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

2020-11-30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国楹(小罐茶创始人、董事长)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他连续创立了背背佳、好记星、E人E本、8848钛金手机等多个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多年来,他坚守精品主义路线,整合全球顶级资源,致力于“中国智造”,打造高端民族品牌,成为中国高端品牌的探路者。

作为小罐茶的创始人和首席产品经理,杜国楹筹备了近四年时间,在产品形态、用户体验、零售空间、品牌形象等诸多方面,小罐茶均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打造一个现代派的中国茶。并以茶为媒,为国人打造一种中国式的品质生活解决方案。杜国楹认为:“未来三十年,中国人会找到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生活方式,以中国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和生活方式一定能重新影响世界。”

营销出身的产品主义者

基于对消费者在买茶、喝茶、送茶三大痛点的洞察——产品没有标准,买的时候,分不出好坏;喝的时候,太麻烦,太复杂,体验不好;作为礼品,又没有明确价值。杜国楹带领团队通过全方位的产品设计创新,实现了中国传统8大名茶的认知标准化。用8位大师,建立了好茶的认知标准;用创新的小罐包装,实现了茶叶保鲜、保存的标准化,并实现了更好的冲泡体验;用全品类统一定价的方式,实现了产品价值的标签化。

在产品创新上,杜国楹尤为重视消费者使用体验和设计美学的结合,邀请日本设计师神原秀夫,创造性地设计出铝制小罐包装,不仅精致,而且环保;一罐一泡,彻底实现了手与茶的的零接触;创新充氮保鲜技术,将中国茶的色、香、味、形全方位完整的还原到消费者嘴里。力邀AppleStore御用设计师TimKobe设计茶叶零售体验店,让中国茶不仅从外观上变得时尚现代,全新的零售空间和销售服务体验,更拉近了茶与人之间的距离,重新定义了中国茶的消费体验。

“茶行业,是我创业的终极梦想”

杜国楹认为,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中国茶,而且中国茶几百年前就曾经是西方贵族才能享受到的奢侈品,这是中国产品成就国际品牌的先天优势。但是与成熟的消费品行业相比,中国茶要走向世界,还必须在产品的标准化、工业化,品牌的国际化方面做出巨大的探索和努力,任重而道远。

杜国楹说:“茶,是我创业的终极梦想,一个引领中国茶实现标准化、现代化的梦想,一个中国品牌探索高端化的梦想,一个让中国茶重新走向世界的梦想,未来的30年,我和我的团队,将扎根茶行业”。

用消费品思维,创新茶产品

市面上的茶,有两个极端:一种是农产品思维做茶,只有品类,没有品牌,导致产品没有标准,消费者很难选择。一种是文化思维做茶,将茶做成了文化产品,高高在上,不接地气。杜国楹认为,茶首先应该是一个消费品,应该以消费品的思维去开发茶产品,要为消费者降低消费好茶的门槛,让消费者无需懂茶,也能简单方便的喝到真正的好茶。

小罐茶自诞生之初,杜国楹就将“做中国茶的现代派”和“世界的中国茶”作为产品开发定位,在产品研发阶段,就以国际化的视角和标准,引入了国内外大量顶级的资源和人才,为中国茶赋予了现代、时尚的全新形象。

用新商业文明思维,创建更有社会价值的企业

茶农、茶企(茶品牌)、销售渠道和消费者是传统茶产业链构成的四个核心组成部分。杜国楹认为,一家真正“价值建设型”的企业,不应该只关注到产业链上这四个环节的利益分配,更应该关注到这一链条的起点——大自然,和终点——社会。企业应该通过价值链条的重新设计,以市场的手段,去反哺大自然,造福社会。如果通过价值链的再设计,茶农能把生态种植的好茶,以更高的价值卖出去,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茶农就有了更高的生态种植的积极性,而消费者也可以获得更高品质和更安全的茶产品。这样的企业,就有效地实现了价值循环,更好地掌握了“建设性优势”。

杜国楹表示,小罐茶会越来越关注,在茶产业链上如何进行价值再造,通过科学合理地分配利益,让链条中的每一环节都能各得其所,让大自然健康可持续发展,向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成为一家有责任、有担当、有未来的企业。

小编推荐

三国时期的罐茶习俗


在留侯镇紫柏山脚下的闸口石一带,最耐人寻味的是喝罐罐茶。

据传,闸口石人喝罐罐茶的习惯起于三国时期。当年,诸葛亮兵出岐山,途经闸口石地带,安营扎寨操练人马时,因此地处秦岭腹地,又紧靠紫柏山,山高气侯寒冷,便让将士用砂罐煎熬浓茶饮用,以提神御寒。此法传给当地百姓,后流传延用至今。

熬罐罐茶的方法很简单,只需一炉火,一把茶叶,一个小茶罐,再备一只盛茶汁的小茶盅就行了。

闸口石人喝罐罐茶,是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熬茶程序十分简便,在水塘中坐着火,拿来小砂罐,放入适量茶叶,倒入清凉水后,再投入少量食盐和猪油,经反复熬煎后倒出即可饮用。

闸口石人喝罐罐茶,讲究色泽浓酽和味道苦涩。当地百姓说,早上起床肚里能喝下三盅粘稠吊线的浓茶汁,哪怕一天不吃饭,照样把活干。而今随着山区经济的发展,闸口石人熬茶告别了过去那种火塘上烟熏火燎的炮制方法,注重清洁卫生,时尚雅致了。

甘肃定西人的茶俗——罐罐茶


罐罐茶是甘肃部分山区(陇南,通渭,会宁,定西,兰州,天水市的甘谷、武山一带),陕西部分地区的汉族传统茶点饮食。当地农家古今相沿的一种独特的品茗风俗习惯。所谓罐罐茶,即用瓦罐注水烧开的茶水,以味苦、浓烈而醒神著称,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茶文化代表。

中国人自古与茶结缘,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会有各自不同的饮茶习惯。江南人喜欢喝清香色碧的绿茶,西南一带人喜欢乌润味厚的红茶,华北地区的人偏爱浓郁爽口的花茶,西北少数民族则离不开既便于运输又便于贮存的紧压茶,而甘肃定西人多嗜饮罐罐茶。

如果说定西人一天都离不开牛肉面和洋芋的话,那他们的一天一定是从一盅罐罐茶开始。喝罐罐茶在定西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罐罐茶是属于西北氐羌等诸家后裔的。羌人从蒙古高原而来,是秦、周、华夏族的先祖,罐罐茶是羌人的吃茶文化。后来,这一吃茶文化在陕甘宁一带流传下来,成为羌、苗、彝以及常驻汉人平日待客的必需。

甘肃定西地处黄河上游,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一片古老、广袤、神奇的土地。这里地处高山地带,不产茶,然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黄河上游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同时还是甘肃省会兰州市的东大门,饮茶之风自古盛行。据《河州志》记载,此地在明初时已设茶马司,喝罐罐茶的习惯至少在明朝已蔚然成风。

喝罐罐茶是西北地区百姓的一种饮茶习惯,这种饮茶习惯主要分布在甘肃天水、定西等地区,在秦陇相交的陕西宝鸡、青海等地也有这种饮茶习惯。罐罐茶并不是茶的种类,如龙井、铁观音、普洱等,而是因使用罐罐煮茶而得名。在定西,从大水缸到小酒盅之间的坛类、缸类统称为罐。6月1日,“一带一路茶和天下”汴梁晚报记者万里寻访丝茶路大型文化主题报道特别报道组一行来到丝茶之路重镇定西,品味定西罐罐茶的浓酽苦香。

在定西,农民对罐罐茶的依赖性非常大,罐罐茶就是农民的早点,农忙的时候,无论男女老少,大多数人在早上出门干农活之前都会喝罐罐茶。“早上喝罐罐茶是为养神,喝后,一天精气神都很好。到了中午忙完农活回家,第一件事还是先煨上罐罐茶喝,这是为了提神,帮助人摆脱太阳暴晒和身体疲劳带来的困意。”

喝罐罐茶时并不是单独喝茶,或是一边吃饼,或是一边聊天,或是吃饼、聊天同时进行。他年轻的时候,通渭农村人一边喝罐罐茶一边吃饼,绝对是件享受的事情。“喝一口滚烫的浓茶,嚼几口饼子垫了空腹,似乎吃下了灵丹妙药,一天心情都很舒畅。”

定西人早已把品饮罐罐茶看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不少农村人还保持着这种传统的喝茶方式。在冬天农闲的时候,人们辛苦了一年之后,罐罐茶成为邻里朋友联络感情、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说联络感情,主要是因为冬天人们都闲下来了,关系好的会互相串门,因为罐罐茶的饮用比较讲究,光喝罐罐茶可以喝一个小时,也可以喝大半天,亲戚朋友在喝罐罐茶的时候,可以聊天交流感情;说享受生活,是人们辛苦了一年,终于在冬天闲下来了,但是以前限于物质的匮乏,人们只能通过喝罐罐茶这种慢节奏的方式去获得或多或少的享受和放松。如今,物质生活已经很丰富,但是喝罐罐茶的传统仍然还在延续,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休闲娱乐的潮流,成为定西人的一种情结。罐罐茶作为中国茶文化中不可多得的一种文化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大的受众群体,对研究茶文化的发展有特殊意义。

喝罐罐茶的时候,罐罐里倒上水在炉子上烧,同时在炉边烤上枣,等到罐罐里的水开了以后,将茶叶和烤好的枣,以及涅破壳的桂圆放到罐罐里,等茶叶被烧开的水溢出好几次,也就是枣和桂圆以及茶叶的味道入到水里后,找个杯子(爱喝糖的人可以在杯子里放上冰糖),将烧开的水倒进杯子,然后再给罐罐里加水,继续烧,边烧边喝,最好是炉边烤上馍,边喝边吃,很是一种享受。

罐罐茶历史悠久,甘肃定西人至今已经喝了50多年,早已成了一种习惯,就像每天需要吃饭一样,如果一天不喝罐罐茶,一整天都没有精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现在所用的茶叶档次高了,现而今,物质生活已经很丰富,但是喝罐罐茶的传统仍然还在被延续,喝罐罐茶已经变成远在异地他乡为生活奔波的甘谷人的一种故乡情结。

回族的罐罐茶饮茶风俗


居住在宁夏、甘肃、青海一带的回族人喜欢饮用“盖碗茶”,而居住在云南的回族人则喜欢喝罐罐茶。所谓罐罐茶,就是将开水注入陶土的罐子里,重新煮沸后加入茶叶,待茶泡开后,再加水将水煮沸,然后饮用。这种罐罐茶,以喝清茶为主,个别的有加入花椒、核桃仁和食盐的,还有的将茶叶用油炒过或烘烤后再放人罐内,为的是增加一些焦香的味道。

饮用这种罐罐茶,有的是一人一罐,有的是一家人一大罐。他们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煮罐罐茶。煮罐罐茶放人的茶量一般是一罐要放七八克左右,茶量较大,而且要经过反复几次煮沸,因之茶的浓度很高,喝起来又苦又涩,让嗜茶者觉得很过瘾。不过由于饮罐罐茶是要将茶汤倒进小茶盅饮用,饮用量每次不多,有足够的时间品尝茶的味道。

当地的回族人经常用罐罐茶待客,有亲戚或朋友造访时,主人就邀请客人一起围坐在火塘边,熬制罐罐茶;与此同时主人还在火塘上烘烤马铃薯、麦饼之类的食品,以便客人在喝罐罐茶时,作为佐食的食品。据说这种罐罐茶有助于提起精神,帮助消化,还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在云南地区的苗族、彝族也有喝罐罐茶的习惯。

漫话三国“茶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杨慎《临江仙》

一部三国演义,写遍历史兴衰之事,道尽人生沉浮之慨,江山如画,多少豪杰,读来荡气回肠,令无数读者心有戚戚焉。而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里,三国时期也有着丰富多样的茶事。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三国,煮一壶茶,读几页史,看悠悠三国里的“茶事”。

华佗论茶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名旉(fū),字元化,汉未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精于内、外、妇、儿、针灸各科。

《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华佗《食论》:“苦荼久食,益意思。”苦荼即茶,指出茶味苦,饮茶益于振奋精神,可清心健脑。他较早地论述了茶的保健作用。

相传华佗常年奔波在江淮一带采药,为民治病,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据说他累的时候,只要喝到一杯清茶,疲惫顿时消失,因而体会出茶“益意思”的见解。

孙皓:以茶代酒

东汉末年,局势混乱,群雄并起,最后魏(洛阳)、蜀(四川)、吴(南京)三分天下;而吴国在扬子江下游,是接近茶叶的产地,有盛行喝茶的习惯。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中载:"孙皓饮群臣酒,率以七升为限。曜饮不过二升,或为裁减,或赐荼荈以当酒。"

陆羽《茶经·吴志·韦曜传》中也有这样的记载,“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荼荈以当酒”。

孙皓是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便赐茶代酒。孙皓也因此开了以茶代酒的先例。

至司马睿在建业建立东晋,晋书上记载:谢安曾利用茶果招待客人,桓温在宴会的时候,也经常利用茶果待客,由此可以认定到了东晋用茶果招待客人,已经是很普遍的了。

诸葛亮:三国时代的“茶祖”

在川陕交界的陕西勉县小河庙乡,有座三圣庙,供奉着陆羽、诸葛亮和药王三位圣人。据传当地是将诸葛亮作为茶圣供奉在这里的。

勉县古称沔阳,是我国较早的茶发祥地之一。据史料记载,周武王伐纣得到巴蜀之后,当地就用茶来作为贡赋缴纳。这说明这里的茶叶种植相当普遍。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刘备白帝城托孤后,为了实现匡扶汉室的宏愿,曾在沔阳的定军山屯兵8年,惨淡经营,在修水利、垦荒地、养蚕桑和种植茶树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为求西北部的安定,诸葛亮以茶为媒介,联络西北部的羌氐族。他在沔阳西北古陈仓道沮水一带设立“茶店子”,以茶社和贸易吸引羌氐族人。诸葛亮还在略阳县的一座山上设立接官厅,邀请羌氐族首领品茶议事,以茶道来谋求与羌氐族携手抗曹。羌氐族以游牧为生,多食牛羊肉,茶叶能消食化腻,很受羌人头领的喜欢。羌人头领在品茶中得益,答应与诸葛亮联合抗曹,曾将数十万大军交给诸葛亮指挥共同伐曹。诸葛亮对煎茶联羌十分满意,就将略阳县的这座山取名为“煎茶岭”,这也是有名的茶文化之一。当时就有位诗人写了“羽扇纶巾卧龙神,一杯香茗话天下”的诗句予以赞扬。

诸葛亮对云南茶叶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华阳国志》有载:“建兴三年春,亮南征……夏五月,亮渡泸进征益州,生虏孟获。秋,遂平四郡。”道光《普洱府志》记载,蜀相孔明“平定南中,倡兴茶事”。

据说诸葛亮在征讨孟获的过程中,军队深入密林之中,由于不了解当地的环境,密林中瘴气很重,加之士兵不习惯环境,很多都病了,当地的居民告诉诸葛亮喝茶可以治愈,诸葛亮就命人采摘茶叶烹水,士兵的病情果然好了很多,后来成功降服了孟获。诸葛亮平定南中后,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由滇池县移至味县,统管南中之地,味县遂成为当时南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在此地大力发展和推广茶叶。

在《普洱府志古迹》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鏝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至今当地人称南糯山为“孔明山”,称茶树为“孔明树”,尊孔明为“茶祖”。而基诺族、布朗族、佤族、傣族、哈尼族、壮族各村寨,每年都要在诸葛亮诞辰这天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赏月歌舞,放孔明灯,祭拜诸葛亮。

今天的普洱市,古称思茅市,就是源自诸葛亮的取名。据说诸葛亮南征至此,因思念南阳家乡的茅庐,便把此地命名为“思茅”。可见诸葛亮被誉为三国时代的茶祖,实至名归。

三国纪行之合肥三国新城遗址公园

合肥三国新城遗址公园,位于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占地530亩,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安徽省乃至全国保存较好、极具史学价值和军事研究价值的三国文化遗产。

漫步在这些乱石故垒之间,点一盏茶,遥想当年雄姿英发的风流人物,故国神游,历史与现实之间仿佛结成了更为深厚的羁绊,眼前的也就不再是遥远彼岸的烟雨幻影,而是近在咫尺的代代传承。

茶与三国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与三国》,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酒宴应酬的时候,如果实在不胜酒力,可以“以茶代酒”,以茶代酒本是很雅致的举止,可是其典故由来却并不如何雅致,“以茶代酒”的由来,要从三国时期说起。

三国时期的吴国国主孙权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孙亮继位,然后后宫政变,孙亮的哥哥孙休上台,上台之后留下诏书,自己去世之后由他儿子继位。可是孙休死的太早,死时他的儿子还很年幼,于是孙休安排的两个顾命大臣,一个宰相濮阳兴,一个是左将军张布违背了孙休的遗诏,弃了孙休之子,转为辅佐年轻有为的孙皓继位,以茶代酒的典故就源于孙皓。

孙皓刚刚上台的时候意气风发,体恤民情,开仓赈灾,深受人们拥戴,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长时间,孙皓便沉迷于酒色之中,荒淫无度,不理朝政,人们怨声载道。

孙皓十分好酒,经常命大臣们与己一同饮酒取乐,每次饮酒,至少也要七升才可,按照现在的计算,等同于两斤左右,所以每次举行这样的宴会,大臣们总是东倒西歪,丑态百出,孙皓总借机大声嘲笑,大臣们受辱,愈发对他不满。有一位做过孙皓父亲老师的大臣名为韦曜,性情刚直,曾多次批评孙皓,起初孙皓对他比较尊重,知韦曜不胜酒力特许他饮酒的时候可以换以清茶,这就是“以茶代酒”的由来。

只是依然是好景不长,韦曜在为孙皓的父亲写传记的时候,同样因为性情刚直,直言了一些丑事,此举触怒了孙皓,加之之前韦曜丝毫不给他脸面的劝谏,导致韦曜最终被送入大牢,送了性命。

关于本文《茶与三国》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马古道·走出女儿国


关于这片土地,现代人对它充满了猎奇和误读。本来,摩梭人非契约、非义务、非排他,并且女性有较多自主权的两性关系模式,是母系家庭制度的一部分,它保留至今,具有极珍贵的文化价值,甚至值得将爱情也物化了的现代人观照和反思。可浮躁的旅游工业却将“走婚”渲染成摩梭的唯一文化符号,甚至将其和那种浅薄庸俗的“一夜情”画上等号。有很长一段时间,面对这种令人痛心的误读,我甚至不愿和别人讨论它。

其实,就是上个世纪初那个叫约瑟夫·洛克的奥地利人,在他的《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里说:“泸沽湖是上帝创造的最后一块地方”的时候,由于他更多的是与宁蒗的上层接触,对当地所保留的秘而不宣的母系制度也是知之甚少的。

三十年前,我和几个搞人类学的朋友曾沿着泸沽湖,从云南宁蒗这边的永宁、忠实等一个村落一个村落的往四川的木里、盐源步行而去,那是一次关于收集民歌和民俗的田野考察,虽然时时有火塘边的絮语、达巴诵经的皮鼓、山头上阿哈巴拉马答米的歌声、夜晚的圈舞、寺院里的喇嘛海螺和法号相伴,留在我印象里的,仍然是那片土地、那些村落无边的寂廖和宁静。大年三十,我们在甘木女神山上,只有山风无语地吹过,俯瞰这个神秘的群落,现在做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主任的邓启耀说:上帝最后创造了它,又把它遗忘了。

其实,我们当时对它也属于知之甚少,在上帝的创造与遗忘间,它曾为自己的生存和尊严做过许多智慧勇敢的选择和努力,在这个滇川藏大山封闭群落里,它没有被强势的民族并吞消灭、没有被大一统的汉族同化,而保持着自己部族遗世独立的风骨,自己族种的高大健壮俊朗……摩梭的一位智者告诉我,这些当然也和马帮有关,而将马帮发展和发挥到它最大效应与作用的,则是百年前这个部族里,一个叫阿云山的摩梭汉子。

我看过阿云山的照片,生于光绪年间的他,有着刚毅的唇线、挺直漂亮的希腊式鼻梁,眼神炯炯,像他的摩梭族人一样高大英俊帅气,生生把在他身边那个欧洲人洛克比下去整整一大截。他在永宁扎美寺当过喇嘛,曾沿着那条连结起川滇藏的古道远到西藏习经。不知是不是走在这条古道上见了世面还是受了某种启悟,再沿着古道走回来后他还俗当了永宁土司的大总管,代替土司掌管了这个地区一切政治、武装、宗教政务。

精明能干的阿云山意识到自己部族封闭贫寒,周边强势力各自为政的困境,便智慧地与小凉山彝族头人搭亲家,以和亲睦邻;用共同的宗教信仰与木里王加强联系;用同宗同族的兄弟关系与盐源蒗藻土司重叙亲密的血缘关系。在精心细密地建构好周边关系、排出通行障碍之后,他动员鼓励永宁的摩梭人、普米族和藏族走出去赶马行商。与此同时,这个聪明的大总管充分利用了永宁挟川康滇藏三地有利的地理位置,在永宁组织人就地收购皮张,制作皮鞋,皮袋、皮褂,供来往马帮使用,整整做出了一条皮匠街。以后又吸引了酿酒、饭店、面铺、烟馆、赌场、马店、缝纫、银匠、铁匠各色人等来到这里。每年开春当杜鹃花开满永宁坝子,扎美寺做大法会的时节,在海螺法号悠长回响声中,各地马帮便云集此地,运来布匹、茶叶、盐巴、百货;又运出皮革、毛织品、药材……作为大总管的他,甚至以身示范,亲自带着贵族家的马帮南下丽江、大理,北上四川西康、西去西藏、印度、尼泊尔、缅甸。就是在宁蒗现代的官方县志里,也认为阿云山是个温和而有作为的土司,摩梭人在其治理下得以保留一定的民主权利。阿云山在周边各族中得到敬重,有较高的威信和威望。

马帮和集市的兴盛,打破了封闭自给的经济。摩梭人获得了自己的实力、并有了与之相辅的民族尊严、更增加了维系自己民族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自信。我从俄国人顾彼得的书中读到一些很有趣的情节:近百年前,丽江街头,那些跟马帮而来的身材高大漂亮迷人的摩梭妇女描着眉、打着浓浓的口红慢慢走着,她们“穿着长裙,波动起伏地,摇摆着屁股,微笑着,向这个或那个男子投以调情的眼光,即使是厚脸皮的纳西妇女也觉得太过分了,于是她们神经病地吐唾沫或傻笑”,无视她们的激怒,摩梭妇女则“慢慢地手搂着一个丈夫或情人的脖子,同时还被男人搂着腰”旁若无人,“举止温文尔雅慢慢地走过丽江的街道”……

女性是摩梭母系大家庭的当家人和财产、血脉继承者,有守护家屋“根骨”、不断香火的责任。而男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经济中一个重要的平台,则是去赶马帮。地理的闭塞,让马帮在部族生活中获得极大的声望和作用。摩梭智者的“马帮说”当然也不能完全破译这个在上帝的创造与遗忘之间保留下来的母系王国之谜。但是马帮一定是这个民族为自己的生存和尊严做过的最智慧勇敢的选择和努力之一。

以茶代酒话三国


中国以茶代酒的由来,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素有“以茶代酒”的习俗,每逢宴饮,不善饮酒或不胜酒力者,往往会端起茶,道一句“以茶代酒”,以尽礼数,既推辞摆脱了饮酒,又不失礼节,而且极富雅意。以茶代酒本是很雅致的举止,可是其典故由来却并不如何雅致,“以茶代酒”的由来,要从三国时期说起。

三国时期的吴国国主孙权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孙亮继位,然后后宫政变,孙亮的哥哥孙休上台,上台之后留下诏书,自己去世之后由他儿子继位。可是孙休死的太早,死时他的儿子还很年幼,于是孙休安排的两个顾命大臣,一个宰相濮阳兴,一个是左将军张布违背了孙休的遗诏,弃了孙休之子,转为辅佐年轻有为的孙皓继位,以茶代酒的典故就源于孙皓。

孙皓刚刚上台的时候意气风发,体恤民情,开仓赈灾,深受人们拥戴,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长时间,孙皓便沉迷于酒色之中,荒淫无度,不理朝政,人们怨声载道。

孙皓十分好酒,经常命大臣们与己一同饮酒取乐,每次饮酒,至少也要七升才可,按照现在的计算,等同于两斤左右,所以每次举行这样的宴会,大臣们总是东倒西歪,丑态百出,孙皓总借机大声嘲笑,大臣们受辱,愈发对他不满。有一位做过孙皓父亲老师的大臣名为韦曜,性情刚直,曾多次批评孙皓,起初孙皓对他比较尊重,知韦曜不胜酒力特许他饮酒的时候可以换以清茶,这就是“以茶代酒”的由来。

只是依然是好景不长,韦曜在为孙皓的父亲写传记的时候,同样因为性情刚直,直言了一些丑事,此举触怒了孙皓,加之之前韦曜丝毫不给他脸面的劝谏,导致韦曜最终被送入大牢,送了性命。

对国人来说,似乎是“无酒不成席”。而在此过程中,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形是:客人由于某些情况不能饮酒,往往举起茶杯说:“以茶代酒”。“以茶代酒”延续了上千年,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杜育《荈赋》此诗最早全面地描写茶事赞颂茶叶的传世佳作


杜育

(?—311),字方叔,襄城邓陵(今河南襄城县)人。永兴年间拜汝南太守,永嘉中进右将军,后为国子祭酒,有集二卷。晋代诗人,文学家。

【荈赋】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侣,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泽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煜若春敷。

【释义】

“灵山”二句:写茶的产地和生态环境,山岳峰峦产名茶。

“厥生”二句,意为满山茶树,生长茂密。“承丰壤”二句,写茶树生长的环境条件,土壤肥沃、云雾覆盖地方的茶为优品。

“月惟”两句言采茶的季节及采制茶叶的辛勤劳动。

求:制作、加工。

岷方:山岩低谷。这里指加工茶叶时应用清泉水。

陶简:茶具。

东隅:茶具的产地,即越州陶缶(今浙江绍兴,以产陶、瓷器著称于晋代)。

匏:酌茶的瓢。

公刘:周公的族祖。“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意为酌茶用的木杓子的款式取自周公的族祖公刘,意为流传久远。

煜(yè),光辉灿烂。

春敷(fū):春天盛开的花朵。

最后四句的意思是:那新泡出的茶,茶面浮起一层泡沫,像积雪一般晶莹光明,像春花一般光辉灿烂。

荈(chuǎn),古代对茶的一种称呼。在“茶”字于唐代出现之前,根据现有资料统计,古代表示茶的字和词,主要是“荼”。除荼之外,还有槚、茗、荈、蔎、葭荼、臬芦、过罗、物罗、酩奴等。直至唐代中期,茶业大力发展,饮茶习俗盛行,由于社会的需要,与“荼”字形似但又具单独含义的“茶”字便应运而生,并为人们所接受。

【详解】

此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全面地描写茶事、赞颂茶叶的传世佳作。它仅用86字,就较为详尽地描绘了茶的生态环境、采制加工,以及用水、茶具、饮茶等茶事。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3145.html

上一篇:[恒品茗茶]茶之境界:静心品茶 养德修身

下一篇:南京雨花茶的价格南京雨花茶的售价是多少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