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没喝,竟能判断茶叶品质?一杯茶泡好,直接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杯有香味的,有颜色的茶汤。对于广大的喝茶人来说,可能是直接拿起就喝了。但对于专业的茶艺师、评茶师来说,他们会用两三秒的时间,快速观察一下,然后拿起杯子闻一闻,心里就有数了。通常来说,茶汤的颜色第一可以帮助我们判别浓淡,第二可以告诉我们是什么风格。
淡浓
浓淡是最容易的,我们天生就可以从颜色的深浅,来告诉自己这杯茶大概的浓度。但更高水平的,会看出它大概的发酵度,一般茶汤颜色的规律是:绿→黄→红→红褐,发酵度低发酵度高偏绿的茶,比如绿茶和清香型铁观音、台湾高山茶,一般发酵度低,很清爽自然,爽口甘甜。偏红的茶,比如红茶、老白茶,一般发酵度高,走向温和醇厚的风格。
加上细嗅茶香,这款茶的类别、可能的口感等初步印象就有了。后面入口品尝,也就对它的全面形象有了基本的构建。
是明亮还是暗沉?
这一点会比较微妙,我们上面说的茶汤的颜色,其实是茶叶内含的天然色素表现出来的,这和茶叶制作的工艺有很大关系。
如果一些比较明亮颜色的物质多,比如叶绿素b、茶红素、茶黄素,茶汤无论是什么颜色,看起来都会很鲜艳。
但反之暗色物质多,比如茶褐素,茶汤看起来就会很暗沉,这是一种工艺的缺陷。
是清澈还是浑浊?
我们看到清澈的湖水,心情都会变好,可是看到一滩浑浊的水可能就不会了。
对茶来说,一般以清澈为好,这样视觉效果也会赏心悦目,但有两种情况除外。
第一,茶叶较嫩,茶毫多
比如绿茶中的碧螺春,白茶中的白毫银针,都因为采摘的是细嫩的茶芽。茶芽上的毫毛一般会比较多,这是氨基酸含量高,滋味鲜爽的表现。
但茶毫在冲泡的时候会在热水的激荡下,脱落到茶汤里,看起来好像略有浑浊,其实是正常的现象。
第二,是冷后浑现象
茶里的茶多酚和咖啡碱会溶于热水,但温度下降之后会凝结成絮状的沉淀。对健康无碍,如果温度升高则会恢复原状。
想必看到这里,茶友们会惊讶一杯普普通通的茶,竟然蕴含这么多细节。也正是在这些细节上努力做好,一款茶才会成为大家钟爱的好茶哦。
也许你还没有完全记得这些评判的标准,但喝茶时只要多几秒钟观察,可能会收获茶里更多有趣的现象。
在专业领域,我们会从5个角度评价茶的品质:外观、汤色、香气、滋味、叶底。
而日常喝茶无需这么多繁琐步骤,但多懂一些茶知识,你会喝的更明白。
人们常以为茶叶品质是由茶叶的色泽、香气、滋味决定的,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极其容易被忽略的因素,那就是——茶叶形状。
我国茶类众多,品种花色丰富多彩,茶叶形状绚丽多姿,多数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既可品饮,又可欣赏。
叶底形状种类也较多,有的似花朵形,有的具有完整的叶片等,茶叶形状是人们看得见又摸得着的,既可区别花色品种,又可区分等级,因而也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项目。
茶叶形状与鲜叶及制茶有关。鲜叶经过适当的加工工艺,采用不同的成形技术,通过干燥后使外形得以固定。因此,茶叶的形状主要由制茶工艺所决定。
各种茶叶都有特定的外形特征,有的像银针、有的像瓜子片、有的像圆珠、有的像雀舌;有的叶片松泡、有的叶片紧结,炒青茶的叶片则紧结、条直。
那茶叶外形和茶叶品质有什么关系呢?
外形观察法:
条索明亮,大小、粗细、长短均匀者为上品;
条索枯暗、外形不整,甚至有茶梗、茶籽者为下品。
细实、芽头多、锋苗锐利的茶叶嫩度高;
粗松、老叶多、叶肪隆起的茶叶嫩度低。
扁形茶以平扁光滑者为好,粗、枯、短者为次;
条形茶以条索紧细、圆直、匀齐者为好,粗糙、扭曲、短碎者为次;
颗粒茶以圆满结实者为好,松散块者为次。
茶叶形状通常所指的是干茶形状,但是严格来说,茶叶形状不仅是指干茶的形状,还包含着叶底形状。
叶底,是茶叶品评的一种常用术语,亦称茶渣,即指干茶经开水冲泡后所展开的叶片。
将泡过的茶叶倒入叶底盘或杯盖中,并将叶底拌匀铺开,也可将泡过的茶叶倒入漂盘中,将清水漂叶进行观察。
茶叶的好坏优劣能从叶底上清楚辨明,首先要看叶片是否舒展,其次观察叶底整碎度、弹性、净度、花杂度,不同茶叶的叶底颜色有不同的标准。
六大茶类叶底标准
红茶:叶底的色泽,以红艳明亮为上,暗杂为下,叶底的嫩度,以柔软匀整为上,粗硬花杂为下。红碎茶的叶底着重红亮度,而嫩度相当即可。
绿茶:以翠绿而明亮的细嫩鲜叶为佳,在叶底背面有白色毫毛。
青茶:其叶底应是绿叶镶红边,即叶脉和叶缘部分为红色,其余部分为绿色。因此以叶边带红而明亮者为上品。
黄茶:叶底黄里泛白,叶质嫩度好,明亮度好,用手捻动不碎,柔韧性好为佳。
白茶:叶底嫩度高,匀整毫多为佳,色泽以鲜亮为好,色暗、花杂多则劣。
黑茶:黑茶叶底青褐、黄褐或黑褐,大叶种黑茶叶底有油光,对光叶脉清晰可见。茯砖茶叶底色较深,大体为黑褐或黄褐。
学茶路漫漫,令一众茶友上下求索依然不得其法,白白交了不少学费。茶友在选茶购茶的时候,自然需要察其外观、品其滋味,如果说从茶叶的品质完全无法判断其品质未免过于绝对,但仅仅想要通过外观来判断茶叶的好坏,看走眼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我们常常说看干茶外观,条索一定要紧结肥壮,芽毫毕显。其实云南有大树、古树、小树和台地,并且还有很多八十年代后改良的茶叶,比如云抗十号、云抗十四号,它们显芽、显毫。如果做成干毛茶,它的外表极其好看,但是它们和茶叶的内质有天壤之别。
有时候听人说:“我喝的茶叶泡完后条索非常完整,那款茶叶泡完后条索比较烂。”出现这种状况也要分别对待,如果是散料,它的条索相对比较完整,如果是紧压茶的话,在撬茶的时候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断裂。
还有人认为,喝起来又香又甜、不苦不涩的茶就是口感、品质较好的茶,但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生物碱和茶多酚在茶树鲜叶中占有很大比重,苦味和涩味是茶汤最基础的滋味。喝茶不仅要喝它的滋味,更要体味茶叶作用于我们身体的感觉是否舒服,茶汤喝下去,嘴里是润泽还是干燥?是否有喉韵?耐泡度如何?这些才是需要我们着重关注的。
判断茶叶的品质也是如此,不要仅仅被外观所迷惑,要结合它的原料、生态、口感和存放价值综合评价,不要以偏概全。
有人曾问我,现在小青柑这么多,包装都差不多,价格却差很多,小青柑的好坏该如何辨别?我说就一句话“先看柑、再看茶、柑要新会柑,茶要古树熟”茶好不好靠的是嘴巴,柑好不好靠的是眼力跟鼻子。
《本草纲目》说柑气味甘,大寒(此处指鲜柑,晒干的陈皮性温),无毒;主治:利肠胃中热毒,利小便,治难产;并说柑“今天下以广中采者为胜”(广中即今新会)。现在是小青柑都说出自广东新会,其实广东新会的陈皮跟其他地区的陈皮区别蛮大。因为柑油含量高,所以外观比较特别,其次新会柑的香气要比其他地区更浓郁。
直接看图我们从柑果就能很直接的看出来,非新会柑的光泽是没办法与新会柑相比的,具体到品饮环节,新会柑的香气会与熟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非新会柑则会因为香气不足或是陈皮味道不够浓郁使得熟茶的味道盖过陈皮的味道,这样小青柑的口感大打折扣。
所以奸商在做非新会柑的时候,就会选择寡淡的熟茶,这样的柑普茶喝起来淡而无味。这也是为什么有的柑普茶可以卖到几十元一斤,而真正的新会柑则要数百元一斤。
还有不是所有的新会柑果都可以拿来做小青柑,那些不规则,太大或是太小的柑果都无法用来做最好的柑普茶。太小茶叶装的少,陈皮的味道过重。太大茶叶装的太多,茶的味道会盖过陈皮的味道。
所以柑果采摘下来,剔除个头不合适的,形状不规则的,剩下的才能够做出上好的柑普茶。这里面还要注意一点:工艺,晒青远比烘青味道要好。所谓欲速则不达,陈皮本身适合长时间的晾晒,烘青则会对陈皮的品质有一定影响。好了,柑果我们就先说到这,下篇就跟大家聊聊工艺与小青柑中熟茶的门道。
普通饮茶之人,购买茶叶时,一般会观看干茶的外形和色泽,闻干香判断茶叶的品质。但茶汤往往也会暴露很多信息,那如何从茶汤判断一款茶叶的好坏呢?从色、香、味、形判断,是辨别一款茶叶的好坏基本方法。
茶汤和品质的关系
之所以看茶汤就能判断茶叶的品质。是因为茶汤能反映出茶叶在原产地、制作工艺、储运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原产地生态优良,茶树长势良好,制成的茶必然清澈明亮。
制作工艺精良,没有明显加工缺陷的茶,茶汤亮度好,不会发灰发暗。储运过程把控严格的茶,较少碎末,茶汤干净透明。由此可见,茶汤是辨别茶之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那么如何通过茶汤来辨别茶叶品质呢?
观察茶汤的三要素
观察茶汤主要从色度、亮度、清澈度三个方面辨别品质。
1.色度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色。通常来说,绿茶是浅绿色,红茶是红色,白茶是杏黄,熟普是棕褐色等等,只要这个茶基本符合该茶类的基本特征,就没有问题。
2.亮度
是指茶汤颜色的亮与暗。但亮度往往容易跟颜色混淆,有的颜色看起来很亮眼,比如金黄,有的颜色看起来很暗,比如土黄。
在颜色中,除了色度,亮度也是不能忽略的因素。就如红茶,一些优质的红茶汤色十分艳丽,而低档红茶汤色却呈现暗褐,即使在阳光的照耀下却丝毫不觉得明亮。
3.清澈度
茶汤的清澈与否,肉眼就比较容易识别,但仍需注意的是判断的时候必须避免一些外界因素干扰,如茶毫、茶碎末等。
好茶的茶汤可以允许有一些茶碎末沉在杯底,但从上往下观察清澈见底。或使用玻璃公道杯,是清澈还是浑浊,从侧面看更为明显。
从茶汤角度判断,要注意两点:
1.趁热观察
茶叶泡后,放置过久,茶汤中的茶多酚与空气接触会很快氧化,导致茶汤变色和氧气结合,颜色会发生变化,因此,茶色中茶汤之色应从茶叶刚泡好后的茶汤来辨别。
2.选用白瓷碗观察
使用白瓷茶具观察汤色更佳,透明的玻璃用于欣赏茶汤是好的,但是其特性会影响茶汤的真实呈现。
扁形茶如特级龙井茶的外形描述为:扁平光滑、挺直尖削、匀整重实、洁净、嫩绿鲜润;三级龙井茶的外形描述为:扁平尚光滑、尚挺直、尚匀整、尚洁净、绿尚润。其中扁平光滑和扁平尚光是描述造形;挺直肖削和尚挺直既描述造形也描述嫩度,且挺直尖削的嫩度优于尚挺直,因为要达到尖削的水平,除了加工龙井茶的技术水平高外,还要鲜叶芽饱满,叶子呈初展水平,否则,芽瘦叶大,加工技术再好也达不到“尖削”的水平。嫩绿鲜润和绿尚润既描述色泽又描述嫩度。有植物学知识的人都知道,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期其叶子的颜色是不一样的,绿色植物新芽萌发的色泽一般都有从嫩黄→嫩绿→鲜绿→暗绿→黄绿的变化规律,因此,色泽也能反映芽叶的嫩度,嫩绿要比绿的茶叶嫩度好。同时,茶叶的油润性更能反映茶叶的嫩度,嫩度好的茶叶,油润性一定好,粗老的茶叶干枯。因此,评茶术语中可用油润、尚油润、稍枯、枯来表达嫩度。
卷曲形如特级碧螺春的外形描述为:细秀卷曲如螺、披毫、匀整洁净、隐绿鲜润;宜昌邓村绿茶王的外形描述为:细紧略卷曲、匀整洁净、翠绿鲜润;雁荡毛峰特级的外形描述为:肥壮略曲、多毫、匀整洁净、嫩绿鲜润。分析这三个茶外形术语表达的意思:它们都是卷曲形茶,卷曲的程度碧螺春大于邓村绿茶王大于雁荡毛峰;芽叶的个体雁荡毛峰大于邓村绿茶王大于碧螺春;白毫的含量碧螺春高于雁荡毛峰高于邓村绿茶王;它们的色泽不一,邓村绿茶王最绿,雁荡毛峰相对偏黄;它们的匀整度和洁净度相当。
因此,外形描述时要尽量使用合适的术语把各项因子都表达出来,特别是造型、嫩度和色泽。目前,有很多文章甚至有的标准在进行标准实物样的描述时,不写明造型,不把自己的特色描述出来,让人无法了解茶叶的风格。如某少一地方标准在描述一只较为著名的茶叶特1级的外形时只用了“细嫩显毫、色泽翠绿”这八个字,看了之后,不知这只特1级茶是长的还是圆的,让人摸不着头脑。在目前众多的名茶中,能用这八个字的茶数不胜数。
当然,在茶叶评比或在一些其它场合中,会碰到许多茶的外形非常相似,无法用术语把它们区分开,但它们之间又确实存在着差异,这时,可以用相同的术语不同的分数把它们区分开。
茶叶的好坏,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但是对于普通饮茶之人,购买茶叶时,一般只能观看干茶的外形和色泽,闻干香,使得判断茶叶的品质更加不易。
干茶的外形,主要从五个方面来看,即嫩度、条索、色泽、净度、干香。
一、茶叶的嫩度
一般嫩度好的茶叶,比较容易符合该茶叶的外形要求(“光、扁、平、直”)。但是我们不能仅从茸毛多少来判别嫩度,因为各种茶的具体要求不一样。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就算是最嫩的鲜叶,也得有一芽一叶,单纯追求采摘芽心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因为芽心的生长发育不完善,内含营养成份不全面,特别是叶绿素含量极地。
二、干茶的条索
不同的茶叶种类具有不同的外形规格,如炒青条形、珠茶圆形、龙井扁形、红碎茶颗粒形等等。一般长条形茶,看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圆形茶看颗粒的松紧、匀正、轻重、空实;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规格。
一般来说,干茶的条索紧、身骨重、圆(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说明茶叶原料嫩,做工好,品质优;而如果干茶外形松、扁(扁形茶除外)、碎,并有烟、焦味,则说明茶叶原料老,做工差,品质劣。
三、干茶的色泽
茶叶色泽与原料嫩度、加工技术有密切关系。各种茶都有一定的色泽要求,如红茶乌黑油润、绿茶翠绿、乌龙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但是无论是什么茶类,品质好的茶叶的色泽都要一致,光泽明亮,油润鲜活,如果干茶的色泽不一,深浅不同,暗而无光,说明原料老嫩不一,做工差,品质劣。
四、茶叶的净度
茶叶的净度主要看的是茶叶中是否混入了茶片、茶梗、茶末、茶籽和制作过程中混入的竹屑、木片、石灰、泥沙等夹杂物的多少。净度好的茶叶,不应该含有任何的夹杂物。
五、茶叶的干香
每种茶都有特定的香气,干香和湿香也有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但是无论哪种茶都不能有异味,有青气、烟焦味和熟闷味的茶叶都不是什么好茶叶。
其实最容易看出茶叶质量的,是冲泡之后的口感滋味、香气以及叶片茶汤色泽。所以如果条件允许,购茶时尽量冲泡后尝试一下。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