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树栽培技术(十四)

2020-11-13

(四)茶园土壤与管理

土是茶树的立地之本,也是矿质营养元素的源泉,茶树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分也主要来自土壤,因此,土壤中的水、肥、气、热条件及其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茶树的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形成。

1、茶园土壤类型

我国种茶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土壤类型繁多,是宜茶土壤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1)棕壤型茶园土

棕壤型茶园土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鲁中南及鲁东南沿海一带,西北与非宜茶的褐色土接壤,南与黄棕壤相接,由于这类型土壤主要在山东,因此,常常被称之为山东棕壤或棕色森林土。在它成土过程中受到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的交叉影响,在剖面中出现30-40厘米厚的棕色心土层,故称“棕壤”。这种土壤粘粒凝聚作用明显,铁铝虽有积累,但富铝化作用不强,水云母和蛭石是该土壤指示性粘土矿物。土壤磷、钾含量丰富,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弱酸性反应,PH为5.0-6.5。盐基含量受母质影响很大,在酸性晶岩、硅质岩和变质岩上发育的土壤,盐基含量低,PH值也低,适宜种茶。而在诚心玄武岩、石灰岩等发育的棕壤,盐基含量高,PH值大,不宜种茶,因此,当地群众说“沙石山可种茶,青石山上不能种茶”,就是这个道理。

棕壤型宜茶土,一方面受当地干、冷气温的影响,另一方面受成土母质性质的限制,因此,一直未能很好开辟种茶,直到20世纪中期才开始利用这种茶。过去民间传说山东蒙阴县棕壤地带的沂蒙山区有茶,但实则是假茶。明人陈师在《茶考》中已作辩辟,说“世以山东蒙阴县山所生石藓,谓之蒙山茶,土夫亦珍重之,味也颇佳,殊不知形已非茶,不可煮,又乏香气,茶经所不载也”。另据《农报》记载,1940年日人山毫一氏在山东胶济路北纬36o以南的旷野中发现大茶树,后被称之为“茶树爷”。这是否确切,后人没有考证。山东棕壤真正开始种茶,是60年代开始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技人中员和山东是以第四纪红粘土母质发育的“低丘红壤”为主,其中以鄱阳湖、洞庭湖、吉泰、金衢等盆地分布最为集中,其中以当地茶农称之为“红筋泥”的宜茶土最有代表性,它常常与第三纪红砂岩发育的红沙岩交错分布。红粘土发育的低丘红壤,质地粘重,透水性差,土层浅薄,肥力低,是我国当前低产低质茶园集中的地方。近年来,通过广大科技人员和茶农的共同努力,经过改土肥培之后,面貌已有很大改观,出现了许多大面积的高产优质茶园。

(4)黄壤型茶园土

黄壤型茶园土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山区的热带及亚热带高山由,其中以四川、贵州为主,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福建、湖北、江西、浙江和安徽山区也有相当面积的零星分布。它主要是在湿润的亚热带生物条件下形成,但成土热量条件比红壤要少,而水分条件比红壤要高,这些地区雾日多,而日照率几乎要比红壤形成过程低30-40%,全年虽有干、湿季之分,但土壤含水量变化不大。所以,雨多雾浓,温度大而均匀是黄壤形成的重要条件。所谓高山云雾茶,其实大多产自然壤型宜茶土或红壤向黄壤过渡的黄红壤土。

由于黄壤型宜茶土终年处于云雾缭绕,日照弱,温度大,寒暑、干湿变化小的环境之中,植被茂密,生态条件好,土壤富铝化作用比红壤弱,游离的氧化铁在高湿条件遭水化,呈多水氧化铁形态存在,因此,剖面中呈现一层黄色和蜡色的心土层,故称之为“黄壤”。黄壤型茶园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有明显的淋溶作用和表潜作用,盐基含量低,交换性性盐基含量5-15me/100克土,饱和度为15-50%,PH为4.5-6.0,交换性酸为4-10me/100克土。在花岗岩、片麻岩、砂岩、砂页岩等母质上发育的黄壤型宜茶土,土层深厚,质地砂壤,土体疏松,透水性强,有机质含量量,矿质养分含量多,是最适茶树生长的好土壤。生产的茶叶芽叶肥厚,质浓气香,色绿味甘,属上品茶。有许多在民间传颂的高山云雾茶,如江西庐山云雾茶、浙江雁荡毛峰、贵州贵定云雾茶、福建武夷岩茶、以及安徽毛峰、四川蒙山的蒙顶茶等等,大多出自宜茶黄壤土或者它的过渡性土壤之上。

但是也有发育在第四纪红土上的宜茶黄壤土,主要分布在贵州高原及川黔间部分山地上,土层深厚,质地粘重,透水性差,矿质营养成分少,有机质含量低,理化性质差,当地农民称之为“死黄泥”。这种宜茶土在贵州的湄潭、遵义和仁怀等地都有集中成片分布。它与低丘红壤宜茶土一样,属低产低质茶园土,急待改良。

(5)赤红土型茶园土

赤红土壤茶园土主要分布在我国南亚热带雨林区,其中广东的西北部和东南部,广西的西南部,福建、台湾的南部及云南西南部等低山和丘陵上最为集中,发我国著名的莲花山、云开山、十万大山及南岭山区等都有大片大片的赤红土型宜茶土壤。这类宜茶土早在唐代以前就已开发种茶,在《茶经》中已有记述。

在赤红土上种的茶树,主要用来生产红茶及乌龙茶等,其中著名的有“粤红”、“滇红”、“凤凰水仙”等,而且赤红土也是我国许多野生大茶树生长的重要地方,是我国宝贵的宜茶土壤之一。

赤红土型茶土是在南亚热带湿润条件下形成的,在其成土过程中富铝化和脱硅化作用比红壤要强烈,铝大量富集,铁进一步氧化,剖面中常有一层“赤红”色的心土层,淋溶作用强烈,盐基迁移率高,两极分化严重,盐基只有1-2me/100克土饱和度只有10-30%,酸性强、PH4-5.5,粘土矿物以高岭土为主,磷、钾含量低,有机质分解快。茶园施用磷、钾、镁及微量元素,对改善茶叶品质有明显效果。

(6)砖红壤型茶园土

砖红壤型茶园土坟要分布在我国海南省和广东省的雷州半岛,云南的西双版纳,台湾的南部及广西十万大山南麓的东兴一带,地处热带雨林区,是我国华南茶区主要宜茶土壤资源,也是生产红碎茶的重要基地。驰名中外的普洱茶主要出自砖红壤型宜茶土之土。

砖红壤宜茶土是在热带高温湿条件下形成的,母质的富铝化和脱硅作用比赤红土更为强烈,质地粘重,粘土矿物以高岭土为主体。并含有三水铝石和赤铁矿。盐基饱和度低,一般只有20%以下,酸性强,PH为4.5-5.0铝、铁高,钙钾镁低,两极分化极为明显,缺镁常常成为茶树生长的障碍因子之一。母质对砖红壤宜茶土的成土圾重要影响,在酸性岩上发育的砖红壤,心土一般呈黄棕色或淡棕色,含沙达30-50%,土性好,是种茶的上土;而石灰岩和基性岩发育的砖红壤,心土一般呈砖红色,质地粘重,粘粒含量高达50-80%,土埸板结,通透性差,是种茶下土;而硅质岩发育的砖红壤,含沙率高达60-70%,透性好,但土壤贫瘠,保水能力差,是种茶中土。

砖红壤宜茶土冲刷严重,淋溶强度大,矿质营养元素高不平衡,加强水土保持季平衡施肥管理,对于在红砖红壤上种茶至关重要。

(7)酸性紫色土型茶园土

酸性紫色土型宜茶土,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湖南、江西丘陵,浙西及福建省的浦城、三明以西和龙岩地区丘陵盆地上。属非地带性隐域型宜茶土。它主要是在酸性紫色砂页岩、紫砂岩和紫色页岩上发育而成,土体呈紫红色或棕紫色,酸性反应,PH5.5-6.5,土壤肥活,养份含量高,质地壤性,沙粘比约为1:1,是茶树生长的好土壤。据湖南省茶叶学研究所研究,紫色板页岩上风化而成的壤质紫色土,由于物理性质好,养分含量丰富,无论是茶树长势,还是茶叶产质都比红壤要好。据福建农学院用“铁观音”在红壤、紫色土和赤红土上进行品质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紫色土上生长的铁观音品质最好。所,酸性紫色土型宜茶土壤是我国高产优质茶的重要土壤资源之一。

(8)湖土型茶园土

除山地、丘陵以外,在江南的一些河相、湖相的冲积平原上也有大量的宜茶土壤分布。这种土壤主要是河、湖、海的冲积物,在长期淋溶后逐步发育而成的酸性潮土型宜茶土。由于冲积物和地形不同,土壤性质差异很大,质地沙、粘不等。这种宜茶土一般较肥沃,土层深厚,水分条件好,但盐基含量高,PH值大,地下水位高,根病多,常有湿害,加上生态条件不如高山,因此,茶叶品质差。如我国著名的武夷山乌龙茶,产于山由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品质明显优于洲茶,所谓洲茶就是指潮土上生产的茶叶,但潮土茶园一般离村近,管理精细,肥料多,通过改土,一般极易获得高产。

总之,我国宜茶土壤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肥力不等,茶树栽培和茶园管理必须因土制宜,区别对待,充分发挥各种土壤的优势,用好、管好、保护好各种宜茶土壤。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树栽培技术(二十四)


(七)茶园灌溉与排水

在我国有关茶园保水、灌溉和排水等方面的记载,为时久远。唐代韩鄂《四时纂要》记载:“旱即以来泔浇”,虽然用淘米水只能作小面积的茶园浇灌,但由此提出了茶树在干旱时需要灌水的技术措施。南宋叶梦得到《避暑录话》中谈到茶树对土壤的适应性时,也提到了茶树需要灌溉。清代,茶园的土壤保水抗旱技术又有发展,清代宗景藩《种茶说十条》明确指出:“又每年五六月间,须将旁土挖松,芟去其草,使土肥而茶茂,但宜早不宜迟,故有五金,六银,七铜,八铁之说。”又说:“如旱干,宜用水浇之。”杞庐主人在《时务通考》中也谈到:“种茶之地,每年须用锄锄浮其土,锄后用干草密遮其地,使不生草来莱,则其树茂盛。”它针对我国长江中下游产茶区的气候特点,提出了要在伏旱来临前,对茶园及时松土浇水,翻埋杂草,并用铺草覆盖茶园,这些都是茶园保水抗旱的有效措施。对茶园的排水枝术,古代也早有记载,唐代时,已有对茶树种植时要选择易排水的土壤及有利地形等大量论述,不指出了茶园土壤积水对茶树生育与茶叶品质的危害性。但在古代、由于受到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茶园水分管理技术仍较粗放、落后。

20世纪中期,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茶园水分管理技术进展较快,初步掌握了茶树的需水特性,茶园灌溉方法除了原来广泛采用的地面流灌外,喷灌、渗灌等灌水技术亦在茶叶生产中得到应用。

生产实践表明,茶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十分迫切,特别是在生长季节,只有在适宜的水分条件下,才能使茶树在正常的生长和发育。但在我国的主要产茶区大都有一个干旱季节,有的还伴随着高温。在高温缺水的情况下,茶树易遭旱热害,直接影响茶叶产量与品质。但水分过多,排水不良,茶树又易遭湿害,同样生长不良。因此,要想多产优质茶,就要根据茶树的需水特性,茶园及时适量地进行灌溉和排水。

1、茶树的需水特性

茶树生育对温度的要求较高,它喜欢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需水量较大,且要求水的分布与茶树各阶段的需水量相适应,据研究,茶树每生产1克干物质,需要蒸腾水量300-385克,一般要比其他木本植物需水量大;茶树经济产量的耗大量更大,据统计,每生产1公斤鲜叶量,需要耗水近800-1000公斤。例如,在杭州亩产200公斤干茶的茶园,全年就需要降水量近960-1200毫米。但由于受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等生态环境与生育阶段以及田间栽培技术措施的影响,茶树的需水量差异也较大。一般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与规律:

第一,茶树需求量和当地的气象因素的关系较密切。一般成龄茶园的需水量部是随气温和蒸发量的提高而提高的。这和茶树自身在一年中各阶段的生育进程及其机体生理代谢功能,也是基本一致的。

第二,茶树需求量随茶树树冠覆盖度增加而提高。覆盖度大,虽然土壤水的蒸发量减少了,但茶树根深叶茂,蒸腾强度提高,产量增加,根系层的土壤水消耗量也增加,特别是在高温干旱季节表现更为突出。

第三,茶树需求量与土壤温度正相关。在田间正常持水量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多,土壤水势高,有利于促进茶树水分代谢,增加土壤表面的蒸发能力,使茶园日平均耗水量增加,这在旱季中灌溉茶园表现最为明显。

土壤水分是茶树生理与生态需水的主要来源,又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茶树生育关系密切。茶树的芽叶生长强度、叶片形态结构及其内含物的生化成分等指标,均以土壤相对含水率80-90%为最佳,而根系生长则以65-80%为好。在适宜的土壤温度下,茶树生长旺盛,体内含水量一般约占全株重量的60%左右,幼嫩芽叶含水率可达80%左右,光合作用等生理代谢功能增强,物质代谢趋向合成,有利于体内干物质的积累,使芽叶萌发快,数量多,嫩度好,内含物丰富。特别是鲜叶中氨基酸与多酚类物质的增加,对形成成香浓味醇的红绿茶品质都较有利。但如果在旱季,当根系层土壤含水率降到田间持水量的60%左右,工伴有高湿与干燥的空气时,茶树体内水分代谢很易失调,叶细胞容易产生质壁分离,破坏细胞透性,叶绿体失去正常生理功能,光合作用受到抵制,物质代谢趋向分解,体内干物质的形成与积累减少,导致芽叶萌发生受阻,鲜叶产量与品质均要下降。实践证明,凡旱季灌溉,使土壤温度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90%的茶园,无论是鲜叶还是加工后的成品茶,其品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的甚至比对照提高一个级。产量增加更显著,一般可比对照增加30%以上,经济效益较高。

但茶园土壤水水过多同样有害,会使土壤物理性状变劣,土壤空气减少,削弱茶树根系呼吸和吸肥、吸水能力。时间稍长,茶树新梢生长受到抑制,结果形成茶树湿害。

茶技篇茶树栽培技术(十四)


(四)茶园土壤与管理

土是茶树的立地之本,也是矿质营养元素的源泉,茶树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分也主要来自土壤,因此,土壤中的水、肥、气、热条件及其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茶树的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形成。

1、茶园土壤类型

我国种茶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土壤类型繁多,是宜茶土壤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1)棕壤型茶园土

棕壤型茶园土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鲁中南及鲁东南沿海一带,西北与非宜茶的褐色土接壤,南与黄棕壤相接,由于这类型土壤主要在山东,因此,常常被称之为山东棕壤或棕色森林土。在它成土过程中受到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的交叉影响,在剖面中出现30-40厘米厚的棕色心土层,故称“棕壤”。这种土壤粘粒凝聚作用明显,铁铝虽有积累,但富铝化作用不强,水云母和蛭石是该土壤指示性粘土矿物。土壤磷、钾含量丰富,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弱酸性反应,PH为5.0-6.5。盐基含量受母质影响很大,在酸性晶岩、硅质岩和变质岩上发育的土壤,盐基含量低,PH值也低,适宜种茶。而在诚心玄武岩、石灰岩等发育的棕壤,盐基含量高,PH值大,不宜种茶,因此,当地群众说“沙石山可种茶,青石山上不能种茶”,就是这个道理。

棕壤型宜茶土,一方面受当地干、冷气温的影响,另一方面受成土母质性质的限制,因此,一直未能很好开辟种茶,直到20世纪中期才开始利用这种茶。过去民间传说山东蒙阴县棕壤地带的沂蒙山区有茶,但实则是假茶。明人陈师在《茶考》中已作辩辟,说“世以山东蒙阴县山所生石藓,谓之蒙山茶,土夫亦珍重之,味也颇佳,殊不知形已非茶,不可煮,又乏香气,茶经所不载也”。另据《农报》记载,1940年日人山毫一氏在山东胶济路北纬36º以南的旷野中发现大茶树,后被称之为“茶树爷”。这是否确切,后人没有考证。山东棕壤真正开始种茶,是60年代开始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技人中员和山东是以第四纪红粘土母质发育的“低丘红壤”为主,其中以鄱阳湖、洞庭湖、吉泰、金衢等盆地分布最为集中,其中以当地茶农称之为“红筋泥”的宜茶土最有代表性,它常常与第三纪红砂岩发育的红沙岩交错分布。红粘土发育的低丘红壤,质地粘重,透水性差,土层浅薄,肥力低,是我国当前低产低质茶园集中的地方。近年来,通过广大科技人员和茶农的共同努力,经过改土肥培之后,面貌已有很大改观,出现了许多大面积的高产优质茶园。

(4)黄壤型茶园土

黄壤型茶园土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山区的热带及亚热带高山由,其中以四川、贵州为主,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福建、湖北、江西、浙江和安徽山区也有相当面积的零星分布。它主要是在湿润的亚热带生物条件下形成,但成土热量条件比红壤要少,而水分条件比红壤要高,这些地区雾日多,而日照率几乎要比红壤形成过程低30-40%,全年虽有干、湿季之分,但土壤含水量变化不大。所以,雨多雾浓,温度大而均匀是黄壤形成的重要条件。所谓高山云雾茶,其实大多产自然壤型宜茶土或红壤向黄壤过渡的黄红壤土。

由于黄壤型宜茶土终年处于云雾缭绕,日照弱,温度大,寒暑、干湿变化小的环境之中,植被茂密,生态条件好,土壤富铝化作用比红壤弱,游离的氧化铁在高湿条件遭水化,呈多水氧化铁形态存在,因此,剖面中呈现一层黄色和蜡色的心土层,故称之为“黄壤”。黄壤型茶园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有明显的淋溶作用和表潜作用,盐基含量低,交换性性盐基含量5-15me/100克土,饱和度为15-50%,PH为4.5-6.0,交换性酸为4-10me/100克土。在花岗岩、片麻岩、砂岩、砂页岩等母质上发育的黄壤型宜茶土,土层深厚,质地砂壤,土体疏松,透水性强,有机质含量量,矿质养分含量多,是最适茶树生长的好土壤。生产的茶叶芽叶肥厚,质浓气香,色绿味甘,属上品茶。有许多在民间传颂的高山云雾茶,如江西庐山云雾茶、浙江雁荡毛峰、贵州贵定云雾茶、福建武夷岩茶、以及安徽毛峰、四川蒙山的蒙顶茶等等,大多出自宜茶黄壤土或者它的过渡性土壤之上。

但是也有发育在第四纪红土上的宜茶黄壤土,主要分布在贵州高原及川黔间部分山地上,土层深厚,质地粘重,透水性差,矿质营养成分少,有机质含量低,理化性质差,当地农民称之为“死黄泥”。这种宜茶土在贵州的湄潭、遵义和仁怀等地都有集中成片分布。它与低丘红壤宜茶土一样,属低产低质茶园土,急待改良。

(5)赤红土型茶园土

赤红土壤茶园土主要分布在我国南亚热带雨林区,其中广东的西北部和东南部,广西的西南部,福建、台湾的南部及云南西南部等低山和丘陵上最为集中,发我国著名的莲花

茶树栽培·【栽培技术】


民国时期,闽东的茶园均是丛栽稀植,每亩植茶苗200~300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倡科学种茶,要求合理密植。一般采用单条双株或双条双株,行距12—15十,穴距03—04十(每穴2株),亩植菜苗2600—5200株,不超过6000株。栽植时间在立春至惊蛰间(春栽),寒露至霜降后(秋栽)。闽东茶园传统一般不施肥。每年的2~3月、5—6月、7—8月各进行耕锄一次。即春茶、夏茶、秋茶采摘前结合开沟排水,各深耕锄草一次。深耕时将表上、杂草与落叶翻入下层作基肥。山地茶园,特别是老茶园保持套种的传统习惯,有的套种马铃薯、甘薯,有的套种小麦、豆类、萝卜和药材。

树冠培育的方法主要是修剪,包括幼龄期茶树的定型修剪和青壮龄茶树的轻修剪与重修剪。定型修剪,一般在定植后一年即开始,二年内连续定剪2—4次,每次定剪均是在上次定一基础上递增10~15厦十。轻修剪,进人正式采摘期后的茶树,每年秋后或春前均进行一次树冠表面的轻修剪,以保留当年春梢的一部分为度。重修剪,剪去影响树液输送、阻碍芽梢萌发的鸡爪枝层,使茶树恢复萌芽能力。轻修剪与重修剪需交替进行,才能培育好茶树树冠,达到高产稳产。

1953年起,茶园施肥被列为茶叶增产的主要措施。施肥多在茶叶采摘前后,每年l—2次。较普遍是在春茶前施化肥(尿素、三十烷醇、磷钾肥等)和原肥。1958年后,区内茶农开始使用除草剂’草甘膦”灭草。60年代茶园以厩肥为主,化肥为辅。60年代中期,境内曾一度引进大叶猪屎豆、小叶猪屎豆、羽扁豆、印尼红豆、茗子、紫云英等绿肥在茶区试种。此后,由于化肥供应量增加,绿肥逐步减少。70年代后,以化肥为主,厩飞为辅。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9416.html

上一篇:果茶加工技术

下一篇:白毫银针的功效及营养价值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