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云南栽培型野生茶古树茶

2019-12-19

栽培型野生茶(古树茶)

因受市场青睐,栽培型茶树受过多人为管理,称野生不符实际,2005年以后改称为栽培型古树,简称古树茶。以乔木或小乔木居多,树枝多开展或半开展,树高1.5米~3米。因有人工管理,茶叶因种生有时产生变异,在同一茶区中,约有二三种变异茶种。嫩叶多银毫,叶缘细锐齿,半展未开之三级芽3厘米~5厘米,成叶长可达6厘米~15厘米,甚至20厘米以上。主、副叶脉明显,茶性较野生型强烈而质相当,香气较扬,口感较野生型水略薄而刚烈。然而,坊间所认为的栽培型古树茶,多为民国初年以后或是20世纪50年代种植而野放的茶园茶,真正茶龄达数百茶,多为民国初年以后或是20世纪50年代种植而野放的茶园茶,真正茶龄达数百年的茶树所占比例小。

辨识古树方式可以由当地的海拔气候与环境作为指标,再加上茶树干直径,就可以推测茶树龄。另,从茶区茶种季节定性指标,综合判断叶脉、锯齿、柔韧程度、厚薄,可大略判断茶菁之茶树龄。最后,在能判断制程的状态下,加上定性定量的冲泡方式,以口感特征分辨茶树龄。基本上,同一地区、同一树种,树龄越低口感越涩,舌尖刺激感越重。然而,茶以喜好与制作优质否为主,优质荒地茶比差的古树好,过度强调与辨识茶树龄是没有意义的。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树是“野生型与栽培型间的过渡类型”


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的召开,宣告了普洱茶故乡“邦崴古茶树”的诞生,论证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茶树是“野生型与栽培型间的过渡类型”。至此,世界茶叶的祖国,原产地中心地带的云南有了野生型的巴达茶树王,栽培型的南糯山茶树王,过渡型的邦崴茶树王,如此三王并存云南,其深远意义及价值,学术界自有评说。本文拟就上述类型的划分及由此面引起的有关问题作些探索,一孔之见,还望茶学界同仁不吝指教。

一、关于茶树的野生型、栽培型及过渡型

茶树起源于中国,具体而言应是中国的西南部,这是国内外茶学界的基本共识。至于涉及茶树的野生型,栽培型及过渡类型的研究与划分,实际上属于“植物分类学”与“作物起源与进化”的研究范畴,而后者是新兴的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枝,它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登上大学讲坛的历史还十分短暂。

茶树的野生型,即是指在一定地区经长期自然选择所保留下来的茶树类型.自然选择是生物界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现象,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解释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由于自然选择是自然界通过生存斗争方式进行,保留的主要是对生物体本身有益的变异,没有人为活动的参与,没有明确的目标、计划性,故进程是十分缓慢的,自然界一个新物种的产生往往需要数万年,甚至数十万年的时间。同其它栽培作物一样,具有形形色色栽培品种的茶树,也是在某一历史年代,由起源于某一地区的原始野生种栽培驯化而来的。而这种“原种”据考证起源于距今6000万年到4000万年”,早巳不复存在,至多只能以遗体化石的形式保存在地层中。高大的乔木能形成化石留存本已不易,发现它则更是机会极少。然而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这一原种的后代,经受自然选择,不断演化,衍生、特化,造就了今天茶组植物43个种7个变种或订正归并虚的12个种6个变种,其中除栽培品种所隶属的茶种外,其余则是我们称之为人们未利用或甚少利用的茶树野生型。值得指出的是:根据进化的不可逆性,现存的进化的生物不可能恢复其原始祖先的形状,即便将它重新置于其祖先所处的环境。在进化过程中已灭绝的生物将永不再现。这使人不难理解为什么印度阿萨姆曾一度认为是野生的茶树难掩其本来面目,而南糯山的茶树王亦应是栽培型,因为它们业已进化,不可能返祖(生物中甚至人类,返祖现象偶有出现,但不是主流,系个别)。同时,对于那些初步定为野生型或其它类型的“茶树王”级的珍稀茶树,由于实际上尚未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确应妥善保护,否则一旦死亡,难以再现。

同茶树的野生型相对的是茶树的栽培型,如果说野生型是自然选择的产物,那栽培型则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产物。人工选择指通过人类不断选择培育,创造生物新类型的过程。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工选择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选择那些符合人类需要的个体或性状,并使这些有益变异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且由于目标明确、计划性强,比自然选择的效率高得多。人工选择的参与,野生植物的栽培驯化,地区之间的相互引种、选育,使得当今世界栽培作物品种纷繁、丰富多彩。根据栽培植物起源历史,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古老的栽培型植物、二是较早出现的、三是近百年来人工选育的”。茶树是属于古老的栽培植物。人类原始农业的出现大约距今一万多年,茶树的利用经历了食用、药用,饮用等阶段。有据可查的西汉王褒《僮约》是茶叶作为商品的见证。由野生茶树的采集到人工栽培,由个体的自给自足到形成商品,需要一段较为漫长的年代。但栽培型茶树到底自何时起,茶树由野生到栽培利用,本身是一个渐变过程,很难说有明确的划分界限,即便有,亦无据可查,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既然栽培茶树是由原始的野生型进化而来,这进化包含茶树由低极到高极,由简单到复杂、类型由少到多、逐渐演变向前发展的过程。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既具野生型特征又具栽培特征的茶树类型——过渡类型是顺理成章的。起源于4000万年前的茶树原始野生种。经历造山运动的升降沉浮,第四纪冰川的侵袭驱赶,寒来暑往气候变迁等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不断地演变发展。因此从进化的角度看(原始类群的含义有一部分是时间问题,即出现先后顺序,有一部分是这个类群离开它的祖先有多远的问题。这里主要从时间角度),同属野生型的茶树,应该划分出早期出现的原始的野生型和后期产生的进化的野生型,尽管这方面研究有待深入且欠缺具有说服力的化石证据。人类对茶树的利用最初是由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野生采集开始,这种从古到今的采集并非人工选择,虽然它对栽培作物起源具有重要意义,栽培作物的产生是人类有意识、有计划将野生植物置于一定栽培环境条件下进行多代选择和培育的结果。根据目前研究资料可以说明,栽培型茶树至少应有数千年的历史,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新型栽培品种的诞生需时更短,栽培型仍在高速进化,栽培型包括原始的栽培型和进化的栽培型不容置疑。

显然,介于野生型和栽培型之间的过渡型,从进化角度看,它应是较进化的野生型和较原始的栽培型的综合。

云南古树茶、野生茶与台地茶的区别 配合口准确判断


茶树属于常绿木本植物,实生苗多为乔木。乌龙茶、绿茶等制程为求定性、量产,所使用栽培茶园多数为灌木,是以扦插无性繁殖,目的在于栽种管理、稳定茶性、不会有变异品种导致香气和口感的差异。

图为台地茶

20世纪60年代前,普洱茶品制作均以栽培野生、实生苗野放为主。20世纪70年代开始则以实生苗矮乔木茶园管理,1985年计划经济结束,云南也开始大量培植良种茶,无性生殖培育云抗系列品种。20世纪90年代末期,市场又重新关注原生态的栽培野生茶。社会文化与历史背景实质影响观念与经济发展,在普洱茶历史上可以深切体会。

从茶树的生长形态区分:在生长环境与品种上,略可分为野生型和栽培型。

野生型

多为乔木,树姿高挺,树高3米以上。茶叶因种生容易变异,在同一茶种中,常有多达四、五种变异茶种。嫩叶无毛或者少毛,叶缘有稀钝齿或者无齿,半展未开之三级芽叶长5-8cm,成叶长可达10-20cm。叶片革质肥厚,不易捻成条索,毛茶颜色多呈墨绿色。主副叶脉特别粗壮而明显野生型茶树通常生存于杂树丛林中,密度不大散生。目前所了解的分布区域在思茅提示现在的思茅现改称普洱)北部、临沧中部、西双版纳的南部、保山怒江流域的两侧等地。

茶性滑柔而质重,香气低沉而特异,口感刺激性很低,但水甜回甘持久且稳定。因此叶质过于肥厚而且革质化,杀青时常以水煮或者洒大量的水焖炒,若处理不当易导致酸化水薄。

许多野生型茶青苦而不化,当地少数民族称之为苦茶,容易导致轻微中毒或者是腹泻,以中医学立场,野生型茶茶性过寒,并不适合正常人长时间饮用;以目前调查的结果,野生型茶能适合做茶品者反而较少。加上茶树过于高大,采摘不易,当地居民常将茶树砍倒以采鲜叶,为保护茶树林,政府已经明令禁止制作与采摘。

栽培型

以乔木、矮乔木居多,树枝多开展或者是半开展,树高1.5-3米。因有人工管理,茶叶因种生有时产生变异较少,在同一茶区中,约有二、三种变异茶种。嫩叶多银毫,叶缘较野生型细而锐齿,亦无锯齿状况。半展未开之三级芽3-5厘米,成叶长达6-15厘米。叶身较乔木薄,毛茶颜色多呈深绿色或者黄绿色。主副叶脉都十分明显。

栽培型茶树为先民所栽种,茶树较为密集、较有规律种植。目前较老的古茶树区以景迈、困鹿、南糯、版纳的古六大茶山等茶区较为出名,思茅(现改称普洱)中北部地区的镇沅、景东、景谷,临沧中南部双江勐库、永德等地也陆续发现古茶区。早期先民所培育种植茶种很明确,以云南特有原始之中小叶种茶居多,比如景迈、倚邦、莽枝、南糯等都有大量的原始中小叶种茶存在,其特点是香甜而韵深是其特色。

栽培型野生茶茶性较之野生型强烈而质地相当,香气较扬,口感较野生型水略薄而刚烈。但是,当地茶农所认为的栽培型野生茶,许多为民国初年以后或者是1950年代种植而后野放的老式茶园,甚至有些是1970-1985年的实生苗群体种。

台地茶

在树龄、管理形态与实生苗与否上比较,可分为野放茶和茶园茶。

野放茶

野放茶

早年云南许多晒青茶来源多是野放茶,为茶园经过栽种后很少有人管理,不施用人工化肥和农药,只是稍做锄草和翻土整理。多数茶龄在五六十年以上,至少是1985年以前栽种。树高约为1.5-2.0米。茶种因种生而稍有变异,叶质肥厚、色泽较深,香气口感介于栽培型野生茶和茶园茶之间。

野放茶的特性,只要是在其兼具野生茶和茶园茶的优点。香气较茶园茶沉稳,但比野生茶高扬。汤质不像野生茶那样的水软与韵广,但较茶园茶甜而绵。喉韵虽不如野生茶内敛,但口感更具全面性。

茶园茶

云南当地学者及制茶界所认为的好茶种,就是茶叶中内含物质含量高。这与台湾市场以香气口感评鉴其茶质优劣方式不同。目前以勐海大叶茶,景谷大白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云选9号、云瑰、矮丰等作为主要推广种植的普洱茶种。一般灌木台地茶园,芽体肥壮多银毫,半展未开的三级芽叶2-3毫米,成叶达5-10毫米。叶缘齿细锐而密,叶身薄、叶脉不明显。毛茶多呈浅绿色、黄绿色。越是原始的茶种叶脉越明显,茶质也较重。相对于前二者,茶园茶的茶性最烈,茶质则多数较薄,香气最扬,口感刺激性也最强,回甘快却留存较短,水薄甜而较稳定。以现在云南学术界和业界所认同的茶种改良,朝向香扬而水清甜的趋势十分明显。

口感区别

口感区别

在同一产区与制程条件下,野生茶津出物与多酚类物质比台地茶高,口感也较为宽广,滑润、刺激性低。基本上区分茶树年龄,是以香气口感最为准确。外观辨别能达到50%左右的准确性,配合口感就能较准确的判断。

野生型刺激性最低,香型最宽广、特异、韵最深、汤质最柔,口腔刺激对应点在舌面后段与上颚后段。栽培型香气清新、略带刺激性、韵深,口感对应点在舌面中后段与两颊。野放茶刺激性强、口感对应点在舌面中段和上颚中段,茶园茶刺激性最强,汤质最薄,口感对应点在舌面前段。

综上所述后得出:茶树龄越大刺激性越低,汤质越柔、香型越宽广、对应点越往后往下、茶气越强。茶树龄越小刺激性越强、汤质越烈、越薄、香气集中在舌面上下、口腔对应点越往前、茶气越弱。

茶树属于常绿木本植物,实生苗多为乔木。乌龙茶、绿茶等制程为求定性、量产,所使用栽培茶园多数为灌木,是以扦插无性繁殖,目的在于栽种管理、稳定茶性、不会有变异品种导致香气和口感的差异。

20世纪60年代前,普洱茶品制作均以栽培野生、实生苗野放为主。20世纪70年代开始则以实生苗矮乔木茶园管理,1985年计划经济结束,云南也开始大量培植良种茶,无性生殖培育云抗系列品种。20世纪90年代末期,市场又重新关注原生态的栽培野生茶。社会文化与历史背景实质影响观念与经济发展,在普洱茶历史上可以深切体会。

野生茶与栽培茶对比


左野生茶[栽培]右茶园茶[野放]

野生茶与栽培茶 顾名思义,“野生茶”是从非人工栽培的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幼嫩芽叶(茶青),经加工制成的成品或半成品。相应的,在人为培养种植的茶树上采摘幼嫩芽叶(茶青)加工成的成品或半成品,称为“茶”。野生茶和栽培茶,是对茶树种性特征和不同生育环境的表述。“野生茶”可以被人工驯化变成“栽培化”,栽培茶也能丢荒、荒芜而变为“野生茶”。

左野生茶[栽培]右茶园茶[野放]之叶底之一

左野生茶[栽培]右茶园茶[野放]之叶底之二

茶树在人类栽培利用前,都是“野生”(自然生长)的。野生茶形成的原因有二:一是“原始野生茶”在自然繁衍过程中,范围不断扩大,并产生新的变异体,这类茶树较多保留了原始茶树的形状。野生茶可能是野茶(即“种性野”),也可能是栽培型的茶。二是早年为人工栽培,后被荒芜的“荒野茶”,这类茶大多是地方性很强的“地方性”(特产)品种,多生长在人类活动区域内,它的种性并不是“野”的。野茶不是茶,不是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所饮用的“茶”。这需要从茶树分类学角度加以理解和诠释。

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饮用的“茶”,在植物分类学里,被列为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茶亚属、茶组、茶系。茶组被统一命名为“Camelliaslnensis(L)OKtze’’,为全世界所采纳。茶组里有17个茶种,目前世界各国栽培利用的“茶”,是茶组里的一个“种”,其染体多为二倍体(2n=30)。其余茶组植物,大多处于野生状态,虽也有被采摘利用的,但染色体多为单倍体(n=15)。因此,科学意义上的“野茶”,是分类学里“茶系”以外的“茶组”植物的总称,它们不是人类广泛利用和饮用的“茶”。由于严格意义上的“野茶”和目前广泛栽培的茶树不是同一类茶系植物,能否饮用,需待进一步的科学验证。

分不清传统滇红、古树滇红、古树晒红、野生晒红?


你一定听过滇红茶,但你却不知道它有怎样丰富的经历;你或多或少喝过滇红,但却不知道它有着自己的神秘面纱;你也许听过晒红、古树晒红、野生晒红,但还是有些疑惑。

传统滇红

1938年以前,云南是没有红茶的制作和销售的。红茶在云南的正统历史正在开始于1938秋。

1938年,中国茶叶公司派专员郑鹤春、技师冯绍裘来云南调查茶叶产销情况,并于11月初到达凤庆。随后奉命筹建凤庆茶厂(当时的称呼是顺宁实验茶厂)。

在冯老的努力下,1939年便成功试制了第一批工夫红茶16、7吨。到1941年,3年时间里,凤庆茶厂已经生产了110吨红茶。

冯老初始将生产的红茶命名为“云红”,因为其它红茶如“祁红、湖红、川红”等,都以地名命名。滇红正式作为云南红茶的名称是在1940年,随后“滇红”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滇红最初是以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为外销和内销,称之为传统滇红。但红碎茶的出现时间较工夫红茶晚一些,最早是在勐海生产。

随后中茶茶厂、勐海茶厂、凤庆茶厂开始试制红碎茶。红碎茶也成为滇红茶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滇红的制作工艺包括: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红碎茶在此工艺上多了一道切碎的工序。

古树滇红、古树晒红、野生晒红

茶叶市场的不断变革,消费需求的不断多元化,从1939年滇红试制成功后,到现在滇红历经了多次变革。

传统滇红的时代是以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为主,随着需求的不断更新,滇红开始创新;到现在伴随着古树红、野生红、晒红等的出现,滇红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晒红顾名思义是经阳光晾晒后的红茶。在传统的烘干技术上加以创新,使茶叶在阳光下具有了自然的茶香。

晒红有的人说是借鉴了普洱茶的晒青,觉得不无道理。普洱茶大热,一度成为云南茶品的代名词。

而此时的滇红开始了闭门造车,不再进行外销,只实行内销。但因为普洱茶的势头太大,喝滇红的消费者不断减少,滇红也就进入了一个暂时的休养生息阶段。

当普洱茶大热后,竖起了时间对普洱茶重要作用这面大旗。原料的优质,如古树、生态环境佳的茶树;从鲜叶到晒青毛茶这一过程中对茶叶中内含物质的较好保存;制成茶品后放置于良好的仓储环境中,令茶品自然转化。

于是新时代的滇红也开始尝试走普洱茶的这条路,随之而来的便是从原料上把控后,有了古树红茶、野生红茶;然后再从制茶工艺上进行创新,有了晒红。

四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

传统滇红、古树晒红、古树滇红、野生晒红,都是取云南境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在滇红茶的范畴内。

不同:

传统滇红:既有工夫红茶也有红碎茶,所包含的茶叶原料较为丰富。有特级秀挺的纯芽尖,也有一芽一叶的,也有一芽一叶切碎的。

古树滇红:以茶树年龄在百年以上的鲜叶为原料,经过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干这些制茶工艺,而制成的滇红茶。

古树滇红可称为工夫红茶,属于传统滇红的范畴。

古树晒红:以茶树年龄在百年以上的鲜叶为原料,经过采摘、萎凋、揉捻、发酵、阳光晾晒,制茶工艺制成古树晒红。

古树晒红在毛茶干燥的环节,采用阳光晾晒,较大的保留了茶叶中活性酶,能够让其在后期进行自然转化。所以古树晒红的存期也就较传统滇红要长。

野生晒红:野生晒红和古树晒红都从原料上沿袭了普洱茶的选料方式。野生晒红既强调红茶原料又强调了制茶工艺。

而在其基础上,不断创新的滇红也有着时代意义。古树滇红、古树晒红、野生晒红,依旧是滇红茶,只是不再是传统的形式,而是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出现。原料创新,制茶技术创新,都给滇红茶带来新的发展变化。

云南古树普洱茶的优势


在一个连等红灯、候电梯都会不耐烦的浮躁时代,能想到什么来安抚这不安的心呢?阅读、旅游、电影、游戏、酒精、咖啡还是一杯茶呢。

选择前面的人应该占比很大,毕竟一杯茶好似过于厚重。以现在这个以中青年为主要潮流的社会,喝茶好似有过于装X的嫌疑。但毕竟中国有着千年历史文明,随着国学的兴起,生活水平和品质的提高,对于品质健康生活的追求,让越来越多的人将茶融入自己的生活。

普洱茶作为中国茶叶的后起之秀,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喜爱。我相信如果要问一个普洱茶爱好者喜爱它的缘由,这不是简单一两句便可以表达的。普洱茶的一山一味和越陈越香,追本溯源,其实也不复杂。我们喝的,着迷的其实是云南这方水土的真性和灵美。那今天我们就从单纯的一棵树,一方水土来了解云南古树普洱的魅力和价值。

环境优势

地理: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西起横断山脉,在地球几亿年的地址变迁中受板块挤压抬升为高原。这也为云贵高原保留下了历史悠久且珍贵独特的地质资源。这些地质资源都成为古树茶生长的土壤,其中稀少的微量元素通过百年生长的古树茶,从地层深处吸取到茶树本身。

云南有着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的美誉,西双版纳便是这王国中璀璨的绿宝石。这里远离工业污染源,放眼皆是满满的绿色,加之当地各个民族对于自然的敬仰和敬畏使得西双版纳的生态环境保持的很好,保证了古树茶的绿色、有机、无污染。

生态优势

版纳的古树茶都是生长在深山之中,有的还是生长于原始森林中,远离人类居住区。茶林混生开放式的生态环境,和少数民族放养的生产模式,使得版纳的古树茶是正在生长天然的自然之物。这是其他茶类很难比拟的生长环境和品质保证。

1、云南茶树悠久的驯化,种植历史,使得云南保留下生长历史悠久的茶树,历经几百年的自然生长,在各类茶叶中是非常罕见的。

2、因为云南古树茶优良的生长环境和悠久的生长历史,为云南古树茶口感的丰富性和层次性提供了可能性。

3、云南古树茶的环境、树龄、和普洱茶传统的制作工艺,使得普洱茶茶叶极长的生命周期,并在时光中不断的陈化、变化。云南古树普洱茶,是一种时光的艺术。

树种优势

云南是世界茶源,拥有最古老、最原始的茶树。是天然的有性繁殖的树种,拥有最原始的茶树基因。

云南的茶树树龄大,根系发达能够吸取地质层中的有益矿物质,这是日常饮食中很难获取的微量元素。

工艺优势

云南地域偏远,工艺各方面还是以传统自然工艺为主。从生产到加工,更多的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手工、传统、自然的方式来生产和加工。这就极大的保留了茶叶中的有益成分,最大限度的降低人力对于茶叶的干扰,让茶品更加天然、自然。

当然,一山一味,一人一山,普洱茶的丰富在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碰撞都会产生独一无二的化学反应。独一无二的云南,神奇美丽的西双版纳,那些历经百年时光的古茶树,遇上如此独特的你。期待每一场遇见....

野生茶、台地茶、乔木茶、古树茶,都指的是什么?


野生茶、台地茶、乔木茶、古树茶这四种茶怎么区分?

台地茶

指那些成片种植、人工矮化、精工管理的现代茶园茶。首先野生茶大多较原始,嫰叶无毛或少毛;其次,野生茶毛茶大多为墨绿色;第三,野生茶大多带有浓重的野生茶特有的腥味。这三点是它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和栽培型茶最重要的区别。但也可能因密植而虫害略多。台地茶苦涩味比较重,香气高锐,口感刺激性强。

乔木茶

是指原料采用树形高大、乔木形状的大叶种茶树产的鲜叶制作的普洱茶。乔木型茶树要么是古茶树,要么是野生茶,茶农要攀爬上树去采摘。乔木古树茶苦涩味较低,汤色醇厚,回甘好,耐储存,口感协调,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好的滋味。

古茶树

指那些由古人栽培的前人人工优化或选育的茶树,现在往往指那些不打药、不施肥、不锄草、不修剪的野放茶树。古茶园里的古茶树因为不施化肥农药,所处深山老林又没有工业污染,因而鲜叶制作的普洱茶备受推崇。而历史上,因为古茶园产量偏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些曾被荒芜遗弃,现在人们认识到它的宝贵价值,这些曾被荒芜的茶园已经身价倍增。

野生茶

大自然中物种自然演化生成的茶树品种,它是人工品种的始祖,也是我们对茶树进行分类的基础和样本。云南野生茶品种极其丰富,全世界现已发现的茶组植物共有47个种、3个变种,云南就有35个种、3个变种。这35个种、3个变种里既有大叶种茶,也有中小叶种茶,包括野生型和过渡型。

未经驯化的野生茶树有一些并不适合人类饮用,可能会有中毒风险。一些不明白的厂商,对野生茶和古树茶的认识混淆,既坑蒙了消费者,也损害了行业环境。

古树茶“公地悲剧”,丧钟为谁而鸣!云南古树茶多吗?


我是小小发酵师,这个世界缺什么都不缺悲剧,喜剧可以变成悲剧,悲剧转化成喜剧就比较困难,因为“毁灭永远比建设来的容易”,古树茶就上演着这一幕悲剧,公地悲剧!

所谓“公地悲剧”是指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毫无疑问,古树茶简直就是如上阐述的鲜活例子。

古树茶一般都会所有权人,这片属于我,那片属于你,总体而来就是公有了,原料不仅可以公用,山头村寨名称也可以用,你可以做老班章,我可以搞冰岛,反正不用白不用,有没有冰岛无所谓,搞点相似的就行,老班章吗,好的用老曼峨,次的布朗山的台地就行,易武吗,江城思茅那边的料随便挑几个地方都可以,使劲用,榨干每一个山头的每一分价值,冒充伪劣无所谓,9块9包邮脸不红心不跳,反正名声不是我的,名誉不是我的,用死为止。

茶农基本也不长心,什么不会保护,政府不好好培训都是假的。白花花的票子放在你的面前,你不卖,别人会卖,同样的古树茶数量,别人卖的多,你卖的少,那说不过去,隔壁老王挣钱多了盖三楼,你只能盖二楼,老婆要买首饰,孩子要上实验班,那绝对是能赚多少赚多少,不要奇怪古树过渡采摘,营养不良,又打化肥又上农药,甚至成片死亡的,是你也会这么干的,无关乎人性无关乎道德,只关乎利益,马克思说的好,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这种状况在逐步恶化,其实这很好解决,明确界定古树以及山头名称的产权就行,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全部属于同一主体,可以将其赋予个人、机构、企业,这样才可以激发产权所有人保护古树茶的积极性,贺开古茶山被六大茶山承包就是不错的例子,陈升签约老班章更是经典的案例,虽然合同执行的打了点折扣。

不过中国人向来是不见棺材不掉泪,不撞南墙不回头,古树茶的保护现在仍然非常滞后,尽管形势已经不容客观,但有人就是悠哉悠哉,胜似闲庭信步。我们可以预见“公地悲剧”只会一悲到底,绝不会半悲而废,最后会变成废地,死地,不远的未来必定会有山头古树轰然倒下,附属于他的村寨也会臭名昭著,是谁不得而知,只有血淋淋的尸体倒在面前我们才会反思,所以不要觉得丧钟为谁而鸣,丧钟就是为你而鸣!

如何区分野生、古树、大树、小树普洱茶?


如何区分古茶树、大树、小树以及台树吗?

野生茶

原始雨林中野生的古茶树,一般胸径50cm、胸围160cm、树高15m以上、树龄千年以上,极其稀有。叶大、粗壮、叶脉鼓出,叶缘锯齿深,叶脉9—16对之间,与现代茶园栽种的大叶种叶脉(6—9对之间)完全不同。持嫩度高,一芽两叶,一般重0.5—1g,是一般古树茶的三倍重。所制晒青绿茶,汤色绿黄,香气清爽,略带野生茶特有的腥味,与栽培型茶树香气截然不同,水溶性果胶丰富,几乎无苦涩味,满口润甜,回甘极其绵长持久。

大茶树

滇南茶区的少数民族茶农,把树高5m以上,难以采摘的栽培型古茶树叫做大茶树,大茶树一般都是该茶园树龄最老的几棵或是最大的茶树王。一般情况下,大茶树胸径30—50cm,胸围100—160cm,树高5—15m左右,树龄多在500—1000年之间。用大茶树嫩芽做的晒青绿茶叫做大树茶。就品饮经验而言,茶树树龄越大,生态环境越好,口感就越协调,水溶性果胶、树脂含量就越高,口感就越温润。

古树茶

大多胸径在10—35cm,胸围35—110cm,树高3—6m,树龄多在三四百年。由于地表植物未被除去,所以茶园生态良好,尽管树龄很大,但茶树未见衰老迹象。所制晒青绿茶,芽叶粗壮,多数叶脉9~16对之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微苦微涩,苦涩感在口腔内停留时间很短,大约几秒钟。

生态茶

大多胸径在10—25cm,胸围35—80cm,树高2.5—4.5m,树龄多在一二百年。由于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采摘频繁,很多生态古茶树有衰老迹象。所制晒青绿茶,芽叶粗壮,多数叶脉在9—16对之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弱苦弱涩,苦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短,大约十几秒钟,与树龄更大一些的原生态古树茶较难区分。

老树茶

种植于1912—1949民国年间,多数茶树胸径在5—15cm,胸围15—50cm,树高1.5—3m,树龄60—100年,不够100年。所制晒青绿茶,芽叶较为粗壮,多数叶脉9—16对之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有点苦涩,苦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不长,大约几十秒钟,与古树茶有些难于区分。

小茶树

1949—1976年间种植的茶树,树龄35—60年之间,多数植株树高80—120cm,每亩约1500—2000株。所制晒青绿茶,芽叶不甚粗壮,苦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长,口感的协调性比台地茶好,比古树茶差。

台地茶

1976年以后,条列式密植的扦插苗无性系茶树,多数植株树高60—90cm,每亩约2000—3000株。所制晒青绿茶,由于施用化肥和密植,产量大,生长周期快,强苦强涩,并且苦涩味在口腔中久久不褪,与古树茶口感差别巨大。

云南滇红古树红泡法 2020云南滇红古树红泡法


云南滇红古树红泡法没有普洱茶那么复杂,只需要把握好水温和投茶量,水温在85度左右,投茶量5克即可。

1、首先准备:中号白瓷盖碗、烧水壶、公道杯、品茗杯、滤网、电子称;

2、水温:凤庆古树红茶,原料精选制凤庆大叶种古树春茶,采摘鲜嫩,世界滇红之乡。在冲泡时若是泡茶的水温度太高会激发出苦涩和酸感。故以82℃——85℃水温为佳。若是水温过高,可将沸水倒入干净的公道杯中冷却到敢用手握住杯身五六秒左右,即可用于冲泡。

3、温杯:将沸水倒入中号白瓷盖碗和公道杯、品茗杯中洗一遍倒出;

4、投茶:用电子称称取红茶5克,投入中号白瓷盖碗中;也可根据个人口感浓淡增加或者减少投茶量。

5、洗茶:洗茶一次,将烧好的水倒入盖碗中立刻出汤,即入即出。

6、冲泡:将82℃——85℃的水沿盖碗壁均匀缓慢注入,避免水直接冲在茶叶上;

7、出汤:品质较好的红茶一般可泡十泡以上。这款红茶十泡以上都还是很稳定,前五泡即入即出。从第六泡开始稍作停顿,往后每泡逐次增加时间5——10秒,至第十泡可延长至30秒。茶汤依然清甜自然清香,温润如春。

8、分茶:把茶汤倒入品茗杯中即可饮用。

云南滇红古树红的鉴别

有别于市面上的滇红,在于其原料是取自云南上百年的古树,而这些古树通常都是用来生产极具收藏价值的古树生普洱茶的原料。

古树滇红,不同季节差别很大。看颜色看条形,秋茶最好,秋茶金黄、金毫特显,外观颜色整体会亮,香气重;而春茶外观整体发黑发乌、金毫不显,香气偏沉,但内涵物质高。另外,秋茶比春茶的芽毫要多,要黄。

可以从茶毫来分辨:古树茶的毫,一定会细小,又细又小,并且不是直的。台地茶的毫芽比古树多而且粗壮直,因为化肥等因素确保其短时间“成才”。纯台地茶芽做成的滇红,发酵后一定是金黄的,俗称滇红金芽。可以概括的讲,基本上满眼金灿灿的滇红一定不是古树滇红,即使古树滇红秋茶也是黄黑茶芽相间的。

广西千年野生古树茶“祭茶”盛典引狂欢


近日,广西百色隆林彝族举办了一场2017年千彝古茶·隆林千年野生古树茶开采祭茶活动,呼吁保护野生古树茶资源,弘扬了彝人爱茶、护茶、喝茶的传统文化,带动当地茶业经济发展与茶农增收。

祭茶仪式

相传一千多年前,为了躲避战乱,彝人首领率部族翻越金钟山脉至斗烘坡,劳苦疲惫间,忽在山林发现一株叶茂芽粗的茶树,众人取芽嚼之顿感精力旺盛,便将这棵神树郑重保护,虔诚相信只要人树相依就能长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有朋自远方来,这样一场古老的祈福仪式过后,静下心来煮上一壶野生古树茶迎客会友。茶友们聆听着悦耳的古筝乐,探讨野生古树茶的独特茶道。彝族人民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将礼仪之邦的待客之道贯穿其中。千彝古茶的蛋白质、果胶物质、氨基酸均高于普通茶叶,更有高纯度的茶黄素保证了茶汤鲜亮,高含量的茶多酚赋予茶汤久放不坏的卓越品质,经常饮用对保健身心、抗氧化衰老和延年益寿大有益处。

主办方负责人介绍本次活动

在喜庆的日子里,长桌宴是彝族人用来款待远方贵客的一种方式。傍晚,彝族村民们用自家的黑山羊、山猪等原材料制作出一道道特色的家乡美食,为每一位宾客倒上了自家酿制的米酒,全体宾客端起酒杯唱起激昂的祝酒歌,尽显宾主尽欢的欢乐氛围。

火把节/篝火晚会

酒足饭饱过后,便是独具彝族风情的火把节。众人穿上彝族民族服装,携手环绕着熊熊篝火,在广阔的大山脚下载歌载舞一路欢声笑语。最让人措手不及的抹黑脸仪式则是彝族人民对远方宾客的诚挚祝福。

东盟旗袍总会百色分会的曾会长这次带领了十几位协会成员共同参与活动。她认为茶文化与旗袍文化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今后努力将两种文化进行结合起来让它们更能发挥光彩。

还有来自南宁的陆老师约上十几位茶艺爱好者一同前往,在采访中她提到:第一次接触这种有意义的祭茶民俗活动,感受到了彝族人民的热情好客,通过此活动起到纽带的作用,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本次旅行茶友们收获颇丰不虚此行。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018305.html

上一篇:专家教你黑茶储存的方法

下一篇:靖安白茶简介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