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茉莉曹螺的防治方法

2020-09-30

茉莉曹螺又称花心虫,与双纹须歧角螟属同种异名。若茉莉蕾螟在花蕾初期侵人,可致使花蕾不能膨大,提早干枯,绝收;若在花蕾后期侵人,则花蕾蛀孔。根据茉莉蕾螟发生危害特点和茉莉花多作为窨制花茶的原料,应采取护益控害对策,具体措施如下:

1适时台割或摘除早春和秋末的花蕾在立春后第一次中耕除草时,剪除枯枝及有病虫的枝梢,把定植多年、植株衰老、产量不高的茉莉树于清明前后进行台割更新,残枝集中烧毁,消灭虫源;同时早追肥和培土,恢复树势增强植株抗病虫能力。此外, 早春和秋末的花蕾,因花少、香气差,花农不采摘,这为茉莉蕾螟等害虫提供食料,使之正常生长发育和越冬,成为当年或翌年的主要虫源,应及时摘除这些花蕾达到减少虫源目的。

2护益控害常见的有益生物如:麻雀、八哥、喜鹆、乌鸦等鸟类;旱地蜘蛛、蛙类、晰蜴、步行虫、蚂蚁、草蛉、瓢虫、隐翅虫等捕食性的有益动物以及寄生蜂有纵卷叶螟绒茧蜂、革腹茧蜂、食心虫白茧蜂、赤眼蜂等,它们常于茉莉园捕食或寄生害虫,保护天敌充分发挥其自然控制作用。

3搞好虫情测报,科学用药加强茉莉园虫情调查与测报,掌握成虫盛发时,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龚歌(20%氟虫双酰胺6000倍液〕、敌杀死乳油1000倍液、来福灵800倍液等化学杀虫剂或BtA天霸〈WP800倍液〉、天泰(2.1%WP1000倍液〕、爱福丁 〔 24.5%EC 1500倍液〉、阿维菌素〈1. 8%EC2000倍液〉、金福丁 〈 1%EC1 000倍液〕等生物农药于傍晚进行均匀喷雾,防治效果较好。

精选阅读

茉莉花虫害的防治


茉莉花整个生长过程中,有几十种害虫为害,而且各种害虫各有自己的生态位,为害根的有蛴螬、蝼蛄、白蚁等;为害茎的有咖啡豹蠹蛾、介壳虫;为害叶的象甲、叶甲、卷蛾、夜蛾、天蛾、毒蛾叶蝉、粉虱、叶螨;为害花的有螟蛾、蓟马、夜蛾、露尾甲等。其中以为危害花的最需引起重视。各种虫因生活习性,为害规律不同,所以防治方法也有区别,现择其要者作一简介。一、双纹须歧角螟(Trichophyselis cretacea (Batler) 双纹须歧角螟属螟蛾科、歧角螟亚科,已知在日本5~6月和8~9月发生在低山平地,为害鼠黍离 的花和果。国内发现为害茉莉花,俗称茉莉蕾螟。群众叫花钻心虫。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毫米左右,翅展12~14毫米。全体白带淡褐色。头布满白色鳞毛丛,前部有一黑色鳞毛横带,下唇须向前方突伸,相当长,外侧褐色、内侧色淡,雄虫较雌虫的宽短。下颚须细长三角形,色同下唇须。触角丝状,长不达体末。胸部鳞片较宽大,肩披发达,中足一对、后足二对长距。翅白色,前翅亚基线淡褐色,内横线及外横线各由一条褐色线组成,翅中部有“<”型白色纹,后翅内缘后部至前缘中间有二条由粗暂变细的黑褐色横带,腹部第四、第五两节背面黑褐色。各翅腹面均有褐色条斑纹。

卵:扁平、略椭圆形,0.6×0.5毫米。初产透明,后变淡黄。

幼虫:成长幼虫体长7~9毫米,青白色,有时呈淡褐色,全身所披刚毛较长,头黄褐至黑褐色,胸盾片褐至黑褐色。

蛹:体长6毫米左右,较粗壮,褐色。

生活习性 以幼虫在茉莉花嫩枝、残花上越冬。二月底三月初春暖化蛹,羽化,成虫产卵于花蕾或嫩芽嫩叶上,幼虫孵化后钻入花内蛀食花朵,无花时则在叶片间为害叶片,可转移为害,幼虫亦能为害嫩枝,年发生十多代。据观察,在茉莉花的整个花期内均有此虫为害,世代重叠,6月~9月是其为害高峰期。

防治方法 此虫因主害是花,而茉莉花是窨制花茶的原料,安全性要求特别高,在防治上首先要注意不能在花期内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应尽量避开花期用药,通过花期前后防治控制虫口密度。具体方法:(1)冬季清洁田园,彻底剪除枯枝、虫伤枝和虫枝,集中烧毁。清扫枯叶,或烧或埋。检查越冬虫口多的田,可结合施用农药压低越冬虫源基数。(2)成花期应注意检查,凡受害花蕾、花和枝及时摘除。(3)黄昏时在花田用烟薰,可防成虫产卵。(4)药剂防治。可选用24.5%多虫螨丁2000倍液或1.8%的虫螨克2000倍稀释液、或三乐杀虫剂800~1000倍液、或其他阿维菌素类农药,如:0.9%爱福丁2000~3000倍液、1%虫螨光2500~3500倍液、0.6%齐螨素2000倍液、或24.5%茶蝉清2500~3000倍液,或0.5%农哈哈2000倍液,也可用4.5%的高效氯氰菊酯3000倍液喷雾。二、茉莉叶野螟(Neusinoe gemetralis Guenee) 茉莉叶野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以幼虫取食茉莉花叶片,有时也为害花蕾和嫩枝。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叶肉,留下一层半透明的表皮。长大后将叶片吃成洞孔或咬成缺刻。也能啃食小枝皮层,引起叶片枯黄脱落,整枝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9~12毫米,翅展20~25毫米。全体深褐色,腹面淡黄。复眼黑褐。触角丝状。下唇须向上弯曲。前翅狭三角形,每翅有10个形状各异的透明白斑。后翅宽三角形,每翅有5个形状不同的透明白斑,基部白斑呈钩状,最粗大。腹部各节后缘中央及两侧鳞毛呈黄白色斑块。雄蛾腹部细长,静止时向上翘。

卵 椭圆形,长0.9~1.1毫米,卵面稍隆,具网状纹。

幼虫 全体绿色,头黄褐,老熟幼虫体长约20毫米,各体节毛片边缘灰黑色,刚毛基部漆黑色。

蛹 初呈绿色,后转淡黄绿色,长约12~14毫米。

生活习性 在南方一年发生10代,以幼虫越冬。成虫3~4月间出现,白天静伏,夜晚活动,交尾产卵。卵多产于叶面上,也有产于叶背和小枝上。卵块产,呈鱼鳞状排列,每头雌虫可产卵50~200粒。幼虫初时群集,三龄后扩散,常将枝叶连缀一起,隐藏其中,取食为害。秋季为害较烈。

防治方法

1、早春清园,扫除枯枝落叶,烧毁,以消灭越冬虫源。

2、生物防治。包括保护天敌,放卵寄生蜂,使用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等。

3、药剂防治。在自然天敌无法控制其危害时,可选用90%敌百虫600~800倍稀释液,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稀释液,或2.5%溴氰菊酯1500~2000倍稀释液,或20%杀灭菊酯2000~3000倍稀释液,也可用24.5%多虫螨丁2000倍液、1.8%虫螨克2000倍稀释液喷雾。注意喷药要在采花后,菊酯类农药一般施用后5天以上才能采摘。三、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 (Fabricius) 斜纹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又称莲纹夜蛾、斜纹夜盗蛾。

斜纹夜蛾为世界性害虫,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欧州地中海地区及非洲。我国各地均有分布。该虫是一种杂食、暴食性食叶害虫,常间歇大暴发。已知为害植物多达99科200多种,最喜食的植物至少有99种。在栽培作物中,主要为害茉莉花、棉花、烟草、红薯、花生、大豆、玉米、小麦、甜菜、芋头、莲藕、芝麻、向日葵、瓜类及十字花科蔬菜等,以幼虫取食叶片为主,亦取食花、果及嫩枝。该虫在我国淮河以南温暖地区发生较多,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虫口数量较大,北方则偶有发生。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6~27mm,翅展33~46mm。虫体灰褐色,胸部背面有白色毛丛。前翅黄褐色至淡褐色,中室下方淡黄褐色,翅基前半部有数条不规则的白色线纹。内、外横线灰色,波浪状,其间有自内横线前缘斜伸至外横线近后缘1/3处的灰白色宽带。雄蛾白带显著;雌蛾白带较模糊,其间有两条褐色线纹将白带分成3条白色斜纹。中室M-Gu脉黄白色,将斜纹横切。环状纹不明显,肾状纹前半部白色,后半部黑褐色。外缘线内方各纵脉间有1列黑色小点,外缘暗褐色,其内侧有淡紫色横带,此横带与外横线之间的上段青灰色,有铅色反光。后翅白色,微闪紫光,翅脉、翅尖及外缘暗褐色,缘毛白色。腹部第一至第三节背面有褐色毛簇,腹部末端密生茶褐色丛毛。

卵 扁半球形,直径0.4~0.5毫米,初产时黄白色,后渐变紫黑色,卵数十至数百粒叠成2~3层的卵块,其上覆盖灰白色绒毛。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35~47毫米,头部黑褐色,胸腹部颜色变化较大,虫口密度大时,体色纯黑,数量少时多为土黄色或暗绿色。背线及气门下线灰白色,中胸至第九腹节背面各有近半月形或三角形的黑色斑1对,其中以第一、第七、第八腹节的黑斑最大。中后胸的黑斑外侧有黄白色小点。

蛹 长15~20毫米,初蛹脂红色,后期变赭红色。腹部第四至第七节背面及第五至第七节腹面近前缘处密布圆形小刻点,以第五至第七节背面的刻点最明显。气门长椭圆形,后缘锯齿状,其后有1个较气门略小的凹陷空腔,气门前缘很宽,周围黑色。腹末有1对基部分离的强大的刺。

发生规律 斜纹夜蛾每年发生代数自北向南逐渐递增,山东省每年发生4代,河南省4~5代,安徽、湖北、湖南省5~6代,福建、广东、云南省6~9代。

该虫在广西南宁市每年可发生9代,世代重叠明显,无越冬现象。在田间各代幼虫发生时间大致为:第一代3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二代5月上旬至6月上旬,第三代6月上旬至7月上旬,第四代7月上旬至8月上旬,第五代7月下旬至8月下旬,第六代8月下旬至9月下旬,第七代9月下旬至11月上旬,第八代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第九代12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

成虫几乎均在夜间羽化,极个别在白天羽化。白天静伏在土表、土缝、繁茂的叶背、落叶下及杂草丛中,傍晚才开始飞翔活动。羽化后需补充营养,当日交配,次日即可产卵。成虫飞翔能力较强,有趋光性和趋化性,对黑光灯的趋性明显强于一般的灯光,糖、酒、醋液及发酵的胡萝卜、豆饼等对成虫有不同程度的引诱作用。成虫寿命1~12天,多数4~7天。成虫产卵于长势良好、较为荫蔽的茉莉花叶背面,每头雌虫平均可产卵14.8块,每个卵块有卵23~708粒,平均206.7粒。卵期随温度高低而有差异,短的只需2天,长的达6天以上。幼虫6~8龄,多数世代以6龄为主,兼有部分7龄,8龄个体只出现在某些世代,数量很少。1~3龄幼虫群集在卵块附近的叶背,部分可吐丝随风飘散到邻近叶片上,取食茉莉花叶下表皮及叶肉,仅留上表皮呈灰白半透明状。由于1~3龄幼虫有群集取食习性,故着卵株上的着卵叶及其下部和邻近株上的叶片受害严重。幼虫自3龄后扩散取食,4龄以后食量大增,严重时可将叶片和花吃光,仅留下主脉。幼虫有假死性和避光性,低龄幼虫白天和夜晚均取食,高龄幼虫则主要在傍晚及夜间取食,白天多静止不动,躲在背光处或钻入缝中。在广西南宁市,第二至第八代幼虫平均历期分别为11.4、14.8、12.2、11.2、13.1、15.1、19.3天。幼虫老熟后入土化蛹,预蛹期1.5~2天,蛹期7~10天。该虫在广西第一代幼虫于3月下旬出现,第二、第三、第四代幼虫最早出现期分别为5月、6月和7月上旬,发育进度基本上为每月完成1代。由于世代重叠严重,田间各世代幼虫混合发生,使茉莉花整个生长期均可遭到为害。第二第三代幼虫主要在5月、6月份发生,系主要为害世代。尤其是第三代,由于经过一、二代的虫源积累,此代幼虫在6月份数量最多,虫口

茶菟丝子防治方法


茶菟丝子

分布及为害症状:全国主要产茶区均有发生,是1年生攀藤全寄生草本植物,无根,无叶,叶片退化成鳞片状,茎线状,细长,黄褐色,秋天开小朵黄白色的花,总状花序,果椭圆形,有1~4粒种子,褐色,扁平。

发生时期及流行条件:4月上中旬开始发生,8~10月秋雨季节为发病盛期。秋末开花,10月种子成熟掉落于土中越冬,翌年温度适宜时发芽,种胚的两端长出菟丝,伸长后有3~4厘米时呈褐色,一端长在地上,一端飘在空中,遇到寄生植物便产生吸盘,固定在寄主上,然后分化出导管和筛管,与寄主植物的导管和筛管相通,摄取嫩梢中的水分和养分,不断缠绕为害寄主,幼嫩组织有利于须根插人。茶树树冠表面遍布藤蔓,茶树枝叶无法正常伸展,加之藤蔓又不断摄取茶树养料,导致茶树叶片枯黄脱落,枝梢枯死。

防治方法: ①全部剪除茶菟丝子,最好在种子未成熟前剪除,因其蔓延繁殖,故剪除后必须拿出园外深埋或烧毁,如个别茶枝受害严重也应一起剪掉。 ②秋、冬季翻土15~20厘米,把掉在地上的种子埋掉,以避免翌年萌发。 ③药物防治,对出土不久的茶菟丝子幼嫩植株,选择阴天或早晚,每667平方米用生物农药鲁保1号1.5~2.0千克、敌草晴0.125千克、2%~3%的五氯酚钠盐喷洒,但对已牢固缠绕茶树蓬面上的菟丝子药效不理想,必须剪除。

茶树害虫的病毒防治方法


茶树害虫的防治,过去多采用化学防治,致使茶叶农药残留问题突出,影响了茶叶出口和食品安全.近年来,为了满足无公害茶,尤其是有机茶生产的需要,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已研制出两种茶园专用病毒杀虫剂,并先后在浙江、江苏茶区大面积推广试用。由于病毒杀虫剂使用的要求、效果的发挥等与化学农药不同,因此,各地在防治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了有利于病毒防治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并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现对病毒防治的有关问题作一简要介绍,以供参考。

一、病毒防治的利弊

1、与化学防治相比,病毒防治主要有以下优点

(1)不存在农药残留问题。迄今,茶叶上研究应用的是核型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属于昆虫病毒,它们的专一性很强,如茶尺蠖病毒(核型多角体病毒)只对茶尺蠖有效。数十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这两种病毒对我畜无毒,对经济昆虫无害,不存在农药残留问题。因此,在茶叶上应用是十分安全的。

(2)不杀伤茶园病虫天敌。茶园害虫种类繁多,其中极大多数是次要害虫,是由田间自然天敌控制的。由于病毒杀虫剂不杀伤茶园害虫天敌,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天敌群落对害虫群落的自然控制作用(生态控制作用),保持次要害虫原有的生态平衡。

(3)可持续控制作用强。昆虫病毒的生存能力很强,如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在虫性尸或土壤中可以存活数年至数十年。茶园中施用昆虫病毒后,死亡的虫体(虫尸)中含有大量病毒,残留在茶树上,下一代幼虫食到后还会感病死亡。一般喷施1次病毒可以控制以后数代害虫的发生。据记载,昆虫病毒从一处带到另一处,起到病毒的扩散作用。

2、病毒防治的主要缺点

(1)病毒的大量生产比较困难。病毒只能在活体中繁殖,它是通过大量饲养键康幼虫——幼虫喂食病毒后死亡一从虫尸中提取病毒的途径来生产的,操作烦琐,生产成本高。因此,进行一次病毒防治比进行一次化学防治成本高,有的地方难以接受,给推广应用带来一定影响。但从病毒防治不存在农药残留、不杀伤天敌、防治一次可控制数代等综合因素来看,可以说病毒防治比化学防治合算。

(2)效果发挥慢。害虫的幼虫取食病毒后,病毒在虫体内不断繁殖,当病毒达到一定数量时,幼虫死亡。病毒在幼虫体内的潜伏期较长,在推广的使用剂量下,一般为7-15天,从防治(喷药)到幼虫死亡短者10天左右,长者需20余天,有的甚至到蛹期才死亡。而幼虫在病毒潜伏期和发病后的前期,仍需取食叶片,在虫口密度大的情况下,虽然幼虫已经感病,但茶树被害仍然严重。

二、病毒防治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室内外试验表明,病毒防治的效果理想,但有些茶叶产区反映效果不理想甚至不好。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防治对象不合适

昆虫病毒的专一性很强,如茶尺蠖病毒只对茶尺蠖有效,对其他的尺蠖无效。而茶园中发生的主要尺蠖就有数种,如茶灰蠖、用克尺蠖等。有的地方对害虫不熟悉,茶园发生了其他尺蠖为害也认为是茶尺蠖为害,在这种情况下,喷施茶尺蠖病毒是无效的。如果喷施病毒Bt混剂,Bt对多数鳞翅目害虫具有兼治作用,但效果不太好。

2、防治时虫龄偏大

虫龄大防治效果不好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害虫的抗病(毒)性随虫龄的增加而增加,虫龄越大,防治效果越差,而且这种差异十分明显。如某一剂量(浓度)的病毒制剂,防治2龄幼虫效果很好,防治3龄幼虫效果就不好,防治4龄幼虫可能就无效了。二是害虫取食病毒后潜伏期长,那些发育历期短的幼虫,如果在虫龄较大时喷药,潜伏期未过就化蛹了,虽然有一部分蛹会死亡,但还有一部分能生存下去,导致下一代发生仍然严重。

3、喷药方法不科学

昆虫病毒是通过幼虫取食后侵染的,因此幼虫只有食取病毒后才能感病死亡;食入的病毒赵多,死亡的速度越快。如果喷药时只在茶行上部扫射一下,幼虫食不到病毒或只食入极少时病毒,防治效果就差。

此外,有的地方,喷施病毒1-2天,甚至1个星期后,发现幼虫没有死,就认为防治效果不好,实际上,此时病毒的潜伏期还未过;也有的地方,开始认为防治效果不好,后来发现茶树上有许多死虫,或者下一代害虫发生量减少了,又认为效果是好的。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由于使用对病毒防治的认识不足引起的。

三、病毒防治有要求

1、病毒液要求均匀

病毒杀虫剂的有效成分为病毒多角体,多角体较重,静止状况下会很快沉到瓶底。使用时必须用力、充分摇匀,最好每次吸取时都摇一下。病毒原液加入水中后不像化学农药那样能很决分散,还需搅拌一下,最好是先将药液用水在桶中配好,搅匀后再倒入喷雾器喷施。

2、严格掌握防治适期

病毒防治的适期为1-2龄幼虫期。幼虫越小,防治效果越好,最好是在多数幼虫处于1龄期时防治。为了准确掌握防治适期,应进行害虫的预测预报,随时掌握幼虫的田间发生动态。

3、保证喷药质量

病毒防治应因虫制宜选择喷施方式,提高幼虫的中靶率,使幼虫都能食到病毒。也就是将幼虫的栖居和取食部位全部喷湿;如茶尺蠖1-2龄幼虫分布在茶树上部嫩叶层,喷药时必须将上层叶片正反面全部喷湿。茶毛虫1-2龄幼虫分布在茶树中下部老叶背面,使用手揿喷雾器可以采取仰喷的方式将叶背喷湿;使用机动弥雾机时应降低喷头高度,吹动中下部叶片,使雾点能飘吹到茶丛下部。

以上三点要求十分重要,虽然很容易理解,但也是难于做好的,应该特别重视。

4、掌握合适的药液浓度

由于病毒生产困难,成本高,因此推广的使用剂量较低,实际尖用时不能低于标签上注明的使用剂量。一般幼虫的死亡速度随剂量的增大而加快,因此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加大用药剂量。病毒杀虫剂与化学农药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对茶树造成药害。

此外,对年发生代数,幼虫历期短的茶尺蠖,病毒防治宜在气温较低的春、秋季进行,以第1代和第6代防治效果最好;茶毛虫一般一年只发生2-3代,幼虫期长达1-2个月,因此各季节均可采用病毒防治。

有关病毒杀虫剂的有效期问题,虽然病毒在虫尺或土壤中可以存活很多年,但多角体从虫尸中提取制成病毒液后,游离的多角体在室温下,生命力会慢慢减退,因此当年购买的病毒杀虫剂应在当年使用;如当年没有用完,第2年使用时应加大剂量。

四、病毒防治的策略

病毒防治是通过使害虫幼虫生病死亡而实现的,幼虫食进病毒后要经过潜伏期、发病期、再到死亡期。在潜伏期,感病幼虫与正常幼虫同样取食;在发病期,幼虫也取食,但取食时逐天减少,到死亡前几天才停止取食。因此,喷施病毒后茶叶仍受为害,在虫口数量大的情况下,茶园受害仍较严重。一般感病幼虫大多死亡,当代防关键所在可达90%以上。同时,死虫体中含有大量病毒,残留在茶树上,具有持效作用,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控制害虫后代的发生。根据上述特点,对茶尺蠖、茶毛虫等常发性或周期性大暴发的害虫,病毒防治中应采取以下方法。

1、每种病毒每年喷施1次

病毒防治具有持效作用,一般喷施1次病毒后可控制害虫1代至数代或1-2年,但其持效也非是永久的,时间长后发生量又会逐年增加。如果每种害虫相应的病毒制剂每年均能喷施1次,那么在茶园中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物控制因子,可将这些害虫长期控制在经济为害水平以下。

2、预防为主,治早、治少

害虫的发生发展有一个从少到多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经过数代甚至数年,但一旦在发生时要迅速控制就比较困难,且对茶叶生产影响较大。因此,病毒防治应该在害虫发生量较少时进行,这样处于病毒潜伏期的幼虫对茶园造成的为害不会太严重,其后代也能及时被控制有机茶园不能使用化学农药,因此理会应注意治早、治少,避免害虫大发生。

3、害虫发生严重的茶园,宜与化学农药混用

在非有机茶园,如果害虫发生严重,病毒制剂应与化学农药混用。这样,可以兼顾速效作用和持效作用,极大部分幼虫很快被化学农药杀死,使茶树少受为害,未死的幼虫食到病毒后也能死亡,且对后代有控制作用。混用的农药以溴氰菊酯为好,残留降解决,在绿色食品茶园中也可以使用,浓度以10000-20000倍为宜。混和药液要按病毒防治的要求喷施。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1557.html

上一篇:茶树栽培技术(七)

下一篇:台湾冻顶乌龙的采制工艺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