察与论坛系列活动在普洱县展开,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和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的专家们再次考察困鹿山,对振兴普洱茶业经济、古茶树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几乎与此同时,云南普洱茶的幽香在声势浩大的马帮进京进藏活动后再次弥漫京华,4月6日至12日,第一场以茶为收藏展示内容的展览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举办,日成交高达43万元!这次参展的都是投资升值的红筹股,其中就有采自困鹿山的普洱茶精品“神农一叶瓢”,这是困鹿山茶林隐名数百年后第一批出示的茶,采摘自2003年;另一款宽宏原生古茶于2004年在困鹿山上采摘,此次“云南普洱文化节”期间仅提供7片茶叶与京城茶友分享!

困鹿:遗落深山的皇家茶园

换乘中巴出普洱县城,两个小时后,眼前出现一片郁郁葱葱的山林,车上的当地同行说,这就是困鹿山了,意思是山路的险峻迷乱就连那些敏捷的鹿群都会被困住。困鹿山山高岭峻,云遮雾罩,雨量充沛,因而“高山云雾出好茶”。

困鹿山是无量山的一支余脉,辖属普洱县凤阳乡宽宏村,位于普洱县城北面31公里处,海拔1410米—2271米之间,中心地段南北延伸十几里,东西宽数里。山中峰峦叠翠,古木参天,最高峰海拔2271米。困鹿山古茶树群落地跨凤阳、把边两乡,总面积为10122亩,其中凤阳乡宽宏村的困鹿山境内有1939亩,属半栽培型茶树群落与阔叶林混生形成的原始森林。困鹿山的三号茶树,胸径2.53米,树高25米左右,是目前发现的株型较为完好的、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树,经台湾著名资深茶商黄传芳先生牵线搭桥,已被著名演员张国立出资1万元终身认养。这里的自然环境没有遭到破坏,唯一的人为痕迹就是几个用油漆写的数字:JC253CM。

清代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普洱茶,出云南普洱府”,旧时的普洱府辖地广阔,茶马大道交错纵横,这为普洱茶的交易提供了极大便利,清廷资料中记载,“普洱府年产普洱茶八万担”,1659年普洱茶正式入编贡茶案册,至此普洱茶制作、交易空前鼎盛,普洱府城所在地今普洱县城成了当时名扬天下的普洱茶集散地。至今人们对普洱茶的称谓由来和等级划分仍以“原产普洱府辖地,并以普洱这一原产地和集散地而得名的传统历史名茶”为重要依据。

听村里的老辈人说,宽宏的茶名气很大,是古时候种下的,茶味清香可口,回味甘甜。清朝年间,每年当大茶林(即困鹿山万亩古茶园)春茶采摘时节,官府就要派官兵进宽宏监制茶叶生产制作,并把制好的人头茶(团茶)、七子饼茶、沱茶运去北京,进贡到皇宫里去。村民李铭诚家的耳房,据传就是当年加工“团茶”的作坊。由于困鹿山一直保持生态管理,传统加工,茶叶不仅天出自然,品位独佳,而且成了皇室贡品,位极第一,是普洱茶的佼佼者!多年来在普洱独占鳌头,外地人很难买到。

古茶在寨子中寨子在古茶林中

在困鹿,古茶树就种在人们的房前屋后,可谓人在茶中,茶在人中。古茶树下世代居住着13户人家,老社长薛金强告诉我们,仅这13户人家所居住的房舍周围地带,已经普查出372棵古茶树,树龄大都约为数百年。村中实施了农户认养古树的保护方式,困鹿山古茶园附近居住的村民,每个家庭都认养了几株古茶树,从4棵到20余棵不等,他们每天除了从事农事劳作,还把部分精力放在古茶采摘和简单打点上。“我们对自己认养的古茶树进行经常护理,这些树可是宝贵的东西。”

薛金强抓一把从百年老茶树上摘下的古茶放在火塘前的陶罐里煨烤,琥珀色的茶水盛于粗陶盏里,他边烤边介绍说:“我们平常每天都喝茶,一天只在陶罐里烤一把茶叶,喝干了以后把剩茶再放到火上烤一遍,然后续水,反复冲泡茶味还是很浓。”

据了解,这些古老茶树生发的珍贵的古树茶叶,每年能产300——400公斤的毛干茶,在市面上颇受欢迎。

困鹿山扫描

传说“尝百草而得荼”的神农氏就是思茅古人,神农氏发现了荼树的神奇后便开始在今普洱县困鹿山一带进行栽植,当地留下的大片古茶园及过渡型大茶树无疑是这个传说最有力的佐证。

困鹿山生长着万亩野生古茶林,属较完好的原始茶树林群落,总面积达10122亩,所产之茶叶清香可口,是“普洱茶”中的一秀,历来是贡茶的首选。

自1986年在困鹿山发现1939亩“半栽培型茶树群落”开始,已经淡出江湖300年的困鹿山又重新进入人们视野,并且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2003年7月,在海拔2100多米70多度的山坡上,著名影星张国立出资认养了三号古茶树。

补记云南普洱古城将重现普茶故都盛况

云南思茅市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正在根据历史原貌恢复普洱茶文化古城,重现普洱府“普茶故都”的盛况。普洱府是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在现普洱县所设,历经变迁,先后管辖过现在的云南思茅市、西双版纳大部分及临沧地区的一部分。为配合古城建设,还将围绕茶马古道、困鹿山古茶园、磨黑古镇等,依托昆(明)曼(谷)国际公路和澜沧江——湄公河国际大通道,开展历史古迹观光、茶山茶园观光、采茶踏青、历史文化科考等旅游活动,使普洱成为茶马古道上的旅游亮点。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2358.html

上一篇:宋代六大名茶

下一篇:茶界有三个坏现象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