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前世今生话红茶

2020-11-28

[摘要说明]前世今生话红茶

时有炎凉,物有盛衰,如今的红茶重又走俏。会客,送礼,谈生意,消积食,文人雅聚,职场攻关,随处可见红茶的倩影。红茶的浓香亮色,含蕴殊深,飘洒着文化气息,闪耀着历史光泽。它的传奇经历,与民族的命运相关;今日风光再现,昭示盛世风尚。

福建茶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因具自然地理优势,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故久已扬名。当今时尚红茶,其着名者,闽北有正山小种、政和工夫,闽东有坦洋工夫、白琳工夫。武夷正山小种最早名世,它创制于18世纪后期,产于崇安星村一带,隐于深山幽谷之中。因有松香及龙眼果香味,宜于添加白兰地或调制奶茶,故受西方人士欢迎,尤为英国皇室所青睐,成为御用茗茶。名茶产自中国,西人视同拱璧,价格昂贵。饮茶之习,早已风靡英伦三岛,凡身贵而多金者,莫不以此自炫,以致举国若狂,津津乐道中国茶”。英人不惜毫掷重金,进口中国茶叶。白银长期外流,国库因之空虚。英人为挽回经济颓势,扭转贸易逆差,便以走私鸦片,攫取中国白银,抵偿茶叶消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鸦片战争起于英国贵族的茶叶消费,源于英国王室的奢侈享受。由此反观福建茶叶,尤其是红茶,具有何等的魅力。想来其受用程度,不亚于古罗马贵族对中国丝绸的追求。不幸的是,标榜绅士风度与物质文明的英国贵族,远没有古罗马贵族那样的胸襟和雅量。伪君子们是通过肮脏的鸦片走私和疯狂的鸦片战争,以满足他们的贪婪野心。这恰恰暴露他们丧心病狂的凶残本性。资本的积累与绅士的奢华一样: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如今,日不落”国早已风光不再。唐代诗人说: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白日升沉,见证世事沧桑;红尘起落,堙没人间恩怨。斗转星移,邪恶归为粪土;春秋代序,正道主宰人间。试看沉寂多时的红茶生产,重兴于闽中,畅销至五洲。今日之域中,强权与阴谋再也难施其伎;和谐安定,更催生兴盛的茶事活动。

茶叶与祖国共命运。国运兴,茶业旺,茶事盛。试看今日茶业,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竞芳斗艳,各擅胜场。人们之所以有的更钟情于红茶,是因为她的天生丽质与自然功效:以色娱目,玉碗盛来琥珀光”;以香怡人,星村红茶有异香“。味甘口爽,健胃消食;经久耐泡,余香长留。因此成为消费新

Cy316.com延伸阅读

白茶的前世今生


提及白茶,知道的人不多,市场上也不多见。然而,在嗜茶爱茶的北宋皇帝徽宗赵佶笔下,“白茶为第一”(赵佶《大观茶论》)。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璀璨明珠,茶中特殊珍品。其历史悠久,以白茶命名,迄今已有九百年的历史。白茶属轻微发酵的茶类。其品质外形针状,白毫密披,银装素裹,色白如银,熠熠发光,汤色和叶底,浅淡明净,因得白茶之名。传统的制法是采下新鲜芽叶晾晒至干,不炒不揉,芽叶完整,密披白毫。制茶过程中,主要靠晾晒和风干,工艺不复杂。加之茶性清凉,有退热降炎之疗效。

任何一种新茶类,都脱胎于古老茶类,白茶亦然。

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茶学界有些不同观点,有人认为白茶起于北宋,宋代的皇家茶园(焙),设在福建建安郡(今建瓯市)北苑(今建瓯市东部),《大观茶论》中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其制作方法仍然是经过蒸、压、造型而成团茶,同现在的白茶制法并不相同;也有人认为是始于明代或清代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从茶叶制作方法上加以区别茶类的,因白茶的生产过程只经过“萎凋与干燥”两道工序。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茶叶生产历史上最早的茶叶不是绿茶而是白茶。其理由是:中国先民最初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后,为了保存起来备用,必须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或焙干,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白茶的起源,从有文字记载来考证,其名称首见于宋子安《东溪试茶录》(1064年前后),但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已有白茶记载,当时指的是一种白叶茶。最为明确的是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在北宋绍圣年间(1094年-1098年)白茶已充为贡品。福建贡茶使君蔡襄有诗云:“北苑灵芽天下精,要须寒过入春生,故人偏爱云腴白,佳句遥传玉律清。”宋代茶人斗茶把丰美雪白的芽茶,视为天下精品。当时白茶产量极少,仅供皇帝御用,极为珍贵,北苑茶农把白茶视为“茶瑞”,把这吉祥茶作为斗茶的绝品。茶界谓白茶有二指:一是指用白茶树鲜叶为原料制成的白茶,因芽叶天然呈白色而得名。1982年在浙江安吉县推出的安吉白茶,像宋代北苑白叶茶一样,是一种嫩叶全为白色的珍稀茶树,采摘鲜叶以绿茶制法加工而成的白叶茶。二是指以普通茶树(菜茶、大白茶)鲜叶为原料,采用自然萎凋,轻度发酵,不揉不炒,自然干燥或文火微焙方法制成的茶叶。其成茶芽叶完整,密披白毫,色泽银绿,滋味甘醇,汤色浅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白茶。白茶加工制作方法正式形成是在清嘉庆年间(约1796年前后)。据福建茶史记载:由于当时红茶市场不畅,而导致大量积压,政和县的茶农就改制白茶外销,从此白茶即成为一种正式的茶类;而且白茶加工的基本方法也一直沿传到现在。白茶,目前产区主要在福建省(台湾也有少量生产)政和、福鼎、建阳、松溪等县。境内丘陵起伏,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地以红黄壤为主,主要种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建阳水仙等优良茶树品种。白茶因采用鲜叶原料不同和工艺不同,生产出的白茶可分为:白毫银针、大白、白牡丹、贡眉、寿眉五种。茶界泰斗张天福在《福建茶史考》说:白茶由福鼎创制,当时银针采自菜茶(闽东北的原生茶树种)树上鲜叶。福鼎大白茶品种原产于太姥山,古老茶名绿雪芽约在1857年加以繁殖后,于1865年开始以大白茶芽制成银针,便称大白。对采自菜茶者则称土针或小白。政和县可能在12世纪就有大白茶品种的发现。《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白茶,政和二年(1112年)造”。政和当时属建州北苑(今闽北建瓯市东部),而且以产白茶出名,朝廷以政和年号赐县名。但政和铁山的大白茶是否属此范围,有待进一步考证。约在1880年铁山大白茶加以繁殖后,于1889年开始制银针,至1922年才制造白牡丹。白牡丹原创制于瓯宁水吉(今属建阳),何时开始尚待考证,似在福鼎制白茶之后与政和制白茶之前。至于水吉采制的另一品种水仙白,是近几十年(二十世纪初期)的事。可以说,白茶制造历史先由福鼎开始,以后转到水吉,再传到政和。以制茶种类说,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

绿茶的前世今生


作为茶叶六大类之首的绿茶类是中国历史最久的,历经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形成现今以茶树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或者整形、烘干等典型工艺制作而成的产品。

【绿茶的传说和历史】

传说是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上山采药,那天我们的医药祖先边采边尝,不知不觉中已尝了近72种中草药。草药中的毒性令他觉得口干舌燥,浑身非常的不舒服,于是便坐在树下休息,正在这时,几片树叶飘落在他面前,凭着往常的习惯,他又捡起树叶放入口中尝试,可是令他惊奇的是,过了一会儿神农开始觉得身体舒畅起来,口也不渴了,浑身好像一下子轻松了下来,而口中的树叶还留给他了一口的清香。

元朝末年,朱洪武率领农民起义,羊楼洞茶农从军奔赴新(疆)蒙(古)边城。他们在军中见有人饭后腹痛,便将带去的蒲圻绿茶给病者服用。服后,患者相继病愈。这件事被朱洪武得知,他记在了心里。当了皇帝后,朱洪武和宰相刘基到蒲圻找寻隐士刘天德,恰遇在此种茶的刘天德长子刘玄一。刘玄一请朱皇帝赐名。朱洪武见茶叶翠绿,形似松峰,香味俱佳,遂赐名“松峰茶”,又将长有茶叶的高山,命名为松峰山。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朱元璋因常饮羊楼松峰茶成习惯,遂诏告天下:“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因此,刘玄一成为天下第一个做绿茶的人,朱元璋成为天下第一个推广绿茶的人,羊楼洞成为天下最早做绿茶的地方。

【绿茶的制作工序】

绿茶是不发酵茶,由于其特性决定了它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了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

绿茶的加工工艺,简单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具体到某个品类会有不同。

【绿茶的品种和功效】

绿茶是中国的主要茶类,在初制茶六大茶类里产量最高,年产40万吨左右,绿茶产区最广,分布在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四川、湖南、湖北、广西、福建、贵州等各个茶区。

山东:日照绿茶

江苏:

安徽:霍山黄芽,黄山毛峰,

河南:信阳毛尖

浙江:、安吉白茶

福建:石亭绿

江西:庐山云雾、、狗牯脑

广东:古劳茶

湖南:安化松针,官庄毛尖

广西:凌云白毫,西山茶

贵州:梵净翠峰,贵定云雾茶

四川:竹叶青

中国的茶叶品种太多,我这就不一一道来,未尽到之处,请各大名茶原谅。

绿茶我国被誉为“国饮”。现代科学大量研究证实,茶叶确实含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生化成份,茶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还对现代疾病,如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药理功效。茶叶具有药理作用的主要成份是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茶氨酸等。具体作用有:

1、抗衰老2、抑疾病3、抗致癌4、防辐射5、抗病毒菌6、美容护肤7、醒脑提神8、利尿解乏9、缓解疲劳9、护齿明目10、降脂

西湖龙井的前世今生


西子湖畔,雷锋塔下,断桥残雪,杭州西湖之景美不胜收。而西湖对于饕客来说吃喝更重要,西湖醋鱼东坡肘子,还有不得不说的西湖龙井。这西湖龙井茶历史悠久,早期和其它普通龙井茶并无特别区分,并称为龙井茶,后因产于西湖西侧的龙井茶品质优于其它龙井茶而被称为西湖龙井茶。

西湖龙井历史可追溯到我国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

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故地,也是当年与苏东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之处,苏东坡有“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句赞美龙井茶,并手书“老龙井”等匾额,至今尚存寿圣寺胡公庙、十八棵御茶园中狮峰山脚的悬岩上。

苏轼在杭州当知州时,考证过西湖种茶的历史。他认为南朝诗人谢灵在西湖是下天竺一带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带来的茶树种子,如此推断,“西湖龙井”始于南北朝,到现在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元代,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露面,有爱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龙井》饮茶诗,诗中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可见当时僧人居士看中龙井风光幽静,又有好泉好茶,故结伴前来饮茶赏景。

到了明代,龙井茶名声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 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万历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

龙井茶挤入全国名茶行列,约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初年。目前找到最早的明确记载的万历十九年明代扬州人黄一正编撰的《事物绀珠·茶类》所列全国各地名茶97种,杭州龙井茶排在第21位。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龙井茶。此时的龙井茶已被列为中国的名茶。

明代的龙井茶仅限于龙井山产。程淯的《龙井访茶记》说:“溯最初得名之地,实维狮子峰,距龙井三里之遥,所谓老龙井是也。”当时的龙井地窄,产茶不多,真品非常难得,于是周围诸山所产的茶也冒名"龙井"。甚至到了龙井村本地,村人拿出来的茶也未必是真正的龙井茶。

清代,龙井茶开始立于众名茶的前茅了。清代汪孟涓在《龙井见闻录》中说:“龙井茶始见于《西湖游览志》,自后品门遂多,据志盖老龙井侧,特未详何年著称。然读虞集次邓文原游龙井诗,有‘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之句,度龙井茶,元代已有矣。”

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传说乾隆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

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绿茶,鲜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民国期间,著名的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千古名茶龙井茶这古时的“御茶”被列为国家外交礼品茶。并且进行大幅度技术改造设备更新,选取培育了新的龙井茶优良品种,推广执行了新的栽培采制技术,有了茶叶分级标准,使龙井茶生产走上了符合新时代的发展之路。

台地茶的前世今生


台地茶最初是以一种先进的茶叶种植方式的姿态出现的,它要求茶园集中连片、台地平整、有沟有路、等高条栽,选用良种,增施肥料,合理密植,增产增效。我国最早的台地茶出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吴觉农、胡浩川等人在安徽、江浙一带以等高条植方式种植的那批茶树便是。

云南最早种植的台地茶是1938年。时任云南省政府的官员白耀明成立了“云南思普区茶叶试验场”,在南糯山采用等高条植的方式种植10万株茶树。但除那以外,在云南广袤的土地上,云南众多少数民族还是沿袭着祖先流传下来的最原始的种植方式,即:漫山遍野、房前屋后地撒下茶籽,种上以后就不再进行人为的管理。只是到了每年采茶的季节,才会采些茶来简单制作后自用或者拿到集市上换些生活必需品。

看似随意,实则有着古朴的智慧。据有关资料显示,云南大叶种病虫害有362种,天敌却有406种,所以,那些茶树即使无人管理,一样能活得很好,因为病虫害的自然天敌就能消灭它们。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那时候的茶树就是一种野放的状态,茶叶品质优良,只是产量相对密植茶树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为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国人开始对为数不多的创汇产品——茶树进行简单管理,那也是现代栽培管理形式的过渡阶段,即:中耕、施肥、修剪、采摘等关键性技术跟上,茶叶的产量有所提升。现在举世闻名的景迈山上在1966年时就种植过密植型茶树。

云南真正开始推广这种茶树的密植速成高产技术是1979年,到了1981年建立的大渡岗万亩茶园就是当时培育的规模比较大的无性系扦插繁殖的茶园。80年代开始,云南大力发展矮化、密植、速成、高产的现代茶园,很多古茶树被砍头,成为现在人们所称的“台地茶”。

在那一段时间内,台地茶在增产方面效果显著,也为我国创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统筹着全省的茶叶采购工作,在那时候在收购茶叶的过程中,没有台地茶和古树茶的概念,一律按照当时的等级标准收购茶叶。从完好留存至今的一些老茶的表现可以看出,那些茶优异的品质也是不容置疑的。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市场对茶叶的需求越来越大,云南全省的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市场里的产品数量越堆越多,随便压饼包个包装就卖的现象成风,市场也越来越混乱,直至经历了2007年的疯狂,普洱茶市场陷入低迷。

在普洱茶风暴中,台地茶被指责农残高、品质低、口感差。总之,除了产量高,几乎一无是处。此后,市场在寻找新的营销突破口时,名山古树茶以无污染、安全、口感滋味独特粉墨登场,并一跃成为高端市场追捧的贵族。

2008年市场恢复,虽然古树茶、山头茶带领普洱茶走出了低迷,但是随着一些商家的炒作,古树茶、名山茶价格高企,成为只有在金字塔尖端人群才能消费得起的商品,逐渐脱离了大众消费市场的消费能力。反思后不禁疑惑:占绝大多数市场份额的台地茶哪去了?只是由此可以看出,过剩型的茶叶经济是相对的,稀缺性资源下质优价高的名山古树茶备受追捧就是明证。

然而面对庞大的消费市场,仅占云南茶叶产品5%不到的古树茶根本无力撑得起,真正要撑起普洱茶大众消费市场的,还是要靠云南全省600多万亩的生态茶、有机茶、现代茶园,它们的健康发展才是云茶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普洱茶的前世今生


今日存世的陈年茶品中,年代久远的古董茶、印级茶和早期七子饼,多数是经由香港茶仓存放出来的。单就保存下大量陈年茶品这一贡献,香港茶仓便已经具备了无法泯灭的历史地位;而长期积累下的仓储经验与技术,更造就了其他茶仓难以模仿的港仓陈茶品质。

香港的仓储技巧,无论是对于其他地区的茶仓还是私家存茶,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香港仓陈年茶的独到之处是具有特殊的老茶香,这同数十年的放仓经验是密不可分的。香港的茶仓大致可以分为地仓和干仓两类。地仓以天然湿度来加速茶品的转化;干仓则用来给茶品退仓,近些年来也用作存放干仓茶。 地仓是香港传统仓储的核心,茶品能否转化出迷人的陈香主要靠地仓环境的控制。

地仓的选址十分重要,最佳的地点是选择东南朝向负山而建的半地下仓库。隆起的地势有利于停聚空气中的水汽,也能提供仓库以湿度稳定的地气。由于具备了充足的自然湿度,环境良好的地仓并不需要人为增湿。存茶的仓库要时常保持相对的密闭,将茶香闷在室内,避免通风过度而流散茶质。为防止茶叶变质,茶仓还要严格避光,窗户要用厚实的窗帘或木板封闭起来,灯光也要关闭,保持茶品在黑暗的环境中陈化。好的茶仓是要经过时间打造的。经过长时间的茶叶仓储,茶仓的墙体会退去泥土味道,吸附老茶的香气。

港仓中的茶品会生出一层乳白色的霉菌,这个过程是茶叶在入仓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就如同熟茶的渥发酵一样。在仓储管理中要加以控制的,是茶品转化的速度和程度。茶仓要通过控制湿度和温度来防止茶叶快速熟化。茶仓的建筑材料要选用吸水力强的砖石和水泥,这样墙体和地面在潮湿的时候会吸收水汽,而干燥的时候则会吐出水分维持湿度的稳定。为防止茶叶直接吸收墙壁、地面的返潮,茶叶要用垫仓板架离地面并离开墙壁。地面还要铺一层石灰用来防潮。由于茶仓中每一件、每一筒茶所处的位置不同,长期陈化后茶品会有转化不均匀的现象。为了减小陈化的差距,同时避免底部的茶叶受重压而变形,茶仓还要适时进行翻仓,每隔三、四个月就要将叠摞的茶上下互换位置。

由于茶叶有强烈的吸附力,环境的味道会迅速被茶所吸收。因此,仓库必须保持清洁。“茶喜群居”是老仓主们常说的一句话,为追求良好的存茶效果,茶仓中要堆满各种不同的茶叶。不同年份、产地的茶叶同在一个空间中,各自的香气会相互吸附、激发,才能转化出香港特有的老茶香。茶叶在地仓中陈化的时间视原料和所需达到的转化程度而定,通常以三年为一个周期。 香港的干仓多利用地上的房屋。早期这类仓储的主要作用是给地仓的茶退仓。退仓的原理同熟茶出堆的原理也大体相同。出地仓的茶叶要在相对密闭、控制通风速度的环境中令茶中的水分慢慢走散,白霉随之自行消退,仓味也逐渐淡化,这一阶段通常耗时三年到五年以上。在地仓茶流行的时代,有意识的存放干仓茶是极少见的,许多早期的老茶多是出自香港的地仓,也正是香港的地仓才有了普洱茶的又一次生命。

茶与香料的前世今生


茶与香料的使用历史悠久,香料入茶的食用方式也多种多样,有香料与茶共同煮制,也有泡茶时与香料混合,还有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就添加花朵等香料窨制而成花茶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香料入茶的发展史吧。

茶的栽培和食用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神农时期,当时茶作药用和食用,多由煮制而成;而芳香植物也早在西周时期的《诗经》中就有所记载,当时多用于祭祀和表达情爱之意。战国后随着园圃业的发展,人们开始用葱、蒜对蔬菜进行调味,当时记载专用于调味的辛辣芳香料就有花椒、桂皮和生姜。

随着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到唐代中外活跃的交流与贸易往来,域外的食用香料和饮食文化传入中国,人们对芳香植物的使用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因此根据《茶经·五之煮》记载,我国最早关于香料入茶的食用方法也是在中唐用葱、姜和茱萸、枣、桔皮、薄荷等与茶叶混合煮制。唐代樊绰《蛮书》也提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到了宋代,人们更注重茶的本香,并寻求一些香料来辅佐茶香。根据蔡襄《茶录》记载:“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花茶的生产也见诸于此时的文字记载,北宋文人开始把甘菊等花卉拌入茶中饮用,认为花香“不夺茗味,而佐以草食之良”。当时人们还将香料和茶叶做成茶饼。在《陈氏香谱》中,介绍了多种香茶的配方,如麝香茶、孩儿香茶等。其中一种最普通的香茶饼的制法是:用上等细茶一斤、片脑半两、檀香三两、沉香一两、旧龙涎饼一两、缩砂三两,将它们研成细末。然后,用甘草半斤,加水一碗半,煎成甘草汁一碗,再加入麝香末三钱。将制成的茶和香料的粉末,混合这种汁液进行均匀拌制,做成茶饼。饮用时,将这种茶饼研成粉末过筛,用开水冲点。

宋代以后花茶的制作工艺迅速发展,到了明代,顾元庆的《茶谱》已经有了对利用莲花窨制莲花茶以及茉莉等香花薰茶工艺的详细记载:“木樨,茉莉、玫瑰、兰蕙、橘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做茶,诸花开时,摘其半合半放蕊之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摘花为茶。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假如木樨花,须去其枝蒂及尘垢虫蚁。用瓷罐,一层茶,一层花,投间至满。纸箬扎固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诸花仿此。”可见明代的花茶制法已经于现代花茶窨制工艺十分相近了。

所有花茶中,最受国人喜爱的便是茉莉花茶了。现在提到香料入茶,多数人都会想到茉莉花茶。我们知道茉莉花适合种植在我国南方地区,但早在清代南方的茉莉花茶就已经销往北方市场,由于过去北方的水质不佳,唯有馥郁的茉莉花香茶能中和咸涩的水味,就逐渐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了我国北方最富地域文化的茶饮。

香料与茶的结合在国外也大放异彩。不同于国内更喜欢花茶,其他国家似乎更青睐我们唐朝的搭配。

印度的玛莎拉茶用红茶添加单一香料(如生姜或丁香)或混合香料制成。印度人尤喜欢用肉桂调配红茶制成肉桂茶,肉桂也可用于调配绿茶,乌龙茶和普洱茶,给人以温暖香甜的口感。

薄荷茶是摩洛哥的国饮,也被称为摩洛哥威士忌,是一种以新鲜薄荷叶为香料的天然添香绿茶。地道的摩洛哥薄荷茶要先用沸水洗去茶叶的苦味及杂尘,然后将茶叶铺进专用的银制茶壶,再放入洗净擦干的鲜薄荷叶,最后压上大量白糖,加水加热几分钟即可饮用。作为世界上进口绿茶最多的国家,摩洛哥的绿茶98%都从中国进口。摩洛哥薄荷茶成为了中国绿茶在北非土地上结合当地香料形成的独特文化。

在同样盛行饮茶的斯里兰卡,红茶和香料都是当地的特产。斯里兰卡人除了喜欢在红茶里加肉桂、胡椒、薄荷之外,还钟爱加入芳香的水果如桃子、柠檬和百香果等。

俄罗斯茶起源于美国,人们一般在圣诞节期间饮用。它也是一种添加多种香料和果汁的混合茶饮,通常是用丁香,肉桂,菠萝汁,橙汁和糖调味的红茶。

凌云白毫茶的前世今生


广西凌云县是中国名茶之乡,中国白毫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县辖三镇五乡22万人口,总面积2053.46平方公里,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面积占31.36%,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区,平均气温19℃~23℃,平均降雨1700~1800毫米,土壤肥沃深厚,结构疏松,富含有机质,PH值4.5~6.5,这独特的地理环境养育了独特的凌云白茶毫,也是凌云县大力发展凌云白毫茶产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现在该县茶叶面积已发展至11万亩,属国家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境内有近20000亩有机茶园,凌云白毫茶树种和产品属于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全县有四分之一人口从事涉茶工作,茶叶产业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是广大农民群众走向小康生活的重要经济基础。

历史悠久茶香绵长

凌云县境内是茶树生长的天然宝地。截至目前,除白毫茶外已考察发现多种茶树品种分散生长在境内各地,且不断发现多处古茶树林,除在沙里瑶族乡浪伏村发现40亩千年古茶树林外,近期又在玉洪瑶族乡伟利村与朝里瑶族乡兰台村交界处发现几处连片古茶树林,其中一处面积竟达300多亩,多数树龄都在千年以上。凌云县境内这种出现多片古茶树林的壮观现象在全国都是稀有和罕见的。

凌云白毫茶是境内众多茶树品种当中的最具影响力的茶树品种。其品种特性:植株为小乔木型,中大叶种,叶稍带黄绿色,锯齿明显,叶薄、茸毛特多,育芽能力中等,持嫩性强,发芽密度172个/平方尺,一芽三叶长9.5厘米,最长11.2厘米,重0.79克。每年3月下旬至4月开采,属晚芽种,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停止发芽,封园。其生化成分:据中国茶科所分析,凌云白毫茶含水浸出物46.75%,氨基酸3.36%,茶多酚35.6%(儿茶素0.18%),咖啡碱4.91%。其适制性较强且品质好,发酵能力2~3级,六大类茶均能制作,且品质均为上乘,是制作世界一流茶产品的较好原料。它在20世纪50年代没有一个茶名称,20世纪50年代中期广西知名茶叶专家陈爱新先生来凌云县考察时骑马前往玉洪瑶族乡徒步走遍了该乡深沟野岭对凌云白毫茶进行了考察,他根据茶叶背面白茸毛特多的特征给它取名为“凌云白毛茶”,此名一直沿叫至20世纪80年代,后来人们认为“毫”比“毛”更为贴近它的特点,经许多专家共同认可便改称为现在的凌云白毫茶。据《中国茶树优良品种集》记载,全国优良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1984年认定有30种,1987年认定有22种国家级茶树良种,凌云白毛茶是1984年第一批认定的。其文号为华茶26号(GSCT26)。这一茶树品种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为数不多的能制作六大类茶产品树种,有“全能冠军”美誉,其产品属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自明朝开始,凌云县民间饮茶已成习惯,并开始经营茶园。明孝宗弘治(1488年)年间,泗城镇白马村陇西屯汉族先祖就在大石山叫周遭均的一片土坡上开辟了凌云历史上的第一个茶园。清朝末年,该茶园600多株茶树每年可收干茶50多公斤,有一株大茶树树干直径达30厘米,一次可采收4斤鲜叶。随后凌云白毫茶在民间零星种植增多,白毫茶逐渐成为民间和各级官员们的馈赠珍品。时至顺治二年(1644年,泗城州土知州芩继禄归附清朝)至顺治十五年间(泗城州升为泗城府),土司官府把县城附近的一片山坡全垦种茶,作为贡品茶的生产基地,取名为“茶园”,与其紧邻的一个民居点开了一些专营凌云白毫茶的店铺,后来此地取名为“茶店”,沿称至今。自古以来,凌云白毫茶和八角、桐油、云耳等都是本地商贩和外地客商收购经营的主要商品,凌云白毫茶日渐名声在外。

20世纪50年代初期,凌云境内民间群众仍保持自由种植茶叶的传统和习惯,且一直没有入社,都把它视为山上的一种特产看待,都归私人自己管理经营。凌云县人民委员会当时就已开始注重凌云白毫茶发展,并于1956年10月24日以凌云县人民委员会文件(农茶字第1号)发出《关于做好发展茶叶生产工作的通知》,但是,由于政策和机制等各方面原因,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百废待兴,走合作化道路追求粮食生产,满足人民吃饭需要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再加上全县只有县人委农业科莫德民一个茶叶技术人员,技术人才奇缺,茶叶生产发展缓慢,至1959年底止全县实有人工种植面积709亩。当时在玉洪、力洪土山一带连片茶叶较多的地区群众以生产六堡茶、红茶产品为主,其产品除部分上市销售外,其余由县民族贸易局下设各区公所的机构负责统一定价收购。

1963年,凌云县人民政府在玉洪瑶族乡那妹村开办茶场,起初带有探索性,由一个干部几个工人,住草棚、开山种茶,每年种1.3~2.0公顷,并按一般的绿茶制法炒青,即“三炒三揉”法。到20世纪70年代初,那妹茶场改为凌云县玉洪国营茶场,全场职工几十人,定为科级单位列为县直属单位管理,茶产品主要以绿茶、红碎茶为主,其红碎茶当时主要出口欧盟。改革开放之后,广大人民群众解除了割资本主义尾巴思想的束缚,而且拿到了承包责任地,尤其是林权三定政策实施后人们有了自主经营荒山和耕地的权利,土山地区的部分群众开始上山在自己的责任山、责任地上种植凌云白毫茶,于是群众性人工种植凌云白毫茶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党政重视产业发展

凌云白毫茶产业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倾注了该县历届党政领导的心血,而“凌云白毫茶”也是他们对内对外经常挂在口头上的话题。由于凌云白毫茶名声在外,凌云白毫茶成了凌云县的代名词,在这一大环境下也促使在凌云县当政的各级领导们保持清醒头脑,把发展凌云白毫茶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否则对历史无法交待。而事实上凌云县的历届领导也正是这样去做的,他们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都能尽力支持产业的发展,不管多忙都会经常过问白毫茶的生产情况,为该产业持续不间断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广大群众在去除割资本主义尾巴思想影响加上手中又有能自主经营的责任山、责任地之后,种植白毫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些村办、乡办企业也都以创建茶叶场(厂)为主像春笋般地发展。当时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凌云白毫茶的条件已经成熟,时机已经到来,便乘势而上,积极主导并从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首先在中共凌云县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当中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凌云的经济发展必须走以资源转化为商品的路子,即开发‘茶八竹果电矿’的基本方针”。在凌云县历史上第一次把凌云白毫茶生产提高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待。一是成立了县茶叶管理局,全面负责全县茶叶生产、加工及项目资金的统筹等工作;二是要求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加快创建茶叶厂(场)以示范带动;三是利用扶贫异地安置资金创建莲灯、羊襄等大型茶场异地安置石山地区贫困群众从事茶叶生产;四是创办凌云第二国营茶场——伟岭万亩高产示范茶场。

至第八届县委换届之后,凌云白毫茶产业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期,在此期间县委、县政府除继续发挥之前有效机制政策外,从政策和措施上加大了凌云白毫茶产业的发展力度。一是颁布了《凌云县茶业管理办法》。二是成立了县茶叶管理委员会,由县委分管副书记任管委会主任,人大、政府、政协分管和联系领导任副主任,成员单位由农业、林业、工商、质监、税务、公安、卫生、茶叶等部门领导组成,管理委员会设在县茶叶局,茶叶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茶叶管理委员会坚持定期会商制度,听取各涉茶部门汇报,总结检查阶段性的工作和部署下阶段的工作。对茶叶加工厂的建设实行严格管理,根据当地茶园面积确定建茶叶加工厂的数量和规模,建厂程序上原则是业主提出书面申请,后经茶园当地村委会签署意见、乡镇政府签署意见,报茶叶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县茶叶局),由茶叶局派员到实地检查核实,最后由茶叶管理委员会讨论审查决定。这从职能上更加加大了对全县茶叶产业发展的领导、组织、协调能力,而且还指定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专抓茶叶生产。三是成立凌云白毫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全县农村群众特别是种植大户、经济能人规模种植白毫茶的资金贷款、技术培训、检查验收、建档管理等工作。这实际上就是把群众性大面积种植凌云白毫茶工作当作项目工程来抓,这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保证。四是坚持每年春茶上市时举办一次茶文化节活动,内容有茶叶产品擂台赛和相关茶技比赛、涉茶管理和生产单位年度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茶叶产业研讨或报告会、有关的文艺演出等,促进茶叶产业的科学、快速发展。五是改变各级领导工作作风,实实在在为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凌云白毫茶产业发展正红火的时候,一场普洱茶炒作风波席卷而来。普洱茶经一场精心炒作宣传之后,价格飚升,而作为优良茶树品种的凌云白毫茶它特有的内含物质成分恰恰是制作普洱茶的上等原材料,一时间,凌云白毫茶鲜叶(统茶)竟然卖到每市斤7~9元。几年时间里,凌云境内所有茶叶厂家除浪伏公司外,其它厂家面对这样的鲜叶天价无法开厂加工绿茶、红茶。当一场炒作风波过后,广大消费者回归理性,普洱茶泡沫散去,一切都平静下来的时候,凌云白毫茶鲜叶价格也回归了常态,然而这几倍之间的价格落差对凌云茶农来说实在难以承受,采茶的积极性一落千丈,纷纷丢弃茶园离家外出务工,全县10多万亩茶园无人过问任其自生自灭,凌云白毫茶产业经受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发展危机。这一时期,凌云时任领导者们没有气馁,坚信凌云县的广大茶农会回归理性,振作精神,重振凌云白毫茶产业。关键时刻,领导者的信心、决心加上耐心给凌云白毫茶产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对广大茶农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并及时调整白毫茶产业政策,激发和调动广大加工厂、茶农的积极性,使产业起死回生。

茶知识:袋泡茶的前世今生


1908年美国纽约的进口商托马斯·沙利文为了扩大销售,用一种小丝袋装茶叶作为样品寄给买主。有一位买主收到样品后连丝袋一起放在杯子里浸泡,世界上第一批袋泡茶就这样产生了!沙利文的无心之举成就了今天的袋泡茶产业。仅在英国,人们每天喝掉大约1.3亿杯袋泡茶。

如今,生活节奏快,人们没有那么多时间也不愿意按繁复的程序来冲泡工夫茶。所以袋泡茶就越来越受到上班族和都市年轻群体的喜爱,外国人也是对袋泡茶情有独钟。据统计,平均每名美国人每天喝茶4杯以上,其中96%为袋泡茶。

说到这里,相信很多人会问:“袋泡茶包比正常泡的茶营养上有区别吗?”其实刚加工完的袋泡茶与刚炒好的茶叶味道区别不大,也没什么营养上的差别。要说有区别就是一个为速饮,而传统茗茶则更多的讲究一个喝茶的艺术,看大家自己的需求了。

泡茶一杯,不但幽香扑鼻,喝上一口,香有余甘;而且还可令人轻松舒畅,精神倍增。但是,一杯茶究竟冲泡几次好呢?

用沸水冲泡袋泡花茶、红茶、绿茶,经3分钟以后,第一次就能溶出可溶物总量的55%左右;第二次冲泡约为30%;第三次冲泡为10%左右;第4次冲泡只有1%—3%。从茶叶含有的维生素和氨基酸被溶出的情况来看,在第一次冲泡时就有80%被浸出;第2次冲泡时浸出率达到95%以上;茶叶含的其它有效成分如茶多酚、咖啡碱等也大都如此。

关于普安“四球茶”的前世今生


想了解《普安“四球茶”的前世今生》知识吗,丰富的《普安“四球茶”的前世今生》内容等你来看!

作为中国古茶树之乡,作为专家认定的茶树起源地,生长在贵州普安县境内的2万多株四球古茶树,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沧海桑田?这片被认为是夜郎故地的土地上,又蕴涵着哪些与茶有关的历史文化?数千年风吹雨打后至今仍存活于世的“四球古茶王”、历经百万年沧桑方被世人发现茶籽化石、神秘的夜郎福娘茶……它们都有着怎样的故事?《魅力普安》专版特别推出《普安四球茶的前世今生》,以飨广大读者。

四球茶——茶中活化石

3月下旬,记者带着对古茶树的好奇与向往,赶往普安县古茶树较多的雪浦乡哈马村,正在屋后采摘茶青的村民潘朝洋热情地招待了我们。介绍来意后,这位40出头的中年人为记者一行每人泡了一杯茶,茶水入口甘爽,回味清甜。

据潘朝洋介绍,这正是四球茶。随后,潘朝洋又带着记者一行参观了他家的5棵古茶树,并介绍说,自己小的时候就记得树就是这么大,现在还是一样,都没怎么长。经目测,5棵茶树应该都在5米左右。这并不是普安最大的古茶树,普安最大的古茶树树高9米,冠幅(树枝叶直径)9米,周长1.7米,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我国权威的古茶树专家虞富莲鉴定为最古老、最大的四球茶树。

据了解,为全面掌握普安古茶树分布和存量等信息,2008年,普安县对古茶树进行了1次资源调查,经调查发现全县共有2万多株古茶树。2011年5月22日,又邀请虞富莲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相关负责人组成“中国普安野生古茶树”专家组深入普安,对野生古茶树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等进行实地考察。之后,虞富莲代表专家组公布了令人震惊的消息:“普安古茶树是目前国内已发现的最古老、最大的茶树,也是目前最大的四球茶野生古茶树居群。在分类上属于四球茶品种(CamelliatetracoccaChang),是珍稀的古茶树资源,在茶树起源、演化和分类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普安是茶树原产地之一。”同年,普安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古茶树之乡”。而支撑“普安是茶树原产地之一”的又一重要论据,就是1980年在普安与晴隆交界的云头大山笋家箐发现的茶籽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确定为四球茶茶籽化石,距今已有100万年以上。然而,生物死亡后,能够形成化石的几率极少,这又充分说明了当时普安一带有着大量的古茶树。

普安四球茶到底有多长历史,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就是在古老的茶树中,茶树原始型在茶叶化学成分中表现为简单儿茶素与复杂儿茶素的组成比率。据贵州省茶科所测定普安县青山镇大箐山岭的普白林场野生乔木大树茶简单儿茶素含量高,为37.64mg/g-77.57mg/g,比率28.45-36.96%;云南勐海巴达大树茶的简单儿茶素为25.21mg/g,比率27.33%。复杂儿茶素含量,普白林场大树茶为17.33mg/g-38.01mg/g,比率仅为13.14%-21.09%;勐海巴达大树茶为48.42mg/g,比率为52.60%。由此可见,普白林场大树茶应比巴达大树茶更原始,因此也被称为茶中活化石。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普安“四球茶”的前世今生》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2648.html

上一篇:武夷岩茶老枞水仙的保健作用

下一篇:茶红螨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