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工夫红茶历史

2020-11-09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工夫红茶历史”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工夫红茶历史”相关知识!

中国人是以善能喝茶著名的。从文献上的记载,至少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了。古书《尔雅》上就写过“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诗经》的《七月》篇,也提到采茶。两汉之后,饮茶之风大盛,但更普遍的还是在唐朝。那时已经有“茶会”、“茶宴”,陆羽著《茶经》,更是集中了喝茶的理论,从此大开喝茶之风,陆羽由是受后世尊为“茶神”。《潮嘉风月记》就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从这里看来,喝工夫茶大约是唐代以后的事。尽管近代的《辞海》载有“工夫茶”这一条专门名辞的注释,英文的“Tea”字也还是从汕头、厦门话的“茶”字译音过去的。但有关工夫茶的详细记载却是很少,甚至连《潮州府志》也没有记载,这却不能不是件憾事。

就现在所能考证到的,潮州地方在元朝以前虽然已经是“稻再熟而蚕五收”,可是似乎还没有种茶。《永乐大典》之五千三百四十三卷,是现在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潮州志》,在它“课税”一项内曾引用了《三阳图志》(三阳即是海阳——今之潮安、潮阳、揭阳)。《三阳志》及《三阳图志》于今已不可复见,但几经浩劫之后仅存很少的《永乐大典》中却刚好有一部《潮州志》在,而其中又多引用《三阳志》等的原文,弥足珍贵。从原文看来,《三阳志》是元朝时有关这三县的地方志。中说到:m.cY316.COM

“茶课自大禹别九州之产以作贡,而未闻贡茶,下逮汉、魏、晋、梁皆不及此,至李唐时如赵赞滂、王楼、王涯之徒始创茶之制,宋朝又有榷务交引三分三税之法,而茶之赋始繁矣。产茶之地,出税固宜。无茶之地,何缘纳税?潮之为郡,无采茶之户,无贩茶之商,其课钞,每责于办盐主首而代纳焉。有司万一知此,能不思所以革其弊乎?……”这证明在元时,潮州地方还没有种茶的。没有种茶倒不要紧,因为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叶并不产自潮州。可是“无贩茶之商”,这倒就麻烦了,如果《三阳志》所记属实,恐怕元朝时潮州还没有“工夫茶”这一享受呢。

到清代以后,潮州人之好茶,潮州“工夫茶”之有名,潮州人做茶叶生意之多,已经是尽人皆知了,清代的《潮嘉风月记》就说: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及瓷盘各一,唯怀之数则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小编推荐

工夫茶的历史文化


中国人是以善能喝茶著名的。从文献上的记载,至少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了。古书《尔雅》上就写过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诗经》的《七月》篇,也提到采茶。两汉之后,饮茶之风大盛,但更普遍的还是在唐朝。那时已经有茶会、茶宴,陆羽著《茶经》,更是集中了喝茶的理论,从此大开喝茶之风,陆羽由是受后世尊为茶神。《潮嘉风月记》就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从这里看来,喝工夫茶大约是唐代以后的事。尽管近代的《辞海》载有工夫茶这一条专门名辞的注释,英文的Tea字也还是从汕头、厦门话的茶字译音过去的。但有关工夫茶的详细记载却是很少,甚至连《潮州府志》也没有记载,这却不能不是件憾事。

就现在所能考证到的,潮州地方在元朝以前虽然已经是稻再熟而蚕五收,可是似乎还没有种茶。《永乐大典》之五千三百四十三卷,是现在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潮州志》,在它课税一项内曾引用了《三阳图志》(三阳即是海阳今之潮安、潮阳、揭阳)。《三阳志》及《三阳图志》于今已不可复见,但几经浩劫之后仅存很少的《永乐大典》中却刚好有一部《潮州志》在,而其中又多引用《三阳志》等的原文,弥足珍贵。从原文看来,《三阳志》是元朝时有关这三县的地方志。中说到:

茶课自大禹别九州之产以作贡,而未闻贡茶,下逮汉、魏、晋、梁皆不及此,至李唐时如赵赞滂、王楼、王涯之徒始创茶之制,宋朝又有榷务交引三分三税之法,而茶之赋始繁矣。产茶之地,出税固宜。无茶之地,何缘纳税?潮之为郡,无采茶之户,无贩茶之商,其课钞,每责于办盐主首而代纳焉。有司万一知此,能不思所以革其弊乎?这证明在元时,潮州地方还没有种茶的。没有种茶倒不要紧,因为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叶并不产自潮州。可是无贩茶之商,这倒就麻烦了,如果《三阳志》所记属实,恐怕元朝时潮州还没有工夫茶这一享受呢。

这就不能不说是一件奇事了,到清代以后,潮州人之好茶,潮州工夫茶之有名,潮州人做茶叶生意之多,已经是尽人皆知了,清代的《潮嘉风月记》就说: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及瓷盘各一,唯怀之数则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投闽茶于壶内冲之,到现在也是如此。工夫茶用的是铁观音,这是全国仅在福建才有的名茶。自然,现在潮州地方是产茶的,潮安凤凰山(过去属饶平)的单丛奇种简名日凤凰茶,就是驰名海内外,在今天国产的特级茶叶中首屈一指,但可惜产量不多,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因此它的价格也是国产茶叶中最高贵的。

黔红工夫历史文化及品鉴


黔红工夫,曾被誉为茶海中的“秀芽丽人”。

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贵州就有种茶、制茶、和茶叶贸易。西汉的杨雄在《方言》中记载:“蜀西南人,谓荼(即茶)曰蔎。”,而汉代的蜀西南相当于现今的云贵川3省交界的部分地区,唐代陆羽在《茶经》中(758年)记载:黔中,生思州(今贵州务川、印江、沿河等县)、播州(遵义市及遵义、桐梓等县)、费州(德江东南一带)、夷州(今石阡县一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根据上述史料记载,推算贵州产茶历史最少达2000年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绿茶和红茶的高档名茶得到了迅速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起,贵州就生产工夫红茶,主要由贵州湄潭茶场生产,到达1964年产量达210吨,当时贵州不仅生产工夫红茶,而且还生产红碎茶。到了20世纪70年代,贵州也被列为全国6个工夫红茶和红碎茶的主产省份之一。

贵州不仅是古老的产茶区,也是茶叶发祥地和茶树原产地省份之一。茶树优良品种较多,其中贵州的大丛茶,属小乔木型茶树,中叶中生品种,芽叶黄绿,抗性强,为有性繁殖品种,特别适宜加工红茶。以及后期选育推广的黔湄419、黔湄502、黔湄601及苔茶等,都非常适宜加工红茶,其中当地的苔茶品种加工的红茶具有香气高锐持久,滋味厚重,甘醇等独特的特点。

“金丝黔红”选择当地生态茶园的优良品种和苔茶品种,于08年经申老师亲自指导,采春茶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结合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其外形满披金毫,条索紧细油亮,犹如金丝,故取名“金丝黔红”。

品鉴采取审评杯审评加盖碗冲泡审评品鉴(特级下压扑克红方块,特一级下压扑克红桃心,A代表第一泡茶汤,K代表第13泡茶汤,大鬼代表特级审评杯茶汤,小鬼代表特一级审评杯茶汤)香气:带有花果香,高锐持久;滋味:鲜爽醇厚。

白琳工夫红历史渊源介绍


白琳工夫红茶是闽红三大工夫红茶之一,产于福建省福鼎县太姥山白琳、湖林一带,属于闽红工夫。

1 历史渊源

工夫红茶发端于福鼎白琳,工夫红茶制作技艺传承至今有250多年的历史。据清乾隆己卯年(1759)任福宁知府李拔编撰《福宁府志》载:“茶,郡、治俱有,佳者福鼎白琳”。可见,至少清乾隆时期,白琳就以产茶而著称,并受到地方主要官员的关注而载入史册。福鼎早在唐代就有记载种茶的史料,唐代陆羽《茶经》记载:“永嘉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据考证,这里所称白茶山即指福鼎为白茶产地,主要分布在白琳、点头、磻溪、巽城、店下和桐山等地。其中白琳、磻溪和点头是福鼎境内三大茶叶主产区,自清代以来,以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等为原料,产制红茶,取名“白琳工夫”,名声大噪,远销东南亚及西欧各国。

2 区域环境

白琳工夫主产地白琳镇位于福鼎市中部,陆地与点头、磻溪、店下、秦屿,以及柘荣县乍洋等乡镇相邻,水路主要通八尺门内海。白琳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状况,揭示了工夫红茶的历史背景。白琳出产工夫红茶辉煌景状,在朱挺光先生(1917—2004)所撰《白琳后岐商港前景在望》一文有过细致的描写。茶叶是白琳特产,每值新春,必有来自泉州、厦门的客商,称为“南帮”,和来自广州、香港的客商,称为“广帮”,他们来到白琳,和当地茶商一同设馆制茶。当时正式茶馆包括客商多达二十四家。本地茶商“双春隆”、“恒和春”、“合义利”等闻名内外。

3 更替历程

白琳工夫经过发端兴盛、由盛转衰、由衰转盛和兴盛式微等四个时期。清代至民国之前为发端兴盛期。据相关资料记载,清光绪年间,福鼎出境红茶2万箱,每箱50市斤,远销上海等地。民国初期,茶业由盛转衰,年产值不到百万元。民国中期至解放前是由衰转盛时期,福鼎工夫茶主产区白琳、点头等地茶业十分兴旺,茶商贸易繁荣,茶栈茶馆林立。茶商向洋行或大茶行承包精品工夫茶在指定港口、码头交货,再由洋行、茶行外销港澳及欧美各国。在白琳本地,已经出现不少资本雄厚的茶馆,摆脱外地茶行、洋行的控制,将工夫红茶水运至营口,转运满州里销往苏联。解放后至六七十年代是工夫红茶兴盛式微期。五十年代末,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国外对红茶需求下降。七十年代初,红茶改制。

白琳工夫历史渊源及发展


白琳工夫茶

历史渊源及发展

白琳工夫茶是三大闽红工夫茶之一,产于福鼎县太姥山白琳、湖林一带。太姥山地处闽东偏北,与浙江毗邻,地势较高,群山叠翠,岩壑争奇,茶树常种于崖林之间。茶树根深叶茂,芽毫雪白晶莹,造就了白琳工夫茶独特的品质。

白琳工夫茶以其独特风格和品质盛兴百年而不衰。早在1851年,董天工写的《武夷志》中,就载有“工夫”茶名,说明当时已有“工夫”茶名之说,制法起源于福建,比安徽祁门红茶还早。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闽广茶商在福鼎经营工夫红茶,以白琳为集散地,设号收购,远销重洋,“白琳工夫茶”因此而闻名。二十世纪初,福鼎市点头镇竹栏头陈氏得用福鼎大白茶代替了原有的小茶种,使其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此后福鼎“合茂智”茶号,充分发挥福鼎大白茶的特点,精选细嫩芽叶,制成工夫茶,外形条索紧结纤秀,含有大量的橙黄白毫,具有鲜爽愉快的毫香,汤色、叶底艳丽红亮,因此又名“橘红”,意为橘子般红艳的工夫,风格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尤其是特级白琳工夫茶以其得天独厚的外形,幽雅馥郁的香气,浓醇隽永的滋味,被中外茶师誉为“秀丽皇后”。

“工夫”红茶 你喝过几种


明末清初,中国发明红茶制法。工夫红茶,因制工精细,故名工夫。

工夫红茶按茶树品种可分为:大叶工夫(又称红叶工夫),小叶工夫(又称黑叶工夫)。历史上还有以南岭山脉一线为南北界的华南工夫与华北工夫之分。

工夫红茶产品分正品茶、副茶、脚茶三类,正品茶分1-7级工夫红茶,还有碎茶、片茶、末茶;副茶,有副片、副末、正花香、付花香;脚茶,有茶梗、茶朴、(可饮用)细末。

建国后,生产的分级红茶、红碎茶,是为了适应国际茶叶市场而开发的新产品。

工夫红茶外形条索细紧,平伏匀称,色泽乌润,汤色叶底红亮,香气馥郁,滋味甜醇。因产地、茶树品种不同,形成品质特征各异,风味独特的地名工夫茶。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工夫红茶

一、祁红工夫

祁门工夫红茶,是我国传统工夫红茶的珍品,有百余年生产历史。主产安徽省祁门县。祁红工夫以外形苗秀,色有宝光和香气浓郁而著称。

祁红工夫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乌黑泛灰光,俗称宝光,内质香气浓郁高长,似蜜糖香,又蕴藏有兰花香,汤色红艳,滋味醇厚,回味隽永,叶底嫩软红亮。

祁门红茶品质超群,被誉为群芳最,这与祁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优越是分不开的,土地肥沃,腐殖质含量较高,早晚温差大,常有云雾缭绕,且日照时间较短,构成茶树生长的天然佳境,酿成祁红特殊的芳香厚味。

二、滇红工夫

滇红工夫茶,属大叶种类型的工夫茶,主产云南临沧、保山等地,是我国工夫红茶的后起之秀。以外形肥硕紧实,金毫显露和香高味浓的品质独树一帜。

滇红工夫外形条索紧结,肥硕雄壮,干茶色泽乌润,金毫特显,内质汤色艳亮,香气鲜郁高长,滋味浓厚鲜爽,富有刺激性,叶底红匀嫩亮。

滇红工夫因采制时期不同,其品质具有季节性变化,一般春茶比夏、秋茶好。春茶条索肥硕,身骨重实,净度好,叶底嫩匀。夏茶正值雨季,芽叶生长快,节间长,虽芽毫显露,但净度较低,叶底稍显硬、杂。秋茶正处干凉季节,茶树生长代谢作用转弱,成茶身骨轻,净度低,嫩度不及春、夏茶。

滇红工夫茸毫显露为其品质特点之一。其毫色可分淡黄、菊黄、金黄等类。风庆、云县、昌宁等地工夫茶,毫色多呈菊黄,勐海、双扛、临沧、普文等地工夫茶,毫色多呈金黄。同一茶园春季采制的一般毫色较浅,多呈淡黄,夏茶毫色多呈菊黄,唯秋茶多呈金黄色。

滇红工夫内质香郁味浓。香气以滇西茶区的云县、凤庆、昌宁为好,尤其是云县部分地区所产的工夫茶,香气高长,且带有花香。滇南茶区工夫茶滋味浓厚,刺激性较强,滇西茶区工夫茶滋味醇厚,刺激性稍弱,但回味鲜爽。

三、闽红工夫

闽红工夫茶系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的统称,均系福建特产。三种工夫茶产地不同、品种不同、品质风格不同,但各自拥有自己的消费爱好者,盛兴百年而不衰。

1、政和工夫

政和工夫按品种分为大茶、小茶两种。大茶系采用政和大白茶制成,是闽红三大工夫茶的上品,外形条索紧结肥壮多毫,色泽乌润,内质汤色红浓,香气高而鲜甜,滋味浓厚,叶底肥壮尚红。小茶系用小叶种制成,条索细紧,香似祁红,但欠持久,汤稍浅,味醇和,叶底红匀。

2、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分布较广,主产福安、拓荣、寿宁、周宁、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

坦洋工夫外形细长匀整,带白毫,色泽乌黑有光,内质香味清鲜甜和,汤鲜艳呈金黄色,叶底红匀光滑。其中坦洋、寿宁、周宁山区所产工夫茶,香味醇厚,条索较为肥壮,东南临海的霞浦一带所产工夫茶色泽鲜亮,条形秀丽。

3、白琳工夫

白琳工夫产于福鼎县太姥山白琳、湖林一带,属于小叶种红茶。19世纪50年代。闽、广茶商在福鼎经营加工工夫茶,广收白琳、翠郊、黄岗、湖林及浙江的平阳、泰顺等地的红条茶,集中白琳加工,白琳工夫由此而生。

白琳工夫红茶外形条索细长弯曲,茸毫多呈颗粒绒球状,色泽黄黑油亮,冲泡后香气鲜纯有毫香,滋味清鲜甜和;汤色浅亮;叶底鲜红带黄,经久耐冲泡。

四、川红工夫

川红工夫产于四川省宜宾等地,是本世纪50年代产生的工夫红茶。川红工夫外形条索肥壮圆紧、显金毫,色泽乌黑油润,内质香气带有明显的焦糖香是它的品质特点,滋味浓厚鲜爽,汤色浓亮,叶底柔软红匀亮泽。

因宜宾地区位于四川盆地拥有独特的气候特点,温、光、水、气条件良好,因此川红具有开采早、芽嫩匀齐、品质好的突出特性和优异品质。

五、宜红工夫

宜红工夫产于鄂西山区宜昌、恩施两地区。邻近的湘西石门、桑植、慈利等县亦有部分生产。

宜红工夫外形条索紧细有金毫,色泽乌润,香甜纯高长,味醇厚鲜爽,汤色红亮,叶底红亮柔软。茶汤稍冷即有冷后浑现象产生,系我国商品质的工夫红茶之一。

六、湘红工夫

湘红工夫,是湖南工夫红茶的统称,因安化是湖南倡制红茶最早的县份之一,当地生产的红茶量大质好,驰名中外,享有湖红代表的光荣称号。湘西石门、慈利、桑植、大庸等县市所产的工夫茶谓之湘红,归入宜红工夫范畴。

湖红工夫以安化工夫为代表,外形条索紧结尚肥实,香气高,滋味醇厚,汤色浓,叶底红稍暗。平江工夫香高,但欠匀凈。长寿街及浏阳大围山一带所产香高味厚(靠近江西修水,归入宁红工夫),新化、桃源工夫外形条索紧细,毫较多,锋苗好,但叶肉较薄,香气较低,涟源工夫系新发展的茶,条索紧细,香味较淡。

红茶的历史发展


中国六大茶类,每一类茶都有一段自己的历史,今天茶媒网就来和大家说说红茶的发展史。

红茶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但是有部分学者认为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树,而中国没有。但他们不知中国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而且还有茶树王。《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学专著,自战国时代写起,成书于西汉年间。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搜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说,远在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口尝过百草,以便从中发现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内多次中毒。但由于服用茶叶而得救。这虽然是传说,带有明显的夸张成份,但也可从中得知,人类利用茶叶,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

据考察,茶字最早出现在《百声大师碑》和《怀晖碑》中,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后,在此之前,茶是用多义字荼表示的。

茶字的基本意义是苦菜,上古时期人们对茶还缺乏认识,仅仅根据它的味道,把它归于苦菜一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人们认识到它与一般苦菜的区别及其特殊功能时,单独表示它的新字也就产生了。

茶与粮食,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于气候等原因,当地并不产茶,官府为了增强控制少数民族的力量,对茶叶的供给采取限量,直接分配的办法,以求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与此同时,官府不仅控制茶叶的供应,俞且,以少量的茶,交换多数的战马,给兄弟民族带来沉重的负担,这就是历史上的茶马互市。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从唐朝开始,流传到我国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茶叶从发明到利用,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它之所以深受人们的欢迎,除了可作为饮料被人们饮用外,还因为它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保健和治疗的作用。三国时代,诸葛亮带兵南征北战。一次,兵至云南励海,士兵因水土不服,多害眼病,诸诸亮命令士兵采茶煮水喝,不久,把眼病治好了。直到现在,当地人民还把茶树称作孔明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了茶这种植物,最先利用了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如我国史籍所载,在未知饮茶前,古人夏则饮水,冬则饮汤,恒以温汤生水解渴。以茶为饮则改变了人们喝生水的陋习,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于茶在欧美一带,被认为无疑是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欧洲若无茶与咖啡之传入,饮酒必定更加无度,茶给人类的好处无法估计,我确信茶是人类的救主之一,是伟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国饮茶及茶的生产和贸易,除朝鲜、日本以及中亚、西亚一带是唐朝前后就从中国传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纪以后,特别是近200年以来才传入发展起来的。

宁红工夫茶的发展及文化历史


宁红工夫茶以佳品著称,最早可追溯到后唐。后唐清泰二年(935年),毛文锡《茶谱》载:“洪城双井白芽,制作极精”。洪城即江西南昌,双井即宁红茶叶基地。黄庭坚即修水双井人,他将茶送苏东坡并言:“我家江南摘云腴,落展霏霞雪不如。”《义宁州志》:载说“宁茶名益著,种莳殆遍乡村,制法有青茶、红茶、马龙白毫,茶砖等各种。”故而欧阳修《归日录》誉“草茶第一”。《宋史.食货志》记载: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隆兴府惟分宁产茶”。当年产茶二百余万斤。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宁红畅销欧美,成为中国名茶。光绪四年(1878年)宁红贡品茶在南洋劝业赛会上获取最高等文凭。光绪十七年,俄国太子赠宁红太子茶匾额并题“茶盖中华、价高天下”。1904年宁红生产朝廷贡品茶。1914年宁红极品白字号太子茶参加上海赛会,每磅售价48两白银,被英、美、法、俄、波五国商人誉为“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 光绪十八年至二十年(1892-1894年),宁红工夫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步入鼎盛时期,每年输出30万箱,销量达750万公斤。光绪三十年,宁红输出达30万担。仅修水一县出口茶叶占全国总数十分之一强。1913年,俄国驻汉总领事贝勒成润闻向修水每年输出红茶20余万担。1934年,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到英国伦敦考察,当时伦敦市场茶叶小包装写的是宁州红茶,但里面装的是我国祁门等地红茶。吴觉农先生说:"宁红是历史上最早支派,宁红早于祁红九十年,先有宁红,后有祁红"。至于宁红工夫茶所获奖项更是不胜枚举。1914年,宁红工夫茶参加上海赛会,荣获"茶誉中华,价甲天下"的大匾;1983年,荣 获对外经济贸易部颁发的品质优良荣誉证书。高级宁红工夫茶"山谷红"还被作为招待外宾的礼茶。1985年,宁红特级工夫茶宁红金毫,是我国十大功夫茶中的珍品,该产品延用"太子茶"的原料,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加以现代科技的指导精心制成,条素紧结秀丽,金毫显露,多锋苗,色泽油润,滋味鲜嫩浓郁,叶底红嫩多芽,汤色红艳,荣获国家银质奖。1988年在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评选为金奖。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挥毫题词:"宁州红茶、誉满神州、努力革新、永葆千秋"、"宁红祁红并称世纪之首"。

宜昌红茶历史回顾


湖北宜昌地区是中国古老茶区之一。早在秦汉时期,茶叶就从巴蜀传播到宜昌;茶叶利用已从生嚼鲜叶进步到生煮羹饮。据《晏子春秋》记: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说明当地茶叶是煮来吃的,由此可推断,宜昌茶叶利用是从生煮羹饮开始的。三国时,茶叶利用又前进一大步,根据魏张揖(230年前后〕的记载,茶叶利用是将采来的茶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饮用时,碾碎冲泡,加佐调料和作羹饮。

茶区宜昌

据记载,宜昌红茶问世于19世纪中叶,至今有百余年历史。清道光年间,先由广东商人犯钧大福在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往汉口再转广州出口。咸丰甲寅年(公元1854年)高炳三及尔后绪丙子年(公元1876年)林紫宸等广东帮茶商,先后到鹤峰县改制红茶,在五里坪等地精制,由渔洋关运汉出口,洋人称为高品。

随后,渔洋关周围地区湖南石门、桑植,鄂西鹤峰、来凤、五峰等地,均有广东茶商、江西茶商、汉阳茶商等来此开设茶号,传授红茶采制技术,收购红茶,制茶厂曾先后达到20多家。当时渔洋关以西的粗制红茶,都要集中到渔洋关精制后,再通过渔洋河水运至长江、清江交汇口的宜都,然后才转运汉口外销英、俄、美、德诸国。

当时渔洋关一跃成为鄂西著名的经茶市场,广商除开辟鄂西宜红茶市外,还大批涌向鄂南羊楼洞采制红茶,1840年羊楼洞红茶庄达50余家,年制红茶10万箱,达5万余担。

1850年,俄商开始在汉口购茶,汉口开始单独出口。1861年汉口列为通商口岸,英国即设洋行大量收购红茶。因交通关系,由宜昌转运汉口出口的红茶,取名宜昌红茶,宜红因此而得名。

由于宜红茶品形俱佳,很受西方人欢迎,于是销路大畅。宜红由英国传售至西欧,尔后美商、德商也时有购买,宜红得到大量发展。1876年,宜昌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后,宜红茶出口量便一下猛增。据中国茶叶公司资料:至1886年前后,每年红茶输出量都在15万担左右。渔洋关一度成为与湖北省内两大茶叶市场羊楼洞、汉口齐名的鄂西南最为著名的红茶市场,每年季节茶工达到5000余人。1888年汉口口岸出口量达86万担,占当时全国茶叶出口量的40\%,其中以红茶为主。

红茶发展

1886年前后系宜红出口的最盛期,每年输出量达15万担左右。主销英国、俄国及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品质稳定,声誉极高。据《湖北省茶叶产销状况及改进计划》记载:1937年前后全省收购、精制、运销茶叶较大的厂商24家中,五峰渔洋关就占有源泰、恒信、民生、华民、同福、民孚、恒慎、合兴等8家。

后经历史的磨难,宜红一落千丈,1949年中国茶叶出口仅19.84万担,其中红茶出口只有1.65万担,只有1886年的0.825%。茶园荒芜,宜红茶几乎全面停产。宜红茶收购、加工、集散中心的五峰渔洋关,抗日战争前有茶厂10余家,1949年已全部关闭。

1951年湖北省茶叶公司成立,在鄂西、鄂南两大茶区扩大收购网点,鄂西红茶在五峰、鹤峰、长阳、宜昌、恩施、宜恩、利川及湖南石门设点,收购宜红,1951年宜都茶厂正式成立,负责宜红的精制加工,毗邻鹤峰的湖南石门、慈利、桑植、大庸四县属宜红生产经济区,同年在石门泥沙成立一红茶初制厂,属宜都茶厂分厂(1956年改属石门茶厂)。1959年宜都茶厂收购加工出口宜红茶达到3.9万担。

以后又在五峰、宜昌相继建立了红茶精制厂,与国营茶场形成紧密的生产网络,恢复和发展宜红生产。目前,宜红已成为宜昌、恩施两地区的主要土特产品之一,产量约占湖北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8272.html

上一篇:怎样掌握铁观音冲泡时间?

下一篇:制茶三把火之间——谈杀青、干燥与焙火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