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影响制茶品质的因子——品种与制茶品质

2020-11-11

茶树之品种与制茶品质之关系,实非浅鲜,例如不适于制造乌龙茶之品种,有如臭青仔、枝兰、莳茶几个品种,任凭你有多少好的技术,也难以制造良好乌龙茶。不适于制造包种茶之黄柑,白毛猴、山茶等几种,也难制成良好包种茶。这都是品种特性限制制茶品质之实例。所以品种之良劣,影响制茶品质极大,兹将台湾茶树品种中,对于适否制造乌龙茶与包种茶者,分别引述于后:

制造乌龙茶适否之品种

青心大冇如采摘细嫩,则制成茶形状紧结,白毫肥大,色呈铜黑色,表面有油光,水色鲜艳,香味浓烈,此系自来最能代表乌龙茶特有香气之品种。大叶乌龙茶叶肥大,制造时堪于日光萎雕和釜炒,成茶形状稍粗大,外观呈铜羯黑,水色浓厚而稍红,夏茶制成之茶叶,其品质凌驾于青心乌龙之上,春秋二季制成茶则色泽暗黑,香味较逊。青心乌龙制成茶形状稍细,但有白毫,色泽如于夏茶第一回制成者,甚为鲜丽,滋味虽稍淡簿,惟具清香,特别是被浮尘子啮害之嫩叶制成茶,香气特别强烈。

制造包种茶适否之品种

青心乌龙是制造包种茶最好的品种。此一品种,制成包种茶,形状紧结齐一,色泽最具有包种茶特有之深绿色且富有光泽,水色蜜黄色,具有包种茶强烈芬芳之香气,其滋味亦甘润可口。系制成良好包种茶之代表品种。大叶乌龙叶较大,如采摘较迟,外形必较粗大,采之过早,则又色泽有暗黑倾向;水色金黄色,相当良好,共香较之青心乌龙为温和,滋味亦几分见弱,稍具绿茶味。青心大冇,制成茶形状稍粗大,色泽相当良好,惟较深绿,比青心乌龙稍逊。如采摘期提早,则多白毫,水色良好,特别是具有特殊香气。惟秋茶制作容易陷于乌龙茶格式。

精选阅读

茶树品种与乌龙茶制茶品质


茶树之品种与制茶品质之关系,实非浅显,例如不适于制造乌龙茶之品种,有如臭青仔、枝兰、莳茶几个品种,任凭你有多少好的技术,也难以制作良好乌龙茶。不适于制作包种茶之黄柑,白毛猴、山茶等几种,也难制成良好包种茶。这都是品种特性限制制茶品质之实例。所以品种之良劣,影响制茶品质极大。

制作乌龙茶之品种青心乌龙如采摘细嫩,则制成茶形状紧结,白毫肥大,色呈铜黑色,表面有油光,水色鲜艳,香味浓烈,此系自来最能代表乌龙茶特有香气之品种。大叶乌龙茶叶肥大,制造时堪于日光萎凋和釜炒,成茶形状稍粗大,外观呈铜羯黑,水色浓厚而稍红,夏茶制成之茶叶,其品质凌驾于青心乌龙之上,春秋二季制成茶则色泽暗黑,香味较逊。青心乌龙制成茶形状稍细,但有白毫,色泽如于夏茶第一回制成者,甚为鲜丽,滋味虽稍淡簿,惟具清香,特别是被浮尘子啮害之嫩叶制成茶,香气特别强烈。

制作包种茶之品种青心乌龙是制造包种茶最好的品种。此一品种,制成包种茶,形状紧结齐一,色泽最具有包种茶特有之深绿色且富有光泽,水色蜜黄色,具有包种茶强烈芬芳之香气,其滋味亦甘润可口。系制成良好包种茶之代表品种。大叶乌龙叶较大,如采摘较迟,外形必较粗大,采之过早,则又色泽有暗黑倾向;水色金黄色,相当良好,共香较之青心乌龙为温和,滋味亦几分见弱,稍具绿茶味。青心大冇,制成茶形状稍粗大,色泽相当良好,惟较深绿,比青心乌龙稍逊。如采摘期提早,则多白毫,水色良好,特别是具有特殊香气。惟秋茶制作容易陷于乌龙茶格式。

茶园光线与制茶品质


日光照射之强弱影响茶树生长颇大,与制茶品质有密切关系。

制绿茶之鲜叶需要温和之光线,制包种茶者稍次之,制作乌龙茶及红茶之鲜叶,要在稍强的日光下生育之,其制成茶叶方为良好。大多日光强的地区,生育之茶鲜叶,节短而叶小。反之,日光照射弱的地区,生育之鲜叶,叶大而节长。

是故台湾在夏季制茶品质能比较良好,是受光线影响也。良好之武夷乌龙茶与安溪铁观音亦多在夏初制成之。在浓荫地生育之鲜叶,茶片稍大,叶肉薄而软,制成茶叶,干茶色泽必带青黑色,香气淡薄,品质不良。又连续雨天,制造茶叶,其品质比较不佳,推其原因,亦由于光线之关系。

又采摘时间之早晚,其影响制茶品质之原因亦同。是以制造优良之乌龙茶或包种茶,通常在晨间露水未干不采摘,因在这段时间中采摘制成之茶叶,色泽必带青色,香味均淡。而于晴天上午十时起至下午三时止,所采摘之鲜叶,制成茶叶,一般品质都比较优良。干茶色泽均呈宝色而富有油光,香气滋味均佳,其原因虽由于鲜叶含水量及其它种种之关系,然由于日光之影响亦为原因之一也。

采制季节与茶叶品质

春天生长之鲜叶,叶多呈浓绿,肥大而柔软,水分之含量多,在台湾以春季鲜叶制造红茶及乌龙茶,除茶身条索美观外,品质均难得理想。但却适宜制作包种茶或绿茶。此因制作红茶及乌龙茶鲜叶进行萎凋时,其消水程度须较多故也。而用于制成包种茶与绿茶时其鲜叶消水量比之制造乌龙茶与红茶可较少,故较宜制造之。品质亦较佳。

夏天生长之茶叶,叶小而质稍硬,最适合制造乌龙茶及红茶,其制咸品质,水色浓厚,香气极高,滋味强烈,色泽鲜丽。但制造包种茶或绿茶,却又滋味比较苦涩,难获佳品。

至秋天制成之茶叶,其品质介于春夏季之间,以制包种茶绿茶较好,但制成红茶或乌龙茶如技术处理得当,仍然可以制成相当良好之成品。至晚秋及冬初所产之茶叶,叶片较小且易硬化,制成茶水色及香味,均属淡薄,外形亦粗大,难以制成佳品。

影响红茶品质之因子


优良红茶之条件

茶叶审评主要者有四点:

干茶之外观…………(形状) 茶汤之外观…………(水色)

叶底之外观…………(叶底)茶汤之滋味…………(茶汤)

形状

一般条件:如叶片大小与其特殊等级相称,具黑色无灰或褐色,无茶粉或纤毛则称为形状良好之茶。而具除花香外,叶片须不扁平,叶茶类须有良好条索,B.O.P.,B.O.P.Fanining 及 F.O.P.含有白毫者最为良好,此种白毫须为金黄色含有红栋者便不佳,尖端叶可制成形状良好之茶,除非所含之芽尖色泽不佳耳。

黑色:红茶之色泽须为黑色,除非制造时之缺点使其变为灰色或褐色,萎雕适中则制成之茶为黑色,但制造过程中须小心处理,方能免除此方面之缺点。

清洁:红茶之清洁程度,视其包装前,茶粉与纤毛移去之效能而定,保持等级之清洁并不困难。

平均:注意分级可改进此品质,且易保证每一等级有一定之百分数,而过度之筛分与切断,必生灰色之茶。分级平均之基础乃在揉捻室而非在筛分室。幼叶之大小须平均,揉捻机所得之幼叶量须约与所需之碎茶类之量相当。

条索:萎雕与揉捻均良好者则可得优美之条索,适中之萎雕至为重要。初期揉捻须勿用压力,揉捻机所用之棱骨,对条索有若干影响:阔而浅之棱骨较深者更有效能。叶茶类与碎茶类所用之棱骨则须相反。

芽尖:芽尖之生成大抵视制造之初期而定,欲得优良结果,则萎雕须平均而不急速,且切勿过重之萎雕。首次及二次揉捻所用之压力,以适能分离幼嫩叶片及叶尖而释出之茶叶足能沾染此种芽尖便可。

酦酵与烘焙若均适当,便能使芽尖有良好之色泽。

茶芽之数量大抵视气候状态与鲜叶本身之性质而定。年中若干时期幼芽长满毛茸且芽之数量亦较多。南印度(South India)在西南季候风时期,尤以七、八月为然,茶芽之数量通常达最高度。长期而连续的潮湿天气可能有助于茶叶毛茸之生长也。

叶底

茶叶样品在试茶杯用开水泡浸五分钟,并滤过后所得之茶叶,称为叶底。叶底须有明净铜色,因叶底之外观与茶汤之滋味并无直接关系,故此特质之价值仅为制造小心之指示与茶叶本身之品质之测定。叶底之色泽对于顾客之心理可能有影响;叶底色泽由混合者之观点言之,亦可作为茶叶对各地饮料水之适合度之指示。

影响叶底之因子:叶底之外观不依制造任何一时期而异,而是依全部份过程而定,良好而平均之萎雕为避免叶底有青片之唯一方法,其次为叶之细胞内容物须充分混合。此即谓揉捻之效力须达到每一小叶,亦即谓经过解块机之叶之性质须注意视察。依芬司氏(Evans)指出经过解块机后部之叶片,比前部为粗,并主张幼叶最后三分之一,须再行筛分,俾粗叶与揉捻不良之叶,再送至揉机内如此则叶底之色泽可得平均。叶茶类之叶底色泽大抵视萎雕之平均与否而定。

实际生成之色泽依酦酵而异,酦酵不足则不能生成良好之铜色而带青色。反之,酦酵过度则变为暗褐色。适当之烘焙,并不影响叶底之色泽,因叶底色泽只能由酦酵决定。就此点而论,不良之烘焙,能损坏良好之酦酵,叶底之色泽约与烘焙前之酦酵叶相同。

叶底之香气:叶底常有一种香气为茶汤香气之指针,或为茶中可能缺点之指针。

水色

一般条件:水色之判定无一定标准,由浅青、黄、橙、红至暗褐之水色,亦可得高价因其有助于香气,刺激性、浓厚、与身骨也。正常之茶类须注意其水色。水色以鲜明不大红亦不大褐,深色而不大暗为佳,深色之茶汤当其热时十分明净则属优良。水色可作为茶叶制造时处理得法之指针。亦可作为茶汁露置空气中酦酵之指针。

影响水色之因子:萎雕缓慢则制成之茶水色浓,在合理范围内之长时间酦酵亦有助于水色之发展。制造适当则水色鲜明如茶叶浸软而不揉捻,则稍呈混浊。

滋味

滋味之分析:在详细讨论茶汤之滋味以前,宜先考虑滋味一词之意义

茶汤投入口内尝试时,日、鼻内各部分之感觉器官有刺激之感觉,传达于脑遂构成滋味之印象。

滋味之个性依四种经验而定,概述如下:

(1)心中起有印象前所历之时间,与此印象留存之时间,可作为滋味强度之指针。味极淡簿之物质须经若干时间始产生印象,味强之物质虽离口腔,亦有余味。

(2)因茶汤与口腔各部分接触,每一部分均有有或无与强度之感觉,例如收敛性则为牙床之感觉。

(3)茶汤之香气到达鼻喉后部之通路后,则藉臭觉可估计其香之高低。惟臭觉除非藉经验外,甚难具体形容。故 Ni1giri 茶之香气只能与其它茶之香气比较,此种香气不如锡兰高地区之香气,亦不如大吉岭茶之香气,但可定为高地茶之香气。

(4)茶汤之物理性如光滑、粘性、油、热等,在口腔内亦有感觉,其与茶汤之特质亦有关系,试茶时,不可不考虑也。

形容滋味所用之术语:茶汤滋味之特性用试茶术语,清楚地表示。区别滋味之形容词虽多,但其重要性则视用者而异,茶师虽能觉察极微差异之茶汤性质,但表示其差异之方法限于二、三十难于下定义之字。

表示优良特质所用之术语最常用者为香,刺激性,特点,特质,活力,强烈与骨身。

香:茶之香气甚易认知,如量多则可获高价,泡茶时此术语包括多数之香气。茶师通常不述香气之存在只说其高低,结果不明香气之差别。大多数茶区于年中某时期产生一种香气,但产生同样之香气之茶区甚少,如加某种意义于原术语上,则可避免许多混乱。如香称为葡萄香、柠檬香、坚果香,或其它同样适当之形式,则植茶者对于香之区别观念较为清楚。

以往关于香气之芳香油理论,不适于说明香气之区别。

据锡兰试验,短促萎雕,冷萎雕及短促酦酵均能助茶中香气之发展,此在锡蔺或许确实,他处未必尽然,故未能完全加以证实也。欲得大量之香气最好考虑其它结果,设计白已之试验,用怀疑而不空想之心理观察其结果,除非有优越成就,勿随便发表。

刺激性

茶刺激性之定义为刺激性能在鼻或喉中产生轻微之刺激感觉,此种刺激性与口中收敛性之感觉完全不同。具有刺激性之茶亦有改敛性,但有收敛性而无鼻反应之茶则可作为区分之标准。

哈罗氏解释刺激性为苦味之收敛性。

制造上之事项对于刺激性之影响尚乏定论。

特点:通常称温和之刺激性为特点,但哈罗氏则称特点系指含有优异特质之茶。

特质:据 Lamb 氏称此术语表示含有优良特质,各种优良特质之结合或平衡,此种解释甚为清晰而少含混。有用此术语表示轻微之香气者。

活力:哈罗氏用比拟方法说明「活力」之意义,新鲜汽水与静置若干时间之汽水其差异与有无活力之茶差异相同,如此比拟确实无误,则可用舌尖,舌中,与上颚觉察活力,与收敛性或香气并无关系。

强烈:哈罗氏解释此语为浓厚之茶汤具有刺激性与活力,且有良好乳浊现象,此种解释颇为确当。

身骨:哈罗氐用此字为强烈之同义字,即指茶汤有鲜艳之浓红色,且有良好乳浊现象,故身骨可视作强烈一词所包括之特质。

红茶初制技术对品质的影响


红茶初制与绿茶不同,绿茶鲜叶加工一开始用高温破坏酶的强性,红茶则与其相反,在加工过程中,创造条件增强酶的强性,促进多酚化合物的氧化缩合。

在阐述红茶对鲜叶加工技术关键时,必须以红茶品质形成的物质变化为依据,才能达到指导生产,科学采用制茶工具和工艺,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一)萎凋技术对品质的影响

萎凋是制红、青、白茶的第一道工序。有些绿茶由于种种原因不及时现柔现制,先厚堆放而后杀青,虽有些水分散失,而象萎凋作用,但不属于萎凋工序。程序是白茶最重,其次是青茶。

鲜叶在通常的气候条件下,薄摊,开始一段时间,以水分蒸发为主。随着时间的延长,鲜叶水分散失到相当适度后,自体分解作用逐渐加强。水分的伤失和内质的变化,叶片面积萎缩,叶质由硬变软,叶色鲜绿转变为暗绿,香味也相应的改变。这个过程称为萎凋。

萎凋过程,一方面是萎凋的物理变化;一方面是萎凋的化学变化。这两种变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物理变化既能促进化学变化,浓度大,促进作用增强。又能抑制化学变化,失水,抑制酶的水解作用,甚至影响化学变化的产物。由此而出现制茶品质的差异性。反之,化学变化亦能影响物理变化的进展。两者之间的变化发展和影响,是依湿、温度为主的客观条件不同而差异很大。要掌握萎凋适度符合制茶品质的要求,就要采取人工的技术措施。

萎凋工序,是以低温条件下大量失水为特点。随着水分散失,细胞液的浓度增大,酶的活性增强,从而使叶内化学成分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对红茶的色香味的形成创造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实践证明,掌握水分变化的规律,控制失水量和失水速度,是萎凋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在加工工艺中以萎凋叶含水量作为萎凋适度指标。

影响萎凋失水的外在因素很多,有温度、湿度﹑通风条件、叶层的厚薄等。其中以温度为主要矛盾,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50℃以下随着时温的升高,空气相对湿度降低,促进叶内水分蒸发。因此在生产中,采用日光、室内加温、萎凋机等萎凋,都是用加温的方式来加速水分的蒸发和增强酶的活化性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20℃~40℃),不加温比加温好,低温比高温好。在生产实践中,在低温高湿的情况下,进行加温萎凋,既能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提高萎凋质量;但温度以35℃以下为宜,不超过38℃。否则,鲜叶失水太快,理化变化激烈进行,以至造成细嫩芽叶的萎凋不匀,过早红变等现象。

萎凋过程中,温度调节可以用摊叶厚薄,通风条件来进行,但调节要有一定的幅度,不可太大。在调节温度时必须掌握先高后低,风量先大后小的原则。防止萎凋后期温度太高,影响品质。

在生产中掌握萎凋程度,必须根据鲜叶老嫩红茶种类,及机型的不同条件。嫩叶水分及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适当地进行老萎,使酶的活性增强,有利于多酚类物质的氧化。相反,老叶一方面含水量少,叶质较硬,失水过多揉捻更为困难。另一方面,老叶虽然多酚 类化合物较少,但其中自动氧化部分的茶黄素含量比嫩叶多,所以老叶轻萎凋有利于形质的形成。

各种红茶要求因其品质要求不同,使用的机型的不同,萎凋的程度也就有所差异。工夫红茶要求外形紧结完整,内质茶汤滋味醇和,所以萎凋适度必须适中,(含水量58~64%)。萎凋程度偏轻,萎凋叶含水量在65%以上,揉捻时条索断碎,不完整,茶汤滋味青涩欠醇,若萎凋叶含水量低于50%,条索不紧,茶末多。但对切细红茶来说,要求碎茶多,外形呈粉状,茶汤色深味浓,具有收敛性。若揉捻机使用揉切机(VTC),萎凋强度略轻。若用机械揉切机,揉捻则萎凋强度宜重些(5%左右),否则揉切时茶叶易流味。

(二)揉捻(切)技术对品质的影响

1、揉捻是形成红茶外形的关键工序。红茶揉捻形成的条索经过发酵后进行烘干,加以紧缩固定。由于工夫红茶要求外形紧结,色深味浓,加上消费者习惯进行一次冲泡。因此红茶揉捻要求充分;工夫红茶的细胞破坏率高达70~80%,切细红茶的细胞破坏要求更高。

2、红茶品质要求不仅要有更高的细胞破坏率;而且更有高度的细胞破坏速率。因为单位时间内细胞破坏率低,细胞破坏时间先后的差距较大,发酵的起点很不一致,总的发酵时间延长,结果使可溶性物质损失较多,茶黄素含量减少,茶红素增加,于红茶品质不利。

工夫红茶和切细红茶传统制法的揉捻(切),时间都在1~2小时左右,细胞破坏率较低,而机械揉切机经30~40种揉切就可以达到切细红茶细胞破坏率的指标。因操作时间短,发酵起点较为一致,因此多酚类化合物氧化程度切匀。茶黄素,水溶物含量较多,分离出来的切细红茶香味浓度好,富有收敛性,叶底红亮。

3.红茶揉捻掌握加压的原则是:轻---重----轻

嫩叶轻压短揉;老叶重压长揉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红茶揉捻加压比绿茶重,时间长(95分钟)揉捻要求较充分。

4.筛分复揉是红茶揉捻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筛分不仅可以使揉捻程度基本上达到一致,松紧粗细。大小不一的叶子分清,而且有解困散热的作用。复揉是筛面上头子茶再进行揉捻,这对保留细嫩茶叶的锋苗和提高粗大叶子的成条率是有良好的作用。因此,在揉捻在应采用多次短时,筛分复揉,这不仅对外形有利,而且对提高内质重要的作用。

三 .发酵技术对品质的影响

发酵是红茶制作的特征工序,是以绿叶红变为主要特征的生化变化过程,发酵过程中,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缩合和其它成分的深刻变化,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特别大。因此创造有利于发酵正常进行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温度

酶活化最适宜的温度是40~50℃。但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多酚类化合物迅速的大量的氧化缩合,生成茶红素,有的生成黑色素,部分为蛋白质所沉淀。结果使茶汤滋味淡薄,水色浅,叶底红暗。相反,好温度在20℃以下,酶活性很弱,氧化反应速度缓慢,发酵难以进行。因此,要使发酵顺利地进行,并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室温应控制在20~30℃范围之内。过高过低必须用人工加以调节。

湿度

发酵叶保持一定的含水量,有利于发酵叶的正常进行,要求发酵室的相对湿度在95%以上。否则,空气干燥,湿度太低,发酵叶水分蒸发快,往往造成理化变化失调,而出现乌条,花青等发酵不均匀的现象。在夏秋季节,气温高,空气湿度相对低时,可采用室内地面墙上喷水或喷雾。若没有专用发酵室,可在发酵盒上复盖湿布,并洒水。

空气

酶促和非酶促作用,只有在空气流动供氧充足情况下,才能正常进行。因此发酵环境必须保持空气流动,清洁新鲜,供氧充足,适当地调节流动是非常必要的。发酵叶的摊放厚度,直接关系到供氧的多少。一般老叶松疏透气性较好,适当摊厚,嫩叶摊薄,即能使发酵正常,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影响红茶发酵的温度、湿度,空气三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般情况是气温高,湿度低;湿度高,温度就低。因此,在生产上要解决这对矛盾,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调整。

发酵程度

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分析云南切细红茶中水溶性多酚类化合物与红茶品质的关系认为:毛茶的水溶性多酚类化合物(包括氧化和未氧化的)的保留量,在60~65%时品质较好,滋味浓厚鲜爽,收敛性强,汤色浅;保留量在70%以上有青涩味,苦涩味重。保留量在55~58%味醇汤红,类似工夫红茶的品格;保留量50~53%味淡清纯,色泽发暗;发酵过度,保留量在50%以下味酸。因此,掌握好发酵程度。

水溶性多酚类化合物保留量是掌握发酵程度的生化指标,一般在较好条件下,水溶性多酚类化合物只损失1/5,而保留量约保留80%.但这个指标高低与制茶条件,技术水平有关。生产中必须结合发酵叶的香气,色泽的变化综合判断发酵适度。

按香气:由强烈青草气---青香—兰花香—桂花香—果香— 低香—香低(几手嗅不到香气)

按色泽:青绿色—青黄色—黄色—黄红色—红色—暗红色变化分为六级叶象:

一级叶象:青绿色,有强烈青草气 二级叶象:青黄色,青草气

三级叶象:黄色青香四级叶象黄红色,花香或果香

五级叶象:红色,低香六级叶象:暗红色,香低

针对切细红茶或小种红茶以四级叶象为佳,其它红茶品种,可参考执行。

鲜爽度品质高常在二、三级叶象

强度品质高常在三、四级叶象

浓度品质高常在四、五级叶象

发酵过程

叶象和色泽变化主要由于多酚类化合物氧化程度不因

黑毛茶初制技术对品质的影响


黑茶初制与绿茶初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两者的品质大不相同,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黑茶初制的各个工序,从杀青到干燥,每个环节都强调保温保湿。其初制过程,就是在高温下保水,而后又在高温下去水的过程。二是,黑茶初制还有一个独特的渥堆发酵过程。在高温高湿和渥堆时,由于大量微生物的作用,使叶子内含物(主要是多酚类化合物)发生一系列变化,因而形成其特殊品质。

(一)杀青技术对品质形成的作用

黑茶品质的外形忌暗褐,内质忌红叶,而鲜叶一般较粗老,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高,水分含量低,首先必须利用高温破坏酶的活性,制止酶促氧化。黑茶杀青目的虽与绿茶基本相同,但在方法上却有其特点,杀青前要对鲜叶灌水,利用水分产生高温蒸气来搞高叶温,使其杀匀、杀透;(灌浆杀青)

(2)投叶量大,利于形成高温水蒸气的环境条件

(3)高温短时,是因鲜叶较粗老,叶中有效成分较少,要求在短时内破坏酶的活性,制止酶促氧化,保留较多的有效成分,细胞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高,在高温下方能软化或水解,每锅投叶量大,吸收热量多,要迅速提高叶温也需要高温。

黑茶杀青过程中,在高温高湿的水热作用下,鲜叶内部产生一系列与绿茶相似的生化变化。叶内水分受高温作用而所化散失,但由于黑茶杀青前进行灌浆,水分总量在杀青前后的变化是不大的。一般经过杀青后水分减少1.24%左右,而绿茶在杀青后水分减少15—20%,由此可知:黑茶在杀青过程中,是要控制水分散失的,使内含物在水热条件下,进行顺利的生化变化。这是形成黑茶品质的先决条件。

(1)杀青过程中,由于高温高湿的作用,叶绿素受到较大的破坏,叶色发生变化。

(2)茶叶中水浸出物是一切可溶性物质的总和。其中包括多酚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可溶性蛋白、果胶、维生素、糖类、生物碱及芳香油等。在杀青过程中,一些不溶于水或溶解度极小的物质,有一部分在水热作用下水解成可溶于水的物质外,但相当一部分物质是向着氧化聚合的方向进行的。所以水浸出物总的趋势是下降的。

(二)揉捻技术对品质形成的作用

黑茶揉捻的主要特点是趁热揉捻。

黑茶由于鲜叶粗老,含水量少,纤维素多,水化果胶物质少,因而表现出质地粗硬。经高温杀青后,叶片受湿热的蒸闷作用,导致细胞组织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物质部分分解为水溶性物质,使组织软化,并带粘性。

黑茶无论初揉或复揉,都是趁热进行,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塑造出黑茶的外形。杀青叶出锅后,马上投入揉捻机进行揉捻。叶温一般都在50—60℃,揉捻后叶温一般下降到40℃左右。生产实践证明,这样的叶温适合下一步渥堆的要求。如不趁热揉捻,杀青叶水分因蒸发而散失,水溶性果胶随水分和热的散失而凝固变性,叶片变硬,弹性增大,揉捻叶不易破坏叶细胞组织,也不易成条,还会产生大量碎片。

短时、轻压、慢揉是黑茶揉捻中另一特点。使用揉捻机,采用短时、轻压、慢揉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压力使用不当,或转速过快,不但使茶汁流失,还会使叶片碎料,剥皮梗及丝瓜瓤叶增多,且大部分叶片不会折迭成条,影响品质。揉捻后的茶坯一般不经解块散热,立即进行渥堆,以利迅速提高堆内茶坯的温度。

(3)渥堆技术对品质形成的作用

黑茶渥堆是在湿热作用下使茶叶内含物发生变化。特别是多酚类化合物部分的和缓慢的自动氧化。

实验结果表明,鲜叶经过杀青后,酶活性遭受破坏,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基本上停止,照理说杀青叶也应该保持鲜叶原有的绿色,其品质也应象绿茶那样,具有青汤绿叶的特色,可是,黑茶初制中杀青揉捻的叶子经过渥堆后却形成黄汤褐叶,这主要是多酚类化合物在渥堆过程中发生非酶性自动氧化的结果。

在黑茶渥堆过程中,主要是多酚类化合物在水热作用下发生非酶性自动氧化。但是,也不能排除微生物的作用。由于这些微生物中具有氧化酶的特性,因而能促使渥堆过程中茶叶的内含物质的化学变化。

黑茶渥堆是较激烈的质变过程,是控制在很少有酶促作用下进行的。因而水的介质作用就显示出其重要意义。黑茶在初制中,都是采取了保水措施,至干燥前,水分的变化是很微小的。

在渥堆过程中,伴随着水分散失,温度升高,酶的活性较杀青叶有所恢复,尤其是过氧化氢酶恢复快。

过氧化氢酶能分解碳水化合物,生成过氧化氢,将夺下来的氧用于氧化多酚类物质,可是,在渥堆过程中,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途径有所改变,过氧化氢酶参加了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过程。

这对于形成黑茶醇和不涩的滋味很有利。

多酚类化合物在渥堆中的氧化速度与温度的高低、时间的长短有关。

随着渥堆温度的升高,氧化加剧,所以渥堆温度不能过高,时间不能太长。否则造成渥堆过度,而使毛茶香低、味淡、汤色红暗。反之,渥堆温度太低,时间太短,也会造成渥堆不足,使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不足,毛茶香气粗青,滋味苦涩,汤色黄绿,不符合黑茶品质规格要求。

叶绿素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在渥堆中破坏的。叶绿素在渥堆中的深刻变化,主要是由于茶堆内产生了一些醇、醛、酮类物质,这些物质能溶解叶绿素,并随茶堆中水分移动。渥堆中产生的一些有机酸类物质,酸中的氢离子能取代叶绿素中的簇核,而导致叶绿素变性。多酚类化合物发生氧化过程中,初级产物醌类物质也能氧化叶绿素。因此,在渥堆过程中,叶绿素明显减少。

总之,渥堆过程中的理化变化是复杂的,深刻的,它是决定黑茶品质的关键性工序。

(三)干燥技术对品质形成的作用

黑茶干燥、温度较低、时间长,但茶叶内含物的变化仍然在继续进行。多酚类化合物,在干燥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水热综合作用,有所减少。据测定,渥堆中多酚类、化合物含量的12.77%,而毛茶只有11.84%,这主要是由于多酚类化合物在热化作用下发生非酶性自动氧化的结果。

叶绿素在干燥过程中破坏也多。这主要是因为在湿热的作用下,水分子解体放出氢离子,并取代叶绿素中的核镁,叶绿素受到破坏,生成不同异构体——黑脱镁叶绿素。

黑茶是我国的主要茶类之一,是仅次于红、绿茶产量的家国第三茶类。但是,对于黑茶品质的形成及制定技术中的理论性问题的研究,还是一个新课题,我们要努力实践,认真钻研黑茶品质形成的规律,为不断提高黑茶的品质,满足边区兄弟民族的需要作出实践。

称茶的目的在于合理准确付料,以保证产品单位重量符合要求,称茶后再加茶汁。

茶汁由茶梗、茶果熬制,含有可溶性物质,有利于黄霉菌的生长;发花需要适当水分;加入适当水分还能提高茶坯粘结度。

茶坯含水量一般在22—38%之间,每片砖加茶汁4—6两(200—300克)为适度。加入茶汁后要充分搅拌均匀。通入蒸汽进行汽蒸,使茶坯软化,便于压制。

蒸汤温度102℃左右。蒸茶时间5—6秒。

如蒸的时间过长,茶坯变得过软,含水量也高,虽易压紧,但干燥时水分难于散发,易产生烧心霉变。

如蒸的时间不是,则茶坯没有充分软化,不易压紧,发花也不好。所以要严格控制好标准。

3、装匣压制

茶叶蒸好后,送入木戽装匣。

装匣时要注意边角饱满,使成品边角紧实。

装完第一片后盖上铝板,推至预压机下进行预压后,然后装第二片,盖上盖板,推至大压机下压紧上闩。

4、冷却定型

压制后的砖匣输送到凉置架上,进行冷却定型。砖温一般要由80℃左右下降到50℃左右,便可冷却定型。冷却时间一般20—25小时。

5、退砖

冷却定型的木戽输至退砖机下,开铁夹板,退出砖片。木戽四笼,砖片进行检验。

6、验砖包砖

砖片退出后,按照品质规定进行检查验收。主要检查重量,厚薄是否一致,四角是否分明,砖面是否有龟裂或起层脱面现象。

如不合格者,必须复制。符合规格的就用商标纸逐片包装,送烘房发花干燥。

7、发花干燥

发花作用,茯砖是用叶质粗花的原料组成的,通过发花后,精老味消除而产生一定的特殊芳香滋味,改进品质。

据初步研究,茯砖在发花的过程中,生长了一种黄霉菌。它是一种真菌,是金黄色,故称为“发金花”,黄霉菌生长温度为15—34℃,最适温度25—28℃,生长温度65—85%,最适温度80%。黄霉菌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使淀粉转化为糖,促多酚类化合物氧化。老叶含糖类较多,所以黄霉菌在老叶中繁殖比在嫩叶中繁殖要好。这也是茯砖原料要求有一定成熟度的原因之一。

干燥操作技术:

成封砖进入烘

影响绿茶品质之因素及初制技术


绿茶之一般鉴定方法暨优良绿茶与劣变绿茶之特征已如前述,然则影响绿茶品质之因素究竟如何?各该因素对于绿茶之品质究有如何之影响?影响绿茶之品质之因素,概言之约有下列四项:(1)原料,(2)初制(3)精制(4)贮运。绿茶品质之优劣,泰半决定于原料之优劣,没有优良之原料,无论制造技术如何优良,均无法得到优良品质之绿茶。

影响茶菁原料品质优劣之因素,计有下列数项:

(1)品种:对于茶叶之形状,色泽,香气,滋味,水色,叶底,以及宜制茶之种类,暨制造之方法,均有深切之影响。(2)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雨量,风及风向,日照,云雾等项。对于成茶之成分暨香味,均有影响,即对宜制茶之种类,与制造方法,亦有相当关系。(3)采摘:包括采摘之时期,方法,标准,气候,时间诸项,对成茶品质影响最大。(4)土壤:对于成茶之戌分及香味,形状,均有影响。(5) 肥料。(6)茶园之管理。(7)病虫害。(8)遮荫。(9) 海拔及地势。(10)树龄。(11)季节。(12)采后之处理。

绿茶品质之决定,除原枓外,当以初制关系至大,绿茶初制之过程虽因茶类而异,然大体言之,不外下列诸过程:

(1)活叶处理(2)杀菁,(3)揉捻,(4)解块,(5)静置,(6)烘焙,(7)覆炒(8)再干与整形。兹将各初制过程对于绿茶品质之影响略述如下:

(1)活叶处理:活叶处理,直接影响萎雕之程度及水分减少率,间接影响于杀青程度之调节。活叶处理过度,尤足以使茶叶过分萎雕,以致水色黄浊,甚至红变,如环境不良,气候过热,甚至变成虀艹,成为废物,活叶处理适当,对于茶香之培养,尤有决定性之作用。

(2)杀菁:杀菁对于绿茶品质关系最大,杀菁未至适度,对于绿茶之形状与色泽均有不良之影响,杀菁之温度对于绿茶之香气与滋味,尤有决定性,即对于水色及叶底,亦有相当关系。杀菁机揽拌手之回转率,对于茶条之形状,及温度时间之调节,均有影响:经过优良之杀菁,茶叶在以后各过程,即不易劣变,杀菁不良,每易使茶叶焦变或烟臭或酦酵而劣变。

(3)揉捻:揉捻对于成茶之形状与滋味有决定性之影响。揉捻不足,条索松,片未增多,滋味淡薄。揉捻过度,块形类茶增加,滋味亦易苦涩,且揉捻时间过长,每易使茶叶酦酵而劣变,水色每易混浊而黄变。揉捻时须注意回转率及加压与时间。

(4)解块:解块对于成茶之形状有极大影响,解块不良,茶叶结成大块,不但条索不佳,并且减少精制之正茶百分率,大块之茶,干燥亦甚困难,粉未很多。但过分之解块,亦使茶叶劣变,香味亦有不良影响。

(5)静置:静置有下列五种(A)杀菁前原枓之摊放,《B)杀菁后之摊凉,(C)揉捻后之摊凉(D)初干后再揉或覆火前之摊凉,(E)覆火后再干前之摊凉。五种静置,其作用各不相同,如杀菁前之静置,目的在蒸散茶菁一部份之水分以便于杀菁,杀菁后之静置,目的在蒸散一部份热气,以免发生闷热,并可增加香气,揉捻后之静置,目的在吸回流出之茶汁以免茶汁走失而滋味淡薄。初干后再揉前之静置,目的在使茶叶回软,以免再揉时粉未增多。两次干燥间之静置,目的在使茶叶干燥均匀,以免有外干内湿之弊。由是观之,静置对于茶叶之香味及形状,下盘,干湿程度,均有影响,而静置时间过长,或堆积大厚,或静置场所不当,茶叶每易酦酵或甚至酸腐劣变。

(6)初烘:初干对于成茶之香气及形状关系至大。初烘干燥程度不当,每易增加茶叶之粉未,有碍条索之美观。初烘温度过低,茶叶每易酦酵劣变。

(7)覆炒:覆炒对于成茶之香味及形状之增进均有影响,覆炒时当注意温度时间及回转率之调节,但覆炒增加茶未甚多,影响精制甚大,故最好不炒,而以再干机代替此一过程。

(8)再干与整形,再干有整形上霜之作用,并能扬去一部分粉末,故对绿茶之形状及色泽均有极大关系,即对于香味方面,亦有相当增进,再干时须注意时间温度回转率及风速之调节。

绿茶之精制,其目的在汰除劣杂,整饬形态,分别等级而已。故精制过程中,对形状及色泽关系最大,香气及滋味仅有少许影响。精置手续虽随茶类而异,然大致言之,不外下列数项:(1)筛分(2) 覆烚(3)拣剔(4)切断(5)茎拔(6)搧咸(7)着色(8)匀堆,兹将各过程对于品质之影响略述如次:

(1)筛分:筛分为精制作业之中心,手工精制分手筛吊筛二种,机械筛分有圆节干筛二种。绿茶之花色等级及形态整理,以及片末之汰除,均唯筛分是赖。故筛分对于形状方面,关系至大。

(2) 覆烚;覆烚一则有整形之作用,再则可增进茶叶之香味,三则可增进茶叶之色泽,四则可防止茶叶之劣变。但处理不慎,每易焦变及增加茶叶之粉未。

(3)拣剔:拣剔之目的在汰除劣杂,增进形状之美观,但与茶盘摩擦,每易增加粉末,尤以个别拣剔制为甚。

(4)切断:切断之目的在使大形之茶变细,以适合外销之需要,但切断次数大多,或切齿配合不适宜时,每易增加粉未,使茶叶过于细碎,对于色泽及滋味,亦有相当妨碍。

(5)茎拔:茎拔之目的在汰除茶梗,如机械效能优良,即可避免用人工拣剔,以节省工资。但经过多次之茎拔,茶色每易磨成黄褐色,滋味亦易受损。

(6)搧咸:搧咸之主要目的在汰除劣杂,亦有整饬形态及分别等级之作用,故仅与茶叶之形态有关。

(7)着色:着色为使茶叶色泽美观,对于色粉之选择及色粉份量之配合,必须适当,否则茶色既不美观,香味亦易受损。

(8)匀堆:匀堆为使同一花色之各号茶作适当之配合,以适应国际市场之需要,故对茶叶之品质,无论色香味均有影响。非有经验之茶师主持指导不为功。茶叶之贮运,除龙井茶须于罐底加以石灰或氯化钙以吸收一部分油脂气味及水分外,其它各种茶叶,只要能防止茶叶之劣变及不良气味之感染即可,对于茶叶品质虽无增进,但如贮运不佳,茶叶每易酦酵发霉,香气走失,滋味劣变,水色黄浊,对于品质亦有莫大妨害。茶叶在贮藏过程中有后酦酵之作用,如作用适当,每可增进香味,但会水量过多,则后酦酵之进行,对茶叶品质当有妨碍。

谈『初制茶』品质尚未稳定


茶青经过萎凋、发酵、杀青、揉捻、干燥后就成了可以拿来泡饮的茶了,(不发酵茶省略萎凋、发酵的过程),但是这样完成的茶,在制茶界上称为「初制茶」(有人写成「粗」字带有眨意,还是用「初」字较公正),是有(尚未完成)的意思,为什么呢?因为茶青初次完成,虽然说是干燥了,但茶性极不稳定,茶的生机并未完全消失,吸湿力极强,这种状况之下,如果一两个星期内饮用完毕,倒没太大的关系,但若再长时间的存放,极容易变质。这就有如新砍下来的木材,虽已经干燥,最好能放一两个月后再行加工,若要制作的是乐器,存放的时间往往要在一两年以上。

所以茶青初制完成后,最好能常态存放个一旬左右,有何需要精制的过程就在这段时间进行,最后再行「覆火」一次(含低温干燥法),这样制成的茶才算正式完工,才可较长时间的存放,香气、味道上也较「完整」与「稳定」,制茶界才称它为「精制茶」(制作完成了的茶)。

现在茶界为抢时间上市,也省些成本,后半段「稳定性」工作往往省略,然后以泠冻保存与真空包装(或充氮包装)减缓品质劣变的速度,这种作法在不讲究「陈放」效果的茶类上,以及花干的保存上有其功效,但普遍地使用容易造成消费者错误的印象,以为茶是不容易保存的食品,买了就要快快喝掉,一次不买太多。这样的观念正好扼杀了茶是可以陈放,只要保持干燥、阴凉就可以的「优势」,而且助长了各类茶都往「生」、往「青香」的方向发展,这又让很多人不敢喝太多的茶(因为太寒)。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9012.html

上一篇:荷叶茶喝多久能减肥

下一篇:滇红茶的七大功效,不看后悔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