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喝禅茶需要的四种心态

2020-12-16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喝禅茶需要的四种心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喝禅茶需要的四种心态”相关知识!

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这大概就是许多茶友说的“禅茶一味”的真正涵义吧。

禅茶文化讲究的是“正、清、和、雅”,要想品得茶中的禅味,就必须如坐禅修行一样。那么,品禅茶需要哪四种心态呢?

品禅茶与一般的喝茶不一样,一般喝茶讲究随心所欲,无拘无束,想怎么来就怎么来,想听吵吵闹闹的音乐也行,想高谈阔论也行。但是,禅茶却恰恰相反。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品禅茶需要需要以下四种心态,即感恩之心、包容之心、分享之心及结缘之心。

学会感恩是修行的必要功课。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方能时时发现世间的美好。怀着感恩的心喝茶,便能尝到茶味之外的味道。一杯茶当然不及山珍海味来得诱人,也不及千千万万碳酸饮料来得可口,但是,茶里却饱含许多人的汗水。茶农的辛勤培育,茶师傅的精心制作,茶商的诚心包装售卖……因此,我们需怀着感恩之心品禅茶。

品禅茶还需有包容之心,包容茶叶的不美好,包容不完美的社会,包容所有的棱棱角角,退一步方能海阔天空;品禅茶需要有分享的心,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推己及人,分享亦是收获。

除此之外,品禅茶还需要有结缘之心。禅讲究缘分,万事万物皆有缘,因果是缘,相遇是缘,因而,需要我们去珍惜。

以上即为品禅茶所具备的四种心态。

cy316.com延伸阅读

流传在闽南茶圈这四种“行话”,你有听过吗?


中国人好客,

自古有之,喜爱用茶招待亲朋,

但看似简单的一杯茶,

其中暗含许多学问,你不一定知晓。

除了常规泡茶有讲究,

在斟茶、品茶、添茶也有讲究。

众所周知,

各行各业

一般都有一套圈内人才懂的交流语言,

我们称之为“行话”,

而在茶圈

当然也有自己流传开来的“行话”,

但你知道是什么吗?

如果没有圈内人帮忙点破,

没有行业人士明确告知,

身在其中,

单靠自己

是无法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的。

今天,

小编就带着大家

一起来听听“闽南”人

在喝茶时

在茶界流行开来的“行话”!

行话一:吃茶去

行走在闽南地区,

你会发现,

闽南人请你去喝茶,

不是说“喝茶”,

也不是说“饮茶”,

而偏偏是“走,吃茶去”

或“走,请你吃茶”。

吃茶,并非是吃东西的“吃”,

不是要你把茶叶一同吞下肚。

行话二:这茶皇口重

泡饮铁观音时,

常听人说“这茶皇口重”、

“这茶没有什么皇口”、

“这茶满口皇口香”等等。

那“皇口”是啥呢?

很多人云里雾里。

其实,

“皇口”就是铁观音的“观音韵”

行话三:这茶水很红

很多人冲泡闽南工夫茶时,

常听人家说,

这茶水很红,

品质不是很好。

啥叫“茶水很红”?

如果单泡,

很多人并没有明显概念,

往往简单理解成

是不是类似红茶一般的红;

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它指的是茶汤色泽偏重,

不够透亮,

茶汤入口可能涩感偏重,

品质不够上乘。

行话四:这茶水比较软

有的茶入口舒爽甘润,

没有一丝违和感,

回甘生津快;

而有的茶入口有滞感,

回甘比较慢。 

这就是人们喝茶时,

茶水软硬的区别。

前者茶水软,后者茶水硬。

茶水软硬跟茶叶老嫩、

季节、制作工艺都有紧密关系。

影响四川成都的禅茶道茶


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对一个地方的民俗民风、普通民众的性格心理、社会文化的结构层次等,往往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正好就是历史上宗教文化繁育生长的丰沃土壤。成都作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和佛教文化的历史重镇,一直都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一席之地。同时,作为民间土壤中影响最深、涵盖面最广的佛、道信仰,也是成都地方文化众多元素中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茶仙”之称的唐人陆羽,在其著名的《茶经》中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又说蜀中茶的品级,“以彭州上,绵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泸州下,眉州、汉州又下。”《神农本草》中说:“茶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在这些中国早期的典籍之中,凡是说到茶,都离不开巴山蜀水一带,那时候成都平原和盆地周边山区,气候温润适宜,正是中国茶的原产地之一。

陆羽所在的唐朝时期,中国疆域广阔,对外交往频繁,国都长安更是当时世界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的主体精神,就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而西蜀成都又是大唐天子两度避乱驾临之地,所以,蜀中的茶文化也一度冠盖于全国。

东方民族全民皆好饮茶,传至西方之后,如今饮茶更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法国人认为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英国把茶视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日本,饮茶的传统则与中国一脉相传,他们不仅视茶为“百病良药”,还将之提升到“道”的高度。现在的中国,虽然西洋饮品席卷而至,且品种花样繁多,但除了吸引小孩子那好奇的眼球外,对全民饮茶的习惯并无多大改变。究其原因,饮茶除了解渴这等功能性的实用价值外,内里还大有文章,其精神高度和文化含量,是一切外来饮品所难以企及的。

寺庙道观的茶艺茶礼

就成都而言,老成都人爱坐茶馆,其嗜茶好饮之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各地。无论市区乡镇、闹市野外,大小茶馆可谓比比皆是,一直到今天也长盛不衰。那里的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碗茶具、老虎灶、紫铜壶,以及茶倌跑堂时添水吆喝的特色,都形成了一套川味浓郁的茶馆文化,难怪世有“蜀土茶称圣”之说。

其实,中国茶从一诞生起,就与蜀中高邈而神奇的禅、道文化密不可分。

在唐代,蜀中禅、道盛行,这些修行之人除日常看经习教之外,最重要的修炼方式,就是长时间静坐,以期“存神静虑”、“调息入定”,一般俗称打坐。无论是禅、道两家,对静坐修行的要求,除晚上不吃任何食物之外,还要求排除所有的杂念,专注于一心一境,这样才可能达到身心轻安明净,最终开悟证道的目的。静坐修行最大的障碍是昏沉嗜睡,心不清明,而饮茶所特有的提神养心、换气醒脑的作用,既可以让出家人有效地保持长时间静虑存神的功夫,又可使他们晚间减轻饥饿感,增强体质。所以,当时无论是禅门还是道家的修行人,都首选上好茶叶作为其助道的饮品;日常的寺庙经济也以种茶、制茶为主。到了后来,寺庙道观形成了饮茶的定制。佛教寺庙以“请茶”、“普茶”等作为日常礼仪;而道观里则以入“茶寮”参加“神仙茶会”为礼仪。由此看来,在禅门、道家的礼数当中,吃茶这种休闲娱乐的方式,早已从它的原始功能中衍化开来,上升为一种修心养性的精神活动。

唐人饮茶,以煮茶为主,到了宋代,改唐人的煮茶法为点茶法,并在色、香、味上更加精细讲究。至南宋时,又出现泡茶法,使饮茶之习得以简化,从而由寺庙宫观普及到寻常百姓家。宋代饮茶技艺如同当时的其他传统艺术一样,均已达到一个高峰。这在整个历史上是鲜见的,没有哪个朝代的文人如宋人一样热衷于茶的感官趣味。当时的著名茶客大多数都是著名文人大家和僧道中人,如欧阳修、王安石、苏门三杰、黄庭坚、梅尧臣等,以及与他们作方外之游的名僧高道。当时的情形是诗人写茶诗,书家写茶帖,画家工茶画。而普通老百姓,则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融洽社交的手段,并发展成为民间礼节。据载,北宋流行的民俗是,有人搬进新居,左邻右舍便要彼此“献茶”;邻居之间请喝茶叫“支茶”,等等。宋人对茶的热爱使茶艺有了极大的发展,甚至以“斗茶”、“茗战”这种激烈的品茶竞争方式,作为日常娱乐的一部分。

到了明清,茶叶生产方式和饮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冲泡法的兴起,使从唐宋沿袭下来的茶具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明代的紫砂壶艺的兴起,是明代茶叶文化的一个丰硕果实,清代则使茶馆文化更加深入民间。

成都茶馆,除了供人们闲时品茗之外,更是重要的娱乐场所和社交场合。听戏看书、纸牌麻将、赏花买彩票、谈生意做交易,诸如此类,可谓是成都市民社会生活习俗的一面镜子。可以这么说,如果不去成都的老茶馆,你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成都人的精神状态,更不可能体会成都地方独具魅力的民间生活。

禅即是茶 茶即是禅


禅的精神在于悟,茶的精神在于雅。悟的反面是迷,雅的反面是俗。由迷到悟是一个长期参悟的过程,由俗到雅也是一个持久修养的过程。迷者迷于贪嗔痴,悟者悟于戒定慧。贪嗔痴乃人生修养必除之三毒,戒定慧乃人生成就必修之三学。

人生执三毒而不觉,是为迷失之人生;人生修三学而恒觉,是为觉悟之人生。人生执三毒而迷,不离日用事;人生修三学而觉,亦不离日用事。人生在日用事中迷,人生亦在日用事中觉。迷失与觉悟,同在一件事情上起作用,同在当下一念之间的迷惑与觉照。禅茶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心性修养形式,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强化当下之觉照,实现从迷到悟、从俗到雅的转化。一念迷失,禅是禅,茶是茶;清者清,浊者浊;雅是雅,俗是俗。一念觉悟,禅即是茶,茶即是禅;清化浊,浊变清;雅化俗,俗变雅。

禅花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特殊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观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之修养功夫。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实和操作的现实意义。

茶禅不能合一,茶为茶,禅为禅!


茶是一种有益的饮品,以茶入膳更能体现食之百味。茶类隐,酒类侠。茶的性格更加一波三折辗转反侧,其曲折间更见幽暗之心;茶是有阶级性的,百姓有百姓的喝法,显贵有显贵的乐趣,究其细理,可以无穷尽。

如今正是喝新茶时节,关于新茶的言辞,最优美的算是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大部分人都是用茶“喉吻润”,无非是一种饮品,从中吹毛求疵是少数嗜茶者的专利。

四月新茶首推龙井,而明前龙井愈发珍贵,但如今市场鱼龙混杂,明前龙井可遇不可求。春寒料峭时,仿制的西湖龙井和别号碧螺春大摇大摆入市,真正的好茶需要守规矩必等长成了才出闺阁,稍显姿色的伪品急急出笼,抢一个显眼的位子,先下手为强。而五月又是铁观音的天下,那时的铁观音有观音韵,有明亮的色彩,不品者难以描述其中滋味。新茶在这个春日,一个个轮番而至,它们的脚步轻盈,需要细细分辨。

很多人喝茶是为了保健,事实上,茶不过是一种有益的饮品,它所有的益处不是治病,也不能治病。书上所列举的许多功效是对的,但是想从茶身上获得益处的人,必须长期喝,天天喝。还有重要的一点,在一定的时间,用适宜的方法来喝,好的水,好的器具,好的环境,还有平和的心情。

茶并不神奇,茶只是用短暂的生命,在瞬间发出光泽与柔情,当我们需要暂时歇息片刻时,帮我们调整气息,平气抑躁,渐入一种平和的观人看事的境界。更多时候,茶浸泡在我们中间。说到茶道,那是精神上的一种境界,很高,你也许能看到,但极少人能到达。人说茶禅合一,其实茶禅不能合一,茶为茶,禅为禅,同者平和,无欲。茶助禅思,禅呢?不能说,一说就是错。

的层级结构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四个层次


茶文化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构成文化体系内部结构的四个层次。茶文化也有这样的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物态文化,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即有关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分及疗效研究等,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在物态文化中早已形成一门完整、系统的科学——茶叶科学,简称茶学。

第二个层次为制度文化,指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属于经济史学科研究范畴,硕果累累。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有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内容,主要包括贡茶、茶税、榷茶等内容。茶叶作为全国的一种社会经济,除其具有的商品性内容外,主要反映在茶税的课征上。贡茶是指一种无偿征用或定额实物税。茶税又称茶课,是一种以实物或货币纳税的制度。榷茶是指一种官营专卖制。

第三个层次为行为文化,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常是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如我国由来已久的客来敬茶、民间行聘时的茶礼、以茶敬佛、以茶祭祀和各地各民族的饮茶习俗所呈现的各种饮茶方法与茶艺程式均属于此。

第四个层次为心态文化,指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如在茶艺操作过程中生发的审美联想,反映茶叶生产、茶区生活、饮茶情趣的茶诗、茶花、茶音乐、茶戏曲等文艺作品,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理论高度即茶德、茶道等。

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是茶文化学研究的重点。

以绿茶的心态接受一切


想了解《以绿茶的心态接受一切》知识吗,丰富的《以绿茶的心态接受一切》内容等你来看!

自古以来,中国人大都崇尚道法自然、朴实谦和之礼。与其他国家不同,我国饮茶文化由来已久,却讲究浅饮,则不加入任何佐料,品出茶叶的自然滋味。而在其他国家,他们用茶做饭,以茶叶入食,或浓稠,或鲜甜,总之,茶味已然淡化。

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法不可说,平心感悟。譬如饮茶来说,一杯茶,不同心境之人感触不同,所获便各异。人生如茶,人的心态如茶,历程如茶,沉寂亦如茶。

若说,人生如茶,那该以何种茶的心态处世呢?有的人说,人当如普洱茶。普洱茶内敛醇厚,在岁月无尽的洗礼下,愈发醇香,那既是时间的馈赠,也是生命的馈赠;有的人说,人当如乌龙茶,七八十遍的冲泡仍散发着绵绵的茶香,那香味不腻反而令人清爽之极。而我则认为,人当如绿茶,常怀绿茶之心处世,便可少了许多冲击,少了一些矛盾。

相比于其他茶类,绿茶的颜色便是生机的象征,它透亮,它青翠,它无暇。品之其味,比之红茶少了些厚重;比之铁观音,少了些苦涩;比之普洱茶,则少了些陈味。它是一种不温不火的、清清爽爽的,像是夏日里的蜂蜜一样,解了人们心头的疾病。

我们的心态当如绿茶,烦闷时可来杯绿茶。绿茶,可谓是去火消燥的佳品。一杯透着森林的自然之气的茶品,便也看透了,心也看开了。

本文《以绿茶的心态接受一切》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茶禅中的意境


茶在中国的历史记载,自神农尝百草开始就广为中国人知晓,佛教东传后,修行的僧人更发现茶可提神,对于修行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便有僧人开始将茶道与佛道结合。

唐、宋以后饮茶的习惯在各个大、小寺庙里风行,古书记载唐宋的寺院里设有“茶堂”或“茶寮”,僧人们在此讨论佛理、禅道及饮茶,并在茶堂外悬挂“茶鼓”,击鼓以招僧众饮茶论佛理,《宋诗钞》陈造的“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锗斫城”,贴切地描写了茶鼓下寺院的意境,形成了特有的「茶禅文化」。而唐朝赵州禅师有名的“赵州吃茶去”禅门公案,正是茶禅生活的表现。

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人的生活中。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其实回归原本,生活是种感觉,泡茶、品茶也是种感觉,所以泡茶并无坊间几分钟、水温几度的制式条规,而是讲求心要沉淀、专注于茶本身,泡茶者中途不言,掌壶、倒水动作轻柔,如对万物的掌握;品茶者采少喝、多品的方式喝茶,也就是慢吞吞、细细品,呈现一种文雅、放松的“茶禅”意境。

茶禅的意境可说是贴近自然的,端看“茶”中文一字结构,发现“人”在草木之间,才能平衡发展“茶”,很有在原野大自然之感,而人在安和、放下、轻松、享受的环境下,说话就会轻柔、柔顺,待人处事也就进退得宜。

茶本是药(茶性本寒),并不适合大口畅饮,喝到饱的豪迈,更偏重于细微处的感受,如同君子之交淡如水,茶也是君子,淡淡品尝,更显其优雅。

人对万物要尊敬,对茶树则需感恩,茶经过“炒、煎、煮、泡”后,才能成为一壶好茶;茶就是道人,茶道衍生茶德,我们感恩做茶、采茶农人,及雨露、土壤、天地,饮茶者饮水思源,关怀环境,不知不觉中也有了茶德。

现代人烦恼多,人际关系处理不够圆滑,佛家常道:求圆满不执着,而烦恼就是种执着,禅在破执着,将我执抛弃,配合别人,融入群体之中,放弃原本所学,掏空、学习新知,练习慈悲与包容,专注客观就不会有太多烦恼。

喝茶的三重境界:茶即禅,禅亦茶


佛教中一直都有这样的修炼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宋代学士苏东坡曾说过“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可谓一语中的,茶即是禅,禅亦为茶,佛教之修炼境界也可为喝茶之境界:“喝茶是茶,喝茶不是茶,喝茶还是茶”。

品茶

第一种境界是“喝茶是茶”。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虽然茶起源于神农氏还只是一个传说,但却揭示了茶来源于普通百姓日常劳动的事实。可以断定,当初中国人将茶作为饮品,主要是由于茶能解渴甚至药用等本身之特性;茶最早也流行于民间,并由民间逐步流向王公贵族阶层。总之,茶为饮者之始,茶只是茶,并无后人所赋于的种种哲理与玄妙,这也算是喝茶最朴素的境界了。

今日人们口渴之际端杯即饮,漫长的商业谈判和政治商谈之中举杯随饮,无聊之际闲坐茶楼小饮打发时间,都算是喝茶之朴素境界,此时人们并不太在意如何冲泡和茶之味道。

意境

第二种境界是“喝茶不是茶”。

茶流入王公贵族之后,喝茶被赋于了各种哲理和思想,人们喝的已经不再是茶。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茶道、茶艺、茶文化即是“喝茶不是茶”的典型表现。

就如茶道,人们认识不一,有最简单的“以茶水待客之道”之说,也有如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认为的“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之谈,还有周作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之论。不管论述简单复杂,凡事一旦上升为道,就会被赋予一种超乎寻常的哲理与玄妙,一以言之,即是“茶以载道”。

因此,时空不同,所载之道也即不同了,譬如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道家强调“天人和一”;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和、敬、清、寂”,要求人们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朝鲜茶道则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要求人们处事不偏不倚,不枉不正,都充分体现了“喝茶不是茶”的特点。

今日茶之流行于中国社会各界的最大原因应在于“茶可载道”,通俗的说是茶是可以任人强奸和意淫的。商人眼里喝茶是制造金钱,文人眼里喝茶是创作,政客眼里喝茶是谋权,僧人眼里喝茶是求禅,道家弟子则喝出“重生、贵生、养生”之念。

茶具

第三种境界是“喝茶还是茶”。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道破喝茶之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这与佛教之禅相似,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所谓茶道、茶艺、茶文化,透过浮华背后还是原本之茶也。只是此时之茶,已然与朴素境界之喝茶有本质之飞跃,就如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一样,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已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月明星朗,纵俗务繁杂,也能偷得浮生半日闲,解放被囚禁已久的行性。

一人品茗,一杯茶,一个世界,就这样静静地品,慢慢地尝,想着陶渊明世外桃源的生活,感恩的心思随着微笑浮上来,满口醇香。若是好友闲暇时坐在一起品茗,闲谈着身边大小事情,或好或坏,都在这一盏茶间,可谓“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所谓“能所双泯,物我两忘”,回归自然,如是而已。这些所谓喝茶之境界:“喝茶是茶,喝茶不是茶,喝茶还是茶”。也是人间可称得上修来的福气啊!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5443.html

上一篇:湄潭翠芽怎么样?

下一篇:峨眉雪芽的价格峨眉雪芽的售价是多少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