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碰撞与回归

2021-02-12
回顾台湾茶道的发展路线,我们会发现,30年前的台湾茶道和今日大陆类似,中产阶层兴起,开始注重生活品质,大批富裕者不满足于过去流传台湾的半套工夫茶的样式,开始寻求自己的茶道。这不是一条顺利的追寻里程,台湾走过不少弯路:例如暴炒茶叶和器皿,以收藏来取代茶道;求新异时髦而大摆茶席,一段时间,曾几乎人人都摆茶席;直到30年后的今天,才走出了一条文人化的以造境、赏器、品茶、交友为内容的路径,隐约和明文人的茶道接上了脉。

所以,研究台湾,可以作为研究茶道的一个参考样本。但仅靠钻研台湾去寻找中国茶道是不够的,宋代流行的禅院的点茶方式通过日本僧侣的传播,一直在日本流传了下来。日本的宇治茶,是有明确谱系的,由在宋游学的僧人荣西禅师在天目山取种,之后带回日本,交给各处栽种。京都附近的高山寺的茶叶就此存活,后来又被宇治茶农移栽,成为今天日本最出名的茶叶产地。而宋点茶的方式,由荣西带回日本后,到了千利休时代,才逐渐结合日本的器物,用自己的禅宗思维和审美创造了一套茶道方式。千利休于1591年剖腹自杀,他死的那年也成为日本茶道确立的年份。

日本茶道之后的传承与中国不同,中国每出现一种新的饮茶方式,前朝的饮茶方式就被冲击消失,进而只留下少许痕迹。而保留了宋抹茶道饮用方式的日本茶道经千利休的孙子们和学生们的传播,一直流传到了今天。尽管后来也有明朝传过去的煎茶道在日本流行,可是也没有使千利休的草庵茶道消失,它甚至还影响到建筑、庭院、服装和烹饪各个方面。现在日本按照千利休审美做出来的事物众多,利休栏杆、利休灰色、利休牡丹等等,去日本,寻找千利休的痕迹,事实上就可以找到茶道的日本变体。

今天的中国,还是按照明初的散茶方式在进行自己的茶道构建,人们翻阅古书,试图重新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的茶道。但是以中国历史看,南北方的差异、物种的差异,包括气候的差异,都使茶道的面貌呈多元化。尤其以今日中国的交通和物流便利,众多丰富品种都可以罗列在一个饮茶者的面前:以往销往边疆和海外,带有唐代遗风的饼茶——普洱、黑茶和安茶,长江流域的绿茶,福建和台湾的乌龙茶——各自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专门的饮用方式,更没有一种茶道能一统天下。但正因为这种多元,才使中国茶的饮用方式有了更多值得去探询的空间。

我们从历史和现实两条路径,去追寻中国茶道的轨迹,期待能给今天想恢复茶道的茶人们以一份扎实的材料。

在历史中探寻茶道

首先我们向历史寻找茶道。根据学者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巴蜀先民们以其边缘的优势,将茶叶原料利用传统和制药技术结合起来,为世界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茶叶饮料,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基于当时的社会心理。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饼茶的加工已经成熟,而且有采茶早晚之别,甚至已经有意识地去苛求泡茶的水质,并且有相配合的茶果,也有了饮茶礼仪。虽然饮茶局限于江南诸地,但是魏晋南北朝是茶文化的创立期,与酝酿期的秦汉比,已经在短时间内成为可以与酒精饮料抗衡的最有影响力的饮料。

陆羽的《茶经》充分说明了唐时茶的流行。此书不仅使陆羽成为茶圣,更记载了完整的饮茶过程,包括茶树的天然性状、茶叶的采集、如何精制、茶具的使用和规制、泡茶法和饮用法。因为这本经典,使唐朝的饮茶脱离了早期不完善状态,成为风靡全国的饮料。当时的士人们以能辨别出陆羽所泡的茶为自豪。陆羽把饮茶从日常生活中提拔了出来,成为精神领域的享受。

唐朝时候,饮用茶有严格的步骤,这些通过陆羽的《茶经》就可以复原,随着从法门寺等处大量出土文物中的茶具的存在,使唐代饮茶方式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到了宋代,末茶饮用进入了黄金时代,按照冈仓天心的说法,茶饮不再仅仅是一种诗意的消遣,而成为自我实现的方式,尤其是道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开始在永恒的变化中追寻永生。苏东坡甚至说:茶的至美至纯好像一个道德卫士,可以使他抵御堕落的侵蚀。除了文人阶层,宋代的禅院也大量饮用末茶,他们认定这种饮料可以帮助他们修行,这和唐代寺庙如出一辙,只不过,他们饮用的是散茶磨成末,并非用珍贵的团饼。这种方法直接流传到了日本,开启了日本的茶道之路。

尽管现在日本保存的主要抹茶道流派是以千利休为代表的千家流派,但是宋朝就传入的许多饮用茶的方式,还是可以在日本找到。日本静冈文化艺术大学学长(校长)熊仓功夫告诉我,最开始流传到日本的团茶、砖茶可能被放弃了,因为可能不太适应岛国人民喜欢新鲜自然口味的习俗,但是散茶的绿色很快征服了日本。在静冈的东福寺,包括传说中荣西禅师的祖庭京都的建仁寺,都保留了传统自宋传入的饮茶方式,这些方式里,最能体现的是宋代僧人和文人是如何饮用末茶的。“没有士大夫阶层的繁文缛节,但还是能从这里面能展现宋时风貌,这绝对不是日本的发明。”

而包括工艺品、艺术品在内的大量与茶有关的宋器物,更是被大量进口。据专家考证,南宋时期,宁波、杭州和福州都是运输宋茶器的重要港口,其中数目最多的是龙泉窑。现今日本各大美术馆、寺庙中都藏有丰富的中国书画、陶瓷,许多都是当时流去的。最近打捞的韩国沉船“新安号”上有上万件瓷器,不少是日本各寺庙在中国定做的瓷器。所以,在日本既可以从活的各个流派中看到宋茶道依稀的影子,也可以从文物中去细细钻研宋茶道的精华。

到了明代,中国茶的饮用方法随着散茶流行进入了新时代,制茶不再繁杂,饮茶却发展出新的要求,以文人为主的阶层创造了紫砂壶为主的饮茶器具,改变了茶碗大小,推出了小很多的茶杯与茶盅。现在福建人还是沿用了明旧习,称茶杯为茶瓯。

文人重雅趣,于是把饮茶空间尽量雅致化,花木、盆景、雅石、茶果等要求均出现,茶道的文艺复兴开始了,而这套饮用方式尽管有了朝代的数次更迭,但是并没有死亡,无论在清代贵族阶层的社会生活图景中,还是民国时期江南人家的品饮中,都顽固地存在下来。因为饮用散茶的茶制没有改变,这套饮茶方式也没有改变,只不过今天的我们已经没有明人的雅致文化,所以喝得更粗枝大叶罢了。

我们希望能完整地呈现出中国茶道宋与明两个盛世的状态,所以通过专家约稿和专访的方式,对这部分作充分述说。

向现实中寻找:日本与台湾

在日本的古董市场上搜寻茶器,是台湾茶人30年前就发起的,现在大陆茶人步其后尘,纷纷去日本扫货。我们的追寻路线并不如此,光靠物质积累,很难完成茶道的积累,我们变化了自己的寻访方向,去寺庙,去千家流派,包括现在著名的茶人那里寻访,呈现了一部分日本茶道的现状,其实是为完成回答这个问题: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渊源,日本茶道如何自立,它对于今天中国茶道的借鉴意义。

我们采访了高山寺,这里是荣西带回茶种的分种地之一,现在是日本最古老、最著名的茶园,神奇的是,这里的茶园不用管理,只靠宇治的茶农每年六次来帮忙就可维持。这里的茶叶,现在是日本最重要的茶人的使用专利,基本不在市场流传,是最名贵的日本茶。这似乎再次验证了古老的中国茶道对外辐射的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在京都寻访了各个千家流派,千利休去世后,他的学生和弟子严格保持了他所传下的草庵茶道,虽然这是完全日本审美化的茶道,但其点茶方式,还是继承了宋茶道。熊仓功夫说,千利休在审美上,发展出日本自己的侘茶方式,将日本器物之美的概念推广到大众中,但并不意味着他的点茶方式是日本的。“那里保存了大量的宋代点茶方式,还有宋代器物的翻版,并不是因为日本仿造了许多器物,这些器物就日本了,因为它的源流还在那里。”所以,当茶筅、建水、茶勺、水取等我们在宋代茶书中经常看到的名目以实物形态呈现的时候,中国茶道可借鉴的地方也就出现了。

除了茶器物,日本保存下来的大量茶室,包括当代建筑大师隈研吾创建的各个茶室都可以对中国茶道形成影响,环境的优美、饮茶时的心境、整个茶室空间的陈设,包括茶人应该如何插花,在日本都有固定的体系和完整的传承,我们采访了大量细节,不是希望国内茶人们照搬,而是希望这背后的美学观念和饮茶观念,可以影响到当下的国人。

除了日本,台湾地区是我们寻访的另一重要目的地。过去大陆茶人对台湾茶道多有误解,觉得是从日本抄袭的,事实绝非如此。台湾最初研习茶道的时候,并没有宗师可以寻找,他们的基础是潮汕工夫茶,那是明清茶道在中国边缘地区的留存。台湾茶人去日本寻找的是中国茶道的遗产,其中包括空间、茶具和喝茶的心境,明代大量出口日本的紫砂壶具轮珠大量回流台湾,成为茶人必备之物,而茶杯托等已经在大陆消失的茶具,也开始大量回购,重新出现在台湾茶人的茶席上。

这些是道具的完成,台湾茶人最大的努力,还在于他们努力翻阅中国古代茶书,寻找到自己的茶空间构造。一开始台湾的公共茶空间就走苏州园林风格,慢慢地,有舞台经验、画廊经验和深厚学养的茶人都进入改造过程中,使台湾呈现出多样化的、真正具备中国古老文化特点的新老茶空间。解致璋的清香斋、周瑜的紫藤庐、何健的冶堂、林炳辉的食养山房都是如此,结合了宋、明文人的审美,使它们已经成为台湾最具吸引力的新空间。拿食养山房为例,需要提前预订一个月,才能有机会去那里享受一杯茶。

台湾茶道的最大吸引力,在于这些茶道的钻研者都是文人出身,他们的兴趣在于建设台湾茶道,虽然现在以茶道为基业,但并不追求谋利,他们的风格影响了台湾茶界。在台湾,一位茶课老师,绝对不会出售茶具和茶叶给你,这是与目前大陆茶界的纷乱局面不同之处。

不过,台湾茶道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因为其基础,是以清香乌龙茶为根基发展起来的,所以他们所钻研的泡法、器物的使用,很可能都只适合于那个体系,并不适应于大陆博大的茶叶世界。台湾茶道的钻研者之一李曙韵去年到大陆发展,因为她觉得,未来的茶道,还是会在大陆崛起,因为这里有丰厚空间。“无论是与茶有关的物的世界还是人的世界,都太广阔了。”她在大陆新开的茶空间还是叫“晚香”,想承载的是崭新变化中的大陆的茶道文化。

尾声:中国茶道的复兴?

曾经有学者研究过,日本茶道之所以留存,是因为日本人有恋物的习惯。因为国土资源的匮乏,所以在千利休时代人们就发现,无法在日本大规模使用“唐物”,也无法像丰臣秀吉一样用黄金去建造自己的茶室空间,而应该重新认识物,有意突出物的灵魂世界。千利休去世的时候,做了一柄竹茶勺送给他的弟子,这茶勺被取名为“泪”,物与人结合为一,迄今为止,许多日本茶道中人的器物是需要代代相传的,很多人一生中只使用一个茶碗。可是中国截然不同,我们并不珍惜自己的茶道具,总是随着饮茶方式的更迭而抛弃。

台湾茶人的做法是,开始重新建立对物的依赖。这种依赖,并不是去追寻古董,或者购买名物,你可以用自己的手和竹木碰撞,做一个茶匙,一柄茶则,甚至去烧一个自己的杯子,这种重新建立起来的对物的喜爱,可以使人们更深地进入到茶的世界,这是一个人与物不分离的世界。

但是仅有对物的依靠还是不够,喝茶并不是独自一人的世界,即使是明代茶人拒绝众饮的情况下,还是要求二三人对酌。台湾的紫藤庐主人周瑜发明了自己的“正静清圆”的茶道,他说:“这是我个人对传统文化,对自然美学的体会实践,在闽南茶道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具有人格蕴涵的茶道。与日本的茶道‘和寂清静’相去甚远,我觉得这是很中国的茶道。”

周瑜对中国文化深入研究后觉得,中国茶道绝不应该照搬日本。就拿“寂”来说,他们要的是寂灭是佛教思想,中国茶道里其实没有这个东西。中国茶道,追求的是另一种愉悦,喝了茶,身体清了,精神松快了,茶友互相沟通,大家共同有机会享受这泡茶。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通过茶可以领悟到自然之美好,也能领悟到茶世界如何抵抗外界喧嚣,这是周瑜所追求的中国茶道境界。

事实上,每个茶人都可以创造中国自己的茶道。在日本,我们反复征询每一位茶人:中国的茶道能复兴吗?有两位的回答特别让我印象深刻。一位是熊仓功夫,他说,日本茶道是从规矩到心,你每日要按时做各种事情,奉行茶道的时候要一丝不苟,最后可能修行成功,成就了自己的茶道。而中国正相反,中国茶道是从心到规矩,是心里想明白了,再随手做出各种动作,这个特别难。但是,“并不意味着中国不可能复兴茶道,你们有大量的茶种、有无比丰富的茶器、有那么辉煌的历史,这个心的完成,只是时间的事情”。另一位回答我的,是京都建仁寺的方丈云林院宗硕,他说:“茶道在人类历史上的辉煌可能都是瞬间的,像你们唐、宋时期的茶道,我们的千利休茶道,但是樱花不也是这样吗?一年365天都不开放,只有10天灿烂无比。当然可以期待中国茶道的再次复兴,因为土壤在那里。”

cy316.cOm扩展阅读

中国茶道的表现形式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最早记述于宋代,有“吃茶”之说。流行于唐代。

法门寺出土的金质茶具,展现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茶叶经烘干后碾成粉末,和水一起煮,在煮茶时有时会加入盐等调料,喝茶时与茶叶一起喝下,所以又叫“吃茶”。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后来在安徽祁门地区也有盛行。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日本茶道具的发展启示


如果说现今中国的茶文化在于品茗,南宋末年传入日本的茶道,则结合了自身文化特征发展成日本本土的茶文化。因此,日本茶道具不仅承载了历史独特的工艺和材料,也是中国文化、茶道文化和历史见证的收藏,具有独特的收藏价值。价值回归,日本茶道具收藏热勃发

近几年来,伴随经济发展和茶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复苏,作为茶文化物质载体的茶道具受到追捧。与之相应,茶道具也在艺术品市场崭露头角,风生水起。而日本铁壶自2009年作为普洱茶、紫砂壶的陪衬于国内北京嘉德四季上拍,短短几年间各拍行已纷纷推出茶道具专场,以日本铁壶为代表的兼具实用与收藏性的茶道具,作为“年轻”的古董风生水起,短短几年奠定了其收藏地位,受到各方关注。

茶文化精神是通过茶器具在茶的饮用过程中完成礼仪的需要所体现的。日本茶道因很好地吸收和继承了中国唐宋茶道的遗风,特别是将唐宋饮茶文化中注重茶之载体的特点很好地保留下来,在茶道界独树一帜,并形成了独特的茶道具美学宗教。与普通的古代工艺品收藏不一样,茶道具收藏可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并在未来演化成具有艺术投资价值的艺术消费品。其中的金质、银质、铁质茶壶,作为吸收中国文人传统的茶道重器,更继承了中国唐宋茶道遗风,集使用功能、审美性、收藏性为一体,近两年来正被越来越多收藏爱好者的追崇。加之“资源”的枯竭与稀有性,身价与日俱增。

心手相连,日本茶道具制作之本

中国的茶道具文化源远流长,唐宋时代,金、银、铜、铁等繁复精致的茶道具的使用,将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引向鼎盛。在重心性与修为的茶道文化中,与茶叶、茶水、火候、环境并称中国茶道的“五境之美”的茶具的存在,审核影响了邻国禅茶文化的发展。正如日本茶道将喝茶视作朴素的事情,对茶人来说,茶道具的价值在于人怎么去对待它。原本不过是实用性的茶道具,由于茶人对茶道艺术舍身的追求,赋予了其人文、艺术乃至生命的元素。从壶、炉、水指、建水、盖置、水竹、茶五德、茶壶、罐、茶托、茶入、茶碗、茶刀、茶则香炉、花插等等,茶道具的种类不断增多,形式不断地增加,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茶道具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人对器物的明白和感悟,更直接地触遇作者的缔造力,以及对美的转达。无一不精湛低调细心工艺,富含生命和灵性。这些百余年来诸多名家世代相传的、独具特色的器物,让人感受“心手相连”的经心之作。

以茶道具文化的重要代表的日本铁壶为例,400年间,日本产生了诸多重量级的“堂口”(制造铁壶的作坊),如龙文堂、龟文堂、金寿堂、光玉堂等等,不仅保留了中国唐宋茶道具中的煮水器——金质、银质、铁质茶壶,也产生了诸多重量级的铁壶制作大师,并发扬光大。一把好的日本老壶,集雕塑、绘画、书法、镶嵌工艺等于一身。它必定是原壶配原盖,名师壶盖更与壶身完美结合。盖子上的摘钮更别具匠心,花、鸟、鱼、虫、龙、龟、蛇、兽;梅、兰、竹、菊、松果等等皆为所用。壶盖的钮座也别出心裁,花样百出。保存得宜的老铁壶,其肌理、纹饰与其古老的锈色、及颇具年代感的包浆和皮壳,均展现出悠远韵味,令人爱不释手。此外,日本老铁壶不仅从原料上使用最适合于生活器皿制作的砂铁,而且当时每一把壸都以传统“一壸一模”的工艺制作,日本“南部铁壶”的制作过程有64-68道工序,要成为一名专业工匠最少需要15年,而要成为能在铁壶上刻名的制壶师则需要30-40年功夫。其稀有和珍贵的特性也吸引了藏家的追捧和争相收藏。

设计与功用并济,日本茶道具本土化之思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历史发展的宏观背景与客观条件。自15世纪由中国传入,日本茶事活动相当长时期里以使用传自中国、朝鲜的茶器为荣。后来因中日两国政局动荡,导致茶道具的进口渠道不畅,加之审美趣味的取向分歧,日本本土工艺水平提高等原因,导致了日本茶道器具的本土化。同时,日本茶道的形成期也是日本陶瓷制造业的发展期,日本本土的陶瓷制造均由茶人的直接指导下制作茶器,在中日技术水平相差不远的条件下,具有无可比拟的设计优势。

茶道器具的本土化过程也与日本茶道特殊的审美情趣——日用之美的形成有莫大关联。日本有着丰富的林木资源,中国漆器工艺自唐代传入日本,至元代中期,已达到较高水平,在茶道具的发展历程中本土漆器逐步在茶道活动中占据一席之地。为体现自然简朴的风格,亦大量使用竹木器,粗犷简洁的陶瓷器也渐成主流。日本茶道相信喝茶从水源开始,金、银、铁壶煮过的水因含二价铁离子,可使铁壶之水浑厚滑顺、韵味醇厚;银壶之水清甜细致、香气轻扬;金壶之水在喉韵与香气间取得绝佳平衡。在声音设计上,依工艺师的加工可致如风吹松,如波涛翻滚。声音的产生基于三个部分,一是底部所装的响片,这是釜师精心制作的响片,因为有这种响片所以铁瓶才会有悦耳的声响;二是壶盖发出的鸣叫,但此时打开壶盖时要小心,因为水蒸气上升,所以容易烫手;三是底部故意设计的凹陷所发出的声音,所以伴随着火的大小就会产生不同的声响。而在茶道具的大宗——陶瓷器方面,至丰臣秀吉侵朝掠回掌握较高制瓷技术的工匠后,日本陶瓷业迎来较大的技术飞跃,真正形成近畿的高品质陶瓷器——清水烧、九谷烧。江户中叶的明末动乱致使中国工匠渡海避难,再次推动了日本陶瓷业的发展,以新九谷烧为代表的精良制瓷业与中国制瓷水品相去不远,短短时间达至世界瓷器市场30%的占有率。时至今日,日本日用瓷器造型设计不断求新、求变、求精、求美,仍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保持长期畅销不衰。对今天我们提高中国茶事活动的审美品味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传统的新生,中国茶道具文化发展之示

纵观中日茶文化的发展史,可以得出诸多不同点。如日本更重视茶道文化为载体的茶道具,而中国更注重品茗。日本茶道“是一种审美主义的宗教”,而中国经过历史的演进,贵族茶道、禅宗茶道、雅士茶道、世俗茶道等流派不断发展,不仅茶味和茶具都发生很大变化。同时,社会不同阶层对待饮茶的观念也产生不同的趋向,由查为仁《莲坡诗话》诗“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可见,清代茶已演变成日行之必须的俗物,由“茶之味”发出五花八门的茶道……

“传统手工艺术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和智慧的沉淀,人类文明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这种手和心互动的创造力永远都不会过时。”即使在现代化发展迅速的今天,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永远有其无可取代的地位。随着当下生活节奏的加快,虽然茶道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开始复苏,但时过境迁,即使所谓中国茶道的复兴亦远非昔日格局。

所谓“器以载道”,由于日本走向超现世境界的茶道与中国的俗茶文化存在质的区别,因此国人更需以实际的态度对待茶文化及茶道具的新生。明清以来的紫砂茶具作为中国茶文化的结晶之一,一度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我们只有深刻反省昨日辉煌和今朝困境的根本原因,紧抓学校教育,改变传统落后的理念,提高创新和市场意识,并吸取其他艺术的营养和经验,走多层次创新之路,以适应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明天才有希望。

文人茶道艺与道的完美结合


在唐代繁华的社会里,物欲横流,很多人追求一种奢华的物质生活,“物精极、衣精极、屋精极”是他们的生活目标。人们相互争斗和倾辄。社会流行着奢侈和虚夸之风。当时有正义感的文人士大夫们,对这种奢华之风非常不屑,他们常聚在一起品茶、探讨茶艺、博古论今无所不谈。

茶道创始人陆羽(唐朝)著有《茶经》一书,陆羽用自己的一生从事茶文化的研究,他对茶叶的栽培与摘采;茶具、茶器的制作;烹茶时水源的选择;烹茶、酌茶时身体的动作进行了规范和总结,并赋予茶道一种特殊的文化内函,即饮茶、赋茶、以茶示俭、以茶示廉,与文人茶道的精神是极为吻合的。

文人茶道在陆羽茶道的基础上溶入了琴、棋、书、画,它更注重一种文化氛围和情趣,注重一种人文精神,提倡节俭、淡泊、宁静的人生。茶人在饮茶、制茶、烹茶、点茶时的身体语言和规范动作中,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享受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没有躁杂的喧哗、没有人世的纷争,只有鸟语花香、溪水、流云和悠扬的古琴声,茶人的精神得到一种升华。它充分的反映了文人士大夫们希望社会少一些争戈,多一些宁静;少一些虚华,多一些真诚。茶具的朴实也说明了茶人们反对追求奢华的风气,希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可以说“文人茶道”是一种“艺”(制茶、烹茶、品茶之术)和“道”(精神)的完美结合。光有“艺”只能说有形而无神,光有“道”只能说有神而无形。所以说,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品德的人是无法溶入到茶道所提倡的精神之中的。

茶道被文人视为一种陶冶心性、体悟人生、抒发情感的风雅之事,有独酌自饮的清幽,也有集会联谊的雅趣。

古往今来茶膏茶道的发展!


古往今来茶膏茶道的发展!茶是中国的国粹,也是有着渊远流长历史文化精神,从古到今,茶道一直都被视为一种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历史内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国文化的复兴。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

清代雍正皇帝将设茶膏为八色贡品之首,让茶膏成为茶文化发展的一条尊贵分支,以其独有的姿态风靡于皇。直至现代,御茗堂茶膏的出现,创新了现代茶道文化发展,将古代皇室般的茶道享受普及平民化,让每个爱茶者都可以体验皇室茶道。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儒道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现代茶文化中增加了御茗堂茶膏这条新分支,将茶道文化扩展。御茗堂将茶膏礼品表现的淋漓尽致,如其品茶礼仪:品字有是三口,茶汤分三次品饮,举杯一观其色、二闻其香、三品其茗。第一口:用舌头轻啜一口茶汤,让舌尖的味蕾感受到茶汤的陈香和醇和;第二口:堂茶汤在口中充分的融合,其滋味饱满馥郁;第三口:将茶汤咽下,喉部爽滑回甘。

贡品茶的演变——贵族茶道


历史上,茶很早就被人们发掘并作为一种很珍贵的贡品贡献给那些权势、富豪享用,平常百姓很难有这种享受。茶由贡茶而演化为贵族茶道,达官贵人、富商大贾、豪门乡绅无不借权利和金钱求其极,很违情理,其用心在于炫耀权力和富有。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即贵族茶道,发展至今日渐大众化。

茶虽为洁品,但当它的功能被人们所认识,被列为贡品,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员,再是达官贵人。“小家碧玉”一朝选在君王侧,还能保持质朴纯洁么?恐怕很难。这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茶列为贡品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常据著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发联合当时居住川、陕、部一带的庸、蜀、羡、苗、微、卢、彭、消几个方国共同伐纣,凯旋而归。此后,巴蜀之地所产的茶叶便正式列为朝廷贡品。此事发生在公元前1135年,离今有3000年之久。

列为贡品从客观上讲是抬高了茶叶作为饮品的身价,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刺激了茶叶的科学研究,形成了一大批名茶。中国社会是皇权社会,皇家的好恶最能影响全社会习俗。贡菜制度确立了茶叶的“国饮地位”,也确立了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饮茶大国的地位,还确立了中国茶道的地位。

但茶一旦进入宫廷,也便失去了质朴的品格和济世活人的德行。反之,贡茶坑苦了老百姓。

为了贡茶,当此时,男废耕,女废织,夜不得息,昼不得停。茶之灵魂被扭曲,陆羽所创立的茶道生出一个畸形的贵族茶道。条被装金饰银,脱尽了质朴;茶成了坑民之物,不再济世活人。达官贵人借茶显示等级秩序,夸示皇家气派。

贵族们不仅讲“茶”,也讲“真水”,为此,乾隆皇帝亲自参与“孰是天下第一泉”的争论,"称水法"一锤定音,钦定北京玉泉水为天下第一泉。为求"真水"又不知耗费多少民脂民膏。相传,唐朝宰相李德裕爱用惠泉水煎茶,便令人用坛封装,从无锡到长安"铺递",奔波数千里,劳民伤财。此后因一云游和尚点化,知其弊端,才“人不告劳,浮位乃洱”。

贵族茶道的茶人是达官贵人、富商大贾、豪门乡绅之流的人物,不必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但一要贵,有地位,二要富,有万贯家私。于茶艺四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无不求其“高品位”,用“权力”和“金钱”以达到夸示富贵之目的,似乎不如此便有损“皇权至上”,有负“金钱第一”。

贵族茶道奢侈且有很多违情背理的地方,但因为有深刻的文化背景,这一茶道成为重要流派香火绵延,我们不得不承认其存在价值。作为茶道应有一定仪式或程序,贵族茶道走出宫门在较为广泛的上层社会流传,其富贵气主要体现在程序上。其变种即源于明清至今仍在流传的闽潮功夫茶。

茶道 即为生活之道


人的一生,在苍茫人世中,每个人都宛若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融入这变化纷纭的大千世界。在融会的过程中,社会不会刻意地留心每一个人,就像饮茶时很少有人在意杯中每一片茶叶一样。浮沉时才能品味出茶叶清香;举放间方能凸显出茶人风姿;懂得浮沉与举放的时机则成就茶艺。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放得下。待这茶尽具净之后,自有人会记得你是如何的真香满溢。低调的人,一辈子像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静的。一几,一壶,一人,一幽谷,浅酌慢品,任尘世浮华,似眼前不绝升腾的水雾,氤氲,缭绕,飘散。茶罢,一敛裾,绝尘而去。只留下,大地上让人欣赏不尽的优雅背影。安静一点,淡然一点,沉稳一点,随意一点。品茶,品人生百态,茶之道,只有茶知道。事业如茶,它有苦、有涩,更让你有苦尽甘来的意外;友情如茶,浓时太苦,淡时悠悠,泡过三四巡后,意犹未尽,回味绵厚;爱情与婚姻也如茶,恋爱时的苦涩与甜蜜、相思和缠绵,正如一杯新茶,色泽诱人,馨香扑鼻。人生一世,能有几个真心相交的朋友,能有平和的心态,还不够?人生一世,有多少东西能让你牵挂,又有多少东西能让你带到另一个世界?快乐也好,心碎也罢,终归如茶,都会慢慢地淡去的。每个茶人心中都有一方清雅净土,可容花木,可纳雅音。日日在此间醒来,不问凡尘,静心享受其中!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沉浮之间,淡然处之。时光漠漠,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月色朦胧,将尘世喧嚣冲泡成手中的一杯茶,任汤色一点点淡去,慢慢读懂茶的品格与韵味。

中韩日茶道礼仪的不同讲究


中国茶艺以追求“廉、美、和、敬”为最高境界,“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中国传统茶道表演其实就是待人迎客的过程,它每一个环节都寓意着一种待客礼节。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倪焕凤主讲的内容让游客们好奇不已。只见她首先将壶中的沸水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着倒入空杯中,她说这个“回旋斟水”环节代表着开门迎宾,礼数周到;其次,她提拎茶壶分三次将水冲入杯中,此“凤凰三点头”则寓意着主人向宾客鞠躬问候;最后将冲泡好的茶水举至齐眉、半蹲敬献,则意味着主客双方互行伸掌礼仪。

中国茶道技巧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①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②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

韩国茶文化主“儒”。韩国的饮茶史也有数千年的历史。公元7世纪时,饮茶之风已遍及全国,并流行于广大民间,因而韩国的茶文化也就成为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上,韩国的茶文化也曾兴盛一时,源远流长。在我国的宋元时期,全面学习中国茶文化的韩国茶文化,以韩国“茶礼”为中心,普遍流传中国宋元时期的“点茶”。约在我国元代中叶后,中华茶文化进一步为韩国理解并接受,而众多“茶房”、“茶店”、茶食、茶席也更为时兴、普及。80年代,韩国的茶文化又再度复兴、发展,并为此还专门成立了“韩国茶道大学院”,教授茶文化。和日本一样,源于中国的韩国茶道,其宗旨是“和、敬、俭、真”。“和”,即善良之心地;“敬”,即彼此间敬重、礼遇;“俭”,即生活俭朴、清廉;“真”,即心意、心地真诚,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我国的近邻——韩国,历来通过“茶礼”的形成,向人们宣传、传播茶文化,并有机地引导社会大众消费茶叶。韩国的茶礼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如按名茶类型区分,即有“末茶法”、“饼茶法”、“钱茶法”、“叶茶法”四种。下面介绍韩国茶礼叶茶法:1、迎宾。宾客光临,主人必先至大门口恭迎,并以“欢迎光临”、“请进”、“谢谢”等语句迎宾引路。而宾客必以年龄高低、顺序随行。进茶室后,主人必立于东南向,向来宾再次表示欢迎后,坐东面西,而客人则坐西面东。2、温茶具。沏茶前,先收拾、拆叠茶巾,将茶巾置茶具左边,然后将烧水壶中的开水倒过茶壶,温壶预热,再将茶壶中的水分别平均注入茶杯,温杯后即弃之于退水器中。3、沏茶。主人打开壶盖,右手持茶匙,左手持分茶罐,用茶匙捞出茶叶置壶中。并根据不同的季节,采用不同的投茶法。一般春秋季用中投法,夏季用上投法,冬季则用下投法。投茶量为一杯茶投一匙茶叶。将茶壶中冲泡好的茶汤,按自右至左的顺序,分三次缓缓注入杯中,茶汤量以斟至杯中的六、七分满为宜。4、品茗。茶沏好后,主人以右手举杯托,左手把住手袖,恭敬地将茶捧至来宾前的茶桌上,再回到自己的茶桌前捧起自己的茶杯,对宾客行“注目礼”,口中说”请喝茶”,而来宾答“谢谢”后,宾主即可一起举杯品饮。在品茗的同时,可品尝各式糕饼、水果等清淡茶食用以佐茶。

日本茶道讲究典雅、礼仪,使用之工具也是精挑细选,品茶时更配以甜品。

日本茶道发扬并深化了唐宋时“茶宴”、“斗茶”之文化涵养精神,形成了具浓郁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民族文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显示了有中国传统美德的深层内涵的茶文化之巨大影响。

按照茶道传统,宾客应邀入茶室时,由主人跪坐门前表示欢迎,从推门、跪坐、鞠躬,以至寒喧都有规定礼仪。参加茶事的客人根据身份的不同,所坐的位置也不同。正客须坐于主人上手(即左边)。这时主人即去“水屋”取风炉、茶釜、水注、白炭等器物,而客人可欣赏茶室内的陈设布置及字画、鲜花等装饰。主人取器物回茶室后,跪于榻榻米上生火煮水,并从香盒中取出少许香点燃。在风炉上煮水期间,主人要再次至水屋忙碌,这时众宾客则可自由在茶室前的花园中闲步。待主人备齐所有茶道器具时,这时水也将要煮沸了,宾客们再重新进入茶室,茶道仪式才正式开始。

沏茶时主人要先将各种茶具用茶巾(茶巾的折叠方法也有特别规定)擦拭后,用茶勺从茶罐中取二三勺茶末,置于茶碗中,然后注入沸水,再用茶筅搅拌碗中茶水,直至茶汤泛起泡沫为止。

客人饮茶时口中要发出“啧啧”的赞声,表示对主人“好茶”的称誉。待正客饮茶后,余下宾客才能一一依次传饮,饮完后将茶碗递回给主人。客人饮茶也可分为“轮饮”或“单饮”。即客人轮流品一碗茶,或单独饮一碗茶。茶道礼法不仅是饮茶,主要还在于欣赏以茶碗为主的茶道用具、茶室的装饰、茶室前的茶园环境及主客间的心灵交流。

整个茶会,主客的行、立、坐、送、接茶碗、饮茶、观看茶具,以至于擦碗、放置物件和说话,都有特定礼仪。一次茶道仪式的时间,一般在两小时左右内。结束后,主人须再次在茶室格子门外跪送宾客,同时接受宾客的临别赞颂。

原产地仓储的回归与选择


常有人将普洱茶与葡萄酒做对比,认为二者有诸多相通相似之处,

比如都需要经过发酵,需要进行仓储,都有越陈越香的特质。葡萄酒在西方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无论是种植、生产,还是仓储、销售,到分级、品鉴都有相应的标准,并且整个市场都非常规范。而普洱茶在当代真正进入大众视野,也不过十多年的时间,很多应有的标准还未完善,市场也还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我们需要给他成长的时间。

几乎所有的葡萄酒实行的都是庄园经济模式,从葡萄的种植、采摘,葡萄酒的酿制到仓储,以及销售,都是在同一个庄园里完成。在法国,传承上百年的葡萄酒庄园比比皆是,庄园的名字,也就是葡萄酒的品牌,代表着葡萄酒的级别和品质保障。就仓储而言,每一个葡萄酒庄园都有着自己的酒窖,而且设施完善,新酿造好的葡萄酒被装在大大的橡木桶里,静置在酒窖里进行后发酵(液态发酵)。被存储若干年后进行装瓶。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每一个酒窖里都有着稳定的微生物菌群,有利于该庄园葡萄酒的独特风格形成。自然界中的微生物非常神奇,和人一样,有属地特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微生物也是一样,不同区域的微生物是不同的,而它们都会参与葡萄酒的后发酵过程。所以每一个酒庄的风格都是难以模仿的。

再来看普洱茶,普洱茶的后发酵是固态发酵的过程,虽然与葡萄酒略有不同,但是同样需要微生物的参与。这些年来,普洱茶市场已经形成了在云南生产加工,在以广东为代表的南方沿海地区仓储的惯例,尤其是东莞的“莞藏普洱”已成格局。有些人比喻说普洱茶生在云南,要在广东“受教育”,通过仓储提升品质和价值。这话一传出来,云南茶人内心多少有些七上八下的。其实,在百年之前,也就是号级茶时代,普洱茶制作出来都不是直接品饮的,而是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存放,要么是在茶庄里,要么是在长途运输的茶马古道上。原产地仓储的传统由来已久,只是因为战乱等因素,普洱茶经历了百年断代后,即使是普洱茶的原产地云南,就在一二十年前,知道普洱茶的云南人也不多,当普洱茶的兴起之风从20世纪90年代由台湾、香港吹进珠三角,进而蔓延全国的时候,云南人仍显得有些后知后觉。

经过10多年的努力,勤劳质朴的云南人逐渐在普洱茶市场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诞生出了一大批云南本土的优秀企业。尤其是古茶山的茶农,完全掌握了优质普洱茶原料的资源和定价权,每年的茶价都会牵动全国的普洱茶市场。云南人算是赢回了普洱茶原料、生产加工一方的话语权。

但是,仓储呢?普洱茶因为越陈越香的核心价值,仓储应该成为普洱茶的一项加工过程,这个理念已经广为业界接纳。仓储不仅是普洱茶品质提升的过程,更是价值提升的过程,普洱茶的金融投资属性正是建立于此。换句话说,现在的市场,谁掌握了一款经过多年仓储后品质得到提升的普洱茶的大货,谁就能掌握这款茶的定价权,他甚至可以给这款茶换掉包装,改头换面,改名换姓,到了消费者手上,谁都不知道这款茶产自哪里,出于哪个厂,解释权、话语权完全在茶的主人那里。所以,当普洱茶的仓储不在云南而是在广东或其他地方,那么,云南人自然会失去在仓储以及后期市场定价方面的话语权。

说了半天,都是在说“话语权”,听起来好像只是关乎“面子”。如今,云南一些本土茶企已经开始尝试原产地仓储,并且有了一定的经验和可以分享的心得,甚至还有部分获得市场认可的茶品。一些有实力的茶企甚至引入科学团队,从微生物的领域,以专业、科学的方式建造原产地“茶窖”;而且,专业的仓储机构在云南也渐渐浮出水面……这一切难道只是为了面子问题?当世界都已经是“地球村”的时候,来分“云南人”“广东人”之别,显然毫无意义。事实上,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原产地仓储不仅是为市场提供着普洱茶后发酵不同的风味选择,更应该是一种传统的回归。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高照教授曾提出过“热存熟,冷存香”的观念,普洱茶在不同环境中后发酵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以广东为代表的沿海地区,相对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普洱茶的陈化速度快过云南地区,也就是“熟得快”,放上几年,就出红汤了。然而在“熟得快”的同时,芳香物质在锐减,损失了普洱茶特有的香气和野韵,而大家逐渐发现,在相对低温和干燥的云南地区存储的普洱茶,虽然“熟得慢”,却能很好保存香气,而这样的香气却也成为一部分普洱茶友们孜孜以求的味觉享受。需要强调的是,普洱茶虽然不是以香气见长的茶类,论香气自然不如乌龙和绿茶,但是普洱也自有其独具特色的香气,有人形容,这种香并非嗅觉之香,而是含在茶汤里的“汤香”,是须得饮入口、入喉、入胃方可体验到的芳香。

从微生物的领域来看,原产地仓储还有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微生物具有一致性的特征,某些特定区域的微生物能够在所处的环境中繁衍多年,甚至可以追溯上亿年,成为独特生态环境中的优势菌群。比如在云南的古茶山、古茶园,其特有的微生物菌群是任何地方都无法复制的,在原产地生产、加工,再在原产地特有的微生物菌群作用下进行仓储后发酵,转化出的效果必然带有原产地独有的风格,成为真正的百山百味,就像之前说到的葡萄酒庄园里种植、加工、生产、仓储于一体的庄园模式一样。所以,在云南进行原产地仓储实践的企业大多选择普洱茶的核心产区:普洱、西双版纳、临沧,而作为普洱茶集散地的昆明,则大多以流通仓的形式出现。

还有一点值得称道的就是生态优势,云南因为长期的落后,反而保存下了很好的生态环境,普洱茶的核心原产地,澜沧江中下游沿岸都是生态环境极佳的区域,比如普洱市的森林覆盖率接近70%,个别产茶的县区甚至超过了70%。森林覆盖率高,不仅能够很好地调节气候、温湿度环境,还能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负氧离子在医学界享有“空气维生素”“长寿素”等美称,空气中负离子含量高,会使空气清新,使人心旷神怡,有利于身心健康。普洱茶原产地的负氧离子浓度都在六七级以上,即每立方厘米2000个以上,个别地区甚至达到上万个。当普洱茶这种会呼吸的茶在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中呼吸,再经历漫长的陈化期,先不说陈化效果如何,就洁净度和健康程度来说,绝对远超于存储在人烟密集的大城市以及雾霾持久的工业区。

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普洱茶的原产地仓储,在标准缺失的当下,每一家都有自己独有的理念和做法,我们暂时无法去评判其优劣,因为这还需要时间去验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原产地仓储是在给市场提供另一种可以选择的风格和味道,甚至让我们能够遥望或者触摸到百年之前,那些藏于老茶庄里的古董茶的背影。相信,原产地仓储的优势与独特的风味,未来必将逐渐被更多的消费者认可,甚至成为一个品牌,不仅是茶品的品牌,还是茶仓品牌、服务品牌。

普洱茶膏文化的隐退与回归重现


茶膏是什么?大多数喝茶的人都心存疑问。现在我们所喝的茶中,很少见到茶膏的影子。这种始自唐代的珍异之物在现代几近“消失”,只偶尔通过“某某茶膏又被多少天价拿下”等新闻事件里爆出的冷门,让一些人们想尽各种办法去搜罗关于它的一切。

当然,也有一些不为猎奇的人们,给它以平凡的定位:茶膏是采用特定的技术工艺,从普洱茶叶中凝练提取其有效成分的膏状茶。

普洱家族神秘成员

现在,能找到的有关茶膏的记载太少了。勐海班章乔木茶膏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玉光这样介绍道:“膏者,精华也。普洱茶膏就是普洱茶的精华,包括其内质含量、保健功效等,它具备普洱茶的一切特性。茶膏是茶产品中的最高端茶品,又是最不为人知的。”这与蒙顿茶制品(昆明)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杰在其所著《普洱茶膏秘史》中的阐述:“在普洱茶的五个系列品种团、饼、沱、砖、膏中,茶膏因为高度浓缩了普洱茶的精华,因此从诞生之始,就深居一隅,笼罩着一种神秘的光环。”可谓如出一辙。

据了解,茶膏的生产起于唐,成于宋,兴于清。唐代陆羽的《茶经》中记载:“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但是这时候的膏还不是制作而成的茶膏,而是指制作茶饼时,茶汁溢出后的“膏化”现象。茶膏作为独立的茶品出现在宋代的茶品名录。北宋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清朝,则把茶膏的生产从民间直接放到了宫里,显示出茶膏的独特和高贵。

最早开始饮用茶膏的是云南少数民族的土司,后来传入西藏,在上层喇嘛中普及,至今,西藏一些大的寺院仍然设置“熬茶间”。雍正年间,茶膏成为皇帝钦点的贡品,茶膏因此成为皇权的象征,作为养生保健品,专供皇族妃子们享用,作为赏赐,奖励给一些有功大臣,大臣们只有在身体不适时,才舍得享用。清廷还把茶膏作为国礼,馈赠外国使节和学者。

从平衡膳食结构的功效来说,普洱茶膏的现实意义远大于一般的茶叶,它集饮用调理于一身,普洱茶自身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物质,而茶膏经过提炼,不仅保留了这些有益物质,而且高度浓缩。《本草纲目拾遗》中,是这样描述茶膏的“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自古以来,不管是封建皇帝,还是达官贵人,都是从治病疗疾的角度饮用茶膏的。据史书记载,胀腹不适,饮用茶膏可解,口腔溃疡,含一小块茶膏,过夜即愈。这些,还远远不能体现出普洱茶膏的养生功效。中国的养生文化,是以防范“未病”为核心的,而茶膏的特有属性,完全满足了人们养生的需求。

然而,从清代后,茶膏似乎便与民间失去了关联,有关它的一切仿佛成为封闭的记忆。

不会消失的生命

然而时间让一切渐渐苏醒。

2004年,曾被鲁迅先生珍藏的3克清宫普洱茶膏拍卖了12000元。每克高达4000元,超过黄金价格近20倍;

今年,一盒清代宫廷普洱茶膏在北京拍出了100.8万元的价格,每克1万元。

近年来,想要了解茶膏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在茶叶市场上,经常听到一些人向卖家询问哪里有好的茶膏。同时,关注它们的还有业界一些希望其重新大放异彩的茶人们。

中国茶叶的基本分类


我国是茶的发源地,茶叶的品目繁多,命名复杂。我国自古以来就注重茶叶的分类,茶类的划分随朝代而不断演化。唐宋时代以茶的外形进行分类,陆羽在《茶经》中称“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宋代将饼茶等紧压茶类称为“片茶”。

元代根据茶质将散茶分为“芽茶”和“叶茶”。明代以来,逐步发展到以汤色作为茶叶分类的重要依据,将茶叶归为白茶、绿茶、黄茶、红茶和黑茶等五大类。明末清初出现乌龙茶后统称为六大基本茶类。至今,我国对茶叶的分类大体依此基本原则进行。同时,增加“再加工茶类”,如:花茶、紧压茶、香味茶、果味茶、保健茶、药茶等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茶学界从茶叶制法的系统性、品质的系统性和内含物质的系统性出发,认为发酵的方式与程度对茶叶内质和外形,以及茶叶的内含物质和品质有着关键的作用。

将茶叶分为不发酵茶(Non一fermentedtea)、前发酵茶(Pre-fer-mentedtea)和后发酵茶(Post一fermentedtea)等三大类别。绿茶、白茶等属于不发酵茶类。杀青(Fixation)之前进行"发酵"生产的茶类为前发酵茶。前发酵是通过茶新鲜叶片自身的酶系统进行的酶转化,包括半发酵茶(Partialprefermentedtea)和全发酵茶(FunPre一fermentedtea)两类。

乌龙茶系列属于半发酵茶类,红茶属于全发酵茶类。茶叶在"杀青"之后的"后发酵"过程是在微生物的参与下进行的,如各种黑茶、云南布朗族的酸茶、泰国的"Mians’茶、日本的基石茶和阿波罗番茶等。由于不发酵茶、前发酵茶和后发酵茶的加工过程有显著差异,发酵的机理完全不同,使茶叶的化学成分,特别是多酚类化合物的组成产生了显著的变化。

乌龙茶和红茶的多酚类成分在茶叶中天然存在的酶催化作用下,通过酶转化作用形成氧化程度各异的氧化产物;后发酵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特定微生物系统进行复杂的生物转化,不仅使多酚类成分产生复杂的结构转化反应,同时还形成了一系列的新型代谢产物。

不同的加工方法生产的茶叶产品均具有独特的汤色、口感和风味。这一分类方法科学地归纳了茶叶的基本茶类,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已得到普遍的认同。我国传统的六大基本茶类均可以该分类系统为基础进行归纳和分类。

和老茶客品普洱春茶,还需懂点茶道术语


2017年普洱春茶头采已经开始,不管是老茶客还是新茶友,都跃跃欲试。

喝茶是一个动作,而品茶却是一门学问。虽说品茶的时候也是在喝茶,但对于经验丰富的老茶客来说,品茶的学问可不是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新茶友和老茶客品茶,还需懂一点门道,作为提升品普洱茶境界的必要过程,中国茶道中的一些常用的品茶术语可一定要懂,尤其是这些术语在普洱茶中的表现。

回甘

顾名思义就是苦味在口中转化后产生甘甜的过程,所谓苦尽甘来。这是品饮普洱茶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味觉体验,因为多数云南大叶种乔木茶本来就具有强烈的苦涩味道,苦涩过后,口腔里往往会出现一种甜味,这种现象称为回甘。与其他茶类不同的是,普洱茶的回甘一般比较持久,而且很容易渗透到咽喉部位,并不局限于舌面。

生津

指口腔中分泌出唾液,包括两颊、舌面、舌底。口中生津可以解渴舒顺,滋润口腔。当亚健康状态和身体不舒服时,往往感到口干舌燥,喉头紧锁。只有健康的身体才有自然生津的能力。一些普洱茶内涵丰富,生津功能强,让人舒服。

喉韵

简单来说就是喝茶之后,茶汤给喉咙带来的感觉,例如得以滋润,解除紧箍的干涸感。因此喉韵一向最受茶友青睐,对于较资深的老茶客来说,喉韵是他们品评茶叶优劣的重要条件。普洱茶的喉韵可分为甘、润、燥三方面。带有强喉韵的茶,绝大多数属于满口回甘的茶。也就是说,茶汤只有在满足了口腔内的味觉刺激之后,才能够深入到喉部甚至产生食道和胃部发热的感觉。

锁喉

品茶后,咽喉感到紧缩发痒、过于干燥,吞咽困难等等不舒服的感觉,可统称为锁喉。普洱茶让人有锁喉感的因素有很多,可能是紧压茶未经醒茶马上冲泡,也可能是茶叶拼配不当等,造成一种锁住喉底、上颚发干,舌头发麻,让人难受的感觉。

收敛性

“收敛性”这三字用的人多,懂得的人少。其实收敛性跟茶的苦、涩有关,它是苦、涩味转成回甘之间的感知时间的强度。收敛性越强的茶,苦、涩味在进入口腔后被感知至消退,转成回甘的过程越短;如果收敛性弱,苦涩味在口腔内就会消退得慢或口腔一直都延续着苦涩味。

挂杯

喝葡萄酒也有挂杯的说法,指的是酒液在杯壁中残留的时间,酒液流得越慢,挂杯时间越长,说明酒中糖分越高。在品茶中提到的挂杯和喝酒不一样,不是指茶汤挂在杯壁的时间,而是说茶香气留在杯壁上的时间,留香时间越持久浓郁,挂杯时间越长,说明茶越好。

3分钟看懂锡兰红茶和中国茶的区别


历史渊源

锡兰红茶:斯里兰卡的种茶历史要从1824年,英国人将中国茶叶引入斯里兰卡,播下第一批种子开始,至今已有百年的种植历史。

中国茶:据考证,中国是最早发现利用茶的国家,也是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国家,所以茶起源于中国,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

自然条件

锡兰红茶:斯里兰卡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在1200-3000毫米不等,气温平均在28°,所以,锡兰选择海拔1500-2000米的高地种植茶树,便于疏通雨水,高地红茶的质量也是最好的。

中国茶:中国大多数产茶地都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温差较大,此外还有热带雨林气候,常年雨水偏多,茶树种植也选择海拔比较高的地方,因此中国产生了很多茶山。

茶树种植

锡兰红茶:斯里兰卡的茶园采用的是生态种植,采用密集种植方法,在每个小块茶地中都有高层树木,充当遮阳伞;在茶地周边种植艾草驱虫,并用其他草本植物改善土壤,保证土壤的性质。

中国茶:中国很多茶园采用的也是生态种植方式,像古茶树这样的原生态生长环境也存在,但近些年随着茶叶市场的兴起,很多人开始种植台地茶。

采摘方式

锡兰红茶:锡兰红茶不分采摘季节,每周采一次,茶园每3年修剪一次,锡兰红茶以夏茶为最佳。

中国茶:中国很多茶都有最佳的采摘时间,而且不同季节,采摘的方式和数量都有规定,一般冬季不采摘,一般情况下,春茶最好,秋茶次之,夏茶再次之。

人工成本

锡兰红茶:在斯里兰卡,一般茶园管理者的工资在1500美金/月,而茶农的工资为5美金/天/20kg,因此,茶叶制作过程中的人工费用比较低。

中国茶:在中国,一斤茶从采摘到制作,人工成本费用很高,近两年每斤茶的人工成本在三四百元,有些茶商还因此只选择采摘最好的春茶。

标准化程度

锡兰红茶:在斯里兰卡,锡兰红茶一般只做OP,BOP和FOP的分级,以切的越小,滲出物浓度越高为标准,由于所含物质用红茶工艺已经提到一个标准化的平均值,所以,想甜+糖,想稠+奶,想香+花……

中国茶:在中国,茶叶以生长的地理位置和采摘时间来划分等级,以信阳毛尖为例,清明前后采摘的车云山毛尖被认为品级最好,而且中国茶叶讲究自身渗出的味道,无需加东西调味。

由此可见,斯里兰卡的红茶与中国茶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也促使了两者之间销售模式的不同。

这就是茶的魅力,跨越国界,也能释放它该有的味道。(

普洱茶友,感谢您花费宝贵的时间阅读《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碰撞与回归》一文,我们精心撰写的《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碰撞与回归》内容希望能帮助您增长普洱茶的知识,如想了解更多cy316.com的普洱茶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茶艺与茶道的礼仪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8184.html

上一篇:茶为“国饮” 品茶知茶香

下一篇:影响茶汤特质的成分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