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品茗文化源于生活

2020-11-14
[摘要说明]品茗文化源于生活

品茶当中有学问,但也不必被学问吓倒。

有年轻朋友不敢到茶庄买茶 ,说认识不多,不会挑茶;甚至平与贵的差别也不懂分。

品茗文化源于生活,喝什么 茶,怎么喝法 ,全取决于人的喜好——亲身体验,相信自己的感觉,就能找到,喝到适合自己及喜爱的茶。

初学饮中国茶者夺爱花茶,因而也有看法认为 ,喝花茶者仍[初哥]——其实,上好的花茶也不易求,泡一盅雀舌,倾向的魔力气息令人精神一振!花茶有解郁宁神之效。

到茶庄买茶,不纺多试几种,即泡即喝,旋喜欢的味道,比较价钱才落槌购买。每种份量不要多,但不妨多买两、三种,回家轮番泡饮,兴趣从中培养,品茗文化也从而感受的来。

清明前后友人从上海捎来新鲜的龙井茶,是杭州明前采摘即送上海现炒现卖的上等货色。据知今年北京上海大城市争买好龙井茶。

精选阅读

品茗文化及其美育功能


(吴化 屯溪茶业学校)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魂宝。饮茶品茗,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是我国人民生活中一项颇具典型意义并富有特色的生活艺术。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凝结着千千 万万爱茶之人的智慧。“美感尽在品茗中,雅趣亦从盏中出”。在饮茶品茗中。接受茶礼的教化。沐浴茶香的熏陶,走进茶艺的境意,推崇茶德的品位。本文谨从品茗文化及其美育功能上作些浅浅的探讨。 饮茶礼仪与美育:数千年的中国饮茶史中,积淀着深厚的礼仪文化。这种礼仪文化是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中国的饮茶礼仪是大众化的,以茶敬客,是每个中国人待人接物的起码礼节,客来敬茶,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热情好客。注重友情的传统美德。 中国自古便有浅茶满酒之俗成,饮茶讲究浅斟慢饮。若满杯茶递与客人,便有欺客逐客之嫌,谓之不礼或失礼,浅浅一杯茶,浓郁着人情美,反映了宾主之间和谐温馨。一杯茶,七分满。宜浅泡三开,慢饮细品,以显示文雅与修养。浅茶慢饮,作为一种审美状态,茶人是把它作为一定程度,一定分寸来把握的,含有我们东方文化中简约、含蓄、宽容,自律的处世哲学。饮茶礼仪之美,可以高雅人的气质,规范人的言行举止,优化人的艺术教养,达到美育之目的。

茶艺之美与美育:茶艺是以茶为载体,经茶人和艺人审美加工使二者珠联壁合之产物。它以茶音乐,茶诗画,茶艺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茶对人的思想感情,生活情趣、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是一种对人产生精神鼓动,情感愉悦并具审美效应等文化功能的艺术。 茶音乐是以茶为内容创作的词曲,惜以抒发情思引起听众共鸣的艺术形式。如《采茶扑蝶》《茶之舞曲》等。清茶一盏香自幽,悠扬乐曲常相伴,卢士七碗荡诗腹,《茶中杂咏》流百世。历来的文士茶客对茶进行了出神入化的品饮活动。吟诗作赋状茶之妙,言茶之功。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精品,成为我国博大精深的茶艺大观园中一枝极富特色的奇葩。 “乐声扬,茶艺小姐步出堂,调、沏、端、泡皆文章,水纯茶且香”,茶艺表演顺应人们求知、求美、求乐的要求,将茶礼茶俗形象化、艺术化地再现出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美感,训练有素的茶艺小姐以准确规范的程序。净具、勺茶、斟茶、敬茶。手势轻柔利落。举止优雅端庄,茶技师傅当堂表演制茶工艺,揉、搓、翻飞,令人眼光缭乱,茶业专家坐堂咨询。介绍茶业史话,传授茶叶知识,吸引更多的人识茶、爱茶,弘扬茶文化。茶艺之美,美在一种浓浓的艺术氛围,听茶歌,观茶画,吟茶诗,品茶味,使人对茶的享受由生理延伸到心理。从而提高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以美启真,乐趣无究。 品茗意境与美育:饮茶雅称为品茶,茶人一直有意识地将品茶作为一种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美的艺术活动来刻意追求,欣赏和创造的。

品茶之美,美在意境。闲来独坐,沏上一杯茶,观杯中汤色之美,亦浓亦淡,如酽如醇;看盏中叶芽之美,若眉若花,栩栩如生:赏手中茶具别致,或古朴大方,或精巧玲珑,香雾缭缭,云气袅袅。细啜慢饮,悠悠回味,只觉齿颊留香,清幽扑鼻。此等意境令人心旷神,矜持不燥,物我两忘。

品茶可雅志,在品茶的意境中,人们追求的是和、清、静、寂的根本精神,他能使人跨越时空,摆脱人生烦脑,不为名利所累,在超凡脱俗中享受人生的美丽。 品茶可纯情。尤如一杯见底的清茶,平淡而磊落,没有杯来盏去的油腻与嘈杂,更无世俗势利的虚枉和矫饰,如同茶一样的品味纯正,真切实在。昭示了宾主的修养与品行,以诚挚纯化人际温情。

在品茶的美的意境中品出岁月的艰辛,人生之真谛,生活的美丽。它对于我们的品格修养具有极其丰实的内涵。

茶味之美与教育:当人们以审美的方式饮茶时,特别欣赏茶的内质。茶香寓于味中,茶味以浓鲜、甜、醇为特点,这种绝妙的滋味纯属天然。难以合成,爱茶之人常将不同茶所独具的风味称为韵味。茶之韵味,美在不同品种。各有千秋,绿茶味浓烈而后回甘,红茶味浓厚,黑茶味醇清甘,青茶鲜浓甘纯,白茶清凉甜爽,花茶芬芳清雅,茶韵各异,均味浓香永。饮茶之风尚独领风骚数千年,全在于茶之灵味的诱惑。 茶味先苦涩而后回甘,恰如人生之壮美,它启示我们格守这样的人生信条,人生之航旅,不是一帆风顺,总会有风浪与挫折相伴。

人生如茶,有淡淡的愁苦,亦有咀嚼不尽的温馨甘甜,茶味不管有过怎样浓郁的甘甜或苦涩,最后终会归于平淡,正如同人生无论有过怎样的壮观辉煌,最终总不失质朴与平凡的本真,茶味之美,启示人们把苦涩吞噬在心田,以浓郁的清香与甘甜怡人,以美启智,创意出乐观向上奉献的高尚情操。 中国茶德与美育:“茶能性淡为吾友,从来佳茗似佳人”。无论在文人雅士的视野中,还是在普通百姓的民俗风情里,茶都被认为是纯洁高尚人格的物质载体。茶德之美,成为人类备受崇尚的道德风范、著名茶业专家庄晚芳教授以精辟的语言概括了中国茶德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①茶品性纯廉俭育德:茶出自深山幽谷,得益于山野宁静的自然造化,秉性高洁,不入俗流,告诚人们“静以养身,俭以养德”,寻常百姓家,行廉俭之道,信奉粗茶淡饭,清静为怀。在艰苦的劳作中安守本分,不慕荣华富贵的虚荣,面对物欲得失的诱惑,不计较更不趋炎附势,清净处世,持家创业,内心无愧人生坦然,文人雅士以廉俭昭示清高,清茶待客无须酒,既表现为对以利为朋小人之交的不屑一顾,更含有君子之交淡淡如水的深沉内涵。各类茶会茶宴更以其简朴脱俗之美,开廉俭务实之风尚。②茶德之功,美真康乐:“仙山灵 草湿行云”,茶由山野乡径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它的营养成份,药理特征,养生保健价值及美容功效正引起人们的倍加重视,日趋受到现代人的欢迎。同时,茶以其艺术的魅力进入人们的精神家园,迎合人们求真向善的心理需要,使整天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中奔波的人们得以遣兴消闲,利心理轻松,忘忧去烦,茶德之功保健养生,求美向真,康乐身心,正是其它饮料所不可替代的物质和精神双重效应的体现。 ③以美扬善,和诚处世:“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饮茶的意境能孕育出良好的心态,净化并滋润着人的生命,“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情谊”之诚挚明伦,“此乃草中英,喜随众草长”的谦和之行,“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之为人分寸,茶以其谦卑至诚之美德寄托人的情操。

④茶之情怀,敬爱为人,茶香常伴人情味,茶品人格两相宜。茶韵致,极得人缘,它使我们在看待现实人生时,持有一种感恩的心态,理性的宽容,以一种高蹈轻扬。波澜不惊。爱心永存的审美眼光观看世界,敬爱为人,追求人类友爱的本性。 “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渗透在品茗文化中的伦理道德美的因素,能唤醒人之悟性。纯化人的心灵,茶文化之美启真扬善,端正人的信念与行为,强化道德自律,修心养性,优化人的精神品位。弘扬茶文化,能促进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

宜宾观山茶会:悠然品茗会友享受慢生活


现代人脚步太急太快留给自己的时间太少,活的太充实,很多可以把心放下,去享受下这生活,宜宾观山茶会让人放慢脚步去感受这生活,用半天的时间喝一杯茶,享受一番。

三江汇流处,茶马古道旁。当全国大部分地区春芽刚开始朦胧的时候,你就能喝到头一杯清香的新茶。这里,是四川宜宾。

都说宜宾有三宝:香肠、燃面与川红工夫。这一次,陈升福元昌掌门人陈植滨,带着来自贡茶古镇易武大山的气息来到这里,与红茶这个品类的代表,川红工夫非遗传承人孙洪来了一次交心式的长谈。

以茶会友,论茶之道。这便是陈升福元昌“观山茶会”第二场。

喝茶

“半日一杯茶”的宜宾,是孙洪与川红的故乡

宜宾,是具有三千多年茶叶生产历史的古老茶区,亦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岷江、金沙江在此汇流为长江,向东咆哮而去,这里被称为“长江零公里”。

宜宾人勤劳,却又懂得取闲——特别是喝茶。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每座城市的生活节奏都不相同。半日的时间或许是是两场会议、一次谈判、若干个工作指标;又或许是拜访几位客户。而在宜宾,半日时间,只够喝一杯茶。

宜宾人对茶有着相当的执念:金沙江在眼前缓缓流过,坝子里的大榕树不知在这里生息繁衍了多少年;一代代的宜宾人在特色“坝坝茶”的时光里成长、老去。

川红工夫非遗传承人孙洪与他的川红集团就传承于这样的历史长流之中。

茶道文化品茗 静思人生一乐


品茗 静思人生一乐

千百年来,茶道、茶文化显示了一种永恒的生命力,虽断犹续,无论中国茶艺、日本茶道、韩国茶礼,无不使接触者感受到她的一种魁力。奥秘何在?在于人们经由茶道获得一份真善美的陶冶。 丰富多彩的茶道文化可归结为茶趣、茶德、茶禅。

茶趣即饮茶乐趣,包括物质乐趣和精神乐趣。佳茗、清泉、茶具、良辰、美境。知音,相聚品饮、雅俗共赏。茶趣有雅俗之分,无高下之别。 茶德即茶之功德。陆羽同代人刘贞亮提出的“茶十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驱腥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茶禅是以阐释茶与佛门之密切因缘。真意乃茶禅结合而达到的一种境界。禅在梵语中意为“静虑”、“思维修”、“弃恶”等。 在品茶的精神境界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一位西方诗人说:“从一粒砂看世界”。但几乎每位爱好绿茶或乌龙茶的东方人都不难体会出----从一片茶叶可品尝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 如果你嘴里含上一口西湖龙井茶,茶汤的气韵,即很容易在你眼前幻化出一片江南水乡温柔而秀丽的风光;如果你入口的是安溪乌龙茶、碧天峰铁观音,那么,你看到的将是高山顶上的蓝天白云,同时随着芬芳的茶香与茶气,让你仿佛身处高山上,呼吸到山上清朗的气息。 从茶中领会山川风景,与不断地微妙变化着的真味,真香与气……不失为回归自然的一种简单法门。那么,茶是如何能给予人这一切的呢?除了自然的奥秘以外,就是人为的配合。

茶可独酌,也宜共饮,一杯在手,清香满室,消除烦虑,使人抛却是非心、名利心。 “寒夜客来茶当酒”,以茶奉客,虽不及酒后令人豪情万丈,意气风发,但三两良朋,沏茶小息,令人“六腑皆芬芳”,闲话家常、天南地北、气氛更为和乐,主客更能曲尽情意,茶的世界是一个祥和的世界!

茶文化在生活中无意流露


最近,在迎接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的一系列宣传活动中,我们常常能听到关于香港丝袜奶茶的报道,丝袜奶茶俨然已经是香港和香港生活的一个代名词了。难道说“奶茶经济”在香港经济中的比重大?

丝袜奶茶所以能成为香港的代名词原因还是在于,它是从香港人生活中来的文化,又深入到了香港人生活中去的文化,民生事务可是比天还要大的事务,民生中的文化当然是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的文化,这与它所体现的经济价值并无多大关联。

无独有偶,2006年,英国BBC曾通过网络向全球网友调查,发现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最能代表英国的还是他们的下午茶。去年,我在做《游走茶乡·浙江》的时候,每介绍一个县市的茶文化的时候,都要安排一点当地的茶俗,于是,请教了很多茶文化专家,不少还是水平很高的专家,由于是要精确到每个县,他们中的不少就在这里打了顿,说不出什么特别的来了。没有办法,我开始求助当地茶农以及跟茶几乎没有关系的普通老百姓,他们虽然不能有条有理地列出当地茶文化的一二三四来,却多数都能讲出一点书本上没有记载的,却要比书本上记载的精彩得多的东西来。

从切身的经历来看,跟那些长篇累牍、东拼西凑地论述茶文化的巨著相比,山谦之的《吴兴记》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应该不会小太多吧!既然这样,我们又怎能不将他列作茶人呢?

毛主席有句伟大的论断说,党的正确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用最简单的话语揭示出了最深刻的道理的典型例子。如果借用一下这句话的形式,将其中的“人民”换成“生活”,那么我们也可以下一个比较“高明”的论断:茶文化,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文化。

从专家那里能找到茶文化,但是,更多鲜活的茶文化还是在普通百姓的生活里。而我们很多人往往喜欢往大里去研究茶文化,却忽视了自己身边以及扎根在百姓中的最直接最有生命力的茶文化。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能有什么大事呢,不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吗,这算得了是大事吗?可是,生活若是抛开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生活吗,那么,这还算不了大事吗?

龚自珍说过,不拘一格降人才。陆羽《茶经》也是不拘一格选茶人。生活本身就是不拘一格的,我们又何必拘于一格选茶人呢?让茶文化真正成为一种可以载道和有道可载的文化不是更好吗?

有人曾经提出过一个很有意思,甚至很是刁钻的问题:什么是茶人?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答案莫衷一是。我稍微搜寻了一下,发现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一个说法是,茶人原指直接从事茶叶采制生产的人,继而又发展为从事茶叶产制、贸易、教育、科研事业的人。“茶人”两字,最早见之于唐代诗人皮日休、陆龟蒙《茶中杂咏》诗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茶的传播和茶文化的弘扬,茶人队伍不断扩展,茶人的内涵也在扩大。从狭义和广义的不同层面来划分,茶人又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专事茶业的人,包括专门从事茶叶栽培、采制、审评、检验、生产、流通、教育、科研人员;二是与茶业相关的人,包括茶叶器具的研制,茶叶医疗保健科 研,以及从事茶文化宣传和艺术创作的人;三是爱茶人,包括广大的饮茶人和热爱茶叶的人们。

如果照着这个定义去理解的话,陆羽《茶经》里的一多半人也许就要被划到茶人以外去了。因为即使是最为宽泛的第三条里也至少要求他们是爱茶的人,但是被“茶人”奉为经典的《茶经》里的人不少对茶根本就无所谓爱或者不爱,像司马相如、扬雄以及我们这次要说的山谦之等等,谁也不知道他们喝不喝茶,《茶经》里关于他们的茶事也既不是关于“茶叶栽培、采制、审评、检验、生产、流通、教育、科研”的事情,不是“茶叶器具的研制,茶叶医疗保健科研”以及“茶文化宣传和艺术创作”的事情,也不是“饮茶”和“爱茶”的事情。不过,既然是经典,《茶经》要将他们收入进去,我们也不妨暂且把他们当作“茶人”,或许,他们就是真正的茶人呢?

山谦之,东晋时人,元嘉(424年~453年)时为史学生,后任学士、奉朝请,并受著作郎何承天的邀请,进入了《宋书》的编辑委员会,孝建元年(454年)奉诏续撰。除写作了《茶经》所引述的《吴兴记》外,还留有《丹阳记》、《南徐州记》、《寻阳记》等。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梁朝人沈约在山谦之等人创作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的《宋书》里却没有为山谦之立传。这就让我们缺少了一条更详细地了解山谦之的道路。

但是,我们却从山谦之留下的《吴兴记》的片段里知道了,“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泉山,出御荈”,也就是说,早在南北朝时期,今天的湖州地区所产的茶叶已经被作为贡品上贡给朝廷了。这要比如今湖州当地宣传上所说的由于陆羽的推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湖州茶叶正式被列为贡茶,至少要早了300多年。

我们无从知道山谦之本人对茶的态度,因此,也许不该把他列作“茶人”,但是,他在无意中却向我们透露了湖州茶作为贡茶的现存最早文字记录,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谁又能否定他对研究和探源茶文化历史的贡献呢?

除了《茶经》中饮用的部分外,有人还从别处找到了《吴兴记》中另外一处与茶相关的记载:“每岁吴兴、毗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于此。”据说,这也是关于“茶宴”一词的最早记录。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9556.html

上一篇:龙井茶销售过程中小包装茶的贮藏保鲜技术

下一篇:喝茶减肥多久见效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