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马交易与古代边疆茶文化传播

2020-11-24
[摘要说明]茶马交易与古代边疆茶文化传播

在茶叶历史上,茶叶文化由内地向边疆各族的传播,主要是由于两个特定的茶政内容而发生的,这就是“榷茶”和“茶马互市” (也称茶马交易)。“榷茶”的意思,就是茶叶专卖,这是一项政府对茶叶买卖的专控制度。“榷茶”,最早起于唐代。在唐文宗时,王涯为司空,兼任榷茶使,在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十月,颁布榷茶令,但在十一月,王涯即被杀,榷茶刚刚诞生便夭折了。

到了宋初,由于国用欠丰,极需增加茶税收入,其次,也为革除唐朝以来茶叶自由经营收取税制的积弊,便开始逐步推出了榷茶制度和边茶的茶马互市两项重要的国策。

茶马交易 茶马交易,最初见于唐代。但未成定制。就是在宋朝初年,内地向边疆少数民族购买马匹,主要还是用铜钱。但是这些地区的牧民则将卖马的铜钱渐渐用来铸造兵器。因此,宋朝政府从国家安全和货币尊严考虑, 在太平兴国八年,正式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布帛、茶叶、药材等来进行物物交换,为了使边贸有序进行,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茶马司的职责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宋史·职官志》)

在茶马互市的政策确立之后,宋朝于今晋、陕、甘、川等地广开马市,大量换取吐蕃、回纥、党项等族的优良马匹,用以保卫边疆。到南宋时,茶马互市的机构,相对固定为四川五场、甘肃三场八个地方。四川五场主要用来与西南少数民族交易,甘肃三场均用来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易。元朝不缺马匹,因而边茶主要以银两和土货交易。到了明代初年,茶马互市再度恢复,一直沿用到清代中期,才渐渐废止。

茶入吐蕃 茶入吐蕃的最早记载是在唐代。唐代对吐蕃影响汉族政权的因素一直非常重视,因为与吐蕃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丝绸之路的正常贸易,包括长安到西域的路线,及由四川到云南直至境外的路线和区域。因为这些路线和区域都在吐蕃的控制和影响之下爱。

唐代的文成公主进藏,就是出于安边的目的,于此同时,也将当时先进的物质文明带到了那片苍古的高原。据《西藏日记》记载,文成公主随带物品中就有茶叶和茶种,吐蕃的饮茶习俗也因此得到推广和发展。到了中唐的时候,朝廷使节到吐蕃时,看到当地首领家中已有不少诸如寿州、舒州、顾渚等地的名茶。中唐以后,茶马交易使吐蕃与中原的关系更为密切。

茶入回纥 回纥是唐代西北地区的一个游牧少数民族,唐代时,回纥的商业活动能力很强,长期在长安的就有上千人,回纥与唐的关系较为平和,唐宪宗把女儿太和公主嫁到回纥,玄宗又封裴罗为怀仁可汗。

《新唐书·陆羽传》中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回纥将马匹换来的茶叶等,除了饮用外,还用一部分茶叶与土耳其等阿拉伯国家进行交易,从中获取可观的利润。 茶入西夏和辽

西夏王国建立于宋初,成为西北地区一支强大的势力。西夏国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由羌族的一支发展而成的党项族。宋朝初期,向党项族购买马匹,是以铜钱支付,而党项族则利用铜钱来铸造兵器,这对宋朝来讲无疑具有潜在的威胁性,因此,在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宋朝就用茶叶等物品来与之作物物交易。

西夏初期与宋朝虽有所冲突,但总体上尚为友好,宋朝对其经济也多有优惠,朝廷经常赐赠银两、绢匹和茶叶、布帛等,一次赐赠,茶叶多的达数千斤。

至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不久便发动了对宋战争,双方损失巨大,不得已而重新修和。但宋王朝的政策软弱,有妥协之意。元昊虽向宋称臣,但宋送给夏的岁币茶叶等,则大大增加,赠茶由原来的数千斤,上涨到数万斤乃至数十万斤之多爱。

北宋时期,在与西夏周旋的同时,宋朝还要应付东北的契丹国的侵犯。契丹族位于东北辽河上游,北魏时就同中原来往密切。唐末,不少汉人到契丹,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契丹人逐渐从游牧、渔猎生活发展到学会农业生产、织布、冶铁、煮盐和建筑,经济不断繁荣。但916年阿保机称帝,建契丹国后,以武力夺得幽云十六州,继而改国号称辽。辽军的侵略野心不断扩大,1044年,突进到澶州城下,宋朝急忙组织阻击,双方均未取得战果,对峙不久,双方议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议和结果是,辽撤兵,宋供岁币入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此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朝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

辽从宋输入茶叶的同时,也引进了宋代的饮茶法,从近年出土的辽墓壁画中,便有辽人《煮茶图》等内容。

茶入金 宋政和四年辽天庆四年(1114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以二千五百人誓师反辽,首战克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东石城子),继而大破辽都统萧嗣先于鸭子河(松花江一段),北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西)。时女真兵已有万人。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改名

精选阅读

茶之传播:茶文化在亚洲的传播交流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树起源于中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扎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在“一带一路”的时事背景之下,茶业界正在实现产业升级,再度复兴中国茶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福建是国家倡议“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山海侨优势凸显,大有可为。在茶世界里读懂茶,从茶里看世界。

中华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海陆交通发达,政治、文化影响已经远远超出国界。所以,中华茶文化丰富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华茶文化对外传播交流的历史。

一、茶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交流

朝鲜半岛在4~7世纪中期,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时代。632-646年间(相当于唐贞观年间),新罗逐渐统一了朝鲜半岛,开始从中国引进饮茶习俗。

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百济、新罗与中国的往来频繁,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关系也较密切。特别是新罗,在唐朝有通使往来120次以上,是与唐通使来往最多的邻国之一。新罗人在唐朝主要学习佛典、佛法,研究唐代的典章,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将茶文化带到了新罗。

公元828年,新罗使节金大廉将茶籽带回朝鲜,种于智异山下的双溪寺庙周围,朝鲜的种茶历史由此开始。朝鲜《三国本纪》卷十《新罗本纪》兴德王三年云:

“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使植智异山。茶自善德王时有之,至于此盛焉。”

二、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交流

中国的茶与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极为深刻,日本茶道的发祥与中国文化的熏陶戚戚相关。

唐朝,大批日本遣唐使来华,到中国各佛教圣地修行求学。当时中国的各佛教寺院,已形成“茶禅一味”的一套“茶礼”规范。这些遣唐使归国时,不仅学习了佛家经典,也将中国的茶籽、茶的种植知识、煮茶技艺带到了日本,使茶文化在日本发扬光大,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并赋于新的精神内涵。

唐贞元二十年(804),日本最澄禅师来中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师从道邃禅师学习天台宗。唐永贞元年(805),最澄从浙江天台山带去了茶种归国,并植茶籽于日本近江(今滋贺县)。

根据弘仁五年(814)闰七月二十八日的《空海奉献表》(《性灵集》第四卷)记载,日本延历二十三年(唐贞元十年),留学僧侣空海来到中国,两年后的大同元年归日时,空海带回了大量的典籍、书画和法典等物。其中,奉献给嵯峨天皇的《空海奉献表》中提到:

“观练余暇,时学印度之文,茶汤坐来,乍阅振旦之书。”

有关茶的确切文字记载出现在《空海奉献表》以后的第二年——嵯峨天皇弘仁六年夏季问世的《类聚国史》中,记载了嵯峨天皇行幸近江国、滋贺的韩崎,路经崇福寺,又在梵寺前停舆赋诗时,高僧都永忠亲自煎茶奉上。

最澄之前,天台山与天台宗僧人也多有赴日传教者,如六次出海才得以东渡日本的唐代名僧鉴真,他们带去的不仅是天台宗的教义,而且也有科学技术和生活习俗,饮茶之道也是其中之一。

宋代时期,宋代的制茶、饮茶方法先后传人日本。目前,日本还保持中国蒸青“碾茶”的生产特点。生产高级“抹茶”的原料和玉露茶(高级绿茶)相同。方法是将茶叶(鲜叶)蒸热后,稍加揉捻,直接烘干再用机械碾成粉末,拣去素梗,制成“抹茶”。因此,保持了茶叶本来的真香、真味、真色,清香味醇,翠绿艳丽。

径山坐落在今浙江余杭、临安两县交界处,属天目山北麓。唐时,即以法饮所建的径山禅寺而闻名于世,为江南禅林之冠。径山历代多产佳茗,相传法钦曾“手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手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后世僧人常以本寺香茗待客。久而久之,形成一套行茶的礼仪,后人称之为“茶宴”。

日本荣西禅师曾两次到中国留学,回国后写下《吃茶养生记》一书,这是日本最古老的一部茶叶专著,他对茶叶的倡导,促进了当时日本茶业的发展,所以荣西被誉为日本的“茶祖”。

日本圣一国师于1242年将浙江余杭径山茶种子以及径山“研茶”传统制法带回日本。

1259年,日本南浦绍明到杭州净慈寺、余杭径山寺,拜径山寺虚堂和尚为师,学习佛经。据《本朝高僧传》记载:

“南浦绍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

而日本著名的“天目茶碗”,则是由入宋的日本僧人到天目山径山寺、禅源寺学习归国后带回日本的,被奉为日本国宝。

三、茶文化在土耳其的传播交流

公元473-478年,突厥商人以蒙古边界为中界地,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与我国进行茶叶贸易。

1888年,土耳其从日本传入茶籽试种,1937年又从格鲁吉亚引入茶籽种植。经过不断开发,特别是在国家采取多种鼓励性举措之后,茶业生产逐步走上了规模化发展之路。

四、茶文化在印度的传播交流

印度很早就从西藏传去了饮茶法。178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引进茶籽入印度加尔各答等地试种,但因种植不当而没有成功。1834年,印度组织了一个研究中国茶在印度种植问题的委员会,并派遣委员会秘书戈登来中国调研,引种了大批武夷茶籽,并雇用了中国工人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成功培植。1950年后,印度茶业迅猛发展起来。今日的印度已经是世界上茶叶的生产、出口、消费大国。

五、茶文化在斯里兰卡的传播交流

斯里兰卡在4~5世纪就与中国有文化交流。1841年,中国数株茶树种于斯里兰卡的咖啡园中,后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东方星殖公司发展种茶。1875年,斯里兰卡在1000多英亩咖啡园遭遇病害后,转而种植茶树替代,茶叶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六、茶文化在其他亚洲国家的传播交流

茶叶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东南亚等其他亚洲国家地区传播。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在泉州一带,这里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海外交通大商港之一,与世界上百个国家地区有通商往来。宋、元时期,泉州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中心。而当时毗邻泉州的茶叶产地不少,茶从此向东南亚传播。

1780年前后中国广东珠江流域的外国商馆,大量的中国茶叶通过他们运到欧美各国

南亚诸国是中国从海上通往地中海和欧洲各国的中介地。元、明代以后,中国茶经过这些国家传向西方,形成了一条海上的“茶叶之路”。正是通过这条途径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才开始遍及欧美各国。

清代前期,中国的茶叶生产有了惊人的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较前期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茶叶更以大宗贸易的形式迅速走向世界,曾一度断了整个世界市场。

1684年清政府取消海禁,茶叶海运贸易迅速发展,先后与中东、南亚、西亚、西欧、东欧、北非等地区的30多个国家建立了茶叶贸易关系。中国茶叶大量外销欧洲,引起欧洲贸易逆差。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通过贩卖鸦片来达到商业目的。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实行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后,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发展更为迅速;同时,由于清政府允许大量鸦片和工业品进口,致使贸易入超与年俱增。为了平衡贸易逆差,抵制白银外流,清政府大力发展农业,从而使这一时期的茶叶产销呈现一片兴旺景象。据史料记载,1886年出口茶叶量达13万~41万吨。

在英、法等国家资本家的扶持下,越南于1825年、缅甸于1919年开始建立茶园,生产红茶。

公元1684年,德国人由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试种,没有成功。1731年,从中国输入大批茶籽,种在爪哇和苏门答腊,自此茶叶生产在印度尼西亚开始发展起来。

茶马古道:普洱茶文化之魂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全长近四千多公里,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意义。

历史探源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

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

国。

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

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

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

明代,继续元之驿站制度,对有破损者限期恢复,与此同时,明朝对驿道上的要津、渡口之管理有所强化。明朝在雅州、碉门设置茶马司,每年有数百万斤茶叶经由康区而入西藏,作为主要“”的川藏线,经济价值大增。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明万历年间,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

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

因社会动荡、战争、清政府腐败等种种原因,茶马古道伴随着普洱茶产业的迅速衰落,也被废弃了。

名称由来

1990年的夏天,云南大学木霁弘教授等人来到了川滇藏的三角地带,他们要印证茶马之道的真实存在,并在沿途进行一些学术考察。

他们这次行程经受了各种意想不到的考验,随时都要面对死亡的危险,深山的洞穴中,陡峭的岩石下,一堆堆白骨,提醒着他们行走此路的艰难。最后,他们用三个多月的时间,步行两千多公里,翻越几十座4700米以上的大雪山,跨越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数十条激流险滩,对滇、藏、川大三角地带的语言文化作了系统的考察,收集记录了近百万字的资料,拍下了三千多张纪实照片,录下上百盘民间故事和音乐磁带,采集了上千个实物标本。

结束时,他们把亚洲大陆上这条庞大的、以茶叶为纽带的古道网络命名为茶马古道。

历史意义

随着现代交通的兴起,这条自唐宋以来延续达一千多年并在汉、藏之间发挥过重要联系作用的茶马古道虽已丧失了昔日的地位与功能,但它作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的一个历史见证,作为今天中华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却依然熠熠生辉,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凸显其意义和价值。

茶马古道,这四个字,让普洱茶从几近湮灭的历史尘烟中,飘出了文化的茶香。

二百多年间,世序更替,人事浮沉,茶马古道从始至终都在见证普洱茶历史的变迁。茶马古道,最终成为了普洱茶文化的灵魂!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1723.html

上一篇:茶树光合作用

下一篇:必须辟谣!关于茶叶的这些浮名都是假的,许多人还信以为真 ...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