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映人生:苦尽甘来

2020-10-06
其实最开始我不爱喝茶就是因为我觉得茶特别苦,还带有丝丝涩味,让人特别难受,可看了这篇文章再结合我之前的体验来说,茶确实是苦却回甘生津的。

常听说“不苦不涩不是茶”,苦涩本是茶的原味,古代称茶为“苦茶”是早已得到印证的。但品茶的人肯定不是在品尝苦涩,而是在品尝茶带来的回甘生津,体验茶汤对味蕾的冲击。茶的回甘生津是源于茶的苦涩。

一、茶叶的主要成分及其茶汤滋味构成

茶叶中的主要成分有氨基酸、生物碱和茶多酚。

氨基酸,具有鲜爽味是构成茶汤滋味的重要成份;

生物碱中的主要成分咖啡碱也称咖啡因,具有苦味也是构成茶汤滋味的重要成份;

茶汤的甘涩与回甘

二、茶汤苦涩与回甘生津的味觉转化解释

茶汤的苦味形成的主要的物质是咖啡因和茶单宁。茶汤的涩味形成的主要的物质是茶单宁。咖啡因的苦是不会长留舌本、很快就能化掉,这种苦味是“回甘”的基础。当呈苦味物质不再长留舌本,化掉时就可导致味感改变出现味感“错觉”呈现回甘。这种错觉应该是一种人的本能需求反映,好在茶单宁可使咖啡因的作用减缓,使这种本能错觉停留在了口腔舌本。我们经常听说的“茶毒,喝了上瘾”就此因由。

茶汤的涩感是因为茶汤含有茶单宁成份,茶单宁具有收敛作用,能使口腔单细胞菌类的蛋白质凝固,进而使口腔局部肌肉收敛。当茶单宁苦涩味化掉时收敛性转化,口腔局部肌肉开始恢复就呈现生津的感觉。如果茶单宁的收敛性过强,浓烈的涩对味蕾刺激性很强,会长留舌本让人反感,经常涩伴随着苦让人难受,这种苦涩主要是茶叶加工过程的不当形成的,这种苦涩对茶来讲就是一种很大的缺陷。

而咖啡因的理化性质比较稳定,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变化。茶汤中茶单宁与咖啡因结合而缓和咖啡因对人体的生理作用,茶单宁可使咖啡因的兴奋作用减缓而持续。我们经常听说的“茶会醒神和破睡”就此因由。

茶汤的甘涩与回甘

三、茶汤的口感与个人品评的差异

茶汤中主要呈味物质有氨基酸、生物碱和茶多酚,三种呈味物质的含量不同就导致了整体口感的差异。

而茶汤的苦涩与回甘、生津是相生相伴的,就有如五行之说中的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

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

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我们喝茶是无从判定氨基酸、生物碱和茶多酚三种呈味物质的含量,更无从判定这三种呈味物质的含量应当遵循的比例。

茶汤的甘涩与回甘

个人有一个口感感官评定:

如果入口有苦,苦要个人口感可以接受,并且苦不长留舌本能够化掉后回甘;如果入口有涩,涩不可上腭不可挂齿不可黏唇,并且涩不长留舌本能够转化后生津。

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人口感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感受,是个人味觉、嗅觉、触觉对茶汤产生的各种刺激所形成的综合的主观感受。所以茶也因人而异。

好茶是茶汤的鲜爽本韵浓烈盖住茶汤的苦涩,并且苦涩在还无知无觉中已转化。但这种无知无觉在于人的主观感受,我们经常听说的“好茶是要有缘分的”就此因由。

茶反映的可能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吧,苦尽甘来。

小编推荐

茶为何会“苦尽甘来”?


茶汤的主要呈味物质

其实,茶叶的滋味是一种多味的协调综合体。茶叶呈味物质主要是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等)、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类、有机酸、水溶性蛋白质及芳香油等物质。不同茶类里这些物质的种类、含量及比例的不同和改变,都会深刻地影响着茶汤的滋味。

茶汤中的呈味成分

多酚类物质在茶鲜叶中含量很高,一般在18%—36%(干重)之间,多酚类化合物大多具有苦味和涩味,由于其含量高,在水浸出物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是决定茶汤滋味的主要物质。

咖啡碱具有苦味。在茶汤中,咖啡碱与大量儿茶素或茶黄素、茶红素等缔合形成复合物,阻止了与蛋白质的络合,这会使得呈味特性发生改变,从而有利于茶汤滋味鲜醇度的形成,降低了苦涩味。

氨基酸是组成茶叶鲜爽味的主要物质。

茶汤中呈现甜味的糖类主要是茶叶中含有的单糖和双糖等可溶性糖,它们对茶的苦、涩味有一定的掩盖和协调作用,这部分含量越高,茶叶滋味越甘醇而不苦涩。部分氨基酸、儿茶素、茶红素也对茶汤甜味做出贡献。

何为“回甘”?

回甘一种入口时清甜微苦涩,在口腔内回味较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甜味逐渐超过苦涩味,最终以甜味结束的一种味道。

茶汤回甘滋味的产生通常以苦涩味作前提,茶汤苦涩味之后而有甜味的产生。好的茶常常带有“回甘”,而回甘的强度与持久性也被认为是评判是否为好茶的指标之一。相对入口立刻表现出来的甜味而言,这种“苦尽甘来”的变化更富有戏剧性,也更多的与好茶品质联系在一起。

茶汤“回甘”的原因有哪些?

一说认为是涩感转化的结果。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回甘“是口腔的一种错觉,即“对比效应”。

然而,并不是茶汤苦味强度越大,回甘滋味强度就越高。有些茶在我们感受到的苦味后却等不来回甘。有些茶入口时其实并不很苦涩,但其回甘却明显而持久。对于“回甘”的机理,学术界也正在进行系统性深入的研究,目前尚无绝对定论,但一些学者的研究和观点可以供我们参考。

但不少学者专家实验证明茶汤中有一些有可能造成“回甘”的成分:

1.茶多酚和总糖: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茶多酚和总糖都有助于提高茶汤的回甘滋味强度。

2.黄酮:

黄酮回甘的机理目前尚在研究中,并不十分清楚。

3.有机酸:

茶中的有机酸会刺激唾液腺进行分泌以产生“生津回甘”的感觉。茶叶中有机酸种类较多,含量为干物质总量的3%左右。所以品饮乌龙茶更容易感受到持久的回甘,而经过适当摊放的绿茶,也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回甘。

4.糖类:

茶汤中含有多糖类,这些多糖类本身没有甜味,但具有一定的粘度,所以在口腔中会有所滞留。而唾液里面含有唾液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水分解为麦芽糖,而麦芽糖具有甜味。酶类分解多糖需要一定的时间,这种反应时间差造成了一种“回甘”的感受。

不少茶客总会对茶中的“甘甜”表现出好感。甘醇”、“甘”、“回甘”这类词语总是用来表达高档的茶叶的品质。从品饮乐趣而言,醇厚、鲜爽、不苦不涩的茶味最能让人产生愉悦的情绪,但对不少爱喝茶的老茶客而言,能“苦尽甘来”的茶才是真正的好茶。虽然目前对于“回甘”的机理尚不清楚,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品茶时对于“苦尽甘来”的追求——这是因为,茶亦人生。

人生若茶,总会苦一阵子,苦尽甘来


人生如茶,总会苦一阵子,但不会苦一辈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何苦?茶叶何甘?

回到原点,茶汤中的苦味是本身带有苦味的成分带来的。首要的是,茶叶中所含的茶多酚类物质以及茶叶碱类物质。

茶多酚,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都普遍带着苦味,其中尤其以EGCG的苦味最重。在茶叶中的占比大,对于苦味的贡献大。

碱类物质,也都带着苦味。由于浸出速度很快,通常前三泡茶的含量较高。虽然占比不是非常大,但是对于苦味的贡献也不低。

苦,对身体有益

中医药理讲苦入心,能泻火、燥湿、清热解毒等。“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

西医理论中,呈现苦味的EGCG是备受关注的。目前已有的科学研究中,EGCG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无论是对抗癌症、保持年轻、还是对于营养,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苦尽甘来,好茶如是好茶总是苦后回甘,涩后生津;人生总是甘苦交叠,关键要一一尝过、细细品味、时时咀嚼、慢慢感悟。有时最苦涩时正是芳香将至,最甘甜时却有苦涩暗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生若茶,总会苦一阵子,苦尽甘来,更是好人生苦是茶的真味,也是生命的真味,对于中国人来说,品茶就是品味人生。茶里面既有大千世界的斑驳色彩,又有生活的酸甜苦辣。

“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真正的品茗,是从略带苦意的茶汤,达成回甘喉韵功效,同时也藉此启示苦的真道。

把人生所有的苦,一一煮沸,煮成一杯杯淡淡的清香茶,只有投身到沸水中,全身筋骨才能舒展开,才能将自身的能量与价值释放出来,才能散发出最浓郁的生命之香。

在茶中体味到苦,并体味到化苦为甘的乐趣,在苦与甜中咀嚼岁月,在咀嚼岁月中参禅悟道。

其实,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我们欲望过多;人心本无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

一泡缺少苦味的茶,对“老茶手”来说,似乎总觉得不够劲道,过于平淡而美中不足。一种缺少苦味的人生,对于热爱生活的人来说,似乎也会觉得不够饱满,过于平凡而显得人生无趣。

茶就像人们自身气象万千的人生经验。茶之“绿”,不仅是茶的本色,也是人类生命的本色。而茶之“苦”,是人生的真味,是生命的真味。如此,茶才意味深长,回味不尽。

茶,为什么会苦尽甘来?


爱喝茶的朋友们在饮用茶的过程中,发现许多茶在饮用时略带苦涩味。随之,有一些茶客便认为这种茶叶并非好茶。事实上,茶的苦涩并非都不好,是否为好茶,在于苦后能否回甘。“不能一味从茶汤是否回甘来判断茶叶品质的好坏。”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叶乃兴教授介绍说,“茶汤的滋味是通过人们的味觉感官对茶叶中呈味物质的综合反应所决定。不同茶叶因其呈味成分的种类、含量、比例的不同,其所表现出来的滋味也不同”。

一、茶汤的主要呈味物质

其实,茶叶的滋味是一种多味的协调综合体。茶叶呈味物质主要是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等)、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类、有机酸、水溶性蛋白质及芳香油等物质。不同茶类里这些物质的种类、含量及比例的不同和改变,都会深刻地影响着茶汤的滋味。茶汤的四种主要滋味及对应的呈味成分如下图所示:

茶汤中呈味物质

多酚类物质在茶鲜叶中含量很高,一般在18%—36%(干重)之间,多酚类化合物大多具有苦味和涩味,由于其含量高,在水浸出物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是决定茶汤滋味的主要物质。

咖啡碱具有苦味。在茶汤中,咖啡碱与大量儿茶素或茶黄素、茶红素等缔合形成复合物,阻止了与蛋白质的络合,这会使得呈味特性发生改变,从而有利于茶汤滋味鲜醇度的形成,降低了苦涩味。

氨基酸是组成茶叶鲜爽味的主要物质。茶叶中的氨基酸种类丰富,各种氨基酸显味的性质均不相同。如占茶叶氨基酸总量50%-70%的茶氨酸,它的鲜爽味特别高,能缓解茶的苦涩味,增强甜味。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等与茶氨酸共存于茶汤中,对茶氨酸鲜味的呈现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茶汤中呈现甜味的糖类主要是茶叶中含有的单糖和双糖等可溶性糖,它们对茶的苦、涩味有一定的掩盖和协调作用,这部分含量越高,茶叶滋味越甘醇而不苦涩。部分氨基酸、儿茶素、茶红素也对茶汤甜味做出贡献。

二、何为“回甘”?

回甘是人们饮茶常有的自然感官效应和对于优良茶叶滋味的正面评价。回甘效应是主要由苦涩味与甜味共同作用形成的特定滋味,是一种入口时清甜微苦涩,在口腔内回味较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甜味逐渐超过苦涩味,最终以甜味结束的一种味道。其感官体验主要表现为:“入口微苦,回味清甜”、“入口苦中带甜,随后苦味渐消,甜味渐长,甜的余味较苦味长”等特点。

然而并不是所有植物都同时具有这两种滋味,如苦瓜和莲子是只苦不甘,而甘草的滋味是甘而不苦。茶汤回甘滋味的产生通常以苦涩味作前提,茶汤苦涩味之后而有甜味的产生。好的茶常常带有“回甘”,而回甘的强度与持久性也被认为是评判是否为好茶的指标之一。相对入口立刻表现出来的甜味而言,这种“苦尽甘来”的变化更富有戏剧性,也更多的与好茶品质联系在一起。

茶汤为何能“苦尽甘来”?


爱喝茶的朋友们在饮用茶的过程中,发现许多茶在饮用时略带苦涩味。随之,有一些茶客便认为这种茶叶并非好茶。事实上,茶的苦涩并非都不好,是否为好茶,在于苦后能否回甘。“不能一味从茶汤是否回甘来判断茶叶品质的好坏。”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叶乃兴教授介绍说,“茶汤的滋味是通过人们的味觉感官对茶叶中呈味物质的综合反应所决定。不同茶叶因其呈味成分的种类、含量、比例的不同,其所表现出来的滋味也不同”。

1.茶汤的主要呈味物质

其实,茶叶的滋味是一种多味的协调综合体。茶叶呈味物质主要是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等)、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类、有机酸、水溶性蛋白质及芳香油等物质。不同茶类里这些物质的种类、含量及比例的不同和改变,都会深刻地影响着茶汤的滋味。茶汤的四种主要滋味及对应的呈味成分如下图所示:

多酚类物质在茶鲜叶中含量很高,一般在18%—36%(干重)之间,多酚类化合物大多具有苦味和涩味,由于其含量高,在水浸出物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是决定茶汤滋味的主要物质。

咖啡碱具有苦味。在茶汤中,咖啡碱与大量儿茶素或茶黄素、茶红素等缔合形成复合物,阻止了与蛋白质的络合,这会使得呈味特性发生改变,从而有利于茶汤滋味鲜醇度的形成,降低了苦涩味。

氨基酸是组成茶叶鲜爽味的主要物质。茶叶中的氨基酸种类丰富,各种氨基酸显味的性质均不相同。如占茶叶氨基酸总量50%-70%的茶氨酸,它的鲜爽味特别高,能缓解茶的苦涩味,增强甜味。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等与茶氨酸共存于茶汤中,对茶氨酸鲜味的呈现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茶汤中呈现甜味的糖类主要是茶叶中含有的单糖和双糖等可溶性糖,它们对茶的苦、涩味有一定的掩盖和协调作用,这部分含量越高,茶叶滋味越甘醇而不苦涩。部分氨基酸、儿茶素、茶红素也对茶汤甜味做出贡献。

2.何为“回甘”?

回甘是人们饮茶常有的自然感官效应和对于优良茶叶滋味的正面评价。回甘效应是主要由苦涩味与甜味共同作用形成的特定滋味,是一种入口时清甜微苦涩,在口腔内回味较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甜味逐渐超过苦涩味,最终以甜味结束的一种味道。其感官体验主要表现为:“入口微苦,回味清甜”、“入口苦中带甜,随后苦味渐消,甜味渐长,甜的余味较苦味长”等特点。

然而并不是所有植物都同时具有这两种滋味,如苦瓜和莲子是只苦不甘,而甘草的滋味是甘而不苦。茶汤回甘滋味的产生通常以苦涩味作前提,茶汤苦涩味之后而有甜味的产生。好的茶常常带有“回甘”,而回甘的强度与持久性也被认为是评判是否为好茶的指标之一。相对入口立刻表现出来的甜味而言,这种“苦尽甘来”的变化更富有戏剧性,也更多的与好茶品质联系在一起。

3.茶汤“回甘”的原因有哪些?

一说认为是涩感转化的结果。浙江大学茶学系副主任王岳飞教授在其主编的《茶文化与茶健康》一书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它可以跟蛋白质结合,在口腔内质形成一层不透水的膜,口腔局部肌肉收缩引起口腔的涩感,从而使我们觉得刚喝下去的茶会有苦涩感。如果茶多酚含量比较合适,形成只有一两层单分子层或者双分子层的膜,这种膜厚薄适中,刚开始口腔里有涩味,稍后膜破裂后口腔局部肌肉开始恢复,收敛性转化,就呈现回甘生津的感觉”。所以王岳飞教授认为“回甘”就是茶多酚跟蛋白质结合的结果。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回甘“是口腔的一种错觉,即“对比效应”。McBurney和Bartoshuk教授于1979年发表的《不同口感品质与刺激物相互关系》一文中提出:“甜味和苦味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当品尝蔗糖等甜味剂后你会发现水是有些苦的,而当你品尝了咖啡因和奎宁等苦味物质后你会觉得水是甜的“。而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对比效应,所以不少人也认为这种错觉也可能是造成回甘的因素之一。

然而,并不是茶汤苦味强度越大,回甘滋味强度就越高。有些茶在我们感受到的苦味后却等不来回甘。有些茶入口时其实并不很苦涩,但其回甘却明显而持久。对于“回甘”的机理,学术界也正在进行系统性深入的研究,目前尚无绝对定论,但一些学者的研究和观点可以供我们参考。

但不少学者专家实验证明茶汤中有一些有可能造成“回甘”的成分:

1.茶多酚和总糖:许勇泉等采用电子舌(电子舌是模仿人体味觉机理研制出来的一种智能识别电子系统)进行茶汤滋味分析。研究表明茶汤苦味与回甘滋味具有显著正相关,两者相辅相成;茶多酚和总糖含量与茶汤回甘滋味强度具有显著正相关,说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茶多酚和总糖都有助于提高茶汤的回甘滋味强度。例如普洱生茶一般茶多酚含量较高,回甘明显,这对此也是一种佐证。

2.黄酮:虽然茶行业中没有报道过黄酮可以产生“回甘”,但有报道黄酮是橄榄产生回甘的物质。橄榄的苦味

茶汤“苦尽甘来”的奥秘


爱喝茶的朋友们在饮用茶的过程中,发现许多茶在饮用时略带苦涩味。随之,有一些茶客便认为这种茶叶并非好茶。事实上,茶的苦涩并非都不好,是否为好茶,在于苦后能否回甘。“不能一味从茶汤是否回甘来判断茶叶品质的好坏。”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叶乃兴教授介绍说,“茶汤的滋味是通过人们的味觉感官对茶叶中呈味物质的综合反应所决定。不同茶叶因其呈味成分的种类、含量、比例的不同,其所表现出来的滋味也不同”。

一、茶汤的主要呈味物质

其实,茶叶的滋味是一种多味的协调综合体。茶叶呈味物质主要是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等)、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类、有机酸、水溶性蛋白质及芳香油等物质。不同茶类里这些物质的种类、含量及比例的不同和改变,都会深刻地影响着茶汤的滋味。

多酚类物质在茶鲜叶中含量很高,一般在18%—36%(干重)之间,多酚类化合物大多具有苦味和涩味,由于其含量高,在水浸出物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是决定茶汤滋味的主要物质。

咖啡碱具有苦味。在茶汤中,咖啡碱与大量儿茶素或茶黄素、茶红素等缔合形成复合物,阻止了与蛋白质的络合,这会使得呈味特性发生改变,从而有利于茶汤滋味鲜醇度的形成,降低了苦涩味。

氨基酸是组成茶叶鲜爽味的主要物质。茶叶中的氨基酸种类丰富,各种氨基酸显味的性质均不相同。如占茶叶氨基酸总量50%-70%的茶氨酸,它的鲜爽味特别高,能缓解茶的苦涩味,增强甜味。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等与茶氨酸共存于茶汤中,对茶氨酸鲜味的呈现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茶汤中呈现甜味的糖类主要是茶叶中含有的单糖和双糖等可溶性糖,它们对茶的苦、涩味有一定的掩盖和协调作用,这部分含量越高,茶叶滋味越甘醇而不苦涩。部分氨基酸、儿茶素、茶红素也对茶汤甜味做出贡献。

二、何为“回甘”

回甘是人们饮茶常有的自然感官效应和对于优良茶叶滋味的正面评价。回甘效应是主要由苦涩味与甜味共同作用形成的特定滋味,是一种入口时清甜微苦涩,在口腔内回味较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甜味逐渐超过苦涩味,最终以甜味结束的一种味道。其感官体验主要表现为:“入口微苦,回味清甜”、“入口苦中带甜,随后苦味渐消,甜味渐长,甜的余味较苦味长”等特点。

然而并不是所有植物都同时具有这两种滋味,如苦瓜和莲子是只苦不甘,而甘草的滋味是甘而不苦。茶汤回甘滋味的产生通常以苦涩味作前提,茶汤苦涩味之后而有甜味的产生。好的茶常常带有“回甘”,而回甘的强度与持久性也被认为是评判是否为好茶的指标之一。相对入口立刻表现出来的甜味而言,这种“苦尽甘来”的变化更富有戏剧性,也更多的与好茶品质联系在一起。

三、茶汤“回甘”的原因有哪些

一说认为是涩感转化的结果。浙江大学茶学系副主任王岳飞教授在其主编的《茶文化与茶健康》一书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它可以跟蛋白质结合,在口腔内质形成一层不透水的膜,口腔局部肌肉收缩引起口腔的涩感,从而使我们觉得刚喝下去的茶会有苦涩感。如果茶多酚含量比较合适,形成只有一两层单分子层或者双分子层的膜,这种膜厚薄适中,刚开始口腔里有涩味,稍后膜破裂后口腔局部肌肉开始恢复,收敛性转化,就呈现回甘生津的感觉”。所以王岳飞教授认为“回甘”就是茶多酚跟蛋白质结合的结果。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回甘“是口腔的一种错觉,即“对比效应”。McBurney和Bartoshuk教授于1979年发表的《不同口感品质与刺激物相互关系》一文中提出:“甜味和苦味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当品尝蔗糖等甜味剂后你会发现水是有些苦的,而当你品尝了咖啡因和奎宁等苦味物质后你会觉得水是甜的“。而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对比效应,所以不少人也认为这种错觉也可能是造成回甘的因素之一。

然而,并不是茶汤苦味强度越大,回甘滋味强度就越高。有些茶在我们感受到的苦味后却等不来回甘。有些茶入口时其实并不很苦涩,但其回甘却明显而持久。对于“回甘”的机理,学术界也正在进行系统性深入的研究,目前尚无绝对定论,但一些学者的研究和观点可以供我们参考。

但不少学者专家实验证明茶汤中有一些有可能造成“回甘”的成分:

1.茶多酚和总糖:许勇泉等采用电子舌(电子舌是模仿人体味觉机理研制出来的一种智能识别电子系统)进行茶汤滋味分析。研究表明茶汤苦味与回甘滋味具有显著正相关,两者相辅相成;茶多酚和总糖含量与茶汤回甘滋味强度具有显著正相关,说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茶多酚和总糖都有助于提高茶汤的回甘滋味强度。例如普洱生茶一般茶多酚含量较高,回甘明显,这对此也是一种佐证。

2.黄酮:虽然茶行业中没有报道过黄酮可以产生“回甘”,但有报道黄酮是橄榄产生回甘的物质。橄榄的苦味

茶虽苦,但总会“苦尽甘来”


“苦”为中药五味(酸、甜、苦、辛、咸)之一,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阈值极低,如奎宁当含量在0.005%时,即1升水里有50微克时,就可以品尝出来。

我们的日常饮食中,常见食物如苦瓜、百合等,饮料如苦丁、菊花等,这些苦味的东西,人们的本能是排斥的。

茶根本的味道也属于苦味的。因为茶多酚是茶叶的核心物质,尽管茶叶中含氨基酸等鲜甜味物质,但核心还属于苦味的。

这个苦味的饮品,如果说人们一开始就喜欢,纯粹是假话,懵懂的小孩,可以用一点茶水试一试,他绝对是拒绝的。

青少年为什么喜欢可口可乐而不喜欢茶,也是这个道理。

在茶没有成为饮茶习俗之前,人们本能是拒绝的,如边疆少数民族饮茶,会加奶、加糖烹煮,如西亚、北非饮茶会加薄荷、香料、糖等调饮,本质上是不能接受其苦。

那为什么中国人能忍受茶的苦味呢?

中医药里讲苦入心,能泻火、燥湿等,人们在食用苦味的食物和饮料时,可能在潜意识里已经认定了某种功效,实现清热解毒或者其他需求,尽管是苦的,但乐于接受,长期以后形成习惯。

中国人长期受道家影响,茶是作为道教的服食饵药逐步被更多人群接受:

从一开始的与其他药材配伍成为方剂,到唐代陆羽倡导在茶汤里只放上盐巴调味,直至宋代徽宗以后,茶才实现清饮。

这也说明直至此时,整个社会饮茶风俗才稳定下来,对于茶的苦味已经逐步普遍接受,真正成为一种嗜好品。

再到明代利用炒青大面积取代蒸青,茶的香味在一定程度上遮掩掉茶的苦味,使茶更易于平常人接受。另外现代制茶技术,绿茶的摊凉,乌龙茶的摇青等技术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都减少了茶的苦味,让人更易于接受。

综合来看,茶确实是苦的,但由于其某种功能性,人们愿意接受他;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制茶技术的发展,改善了其苦味;另外茶的氨基酸等物质,在苦味之后确实能化开,逐步回甘,给人味觉和精神的愉悦

茶叶“苦尽甘来”的秘密是什么?


大多数人初尝茶味的第一印象便是“苦”,但随后便感受到了一丝“甜”,这便是回甘。

所谓回甘,就是初尝苦味,之后喉咙返回甜味,苦甜交织共同作用形成的独特体验。茶入口舌,清甜微苦,在口腔回味绵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甜味逐渐超过苦味,最终以甜味结束,在一口茶的滋味间,展现十足的反差与对比,给味蕾带来神奇的冲击。

同时,回甘是否持久也是人们判断好茶的重要指标之一。

01.引起回甘的物质有哪些?

茶多酚

多酚类物质在茶鲜叶含量中占高达18%-36%,呈现苦味和涩味,茶多酚的含量与茶汤回甘强度有很大的关系。

黄酮

黄酮是茶多酚的一种。黄酮的味觉表现十分特殊,入口苦涩,一段时间后呈现自然甜味。

氨基酸

氨基酸是构成茶叶鲜、爽的主要成分,含量约占总量1%-4%,春茶中氨基酸含量高于其他季节,因此春茶的鲜味和回甘都更为悠长。

有机酸

有机酸,在茶中约占总量的3%,且在制茶过程中含量还会增加。有机酸通过刺激唾液腺的分泌,让人感觉回甘生津。

糖类

绿茶中,多糖类占了总量的3.5%,它们名为糖却不甜,而是靠其一定的粘度在口腔滞留,通过唾液里的唾液淀粉酶催化成麦芽糖,正是催化过程产生的时间差,造成了苦而后甜的回甘效应。

02.回甘与茶叶品质有关系吗?

回甘的甜度轻重并不是辨别茶好坏的绝对标准。

比如一些质量较低的茶叶,因其茶汤味道过于苦涩,由对比而产生的甜味就较为强烈。

或者一些茶类本身甜味就较明显,容易与回甘混淆。如红茶富含具有甜味的茶红素,饮茶时所感受到的甜更多来自于舌尖,而非喉咙中返回的回甘。

那么,怎样判断一杯茶回甘的好坏呢?

饮一大口茶汤,使茶汤充满口腔,慢慢感受其收敛性和刺激性。咽下后如果舌面或舌底有津液缓缓释放,并伴有甜甜的口感,且持续长时间也不减弱,便可以称为回甘持久了。

“苦尽甘来”的茶滋味是怎么来?


1、茶汤的主要呈味物质

其实,茶叶的滋味是一种多味的协调综合体。茶叶呈味物质主要是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等)、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类、有机酸、水溶性蛋白质及芳香油等物质。不同茶类里这些物质的种类、含量及比例的不同和改变,都会深刻地影响着茶汤的滋味。

茶汤中的呈味成分

多酚类物质在茶鲜叶中含量很高,一般在18%—36%(干重)之间,多酚类化合物大多具有苦味和涩味,由于其含量高,在水浸出物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是决定茶汤滋味的主要物质。

咖啡碱具有苦味。在茶汤中,咖啡碱与大量儿茶素或茶黄素、茶红素等缔合形成复合物,阻止了与蛋白质的络合,这会使得呈味特性发生改变,从而有利于茶汤滋味鲜醇度的形成,降低了苦涩味。

氨基酸是组成茶叶鲜爽味的主要物质。

茶汤中呈现甜味的糖类主要是茶叶中含有的单糖和双糖等可溶性糖,它们对茶的苦、涩味有一定的掩盖和协调作用,这部分含量越高,茶叶滋味越甘醇而不苦涩。部分氨基酸、儿茶素、茶红素也对茶汤甜味做出贡献。

2、何为“回甘”?

回甘一种入口时清甜微苦涩,在口腔内回味较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甜味逐渐超过苦涩味,最终以甜味结束的一种味道。

茶汤回甘滋味的产生通常以苦涩味作前提,茶汤苦涩味之后而有甜味的产生。好的茶常常带有“回甘”,而回甘的强度与持久性也被认为是评判是否为好茶的指标之一。相对入口立刻表现出来的甜味而言,这种“苦尽甘来”的变化更富有戏剧性,也更多的与好茶品质联系在一起。

3、茶汤“回甘”的原因有哪些?

一说认为是涩感转化的结果。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回甘“是口腔的一种错觉,即“对比效应”。

然而,并不是茶汤苦味强度越大,回甘滋味强度就越高。有些茶在我们感受到的苦味后却等不来回甘。有些茶入口时其实并不很苦涩,但其回甘却明显而持久。对于“回甘”的机理,学术界也正在进行系统性深入的研究,目前尚无绝对定论,但一些学者的研究和观点可以供我们参考。

但不少学者专家实验证明茶汤中有一些有可能造成“回甘”的成分:

1、茶多酚和总糖。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茶多酚和总糖都有助于提高茶汤的回甘滋味强度。

2、黄酮:黄酮回甘的机理目前尚在研究中,并不十分清楚。

3、有机酸:茶中的有机酸会刺激唾液腺进行分泌以产生“生津回甘”的感觉。茶叶中有机酸种类较多,含量为干物质总量的3%左右。所以品饮乌龙茶更容易感受到持久的回甘,而经过适当摊放的绿茶,也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回甘。

4、糖类:茶汤中含有多糖类,这些多糖类本身没有甜味,但具有一定的粘度,所以在口腔中会有所滞留。而唾液里面含有唾液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水分解为麦芽糖,而麦芽糖具有甜味。酶类分解多糖需要一定的时间,这种反应时间差造成了一种“回甘”的感受。

不少茶客总会对茶中的“甘甜”表现出好感。甘醇”、“甘”、“回甘”这类词语总是用来表达高档的茶叶的品质。从品饮乐趣而言,醇厚、鲜爽、不苦不涩的茶味最能让人产生愉悦的情绪,但对不少爱喝茶的老茶客而言,能“苦尽甘来”的茶才是真正的好茶。虽然目前对于“回甘”的机理尚不清楚,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品茶时对于“苦尽甘来”的追求——这是因为,茶亦人生。

凤凰单枞茶汤能“苦尽甘来”?


爱喝单丛茶的朋友们在饮用单丛茶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单丛茶在饮用时略带苦涩味。随之,有一些单丛茶客便认为这种单丛茶叶并非好单丛茶。事实上,单丛茶的苦涩并非都不好,是否为好单丛茶,在于苦后能否回甘。“不能一味从单丛茶汤是否回甘来判断单丛茶叶品质的好坏。”单丛茶教授介绍说,“单丛茶汤的滋味是通过人们的味觉感官对单丛茶叶中呈味物质的综合反应所决定。不同单丛茶叶因其呈味成分的种类、含量、比例的不同,其所表现出来的滋味也不同”。

一、单丛茶汤的主要呈味物质

其实,单丛茶叶的滋味是一种多味的协调综合体。单丛茶叶呈味物质主要是单丛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单丛茶黄素、单丛茶红素等)、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类、有机酸、水溶性蛋白质及芳香油等物质。不同单丛茶类里这些物质的种类、含量及比例的不同和改变,都会深刻地影响着单丛茶汤的滋味。单丛茶汤的四种主要滋味及对应的呈味成分如下图所示:

单丛茶汤中的呈味成分

多酚类物质在单丛茶鲜叶中含量很高,一般在 18%—36%(干重)之间,多酚类化合物大多具有苦味和涩味,由于其含量高,在水浸出物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是决定单丛茶汤滋味的主要物质。

咖啡碱具有苦味。在单丛茶汤中,咖啡碱与大量儿单丛茶素或单丛茶黄素、单丛茶红素等缔合形成复合物,阻止了与蛋白质的络合,这会使得呈味特性发生改变,从而有利于单丛茶汤滋味鲜醇度的形成,降低了苦涩味。

氨基酸是组成单丛茶叶鲜爽味的主要物质。单丛茶叶中的氨基酸种类丰富,各种氨基酸显味的性质均不相同。如占单丛茶叶氨基酸总量50%-70%的单丛茶氨酸,它的鲜爽味特别高,能缓解单丛茶的苦涩味,增强甜味。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等与单丛茶氨酸共存于单丛茶汤中,对单丛茶氨酸鲜味的呈现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单丛茶汤中呈现甜味的糖类主要是单丛茶叶中含有的单糖和双糖等可溶性糖,它们对单丛茶的苦、涩味有一定的掩盖和协调作用,这部分含量越高,单丛茶叶滋味越甘醇而不苦涩。部分氨基酸、儿单丛茶素、单丛茶红素也对单丛茶汤甜味做出贡献。云紫轩普洱单丛茶。

二、何为“回甘”?

回甘是人们饮单丛茶常有的自然感官效应和对于优良单丛茶叶滋味的正面评价。回甘效应是主要由苦涩味与甜味共同作用形成的特定滋味,是一种入口时清甜微苦涩,在口腔内回味较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甜味逐渐超过苦涩味,最终以甜味结束的一种味道。其感官体验主要表现为:“入口微苦,回味清甜”、“入口苦中带甜,随后苦味渐消,甜味渐长,甜的余味较苦味长”等特点。

然而并不是所有植物都同时具有这两种滋味,如苦瓜和莲子是只苦不甘,而甘草的滋味是甘而不苦。单丛茶汤回甘滋味的产生通常以苦涩味作前提,单丛茶汤苦涩味之后而有甜味的产生。好的单丛茶常常带有“回甘”,而回甘的强度与持久性也被认为是评判是否为好单丛茶的指标之一。相对入口立刻表现出来的甜味而言,这种“苦尽甘来”的变化更富有戏剧性,也更多的与好单丛茶品质联系在一起。

三、单丛茶汤“回甘”的原因有哪些?

一说认为是涩感转化的结果。浙江大学单丛茶学系副主任王岳飞教授在其主编的《单丛茶文化与单丛茶健康》一书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单丛茶叶中含有单丛茶多酚,它可以跟蛋白质结合,在口腔内质形成一层不透水的膜,口腔局部肌肉收缩引起口腔的涩感,从而使我们觉得刚喝下去的单丛茶会有苦涩感。如果单丛茶多酚含量比较合适,形成只有一两层单分子层或者双分子层的膜,这种膜厚薄适中,刚开始口腔里有涩味,稍后膜破裂后口腔局部肌肉开始恢复,收敛性转化,就呈现回甘生津的感觉”。所以王岳飞教授认为“回甘”就是单丛茶多酚跟蛋白质结合的结果。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回甘“是口腔的一种错觉,即“对比效应”。McBurney和Bartoshuk教授于1979年发表的《不同口感品质与刺激物相互关系》一文中提出:“甜味和苦味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当品尝蔗糖等甜味剂后你会发现水是有些苦的,而当你品尝了咖啡因和奎宁等苦味物质后你会觉得水是甜的“。而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对比效应,所以不少人也认为这种错觉也可能是造成回甘的因素之一。

然而,并不是单丛茶汤苦味强度越大,回甘滋味强度就越高。有些单丛茶在我们感受到的苦味后却等不来回甘。有些单丛茶入口时其实并不很苦涩,但其回甘却明显而持久。对于“回甘”的机理,学术界也正在进行系统性深入的研究,目前尚无绝对定论,但一些学者的研究和观点可以供我们参考。

但不少学者专家实验证明单丛茶汤中有一些有可能造成“回甘”的成分:

1. 单丛茶多酚和总糖:许勇泉等采用电子舌(电子舌是模仿人体味觉机理研制出来的一种智能识别电子系统)进行单丛茶汤滋味分析。研究表明单丛茶汤苦味与回甘滋味具有显著正相关,两者相辅相成;单丛茶多酚和总糖含量与单丛茶汤回甘滋味强度具有显著正相关,说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单丛茶多酚和总糖都有助于提高单丛茶汤的回甘滋味强度。例如普洱生单丛茶一般单丛茶多酚含量较高,回甘明显,这对此也是一种佐证。

2. 黄酮:虽然单丛茶行业中没有报道过黄酮可以产生“回甘”,但有报道黄酮是橄榄产生回甘的物质。橄榄的苦味来源是因它含有特殊的化学成分:如橄榄苦苷、黄酮和多酚类化合物,其中黄酮类含量较其它食物都高。苦瓜中的苦味物质是苦瓜皂苷和苦瓜苷;苦丁单丛茶中的苦味物质也是苷类和少量的黄酮类。苷类物质只表现出苦味,所以吃苦瓜时只觉有苦味,回甘的感觉几乎没有。黄酮的味觉表现非常特别,初入口时表现出苦涩味,一段时间后却可感觉到一种自然的甜味。橄榄所含的黄酮就是其能回甘的主要原因,而且黄酮含量越高,回甘就越明显,气味越醇厚。单丛茶叶中的黄酮类约为干物质的3%-4%。但黄酮回甘的机理目前尚在研究中,并不十分清楚。

3. 有机酸:单丛茶中的有机酸会刺激唾液腺进行分泌以产生“生津回甘”的感觉。单丛茶叶中有机酸种类较多,含量为干物质总量的3%左右。单丛茶叶中的有机酸多为游离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草酸等,在制单丛茶过程中还会形成其它有机酸。在单丛茶叶的萎凋及做青过程中,有机酸的含量会增加。所以品饮乌龙单丛茶更容易感受到持久的回甘,而经过适当摊放的绿单丛茶,也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回甘。

4. 糖类:单丛茶汤中含有多糖类,这些多糖类本身没有甜味,但具有一定的粘度,所以在口腔中会有所滞留。而唾液里面含有唾液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水分解为麦芽糖,而麦芽糖具有甜味。酶类分解多糖需要一定的时间,这种反应时间差造成了一种“回甘”的感受。

5. 不少单丛茶客总会对单丛茶中的“甘甜”表现出好感。甘醇”、“甘”、“回甘”这类词语总是用来表达高档的单丛茶叶的品质。从品饮乐趣而言,醇厚、鲜爽、不苦不涩的单丛茶味最能让人产生愉悦的情绪,但对不少爱喝单丛茶的老单丛茶客而言,能“苦尽甘来”的单丛茶才是真正的好单丛茶。虽然目前对于“回甘”的机理尚不清楚,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品单丛茶时对于“苦尽甘来”的追求——这是因为,单丛茶亦人生。

壶里映乾坤 茶中品人生


[摘要说明]壶里映乾坤 茶中品人生

我与红茶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外公喝了一辈子红茶;受此影响,母亲喝了一辈子红茶;由于母亲的言传身教,我已喝了多半辈子红茶。如今知天命”的我,对红茶更是情有独钟……

母亲出生于旧中国的1922年,由于受做小生意的外公影响,从小就喜欢喝红茶。成年后,养育了7个子女,真正是操劳一生,而喝红茶可以说是母亲精神生活中的唯一享受,并至死不逾。82岁那年,母亲一病不起,她知道落叶归根的时候到了,表现得很从容。一次清醒时要水喝。我沏了一杯酽茶,递给母亲。母亲接过去,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娘喝了一辈子红茶,红茶是娘的命哩。等以后你们给我上坟时,记住给我沏上一杯啊。我含泪牢记在心。此后一年4个祭奠日,不论春夏秋冬,我都现烧一壶开水,装暖瓶提上,在坟头冲上一杯浓浓的红茶,请母亲享用”。

母亲一辈子不识字,没文化,说不出多少”,她对茶的爱更多的是用心去品用茶感悟生活把欢乐、忧伤和劳累都溶在了这壶浓郁的茶汤中,形成吃苦、乐观、豁达的性格特征。于是我们兄弟姐妹都爱上了红茶。

我是文字工作者,侧重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兼写工作报告、调研报告、新闻通讯等,还捎带杂文写作。若论写作,有的人靠酒激发灵感,有的人用烟提神,而我则是凭借红茶的醇香获得精彩构思:每次动笔前,先泡一杯福建红茶,端坐着那里,静静凝视杯中发生的微妙变化,只见漂浮在水面的暗红色叶片慢慢舒展翻腾,变得饱满而丰润,并纷纷缓缓下沉,各拖一路长长的红霞”,不一会,红霞”弥漫全杯,整个茶汤变成晶莹透亮的嫣红。此时,水温慢慢降低,于是,端起茶杯,轻轻吹开少许浮叶,露出鲜亮茶汤,一股浓香扑面而来,用鼻一吸,香气立通七窍,整个人先自醉了一半。慢慢呷一口,第一感觉常常是隐隐约约的涩”,可是待你用心捕捉这个涩”时,它早已没了踪影,代之而来的却是爽”;再品,则是一种若隐若现的苦”,这个过程非常短暂,不经意间,润”的感觉充满舌尖和舌根;还品,一丝极细微的甘”入得口来,虽然极淡,却是入心入脑……几味依次滑过,渐行渐远,留下满腔回味无穷的醇香和浑身筋骨的通畅。待三、五口茶下肚时,早已神定气安,杂念全无,这时提笔,秃笔变成妙笔”,并能生花”,常常是新颖立意,独到切入,精致布局。整个文章的构思在一杯茶落肚后完成。

1993年9月,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剧组和《中国电视报》联合举办征文,以假如我来主办春节联欢晚会”为题,征求社会各界、观众、读者对春晚”的意见和建议。征文启事称:本次活动设一等奖5名……一等奖获得者将作为荣誉观众免费进京参加春节联欢晚会……”我想,要是能得一等奖该多好啊。不过这是一闪念而已,自己也知是白日做梦,因为会有不少行家里手、高明之人参加活动。但我不甘,想尝试一下。可自己既不会演,更不会导,怎么主办春晚”?我又去茶中寻求答案。我照例泡了一壶酽茶,凝视着圆润的茶汤,品味着红茶的醇香,感悟着红茶的激情,突然迸出灵感:小小一壶茶中,蕴涵了甜、涩、苦等味,但它的主题”却是沁入心肺的甘美和舒畅。这不正是一场春晚”吗?于是我写了《笑”是我举办春节联欢晚会的出发点》的征文,中心思想是:春晚应与春节喜庆气氛相辅相成,突出一个笑”字。我设计五种笑:会心的笑、苦涩的笑、哈哈大笑、带泪的笑、高兴的笑。未料,征文获得一等奖,被邀免费赴京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直播,度过终身难忘的除夕之夜。

在一次例行体检中,我被查出高血糖(8.1)、高血脂(2.4),虽然算不上严重的糖尿病,但胰腺已属病态,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降糖、降脂成为必须。怎样降?如果简单吃一些西药,也可达到降糖、降脂目的,但效果不能持久,还有较明显的副作用。我端着茶杯苦思冥想,再次从”中悟出治疗方法。茶叶本身含有多种营养素,经过发酵加工成为红茶后,衍生出更多的营养物质,从而香味更加醇香,且具有暖胃、去腻、降脂等功效。可以这样说,红茶之所以醇香无比和功效神奇,在于其打的是组合拳”,突出各种营养素,并经发酵加工增加营养物质的种类,达到进一步优化组合。我降糖、降脂也要打组合拳”,制定治疗措施并立即执行:学习糖尿病知识、控制饮食、强化运动、器械治疗、针灸治疗、偏方治疗等,取得明显效果。去年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等几家单位联合举办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2008防治糖尿病有奖征文”活动,我根据自己的体会,写了《与老糖搏弈”五年间》的征文,获得三等奖。专家评语:谢先生在与糖尿病‘搏弈’的五年时间里,积累了很多的知识和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并获得证书和1000元奖金。虽然奖金最终去了饭店,但我和亲友们大快了朵颐。当然我不能放开手脚吃喝,否则对不起那本大红证书。

酽酽一壶红茶中,浓缩了大千世界,蕴藏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奥秘,如果你知茶、爱茶,品茶,就一定能感悟到百态人生、多彩生活、生命健康的玄机和精彩……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2274.html

上一篇:胃炎能喝茶吗 关于胃炎能喝茶

下一篇:神秘的 “观音韵”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