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浅谈历史上的普洱茶“官道”

2020-12-19

资讯:思普区历史上的茶马古道”是随茶叶的生产、运输、销售应运而生的。普洱茶早在唐代就已行销西蕃,这在光绪《普洱府志》一批中有记载。下面就历史上普洱茶的“官道”做一详细介绍。

普洱不但是“普洱茶”的原产地更是其集散地。唐代,“普洱茶”就已远销内地及西藏。宋代“以茶易马”的茶马市场已成型。到清代,“普洱茶”的发展呈登峰造极之势,“普洱茶”成为贡茶。文学家曹雪芹将“普洱茶”写入了《红楼梦》,俄国文豪托尔斯泰于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也对喝“普洱茶”作了场面描写。

一条建于嘉庆17年至道光3年的古茶马驿道于1983年思茅地区文物普查时被发现。明末清初,为方便“普洱茶”进贡,修了一条普洱到昆明的“官道”,这条道成了骡马运输茶盐的交通要道。在今普洱县境内,仍保留有三处较完整的“茶马古道”遗址:一是位于同心乡那柯里村的“茶马古道”;二是位于凤阳乡村的“茶庵塘古道遗址”,长约2公里左右的山石古道,在一片半原始森林中盘山径仄而上。那山石上深印的马啼印,向人们诉说着昔日“以茶易马”的艰险;沿古道而上,人们可以去体味,去追寻“径仄愁回马,峰危畏如去”的意境。三是位于磨黑镇孔雀坪的“孔雀坪地古道遗址”,长约10余公里,那昔日林立的“马店”,山石古道上清晰可见的马蹄印。“山间铃响马帮来”,茶马古道那石板上滑润的苔藓,那长年累月被马践踏出的累累坑凹,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昨天的历史。茶风犹存,古道飘香,令人忆“百乘马帮竞争行”之盛况。

普洱分布着多处古茶树群落,有勐先小高场大茶树群、勐先茶山箐大茶树群落、白草地万亩茶树群落等。香飘四海的“普洱茶”,酿造了源远流长的“普洱茶文化”。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中,普洱茶文化伴随着普洱茶的诞生、发展不断丰富,成为联系民族、经济、文化、历史、科研、外贸、农业、园艺等方面的桥梁。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祭祀、以茶联姻、以茶作礼、以茶为艺,成为普洱社会文化进步、民族团结的象征。

cY316.com精选阅读

浅谈普洱茶的外销路线


普洱茶成为一个名词,始见于明代谢肇淛《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普茶”,即普洱茶,那时已有加工揉制的紧茶了。茶叶主产于六大茶山,之所以命名为普洱茶,盖因当时普洱为茶叶贸易的集中地,茶叶市场在普洱,由此运出,所以称为普洱茶。

雍正七年(1729年),普洱茶入贡清朝宫廷,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清中叶,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港、澳及印度、南洋各地,普洱茶从此名扬中外。因普洱茶贸易需要,形成了源起于六大茶山的茶马古道。所谓茶马古道,就是普洱茶的外销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茶马北道

茶马北道指的是思茅至昆明经昭通到四川泸洲、叙府、成都、重庆达北京。这条道最初是以运送皇家的贡茶为主,但在“普洱茶名重京师”之后,它成为六大茶山茶叶流向中原市场的主要通道。

(二)茶马西道

茶马西道起始于六大茶山,经思茅、普洱、景谷、景东、南涧、弥渡等十三个驿站进入下关,再分两路,一路经保山入缅甸、到印度再到欧洲,这是东方土地上最早与外界沟通的南丝绸之路;另一条向西北而行,经大理、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县)、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

(三)茶马南道

茶马南道分为三线:即东出老、越,南出缅、泰,西出缅、印。东线由勐腊的易武茶山起始,由马帮运至老挝的丰沙里,再到河内,上火车至海防装船,远销南洋;南线由勐海至边境口岸打洛再到缅甸、泰国;西线由勐海至打洛经缅甸到印度、西藏。

茶马古道促进了国内外经贸发展,对繁荣边疆经济,加强民族团结,推动云南边疆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

为便于马帮运输,茶叶制成了团、砖、饼等形状之紧压茶。在加工、运输储藏过程中,茶叶产生后发酵,而形成了普洱茶独特的陈香味。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人工发酵工艺的普洱茶,港、台地区及日、韩等国掀起普洱茶热,国内需求也日益增长,陈年普洱茶和古普洱茶饼备受争宠。

千百年来,普洱茶声誉长盛不衰,根本原因在于其产自高山云雾之中,远离污染,品质纯真,滋味醇厚,耐冲泡,且有药用和保健之功效。

云南普洱茶的历史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开始注重养生,开始青睐保健功能强、口感迷人的普洱茶。普洱茶的发展历史是什么,它是如此的热和受欢迎?

普洱茶要以云南省必须地区内的云南省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材料,历经后发醇生产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是中国茶叶中具有特点的茶类。云南是世界茶的原产地,全国乃至世界各种茶的原产地都在云南普洱茶产区。

普洱茶有很长的历史。据最早的文字记载,它保存在东晋昌渠的《华阳国志》中。由此可以推断,早在3000多年前,武王伐周时期,云南茶农的祖先——普洱茶就已经向周武王提供了茶叶,但当时还没有普洱茶这样的名称。普洱茶的名称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

上了唐代,普洱茶刚开始了规模性的栽种生产制造,称之为“普茶”;宋明時期,是中华慢慢了解普洱茶的時期,而且在國家社会发展国际经济贸易中刚开始饰演关键的人物角色。

清代是普洱茶抵达的第一位全盛时期,《滇海虞衡志》称“普茶名重天地……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部”;普洱茶刚开始变成皇家贡茶,变成国礼赐予国外大使;末代皇帝溥仪说宫廷里“夏喝龙井茶,冬饮普洱茶”;清朝学家阮福记述说:普洱茶名遍天地,京师尤重之。清末民初,是普洱茶价格最大時期,学家柴萼《梵天庐丛录》记述说“普洱茶……性温味厚,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也就是说:当时的普洱茶好茶价格是金或银的两倍。民国至抗日战争期间,普洱茶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一时期许多古老的茶仍然存在。

从抗日战争爆发到新中国成立,普洱茶非常孤独,整个云南茶业萧条。解放以后很长的1个時期内,云南省的荼叶生产制造高度重视绿茶、红茶,仍未承继弘扬普洱茶优良作风;以至于大规模采伐损坏上百年的古花卉园而替代栽种无性繁殖的台地茶。好在,1975年,云南重新开始了普洱熟茶的生产。

普洱茶的历史由来


普洱茶的历史由来

普洱,在英语中亦被称为 Pu-er 或 Pu-erh。

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县城又作普洱哈尼族自治县,隶属思茅地区,位于云南省南部,距昆明373公里,原称宁洱县。“普洱”为哈尼语,“普”为寨,“洱”为水湾,意为“水湾寨”,带有亲切的“家园”的含义。

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 2000年之久。民间有“武候遗种”的说法,故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唐朝时普洱名为步日 ,属银生节度 ,银生茶是为的前身 ,元朝时称之为普茶 ,明万历年才定名为 ,极盛时期是在清朝 ,《普洱府志》记载: “普洱所属六大茶山 …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 ”,可知当时盛况。

思茅与西双版纳一带为其主要原料生产地,普洱与思茅成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 ,将行销至本土、西藏、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运到港澳、东南亚,甚至欧洲。光绪二十三年以后,法国、英国先后在思茅设立海关,增加了的出口远销,马古道随兴旺,现今还有思茅卡房高酒房, 1.5米宽,断续数公里:有思茅三冢村外、那柯里,断续 30公里;庵塘,残存 12.5公里,石上马蹄印,记录下了当年运茶马帮的历史。

浅谈普洱茶界的“山头主义”


本网是一个为茶友提供普洱茶知识、普洱茶的功效、普洱茶市场行情而进行的茶文化交流平台,是普洱茶业界具有活力和前景的权威非商业门户网站。

今日普洱茶界盛行的“山头主义”,其浓郁的江湖味也颇类武林之风。玩茶玩到一定境界,如果说不清自己出自哪个门派,还真不好在茶界立足。

起初,“山头主义”泛指玩家对某个山头茶品独特口感、滋味的推崇。老班章的霸气,易武的阴柔,冰岛昔归的香气,不同玩家心有所属,各有所好。也因了这些名山的名气,玩家们的品位也好像一下子提升了不少。

不过茶毕竟是茶,再昂贵的山头茶也有个价钱摆在那里。要玩茶玩得更牛,能让一众茶客俯首称臣,得有压仓底的干货才行。于是,有人想到了攒书,东拼西凑出几本“专著”到处签售;有人想到了老茶,带着各种“祖辈传下来的”号级茶、印级茶唬人;有人想到了“占山为王”,自封某某仓的创始人、第一人,腆着脸抢占业界话语权的制高点等等。

还真有一位经常来东莞转悠的茶界“泰斗”忍不住搞了个收徒仪式。据目击者的说法,徒儿们一律要下跪,向端坐台上的师傅行三跪九叩大礼,并依长幼次序敬茶。现场的气氛、仪式像极了black社会。描述这个情景时,该目击者口气中充满了不屑,“不就是泡泡茶嘛,还真把自个儿当成武林盟主了。”

想起不久前在东莞某茶庄喝茶,一位泡茶的小妹言必称“师傅”如何教导泡茶“师傅”如何选料,“师傅”做的茶如何比别人家的好云云,语气里充满了恭敬与骄傲。几位在座的老茶客相视而笑,却没人接话茬,因为他们都很清楚这位“师傅”的来头:一饼临沧料的新茶能卖到近千元,其实卖的正是“师傅”的名头。

浅析普洱茶的历史价值


商周时期濮人种,距今约四千年。 从周武王在公元前1066年率南方八个小国讨伐纣王算起,距今三千多年。

野生古树:镇沅县千家寨1号古树、树龄为2700年。位于上坝平地边的坡脚,海拔2450米,乔木型,树姿直立,分枝较稀,树高25.6米,树幅22×20米,最低分枝3.6米,第二分枝7.3米,基部干径1.2米,胸径0.86米。还有巴达1700年野生古树、香竹箐最粗野生古树。

过渡型大树:树龄约千年的澜沧县邦崴村过渡型大树,为乔木型大树,树姿直立,分枝密,树高11.8米,基部干径1.14米,树幅8.2×9.0米,最低分枝0.70米,一级分枝3个,二级分枝13个。树龄在千年的邦崴古树,海拔1990米的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新寨脚园地里。

栽培型古树:南糥山位于勐海县东部,距县城约30公里。这里,曾经生长着一株树龄超过800年的栽培型树王,树高5.5米,树幅10米,主杆圆周1.4米,形状奇特,素含量达30%,比一般栽培型树含量高,因此被誉为树王之乡。

再从景谷发现3500万年木兰化石到千家寨、普洱永胜村等野生古树群落这一活化石的存在,有力地证明了是世界叶的故乡,云南西南部是世界树起源,的原产地。

雍正七年,1729年,成为贡,距今280年。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普洱贡在昆明附近被抢,后停止纳贡,连续进贡180年。

大清一代,普洱方作为皇帝赐给臣子的特礼和赠给外国使节的国礼。

《滇海虞衡志》称:;普名重天下,此滇之所产而资利赖者也,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者数十万人,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利,可谓大钱粮矣。;以味酽称绝,;京师尤重之;。每年有数以千计的藏商来思普贩,印度、缅甸、锡兰、柬埔寨、安南外商往来区盛极一时。

鸦片战后,被列强侵占瓜分,国势衰微,印锡叶兴起,占领国际市场,国内^***^***,苛捐杂税盘剥,有;普洱产颇为民害;之说,农弃,另谋生计,清末降为5万担,1938年降为3万担。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及^***发动内战,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云南叶全面萎缩,到新建立前夕,产量降到了5万担,商品量仅2万担。

新诞生后,云南叶获得了新生,在党和^***的关怀下,对区派出民族工作队,发放贷款,供应农资,垦复荒芜园,建立初制所,设立收购网点,全面恢复叶生产购销。1951年就建立了全省叶科研机构,从内地调来大批人才,全面进行制工具改进,大规模推广,实行土地改革与^***改革,农成了园主人,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积极发展新园,到1958年止,全省园面积达到了46.6万亩,产18万担,但是发展的好势头被大跃进打乱了,因追求高指标,瞎指挥,强采重摘,树大受摧残,到^***开始的1966年,云南仍只有19万担。十年^***期间,叶发展缓慢,^***结束的1976年,面积到了127万亩,而产量仅有32万担。

在历史上曾经辉煌过,也曾经衰落过,现在再度辉煌。

希望商们、人们抓住历史机遇做好,卖好,不要伤消费者的心,让人们以为从来都是廉价劣。

的审美:香于九畹芳兰气 圆如三秋皓月轮

;西蕃之用普已自唐时;;;保留了唐代蒸而团之的古朴工艺。

百年生态古园;;岁月沉香,时间价值。人生有几个百年?!

晒青工艺;;返璞归真

良好的自然环境;;原生态

无论冷热都很好喝,泡的时候也不必太在意。;;自然简单

随储藏时间增长而越来越醇和。;;仿若人生?!

浅谈唐代三大茶道类型历史


唐代陆羽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亲身实践,著述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阐述的著作-《经》。这使他成为叶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艺类。

细观《经》,基本上是一本古代叶的百科全书,陆羽不但研究的自然科学属性,还非常重视研究的饮用。如煎过程、具与水对汤质量的影响等,而近代叶科学研究者多研究树品种、栽培、加工、贮藏、叶内在生化物质的变化等如何把生产好的问题,须知好还须用好的沏泡方法,才能更充分地显现和领略的魅力。

陆羽在《经》中十分详尽地阐述了唐代饮方式的主流,对的采摘、制作、饮用进行了细化,其煎方法为:炙、贮、碾、罗、择水、烹水煎、分至各碗,使沫饽均分。

与南北朝时期饮的不同,表现在由汤活改为煎,调味料由葱、姜改变为少量盐花,以及对影响汤品质各方面因素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与细化。如开始认识不同水质对汤质量影响,不同沸水程度对汤质量的影响,不同产地碗对汤汤色的影响等。这些均体现了陆羽穷究天地奥秘的执着追求精神。陆羽对学、事各方面的深入探索与宣传,为艺类道和风雅类道的形成尊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使它们具有了科学性与合理性。

根据汤品质命类的道思想

《经》;五之煮;载:;其味甘, 也,不甘而苦, 也;啜苦咽甘,也;,在史上有此光辉而灿烂的一页,令人油然而生对古代文明的敬仰之情。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倡导;以人为本;,提倡人文精神的现代社会,至今仍然缺少依据汤品质类别而分别命名的产品。依据汤质量分门别类地引导人们重视叶的炙焙、煎煮、沏泡、冲点、品饮技艺,为艺类道思想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陆羽《经》中的哲学意蕴与人文精神

陆羽《经》;三之造;中;伊公羹、陆氏;及金木水火土王行相生相克的思想内涵,揭示了文人雅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思想以及朴素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陆羽以;陆氏;喻作;伊公羹;,虽说艺似烹饪,还包含了以艺精研事物至理,融会贯通,金、木、水、火、土调配得法,可煎调出好汤,与治理国家;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一样的道理。商时的伊公以烹饪美味羹汤而闻名于世,他以;烹饪美味羹汤需调配各种配料,掌握恰当火候;为例子阐述了治理国家也需运用各种人才,人尽其才,如正确处理金、木、水、火、土的关系般妥善处理、协调各种人、各种阶层的关系才能治理好国家的道理。

对八卦与金、木、水、火、土的认识是古代哲学的精粹,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化万物,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揭示了世界万物及至宇宙变化的至理。各事物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只有认识、遵从自然规律,才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从艺小事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研修道而达修身养性的境界由此可见。

《经》中有对煎用; ;的记述:;长其脐以守中也;,借艺之道,喻示人和一之道:人以守中和为中庸则是道德之最为正当者。

煎活动中的规范思想在《经》中也得到了全面的强化与进一步的细化。如煎器具是二十四器,在何种情况下可省略某某器具,但在城邑之中、王侯公犹卿之宅,若;二十四器;缺一便不能称为了。又如器形状和材质的规范、饮活动过程的规范等。

鉴水体现人文精神

陆羽认为煎用水是;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唐代张又新评水有二十等,刘伯刍评南零水第一、惠山泉第二、虎丘寺朱水第三等,此外尚有煮水程度;一沸、二沸、三沸;,以上流等,历代文人雅士多有穷究水、叶、器具以前一切影响汤品质因素的传统。如《经》有曰:;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认识到人们所研究的大都不得是表面的事物,对极细微事物的区别,对极玄妙事物的把握能力,所映的是人类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知能力、掌握程度。

饮之道中的这些哲理思想与人文精神丰富了道思想内容

关于本文《浅谈历史上的普洱茶“官道”》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呈现到这里,不知道对大家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其它更多内容,可以查看相关栏目:历史上的茶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5783.html

上一篇:如何更好的保存金骏眉红茶

下一篇:Tea Tasting Glossary茶叶审评术语表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