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国庆60周年:大型杂技《茶》在昆明彩排合成

2020-09-30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国庆60周年:大型杂技《茶》在昆明彩排合成”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国庆60周年:大型杂技《茶》在昆明彩排合成”相关知识!

《茶》剧彩排剧照

为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举办的第九届全军文艺汇演,饱蘸着全国知名茶乡的灵感,成都军区战旗杂技团与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联袂推出了总投资1300万元的大型杂技原创主题晚会《茶》,于近日在昆明揭开神秘面纱,粲然亮出其美轮美奂的面容。

第九届全军文艺汇演于今年5月至10月举行,5月8日已在北京拉开帷幕,共有49台节(剧)目参演,成都军区推出5台节(剧)目,分别在昆明、成都、拉萨上演。《茶》剧目前正在昆明为进京汇演进行彩排合成,5月31日将接受专家评委检验。据悉,《茶》剧不仅仅为参加全军文艺会演而创作,也是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定点演出驻场作品而特别定制,并与上海世博会组委会正式签下了驻演360场大单。

《茶》晚会以中国传统杂技为主要表现手法,融舞蹈、武术、魔术、音乐及乐器等多元的舞台艺术呈现方式于一体,凝聚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情结和文化符号,以全新视角、多维空间、独特艺术语汇、极具张力的表演技艺与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质感的内涵,通过形式与意蕴,传达了“接近生命本质,回归自然真实”的感悟,开创性地展示了“中国茶”对人类乃至世界文明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该作品以“序”、第一幕“烟雨江南茶歌情”、第二幕“山门佛寺茶禅静”、第三幕“茶馆送迎天下客”、第四幕“茶马古道普洱苦”和“尾声”六个篇章组成。(完)(记者熊玲通讯员张晓梅)

茶经网扩展阅读

纪念顾景舟诞辰100周年紫砂作品展亮相香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各类紫砂展览活动非常活跃,当时受邀到过香港的紫砂艺人也包括艺术创作上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紫砂泰斗顾景舟先生。他潜心紫砂陶艺六十余年,丰富的人文素质加上精炼制壶技艺,蕴酿出其紫砂创作的独特艺术风格,是近代紫砂艺术“一代宗师”。时隔二十余年,今年适逢顾老诞辰百年,由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旗峰山艺术博物馆、盛华堂主办,饶宗颐文化馆、江苏宜兴陶瓷行业协会、宜兴市纪念顾景舟一百周年活动组委会协办的“紫韵香江”当代紫砂器作品展暨当代宜兴紫砂器精品展于8月12日下午三点在香港饶宗颐文化馆隆重开幕。

开幕式当天,还开办了“陶都风•一舟千帆”论坛,香港大紫荆勋贤、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杨孙西先生,香港太平绅士、香港江苏社团总会会长唐英年先生出席主礼活动并代表致辞。由香港亚视主持人、香港佳士得首席拍卖官金玲女士为开幕式全程主持。

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先生、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徐建荣先生,带领了包括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顾绍培、鲍志强、毛国强、吴鸣、季益顺、华健、范伟群、史小明等在内的30余人宜兴艺术家代表团到港出席开幕典礼,并参与主讲了“陶都风•一舟千帆”紫砂艺术论坛。其中,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先生和艺术家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女士先后为展览致辞。论坛上,史俊棠先生首先介绍了顾景舟大师的概况,徐建荣厂长又围绕顾老的生平讲述了其在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光辉事迹以及对当代紫砂发展的重要影响,汪寅仙女士也介绍了她进厂后受到多位老艺人的指导,尤其是顾景州对她制壶技艺上的指点,以及对她的壶艺产生的影响。整个论坛在主持人和各位紫砂艺术家们的精彩探讨下,现场的气氛可谓异常活跃,而围绕此所展开的一系列讨论及话题的拓展,也引发了人们的深刻思考和当代紫砂艺术家对传统紫砂艺术的传承、现代理解,可谓意义重大。

此外,中茶协执行会长、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主席张国良先生,中茶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执行主席刘伟忠先生,中茶协副会长、仁济医院董事局总理吴志斌先生,中茶协副会长、香港德福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庄哲猛先生,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研究员黎淑仪,饶宗颐文化馆总干事黎业荣等一众嘉宾也出席了该活动。

此次展览的亮点在于展出了顾景舟大师的两件重要作品,同时系统的展示了顾老所开启的宜兴紫砂艺术创作新时代的全貌。本次展览集合代表当代宜兴老中青的紫砂艺人共76位,每人两件作品共计152件到港展出,作品数量或许不是近年之最,但是涵盖的当代宜兴紫砂艺人作品之广实属规模空前,势必在香港紫砂研究及爱好收藏领域引起巨大凡响。

1979年香港实业家、著名收藏家罗桂祥先生就亲自到宜兴考察紫砂创作,并在香港亚洲艺术节,以“宜兴紫砂陶”为题展出中国首批刻有作者名款和年款的紫砂壶。当年的作品包括顾景舟、蒋蓉、汪寅仙、徐秀棠等分别制作的一批紫砂壶。由罗先生捐赠藏品的香港茶具文物馆,至今仍是世界各地茶具收藏家和紫砂爱好者的向往之处。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宜兴紫砂受追捧,制壶人声名鹊起,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香港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各种紫砂活动。

(一震编辑)

普洱茶“岁月”:普洱茶在04年


04年,原在勐海茶厂订造茶的茶商们,除了不给其他新人进勐海茶厂。他们之间也争斗得颇利害,他们相互之间也不停地争做、抢做勐海茶厂的订造茶。虽然当时勐海茶厂的生产能力已经是大为提高,但是还是满足不了他们的订单。因为,一方面,他造好的货一到市场,就很好卖,这是主要的利诱;二方面,前文说到,勐海茶厂马上就要改成私有制,改制前的茶,还有一个期望值。所以,他们的订单订货量更是大大加大,实际生产的能力,是永远不够人的欲望增长得快的。据当时原勐海茶厂的工人说,04年的时候,他们不停的加班加点,还是完成不了生产任务。

勐海茶厂的生产满足不了茶商们的订货量,茶商们也不会干等,憋死在勐海茶厂。他们除了在勐海茶厂排队做茶以外,开始到其他茶厂做茶。例如下关、黎明之类的厂;还有04年新开厂的兴海、南峤之类的厂。这样的举措很重要,要知道当时在勐海茶厂订造厂的茶商,都是在市场比较知名,有影响力的茶商,而且他们的销售渠道和客源都是很广的,跟客户的关系密切又牢固。他们在这些茶厂造茶,直接就把这些厂带起来,带进了市场,他们对这些厂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这些茶厂又对普洱茶以后的发展也是起着很大的作用。

茶叶是很需要名气的,当时这些没什么名气的茶厂的茶能销售,他们是很有功劳的。很关键一点是靠着他们的名气。因为他们的名气,带起了这些茶厂的茶的销量。也使这些茶厂得以迅速为市场所认识。为这些茶厂建立了市场的地位。这个对整个普洱茶行业是很重要的,起码多少制衡了独大的一方,使普洱茶能多元发展,不然以后普洱茶可能会更糟糕一点。

原勐海茶厂订造茶的茶商们,销量越来越大,做茶的量也越来越大,收购的原材料量也越来越大。原材料量大,是很难保证质量的。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和常识。所以,04年有些茶商在勐海茶厂造的有些订造茶,质量是有所下降的。利和善举已经开始不一致,甚至是相冲突,市场开始进入非理性。所以,这些茶质量虽然下降,但一点都不影响它的销售,和日后的升值。这就更加助长了不正之风,更是利字当头,抛开质量,市场更是不理性。因为质量不好的茶照样好卖,照样升值。

有个别茶商更是利欲熏心,在勐海茶厂做一车茶,另外在其他小厂做二、三车同样的仿造茶,自己造假,自己销售。开始了新茶的B货。由于茶商的名气,和市场进入了非理性。这样的B货,也照样好卖。我们所说的是历史事实,是有真姓实名的,说出事实真相会牵涉许多人的利益,甚至会毁掉一些人的声誉。所以,我们也只能是点到即止,我们所写的也是泛指的多。社会既然没有正义到这样的程度,我们也只能说到这,希望茶友能理解。但有说总比没说强,说出来起码有所知,有所启发。当然我们说出来,并不是为了打击,毁坏某些人,只是让茶友知道历史真相,对普洱茶能有更客观,辩证的认识。这对普洱茶整个行业是有利的,因为,对于不正之风,需要面对,正视,才有可能纠正过来。

昆明的茶馆


过去,茶馆是市井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且不说老舍先生的《茶馆》,就是八个样板戏里的《沙家浜》,也是靠阿庆嫂的春来茶馆展开故事线索。

追溯一下昆明的茶馆历史,是一个不曾留下名字的精明人开的。古时,在昆明县衙门外总有人排队等着打官司、看热闹。露天里站着,口干舌燥的很不舒服。于是,这位精明人就在县衙门口,也就是现在的圆通街上开了昆明第一家茶馆,既方便了群众,自家生意也爆满。就连衙门里的差役,到时间传人,也是到茶馆里叫一声某某上堂就行了。

而中国人到了国外,最不适应的就是有些宾馆里没开水,泡不了从古到今离不开的一杯茶。过去家里没有暖水瓶的时代这个问题也同样存在,小户人家不可能也没条件一天到晚炉子上都有火烧水。因此,随着清代后期昆明人口的增加,茶馆就在昆明城里如雨后春笋般开了起来。

茶馆开着开着,就开出了几种类别,有以讲评书为特色的;有以戏曲清唱的围鼓的;有以下围棋象棋为主的;更多的则是只提供座椅板凳,卖茶水小吃小零食供人谈话消磨时间,昆明人称之为吃闲茶的茶馆。

历史上有两个人记录了昆明茶馆的服务态度。这是两个清末文人,一姓金,一姓姚,每天晚上在四合园喝茶,一直要喝到天亮,昆明人称金半夜姚天亮,有意思的是,茶馆也始终为他们服务。

就是在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师生也爱泡昆明的茶馆,汪曾祺先生就说过,他有个同学把洗漱工具就放在联大附近的一家茶馆里,每天起身先到茶馆洗漱了再进课堂。学生们做作业、写论文都在茶馆里。汪先生还记录过一个天天在茶馆里打桥牌的学生,解放后才知道这位竟然是地下党的领导,就在茶馆里秘密领导革命。

昆明的茶馆最早使用的是盖碗茶,后来变成了陶瓷茶杯,更时髦的则用玻璃杯。最好的泡茶用水,是城外吴井桥的吴井水,用水车拉来;最好的茶,是昆明东郊的十里香茶。这十里香香味浓郁,只有几棵生长,移栽就变味,现在已经没有了。在当时,吴井水泡十里香可谓是高档茶馆的经典广告用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人都要拼命干革命,昆明的茶馆一下子消失了。再后来,昆明茶馆慢慢又复兴起来,开始还有表演戏曲的彩排茶馆,更多的茶馆依旧是提供人们聊天谈事、休闲的场所。作者:风之末端

秋茶将大热,临近中秋国庆上市


古语有云:“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而“秋白露指的正是秋茶。时下正逢秋茶采摘的盛季,即将迎来秋茶的上市,茶友们很快就能品尝到秋天的味道啦。

秋茶上市时间

据了解,由于夏茶的口感不是很好,得不到市场认可,因此很多茶企都不看好其销售前景。而对于夏茶销售的空白,茶企大都选择靠秋茶来填补,再加上今年茶叶长势较好,更让茶企们把目光纷纷集中在秋茶的生产销售上。“秋茶上市临近中秋和国庆,茶叶需求势必大幅提升。”业内人士表示,无论是元老级的铁观音,还是新势力的白茶,在今年秋茶的采摘阶段销售情况一直被外界看好。其中,福建白茶在往年可谓是比较“小众”的秋茶品种,今年却炙手可热,还未到秋茶采摘季节之时,被预订的白茶就占40%之多。

秋茶获茶企重视

据了解,在茶行业,春茶销售最为茶企所看重,而夏秋茶则被视作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究其原因,乃是夏秋茶采摘成本高,利润低。据业内估计,以贵阳市为例,全市每年夏秋茶至少有80%的茶青被白白浪费掉。相关数据显示,某县茶业种植面积17万亩,投产面积4.2万亩,茶业企业65家,采摘利用夏秋茶的只有三五家。而近几年来,由于受大环境影响,茶叶销售市场不如以前那般好,这使得不少茶企将目光瞄准了夏秋茶,尤其是秋茶的生产和销售。

秋茶采摘生产的难题 

不过,秋茶虽丰收,但是却面临采摘生产环节的难题。来自几大秋茶主产省的信息显示,即便采茶人工成本上涨了10%以上,今年仍很难雇到采茶工。对此现状,农业部相关专家指出,茶区各级农业部门应进一步加强茶叶生产指导,加快组织机械化采茶研发工作,减少采茶用工,降低生产成本,来提高经济效益。

刘峻周和宁波茶缘


刘峻周1870年生于广州,出身于清朝军人家庭。他少年时代就随舅父在杭州、宁波一带经营茶叶生意,几年间学会了茶叶种、采、制的全套技术,19岁就在宁波与人合伙开办茶厂。宁波茶叶主要产自四明山,由于茶叶品质优良,制作技艺考究,刘峻周的茶厂生意颇为兴隆。可以想见,作为大清帝国的臣民,在风气未开的晚清,刘峻周肯放下经营得很好的茶厂而远赴格鲁吉亚,他是抱有在异国开创一番事业的雄心的。

经双方协议,1893年夏,刘峻周带领10位茶农、茶叶技师,运载着几千公斤的茶籽和数万株茶树从宁波江北岸轮船码头启程,踏上了前往格鲁吉亚的漫漫长途。他们历经中国的东海、南海,过马六甲海峡,越印度洋入红海,过苏伊士运河进地中海,一路历尽艰辛,终于在1893年11月在黑海边的巴统上岸。刘峻周带领宁波去的茶农和技师考察了适宜种茶的高加索山地,选定巴统近郊试种茶树。这一行动谱写了宁波茶叶在遥远的异国滋生繁荣的新篇章。首次试种的茶园规模就达80公顷(1200亩),同时还建起了具有实验性的制茶厂。

1896年,首期合同期满,宁波的茶农和技师们如期回国。刘峻周应波波夫之请,回宁波招聘茶技师,并采购茶树种子。次年5月,刘峻周和茶技师12人,全都率家眷来到巴统。有了首期的经验,刘峻周和技师们带领格鲁吉亚人在阿札里亚开垦荒山,三年后茶园扩大到150公顷(2250亩),还建起了上规模的制茶工厂。就这样,宁波茶叶在格鲁吉亚扎根了。

积多年在格鲁吉亚从事茶业的经验,刘峻周在1924年的著作里写道虽然当地的气候特别潮湿,却可以种出高于锡兰的中等品质的茶叶,我深信巴统地区种茶事业前途光明。为了改进种茶事业,他建议

开办专门学校,让有意从事植茶事业的格鲁吉亚人在学校里免费学习。刘峻周的学生、种茶技师拉瑞奥卡鲁柯瓦兹在七十岁时回忆说:我们的中国朋友,光荣地完成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大家完成任务的职责。他们怀着极大的热忱,教育我们为格鲁吉亚学会了重要的种茶事业。至今,在格鲁吉亚人们还习惯于把当地的茶叶称作刘茶。

刘峻周等一批宁波茶技师在格鲁吉亚种植茶叶成功,引起了热烈反响。1901年,沙俄政府农业大臣叶尔莫洛夫和皇室领地管理局农业专家克林盖尔,保荐刘峻周到皇室领地管理局任职,筹建卡柯夫皇室领地制茶厂,由刘峻周亲自担任厂长。

刘峻周在皇室领地管理局任职近十年里,按照宁波的种茶、制茶技术,育苗、培土、整技、揉研、烘干等每一道工序都亲自过问,制作的茶叶香气浓郁,滋味甘醇。1909年高加索总督沃伦佐夫等视察了卡柯夫茶园,召见了刘峻周,了解了他的工作。由于刘峻周的工作对于发展格鲁吉亚种茶事业的功劳,1910年刘峻周获得3等斯达尼斯拉夫勋章。次年在彼得堡举办的俄罗斯亚热带植物展览会上,刘峻周又因其对俄罗斯茶叶事业的贡献,获得了大会的奖状。

为了以实例指导当地农民从事茶树栽培,刘峻周在皇室任职取得成功的同时,又在巴统近郊建了苗圃和茶厂。十月革命后,外国军队武装入侵。1918年春,土耳其军队占领了巴统,企图毁坏茶厂。刘峻周率领工人拿起武器,武装保卫茶厂。刘峻周临阵镇定自若,他说,我出身军人家庭,在军队干过,能骑马使枪,敌人不可怕。他临敌大义凛然、机智勇敢,有一次坚持了两昼夜,击退了敌人,茶厂的全部财产得以保全。事后刘峻周在文章中写道: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而且引以自豪地说,国内战争时期,在苏联国土上,从开战到结束,这是唯一保持完整的工厂。

刘峻周等一批从宁波来的茶技师,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更是全力以赴,为发展格鲁吉亚植茶事业而努力工作。刘峻周在格鲁吉亚居住30年,详尽地研究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并和中国、日本两地作比较,他写道巴统沿海地带的自然环境,很像中国的福州和香港,气候则像日本的长崎。刘峻周又写道:我是一个积有多年经验的种茶事业的创始人,当我听到苏维埃政权对于外高加索地方的种植茶叶事业特别关注,并且还决心认真发展这一事业的时候,我心里非常高兴。

苏维埃政府对于刘峻周这种聚精会神对待工作,孜孜不倦的劳动非常重视,认定刘峻周为代表的一批中国茶技师是格鲁吉亚的植茶事业创始人。刘峻周和其他中国茶技师在格鲁吉亚一直工作到1924年。1924年11月13日,刘峻周获得了苏联政府的劳动红旗勋章。

同年,刘峻周和一批茶技师返回祖国。在临行之前,他把一直携带身边的一个象牙雕刻的马鞍和一个象牙球赠送给阿札里亚博物馆。苏联人民委员会曾向他表示感谢。

阿札里亚国立博物馆档案中,至今还保存着刘峻周的照片,照片的两边一边用中文写着他的自传。另一边写着关于他工作的事迹。他写道:

请允许我向新建的阿札里亚茶场表示衷心的祝贺,愿它的苏维埃建设事业发扬广大,农业丰收,工业技术获得伟大的成就,人民文化提高,安居乐业。欣欣向荣,好像朝日东升,愈来愈光明,我以诚恳的意念,预祝我所热爱的阿札里亚繁荣昌盛。这个地区自然环境富饶和壮丽,我对它的热爱,是不能以言语来形容的。

我培养出来的千百万株茶树、高大的棕榈、柑橘、竹子、杨柳和美丽的洋槐,有如我自己的幼儿。但是这一切,都不能羁绊着我,不能打消我返回祖国的乡思。

回到祖国以后,当我看到美好的河山,娇艳美丽的花果,幽静的月明之夜和澄净的海水时,在我眼前,好像又出现了美丽的阿札里亚样。

刘峻周晚年定居在哈尔滨,1941年逝世。他和宁波茶技师在格鲁吉亚种植的茶叶事业已发扬光大,据1957年资料,格鲁吉亚种茶已发展到6.3万公顷(即945万亩),它是前苏联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人们从黑海边沿岸一路走去,会看到漫山遍野修剪整齐的绿色茶叶林带,总会怀着深厚的感情,回忆刘峻周和宁波茶技师对格鲁吉亚种茶事业的贡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定世界上有5个长寿之乡,其标准是每百万人中,有75位百岁以上的老人。而格鲁吉亚500万人口有百岁老人2000多个,超过规定标准五倍多。媒体探索那里人们的长寿奥秘,在于格鲁吉亚人膳食结构合理,并与爱好饮茶有关。

格鲁吉亚是19世纪后半叶才知道种茶,正式种植茶树是在1893年。这个日子是按照刘峻周等一批宁波茶技师到那里种茶开始计算的。现在刘峻周在格鲁吉亚的住所已建成了中国茶叶博物馆,以示对刘峻周为领队的宁波茶技师的敬仰。

昆明民博会将展出脸谱普洱茶


脸谱普洱茶别样的收藏人生

把普洱茶印制成民间关公脸谱,这种茶文化和京剧艺术的结合方式,还真不多见。收藏家陈祖强想到的这个点子,让人耳目一新。本届民博会,陈祖强将带着他的普洱茶面具和他多年来收藏的明清时期的面具登台亮相。

20年收藏百余傩戏面具

陈祖强曾是省京剧团京剧演员,对面具情有独钟。

30岁的时候,陈祖强便开始收藏。从南昌到贵州,从澄江到昭通,钻头觅缝地找那些古老戏种的面具和戏装。20年来,他的收藏越来越丰富,那些在老百姓家中的陈年旧物,在陈祖强眼里都是宝贝。关公、司仪、判官、观音……这些古书中、民间流传的神勇人物,都装在了陈祖强的挎包里。目前,他保存和收集的傩戏面具达100多具。

陈祖强拿出一个唐代的傩戏面具说:“别看它已经破旧,但还能看出一些旧漆的模样,《大明宫词》中,皇帝带着下人去打猎,戴着面具打猎,这在唐代很盛行。”那么明清,云南是否盛行这个?陈祖强考证后得出结论:“西南地区,贵州先盛行,尔后传入云南。”

“能喝的古董”扩展茶文化

谈到面具普洱茶,陈祖强表示:“有些东西,如果没有市场,它们就只能是博物馆的旧文物了,只有陈列的价值,而没有市场价值。古董就要守好它,并开发、发扬它的现代价值。贵州蜡染,就是将民间工艺做成时尚服装,提取了现代人喜欢的元素。那么,我们摸着这样的历史痕迹,将普洱茶压制成脸谱,一起珍藏,何乐不为?”

康乾盛世,云南普洱茶上贡进京,马帮驼茶深受权贵喜爱。如今,这“能喝的古董”,越陈越香,那么将传统的戏剧与传统的普洱茶相互融合,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当陈祖强第一次把脸谱普洱茶往墙上挂的时候,引来了不少人的好奇:这是茶,还是脸谱?

普洱茶面具收藏给他带来了别样的收藏人生。

温馨提示:

本届民博会展期:10月15~19日

地址:昆明国际会展中心新馆

西南联大时期的昆明茶馆课堂


在西南联大时期,泡茶馆是联大师生生活常态。以致当年在春城一带流传着“昆明有多大,西南联大就有多大”的话语。

有位曾就读联大的学生后来回忆道:“凡是联大的同学大概没有人没上过泡茶馆这门大课的。新校舍因陋就简,仅有一个图书馆,座位有限;宿舍四十人一间,没有书桌;课外活动几乎等于零。于是,学校附近两条街上的十来家大小茶馆,从早到晚坐满了联大的学生,看书、写作、聊天、玩桥牌,各得其所。”

昆明的茶馆,就成了当时联大师生的乐园。许多学生的作业、论文在茶馆里完成;许多教授也在茶馆读书、授课、批作业。赵瑞蕻先生曾回忆当年联大教授泡茶馆的情景:“我记得燕卜荪先生喜欢独自坐在那儿,边喝咖啡,边抽烟,边看书。”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爿茶馆成了联大师生的精神家园,灵魂的栖息之地。深受茶馆文化浸润的小说家汪曾祺先生在《泡茶馆》一文中最后写道:“如果我现在还算一个写小说的人,那么我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

在抗战最艰苦的年代,是昆明茶馆里的一碗清茶滋润了莘莘学子干渴的心灵,荡涤着家山万里的游子的满面风尘、灌溉着如饥似渴的心田、激发着他们青春似火的激情,那一碗清茶是那代人心灵最好的慰藉!

对于泡茶馆的好处,还是联大学生汪曾祺先生总结得好。他说,第一,可以养其浩然正气。第二,茶馆出人才。第三,茶馆可以接触社会。的确,这也是汪曾祺的切身体会和经验之谈!

遥想当年,茶馆即课堂,课堂也即茶馆。联大师生或独居一隅,品茶读书;或借茶清心,撰文思考;或三五知己,品茶聊天。在国难当头之时,一爿小小茶馆,又是一方何等宁静的天地?那茶馆里的师生围桌夜话,传道授业,谈文论道,是何等的风雅无边!

岁月不再,徒对青史空生叹;遗韵绝响,风流常驻茶馆内!(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博山实验中学)

昆明九道茶茶艺步骤赏析


想了解《昆明九道茶茶艺步骤赏析》知识吗,丰富的《昆明九道茶茶艺步骤赏析》内容等你来看!

有朋自远方来,席地而坐,斟几杯茶,一边品饮,一边谈天,是古来就有的情趣。这种因客人而兴起的优良传统,如今,在我国西南地区,尤其是昆明最为常见。下面就一起来赏析昆明九道茶茶艺步骤吧。

昆明九道茶一般以普洱茶最为常见,因饮茶有九道程序,故名此。“九道茶”的程序分别为:评查、净具、投茶、冲泡、沦茶、匀茶、斟茶、敬茶和品茶。详细步骤如下:

1.评茶

首先将普洱茶放在小盘中,请宾客观其形、察其色、闻其香,并对大家做简单介绍,以增加宾客的品茶乐趣。

2.净具

九道茶最好选用紫砂茶具,茶壶、茶杯、茶盘最好配套。冲洗茶具的时候最好选择开水,这样不但可以清洁茶具,还可以提高茶具的温度,有利于让茶汁浸出。

3.投茶

投茶就是将茶叶投入壶中,这个过程一般看壶的大小而决定,按1克茶泡50~60毫升开水比例将茶叶投入壶中,等待冲泡。

4.冲泡

冲泡应取用滚烫的开水。要注意这个过程一定要迅速,同时让冲入的水在茶壶中保持3至4分满。

5.沦茶

冲泡之后,需要立即加上盖子,稍稍摇动,再静置5分钟左右,使茶中可溶物溶解于水。

6.匀茶

打开盖子,再向壶内冲入开水,直到茶汤浓淡相宜为止。

7.斟茶

将壶中的茶汤,分别斟入紧密排列的茶杯下中,大概倒8分满即可。斟茶的顺序从一面到另面,来回斟注,使各个茶杯中的茶汤浓淡一致。

8.敬茶

由主人手捧茶盘,按长幼辈份,根据一定的礼节依次敬茶示礼。

9.品茶

宾客在品茶的过程中,一般是先闻茶香清心,随后将茶汤慢慢送入口中,细细品味,感受茶的独特韵味,以享饮茶之乐。茶过几巡,热情好客的昆明人总会讲一些与茶有关的故事和传说,以及云南的湖光山色、秀美风景,让每一个来到昆明的游客都无比惬意。

这便是历史悠久的昆明九道茶,是将整个茶乡的美与主人的情谊尽显无疑的茶文化传承。

本文《昆明九道茶茶艺步骤赏析》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1122.html

上一篇:佛教与茶道

下一篇:普洱茶古史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