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安徽名茶

2021-01-18

1.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属绿茶类的今古名茶。产于安徽歙县黄山境内。黄山产茶始于宋,兴于明。毛峰的前身是黄山云雾茶,山僧所制。黄山毛峰起源于光绪年间,1926-1937年为全盛期,后曾中断数年,1949年后逐渐恢复并发展。

桃花庵、松谷庵、吊桥庵、云谷寺、慈光阁一带,为特级毛峰主产地。现在毛峰产区已扩展到黄山山脉南北麓的徽州区、黄山区、歙县、黟县。产区山高谷深,峰峦叠翠,溪涧遍布,森林茂密,雨量充沛。土壤属山地黄壤,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透水性好,含丰富有机质和磷钾肥,呈酸性。适宜茶树生长。

黄山毛峰分为特级和一至三级,三级以下便是歙县烘青。歙县烘青比其它地区烘青质量好。特级毛峰开采于清明前后,一芽一叶初展。一至三级毛峰则分别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一芽一、二叶;一芽二、三叶初展。为保持新鲜,一般上午采则下午制,下午采则当夜制。

特级毛峰形似雀舌,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茶笋或金片);匀齐壮实,峰显毫露,色如象牙;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其中“金黄片”和“象牙色”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有别于其它毛峰之特点。

2.老竹大方(最优者称顶谷大方)

老竹大方产于安徽歙县东北部皖浙交界之昱岭关附近,集中产区为老竹铺、三阳坑、金川,以老竹岭与福泉山所产之“顶谷大方”为最佳。大方茶相传为明代僧人大方始创于歙县老竹岭,故名。清朝时为贡茶。顶谷大方曾中断,近年方恢复生产。

顶谷大方于谷雨前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一般大方于谷雨至立夏采摘,以一芽二、三叶为主。

成品之顶谷大方,外形扁平匀齐,挺秀光滑,翠绿微黄,色泽稍暗,满批金毫而隐伏不露;汤色清澈略黄,香气高长,有板栗香,滋味醇厚爽口,芽叶肥壮。普通大方则色泽深绿,似铸铁,形如竹叶,故又称“铁色大方”及“竹叶大方”。

大方茶因吸香性好,窨制成花茶后,颇有特色,称之为“花大方”。

3.太平猴魁

产于安徽太平县(现改为黄山市黄山区)太平湖畔猴坑一带,为尖茶之极品,久享盛名。太平县产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清末,猴坑茶农王老二(王魁成),在凤凰尖茶园,选肥壮幼嫩芽叶,精工细制成王老二魁尖,现称“魁尖”。因猴坑所出魁尖品质超群,特冠以猴坑地名,称“猴魁”。曾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一等金质奖。

太平猴魁鲜叶采摘讲究。谷雨前后,20%芽梢长至一芽三叶初展时,即开园。其后3-4天采一批,立夏停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叶初展。采回的鲜叶需进行“拣尖”,即折下一芽带二叶的“尖头”,作为猴魁的原料。尖头要求芽尖与叶尖等长,以保证成茶形成“二叶抱一芽”之外形。拣尖时剔除的芽叶、单片,均制成“魁片”。一般上午采,中午拣,当天制完。

太平猴魁外形两叶抱芽,平扁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花香高爽,滋味甘醇,香味有独特“猴韵”。汤色清绿明净。正所谓“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

太平猴魁产地仅限猴坑一带,产量少。其它地区所产统称魁尖,制法与猴魁基本相同,外形亦相似,几可乱真。品质风格则泾渭分明,不堪一比。次于猴魁者,为泾县所出之提魁,再次则称特尖。

4.六安瓜片(最优者为齐山名片)

六安瓜片产区位于大别山东北麓,原产于安徽金寨县麻埠齐头山附近的后冲,但麻埠已因建水库而消失。现主要产于六安、金寨、霍山三县之毗邻山区和低山丘陵。六安茶于唐代已负盛名。瓜片问世于1905年前后,在大茶的采制技术基础上,吸取兰花茶、毛尖制造技术之精华,逐渐创制而成。因成品茶片状而形似葵花籽,称为“瓜子片”,后渐改称“瓜片”。六安瓜片产制历史虽不足百年,但就目前生产规模和技术精熟程度,为许多名茶所无法相比。

六安瓜片分为内山瓜片及外山瓜片两个产区。内山瓜片产于金寨县响洪甸、鲜花岭、龚店,六安县黄涧河、双峰、龙门冲、独山,霍山县诸佛庵。外山瓜片产于六安石板冲、石婆店、狮子岗、骆家庵。产量以六安最多,品质以金寨最优。瓜片原产地齐头山所出之“齐山名片”为六安瓜片之极品。

六安瓜片春茶于谷雨后开园,采摘标准以对夹二、三叶和一芽二、三叶为主。鲜叶采回后,将嫩叶(未开面)、老叶(已开面)分离出来炒制瓜片,芽、茎梗和粗老叶炒制“针把子”。近年来曾利用齐山名片拣出之芽尖,创制成眉形茶“齐山翠眉”,亦属名优茶。

成品茶外形似瓜子形的单片,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大小匀整,不含芽尖、茶梗;清香高爽,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清澈透亮。以二道茶味最佳。

旧时依采制季节,分三个品种:谷雨前称“提片”,品质最优;其后采制的大宗产品成“瓜片”;梅雨后,鲜叶粗老,品质差,称“梅片”。现齐山名片分1-3等级,内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各分4级8等。

5.敬亭绿雪

产于安徽宣城近郊名胜敬亭山。始创于明代,以其芽叶色绿、白毫似雪而得名。明清时期为贡茶,可称绿茶之珍品,名满江南。30年代末期,敬亭绿雪采制工艺失传。1972开始研制,历时6年方成功,1978年恢复生产。

敬亭山属黄山余脉,风景幽雅秀丽,李白、谢眺为之以诗文赞咏,可谓名山名茶,相得益彰。茶园位于山峰之间的阴山上,尤以一峰庵一带石缝所产之茶品质最佳。

敬亭绿雪于清明至谷雨采摘,采摘期15日,早采嫩摘。以一芽一叶初展为标准,大小匀齐,芽齐叶尖,形似雀舌。当天鲜叶当天制作。

成品茶形似雀舌,挺直饱润,色泽翠绿,身披白毫。芽叶相合,不离不脱。汤色清碧,回味爽口,叶底嫩绿成朵如兰花。连续冲泡两三次,香气不减。冲泡后,茶叶朵朵下沉,伴随白毫翻滚,似“绿树丛中大雪”。

6.屯绿

屯绿,属眉茶,有珍眉、凤眉、特贡、贡熙等品名,因历史上集中在安徽屯溪加工输出,故名。是我国外贸出口绿茶之极品名茶。主要产于安徽休宁、歙县、祁门、屯溪等地。屯绿栽培生产于盛唐时期,至今有1200多年历史。1851-1864年创制眉茶出口欧洲。1950年后,生产由手工操作转为机械化。

产区多位于黄山之麓、新安江畔,自然环境极适于茶树生长。采摘的鲜叶先制成毛茶,再经复杂工序制成特珍、珍眉、凤眉、特贡、雨茶等花色。50年代后,简化了繁琐的名目,统一规格,精制后分为珍眉、贡熙和雨茶。

屯绿成品茶条索紧结,匀整壮实,色泽绿润,香气蕴涵花香或熟板栗香;汤色嫩黄清明,滋味浓厚甘醇,先稍带苦味,然后回甘。

7.涌溪火青

属珠茶,产于安徽泾县涌溪山。涌溪火青起源于明朝,由屯绿炒青吸收珠茶制法技术发展创制而成,三百年前已有盛名。后曾断产,1956年方恢复生产。

火青采摘期自清明至谷雨,要求“两叶一心,身大八分,枝枝齐整,朵朵匀净”。芽尖和叶尖需拢齐,有锋尖,第一叶微开展仍抱住芽,第二叶柔嫩,叶片稍向背面翻卷。鲜叶摊放6小时左右付制。火青制作之精华在于炭火(火合)干(即炒干)。其炒干技术之精制为其它炒青类绿茶无法可比。

成品茶外形颗粒腰圆,紧结重实,色泽墨绿油润,白毫隐伏,毫光显露。花香浓郁,鲜爽持久,甘甜。汤色嫩绿微黄,鲜艳美丽,叶底杏黄有光泽。

8.霍山黄芽

属黄茶,产于安徽霍山县。因用细嫩芽叶经闷黄工序制成,故称。霍山产茶见于陆羽《茶经》,黄芽为唐代近二十种名茶之一。清朝霍山黄芽为贡茶,岁贡三百斤。可见霍山黄芽盛名数百年。然而历代演变,竟致失传,霍山黄芽仅闻其名,未见其茶。现时的霍山黄芽于1971年创制并恢复生产。

霍山处大别山腹地。霍山黄芽现产于佛子岭水库上游,其中以大化坪的金鸡坞、金头山,上和街的金竹坪,姚家阪的乌米尖所产最佳,俗称“三金一乌”。产区位于深山,泉多溪长,三条河流蜿蜒其中,山高林密。生态环境优越。

霍山黄芽鲜叶细嫩,因山地高寒,开采期一般在谷雨前3-5天,以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为标准。采回鲜叶需薄摊以散失表面水分。

成品茶外形似雀舌,芽叶细嫩多毫,叶色嫩黄;汤色黄绿清明,香气带熟栗子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黄亮。

9.祁红工夫

产于安徽祁门县,我国传统工夫红茶之珍品,有百余年历史。祁门原产绿茶,1875年左右,本地人胡元龙考察红茶制造之法,筹集资金改制红茶,并亲往各乡教导茶农。祁门红茶逐渐名声远播,与当时著名的闽红、宁红齐名。现产区扩大到相邻的石台、黟县、东至及贵池等县,年产量5万担左右。祁红工夫以外形苗秀,色有“宝光”和香气浓郁著称。

祁门境内山地面积占九成以上,海拔600米左右,峡谷丘陵地带多开辟为茶园。这些茶园,土地肥沃,腐殖质含量高,早晚温差大,日照时间短,构成茶树生长的天然佳境,酿成祁红特殊的芳香厚味。其中由河流山溪冲积而成许多河洲,其上茶树鲜叶所制工夫红茶品质上乘。

祁门茶树品种众多,以槠叶种为多,含香、味成份丰富,构成祁红滋味醇厚的物质基础。高级祁红采摘,以一芽二叶为主,春茶采6-7批,夏茶采6批,少采或不采秋茶。近30年来,已实行机械化制茶。

祁红工夫成品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乌黑泛灰光,俗称“宝光”。香气浓郁高长,似蜜糖香,又蕴涵兰花香。汤色红艳,滋味醇厚,回味隽永。叶底嫩软红黄。

国外把祁红与印度大吉岭茶、斯里兰卡乌伐的季条茶,并列为世界公认三大高香茶。国外特称之为“祁门香”,誉为“王子香”。清饮更能领略其香味,加奶后乳色粉红,香味犹存,为英国人所喜。

Cy316.com延伸阅读

安徽九大名茶


1.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属绿茶类的今古名茶。产于安徽歙县黄山境内。黄山产茶始于宋,兴于明。毛峰的前身是黄山云雾茶,山僧所制。黄山毛峰起源于光绪年间,1926-1937年为全盛期,后曾中断数年,1949年后逐渐恢复并发展。

桃花庵、松谷庵、吊桥庵、云谷寺、慈光阁一带,为特级毛峰主产地。现在毛峰产区已扩展到黄山山脉南北麓的徽州区、黄山区、歙县、黟县。产区山高谷深,峰峦叠翠,溪涧遍布,森林茂密,雨量充沛。土壤属山地黄壤,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透水性好,含丰富有机质和磷钾肥,呈酸性。适宜茶树生长。

黄山毛峰分为特级和一至三级,三级以下便是歙县烘青。歙县烘青比其它地区烘青质量好。特级毛峰开采于清明前后,一芽一叶初展。一至三级毛峰则分别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一芽一、二叶;一芽二、三叶初展。为保持新鲜,一般上午采则下午制,下午采则当夜制。

特级毛峰形似雀舌,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茶笋或金片);匀齐壮实,峰显毫露,色如象牙;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其中“金黄片”和“象牙色”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有别于其它毛峰之特点。

2.老竹大方(最优者称顶谷大方)

老竹大方产于安徽歙县东北部皖浙交界之昱岭关附近,集中产区为老竹铺、三阳坑、金川,以老竹岭与福泉山所产之“顶谷大方”为最佳。大方茶相传为明代僧人大方始创于歙县老竹岭,故名。清朝时为贡茶。顶谷大方曾中断,近年方恢复生产。

顶谷大方于谷雨前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一般大方于谷雨至立夏采摘,以一芽二、三叶为主。

成品之顶谷大方,外形扁平匀齐,挺秀光滑,翠绿微黄,色泽稍暗,满批金毫而隐伏不露;汤色清澈略黄,香气高长,有板栗香,滋味醇厚爽口,芽叶肥壮。普通大方则色泽深绿,似铸铁,形如竹叶,故又称“铁色大方”及“竹叶大方”。

大方茶因吸香性好,窨制成花茶后,颇有特色,称之为“花大方”。

3.太平猴魁

产于安徽太平县(现改为黄山市黄山区)太平湖畔猴坑一带,为尖茶之极品,久享盛名。太平县产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清末,猴坑茶农王老二(王魁成),在凤凰尖茶园,选肥壮幼嫩芽叶,精工细制成王老二魁尖,现称“魁尖”。因猴坑所出魁尖品质超群,特冠以猴坑地名,称“猴魁”。曾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一等金质奖。

太平猴魁鲜叶采摘讲究。谷雨前后,20%芽梢长至一芽三叶初展时,即开园。其后3-4天采一批,立夏停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叶初展。采回的鲜叶需进行“拣尖”,即折下一芽带二叶的“尖头”,作为猴魁的原料。尖头要求芽尖与叶尖等长,以保证成茶形成“二叶抱一芽”之外形。拣尖时剔除的芽叶、单片,均制成“魁片”。一般上午采,中午拣,当天制完。

太平猴魁外形两叶抱芽,平扁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花香高爽,滋味甘醇,香味有独特“猴韵”。汤色清绿明净。正所谓“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

太平猴魁产地仅限猴坑一带,产量少。其它地区所产统称魁尖,制法与猴魁基本相同,外形亦相似,几可乱真。品质风格则泾渭分明,不堪一比。次于猴魁者,为泾县所出之提魁,再次则称特尖。

4.六安瓜片(最优者为齐山名片)

六安瓜片产区位于大别山东北麓,原产于安徽金寨县麻埠齐头山附近的后冲,但麻埠已因建水库而消失。现主要产于六安、金寨、霍山三县之毗邻山区和低山丘陵。六安茶于唐代已负盛名。瓜片问世于1905年前后,在大茶的采制技术基础上,吸取兰花茶、毛尖制造技术之精华,逐渐创制而成。因成品茶片状而形似葵花籽,称为“瓜子片”,后渐改称“瓜片”。六安瓜片产制历史虽不足百年,但就目前生产规模和技术精熟程度,为许多名茶所无法相比。

六安瓜片分为内山瓜片及外山瓜片两个产区。内山瓜片产于金寨县响洪甸、鲜花岭、龚店,六安县黄涧河、双峰、龙门冲、独山,霍山县诸佛庵。外山瓜片产于六安石板冲、石婆店、狮子岗、骆家庵。产量以六安最多,品质以金寨最优。瓜片原产地齐头山所出之“齐山名片”为六安瓜片之极品。

六安瓜片春茶于谷雨后开园,采摘标准以对夹二、三叶和一芽二、三叶为主。鲜叶采回后,将嫩叶(未开面)、老叶(已开面)分离出来炒制瓜片,芽、茎梗和粗老叶炒制“针把子”。近年来曾利用齐山名片拣出之芽尖,创制成眉形茶“齐山翠眉”,亦属名优茶。

成品茶外形似瓜子形的单片,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大小匀整,不含芽尖、茶梗;清香高爽,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清澈透亮。以二道茶味最佳。

旧时依采制季节,分三个品种:谷雨前称“提片”,品质最优;其后采制的大宗产品成“瓜片”;梅雨后,鲜叶粗老,品质差,称“梅片”。现齐山名片分1-3等级,内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各分4级8等。

5.敬亭绿雪

产于安徽宣城近郊名胜敬亭山。始创于明代,以其芽叶色绿、白毫似雪而得名。明清时期为贡茶,可称绿茶之珍品,名满江南。30年代末期,敬亭绿雪采制工艺失传。1972开始研制,历时6年方成功,1978年恢复生产。

敬亭山属黄山余脉,风景幽雅秀丽,李白、谢眺为之以诗文赞咏,可谓名山名茶,相得益彰。茶园位于山峰之间的阴山上,尤以一峰庵一带石缝所产之茶品质最佳。

敬亭绿雪于清明至谷雨采摘,采摘期15日,早采嫩摘。以一芽一叶初展为标准,大小匀齐,芽齐叶尖,形似雀舌。当天鲜叶当天制作。

成品茶形似雀舌,挺直饱润,色泽翠绿,身披白毫。芽叶相合,不离不脱。汤色清碧,回味爽口,叶底嫩绿成朵如兰花。连续冲泡两三次,香气不减。冲泡后,茶叶朵朵下沉,伴随白毫翻滚,似“绿树丛中大雪”。

6.屯绿

屯绿,属眉茶,有珍眉、凤眉、特贡、贡熙等品名,因历史上集中在安徽屯溪加工输出,故名。是我国外贸出口绿茶之极品名茶。主要产于安徽休宁、歙县、祈门、屯溪等地。屯绿栽培生产于盛唐时期,至今有1200多年历史。1851-1864年创制眉茶出口欧洲。1950年后,生产由手工操作转为机械化。

产区多位于黄山之麓、新安江畔,自然环境极适于茶树生长。采摘的鲜叶先制成毛茶,再经复杂工序制成特珍、珍眉、凤眉、特贡、雨茶等花色。50年代后,简化了繁琐的名目,统一规格,精制后分为珍眉、贡熙和雨茶。

屯绿成品茶条索紧结,匀整壮实,色泽绿润,香气蕴涵花香或熟板栗香;汤色嫩黄清明,滋味浓厚甘醇,先稍带苦味,然后回甘。

7.涌溪火青

属珠茶,产于安徽泾县涌溪山。涌溪火青起源于明朝,由屯绿炒青吸收珠茶制法技术发展创制而成,三百年前已有盛名。后曾断产,1956年方恢复生产。

火青采摘期自清明至谷雨,要求“两叶一心,身大八分,枝枝齐整,朵朵匀净”。芽尖和叶尖需拢齐,有锋尖,第一叶微开展仍抱住芽,第二叶柔嫩,叶片稍向背面翻卷。鲜叶摊放6小时左右付制。火青制作之精华在于炭火(火合)干(即炒干)。其炒干技术之精制为其它炒青类绿茶无法可比。

成品茶外形颗粒腰圆,紧结重实,色泽墨绿油润,白毫隐伏,毫光显露。花香浓郁,鲜爽持久,甘甜。汤色嫩绿微黄,鲜艳美丽,叶底杏黄有光泽。

8.霍山黄芽

属黄茶,产于安徽霍山县。因用细嫩芽叶经闷黄工序制成,故称。霍山产茶见于陆羽《茶经》,黄芽为唐代近二十种名茶之一。清朝霍山黄芽为贡茶,岁贡三百斤。可见霍山黄芽盛名数百年。然而历代演变,竟致失传,霍山黄芽仅闻其名,未见其茶。现时的霍山黄芽于1971年创制并恢复生产。

霍山处大别山腹地。霍山黄芽现产于佛子岭水库上游,其中以大化坪的金鸡坞、金头山,上和街的金竹坪,姚家阪的乌米尖所产最佳,俗称“三金一乌”。产区位于深山,泉多溪长,三条河流蜿蜒其中,山高林密。生态环境优越。

霍山黄芽鲜叶细嫩,因山地高寒,开采期一般在谷雨前3-5天,以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为标准。采回鲜叶需薄摊以散失表面水分。

成品茶外形似雀舌,芽叶细嫩多毫,叶色嫩黄;汤色黄绿清明,香气带熟栗子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黄亮。

9.祈红工夫

产于安徽祈门县,我国传统工夫红茶之珍品,有百余年历史。祈门原产绿茶,1875年左右,本地人胡元龙考察红茶制造之法,筹集资金改制红茶,并亲往各乡教导茶农。祈门红茶逐渐名声远播,与当时著名的闽红、宁红齐名。现产区扩大到相邻的石台、黟县、东至及贵池等县,年产量5万担左右。祈红工夫以外形苗秀,色有“宝光”和香气浓郁著称。

祈门境内山地面积占九成以上,海拔600米左右,峡谷丘陵地带多开辟为茶园。这些茶园,土地肥沃,腐殖质含量高,早晚温差大,日照时间短,构成茶树生长的天然佳境,酿成祈红特殊的芳香厚味。其中由河流山溪冲积而成许多河洲,其上茶树鲜叶所制工夫红茶品质上乘。

祈门茶树品种众多,以槠叶种为多,含香、味成份丰富,构成祈红滋味醇厚的物质基础。高级祈红采摘,以一芽二叶为主,春茶采6-7批,夏茶采6批,少采或不采秋茶。近30年来,已实行机械化制茶。

祈红工夫成品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乌黑泛灰光,俗称“宝光”。香气浓郁高长,似蜜糖香,又蕴涵兰花香。汤色红艳,滋味醇厚,回味隽永。叶底嫩软红黄。

国外把祈红与印度大吉岭茶、斯里兰卡乌伐的季条茶,并列为世界公认三大高香茶。国外特称之为“祈门香”,誉为“王子香”。清饮更能领略其香味,加奶后乳色粉红,香味犹存,为英国人所喜。

安徽名茶--涌溪火青 关于安徽名茶--涌溪火青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安徽名茶--涌溪火青》,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简介】

涌溪火青,产于安徽省泾县城东70公里涌溪山的丰坑、盘坑、石井坑湾头山一带。

【工艺特点】

每年清明后3-5天开采。每隔1-2天采一批,共采10天左右。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身长为3厘米左右,匀净整齐。鲜叶经拣剔、杀青、揉捻、炒干、做形、筛选等工序制成,全过程需要20-22小时。该茶的关键工序,是炒干做形过程,全部以手工操作,在深锅内进行,炒时手心向上,五指拼拢,手掌伸直,由锅心至锅面翻炒,边炒边出风,至初具虾形,5-6成干时起锅,摊于软扁容器内晾1-2小时,后定型干燥。

【品质特点】

茶叶全部卷曲成螺旋圆珠,颗粒细嫩重实,色泽墨绿莹润,银毫密披。冲泡形似兰花舒展,汤色杏黄明亮,香气浓高鲜爽,并有特殊清香。可冲泡4-5次,以第2-3次最好。

【桃花潭涌溪火青】

桃花潭涌溪火青系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皖南泾县涌溪。产地青山环抱,云雾缭绕。此茶常年与山花为邻,白云作伴,故叶如碧玉、味似花香。采制工艺十八道,生产历史五百载。

关于本文《安徽名茶--涌溪火青》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安徽名茶春茶地图实况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山灵水秀,土质肥沃,茶树遍布。茶区云雾弥漫、空气清新、茶质优良,是国内重要的茶产区之一。徽州茶历史悠久,传世的文字记载就有一千二百多年;徽州茶品种繁多,在中国十大名茶的行列中,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均榜上有名;徽州茶品质优良,香高味醇,营养丰富;徽州茶殊荣也多,仅祁门红茶就荣获过两次国际金奖。

徽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徽州茶文化积淀丰厚,历朝历代的茶诗、茶画举不胜举;茶人茶商成绩斐然、有口皆碑,茶风茶俗也是独树一帜。众多徽茶中,每一种茶就是一个文化,每一杯茶就可讲一个故事。

“黄山有云雾茶,产高山绝顶,烟云荡漾,雾露滋培,其柯有历百年者,气息恬雅,芳香扑鼻,绝无俗味,当为茶品中第一。”

黄山毛峰,中国历史名茶之一,属于绿茶。黄山自古好山好水出好茶,黄山毛峰茶产于徽州区与黄山风景区毗邻的富溪、充川、岗村、芳村、杨村、长潭一带,其中,最核心的产区为富溪乡。

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平均海拔约800米,以山林为主,高山深谷中溪涧遍布、幽兰丛生,共生环境极好。终年被雾气所笼罩,日照时间短,为黄山毛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

黄山毛峰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黄金片)。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

“太平猴魁芽双叶,形扁暗绿方为佳。清绿明净汤色爽,润喉提神味甘醇。”

猴坑村,地处海拔六七百米高的山峦之中,是中国十大名茶──太平猴魁的核心原产地。这里山高林密,气候温和湿润,六百里大山巍峨磅礴,葱茏蓊郁,常年云雾缭绕。可以说,日月精华的孕育,山川雨露的滋润,孕育出了天下名茶太平猴魁独一无二的品质。

太平猴魁甘醇鲜爽,它的鲜爽奥秘来自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双重作用,而猴坑多云雾的气候,恰好促使了两种物质的合成。并且其山高、低温、低压的独特环境,也使得茶分泌出一种神奇的物质——芳香油,形成了猴魁独有的兰花香气。

齐头山,系响洪甸镇的齐山村与齐云村分水岭,一面依山,三面环水。齐头山海拔804米,位于大别山区的西北边缘,与江淮丘陵相连。年降雨量1800毫米左右,林木葱翠,奇峰怪石,绝壁熔洞,溪流飞瀑,烟雾笼罩。

六安州志载:“齐山绝顶,常为云雾所封,其上产茶甚壮而味独香醇,名茶六安瓜片主产于此。”“齐山拥雾”由此知名,州志有诗曰:“南山元豹爱深藏,蔀屋偏欣曒日光。传语雷公深锁洞,莫教宿雾到公堂。”

金寨县的齐头山地区是公认的六安瓜片传统核心产区,带有自然兰花香,滋味更是醇和鲜爽,若兰似蕙,可遇而不可求。故而有诗云:“六安瓜片天下甲,野韵兰香齐山茶”。一些喝惯了六安瓜片的人再喝其他茶品,往往便会自然而然地生出“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触了。

祁门红茶产于安徽省祁门、东至、贵池(今池州市)、石台、黟县,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带。其中,传统的祁门红茶产区中最为核心的产区,乃是祁门。

祁门县位于安徽省最南端,与江西省交界,是徽州六县和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境内有号称“华东最后的原始森林”的国家4A级景区牯牛降景区。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于茶树生长,加之当地茶树的主体品种──槠叶种内含物丰富,酶活性高,适合于工夫红茶的制作。

祁红条索紧结,峰苗秀丽,显金毫,汤色红艳明亮,花香、果香、蜜香浓郁、持久,因祁红似花似蜜、兰韵独具的香气特征,国际上特别命名为“祁门香”。

安徽绿茶太平猴魁名茶介绍


兰花形绿茶太平猴魁产于安徽省黄山市太平县的猴坑、猴村、猴岗一带,属烘青绿茶,冲泡后,其芽叶慢慢展开成朵,主脉暗红,俗称“红丝线”。太平猴魁的采摘较晚,一般在谷雨前后开始,其制作工艺分为杀青、干燥两道工序。

杀青前后的鲜叶出锅后放在竹筛子上,再置于烘笼上烘焙,即毛烘,约六七成干时,下烘笼摊晾两个小时左右,再上烘笼足烘到八九成干,再下烘笼摊晾;最后再低温复烘至足干。太平猴魁外形挺直重实,两叶抱一芽,其芽藏而不露,色泽苍绿,白毫多而不显,香气高爽,有兰花香,滋味醇厚,回味甘甜,汤色碧绿,叶底匀亮。

手工太平猴魁和机制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茶创制于清朝光绪后期。民间传说,从前在黄山有一对白毛老猴来太平的狮子山寻找走失的小猴,由于寻子心切,又长途跋涉,劳累过度,就病倒在山上。幸遇上山采野茶和挖药材的王老二,他抱猴回家喂药救治,几天后,这对白毛猴转危为安。这对老猴为了感谢王老二的救命之恩,便居住下来,于是当地的猴群不再糟蹋王老二种的庄稼。在采茶季节,这对老猴还跳上茶树帮王老二采茶。茶商闻讯赶来争购茶叶,并把这一带产的茶叶称为“猴茶”,茶外形美,品质好,也叫猴尖茶。因为王老二加工的茶叶品质超群,为猴茶之魁,故名“猴魁”,也叫魁尖。

太平猴魁分为猴魁、魁尖、尖茶3个级别。

太平猴魁的品质特征是头泡高香,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

冲泡太平猴魁绿茶用中投或下投法,杯泡时用瓷杯更佳。此茶茶条较长,较蓬松,宜选择稍高的杯冲泡。

安徽省特色名茶——祁门红茶


属红茶类,为历史名茶。创造于1875年。历史上主产有黄山市祁门县、黟县、黄山区(原太平县);池州市石台县、东至县、贵池区等地域。相邻的江西省的景德镇市亦属祁红产区。

优质祁门红茶主产区,位于西黄山(牯牛降)一带南北山麓的低山红壤黄壤地带。具体地说,有祁门县的古溪、彭龙、箬坑、新安;石台县的大演、占大、珂田;东至县的利安、木塔、马坑、洪方等地域。还有黄山区的谭家桥等。由于市场变化,1990年代,这些地区“红改绿”,这里生产的高档名优绿茶品质优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槠叶种良种资源是祁门红茶品质超群的要因。

祁门红茶条索紧细匀秀,色泽鲜润、毫色金黄、滋味醇和,回味隽厚,高香持久。优质祁红工夫(3级以上)具有祁门香韵(甜花香,似玫瑰花香型),是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有 “茶中英豪”、“群芳最”、“王子茶”等美誉。

祁门工夫红茶制造分初制和精制。初制从鲜叶采摘开始,包括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精制作业的主要工序有毛筛、切断、抖筛、分筛、撩筛、风选、紧门、套筛、拣梗、拼和、补火、装箱等。随着祁门红茶采制技术的完善、产品质量也优。

祁门红茶,又称祁门工夫红茶,简称祁红。这里的“祁门”不是行政概念,是地域概念。“祁门红茶”是一个地域品牌。不是祁门县生产的红茶产品的简称。祁门红茶国家标准定义为:具有祁门香的红茶。

日趋稳定,到1980年代初,形成了一整套鲜叶分级、初精制工艺、祁毛红、祁红产品质量标准。

由于祁门红茶风格独特,质量超群,在国内外优质产品评选中也屡屡中奖。1913年、1915年,分别在意大利都朗博览会、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及南洋劝业会荣获金质奖和头等奖。1980年安徽省祁门茶厂生产的中茶牌特级、1级祁红工夫在全国轻工产品评奖会上获国家金质奖章(国优茶叶产品)。1983年荣获中国经贸部出口产品品质优良荣誉证书。1984年祁门茶厂生产的1级、2级、3级祁红工夫荣获中国商业部部优茶叶产品称号。1985年祁门茶厂生产的中茶牌特级、1级祁红工夫蝉联国优产品金质奖。1986年祁门茶厂生产的祁红工夫再度荣获中国商业部部优产品称号。1987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第26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上祁门茶厂生产的特级祁红工夫荣获金质奖。1988年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

祁门红茶,品质优良,是国内外公认的。获奖多多,也在乎情理。但是,在中国茶叶经济转型期,尤其是近十年来,由于企业制度、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原因,祁红销路不畅,农民“卖(红)茶难”,经营陷入困境,产品质量下降。高中档的鲜叶原料多改制绿茶,中低档红茶营销也不景气。奖章和荣誉,没能让祁门红茶实现可持续发展。

祁门红茶能再现昔日之辉煌吗?我们寄希望于市场经济、寄希望于茶叶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创新。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7863.html

上一篇:中国名茶六安瓜片怎么泡六安瓜片的功效有哪些

下一篇:怎样鉴别高窨次的茉莉花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