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野生茶与栽培茶对比

2020-11-19

左野生茶[栽培]右茶园茶[野放]

野生茶与栽培茶 顾名思义,“野生茶”是从非人工栽培的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幼嫩芽叶(茶青),经加工制成的成品或半成品。相应的,在人为培养种植的茶树上采摘幼嫩芽叶(茶青)加工成的成品或半成品,称为“茶”。野生茶和栽培茶,是对茶树种性特征和不同生育环境的表述。“野生茶”可以被人工驯化变成“栽培化”,栽培茶也能丢荒、荒芜而变为“野生茶”。

左野生茶[栽培]右茶园茶[野放]之叶底之一

左野生茶[栽培]右茶园茶[野放]之叶底之二

茶树在人类栽培利用前,都是“野生”(自然生长)的。野生茶形成的原因有二:一是“原始野生茶”在自然繁衍过程中,范围不断扩大,并产生新的变异体,这类茶树较多保留了原始茶树的形状。野生茶可能是野茶(即“种性野”),也可能是栽培型的茶。二是早年为人工栽培,后被荒芜的“荒野茶”,这类茶大多是地方性很强的“地方性”(特产)品种,多生长在人类活动区域内,它的种性并不是“野”的。野茶不是茶,不是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所饮用的“茶”。这需要从茶树分类学角度加以理解和诠释。

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饮用的“茶”,在植物分类学里,被列为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茶亚属、茶组、茶系。茶组被统一命名为“Camelliaslnensis(L)OKtze’’,为全世界所采纳。茶组里有17个茶种,目前世界各国栽培利用的“茶”,是茶组里的一个“种”,其染体多为二倍体(2n=30)。其余茶组植物,大多处于野生状态,虽也有被采摘利用的,但染色体多为单倍体(n=15)。因此,科学意义上的“野茶”,是分类学里“茶系”以外的“茶组”植物的总称,它们不是人类广泛利用和饮用的“茶”。由于严格意义上的“野茶”和目前广泛栽培的茶树不是同一类茶系植物,能否饮用,需待进一步的科学验证。

cy316.com扩展阅读

云南栽培型野生茶古树茶


栽培型野生茶(古树茶)

因受市场青睐,栽培型茶树受过多人为管理,称野生不符实际,2005年以后改称为栽培型古树,简称古树茶。以乔木或小乔木居多,树枝多开展或半开展,树高1.5米~3米。因有人工管理,茶叶因种生有时产生变异,在同一茶区中,约有二三种变异茶种。嫩叶多银毫,叶缘细锐齿,半展未开之三级芽3厘米~5厘米,成叶长可达6厘米~15厘米,甚至20厘米以上。主、副叶脉明显,茶性较野生型强烈而质相当,香气较扬,口感较野生型水略薄而刚烈。然而,坊间所认为的栽培型古树茶,多为民国初年以后或是20世纪50年代种植而野放的茶园茶,真正茶龄达数百茶,多为民国初年以后或是20世纪50年代种植而野放的茶园茶,真正茶龄达数百年的茶树所占比例小。

辨识古树方式可以由当地的海拔气候与环境作为指标,再加上茶树干直径,就可以推测茶树龄。另,从茶区茶种季节定性指标,综合判断叶脉、锯齿、柔韧程度、厚薄,可大略判断茶菁之茶树龄。最后,在能判断制程的状态下,加上定性定量的冲泡方式,以口感特征分辨茶树龄。基本上,同一地区、同一树种,树龄越低口感越涩,舌尖刺激感越重。然而,茶以喜好与制作优质否为主,优质荒地茶比差的古树好,过度强调与辨识茶树龄是没有意义的。

茶叶及茶树栽培技术对比


综合运用农业技术,满足和控制茶树的生长发育,提供为获取高产优质茶叶所要求的一切栽培技术措施。茶叶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是在品种优良环境适宜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运用肥、水、剪、采、促、控相结合的措施,以调节茶树各生育时期的生理活动,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它包括茶树培育与提高土壤肥力两个方面。

高产优质的茶树树冠培育: 茶叶高产优质的茶树树冠结构标准要具备以下4个条件:

①单位采摘面积上生产小桩密集、健壮,以使有效芽数多;

②新梢可采部分单个重量大;

③发芽轮次多,每轮生长量大,即新梢伸育快而壮实;

④茶园覆盖度大而采摘面积大。

上述4个条件中,生产枝壮而密主要靠修剪形成,芽重决定于水肥供应和生产枝数量调节,发芽轮次取决于自然条件和人为勤采,每轮生长量在于水肥,采摘面和覆盖度主要在于合理密植和各类型的修剪扩蓬。

种植密度和树冠结构: 茶园合理密植是保障单位土地面积上有足够的苗数,从而为采摘芽数多、芽梢壮奠定基础。单位面积上的合理种植密度各国研究都受区域性限制。莱考克(D.H.)应用赫立德1/y=a+bx回归方程,分析了马拉维、印度尼西亚的种植密度和产量关系,植株数增加,产量呈渐近线关系,如每公顷种植6700株为100,则2000株的为119。印度托克莱试验得出抛物线关系,拉曼研究了印度、斯里兰卡、马拉维、东非、印度尼西亚过去的试验,确认每公顷在2.4万株内,有增产效果。前苏联、日本也有相似趋势的试验结果。中国在南方十余省的试验,基本趋势归纳为:

①在亩植3300-20000株范围内,幼年期产量随密度增大而增高,十年左右,密度优势消失;

②任何密度,均应改良土壤,植株均匀排列,使根系充分扩展,才能高产优质;

③随海拔升高和纬度北移,茶树生长量减少,植株数可酌增;

④浙江的矮化密植能显著地提高产量,但必须采用相应的栽培技术。

茶叶高产优质要求茶苗种植后迅速成园,在密度上宜大一些,但应以个体植株发育健壮,群体结构能迅速形成覆盖度为应用的原则。

修剪技术与树冠结构形成和维持: 茶树修剪是塑造高产优质树冠所必需的技术措施,人们用修剪这种人为干预的手段,利用茶树的分枝习性,使茶树向壮,矮、密、齐的方向发展,并使体内C/N比值减小,使树体向营养生长方向发展,破除地上部、地下部生理动态平衡,促进地上部营养生长加剧。所以修剪可以起到促进新梢伸育;平衡芽数芽重,使之增调;加速树冠覆盖度形成;复壮树冠面生产枝或重组树冠,改变茶树体内化学成分含量百分率的作用,从而建造和维持茶叶的高产优质。

茶树在幼年期主要用定型修剪方法改变其自然生长状态,建造分枝密集,幅度开阔的高产优质树冠。由于定型修剪是建造树冠的必要措施,所以要求修剪时作到:

①各枝条平衡发展,避免高低参差;

②各枝条应粗壮短实;

③留下枝条位点好,避免形成树冠时空缺;

④对于顶端优势强、分枝稀疏的品种要压低主枝,扶助侧枝。

茶树在成年投产期的修剪主要有轻修剪、轻修平和深修剪。

轻修剪目的是调节芽数、芽重、刺激树冠而生产枝育芽能力;

轻修平是程度很轻平整树冠面的修剪,起调整发芽基础作用;

深修剪是主产枝衰老时重组生产枝层的措施。

由于目的不同,方法相异。轻修剪应掌握周期和深度,一般应一年剪1次,幼龄树生长旺盛的也可以2年剪1次,深度应掌握留下当年春梢和少量夏梢。轻修剪只以剪平为度。深修剪应周期较长,一般5年左右,如生产枝层尚未衰老,可以延长周期,深修剪后还应留养一季不采茶。

茶树在衰老期的修剪是重修剪和台刈。重修剪是主枝和矮位分枝尚可利用的树冠修剪方法,台刈是齐地剪平,是主枝已无利用价值的重组树冠方法。

茶树各种修剪都是对树体的生理刺激,也是一种创伤,所以剪次不能过频,而且应因树、因龄选择剪法,交错使用,以培育和维持高产优质树冠。

茶叶采摘与高产优质树冠的维持: 茶叶采摘因各茶类要求原料不同而老嫩不同,但都是以符合于制作需要的生化内含物的量作为原料标准的,这是采下的茶叶的高产优质要求。另外,为了以后树上继续生产高产优质的鲜叶,必须留下一定数量新梢的叶和茎,以维持树冠面的光合能力,保持高光合生产率,这种维持高产优质树冠的方法,主要靠修剪和采摘留养。所以采摘既是采下优质高产鲜叶,又要留养茎叶以维持高产优质树冠。

为了达到优质高产,采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根据新梢伸育特点确定多批采摘;新梢自然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采摘生长具有明显轮性。在中国30°N左右的茶区,茶树自然生长一年可出现2-3个生长季,采摘状况下可出现4-5轮新梢。但无论是自然生长还是采摘生长,其生长势均依次递减。总的趋势是春季萌芽集中,成梢缓慢,展叶1片需时7天左右;夏秋萌芽分散,展叶迅速,展叶1片需时3-5天,但易老化。其育芽生长热,单位积温生长量均是春>夏>秋。主要是春季温度低,所以展叶慢,但茶树经一冬休养,生长势强;夏秋气温虽高,但树势降而体内养料消耗已多,所以势弱。所以根据新梢伸育特点,应实行多批采摘。

②以新梢生化内含物含量确定采摘标准:大宗红、绿茶以一芽二叶为主,兼采一芽三叶和细嫩对夹叶,这是因为一芽二叶的咖啡碱、氨基酸、多酚类含量高,纤维素含量低;乌龙茶要求L-EGC和DL-GC较多,所以原料新梢要老到八、九成时成熟采,边茶要求糖含量高,又有一定的儿茶素和氨基酸,所以,要在新梢基部木质化时采。

③以落叶高峰期确定集中留叶时间,以光合高效叶龄作为留养对象,以叶面积指数确定留叶量。集中留叶时间应以茶树落叶高峰期前为好,以维持树冠面叶面积,不因落叶而骤降,30°N茶区在4-5月为落叶峰期。留养新叶以鱼叶以上第一片真叶为佳,采摘时应维持全年树冠叶面积指数中小叶种为4,大叶种4-5为佳。

土壤管理与高产优质: 为了使茶叶持续高产优质,必须对土壤实施水土保持和施肥。水土保持包括:

①在茶园周围、路旁种植间隔林,茶园中视当地光辐射强度状况种植稀或密的遮荫树,以改善光质和改良小气候,保持温度;

②在茶园建造排水蓄水系统,在年降水量1000mm以上的茶区实施,以调剂降水余缺,并建立喷灌设施,在年降水量低于1000mm的茶区,建立从河谷为起点的堤灌设施;

③坡度大于15°以上建立等高梯级茶园;坡度小于15°、大于5°的进行横山等高条植;

④茶园实行定期耕作。

茶园施肥是为了弥补土壤中因采摘新梢而带走的营养元素,以保持地力。营养元素中消耗最大的氮素,每50kg茶含氮2.25kg,茶树能吸收土壤中的氮素比率45-50%,茶树吸氮后,分配到新梢的占35%左右,因此,生产50kg茶,实际上消耗土壤中纯氮10kg以上。茶树对磷钾吸收利用率也较低,磷在酸性土中易被固定,钾在植茶年代较久的土壤中也常缺乏,因此三要素均需要施肥补足。高产茶园亩产干茶150-250kg时,每年应追肥纯氮50kg,配施磷、钾各12.5-17.5kg。

茶树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元素有29种,很多量虽微而作用甚大,对于高产优质关系密切,常用修剪枝叶蒿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办法补足,这有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发展,还能改良土壤结构和提高肥力。

利用茶树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要求,选择优良品种和适宜土地,进行科学种植和管理,以获得高产优质的饮料商品茶的技术措施。

在适宜气候和土壤条件下,栽培的技术范围主要是种植、种植后的管理和采收。选种以选用适于当地气候的茶类,且单产高、品质优、抗性强的良种为宜。繁殖可用种子在苗圃育苗然后移植,或用种子直播于茶园。多采用营养扦插繁殖法。

幼年茶园管理,包括种植后的幼苗护理,保证健壮生长,防止水土流失,进行铺草措施,行间间作绿肥,增加土壤肥力,促进分枝,实行定型修剪。成年茶树管理包括施肥、灌溉、修剪、病虫害防治和采摘等。

管理良好的指标是:植株较纯,不缺株缺丛,植株生长势旺盛,树冠覆盖度宽阔,分枝层次明显,叶层厚,土层深厚疏松,行间水土流失少,在一米深度内土壤pH值在4-6之间等。

茶树高产优质的关键在于树冠培养。树冠表层的生长枝密、宽、壮,生长的芽叶就多,肥嫩。每0.333平方米上要有300-400个生长枝,可采的芽叶可达400-500个。树冠高度和宽度的标准,过去要求高度在80-90cm,宽度在90-100cm,现在单行密植行距为145-150cm的,树冠面宽度要求为100-120cm,高度为60-80cm,树冠的高度和宽度之比大约为1:2。树冠采面的叶层保持15-20cm厚,采面要形成稍趋孤形。

野生茶是什么茶 野生茶的功效与作用


最近几年茶叶市场上出售的野生茶备受追捧,成了很多品茶人的最爱,但对野生茶的定义却存在一些争议,现在有很多人也说不清野生茶到底是什么茶。今天就带大家走近野生茶,能让大家对它多一些了解,同时也会让大家知道野生茶有哪些具体功效。

野生茶是什么茶

1、野生茶其实是指那些以自然界中野生茶树的叶子为主要原料经过加工以后得到的茶叶。这样的茶树在自然界中生长时没有经过人类之手,不会添加任何农药和化肥,而且它们都有着悠久的生长历史,这样的野生茶色香味俱全,而且保健功效极高。

2、现在市场上出售的野生茶还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品种,那些真正的野生茶是完全没有经过人工驯化茶树出茶的茶叶,而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另外一种野生茶,是指人们把野生茶树移植进行人工管理以后生产出的茶叶,,这种野生茶也叫栽培型野生茶。

野生茶的功效与作用

1、提神醒脑

野生茶的营养价值与保健功效比其他茶叶更加出色,人们冲泡饮用这种野生茶以后能让神经保持兴奋,而且能加快身体的乳酸代谢,它不但能提神醒脑,还能促进肌肉收缩,加快血液循环,能让身体的疲劳症状很快消失,对促进体力恢复也在很大的好处。

2、发汗利尿

发汗利尿也是野生茶的重要功效,不但如此,人们也用它以后还能起到止渴解暑的重要作用,特别适合在炎热的夏天饮用,平时人们冲泡饮用野生茶以后能刺激人类肾脏的血管,并能加快肾脏膨胀促进尿液生成和排泄,它能预防身体水肿也能缓人体的小便不利。

3、解酒排毒

野生茶还能解酒排毒,它含有的单宁和生物碱在被人体吸收以后,能与人体内的酒精和毒素之间产生反应,可以让它们转化成水,随身体代谢排出体外,平时人们在喝酒以后可以及时喝一些野生茶,这样能让人们醉酒后出现了头晕和恶心呕吐等症尽快减轻。

茶树是“野生型与栽培型间的过渡类型”


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的召开,宣告了普洱茶故乡“邦崴古茶树”的诞生,论证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茶树是“野生型与栽培型间的过渡类型”。至此,世界茶叶的祖国,原产地中心地带的云南有了野生型的巴达茶树王,栽培型的南糯山茶树王,过渡型的邦崴茶树王,如此三王并存云南,其深远意义及价值,学术界自有评说。本文拟就上述类型的划分及由此面引起的有关问题作些探索,一孔之见,还望茶学界同仁不吝指教。

一、关于茶树的野生型、栽培型及过渡型

茶树起源于中国,具体而言应是中国的西南部,这是国内外茶学界的基本共识。至于涉及茶树的野生型,栽培型及过渡类型的研究与划分,实际上属于“植物分类学”与“作物起源与进化”的研究范畴,而后者是新兴的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枝,它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登上大学讲坛的历史还十分短暂。

茶树的野生型,即是指在一定地区经长期自然选择所保留下来的茶树类型.自然选择是生物界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现象,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解释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由于自然选择是自然界通过生存斗争方式进行,保留的主要是对生物体本身有益的变异,没有人为活动的参与,没有明确的目标、计划性,故进程是十分缓慢的,自然界一个新物种的产生往往需要数万年,甚至数十万年的时间。同其它栽培作物一样,具有形形色色栽培品种的茶树,也是在某一历史年代,由起源于某一地区的原始野生种栽培驯化而来的。而这种“原种”据考证起源于距今6000万年到4000万年”,早巳不复存在,至多只能以遗体化石的形式保存在地层中。高大的乔木能形成化石留存本已不易,发现它则更是机会极少。然而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这一原种的后代,经受自然选择,不断演化,衍生、特化,造就了今天茶组植物43个种7个变种或订正归并虚的12个种6个变种,其中除栽培品种所隶属的茶种外,其余则是我们称之为人们未利用或甚少利用的茶树野生型。值得指出的是:根据进化的不可逆性,现存的进化的生物不可能恢复其原始祖先的形状,即便将它重新置于其祖先所处的环境。在进化过程中已灭绝的生物将永不再现。这使人不难理解为什么印度阿萨姆曾一度认为是野生的茶树难掩其本来面目,而南糯山的茶树王亦应是栽培型,因为它们业已进化,不可能返祖(生物中甚至人类,返祖现象偶有出现,但不是主流,系个别)。同时,对于那些初步定为野生型或其它类型的“茶树王”级的珍稀茶树,由于实际上尚未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确应妥善保护,否则一旦死亡,难以再现。

同茶树的野生型相对的是茶树的栽培型,如果说野生型是自然选择的产物,那栽培型则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产物。人工选择指通过人类不断选择培育,创造生物新类型的过程。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工选择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选择那些符合人类需要的个体或性状,并使这些有益变异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且由于目标明确、计划性强,比自然选择的效率高得多。人工选择的参与,野生植物的栽培驯化,地区之间的相互引种、选育,使得当今世界栽培作物品种纷繁、丰富多彩。根据栽培植物起源历史,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古老的栽培型植物、二是较早出现的、三是近百年来人工选育的”。茶树是属于古老的栽培植物。人类原始农业的出现大约距今一万多年,茶树的利用经历了食用、药用,饮用等阶段。有据可查的西汉王褒《僮约》是茶叶作为商品的见证。由野生茶树的采集到人工栽培,由个体的自给自足到形成商品,需要一段较为漫长的年代。但栽培型茶树到底自何时起,茶树由野生到栽培利用,本身是一个渐变过程,很难说有明确的划分界限,即便有,亦无据可查,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既然栽培茶树是由原始的野生型进化而来,这进化包含茶树由低极到高极,由简单到复杂、类型由少到多、逐渐演变向前发展的过程。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既具野生型特征又具栽培特征的茶树类型——过渡类型是顺理成章的。起源于4000万年前的茶树原始野生种。经历造山运动的升降沉浮,第四纪冰川的侵袭驱赶,寒来暑往气候变迁等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不断地演变发展。因此从进化的角度看(原始类群的含义有一部分是时间问题,即出现先后顺序,有一部分是这个类群离开它的祖先有多远的问题。这里主要从时间角度),同属野生型的茶树,应该划分出早期出现的原始的野生型和后期产生的进化的野生型,尽管这方面研究有待深入且欠缺具有说服力的化石证据。人类对茶树的利用最初是由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野生采集开始,这种从古到今的采集并非人工选择,虽然它对栽培作物起源具有重要意义,栽培作物的产生是人类有意识、有计划将野生植物置于一定栽培环境条件下进行多代选择和培育的结果。根据目前研究资料可以说明,栽培型茶树至少应有数千年的历史,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新型栽培品种的诞生需时更短,栽培型仍在高速进化,栽培型包括原始的栽培型和进化的栽培型不容置疑。

显然,介于野生型和栽培型之间的过渡型,从进化角度看,它应是较进化的野生型和较原始的栽培型的综合。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0890.html

上一篇:贡眉老白茶的特点

下一篇:国外红碎茶审评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