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树虫害--茶树茶黄硬蓟马

2021-03-01

学名 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 属缨翅目,蓟马科。别名茶叶蓟马。分布湖北、贵州、云南、广东、广西、台湾等省。

寄主 茶、花生、草萄、葡萄、芒果等。

为害特点 以成虫、若虫挫吸茶树汁液,主要为害嫩叶。受害叶背主脉两侧现两条或多条纵列的红褐色条痕,叶面凸起,严重的叶背现一片褐纹,致叶片向内纵卷,芽叶萎缩,严重影响茶树生长发育。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0.9mm,体橙黄色。触角暗黄色8节。复眼略突出,暗红色。单眼鲜红色,排列成三角形。前翅橙黄色,窄,近基部具1小浅黄色区,前缘鬃24根,前脉鬃基部4十3根,端鬃3根,其中中部l根,端部2根,后脉鬃2根。腹部背片第2—8节具暗前脊,但第3—7节仅两侧存在,前中部约l/3暗褐色。腹片第4—7节前缘具深色横线。卵浅黄白色,肾脏形。若虫初孵化时乳白色,后变浅黄色,形似成虫,但体小于成虫,无翅。

生活习性 年生5—6代,以若虫或成虫在粗皮下或芽的鳞苞里越冬。翌年4月开始活动,5月上中旬若虫在新梢顶端的嫩叶上为害,大发生时百芽有虫470一840头。茶黄蓟马可进行有性生殖或孤雌生殖。雌蓟马羽化后2—3天,可把卵产在叶背叶脉处或叶肉中;每雌产卵数十粒至百多粒。若虫孵化后均伏于嫩叶背面刺吸汁液为害,行动迟缓。成虫活泼,善跳,受惊时能进行短距离飞迁。

防治方法 (1)及时采茶,可直接去除一些卵和若虫,及时采去新梢,减少其食料,不利其发育,可减少发生。(2)发生量大的茶园要及早防治若虫,于若虫发生盛期喷洒40%乐果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或95%巴丹可溶性粉剂1000一1500倍液,对上述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选用5%锐劲特悬浮剂2500倍液或35%赛丹乳油3000一4000倍液、15%哒螨灵乳油2000一3000倍液、20%吡虫啉(康福多)浓可溶剂3000一4000倍液、1.8%爱比菌素乳油4000倍液。

cy316.com扩展阅读

茶黄硬蓟马


学名 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 属缨翅目,蓟马科。别名茶叶蓟马。分布湖北、贵州、云南、广东、广西、台湾等省。

寄主 茶、花生、草萄、葡萄、芒果等。

为害特点 以成虫、若虫挫吸茶树汁液,主要为害嫩叶。受害叶背主脉两侧现两条或多条纵列的红褐色条痕,叶面凸起,严重的叶背现一片褐纹,致叶片向内纵卷,芽叶萎缩,严重影响茶树生长发育。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0.9mm,体橙黄色。触角暗黄色8节。复眼略突出,暗红色。单眼鲜红色,排列成三角形。前翅橙黄色,窄,近基部具1小浅黄色区,前缘鬃24根,前脉鬃基部4十3根,端鬃3根,其中中部l根,端部2根,后脉鬃2根。腹部背片第2—8节具暗前脊,但第3—7节仅两侧存在,前中部约l/3暗褐色。腹片第4—7节前缘具深色横线。卵浅黄白色,肾脏形。若虫初孵化时乳白色,后变浅黄色,形似成虫,但体小于成虫,无翅。

生活习性 年生5—6代,以若虫或成虫在粗皮下或芽的鳞苞里越冬。翌年4月开始活动,5月上中旬若虫在新梢顶端的嫩叶上为害,大发生时百芽有虫470一840头。茶黄蓟马可进行有性生殖或孤雌生殖。雌蓟马羽化后2—3天,可把卵产在叶背叶脉处或叶肉中;每雌产卵数十粒至百多粒。若虫孵化后均伏于嫩叶背面刺吸汁液为害,行动迟缓。成虫活泼,善跳,受惊时能进行短距离飞迁。

防治方法 (1)及时采茶,可直接去除一些卵和若虫,及时采去新梢,减少其食料,不利其发育,可减少发生。(2)发生量大的茶园要及早防治若虫,于若虫发生盛期喷洒40%乐果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或95%巴丹可溶性粉剂1000一1500倍液,对上述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选用5%锐劲特悬浮剂2500倍液或35%赛丹乳油3000一4000倍液、15%哒螨灵乳油2000一3000倍液、20%吡虫啉(康福多)浓可溶剂3000一4000倍液、1.8%爱比菌素乳油4000倍液。

茶树茶棍蓟马


学名 Dendrothrips minowai Priesner 缨翅目,蓟马科。别名茶蓟马、棘皮茶蓟马。分布广东、广西、海南、贵州等省。寄主 茶、山茶。为害特点 为害嫩梢芽叶。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0.8一1.1mm,体宽是体长的1/4—1/3,近黑褐色。头、复眼黑褐色,3个单眼排列为三角形。触角8节,三、四节各生一角状感觉锥,六节上感觉锥芒状且长于触角末节。前胸与头等长,宽是长的2倍,黑褐色。前胸背板鬃毛不明显,翅胸长为前胸2倍,宽为前胸1.3倍。翅窄长略弯,后缘平直,前翅浅黑色,翅中央靠近基部的一段具一白色透明带,前缘缘毛短稀,少于30根,从白色透明带处向翅尖均匀着生在翅缘内的翅面上,翅上具1条翅脉,上脉端鬃不清晰或具2根。腹部黑褐色,两侧色较深,10节,中央色浅,合拢时背中可见一黄白点。第九腹节后缘环生短鬃8根,第十腹节末端有短鬃4根。卵长椭圆形,乳白色,半透明。若虫一龄若虫半透明乳白色。二龄若虫扁肥,体色由浅黄色向橙红色转变,复眼黑红色:三龄若虫(预蛹)体缩短,橙红色,复眼大,前缘具半月形红色晕,单眼开始出现,触角紧贴在头背面,向头部弯曲,前翅芽达第二腹节。四龄若虫(蛹)翅芽增长,腹部节间明显,3—8节两侧呈锯齿形,腹部末端具明显粗短刺毛4根。 生活习性 年生代数不详,世代重叠,5—6月完成一代18—25天,10一11月35—40天。成、若虫具趋嫩性,喜在嫩叶叶面活动和取食,阳光强烈时栖息在茶树中、下层荫蔽处或芽缝内,多把卵产在叶片表皮下叶肉内,每雌产卵约30粒,大部分产在芽下第一片叶子上,卵期5—7天。成虫羽化、交配及产卵以上午8一10时最盛,若虫多在黄昏前后或上午8—9时孵化。初孵若虫有群集性,不大活跃,每叶上有虫十多头至数十头。若虫进入3龄后不再取食,沿枝干下爬至土表枯叶下、茶蓬内层虫苞内化蛹。成虫寿命7一l0天。防治方法 参见茶黄蓟马。

茶树黄刺蛾(茶树虫害)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5mm,翅展33mm左右,体肥大,黄褐色,头胸及腹前后端背面黄色。触角丝状灰褐色,复眼球形黑色。前翅顶角至后缘基部1/3处和臀角附近各有1条棕褐色细线,内侧线的外侧为黄褐色,内侧为黄色;沿翅外缘有棕褐色细线;黄色区有2个深褐色斑,均靠近黄褐色区,1个近后缘,1个在翅中部稍前。后翅淡黄褐色,边缘色较深。卵椭圆形,扁平,长1.4—1.5mm,表面有线纹,初产时黄白,后变黑褐。数十粒块生。幼虫体长16—25mm,肥大,呈长方形,黄绿色,背面有1紫褐色哑铃形大斑,边缘发蓝。头较小,淡黄褐色;前胸盾。半月形,左右各有1黑褐斑。

胴部第2节以后各节有4个横列的肉质突起,上生刺毛与毒毛,其中以3、4、10、11节者较大。气门红褐色。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下线黄褐色。臀板上有2个黑点,胸足极小,腹足退化,第1—7腹节腹面中部各有1扁圆形“吸盘”。蛹长11—13mm,椭圆形,黄褐色。茧石灰质坚硬,椭圆形,上有灰白和褐色纵纹似鸟卵

生活习性东北及华北多年生1代,河南、陕西、四川2代,以前蛹在枝干上的茧内越冬。1代区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蛹期15天左右。6月中旬一7月中旬出现成虫,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羽化后不久交配产卵,卵产于叶背,卵期7—10天,幼虫发生期6月下旬一8月,8月中旬后陆续老熟,在枝干等处结茧越冬。二代区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一6月上旬羽化,第1代幼虫6月中旬一7月上中旬发生,第l代成虫7月中下旬始见,第2代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上中旬,8月下旬开始老熟结茧越冬。7—8月间高温干旱,黄刺蛾发生严重,麻田四周越冬的寄主树木多,利于为害麻类的刺蛾发生。天敌有上海青蜂和黑小蜂。

防治方法(1)秋冬季摘虫茧或敲碎树干上的虫茧,减少虫源。(2)在幼虫盛发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1000一12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一1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25%亚胺疏磷乳油1300倍液、5%来福灵乳油3000倍液。

学名Cindocampaflavescens(Walker)鳞翅目,刺蛾科。别名刺蛾、八角虫、八角罐、洋辣子、羊蜡罐、白刺毛。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四川、云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台湾。

寄主麻类、桑树、茶树、苹果、梨、桃、李、杏、樱桃、山楂、海棠、枣、柿、石榴、栗、核桃、柑桔、榆等多种果林及药用植物、花卉等。

为害特点幼虫食叶。低龄啃食叶肉,稍大食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食成光秆。

茶树虫害--茶树黄刺蛾


茶树黄刺蛾

学名 Cindocampa flavescens (Walker) 鳞翅目,刺蛾科。别名刺蛾、八角虫、八角罐、洋辣子、羊蜡罐、白刺毛。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四川、云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台湾。

寄主 麻类、桑树、茶树、苹果、梨、桃、李、杏、樱桃、山楂、海棠、枣、柿、石榴、栗、核桃、柑桔、榆等多种果林及药用植物、花卉等。

为害特点 幼虫食叶。低龄啃食叶肉,稍大食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食成光秆。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mm,翅展33mm左右,体肥大,黄褐色,头胸及腹前后端背面黄色。触角丝状灰褐色,复眼球形黑色。前翅顶角至后缘基部1/3处和臀角附近各有1条棕褐色细线,内侧线的外侧为黄褐色,内侧为黄色;沿翅外缘有棕褐色细线;黄色区有2个深褐色斑,均靠近黄褐色区,1个近后缘,1个在翅中部稍前。后翅淡黄褐色,边缘色较深。卵椭圆形,扁平,长1.4—1.5mm,表面有线纹,初产时黄白,后变黑褐。数十粒块生。幼虫体长16—25mm,肥大,呈长方形,黄绿色,背面有1紫褐色哑铃形大斑,边缘发蓝。头较小,淡黄褐色;前胸盾。半月形,左右各有1黑褐斑。

胴部第2节以后各节有4个横列的肉质突起,上生刺毛与毒毛,其中以3、4、10、11节者较大。气门红褐色。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下线黄褐色。臀板上有2个黑点,胸足极小,腹足退化,第1—7腹节腹面中部各有1扁圆形“吸盘”。蛹长11—13mm,椭圆形,黄褐色。茧石灰质坚硬,椭圆形,上有灰白和褐色纵纹似鸟卵

生活习性 东北及华北多年生1代,河南、陕西、四川2代,以前蛹在枝干上的茧内越冬。1代区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蛹期15天左右。6月中旬一7月中旬出现成虫,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羽化后不久交配产卵,卵产于叶背,卵期7—10天,幼虫发生期6月下旬一8月,8月中旬后陆续老熟,在枝干等处结茧越冬。二代区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一6月上旬羽化,第1代幼虫6月中旬一7月上中旬发生,第l代成虫7月中下旬始见,第2代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上中旬,8月下旬开始老熟结茧越冬。7—8月间高温干旱,黄刺蛾发生严重,麻田四周越冬的寄主树木多,利于为害麻类的刺蛾发生。天敌有上海青蜂和黑小蜂。

防治方法 (1)秋冬季摘虫茧或敲碎树干上的虫茧,减少虫源。(2)在幼虫盛发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1000一12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一1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25%亚胺疏磷乳油1300倍液、5%来福灵乳油3000倍液。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8548.html

上一篇:安溪 世界名茶铁观音的故乡

下一篇:喝茶留意三宝五忌:饭后忌立即喝浓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